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共5篇)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篇1

为了不断更新语文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专家引领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适时共享省内教学名师资源,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创新教师教学培训形式。2013年11月22日上午,博雅小学语文教研组特邀请娄底名师刘君仪来校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来荷塘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易群老师莅临指导。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荷塘区兄弟学校的一百多名语文老师们!

本次语文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个环节,老师们首先观摩了刘君仪老师执教的二堂精彩的语文课,刘老师的习作指导课《画画》,通过对教材的二次改编,围绕一个内容,通过合理想象进行写作,是一节小学语文低年段真正而又受用的写作指导课,五年级阅读课《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总结朗读方法,并当堂学以致用,学生的朗读水平立刻有了明显的进步。接着,老师们聆听了刘君仪老师的讲座《温暖的语文课—这里是花开的地方》;第三个环节是与名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通过和名师面对面的交流研讨语文课堂教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获着知识的喜悦。

活动进行了整整一上午,老师们在这种浓郁的教研氛围中,聆听着名师的课例及讲座,受益匪浅。我们相信,适时共享省内教学名师资源,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会逐步提升,教研活动将再上新的台阶。

图一:刘君仪老师执教习作指导课《画画》

图二:刘君仪老师执教五年级阅读课《圆明园的毁灭》 图三:刘君仪老师的讲座《温暖的语文课—这里是花开的地方》 图四:与名师刘君仪老师面对面交流环节,易群老师谈感悟 图五:博雅小学语文教师与刘君仪老师合影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篇2

聚焦课堂”听后感

角美中心坂美小学

李小琼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观摩了几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共同教学的一种体验。

贲友林老师的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的一节课,贲老师却敢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质疑、独立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当被提问的学生回答理不清思绪时,贲老师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拒绝等待他的回答,相反的是,贲老师肯花时间,耐心等待,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既没有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又增强孩子敢于探索的自信心。这一点是我在平常教学中所不能做到的。

解决问题,数学上的一大难题,老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这是让许多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而刘老师的一节“转化解决问题”则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她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并归纳概括出三种转化的方法:(1)把新知转化为旧知;(2)把不等转化为相等;(3)把多种量转化为一种量。通过他们亲身体验,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设计,以谁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不假思索的答案。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了吗?当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我们所预设的答案时,我们是不是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向着预设的答案前进?而贲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不然,相反,他们是从学生不会的、做错的方法出发,朝着学生的答案与学生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生,而是把学生当成老师。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篇3

洋澜小学 柳 丹

2012年10月19日,我有幸随街办的十几名教师赴南昌参加了全国第八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潘小明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刘松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五节观摩课,四场讲座、四场互动、带给大家巨大的震撼,也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朴实、生活和艺术。

罗鸣亮老师 《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老师风趣幽默,课堂上他和学生互换角色,互动交流,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显得格外高涨。“猜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信封”作为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具之一,它始终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首先罗老师拿出一个大信封:猜猜里面是什么?然后从信封里拿出“很多的三角形”,让学生将“很多的三角形”进行分类,看看“很多的三角形”有多少种分类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三个角的特征,认识三种不同的三角形。最后从信封中露出一个三角形的角,请你猜猜它是什么三角形?又露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它有可能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大胆地猜测着,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出三角形最多有三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的结论,从而学会根据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教学的最后罗老师用“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想当然”作为结束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为他倡导和实践的简约而灵动的课堂教学描上了精彩的一笔。

“学生不是容器”,这是潘小明老师教学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在他的两节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上他通过多次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存在的规律,在学生五花八门的“发现”中由学生寻找最佳答案,接下来便是围绕这个“标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的课堂仍需要教师的“告诉”,尽管潘老师一再强调“课堂上我不会讲数学知识”,但正如潘老师所说:“我们不排斥‘告诉’,但要追求‘告诉’的艺术”。是啊,“学生不是一个容器,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不是一个标准件”,两课中的潘老师正是以这样的理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刘松老师的《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就深刻的诠释了这种观点。开课初,刘老师让一名学生从座位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走到他的身边,最后找出最近的那一条。一个看似简单而轻松的课前交流,实则是告诉学生要多角度的去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正如他在最后的讲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谈到的:课堂上教师的追问很有必要,要在追问中寻找到不同的方法和答案,要把握生成性教学,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就要思考这水花会怎样溅,每一朵水花的颜色又是怎样的。讲数学,教学细节是老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精彩的教学细节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智慧型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刘老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最好境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思考的前沿,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老师本身一定要充满激情,课堂教学因激情而精彩,因激情而快乐。

刘德武老师的课无论从哪个方面我们都找不到刻意雕饰的痕迹,朴实、自然、和谐。他的课看似很随意,但随意中却彰显出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他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和放大。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轻松惬意!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篇4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观摩交流研讨会学习心得

铜陵市望江亭小学

陈君

2017年4月21日至4月23日,我很荣幸地与我校胡芳老师一起参加了在美丽的黄山市体育馆举行的全国第十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培训的三天时间里,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听课,听讲座,领略不同名师的课堂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撞击。下面就来谈谈本次培训的点滴体会。

一、聚焦课堂,挖掘数学本质

各位名师在课前组织教学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

此次培训所呈现的课堂凸显了学科特色,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道。它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向全国的小学数学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强震球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注重了面积公司的探究过程。首先,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出面积的计算,经历拼摆过程,明确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突出度量的本质。其次,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二维面积的度量。再次,通过追问,突出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让学生发现每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从而得出面积单位个数。最后,引发深入思考:

1、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最终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可以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只是其中一节具有代表性的课,而来自福建的罗明亮老师带来的《你知道吗?》则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节课外拓展课。颠覆了很多人对数学课堂的传统认知。从2和5的倍数特征与3的倍数特征的区别入手,深挖其背后隐含的数学本质。为什么判断是否是2和5的特征只要看数的末位,而判断3的倍数特征则要求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判断?以往我们只是将这些特征作为陈述性知识直接交给学生作为判断标准,并没有细细地探索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罗老师利用计数器很好地演绎了这个过程,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这也引发了在座的很多的老师的思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对数学现象和数学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开发教材的能力。

二、聆听讲座,引发深入思考

听课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学习,听讲座则能更加有效地理解课堂背后的教学理念。由于时间关系,每个老师的讲座长短不一样。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数学小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几句话。作为数学老师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数学素养是根,树要长得高,根必须扎得深,所以我们要努力夯实理论基础。教学素养是干,这也是将内在学养外化的渠道。作为一名好的老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深入浅出,担当好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的传输者。否则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另外,数学老师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要想保持长久不衰的课堂魅力,人文素养不可或缺。以上观点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另外,张老师这几年的教学风格也逐渐趋于成熟,力争让他的课堂从教师出彩转向学生出彩,回归教学本质,不再靠一些外在表现力的东西去吸引眼球,这让我想到教学的艺术犹如其它艺术创作,最本真的反而最能打动人。沉下心来,抛去浮华,低下身子,真正去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学定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反观自我,前路漫漫长远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篇5

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听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还意犹未尽,仍沉浸在名师们精彩的课堂上。

王文丽老师说:“好的课,应该是学生有变化的课,可以是情感、认知上,也可以是能力上的变化;好的课,还应该是师生通过碰撞、交流走向高潮的课。”王文丽老师还说:“课堂是因爱而精彩。”确实,从几位名师精彩的课堂上,我的确感受到了这份变化,这份高潮,这份爱。

如何让课堂精彩呢?从这几位名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几点:

(一)富有激励性和恰当客观的评价语

王文丽老师说:“永远不要吝啬你对学生的赞美,学生不会嫌弃表扬,也不会嫌弃肉麻。”所以,在陈金龙老师的课上,我听到了——“今天最好的声音出现了!”“你是我今天见到的有才哥。”“我发现了一个表演家,他的眼神不一般,他的眼里有东西。”所以,在贾志敏老师的课上,我听到了——“这是艺术,不是写字。”“听了你的朗读,我有种冲动,我也想学着你读一读。”“谢谢你,是你教会了我朗读。”“我告诉你一句悄悄话,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你比第一个读得好。”

然而,王文丽老师又说:“对学生的评价要到位,不能一味地欣赏和赞美,错了就要指出来,但语气要温婉。”所以,在贾志敏老师的课上,我还听到了——“你总是读得不好,总是拖泥带水。”“你再看仔细,别蒙我啊!”

就这样,在名师们精彩的评价下,奇迹发生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投入,也越发彰显他们的纯真可爱,课堂气氛越来越融洽,台下的掌声、笑声不断,一个个高潮出现了,课堂因此精彩了。

(二)老师的精彩成就了学生的成功

从各位名师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渊博的学科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陈金龙老师真正体现了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在《月之故乡》的教学中,他不是直接呈现课文,而是由老师念出这首诗让学生动笔写,再让学生通过分小节、加标点后反复朗读来一步步感受这首诗的节奏,接着在情境创设中以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取代老师的分析,最后让学生把诗变成自己的文字进行改编和互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让学生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戴建荣老师的课正应证了课堂是生成而非预设的。在《活见鬼》”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戴建荣老师以他对音律独特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从音律的角度感受到并能读出文中的情感,把原本难懂的文言文教得简单而又妙趣横生。在整节课中,戴建荣老师活脱脱地就是一个表演家,把原本对音律懵懵懂懂的学生完全带动到音律的世界里了。

(三)爱学生,爱他们中的每一个

王文丽老师说:“喜欢是为了得到,爱是为了付出。”我想,正是因为爱学生,才能让名师们毫不吝啬、发自肺腑地说出这样的赞美,也才能让名师们毫不客气地指出学生的错误。

管建刚老师说:“很多东西是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懂的,我们不一定要教给学生,因为即使教了,他们根本还是不懂。”为此,对学生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包容,这同样是爱。

上一篇:卷帘机事故案例下一篇: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