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精选8篇)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篇1

农业“供给侧”改什么? ——破解资源错配增加有效供给

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关乎民生,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矛盾,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捋顺”思路,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从上述文件和官方多次表态来看,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农业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5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此前指出,这种资源的错配已经成为现下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有大量的缺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比如说大豆缺口是8000多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但棉花、玉米却有大量库存。”

改革进展如何?

——农业发展开局良好正重点推进多领域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余欣荣表示,今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目前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实现了今年农村工作、农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农业部表示现阶段正在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余欣荣称,农业部专门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主要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作了总体设计,其目的就是引导各地按照科学的、生态的和可持续的要求,按照功能区的布局,进行科学调整。

来自农业部的预测显示,“种植业改革开局良好”。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

“从改革重点来看,中央所布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略有不同,农业改革重点包括‘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程国强称。

程国强解释称,“去库存”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价格提不上去、补贴无法增加的背景下,节约成本就是增效;“补短板”则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等农业薄弱环节的建设,增加市场紧缺产品的生产。

经营方式有何创新成效?

——新型经营主体已成粮食生产主力军

“近些年,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上述发布会上直言。

在这方面,黑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黑龙江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224家,总投入140.6亿元,配备大型先进农机装备5.2万台(套),入社农民18.4万户,自主经营土地面积1160万亩。

发展合作社有啥好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郑联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作社将分散农户和零散土地组织起来发展合作化生产,加快推动了农业经营由小机械生产向大机械作业、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早在2013年11月,官方就对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根据上述文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明确,这些经营主体相比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说具有不少优点。

谈及现阶段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创新还需要不断加强”,现在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多数还停留在农机合作上,应尽快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规模经营。

不难看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打破了此前个体农户的“单打独斗”,通过合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除了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业供给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性越来越大。

为此,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

保障农民增收要从哪些方面下手?一般来说,农民收入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家庭经营务农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保;财产性收入,比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等。

“未来这四方面收入增长都面临不小的挑战”,程国强直言,从农业经营收入来看,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农产品价格均处在低迷状态,政策上又给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价格回升难度非常大;同时务工收入同样面临天花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民就业相对较难;再就是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给农民的各种补贴;而财产性收入和土地经营制度有关,如果不释放红利,继续增收很难。

“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会显著地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在李国祥看来,全国范围内归集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且归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让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主体能够成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一部分收益主体。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迅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对我国二、三产业的产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整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总收入,第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量从1978年30 476.50万t,到2005年48 402.19万t,再到2013年粮食产量60 193.84万t,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58.82%和97.51%。二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在近30年的时间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12年比1982年增长了近28.3倍。收入的增加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促进了我国乡村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数量增加。无论是联合收割机还是排灌电动机又或者是拖拉机的数量都在增加,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2]。近年来,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实施,第一产业的生产布局在发生变革。果蔬及其他作物的种植产量增加,相应的农业机械需求类型在改变,我国单一落后的农业机械已不能满足农业现状需求,一批高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相应增加。四是农业发展类型日益多样化,产业结构获得一定程度优化。1992年国务院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各种类型农业的产量均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同时,农业出现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并存的多样化类型的发展局面[3]。

2 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供需不平衡,即有些农作物产量过高,出现供过于求,而有些农作物产量又产量过低,需要从国外进口,供不应求。二是国内市场对于质量高的农产品,需求大,价格高;而产品质量一般的农产品,即使价格较低,需求量仍较小,导致库存堆积。三是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不协调,以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例,农业总产值46 940.46亿元,牧业总产值27 189.39亿元,渔业总产值8 706.01亿元,而林业总产值3 447.08亿元,比例严重失衡。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政府每年对农村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但其发展速度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即使“科技下乡”活动每年都在举办,但农民农技知识的缺乏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农技人员少之又少,农民凭借多年的经验耕种农田、管理农作物,落后的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对先进农业技术知识不了解、获取信息渠道不畅通、接受绿色生态农业的观念淡薄都充分体现了农民素质并未得到提升。

2.3 缺乏规模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每家每户都分到土地,农民对土地进行自主经营,导致土地不再集中管理,变得分散。而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土地荒废,无人管理,土地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效益下降,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民的小农意识,注重农产品的产量最大化,而忽视农产品本身质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产业规模化经营受到影响。

2.4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差距大、教育水平低、农民居住分散、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低等因素,致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处在初级阶段,农民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即使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点的青年人,对网络的需求也仅仅停留在娱乐方面,缺乏有效利用,而且政府对农民使用网络缺乏正确的培训指导,甚至在一些贫困地区,网络技术还未起步,网络普及率较低。

3 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地形地貌及气候变化影响

由于我国东部为平原且临海,西部为盆地、高原,南部为高山、丘陵,北部为平原,因此构成了我国复杂的地形地貌,进而促进了我国多种农业类型并存的局面,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分布在全国各地。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造成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涝、地震、干旱发生较多,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构成了深刻影响,是农作物分布不均的原因之一。

3.2 政府对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不足

自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我国第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经济速度飞速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一些地区缺乏灌溉设施、农业机械数量严重不足,国家对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约为10%,不能满足农业建设的需要。

3.3 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

自“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后,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财政还是科技每年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问题,农业形势依然严峻。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我国逐渐出台农业优惠政策,包括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等,但是这种补贴方式金额少,治标不治本,未能高效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能确保粮食产量与规模得到充分保障。

3.4 农村劳动力人员数量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崛起,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因此,农村人口总数量减少,尤其是较为年轻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减少,产生了“老人村”“儿童村”,导致农村大量的耕地无人种植、无人管理,土地搁置荒废,粮食产量下降,耕地失去经济价值,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4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

4.1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或经营体制

一是发展农民生产合作社,实现土地经济价值最大化。即乡镇规模扩大,村庄数量减少,再根据土地量对几个村的耕地进行回收、整合,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土地进行集中耕作和管理。每户耕地占总耕地的百分比将作为加入合作社后的股份,所有的收益与风险共担。以乡镇为中心,建立粮食仓储中心,加工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确保粮食收割后有仓可放;并对粮食或者蔬菜进行初加工或者精加工,提高农作物产品经济价值,通过物流运送到经销商手中。二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优化种植产业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差异较大,因此对于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土壤、雨水、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进行农业规划与调整。改变原有农作物种植类型,进行套种以及种养结合的多种模式,促进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提高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到保产量、重质量、增收入[4,5]。

4.2 政府增加农业财政投入

一是完善政府补贴政策,加强食物供给的引导作用。农业政策补贴的实施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利润,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加大对农业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改善耕地质量,治理污染水源,为粮食安全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采用金融补贴政策,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性农业模式。四是增加农业机械财政补贴,扩大先进农机具数量,减少人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4.3 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

一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机具,提高作物产量。在现代,科学技术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当中,要想使农业发展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加快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第一产业市场需求,满足二、三产业新要求,同时着重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做到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当耕地进行整合划分划片管理后,农业机械化设备同样需要重新分配,对于落后的农机具进行淘汰,购买先进设备,利用先进设备减少劳动力投入量,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等,从多方面入手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鼓励科研人员研制低毒农药取代剧毒农药使用,降低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提高农作物食用安全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指导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指南,也就要求从粮食种植到形成最终产品的整个链条式的管理中注重粮食安全,即在农作物种植期间使用低毒农药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其他科学的方法途径减少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

4.4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杭州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使得“互联网+”模式成为热点,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农村,这也就意味着农民在家里就可利用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享受各种便利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新品种,开发新市场;还可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农业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利用互联网搜索有效信息,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寻求农业新商机,扩大国内外产品需求市场,增强农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将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6,7]。

4.5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与乡村人口之间的流动,创造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根据“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第一,完善户籍改革制度,消除城市与农村人口户籍差异。在发展较快、综合实力强的城镇中,实现外来人口合法市民化,实现公共资源与公共设施设备共享,确保农村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实现同工同酬。第二,进一步加大城乡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乡统筹的文化服务体系、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完善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贫困山区、落后农村的服务体系的建设。第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道路维护、文化广场建设、健身器材投入使用等项目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王道龙,羊文超,任天志,等.可持续农业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吕树新,王建玲.农村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5):62-67.

[3]张军堂,论苑.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1):196.

[4]张福仲.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16(3):153.

[5]张庭栋.浅谈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新动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

[6]钟真,孔祥智.“十三五”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起点与展望[J].教学与研究,2016(2):7-15.

农业供给侧改革:慈利强县的法宝 篇3

丰产不增收,特色产业促

优化产业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慈利是全省粮油生产大县,去年粮食达到34万吨,油菜首次4万吨,但却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问题。因此,要突出生态优势和富硒特点,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树品牌,大力发展富硒、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一是做好富硒文章。慈利是天然富硒大县,天然富硒面积广、储量大、品味高,“康添牌”富硒大米荣获“全国特色富硒农产品”称号。要把开发富硒农产品作为朝阳产业来抓,进一步做大做活做强富硒文章,大力开发一批富硒米、富硒水果等高端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经济效益好、品质优、消费者认可的富硒“拳头”产品。二是擦亮绿色品牌。要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培育三合有机茶叶、湘慈柑桔、“七姊妹”辣椒等优质绿色品牌,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慈利名特优农产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和新型农业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三是突出生态优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借助慈利天然的生态优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大鲵、江垭清水鱼等特色养殖业,不断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化竞争力弱,供给侧结构性强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实现农业增产、增值、增效、增收,提高综合效益。去年,我县省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虽然达42家,实现总产值30亿元,但是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全力推动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决克服“重工轻农”的倾向,重点瞄准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合作伙伴,切实解决农业“量大链短、种强销弱、质优价不优”的突出问题。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落实税收、直补、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生安赛特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打造粮油、茶叶、蔬菜、中药材等8大产业和10大示范片区,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三是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注重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千方百计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生产与全域旅游融合,以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为龙头,深挖四十八寨、南山桃源等15条户外旅游精品线路潜力,着力打造一批风光有特色、服务有口碑的星级农庄、优质果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力促实现“林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产品变旅游纪念品”的转变。

实施规模经营,打造集约化农业

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管理,推动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二是培育新型主体。积极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思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现代农业内生动力。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引导建立“农民+合作社+农业股份公司”的产业化合作联盟,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三是加大要素投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

创新营销方式,打造网络化农业

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网络生产销售,努力拓宽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一是善用“互联网+”。广泛拓展销售渠道,加快张家界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推广“互联网+农业”,依托农村淘宝、供销云商公司、锦程物流、一介农户等网络交易平台,全面实施“百村电商”和“快递下乡”工程,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通道”,着力破解农产品产销渠道不畅通和卖难问题,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二是积极发展“可视农业”。积极创新生态农业种养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以禾田居农庄为试点,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基地及田边地头和养殖场,装上摄像设备,把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全面呈现在网络上,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可视农商城、可视基地和視农资讯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种植养殖销售服务平台,广泛发布各类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帮助农民采购农资、销售产品提供更便捷更优惠的服务。

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简报 篇4

仁和区自2014年开始进行深化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农民增收、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项目等建设,使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协常委一行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了位于上城的乌拉葩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运行情况、总发乡板桥村火龙果基地建设情况和平地镇邑度酒庄建设情况。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源于农业发展背景的变化。一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总体特征是供给不足,既表现为总量的不足,也表现为结构内部各个分量的不足,农产品表现为绝对短缺的特征。因此,当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在全面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多种经营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农产品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市场上无论是总量还是品种都不再存在短缺的问题,几乎找不到短缺的产品(且不论进出口),市场饱和成为现阶段市场的基本特征。二是市场空间的变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与国际市场已经实现一体化的格局,大量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进入中国,农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在调控农产品市场时,必须考虑到来自国际市场变量的影响,建立一个能够同时调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体制、机制。三是农产品成本价格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不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我国的农产品成本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也达到了“天花板”的极限,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30-50%。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产品成本还有一定竞争力的话,那么现在,成本竞争力已经丧失殆尽。四是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就农业产业结构来说,种植业的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工业和养殖业成为重要产业,农业的产业链显著加长。就玉米而言,作为第一大粮食作物,90%以上的产量不再直接进入餐桌而进入中间市场,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就消费结构而言,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自给性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营养性消费、质量型消费、家外消费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由此给供给带来结构性变化的导向。五是农民收入支持政策的变化。以前,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农产品价格。20以后,以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为转折点,对农民收入的支持政策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免除农业税、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水稻和小麦保护价收购、玉米实施临时收储价格等等。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也是调整供给结构的杠杆。政策支持对象的选择、政策支持强度与频度的确定等,都会对供给行为产生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合理运用收入支持政策引导农业生产是宏观农业政策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所产生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是宏观调控方式不适应农业发展新变化的结果。比较典型的范例是,玉米的高库存积压及其释放的多重负面效应。玉米临储价格政策的实施,意在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起码忽视了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年以来,基于此前我国连续五年粮食产量下降的背景,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增产的措施。但是,当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时候,并未能对粮食增量结构作出应有的考量。在此后的6年中,5次提升玉米收储价格。到,东北地区玉米平均收储价格达到每市斤1.12元,比20至少提高了60%。―的7年中,共增产粮食10542.33万公斤,其中玉米6334.58万公斤,占增产份额的60%。同期,豆类产量和其它谷物产量都出现下降。在增加总量的同时,增产结构却出现畸形化,导致玉米大量库存积压。二是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与小麦和水稻的重要区别在于消费用途的差异性。小麦和水稻基本是用作主食,原粮经过初加工后即进入最终消费市场,产业链很短。但玉米则不然,直接进入主食消费的玉米不到10%,其它玉米基本上都要以工业原料或饲料的形态进入中间市场,实现工业转化和过腹转化。6年中5次提价,固然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但较高的收购价格在转化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转化成了下游养殖业和加工业的高成本,致使下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三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我国启动玉米临储价格后,正是美国玉米连年丰收,价格持续下行的时期。逐年增高的国内玉米价格在客观上产生了为美国玉米让开市场的效应。以来,我国玉米进口量每年都在100万吨以上,多的年份在500万吨以上,形成了国内玉米库存积压与国外玉米大量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格局。四是玉米产区与销区的关系。在上世纪80―90年代,东北玉米产区价格要比南方销区每市斤低一毛钱,而今东北产区玉米价格要比南方销区每市斤高一毛钱,正负迭加等于东北产区玉米比南方销区每市斤玉米失去了两毛钱的竞争优势。国家为鼓励南方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实施了运费补贴政策,从政策出发点看,是为了推动东北玉米外销,但补贴的结果在客观上进一步拉大了产销区的价格差距。对上述四个关系的忽视,从根本上说,是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调控农业发展。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

基于上述思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制度性。其含义在于,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制度层面着手,改革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使其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二是层次性。在短缺时代,供给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在横向上展开,生产那些市场上短缺的产品。在过剩的条件下,除了在横向上减少过剩产品外,还要注重产品层次结构的开发和调整,用优质产品替代低质产品,其中包含着产业升级和技术的变革。三是开放性。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考虑进来,统筹考虑两个市场上的农产品资源,建立市场供求平衡关系,提高国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系统性。改变以往的单变量思维模式,无论是价格政策,还是收入支持政策,要考虑到可能产生的多重效应,合理兼顾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关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产区与销区的关系等等,建立农业宏观调控的多元方程。

综上,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作如下表述: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一个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供给结构。

在上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表述中,如果说“建立一个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供给结构”是一个总体目标的话,那么,在其之下可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提效率,促升级,增收入,保安全”。

提效率。供给侧结构不优,是造成农业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就农业效率而言,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转化效率等。我国农业资源在区域之间配置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畜禽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比存在显著差距,化肥农药利用率仅有36%、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有40%。因此,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效率,以较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促升级。就是要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供给侧结构不优,既是农业发展层次不高的表现,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所在。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动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掠夺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结构优化型转变。

增收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挑战是农民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说,近年来玉米过剩是托市价格导致的结果,让玉米供给减下来,必须要让玉米价格降下来。价格的降低必然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如何让农民在玉米收入减少的同时,增加其它收入,使收入不减或少减,这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要确立的一个目标。

保安全。保证国家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国家食物安全,既包括食物数量安全,也包括食物质量安全,这两者都要通过结构优化来实现。保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必须禁止那些以毁坏资源为代价实现产量增长的方式,使农业供给结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产业安全,要求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减少重要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建立一个可控可调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实现,这些路径简单地表述,就是“改制度、调结构、去库存、净产能”。

改制度。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在较大程度上由农业管理制度的不适应所致。因此,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首先就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诸如宏观农业调控方式、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流通体制、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农村组织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监督到位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有效调控市场的粮食流通体制、服务广大农民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充满活力的土地流转制度,使我国农业制度能够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农业供给结构优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调结构。调结构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农业生产结构,也包括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产品质量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农业区域布局的关系、农林牧渔的关系、作物品种的关系、畜禽品种的关系更加优化。纵向更有利于产业链的畅通,横向更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要素投入结构的改革,关键是要解决目前农产品成本过高和某些生产要素滥用问题,减少过量投入对环境的侵害,提高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水平,提高成本竞争力。产品质量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解决目前市场上产品质量不高,安全感低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市场上的信誉危机,开发多层次的消费市场。

去库存。如果说调结构是增量调整的话,那么去库存则是存量调整。当然,增量调整目标不能如期达到,还会产生新的存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去库存的周期越短,损失越小。我国目前2亿吨左右的玉米库存,既占用了大量资金,也面临着库存玉米霉变的巨大损失。显然,决策的目标值应当定位在损失最小化,而非固守在原有的顺价销售原则之上。因此,充分利用既有的产能,尽快以拍卖的方式将库存玉米销售给加工企业,实现工业转化或一定数量的过腹转化,既可以激活目前经营衰微的玉米加工企业,解决开工不足和经营亏损的问题,也可以减轻库存的压力。

净产能。取“净化农业产能”之义。从产能的角度分析,农业与工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的总体供求关系仍然是产能不足,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仍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不存在去产能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在农产品托市价格的推动下,出现了毁林、毁草、毁湿(地)开荒,增加耕地扩大产量的乱像。以玉米为例,在增加的玉米产量中,有一部分就是由这类耕地提供的。如果说将那些满足生态要求的耕地形成的产能称之为绿色产能的话,那么通过毁林、毁草、毁湿(地)增加耕地形成的产能则可以称之为赤色产能,即产生生态赤字的产能、进入生态红灯区的产能。净产能,就是要去除赤色产能。净产能的客观功效,一方面可以减少目前过剩的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净产能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近年来毁林、毁草、毁湿(地)所形成的耕地尽快退出耕作。

当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并不止于上述四个方面,各个区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路径选择及其重点有所不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 篇6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钟攸平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秋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严卫星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等5位委员提案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承担了2000多万北京常驻人口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15年底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新发地直接和间接带动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增收,其产品流通进入二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餐饮服务业,释放巨量的经济社会效应。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新发地在河北周边地区投资建设了200多万亩蔬果基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推进,怎样修订相应政策,处理好政府与新发地的关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怎样更好地谋篇布局,在确保首都农产品可靠安全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同时,实现新发地的转型升级;怎样更好地发挥新发地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带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领域,为全国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新发地市场的转型升级”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其功能地位。政府明确新?l地是保障首都日常生活的“稳定器”,是应对首都不时之需的战略“储备库”,是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的“护城河”,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服务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级农产品批发中心的标准,做好总体规划;对新发地现在使用的土地,尽快批准作出调整,明确市场用地、绿化用地、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升级的经验,解决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功能划分明确,综合性、配套性、便捷性服务的布局,对新发地予以重新布局设计;对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的市场蔬菜综合交易大楼、水果交易大厅、大型冷库项目,以及汽车充电站、LNG-CNG加气站等,简化审批、加快建设。设立新发地价格指数,把新发地打造成为服务首都、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平台、产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为全国大型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树立样板和标杆。

第二,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对于新发地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及利用、产权保护、政府购买应急储备等予以更多政策性支持;对新发地为响应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将市场原有的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在河北高碑店等地投资建立的分市场给予经费补助;进一步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果蔬运输车安装可视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食药监管部门进驻市场,改造市场农产品检测中心,使之达到权威食品检验机构(CMAF)的资质认定标准,对农产品实施入场安全检测,从源头把住食品安全关。

第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新发地在河北省扩大蔬果种植基地,更好地对接、增加天津港的海鲜进货和果品进口;积极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以邀约方式,有效组织、培养一大批上规模、有效应的农产品经销商、专业合作社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统一规格、统一品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支持新发地市场扩大发展便民菜店、菜篮子直通车等农产品零售端,在首都主城区和近郊人口居住密集社区逐步实行农产品超市化,在确保食品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新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提升新发地市场功能地位

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将新发地市场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列为骨干市场集群以及“三纵三横”骨干网络的重要节点,指导推动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体系协同发展。“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着力建设新发地市场与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双核”保障体系,先后批复新发地市场改扩建工程、仓储加工区项目(12万吨冷库及配套工程)等,正加快建设其蔬菜综合交易楼、12万吨冷链物流、果品综合交易楼等项目,将有力促进新发地市场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北京市等方面稳妥有序推进区域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积极推动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打造京外承接新发地市场过境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地,促进北京新发地市场减量提质发展。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项目安排等方面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在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推动新发地市场原有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推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探索增加委托交易、现场拍卖等交易模式,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将新发地市场打造成为精细农产品集配中心、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发布中心,成为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样板和标杆。

二、关于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2000年以来,北京市共安排扶持资金约2.8亿元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2011年北京市财政出资、国管中心作为股权代持机构以1.73亿元受让新发地市场22%股权,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和功能疏解,先后分别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万元、1100万元支持新发地市场蔬菜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建设、设备购置等,以及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外迁。商务部通过陆续开展“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等利民惠农工作,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支持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部和财政部也安排河北省农业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扶持行唐、张北等34个县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增加果蔬贮藏保鲜能力和果蔬烘干能力。

下一步,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新发地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发地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监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发展。

三、关于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关于扩大新发地在河北省蔬果种植基地问题

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预计到2020年,外埠分市场将由目前的11家增至15家,签约基地由目前的13.3万公顷提高到20万公顷。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蔬菜标准化生产,并向河北等蔬菜优势产区倾斜,2010―2015年,农业部安排河北蔬菜标准化生产资金1.74亿元,2016年安排4250万元支持河北园艺标准园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支持新发地市场与河北等蔬果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和河北大青垡农产品合作社田头市场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

(二)关于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问题

北京市加快推进新发地市场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农产品网络平台,提高市场B2B、B2C交易能力及交易比例,推动其由大型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电商总部和服务北京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型。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农产品经销商、有条件的合作社逐步实现统一产品规格、统一产品品牌,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支持举办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北京农业嘉年华等重大农业会展,提升新发地等农产品品牌效应。

(三)关于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篇7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 解决农产品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多,不再要求吃得饱,而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使农产品朝着有机绿色、安全生态、营养保健等高品质方向发展;朝着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等多元结构发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1.2 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国,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看,国内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外市场又面临着大农场主和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的生产者的挑战,致使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增加。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饲料加工业及化工业等,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效率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都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肥药对农产品的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辅助“互联网+农业”和订单农业等手段,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3]。

1.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上主要是生产者素质、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链条等;客观因素上主要是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农业基础设施、品牌注册认证服务、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生产者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认证注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种植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1.4 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从当前的农业生产看,个别地方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纳米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加之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统筹兼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将近1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而全国的耕地只有1.33亿hm2以上,占世界耕地的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说明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不可一拥而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在目前玉米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既高产又高效益的水稻生产。

2.2 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

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农作物栽培模式等实际情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调优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使资源循环利用,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永续发展。

2.3 以综合效益为前提,因地制宜

“调什么,怎么调;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来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土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业化经营薄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避免同一种作物或品种聚集生产,致使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

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指导

要盯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发展壮大市场,建立市场流通主体组织,提高流通体系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展农产品供给结构空间。充分利用农产品营销经纪人来促进农产品销售,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生产农产品。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3.1 坚持多元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各地区必须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的种植比例,达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一屯一品,实现种植业效益最大化。比如安达市有水源的中本镇、任民镇、太平庄镇等可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安达镇、青肯泡乡、羊草镇、万宝山镇可适当增加新、奇、特(黄豆角、绿菜花等)等特色菜的种植面积。另如绥化市的绥棱县、海伦市应该增加无公害大豆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有机绿色,非转基因,市场需求量大,能充分发挥寒地黑土效应。再比如黑龙江省北部市县的讷河市、克山县等市县,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质量均好。就全国来看,对于粮食主产区,可适当压缩玉米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对于特色产业种植区,可适当种植黏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适合德克士与肯德基需求的马铃薯以及小杂粮和杂豆(谷子、糜子、红小豆、芸豆等)等;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区,也可适当增加芝麻、苏子、药材、保健食品等的种植面积;对于蔬菜种植区,应该向新、奇、特等有机绿色方向发展。

3.2 延长产业链条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特则特,全面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但最主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只卖“原字号”产品上,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黏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浆、鲜黏玉米饼等食品;水果玉米可加工成水果玉米罐头;长形且不回生的马铃薯品种可与德克士、肯德基签订订单加工成薯条;谷子可加工成精包装小米;糜子可加工成粘糕、豆包等;红小豆可加工成豆沙;芝麻可加工成芝麻酱、香油、芝麻饼等。总之,应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3 提质节本增效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在提质节本增效上下大功夫。结合农业“三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科学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方面,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也要推广节药技术,应用节药喷头和机械,尽量减少用药量,实现既能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另外,要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科技为支撑,逐步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谋划好产销布局。再者,各地要结合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提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促进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3.4 注重科技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要强化对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指导能力,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重点技术抓推广,高新技术抓示范”的原则,全面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5]。

3.5 强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3.6 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可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普大篷车下乡、农闲季节集中科技培训、科技专题讲座、印发科技明白纸、发放科技光碟等措施,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拓市场的新型农民,还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徐盘钢.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上海农村经济,2016(3):1.

[3]王艳红.浅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农业工程,2016(2):11.

[4]李娜.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44-45.

宁都县发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8

调整发展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黄鸡、果业、蘑菇、油茶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品牌建设切实加强,“宁都黄鸡”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全县有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证书,36项农产品获国家QS认证。

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村为单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该县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5家,拥有5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110多个,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近9000万元。同时,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倡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宁都县已发展无公害油茶基地10万亩,绿色水果基地2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3万亩,全县年有机肥用量达4000余吨。

夯实发展基础。完成首部《宁都县农田灌溉规划报告》编制。推动了标准粮田建设、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56个农业项目建设。实施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133个,完成移民搬迁1.2万余人。农机总动力从20.4万千瓦提高到49.8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从29%提高到45%。

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成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颁发林权证6.2万多本。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证工作,全县共签订农业承包合同9.5万份,换发新证13.7万份。二是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3万亩,新增省级公益林5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三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完成石梅项目区和黄陂河等国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万多公顷。四是农村沼气工程和清洁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建设户用沼气池5300多个,建设果园、养殖场沼气池160多个。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江西省宁都县财政局罗道胜供稿)

责任编辑:欣文

上一篇:椰子树的主题作文下一篇:红林大酒店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