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推荐8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来,面对新桥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生态较差、基础薄弱、地窄人稠、贫困程度深的基本镇情,面对产业瓶颈一时难于突破、群众增收路子不宽、老工业基地遗留问题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的工作困惑,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就业工作作为脱贫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解决人均占有资源不足、矛盾争纷突出的主要措施,把培育扶贫车间作为就业扶贫的拳头产品、重要平台来打造,紧紧围绕“533”就业扶贫模式,高位推动、精准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共有劳动力 17645人,常年外出务工12191人,全镇转移就业率达69 %。其中,建档立卡户共有劳动力 1012 人,常年外出务工520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51.3 %;除常年外出务工外,还有310名贫困劳动力季节性、短期性就近就地务工,基本上实现了特殊家庭和特殊人员除外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扶贫车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布局扶贫车间。在扶贫车间的选择上,我们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以解决无法输送到外地就业的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主,另一方面兼顾就业和照管家庭两个现实问题。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立足贫困人口家庭大多有老弱人员、残疾人和病人需要照顾,出行交通工具匮乏,需要早出晚归等实际,本着就近就地、方便群众原则,并结合全镇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在公路沿线马厂香草凹选择了蛋托厂、在贫困户集中的中心村选择了云味初相电子商务、在群众科级意识相对较好的南片区选择了有家光伏食用菌、在北边深度贫困地区云龙选择了软籽石榴种植4个扶贫车间进行创建。下步,我们计划在桃苴农产品种植基地、马厂生猪养殖厂再培育发展2个扶贫车间,努力实现农工贸门类齐全、贫困群众5公里范围内有就业渠道的目标。
二、细致选择车间专岗。在车间岗位的选择上,我们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是贫困劳动力能够胜任工作,我们针对贫困劳动力普遍存在无一技之长、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不高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价值相对低廉、不需要复杂技术、简单体力活为主的岗位作为扶贫车间岗位,比如蛋托厂虽然是工业产品加工,但岗位特征大多以普通体力活为主;云味初相虽然以电子商务为主,但产品包装、装卸仍然是普通劳动力岗位。另一方面是就业过程中能够受到教育、启发和培训,为贫困户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比如光伏食用菌车间,在解决群众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培养了种植技能和发展意识,目前已有3户农户跟随种植食用菌;云龙软籽石榴车间,目前已有10余户群众购买购买苗木跟随种植。
三、精准到人实施培训。始终把培训作为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作为重点户,把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人,逐户逐人摸排,掌握每一户、每个人的家庭状况、身体情况、特长技能、就业愿望等,分门别类进行培训。具体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整合培训资源,把人社部门的就业培训、残联的残疾人培训、工会的农民工培训、组织部门的党员培训等结合起来,围绕培训需求进行菜单式、定向性培训,2018年以来,全镇共投入培训资金5.8万元,为贫困人口开展技能培训580人次。另一方面加大实训力度,把培训办到车间,办到岗位,在有家光伏食用菌扶贫车间建成了全镇的实训基地,在其他扶贫车间开展岗前培训,实现常规培训、专业化培训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培训精准度,实现最大程度就业。
四、实施建管扶全方位服务。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我们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做到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相结合、培植产业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在有家光伏食用菌扶贫车间投入项目资金307.44万元、在马厂香草凹蛋托厂车间投入
230.5万元,在云味初相电子商务车间投入17.56万元,在云龙软籽石榴种植扶贫车间投入226.85万元。在扶贫车间的管理上,我们一对一动员、组织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工作,对扶贫车间的工资发放等创建业务逐一指导,对在车间就业的贫困人口定期回访教育。在扶贫车间的扶持上,我们一方面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贫困劳动力给予关注;另一方面积极宣传、认真落实扶贫车间的用工补助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促使企业安心用人、放心经营。
通过努力,我镇的扶贫车间已经初具雏形、初见成效,有家光伏建扶贫车间长期使用建档立卡户7人,马厂香草凹蛋托厂长期使用建档立卡户6人,云味初相电子商务长期使用建档立卡户7人、云龙软籽石榴种植基地长期使用建档立卡户11人,4个扶贫车间链接了31名贫困户就业创业,形成了“企业+车间+贫困户+党员实训基地”的党建扶贫相融互促新模式。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部分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尚未激发,“等靠要”思想突出,不愿意劳动致富,扶贫车间尚有不少岗位却难以招到贫困劳动力;已经上岗的贫困劳动力缺乏吃苦精神,随意空岗闲赋在家。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培育力度,并对有劳动能力、符合推荐就业条件而不愿意就业的贫困人群设置必要的门槛,采取必要的激励和惩戒措施,促进贫困家庭充分就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新桥镇人民政府
2009年,美姑县全县的马铃薯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只有1.34 hm2,并且很多品种不适宜美姑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极大制约了美姑农业产业的发展。2010年,美姑县马铃薯良繁基地扩大到13.33 hm2,到2016年良繁基地已发展到了2 866.67 hm2,良繁基地面积在2009年的基础上扩大了2 138倍,全县的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47万hm2。2015年,全县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超过40万t,局部的种植大户仅种植马铃薯就有4万~5万元收入,马铃薯已发展成为美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6年,在美姑县候古莫乡石普村、尼哈乡瓦拖村、子威乡马拖村实施了马铃薯整村推进产业培育项目3个,项目覆盖3个乡3个村14个组2 569人。财政下拨专项扶贫资金300万元,建设面积506 hm2,重点推广了青薯9号、陇薯3号、丽薯7号等优质高产良种,主推脱毒优良品种和双行垄作技术,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单产达30 t/hm2,总产鲜薯达15 180 t,增产达7.5 t/hm2,按照1 600元/t计算,项目区增收607.2万元,人均增收2 364元。
美姑县在瓦古、子威、竹库、尔合、峨曲古、尼哈、巴古、农作、合姑洛9个乡,采用“借薯还薯”等额归还方式,建设青薯9号种植基地666.67 hm2,投入产业扶贫周转资金560万元,发放种薯2 500 t,覆盖9个乡17个村,鲜薯最低单产33.75 t/hm2,农户在归还借种后的单产可达30.00 t/hm2,如按单价1.60元/kg计算,收益达4.8万元/hm2,基地总收益达到3 200万元。种薯基地建设参与农户3 000户,每户新增收益10 667元,以每户4人计算,农民人均增收2 666.8元。马铃薯良种的推广和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美姑县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工作进程。
【关键词】阿昌族;产业扶贫;脱贫
一、阿昌族人口及分布
阿昌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15年德宏州阿昌族总人口3.18万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占全州总人口(127.9万人)的2.49%。德宏州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全州11个乡镇的28个村委会261个村民小组中,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约有2.26万人分布在梁河县曩宋、九保和陇川户撒三个阿昌族乡的25个村委会174个村民小组,占全州阿昌族人口的72%。其中,梁河县曩宋乡涉及9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4400多人、九保乡涉及6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3800多人,陇川县户撒乡涉及10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14200多人。其他阿昌族人口散居在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的部分乡镇。
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阿昌族大多生活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半山区(海拔1000米~1500米),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2014年,阿昌族农村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49元,比全州7152元低2403元,与本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梁河县低1524元、陇川县低1313元。据2014年德宏州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统计,阿昌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187人,其中梁河县2645人,陇川县1330人,芒市108人,盈江县90人,瑞丽市14人,占全州建档立卡120803人的3.47%,占全州阿昌族总人口的13.29%,比全州高4个百分点。
二、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勤劳的阿昌人以善种水稻著名,水稻的品种多,质量优,梁河地区的“毫安公”,曾号称“水稻之王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逐步改变为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甘蔗、茶叶、油菜、烤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1980年,阿昌族地区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92年,户撒乡以发展烤烟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1997年又推广高产新品种“大油菜”,平均每户增加纯收入1000~1500元以上,2005年户撒全乡种植油菜面积达34000亩。户撒乡现已成为陇川县的优质稻米、优质油料作物基地,也是德宏州的草果、板栗、猕猴桃之乡。梁河阿昌族历史上长期缺粮,1980年以后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实行以粮为纲,坝区以甘蔗为主,山区以茶为主,根据各个村寨自然地理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推广“杂交水稻”、“杂交苞谷”,并实行多种经营,村民们逐步脱贫致富。户撒阿昌族人民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拒斥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颇为附近傣、汉、景颇、德昂等各族人民所喜好。生产的长刀还远销到怒江的傈僳族、临沧的佤族、中甸的藏族地区和邻邦缅甸。改革开放以来,户撒刀曾多次在国内获奖,产品远销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省区及东南亚国家。
三、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产业发展现状
1.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有耕地面积22173亩,人均1.4亩,其中:水田10423亩,人均0.66亩,旱地11750亩,人均0.75亩;经济林果面积18313亩,户均4.6亩;经济作物面积7414亩,户均1.87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15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2元,粮食总产量64.89吨,人均占有粮食461公斤,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养殖业以饲养母猪、生猪为主,猪存栏数7137头,大牲畜存栏3223头。
2.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曩宋乡全乡耕地面积27055亩,其中:水田16479亩,旱地10576亩,人均耕地1.09亩(水田0.66亩,旱地0.43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617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3元;粮食总产量9018吨,,甘蔗总产量33563吨;茶叶总产量160.65吨,烟叶总产量620.7吨。全乡种植白花油茶10020亩、核桃4494亩、滇皂荚5951亩,除此之外,小芒丙村的蔬菜,平山脚的葡萄,曩宋村的韭菜,大水平的黑木耳也都初显规模。 “十二五”期间,全乡生猪出栏74961头,牛出栏4687头,羊出栏2491只;家禽出栏33715只。有年出栏肥猪300头以上规模户8户,500头以上的4户,1000头以上的1户,存栏100头以上的有20户;奶水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年产奶20吨,产值80万元。
3.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陇川县户撒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67771亩,人均耕地面积2.8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6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7元。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39694亩,玉米种植24811亩,烤烟种植16370亩。全乡畜牧业总产值7176.23万元,肉蛋总产量3495.04吨,肉猪出栏30293头,肉牛出栏2239头;家禽存栏61292只,出栏111572只。种植油茶1100亩,油茶9957亩,核桃5500亩;引进脱水蔬菜项目—陇川大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厂,已建成蔬菜基地240亩;引进云南戈菲庄园猕猴桃产业有限公司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290亩,带动全乡种植猕猴桃4000余亩。
四、阿昌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十二五”期间,通过上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等,阿昌族聚居区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但因受自然环境限制,阿昌族地区农业产业仍然显得十分脆弱,发展后劲仍然不足,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现有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粮食种植主要为水稻、玉米、薯类,坝区经济作物主要为甘蔗、烤烟,山区经济作物主要为茶叶。畜牧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多数农户仍然按传统养殖方法养殖,产业无法形成规模。
2.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阿昌族聚居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田机耕路、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严重滞后。水库数量少、分布不均,灌溉渠系衬砌率低,大部分水利工程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修建,设计标准低、部分功能丧失,缺乏持续维修养护经费,水利工程失修失管,多为病险水库,老化损坏,灌溉效益衰减,部分村寨工程性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耕地中旱地占比高,基本农田地建设有待加强,机耕机耙机收条件有待改善。
3.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阿昌族聚居区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占经营耕地农户总量的80%以上,专业合作社少,规模较小,发育不健全,合作水平低,带动的农户不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
4.农产品市场竞争弱。阿昌族聚居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农资生产缺失,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致使农业劳动成本、农产品外调运输出成本和农用物资输入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阿昌族聚居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问题在阿昌族地区更加突出。阿昌族聚居区区域性小气候差异显著,旱、涝、冰雹、霜冻、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给涉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5.畜牧产业面临的动物疫病威胁大。德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邻国、州外动物疫情传入几率较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在州内发生的风险较高。阿昌族聚居区受基层动物防疫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检测人员不足、执法监管力量薄弱、协检员队伍不稳定等的制约,疫病防控力量薄弱,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
6.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资源开发、资本利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阿昌族聚居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严重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各产业在发展中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处于初加工阶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7.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严重。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阿昌族聚居区也一样,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的阿昌族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以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为例,2015年全乡共有劳动力9887人,常年外出务工的有1596人,占劳动力人数的16%,而且外出务工的都是头脑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的“精英人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是一些自身素质偏低的劳动力。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阿昌族聚居区的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五、加快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优质粮食。高度重视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巩固提升梁河九保乡、曩宋乡和陇川户撒乡优质稻种植成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争取相关扶贫政策支持,增加对优质粮食作物育种的投入,把优质育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优质品种的审定,鼓励引进、推广和种植优质品种,使粮食品质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以提升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2.打造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在户撒、九保、曩宋三个阿昌族民族乡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专业村。着力实施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建设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发展茶叶深加工,在茶叶系列产品深加工、树品牌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茶保健品、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茶多糖等深加工产品。
3.做大冬季农业开发。在阿昌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冬季农业,巩固提升以冬早蔬菜、高山蔬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冬马铃薯、西甜瓜、鲜食玉米、冬油料(油菜)等作物为重点的冬季农业,以陇川县户撒乡为发展重点发展冬油菜。
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野生菌和森林蔬菜种植,以市场为导向,稳妥发展石斛、草果、魔芋、胡椒、绞股蓝、滇皂荚、薯蓣、萝芙木、重楼、美登木等中草药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草药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种植、科研、生产、营销。
5.着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阿昌族聚居区气候环境优良、饲草饲料及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猪禽生产,推进以肉牛为主的草食家畜发展,做强草饲,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推进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建设,实现养殖小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集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
6.培育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整合兴边富民、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推进、整族帮扶等资源,把旅游发展与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等紧密结合,在阿昌族聚居区建设阿昌族特色旅游村,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阿昌族群众就业增收。以旅游特色村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精品农庄、休闲果园和休闲庭院等,以阿昌族一家一户为单元,推动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以提升改造农家乐,着力打造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7.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产地加工,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同步发展。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用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产后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
XX 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以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为目标,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了各项扶贫工作措施落实,通过街道上下协同配合努力,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脱贫成果不断巩固。年来,XX 街道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无错退和漏评,群众认可度高于 95%。2019 年实现街道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的 57.42%下降为 0,并于 2020 年 8 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可以说,XX 街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就贫困地区未来发展而言,一些深层次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显现。
一方面,村(社区)工作后续乏力。脱贫攻坚结束后,部分村(社区)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盲目乐观、疲惫厌战、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松懈思想,工作力度有所减弱。同时,由于街道选派的扶贫专干陆续撤回、包村领导和部分驻村队员撤回,村组干部知识结构单一、年龄老化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现下推行现代化、无纸化办公的条件下,难以满足
办公需求,为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阻力。
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福利依赖”,群众自身发展可能后续乏力。一直以来,脱贫攻坚在政策上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因此,扶贫政策除了完成刚性收入增长目标外,相对更加关注解决住房、养老、就医等生活福利性问题。政策的福利性对于解决贫困群体温饱问题效果十分显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自我造血”问题。对于贫困村而言,由于生产条件和发展能力的改善仍在进行之中且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因此,脱离外部帮扶资源之后,部分乡村可能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如何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人口保障工作、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呢?XX 街道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实施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但脱贫后的持续发展,需要外部机会和内生动力的双重支撑;乡村振兴通过外部支持和激活内生动力,能够为贫困群体提供更稳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政策成果。
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之际,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需要通过政策内容、实施方式的细化与调整,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
机衔接。
—— 要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扶贫开发 和实施乡村振兴的 工作精神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狠抓脱贫工作措施不减力,注重发展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科学规划,凝聚合力,攻坚克难,积极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 要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发力,实现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通过科学布局乡村产业、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催生现代新型业态等途径,加快拓宽传统农业发展领域,完善拓展乡村产业发展链条,产生更多增值环节,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以此扩大乡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实现就近就地高质量就业,更多增加乡村居民收入。
一是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打一场振兴乡村经济的产业革命。
二 是要科学布局乡村产业。以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村镇联动为途径,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引导农业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合建立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
三是鼓励多元产业发展,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
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推进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重组、主体跨界联合,培育龙头企业、公司化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融合主体;引导经营主体聚焦农业生产两端,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丰富融合业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企农契约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牵头、新型企业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业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
四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 要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 继续发挥主动性,优化提高村组干部福利待遇,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
一是逐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完善奖惩机制,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结构性岗位补贴长效机制,加大优秀典型选树宣传力度,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
二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用人标准的基础上,拓宽选拔渠道,按照“政治有头脑,带富有本事,治村有能力,处事有公心”的标准,重点从年轻、知识水平较高的党员、大学生和退伍军人中选拔任用干部。
三是“内育”培养后备干部。加大对现有基层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全街道农村基层一线干部
整体素质,从农村年轻党员、大学生、扶贫专干、就业专干等熟悉本村村情业务的人群中,选拔确定一批人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造就一支懂业务、能干事、作风硬的农村基层队伍。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是以“外引”促进乡村人才的最优化配置。通过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归雁计划和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方式,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下内容供参考:
毕美家:扎实开展农村带头人示范培训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近年来,农业部创新方式,在全国遴选先进村庄作为培训基地,与中组部一道,组织各地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到基地进行培训,受到农民欢迎和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围绕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积极开展重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
一、以村庄为“教室”开展示范培训,探索了适合农民学习的培训模式 从 2006 年开始,农业部陆续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先进村庄,把它们建设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让各地的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村“两委”成员等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逐渐探索形成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 29 个部级培训基地。这 29 个基地,都是随
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高于本地区乃至领先全省、全国。总结这些基地的发展经验,有几条弥足珍贵:
一是班子过硬,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江苏华西村吴仁宝、辽宁大梨树村毛丰美、黑龙江兴十四村付华廷、新疆达西村沙吾尔·芒力克、山西贾家庄村邢利民、河北周台子村范振喜……这些人的名字经常见诸报端、很多人耳熟能详,代表了一个个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模式。这些领头人几十年如一日,团结一班人,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让农民富了,让家乡美了。他们业绩突出、事迹感人,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学习的好榜样。
二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改革开放之初,这些村庄与周围村庄相比基础差不多甚至更差,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辽宁大梨树村原本是个穷山沟,在毛丰美带领下,大力发扬“干”字精神,开荒山、建果园、搞旅游,经过 30 多年的不懈奋斗,荒山变身“花果山”,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黑龙江兴十四村,地处齐齐哈尔甘南县这个著名的“旱窝子”,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帮山东临沂移民,靠着苦干实干拼命干,垦荒、发展机械化、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把一个昔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荒滩,建成享誉全国的“龙江第一村”。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所需要发扬的。
三是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新疆达西村因盐碱严重而得名(达西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盐碱地”),当时村民吃饭穿衣都要靠政府救济。改革开放以来,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到 2015 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 2.7 万元,造就了盐碱地上的小康村。天津毛家峪村虽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但一直很穷。十多年前李锁当上党支部书记后,向生态要效益,大打健康长寿牌,带领大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一个穷山沟打造成了闻名远近的美丽乡村。其他村无一例外,也都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的典型。这些典型,始终警醒着来培训的学员,既不要两眼望天等着“上面”扶,也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套路,而要立足本地实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江苏华西村是上个世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典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华西村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服务业的纯收入超过了传统工业,依然保持了领先的发展态势。重庆上河村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重庆“美丽新乡村”建设契机,做强优质稻、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新疆达西村前些年还是个种棉花、养羊的传统村庄,这几年瞄准“互
联网+”的商机,把农村电子商务搞得红红火火,开创了南疆县域电商的先河。这些传统工农业时代的老先进,不断解放思想、顺势而上,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依然走在前列,对后来者以极大启示。
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发展共识。这些村能够长期和谐、共同富裕,在于村班子无一例外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凝聚了发展共识,形成了创业合力。山西贾家庄村从 1991 年起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家竞赛活动,26 年来,为每个家庭建立了文明档案,记录每个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行为、劳动表现,把得分情况与待遇、荣誉挂钩,促进了全村凝聚力的形成。河北刘现庄村十分注重孝善文化的养成,村里把 9 月 9 日定为“孝老节”,开展“十大孝星”和新农村文明户评选,用善行功德榜、功德录记录村民行为,用积分兑现奖励,“孝善文化乡村”建设卓有成效。
依托这些培训基地,中组部、农业部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培训。一是精心设置主题。每年根据中央“三农”重点工作设置 4-5 个培训主题,每个主题举办若干培训班,为重点工作推进提供人才支撑。2016 年,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示范培训聚焦产业扶贫,主要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在此基础上,为探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经验,又单独为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和联系地区举办了 5 期培训班,收到良好效果。二是认真选调学员。每年培训计划
下达以后,县级组织、农业部门进村入户调研摸底,根据培训主题推荐学员,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真正把学习意愿高、产业基础较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选出来进行培训。今年按照中央要求,扎实完成了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统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实名登记,为精准选人培训打下了基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农民学习的特点,增加现场教学内容,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员在基地亲眼看看现代化的农业、美丽的乡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听听老一辈带头人讲奋斗历程和发展经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提升能力。安排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和部门领导解读产业政策,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把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民最关心的内容作为重要课程,确保学有所用。四是注重全程研讨。为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吸收,每天晚上都组织学员就当天所学进行研讨交流,畅谈收获、互相启发。研讨中,既安排农业部门的同志参与进来,为学员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脉开方;也安排创业成功的农民现身说法,分享创业历程和体会。
二、春华秋实,示范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十年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从试点起步到蓬勃发展,已逐步办出影响、形成品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农业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抓住
了农村发展的关键一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指出,示范培训务实管用,效果很好。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始终把农村带头人培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予以重视,要求“坚持下去,不断提高,日积月累,功德无量。”总的看,有以下几方面突出成效。
一是带动了各地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共举办 723 期示范培训班,累计组织 7 万多名学员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参观学习,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培训,有力带动了各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如河北省借鉴示范培训模式,连续两年实施村支部书记“万人示范培训”,并与农业部联合举办部分培训班,探索了部省合作、资源共享的新路子。广东平甫村自 2015 年被确定为部级培训基地以来,主动对接、承接本省及周边省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培训近1万人。北京、湖北、贵州、山西太原、江苏南通等纷纷加强本地带头人培养,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等还专门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服务了基层组织建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看干部。通过到基地参加培训,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等亲身感受到新时期的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极大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做好农
业农村工作的本领。很多学员培训后感慨,“同是村干部,毛丰美、邢利民、付华廷等老支书,把班子带得多好、把村子建得多好!回去后一定好好总结好好干,带领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近几年,农业部还先后与中组部一道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示范班、全国乡镇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示范班等,农业部多位部领导亲自为学员授课,部分课件还被中组部制作成专题节目在远程教育频道播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致富能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搭建了农民合作平台。借助示范培训这一平台,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基地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实现了抱团发展、互惠共赢。湖北南桥村每办完一期培训班,都会组织学员互相实地走访,观摩交流种养技术和发展模式,洽谈合作计划,很受大家欢迎。北京韩村河村牵头联络京津冀晋蒙的 133 名学员,组建韩村河百家合作社联盟,向北京地区推介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今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的学员自发组织了合作社联盟,面向全国销售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一个月意向入盟合作社就达 24 家,覆盖农民近1000 户,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学员们把所学变所用,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已逐步成为各地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急先锋和排头兵。有的根据学到的创业知识,带头创办家庭
农场或合作社。湖北宜昌市农民李红艳 2007 年开始养山羊,但由于势单力薄,创业之初“如履薄冰”。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合作社运营的方法后,创办了宜昌成祥养羊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员 742 户,累计带动农民就业 1.8 万人次。有的受农业信息化课程启发,带头在网上售卖农产品。北京昌平区大学生村官张民在 2015 年学完电商课程后,与他的村官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农村电商“瓜熟蒂落”平台,目前已在全国布局数十家乡村服务站。还有一些贫困地区学员在参加完培训后,主动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企业,让他们既能务工赚钱,又能拿到股金分红,有效助推了扶贫开发。总之,这 7 万多名学员如同我们在广袤农村撒下的 7 万多个传感器,带头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快步前行。
三、围绕产业扶贫开展精准培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拨寨阶段。农业部作为产业扶贫工作的牵头部门,肩负着推动 3000 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的重任。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培训好贫困地区农村带头人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创新方式、加大力度、精准实施,为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调整示范培训方向,聚焦产业扶贫。将农业部与中组部联合开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并特别向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等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培训对象瞄准贫困村带头人,培训主题聚焦产业扶贫,每年遴选 2 万名学员到农业部的 29个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紧扣产业扶贫主题,精准做好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遴选等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启动轮训计划,聚焦重点地区。从 2017 年至 2019年,专门针对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及联系地区,启动产业发展带头人 3 年轮训计划,每年遴选 3500 人,3 年共培训 1 万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同时,采取“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形式,实施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扶智行动”:每年再举办 20 期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培训 1000 人;组织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基层行,安排高层次人才作为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基层服务锻炼,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接收更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来农业部研修,带动当地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
三是强化扶持激励,树立积极导向。在“全国十佳农民”遴选中,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效果作为最重要的人选推荐条件,树立一批带农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将“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教
一、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基本关系
(一)基本概念
1.精准扶贫的定义。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的,是指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外部环境、贫困户不同程度的贫困状况,对扶贫对象运用科学的程序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具体操作中,首先通过工作人员大量的走访调查和入村入户实地考察找出真正的贫困户。其次,明确已定位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生产能力等,确定好帮扶措施。最后,将精准管理体现在扶贫的每一个过程,比如资金利用、帮扶效果等。
2.金融扶贫的概念。金融扶贫,顾名思义就是用金融措施和手段进行扶贫。金融扶贫的模式尚未明确定论,但目标却在实践中达成一致。即政府通过规范制度和政策引导,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农村扶贫工作,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与生产生活相关金融产品并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二)内在关系
1.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一个前提。精准扶贫是对农户现在的生产能力、生活状况以及农村地区自然、社会环境进行调研之后,进行科学判别,最后对帮扶对象实施精准的动态管理,使其最终摆脱贫穷。精准扶贫是进行金融扶贫的一个前提,我们只有做到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细管理后,才能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制定必要的金融产品和准确的金融措施,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状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作用。
2.金融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分支。现阶段,虽然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从精准扶贫的手段來说,金融精准扶贫是由金融机构针对特定扶贫对象的需求及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在金融产品及服务上不断创新满足贫困户需求,并因地制宜,使贫困地区能够持续获得成本较低的优质金融产品及服务。精准扶贫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其中金融扶贫在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贫困地区展开金融精准扶贫,使得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加强农村资金的流动,对激活并催化农村金融市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无法准确地进行;没有金融扶贫,精准扶贫无法发挥自身最大效用。金融扶贫与财政扶贫不同,财政扶贫一般是提供无偿性资金给贫困户,而金融扶贫是依据贫困地区金融市场运行和服务的特点,结合国家政策性向贫困农户提供信贷资金和保险等服务。资金的帮扶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支持的手段,激励农户通过自己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重点培育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获得金融支持的贫困农户一定是那些愿意生产并且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精准识别。完全缺乏生产能力的人金融支持效用不大,只能通过财政性资金或者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所以金融扶贫的对象必须明确,精准扶贫才能帮助更好地实现金融扶贫。
精准识别、定位扶贫对象后,怎么帮助其摆脱贫困状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金融扶贫在这之中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和资金优势,可以在扶贫工作中利用金融平台实现信息互通、高效运作,快速地对农户进行定位,对其投资的项目进行规范的审核及防范,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快速实施、准确实行。
二、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减贫脱贫的研究开始得较早,现阶段理论已经相对完善。主要是从金融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1.金融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方面。J.Jalan(2004)在研究中得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主体责任及相关的金融担保机制。Brun
M
Love
I
(2014)认为在贫困地区,金融环境比较落后,金融产品的多元化有所欠缺,贷款的支持力度尚待提升,这些是影响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影响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有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金融扶贫主体所面临的责任、相关的担保机制、贷款的支持力度等。
2.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金融减缓贫困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直接运作机制和间接运作机制。直接运作机制是通过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来减缓贫困。Jalilian
和kirkpatrick(2002)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中介工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措施来促进贫困的减缓。DFIF(2004)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信贷来拉高储蓄率,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Jeanneney
S.G.和Kpodar(2011)致力于研究金融对缓解贫困的作用,并指出贫困群体在商业银行进行储蓄得到的利息可以作为自己收入的来源,金融对于贫困具有减缓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金融扶贫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创新金融扶贫的对策等方面。
1.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认为我国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地区资本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信用观念缺失、信息不对称等。董翠英(2016)提出抵质押物难以合理处置,融资环节无法正常进行,信用观念的缺失,资金外流严重,供需周期不匹配是金融扶贫面临的难题。
2.创新金融扶贫对策方面。在金融扶贫的对策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集中于改善金融环境、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金融扶贫保险保障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等。陈正源(2018)认为要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金融创新、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推进金融事业发展等方面改善金融扶贫工作。李海婴(2018)通过研究农村地区金融精准扶贫,认为通过健全精准识别,不断改善金融环境,能够有效解决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帅师(2018)认为商业银行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以此来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理论研究意义
贫穷问题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与解决,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许多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相重合,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作用,助推贫困地区如期实现小康,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
(一)助推扶贫模式的转变
金融精准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扶贫项目的建立,帮助贫苦农户养成市场经营意识与责任意识,彻底摒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金融精准扶贫下的贫困治理机制,将政府、金融市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等各方优势和利益结合了起来,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积极有效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合理配置众多市场资源,大多数贫困户在脱贫的过程中有积极寻求扶贫资金的动机,金融精准扶贫正好将两者优势互补,致力于将金融与产业、财政、扶贫政策等无缝对接,带动经济资源向目标产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中,一改传统扶贫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的缺点,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二)推动建立贫困地区的诚信体系建设
在金融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独特的信息优势,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项目进行贷前资质审查、风险评估、贷后跟踪追查等,往往能精准到贫困地区政府以及贫困户个人,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扶贫中财政资金被挪用的弊端,有助于建立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诚信体系。
(三)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针对基层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联系群众不够紧密、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解决问题不够及时等问题,推行党支部“三定三联”工作法,以党支部“联系点”撬动扶贫“大杠杆”,打造了脱贫攻坚的“加速器”。
定点联帮,筑牢战贫“桥头堡”。坚持“大帮小、强帮弱、富帮贫”的原则,对全县问题较多、情况较复杂的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15个后进村党组织,建立“先进帮后进”整顿提升工作制度。向18个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派驻第一书记,从全县22个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选出18个地域相邻的党组织,采取跨乡镇“联帮”的方式,开展“一对一”定点帮扶。落实“八个一”整改措施,用好“清单对账”推进法,对整顿提升工作加强帮扶指导,逐一整改,补齐短板,确保整顿工作指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目前,18个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已全部完成整改提升。
定员联户,开启扶贫“直通车”。以18个乡镇、286个村(社区)和2677个自然村为单位,划分党支部联系“微网格”,根据党支部下属党小组划区定员联系。采取党支部委员定点联系党小组长和贫困群众、党小组长定点联系党员和贫困群众、党员定点联系贫困群众的方式,明确每位党支部委员联系1名党小组长、2名贫困群众,每位党小组长和党员分别联系3-5户贫困群众。抢抓节假日、农闲等机遇,开展“察民情、帮民富、解民忧”脱贫攻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各党小组长负责收集信息,及时反馈给村党组织。村党组织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长会议,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进度、村情民意和问题分析,研究制订对策,确保问题“不过夜”。今年以来,全县1497名党支部委员与2100余名党小组长、31000余名党员和2965名未脱贫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到联系点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访贫问苦、纠纷调解等活动860余场次,解决问题1100余个。
那五年,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各级都在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出政策出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打好扶贫攻坚战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透出了更坚定、更强烈的信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更明桷。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明显,从1990 年的60% 以上,下降2014 年的7.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扶贫攻战,强调“扶”;脱贫攻坚,强调“脱“。这表明到2020 年,我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更严格。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最低标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这块“短板”。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攻克脱贫难关,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路径更清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小康、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针对性举措。精准扶贫的新方略,即要求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扶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以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加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等。这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独有的优越性,也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规定了总体思路、基本方略、行动路线和保障措施。
该县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搭建就业扶贫服务平台。全县28个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已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38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就业服务站;31个村(社区)实现了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联网;县、28个镇和部分重点社区(村)建立了远程视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二是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县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档案台账,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贫困村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就业双选平台。
三是大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县人社部门深入贫困村举行7期8班次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400人;举办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480人。充分发挥贫困村就业服务站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宣传发动全县504名“两后生”到广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帮扶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该县以广西示范性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及海上王、力胜等2个创业孵化基地,以及自治区级农民工实训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失业创业人员提供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平台。目前,海上王创业孵化基地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80多人;农民工创业园入园企业9家,带动就业2060人。
五是认真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该县为广大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设施、创业场地等创业帮助。目前,已发放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第一批10家企业场租和水电补贴3.9万元。同时,协调财政、信用联社等部门开展农民工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工作,更好支持广大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70笔共700万元。
【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推荐阅读:
脱贫攻坚扶贫教育心得10-17
2020年乡镇扶贫专干脱贫攻坚事迹材料06-09
产业扶贫机制11-19
乡镇扶贫办主任脱贫攻坚先进事迹11-21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07-04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规划09-22
村产业扶贫工作方案09-15
民政局产业扶贫开展情况汇报09-13
易地搬迁后续扶贫产业蔬菜大棚实施方案07-01
扶贫攻坚征文范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