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个人事迹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脱贫致富个人事迹(通用8篇)

脱贫致富个人事迹 篇1

今年,脱贫攻坚全面打响,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最终确定了一部分特别需要帮扶的困难户,李向阳家也被精准识别为20xx年脱贫对象。4月初,镇上的帮扶干部就来到李向阳家中,与他结对子、交朋友,在询问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帮扶干部分析出他家经济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

打消顾虑,积极发展脱贫产业

针对李向阳家实际情况,镇上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家沟通交流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凭着自己当兵多年的那种精神信念,按照菜单式脱贫项目,李向阳与家里人沟通协商,逐项分析,最终决定新建养殖小区一处,发展养殖奶山羊的脱贫致富项目。村组干部得到这一消息,—1— 决心大力支持李向阳的产业发展,给全村贫困户带个好头、做好示范,为其腾退集体土地亩,用于养殖小区建设。地方有了,资金又成了问题。镇上帮扶干部带着李向阳,大清早就到来镇信用社,为其协调办理产业发展贴息贷款,最终享受到了5万元的资金扶持。地方和资金问题解决了,很快,李向阳的奶山羊养殖小区建成了,大小奶山羊发展到了60余只。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以后,李向阳一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他们总是在羊舍奔波忙碌,晴天赶坡放养,雨天在圈舍里集中喂养,经过一家人的悉心照管,奶山羊一茬一茬茁壮成长。

任劳任怨,科学管理增加收入

李向阳深知,买羊不难,但要养好并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有实干精神,为此,他积极联系镇帮扶干部邀请镇兽医站技术员专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平时,李向阳也经常去羊舍里转,清理圈舍卫生,整理圈舍杂物,查看奶山羊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每个细节都不放松,饲养的山羊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向阳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奶山羊养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今年9月份,他根据市场情况,出售成年奶山羊12只,实现收入9500元。有了收入上的改观,加上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他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的信心。

勤于服务,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2— 在自己脱贫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李向阳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因此,他将学到的养殖知识结合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养羊技术,在贫困户圈舍、在自家养殖小区、在家里随时随地向其他村民传授养殖科技知识、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通过他对群众正确引导,全村今年新增贫困户养羊大户9户,户均养殖奶山羊23只,新增贫困户养牛大户6户,户均养殖肉牛4头,带动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的自觉性。全村脱贫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现在,李向阳已成了全村畜牧养殖户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他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奉献给了全村贫困户,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老百姓们的高度赞誉。他说:正是党的脱贫攻坚的政策让我们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我还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带领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二走进岚县东村镇东阳涧村有珍油松种植基地,一排排油松翠绿喜人,40余名工人正在忙着起苗、装车,其中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人累的满头大汗却一言不发,他就是岚县名人于有珍。正是这个平凡的男子,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直面挫折不气馁

—3— 于有珍是岚县东村镇东阳涧人,今年48岁,患先天性耳聋,妻子智力残疾,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20xx年被县里确定为精准贫困户。

于有珍先天残疾,从懂事开始,幼小的心灵备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受家庭条件和身体原因的影响,他没有上学,从小跟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生活的艰难使他养成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于有珍娶了一位智力残疾的姑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直面挫折,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事迹,在岚县一时传为佳话。

迎难而上不等靠

女儿的出生给于有珍一家带来无比的喜悦,同时也给他们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于有珍夫妇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操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无法摆脱贫困的影子。期间,县里给他们享受了低保政策,让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于有珍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为增加收入,于有珍一边种地一边跟着本村的泥瓦匠当小工,从和泥、搬砖一类的粗活、重活做起。他克服言语困难,认真观察记忆大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大家休息时,他就在一旁琢磨练习。看到这个年轻人的非常举动,师傅们也十分乐意向他传授技艺。在大家的帮助下,于有珍学会了泥瓦工技术,开始承揽一些小工程。随着岚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他的工程越做越多,解决—4— 了一家的温饱问题。于有珍自己没有上学留下遗憾,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克服一切困难让两个孩子上学读书。

脱贫路上不停步

一个残疾人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但于有珍并没有停下脱贫致富的步伐。乘着县里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的东风,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于有珍创办起自己的6亩油松基地。有了帮扶单位和对口帮扶人,他的信心更足了。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于有珍在种植油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虚心向身边技术人员请教,让孩子帮忙上网学习咨询,不断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于有珍的油松品质好,市场行情也不错,近年来他靠油松获利3万余元,致富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同时,两个孩子也没有辜负于有珍夫妻的培养,女儿于20xx年考上山西医科大学,儿子大专毕业后在太原从事装修行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现在就是岚县勤劳致富的一面旗帜,每做一户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时,我们就拿于有珍的故事给他讲岚县东村镇党委书x自豪地说。

脱贫致富个人事迹 篇2

1992年, 胡永陆从绩溪中学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他扎根农村, 从种植香菇入手, 逐步发展到流转承包土地, 发展规模化种植, 鼓励、引导村民和自己一起走出了一条依托食用菌生产致富的道路。2012年, 他与哥哥胡永正等人组建了“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4年参加了绩溪县首届新型职业农业培训, 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社发展的方向, 系统了解了食用菌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操作规程, 懂得了创新对农业企业的意义, 方向对了, 干劲足了, 短短几年, 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入社成员就已经达167户, 年产香菇200万棒, 产值1 200万元, 成为集技术研发、咨询推广、生产、收购储存、销售等产供销一条龙的示范专业合作社。让人不能不敬佩的是, 没有进入过大学深造的胡永陆, 20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学食用菌种植技术, 并热情参加食用菌生产种植的各类培训, 在磕磕绊绊中摸索前进, 如今已完全掌握了食用菌套袋生产、高温消毒、无菌接种、大田管理等关键技术, 成为一名响当当的食用菌种植能人。

1 情牵农户谋致富路

瀛洲镇巧川村属山区小村, 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山区条件的制约, 农业资源短缺, 发展势头较慢, 集体经济薄弱, 部分农户生活缺乏保障。在此环境下, 中巧合作社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合作社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能否将合作社香菇种植的成熟模式向全县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推广, 形成规模产业, 增加贫困农户家庭收入呢?胡永陆这一设想与县委、县政府寻找精准扶贫突破口的思路不谋而合, 携手贫困户、发展合作社的启动工作得到了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4年3月, 县政府召开会议, 决定启动精准扶贫食用菌种植项目, 由中巧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 对瀛洲、伏岭、板桥头三个乡镇内缺技术缺资金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试点, 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和合作社技术培训, 指导贫困农户开展食用菌种植生产。2014年经乡镇、村推荐选定瀛洲、伏岭、板桥头三个乡镇部分村的62户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食用菌种植项目, 发展香菇、木耳种植63亩, 63.05万棒。

食用菌产业是目前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和农业下脚料再利用产业, 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为更好带领村民致富, 已担任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的胡永陆与合肥市天都公司总经理丁伦保就有关香菇栽培技术进行研讨, 并提出在合肥推广仿天然林下栽培香菇, 拓展合肥香菇市场, 充分利用废弃的桑枝发展食用菌生产, 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2015年, 安徽天都公司和中巧合作社实现了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徽菇”香菇品牌, 并在合肥周谷堆建立“徽菇”销售配送中心, 年销售量达500t以上。

2 技术引领惠农增收

帮扶贫困户种植食用菌, 最主要是让贫困户既要取得效益又要让他们掌握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2014年合作社自身业务繁杂, 然而为指导好三个乡镇的62户贫困农户种植好香菇, 合作社派出精干的技术骨干蹲点指导。为便于贫困农户掌握大田生产的关键环节、温湿度指标等技术难点, 合作社专门印发小册子, 贫困户每户一份, 方便农户记忆和掌握。食用菌大量上市时期, 乡亲们只要是食用菌生产或销售的事, 只要一个电话打过来, 合作社从不推诿, 再忙也派出技术人员先解决难题, 为了让乡亲们生产出的香菇、木耳卖上好价钱, 合作社一班人走南闯北找市场。“食用菌合作社, 真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今年生产香菇取得的好收成, 合作社功不可没”, 受益的乡亲们如是说。

在确定实施精准扶贫食用菌种植项目的62户贫困农户中, 因各户的劳动力结构、文化素质、健康状况等因素不一致, 合作社采取了两种模式进行运作, 一是农户自主种植的分散模式: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指导, 鼓励、引导有闯劲、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自主种植生产、管理、销售, 合作社与这些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格收购合同, 在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 合作社以6元/kg的保护价收购, 确保香菇顺利销售, 人心的稳定, 使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保护和发挥。伏岭镇石川村的柯泳琴户, 自种了0.75亩计7 500棒香菇, 通过辛勤劳作收获5 250kg鲜香菇, 销售收入为3.9万元, 毛利润达到了2.5万元。二是合作社与贫困农户合作的集中管理模式。合作社把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市场营销能力、想脱贫又没有胆量或有疑虑的贫困农户组织起来集中种植管理香菇生产, 使没技术的在集中种植管理中学到技术, 没胆量的在集中管理中得到锻炼, 把他们逐步引导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2014年在绩溪县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食用菌种植项目中有48户贫困户采取了集中管理这种模式, 共种植50.3亩香菇, 共收获鲜香菇32万kg, 销售收入达231万元, 除去种植大棚、管理费用等成本费用, 每个参与集中种植管理香菇项目的贫困农户有约4 000元的净利润分成。

3 超越创新永不止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入及香菇种植的不断扩展, 受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食用菌品种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胡永陆和县农委科技人员经过市场调查和走访芜湖、宣城、合肥等地食用菌生产基地, 尤其是在芜湖参观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百菇园食用菌生产基地”。“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忠董事长介绍了他们实行大棚观赏循环栽培、建立科普实验基地、拓展“吾悦”农产品电商、开发采摘即食休闲旅游产品等发展模式, 这些为胡永陆进一步开拓创新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14年开始, 胡永陆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校企技术合作, 共同培育了“徽菇9号”、“徽菇10号”“徽菇11号”、“徽耳4号”等食用菌品种, 并通过了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他为合作社制定的《山核桃蒲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山核桃蒲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桑枝栽培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亦被列为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用菌地方标准。2014年12月, 胡永陆负责的绩溪县徽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了“龙峰”、“徽菜宝”等商标。

2015年起, 胡永陆等人又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科技含量更高的“富硒香菇”, 并参与合作社研发利用山核桃蒲壳、油茶壳、桑枝、天然间伐林等农业下脚料作原料生产食用菌, 取得了技术突破, 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 “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的生态循环经济新路子, 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安徽省同行居于前列, 也获得了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的认可, 2016年5月, 技术协会专家组决定在“绩溪县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省协会专家工作站”。

脱贫致富个人事迹 篇3

人群中,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汉子老远就喊道:“‘李老板’,最近,还有去新加坡建筑工的指标啊?俺想做木工,这个我有底子。”

“这两天没有,不过下个月一准有!”铺子里一个个头不高、手脚麻利的中年男子边整理放在地上的汽车零件,边乐呵呵地说。

“俺想去日本,做水产,听说挣钱得很,先给我报个名,中不中?”和汉子一起来的妇女说道。

“这个可以的,前天县里还打电话来的呢,你先填个表。”

“李叔,上次我填过表了,什么时候要过去培训啊?”

……

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铺子里的男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铺子里的中年男人是谁?外经贸局的人?不像,不可能在汽车修理铺就办起公来了。那是出国中介?但他好像又没有那种中介的油气。那到底是什么人呢?

其实,这个男人既不是什么“外经贸局”的人,也不是什么中介,他就是这个镇子上的农民,名叫李汉芝。

他不仅接受人家的咨询,还主动向街坊邻居传授出国务工经验,推介出国项目,还引进市国际合作公司合作在村里建起了出国劳务咨询报名点,还对农村青年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动员,传递出国打工信息,宣传政府扶贫及阳光工程培训的优惠政策,并不辞劳苦为本村及附近的农民出国打工跑前跑后,热情服务。前来咨询、报名的青年络绎不绝。

有人会问,他怎么就在乡亲心目中这么有权威?出国务工对农民兄弟们来说也算是大事,怎么就轻易得相信他一个人怎么说?经过了解,这一连串的问题的答案即将被揭晓。

原来,汉芝也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出国务工人员,在新加坡,作为建筑工人,他不仅自己技能精湛,表现突出,使原本两年的合同,延长至4年,而且还带领濮阳籍的工友在新加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干活踏实,讲求质量,树立了濮阳人的良好形象,外方对濮阳国际合作公司每年都增加选招指标。而汉芝回到家乡,也发动濮阳的乡亲们务工创收,而能够做到这样,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严格的学习训练的。

几年前,汉芝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也和村上的毛头小伙子一样,“想脱贫,想致富,苦于没有好门路”,面对体弱多病的高龄母亲,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他曾因此度过不少个不眠之夜。而偶然的机会,他想到了:为什么不能像李书记那样,出国打工,挣外汇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了这个念头,汉芝多方打听,了解到当前建筑行业在新加坡非常的吃香,就通过外经委的选拔,来到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考试培训中心,学习抹灰、钢筋、镶贴等技术,做好赴新加坡工作的准备。

然而,新加坡考官向来以严格著称,汉芝要拿到赴新工作的通行证,就必须参加新方的考核。考试极其严格规范,考前有指纹鉴定,试题由新方带来,考试完成,考题当场销毁。对于工序的要求更为严格,精细,比如钢筋工种,精到计算下料,细扎丝方向都有明确的规定。汉芝了解了这些工艺要求后更加认真练习,在练习木工时,一项木模做下来就要几个小时,他反复练习,有时一天都能在实训车间里度过,出来时鼻子里都是灰尘与木屑。晚上还要扛着钢筋,回到住宿的地方去练。当然,考试还不光是动手操作,还有理论考试,还要考简单英语,对于农民兄弟们来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要多记,多练,每天黎明,当东方才泛白的时候,汉芝和工友们就在操场上、旗杆下、水池旁、林荫小道边记诵理论知识。随后,就是在实训车间进行操作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届又一届像汉芝一样从黄土地上走出的农民兄弟,在培训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他们勤奋的双手,即使面临新加坡老师的严格考试,也充满了自信和昂扬的斗志,每次考试通过率都高达70%以上。

新方负责人翘起大拇指说,南京考培中心出来的工人,我们放心!

如今,汉芝用在新加坡挣回的20多万元人民币,将家中低矮的瓦房换成了三层小楼,还开了个汽车修理店,当上了老板。而且在乡亲们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十里八乡的农民们都到他的汽修铺讨教经验,了解行市。这才出现了刚才开头出现的那个场面。

两年来,在汉芝的帮助下,全村已有100余人出国打工,每年为村里挣回三四百万元人民币,仅每年到日本的做短期水产的女工就有30人左右。

汉芝脱贫致富的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正在全县推广。

汉芝成了翟庄村乡亲们的骄傲。

对于翟庄村的村民来说,汉芝的成功让一个个贫苦缠绕的家庭,摆脱贫苦的困饶,走向小康;对于整个村庄来说,他改变了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刨食”的传统生活方式。贫困村终于丢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国村”,并辐射到整个渠村乡。2005年渠村乡报名出国的有五六百人,去年市国际合作公司派往日本的短期水产女工160人中渠村乡就占了60余名。去年10月,濮阳县还组织了40余名“村官”到翟庄村“取经”,学习该村组织动员农民出国打工脱贫致富的经验。

汉芝仅是在南京高职校接受培训千万学员中普通的一员,像他这样的成功典型还有很多、很多:

陈义华,前年,他参加了学校开设的出国务工培训班,顺利通过培训考试,赴新加坡从事建筑工作,两年赚人民币20万元。回国后,他花了8万余元盖起了楼房,实现了多年的住房梦想。陈义华经常自豪地说:“通过两年的辛苦工作,我盖起了2层300平方米的楼房,而且不欠一分钱债。学校的劳务输出培训,使我们这些农民也能出国赚老外的钱了。”

倪世洲,建湖县人,1998年,他参加了学校赴新加坡外派钢筋工培训,经考核合格,赴新加坡工作。至今仍留在新加坡工作,月薪2700新币,约合人民币14000元。他与爱人张红艳在建湖县城购得135平米住房一套,其子女现在县中心小学读书。这个当年高考差3分与大学无缘的男子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还有李峰、胡佃平、鲁加成……

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星火,洒向广袤的农村大地,点燃了充满生机的中华大地,并以燎原之势带动一批又一批现代化新农村的劳动者走向致富的道路。

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家长、学生充分认可

2005年8月,教育部在深圳召开的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现场会上,学校作为唯一一所高职校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受到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

200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亲临学校视察,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劳务工人接受培训的场景,对学校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

2005年,学校被南京市评为“促就业,助致富”先进单位。

2005年10月,被国务院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7年9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学校相继获得了:“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2009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学校”奖等多项荣誉。

这一个个荣誉,是南京高职校向社会递交的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是记录学校搭建平台,带领农民兄弟技能致富的生动画册;

还是记载学校服务三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实的宣传片。

农村致富个人事迹材料 篇4

农村致富个人事迹材料

xxxx,女,今年34岁,xxxx市xxxx镇xxxx村人,现与合伙人合资创办了xxxx服饰公司。近年来,她凭着一种坚韧不拔、遇到挫折不回头的创业热情,靠着“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滚雪球的方式逐年扩大经营规模,树立了我镇妇女自强、自立的创业典型。

迷茫中寻求生存的途径

xxxx自小家境贫寒,家中兄弟姐妹六人,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顿饱饭,为了家中其他姐妹能够上学,xxxx初中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为父母减轻了生活的压力。最初,xxxx尝试过许多工作,如饭店服务员、纺织工人、清洁工人等。最终xxxx在山西省阳泉市找到了一份服装加工的工作,跟着一位有经验的师傅学习,自此开始了她在服装加工业发展的道路。

打破传统观念,转变就业观念

23岁时,xxxx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结婚,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妇女结婚了就应该在家中相夫教子,种植农田,打一份工,过一种传统的农村媳妇的生活。但是xxxx并没有走前人的老路,而是开始了创业,在山西日昌开了一个小裁缝店,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做事,给自己创造一个施展自我价值的舞台,也为自己今后创办公司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资金。

踏上创业之路,彰显女性风采

xxxx5年初,xxxx已经三十岁了,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她放弃了在山西盈利丰厚的裁缝店,与朋友共同集资30万元创办了xxxx服饰。创业初期,公司各方面都不成熟,当时公司只有10几个工人、30几台机器,年销售量也只有60几万元,公司的订单也不稳定,常常会出现没有订单的情况。即使是这样,xxxx也从来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工资,与提供原料的厂商也是按时结账,这为她掘得第一桶金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xxxx7年末,xxxx的客户接了一批童装来不及制作,想到xxxx服饰良好的信誉,就把这份订单分了两万件给xxxx。因为订单交货的时间非常紧,她与公司的员工一起熬夜加工到除夕夜,终于在约定的时间将这批货发了出去。这次的订单使xxxx一下子获得了30万的利润。xxxx利用这笔钱在xxxx村建起了600平米的厂房,新增机器100台。她的良好信誉得到客户的认可,生意日渐兴隆。开拓进取,力争更大的辉煌

公司的业务慢慢走上了正轨,xxxx也赚到了“第一桶金”,可是xxxx并不满足于现状,她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xxxx年2月底,xxxx公司的良好信誉被日本企业看中,他们把xxxx服饰选作了六大加工商之一,每年给予固定的订单,xxxx服饰90%以上的订单都是来自于这家日本企业。产量和利润也在逐年的增长,今年来xxxx与合伙人先后买房买车,成了xxxx村创业致富能手之一。

饮水思源,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xxxx虽然致富了,但是她没有忘记家乡,在她的公司里,所有的女工都是来自xxxx村及周边几个村子中失业在家的妇女。她主动出资送每个女工去进行技术培训,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再根据各自所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除此之外,xxxx还热心公益,每年都出资帮助村委会造桥、造路,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村民们做好事、做实事。

奋发向上,积极丰富精神生活

xxxx不仅在工作上不断的创新,她还注重精神生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xxxx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名预备党员。xxxx年7月,xxxx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为党组织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5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_,男,仡佬族,1986 年 12 月 17 日出生,群众,_年 10 月参加工作,现任_县_镇人民政府党政办科员(负责项目办工作)。

作为扶贫战线的一名基层工作者,从_年 3 月担任项目办负责人以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攻坚行动,深入学习领会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政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上级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和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扎实努力工作,_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_人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质量到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7 年,通过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在 2017 年全县精准扶贫专项考核中,_镇获得全县扶贫工作专项考核“创新奖”的好成绩。

一、牢记职责充分发挥组拳作用

镇项目办作为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承担着指导镇村两级开展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的重要职责。自担任扶项目办负责人以来,始终牢记职责,坚持深入村社调查研究,指导帮助各村尤其是深度贫困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工作,先后协助扶贫工作站制定了《_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指导方案》、《_镇精准扶贫项目工作规划》、《_镇产业发展规划》等镇发展规划,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和产业发展的选择上,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并经常在县级单位衔接学习业务,并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反复调研工作。通过不断衔接、不断走访、不断总结思考,为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_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顺利推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学习加强落实政策宣传培训

项目建设扶贫工作政策性强,有大量的业务工作,只有自身业务素质过硬,能够独挡一面,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谋划全镇项目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交界村同步

小康驻村工作期间,1 月至今召开大小会议 40 余场次,现场培训 5 次,参会群众 1100余人次。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新建村级道路推动脱贫致富。经过多方沟通规划,并在县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2017 年_镇县级规划道路近65 公里,启动 25 公里;新增乡级道路 20公里,为_镇全体村民铺设了一条脱贫之路。重点改善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省、市、县、镇实施计划和我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村内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用水和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变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三、加强沟通交流,确实让贫困户在项目实施通得到实惠

2017 年上半年,我镇通过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让我镇养牛、大田两个深度贫困村的农户庭院、串户路硬化率达到 80%,农户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很大的实惠。通过开展庭院硬化、串户路、机耕道等项目的开展,带动农户开展产业发展。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硬化养牛村马蹄井组贫困户朱仲明户庭院、串户路时,因朱仲明户母亲、儿子均为残疾人,朱仲明本人患有重病,无法劳动,整户

为_镇养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确实解决农户困难,让贫困户得到实惠,_同志向村支两委建议召开群众会,群众建议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为朱仲明户硬化完毕庭院及串户路。经过协调,项目建设及验收组同意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解决该户实际困难,不收取朱仲明户的项目建设以资折劳款,并硬化其超出部分,不收取任何费用。为此,朱仲明户非常感动,并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连称党和政府就是好。

在民宗局扶贫项目、发改局扶贫项目、一事一议扶贫项目、交通局扶贫项目、农业局扶贫项目、“短平快”政策落实、等工作中,积极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上级学、向身边同事学,对相关业务知识始终做到了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领导,重大局、识大体,维护集体领导,群众关系好。特别是十分注重把理论学习、工作实践和认真思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用认真学习充实理论知识,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用丰富的实践完善思想,实现了在实践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和发展自我;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在他的埋头苦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下及党委、政府的指导下_镇的“两率一度”得到了提高。为_镇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_镇人民政府党政办科员_。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xx,男,xx 族,xx 年 xx 月生,本科毕业,中共党员,xx 年 xx 月份参加工作,任 xx 县xx 乡九年制学校 xx 小学教师。现为 xx 乡 xx 村委会 xx 队驻村扶贫工作队员。xx 同志在驻村扶贫工作中把老师的角色和扶贫工作队员的职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领着干、教着干”,xx队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自信和内生动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一、领着干,帮助贫困群众找到发展方向

xx 县委、县政府聚焦 xx 队绝大多数村民听不懂、不会讲汉语,沟通交流难的问题,按照“每支工作队至少要有 1 名队员懂本地民族语言、熟悉三农工作”要求,抽调由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有“三农”经验的 xx 族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组,驻村帮扶 xx 队。

做群众的“代言人”,共同找准脱贫方向。自入村以来,xx 始终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xx 省扶贫工作队队员手册》的工作职责,工作中从严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遵守

工作队纪律,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全身心扑在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关注扶贫工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脱贫致富做实事,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他结合自己在 xx 队执教xx 年的经历和与群众沟通交流中了解的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编制 xx 队帮扶方案时,提出很多贴合实际、群众期望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xx 精准脱贫攻坚试点方案》。方案坚持脱贫规划与美丽宜居乡村相结合、短期扶持与稳定增收相结合、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相结合、发展生产增收与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素质培训、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制定实施 xx 户贫困户帮扶计划,真正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做群众的“领头人”,共同建设美丽家园。xx 把自己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借助民族优势,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地道的“xx 队 xx 人”。他把 xx 队的发展当做自己家乡来考虑,在帮助村民素质提升及学龄前教育之外,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他用 xx 语言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村寨的公共设施建设,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集体感。经过几年来,上级党委、政府的不断投入和群众的共同建设下,xx 队完成 xx 公里进村、xx 公里村内水泥路建设;修复 xx 亩农田,修缮 xx 米沟渠,完成 xx 米河道改道、xx 个沉砂池建设;建成户均 xx平方米的养猪和养牛小区;新建修缮篮球场、卫生间、活动场所;完成村内垃圾池、污水处理池、生活用水地下排污管道,住房改厨改厕、地板硬化和村内美化、绿化、亮化配套工程建设;数字电视已全面接通,户均配有 1 台电视;4G 网络实现全覆盖。全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做群众的“监督人”,共同发展产业致富。xx 及工作队坚持“培植长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带领 xx 队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养殖业。针对 xx 队村民自我发展意愿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出发,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半军事化模式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发展产业、改善环境。按照节令和群众产业发展情况为他们安排近期生产任务,对上午 9 点后无特殊原因不劳作的群众逐户督促,对相对懒散的村民且屡教不改的村民大会上通报,发动群众共同监督,逐步改变群众安于现状的思想状态和懒散、随意的生活习惯,形成学比赶超的氛围,提高生产积极性。xx 年 xx 队发展产业项目 xx项,户均发展 xx 亩粮经作物、养殖大牲畜 xx 头,其中玉米、水稻等作物实现增产增收,全村人均增收 xx 多元,达到脱贫标准。全村“短期能脱贫、长久能致富”有了一定基础。

二、教着干,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综合素质

xx 深刻感受到 xx 队素质贫困亟待解决,他按照习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先扶志”的精准扶贫理念,根据 xx 队大部分村民不懂汉语、交流困难等情况,分两步走教育引导群众能交流、会交流。

加强汉语教学,做到能交流。针对年龄在 xx 岁以下的人员汉语交流不畅的情况,每周至少利用 xx 天晚上、每晚 xx 小时的时间进行汉语口语交流强化培训。针对学前儿童把文化课和语言结合起来,每周授课 xx 至 xx 天。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每天早晚播放 1 小时的中国之声广播,让村民了解时政信息、增加见闻。xx 年来,共举办两期普通话共培训 xx 场次 xx 人次参训,有 xx 人取得普通话培训合格证书;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xx 期 xx 人次参训;开展成人扫盲培训 xx 场次 xx 人次参训,学前儿童教育 xx 场次 xx 人次参训。到现在 xx 队村民已能与外界交流,从不识汉字到现在村民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用电话,目前村子里 xx 村民会用微信语音聊天、发图片等。

加强精神文明,逐步自信自立。xx 通过几年来与 xx 队村民相处、生活中找到帮扶切入点,就是从生活习惯抓起,帮助引导群主逐步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他从穿衣、穿鞋、洗衣、做饭等细节,手把手、一步步帮助村民改变习惯,如白天干活一套衣服,下午洗澡换一套干净衣服,慢慢改变以前一个星期不洗一次澡或换洗一次衣服地习惯;每个月定时给每个男村民理发一次,为他们改变个人形象。同时,带领他们开展唱歌、跳舞打篮球、羽毛球等的文体活动,从玩中学习、从学习中玩带动村民的一些旧观念、旧思想,慢慢地跟上社会主义的步伐和节奏。

三、全力干,充分发挥工作队主力作用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xx 在驻村工作中,能够按照上级要求抓工作,团结队员协作配合,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了工作队的主力作用。xx 队一直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界高度关注的 xx,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他经常“5+2”“白+黑”的工作,坚持长期驻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因工作强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他的身体状态每况日下,出现肺积水等情况,经过几次住院治疗仍不见好转,目前他还在省上的医院接受治疗,但他放心不下 xx 队的群众,不时会打电话询问工作情况,督促群众开展劳作。现如今的 xx 队村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心下,在帮扶单位和以 xx 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帮扶下,已从不敢出门、不会交流、安于现状慢慢转变为主动交流、敢于展示、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自信自立。xx 人民相信,通过他们的自强不息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xx 队的贫困群众一定能够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古代将士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如今,在**乡**村,“第一书记”**以“咬定青松不放松”的韧劲,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摸清村情、建强班子、发展产业,以履职为民的情怀、担当实干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赢得了**村群众的认可和点赞。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党的基础工作就牢靠,基层群众的凝聚力就强。自 2018 年驻村后,龚书记就和村两委干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指标体系,将全年工作细化成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建强队伍(发展党员)建设等具体指标建设,使党支部建设有了“细杠杠”,2018 年**村委在年度绩效考评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对年轻党员的革命传统教育,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年轻党员跟随老党员一起开展“不忘初心重温党史,牢记使命勇担尖兵”“重走红军路”、观看《红色传奇》影片等活动,提高党性修养激励年轻党员务实担当、敬业奉献、争先创优。为进一步提升**村委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龚书记以“三会一课”为抓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意识,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党务知识、党性教育、脱贫攻坚等业务知识培训,使党员干部在理论水平、知识更新、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使命感,切实筑牢战斗堡垒,为全村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龚书记刚来**村走村入户时,发现村委很多地方手机信号太差,村民手机有电话打来,只是显示来电信息,但根本无法接听,为这事村民已抱怨了多年。他深知通信对农村发展、村民生活的重要性,几经辗转,争取到**市移动通信公司基站建设负责人的同意,在 2019 年 3 月份,移动通信公司还在村委办公楼设置一微型基站,改善**村委与外界沟通交流条件。

**村距乡政府约 4 公里,全村 20 个村民小组分散在山坳里,村道崎岖陡峭。多年来,村民主要农作物是蜜香橙等柑橘,计有 1100 亩,这些是农户经济收入的大项。但**村通往乡政府的道路狭窄、崎岖,只能通行小型车辆,外地收购柑橘等农产品的大卡车不愿冒险进村。无奈,村民外销各类农产品,只得使用小车拉至 3 公里外的宽敞空地,卸下后再装上大车,费时费力。针对这一情况,龚书记充分发挥自己是交通局选派干部的优势,协同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级申请 385 万元乡道拓宽工程,目前已建立**至社公坪道路、山岔岭至金竹坪村屯路、火草坪至大岭头村屯路、新屋至波罗山村屯路,共计 7 公里的,路面宽度 5m,路基宽度5m 的乡道。这些道路工程完工后将极大方便村民出行和销售农产品,为**致富奔小康提供巨大的助力。近两年来,他积极提倡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联系外界销售,联系后盾单位**县交通局以及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帮助贫困户销售了约 4 万斤甜橙。

“道路修好后,村民外销农产品,只需提前运送到村口暂时储存,大卡车可直接进到村口装货,减少村民工时和费用支出,全村人都夸龚书记做了一件大好事!”曾金旺说。

“授人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础设施完善了,龚书记今年一直牵挂着想让**村整体再上一个台阶,让村民们能致富。从贫困户精准甄别到精准施策,他都认真仔细,入户核实,逐户量身定制脱贫对策,建好精准扶贫工作台账,真正做到了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金晨菌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3 万元以上,吸收 4 户贫困户就业,辐射带动 7 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年收入预计增加 1 万元以上。协调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就食用菌、菌袋制作与接种、发菌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做了详细培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现场培训菌棒高温杀菌,接种、菌棒摆放、田间管理等操作方法,不断提升食用菌栽培能力和水平,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增加收入,共奔小康的目标。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新模式,利用全村优质的自然资源,结合后盾单位宣传优势,开拓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相关产业,2 户群众办起来农家乐,带动 5 户贫困户就地就业。

“我读书少,文化低,没有技术,出去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龚书记鼓励我们种植食用菌,还帮我们解决销路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更加有信心脱贫了。”**村贫困户廖某充满感激和欣喜地说。

养殖能手致富个人先进事迹 篇6

在平凉市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提起养殖能手史喜荣,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肤色黝黑,其貌不扬的乡下汉子,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镇村党组织和县相关单位的关心帮助下,搞起黄牛养殖并且创建泾川县泾川县裕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场。该肉牛养殖场,是一家集肉牛育肥、贩运购销为一体的肉牛养殖企业。

根据当地总占地108亩,其中养殖场占地12亩,饲草地96亩。该场从去年11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建成管理房9间180平方米,暖棚牛舍2栋1300平方米,青贮窖3座1500立方米,围墙420米,蓄水池1座60立方米,累计总投资260万元。目前养牛160多头,收入25万元,经营状况良好。

为确保基地能实现预期目标,镇党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镇组织、农委等有关部门自一开始就对基地的建设、管理、经营、营销进行多方位全程跟踪服务。

脱贫攻坚优秀个人事迹材料精选 篇7

_同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经常深入完小、村小、农户调查了解情况,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_同志担任_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他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群众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_县第一小学党政班子挂钩新华镇那平村委会常乐、玉林两个村小组2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99人。期间班子成员爬山涉水深入农户101人次,进行实地调查、宣传动员、走访慰问。经过努力,有8户已于20__年脱贫,已把一名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一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动员外出务工18人次,学校自己协调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协调解决上学难85人次。_同志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_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全力以赴、多方协调,20__年常乐泥泞的泥巴路现在已铺成平整的水泥路;玉林5户贫困户中已有2户完成危房改造、推倒重建,住上了崭新的新房,3户正在筹备当中。

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启动后,新华镇按照上级的指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1加N”的总体要求以及“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原则,做到0错评、0漏评、0错退,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相关单位核实,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这一期间,_同志被分到新华镇那平村委会第4扶贫工作队,负责那乐、常乐、安恩三个村小组的动态管理工作。他和工作队白天在村委会填表,搞材料;晚上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召开党员和群众大会。他整个假期都与精准扶贫工作打交道,有时开完会半夜三更才回到家,倒头便呼呼大睡。

“家里有热水器、电视机、电冰箱吗?”“你家有多少亩水田、旱地?”“家里有人在国家机关工作吗?”……在常乐村农户卢正操家里,_边唠家常边根据农户的回答,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上打着钩。表内的调查项目包括住房情况、水田面积、收入情况等数十项内容。他身旁还放着两个袋子,一个装着厚厚的已完成调查的评估表,一个装着空表,还有相机和笔等。他一边忙着了解农户家庭情况,一边观察住房装修和家电、农机、交通工具等生活生产设施,以对照评分是否合理。这一幕,在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在那乐、常乐、安恩农户家里随处可见。来到那平村后,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客人,而是以村为家,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探索出很多的方法都可供其他村借鉴。

注重入户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现阶段是收稻谷的农忙时节,为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又不耽搁群众,他带领那平村第4精准扶贫工作队巧打时间差,入户主要分三个时段,一是早上7点至9点趁农户还没出门干活时,第二是中午吃饭时间,第三是晚上7点至10点。他从不言苦喊累,总是干劲十足的,正是如此,及时抓住群众在家的时间,高效推进精准识别工作。

注重调查方式,摸清贫困实情。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基本情况,他要求实行“四见”工作法,一是争取见到其本人,由本人亲口述说并对工作队的评估打分现场进行签字按手印;二是争取见到邻居,向邻居侧面打听该农户的家电农机、家庭成员读书就业、健康状况等情况;三是争取见到实物,工作队进农户家中要走完各楼层,对家电、车辆等要看到实物,了解新旧程度,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要尽量亲眼看到,了解其规模;四是争取见到相关证件,对户口本、土地证、残疾证、学校录取通知书、住院证明及相关票据等,要让农户全部出示。

注重工作细节,确保存档完整。他在入户调查时,除了填写评估表外,还携带民情日记,对农户家电特别旧的或特别好的、养殖的家禽数目和大小、残疾证编号和残疾等次、患病就医情况、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和下一步脱贫计划等信息一一进行记录,确保该农户的档案资料更齐全,同时也让工作队对农户有更深的了解,以便下一步研究如何给群众脱贫提供切实的依据。

注重党员力量,筑牢战斗堡垒。为充分发挥党员力量,在入户调查工作初期,各村都召开了村民大会,主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政策“宣传员”、产业发展“联络员”、公共事务“服务员”、村务公开“监督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集中力量高效服务群众。

三年多以来,他风雨无阻地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心服务换取着民心。

脱贫致富个人事迹 篇8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外,也与该镇扶贫办副主任陈福刚的艰辛付出密不可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制定“作战”图

从事扶贫工作以来,陈福刚克服人手少等因素,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认真梳理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作战”图,做到攻坚克难,一户不漏。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都会定期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家庭情况。对所有的贫困户信息建立台账,分别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针对性地开展帮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难题。

鲜花村建卡贫困户汪太中的配偶瘫痪在床10余年,这个不屈服命运的汉子,在照顾患病妻子的同时,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努力,办起了生猪养殖场。

眼看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爆发的非洲猪瘟,汪太中家养殖的生猪全部感染,被迫捕杀,让他损失惨重。陈福刚积极为他争取了小额贷款,购置了鸭苗,发展起了家禽养殖。同时动员他和女婿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并向县农业农村委畜牧生产站争取项目资金,完善汪太中生猪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如今,汪太中正在逐渐恢复生产,向着小康生活迈进。

开展“志智”双扶

扶贫先扶“志”,只有从思想上根除贫困,才能在生产生活上摆脱贫困。

工作中,陈福刚开展了“志智”双扶培训、榜样面对面宣讲,典型案例宣传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让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双堡村村民廖正龙身体残疾,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屋里。镇村通过走访摸排,将其纳入建卡贫困户。陈福刚联系镇建管办为其改建房屋,让他住进了安全、整洁的新居。

考虑到廖正龙身带残疾,外出务工不切实际,陈福刚细化帮扶措施,将其纳入低保兜底,鼓励他种植玉米、水稻和榨菜,还养了2头猪,当年廖正龙成功脱贫。

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陈福刚和县交通局联系将廖正龙纳入公益交通岗,成为永平镇第一个拿“财政工资”的建卡贫困户。如今无论是下雨还是酷暑,总能看到廖正龙坚守在岗位上。

鲜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沈某,他和儿子都不勤快,通过多次教育、引导,如今儿子已在重庆沙坪坝区广达电子公司就业,沈某本人也在家种上了3亩水稻,养了30余只小家禽,同时利用鲜花村发展垫江晚柚的机会,帮助他种植几十株垫江晚柚“摇钱树”,家庭收入大幅增加,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温暖送到心坎上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福刚敢于担当,切实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光辉村建卡贫困户严守尧,过去因某种原因,造成住院不能报账。了解这一情况后,陈福刚协同县卫健委、扶贫办解决了严守尧住院不能报账的难题。

罐石村建卡贫困户李和荣的父亲过世了,母亲因为一级残疾常年卧床不起,他本人也是二级残疾。在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时,通过本人申请、入户了解、镇村社评议公示,将其一家纳入建卡贫困户。将他一家三口纳入低保兜底,2019年该户也顺利脱贫。

陈福刚在走访时,发现了李和荣会制作简单的平面广告这一特长,就鼓励他在网上招揽广告业务,在政府和联通公司的帮扶下,让他承接了一些简单的广告制作业务。随着李和荣广告制作水平的提高,他的业务走出了永平,通过帮扶干部和扶贫办的引荐,到县某广告公司就业,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

喜讯频传,李和荣的妹妹考入了长江师范大学,免费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可实现稳定就业。

上一篇:三月文明礼貌月简报下一篇:安全例行工作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