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选9篇)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

古诗词浩若烟海,写作内容也千变万化,如何归纳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诗歌就其写作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单独写景的,二是单独记事的,三是写景记事合二为一的。

一.概括思想感情的语言表述形式

(一)单独叙事的

作者通过对 什么事件的记叙,表达了。

(二)单独写景的

作者通过对 什么景象的描绘,表达了。

(三)既叙事又写景的

作者通过对 什么事件的记叙以及对 什么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

二.主要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类

(一)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写的很多写景诗,都是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例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线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送别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苦闷之情。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送别老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激励之情。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表达期冀得到重用,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六)表达怀才不遇,或被贬报国无门的压抑悲伤愤懑之情。例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仲伯间。

(七)面对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悲哀愤懑无奈之情。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凭吊古人古迹,表达对某人的赞美或同情之情。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日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九)表达自己强烈的 人生追求或志向。例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李贺的《南园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十)表达自己对爱人或情人的思念、怀念、伤感、愁苦之情。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香残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十一)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国家民族的担忧之情。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十二)表达作者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清高自首,高洁傲岸的思想感情。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十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十四)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例如,聂夷中的《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另外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

(十五)伤时伤逝,激励人们勤奋上进。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2

感叹时光易逝,表达对大好春光、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生活的无奈、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叹人生的大好年华一去不返而产生淡淡的惆怅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吐露出主人公留恋和惜别春光的感伤情绪。

感叹身世坎坷,命运不济,虽满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认为自己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在此托物抒情,心情极为悲愤。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满腔怨恨,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徘徊心境,不知出路在哪里。高中课本中,杜甫的《登高》、《旅夜抒怀》都表达了漂泊四方、老病孤愁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表达羁旅行役、游子思乡之情。思乡可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文人往往因生活所迫,辗转漂泊,加上外在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因听到表赠别、乡思“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了对故园乡里的思念之情。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都借春秋迁徙、奋力回巢的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表达思念亲友的感伤之情。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因提出问题。一个学生竟这样提问:老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因为“鸡肋事件”而杀死杨修吗?他刚说完,课堂一阵哄笑,我也忍俊不禁,再看看提问的学生,此时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我马上回过神来,鼓励他:“你提得好,肯动脑筋,有勇气,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吧!”接着,我又说:“诸葛亮不会杀掉杨修,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有智慧有气度的军事家。”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从中汲取了勇气,都纷纷举手发问:“为什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还有其他原因吗?”“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里?”“关于杨修之死,你认为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呢?”……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还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可以说写登楼远眺的思妇期待远方亲人的归来,又可以说写眼见归鸟回巢的远客匆匆赶路思见亲人的急迫心情。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在战乱时期,于四处漂泊之际,对四处分散而寄书不达、不知死生的兄弟的苦苦思念之情。高中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则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表达凄婉的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通过一个“看”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三联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烘托蒙蒙细雨,创设了送别时的情境,尾联写别泪如密雨一般,直接表达分别时的伤感之情。高中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正是仕途失意之时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感情。

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激愤之情。如张辑的《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诗人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见中原为金兵所陷,又见新秋,年复一年,恢复中原无望而心生愁意,抒发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也流露出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之情。

表达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借写繁华生活的梦境,写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反衬亡国之君梦醒后浓重的悲哀和处境的无限凄凉。如果说李煜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那么文天祥的《金陵驿》显然境界更高远一些:“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在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之时,触景生情,通过对离宫、夕晖、孤云、芦花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的描绘,表达对事物变迁、国家破碎的孤独惆怅、伤感悲凉的思想感情。高中课本中,姜夔的《扬州慢》正抒发了金兵入侵导致山河破碎而产生的“黍离之悲”。

忧国忧民,表达对战争的怨愤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中,主人公(征人)满怀怨愤之情,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这既是征人的怨愤之情,又是作者对战争的怨愤之情。高中课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质疑”为“我要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展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并且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证明,阅读,因学生质疑而精彩纷呈。

把握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宋延腾

(邳州市炮车中学,江苏邳州

摘要: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一道完成阅读欣赏的过程,共同演好语言“鉴赏”之戏,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特点鉴赏能力

“鉴赏”一词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出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语文课程改革也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阅读教学的步履总是那么匆匆忙忙,总是那么细细碎碎,仅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琐碎的分析,而忽略了对表达形式的鉴赏、品味。殊不知,一篇精彩的文章,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领悟重点句子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意旨,又要关注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二者应当兼顾而不可偏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迈开欣赏步伐,步入探寻美、鉴赏美的园地呢?

一、通过欣赏文章的修辞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1. 对经典诗词或散文诗的欣赏

古代经典诗词、现当代散文诗,都属于韵文。这类课文大多运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比兴、用典、铺垫、象征、对仗、叠字、排比、对比等艺术手法及表达方式。在阅读、分析这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意境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汉乐府民歌《迢迢牵牛星》运用了比兴与叠字的手法,杜牧的七言绝句《江南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而现当代诗歌《天上的街市》则运用了比兴与用典的手法,《生活是多么宽广》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赋予了这些诗词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和鉴赏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瞄准这些艺术特色,引领学生联系诗词的思想内容,对这些手法或者技巧加以咀嚼、玩味。

2. 对散文或小说的欣赏

散文或者小说,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不外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前后照应、设置伏笔、烘托对比、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散文方面,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运用铺陈的手法,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朱自清的《春》,运用景物描写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抒写了对春的赞美与讴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比喻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小说方面,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运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手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了典型形象塑造手法;鲁迅的《故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闰土的变化;莫泊桑本中,杜甫《阁夜》中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凄苦之情,《兵车行》则披露了唐代的年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抗议和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当然,古代诗人众多,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各自的身份、

的《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表现人物,并推进故事情节的手法,等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散文或小说有了高雅的品位与精巧的构思。教学这些散文或小说,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艺术手法的分析上,引导、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其手法的巧妙、精妙、美妙,培养学生对散文与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散文与小说的基本能力。

3. 对记叙文、通讯报道等以纪实为主的文章的欣赏

记叙文、通讯报道或者报告文学,多以纪实为主。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比较突出的写作方法,着力加以分析与评价。如鲁迅的《滕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等写人的记叙文,分别运用了人物外貌描写、以事写人、动作描写等手法;又如,通讯《月亮上的足迹》运用了以数据说话的写法……这些课文在写法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作为教学的着重点来处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手法的妙处。

4. 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欣赏

说明文或议论文逻辑性较严密,教师要瞄准文中比较明显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好好品味其中的好处。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整体特征;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以拟人方式来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与生命特征;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援譬设喻的手法;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了驳论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手法的品味与鉴赏上,借此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说明文与议论写作方法与技巧,在习作训练中写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作文。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

不同的作者在驾驭语言方面总体现着一定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就是作家的语言风格。新闻报道、说明文和应用文,文风精练;记叙文和一般的议论文,文风朴素;而诗、词、曲、赋,文风精致。内容决定形式,对创作文章而言,只要使用的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符合,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匹配,与所要描述的对象相协调,温文尔雅的文风是好的,嬉笑怒骂的文风也是好的,慢条斯理的文风是好的,咄咄逼人的文风也是好的。譬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磅礴的气势、抒情的笔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毫不掩饰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怀,倾诉了自己的衷肠,彰显出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文风;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都以白描的手法、徐缓的节奏、写实的笔触,娓娓而谈,再现了父亲的音容举止,表现了人间真情,彰显出了朴素的文风;《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说明文,条理清晰、笔触清新、术语精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用心品味,仔细揣摩,领略表达方式的美妙。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文章的语言文字,关注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说,鉴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慢讲解的脚步,引领学生慢慢地身世、政治倾向、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因而各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即使忧愁悲怨,也各有缘由,各有表现,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对中学课本中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归纳、分类,并能很好地理解把握,那么做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将不再是难事。

摘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文章从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入手,就古诗中忧伤、愁苦、悲愤、怨恨的思想感情作了分类并列举了若干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旨在从感性和理性上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篇3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4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译文)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应对。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老妇走上前去说话: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深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篇5

桂林四中

邹海莲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感情的把我方法。

2.解读诗歌常见意象,熟悉常见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意象的解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直接甴考试大纲导入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意象,看典故,抓关键字句。

三、具体讲解

1、如何准确抓住意象?

(1)了解常见意象内涵【特殊意象举例(见复习资料)

植物类

动物类】(2)找准意象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通过雁、落叶、寒灯、空园、白露、孤壁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秋意,流露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凄清的心情。

小结:如何准确抓住意象?(1)、准确抓住意象。(2)、品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意象所形成的画面。(3)、悟诗情——透过意象所形成的意境特点,进而领悟诗情。

2、抓关键字句。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抓关键字。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独”字奠定全诗基调,一种孤独羁旅之情怀跃然纸上。

4、抓细节。《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黄莺的细节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看典故。古诗词中常用典故举例:梨园——戏曲班社,戏曲艺人称“梨园子弟”,琴瑟——夫妻感情和谐、兄弟朋友的情谊,青梅竹马——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四、总结

把握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抓意象、品意境、悟诗情 抓关键字 抓抒情议论句 抓细节

五、练一练

1、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感情?(细节描写。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全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注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存:收养。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长途:代指驱驰之力。)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同意前者。诗中提到“心犹壮” “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作者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答案二:同意后者。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 “片云”“落日”等,尤其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和报国无门的怨 愤之情。

3、【2011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寒声、深云、雁影、孤灯、酒等意象,从白日萧瑟清寒到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均浸透了主人公的孤独凄清之感。

4、(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 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6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

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区分详略(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使重点段。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他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用途(意义)。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

根据技术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如下: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 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 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我们认为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与抒情

浅议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篇7

关键词:体会,思想感情,阅读,感悟

一、从理解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常常流露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教学时, 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去寻找句中的词眼“焦急”“耐心”, 并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焦急的时刻, 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后让学生明白句中, 这对矛盾的词语“焦急”“耐心”就充分体现了人们热爱总理, 怀念总理的感情。通过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全句的朗读,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深厚的感情。

二、从描写的景物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白杨》一课, 作者先写白杨书的外型------美, 接着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挺拔 (在恶劣的环境中更是可贵, 这也是白杨的精神与气质所在) , 最后作者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仅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像父辈们一样为祖国的边疆事业作贡献。这样写,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士的赞美, 赞颂了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只要做了这样的分析, 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的《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由于诗人在建德江边看到“落日”“孤舟”“荒野”“烟雾”等联想产生的。教学中可在讲解诗句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是实际存在的景物。哪些是由景物产生的联想,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只要把诗人当时的景遇与此时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物联系起来,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

四、从当时当地的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 只有把一篇文章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分析得正确、理解得深刻, 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一课, 文章记叙了詹天佑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我国的历史条件下, 在“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自然环境中, 历尽艰辛成功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的辉煌业绩。对于现在在幸福生活中长大的学生来说修筑一条铁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并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就不平常了, 因而, 在教学时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和自然三大环境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 才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五、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并通过这几件小事来表达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并概括出文中的四个小故事: (1) 读《水浒转》, 讲鲁迅先生不仅自己认真读书, 也关心和教育“我”认真读书; (2) 讲“碰壁”反映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 (3) “救车夫”反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 (4) “关心女佣阿三”反映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这四个故事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六、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好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刻画人物, 突出文章中心。因此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 也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人教版第九册的《挑山工》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他们的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 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蹬山的时候, 他们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 使身体保持平衡。”从这样的细节描写中, 就形象地描绘出挑山工挑着重物蹬山的姿势, 为突出中心“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 就能取得成功”这样的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后面理解和概括中心时就迎刃而解了。

七、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逐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的《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文章先以小丽带“我”参观草塘、游览草塘为顺序进行教学。课文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 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深化:首先“觉得没意思”、接着“情不自禁地赞美”然后是惊叹, 恋恋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坏”。作者所描写的这一感受过程表现了我的“腻—赞美---喜欢---眷恋---惜”的情感深化过程。整篇文章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作者对草塘的热爱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 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读这种形式, 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 在读中感悟, 并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惠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法举隅[J].教师之友, 1998 (1) .

[2]向守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六法[J].学生之友 (名师导学) , 2012 (12) .

[3]朱丽花.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 2011 (5) .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8

一、仔细阅读标题,结合作者和注释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暗含了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仔细阅读标题,把握诗题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从《鹊桥仙·七夕》中的“七夕”,可以得出诗歌的内容与“七夕”相关的结论,往往抒发夫妻相聚相思之情;《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邯郸”“冬至夜”和“思家”交待的是诗人冬至夜晚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抒发了思乡之愁,怀亲之意;《征人怨》中的“征人”和“怨”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喜李翰自越至》中的“自越至”交待了朋友相聚的内容,“喜”则表明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看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爱国激情是其诗词创作的主旋律。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陆游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慨。这首词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失望之作。只半年多,曾身着戎装、乘时立功的机会和王师北定中原有日的愿望化为泡影。若不了解作者的这番经历,就无法体会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无法领悟体味“况半世、飘然羁旅”中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半生飘零的悲凉、壮志未酬的惆怅、对朝廷的不满这些五味杂陈的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关键词句,是诗歌中的“诗眼”,是最能表现诗歌感情和主旨的词句。

例如,“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南宋·黄公度《悲秋》)中的“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独”,“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时起》)中的“闲”,都表明了诗歌的情感。当然,直接表情达意的显性词,如“愁”“怨”“愤”“恨”“忧”“喜”“乐”“思”“怜”和“怅”等,较易把握,我们要尤为注意的是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隐性词。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感情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和“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以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问:探寻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字,拟人化,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我”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埋”字,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高水长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三、深入理解,整体把握

叶嘉莹说:“诗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诗人心灵和感情的一种兴发和感动。”诗歌鉴赏,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技巧的掌握。因此,对古代诗歌情感的把握,最终要从咬文嚼字中跳出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标题注释中的信息、关键词句、意象等方面综合深入理解,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曲解或误解诗人的情感。例如下面这首诗: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看标题——日暮时分,看作者——忧国忧民、爱国诗人,看注释——漂泊在外、年迈迟暮;情感词——非故园,表明思乡;意象——牛羊(久)柴门(闭),孤独思乡;清夜、风月可以得知,江山美丽,却非故园;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渲染了宁静清冷的氛围,由此可以整体综合把握,诗歌表达了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情。

总之,面对一首古诗,从标题、关键词句和整体三个方面入手,即可迅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9

——思想感情类比较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2005年高考,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明确概念(怎样考)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二)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激昂向上)

病 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抑郁低沉)

(三)设题角度

1、意象、意境比较

2、语言赏析比较

3、手法、技巧比较

4、内容、情感比较

对于这四个角度,前三类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提及,今天我们就现在正在复习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类试题的答题作以引导。

三、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注]虚堂:高堂。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怎样答):

(一)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1、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2、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二)答题思路

点拨:解答要领:

1、审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

2、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找出来。)

3、由果寻因。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这道题属于同中求异。所写内容相近,作者不同,意境、情感有别。都有独坐,但心境不同。

(三)答题步骤:

1、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要根据不同作者不同诗句道出不同心境。

五、实战演练

1、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地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 郭里:内外城之间。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2、湖州歌(其六)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⑴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

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⑵大江:指长江。

⑶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⑷目断:看不到。

⑸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复习了诗歌的比较鉴赏。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不仅是文学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鉴别事物最有效的方法。今天的这堂课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中理解思维的办法,希望大家能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去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后巩固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七、做题方法小结

(一)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2、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

5、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要注意的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

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上一篇:品书香演讲 书香活动演讲下一篇:一年级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