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通用8篇)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文本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
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明确: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作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明确: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凤凰新学案”中的“知识梳理”和“语言知识应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文中4、5、6节写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二、评点文本(18分钟):
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
① 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小结
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三、情感体验
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
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凤凰新学案”课后自评。
六、课外拓展
1、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2、选作:
(1)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本期特约主持:王振亮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 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 也对不住我自己, 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它是在我的血里,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 巴黎, 罗马与堪司坦丁堡, 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 巴黎, 罗马来说, 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 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 据我看, 还太热闹。自然, 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 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 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以便刺激;在北平,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 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是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 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 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 每一个牌楼, 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 爱古物的, 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 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 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 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 而且家家有院子, 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即使算不了什么, 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 扁豆, 毛豆角, 黄瓜, 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 西山的沙果, 海棠, 北山的黑枣, 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 还不愧杀!
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有删节)
授课地点: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5)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整个第三专题,看看所有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看看谁找得快。(众翻书)好,谁来说一说。
男1:都与故乡有关。
师:很好,找得很准确。大家再看一看,这个专题和前面的两个专题以及后面一个专题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谁能发现?
男2:这个专题都是记叙文。
师:那前面有什文体呢?
男2:前面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议论文。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男3:这个专题所有文章都有对话栏。
师:这是一大发现!那你能否说说这个对话栏的作用?
男3:对话栏里有编写教科书的人的一些见解。
师:“编写教科书的人”,我们简称——?
男3:编者。
师:编者和谁对话?
男3:我们。
师:仅仅是我们?
男3:还有文章。
师:文章,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文本,也就是与文本对话。其实,你刚才说的,“与我们对话”,我觉得也在理,因为有些话确实是对着我们同学说的。也就是说,编者已经先行于我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且还假想与我们进行着对话。我们把这种对话的过程画一个简图(板书:对话),第一个是编者(板书:编者)已经超前与文本(板书:文本)进行对话(板书:箭头),而且他也已经超前与我们(板书:读者)对话(板书:箭头)。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不妨就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那么,我们首先跟谁对话?(众嘀咕“文本”。)谁举手来说?说错不要紧,我们可以相互补充,谁先来?
男4:我们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师:与作者对话,因为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这是深层次的对话(板书:箭头)。除了文本和作者呢?
男4:还有编者。
师:既然编者早就与我们进行对话了,那我们不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回应他。好的,请坐。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对话,从我们的这张图(指着板书)来看,我们可以和文本、作者对话,可以和编者对话,当然,我们内部之间也可以对话,我们是谁?是你,是他,是我。相对于文本,我们之间要不要对话?
众:要。
师:是需要的。过去,我们在第一专题、第二专题都有我与你们之间的,以及你们之间的对话。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模式(指着板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虽然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但是方向不明,现在将采用多角度对话的方式。待会儿,我们真的展开来了,同学们之间可以再进行对话。那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这两种对话方式你可以任选其一。与编者怎么对话呢?你可以用对话栏,因为编者在对话栏里提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最简单的对话就是回答他的问题,一问一答。然后,你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编者的话能不能有更深一步的发挥。好,下面开始,找到你对话的对象,与他聊一聊。
师:好,对话的对象找到没有?你的是——?
女1:文本。
师:好,行了。你对话的对象是——?
女2:文本。
师:也是文本,请坐。你的呢?
女3: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女4: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5: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6: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7:编者。
师:哦,编者。你呢?
男8: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9: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10:文本。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是与文本进行对话,有一些同学是与编者进行对话,说明大家都已经找到了自己对话的对象,已经有所准备了。下面我们就展开对话,对话的时候你要先说明你是与文本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好,有请。
男11:我跟编者对话,针对的是第38页的第一个问题“北平是个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但是老舍却写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老舍在北平生、北平长,北平的一些生活细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老舍本人,所以老舍不会借助那些著名景点来写他对北平的爱,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他对北平的爱与思念。
师:解释得非常好。编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是什么?
男11:如果老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他就只能关注到那些大景点。
师:你去过北京吗?
男11:去过。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关注的是北京的哪些东西?
男11:一些著名的景点。
师:是的,我也去过北京,游览过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比如长城、天安门、故宫,但老舍有没有写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
众:没有。
师:没有,他写的都是他生活在北平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好,你是和编者对话的,其实编者已经与文本对话着。“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和事物”,你能不能说说有哪些画面和事物?在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这些?
男11:嗯……
师:或者说,你比较欣赏老舍的哪些描写出日常生活画面的句子?
男11:第6段,“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还有下面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到“还不愧杀!”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物。
师:嗯,“花、果子、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那作者是怎么把这些事物具体化的?你最欣赏的画面是什么?
男11:最欣赏的画面还是在第6段,“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里就描绘出了北平人日常生活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时候,你们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一幅画面?“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如果你去一趟菜市场,眼前是不是红红绿绿的?第二个画面是,水果进了城还带着层白霜。大家细细想一想,你平时注意到了水果的白霜吗?
众:没有。
师:老舍的观察真的是太细致了!他把这个都写了出来,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比如,老舍是怎么写韭菜叶的?
众: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师:那个叶子上的泥点,老舍也描绘出来了,写文章细到这种程度,虽然没有铺叙开来,但是就这几笔,也是充满了画面感。你看,有红红绿绿的色彩,有泥点,就在这种画面中,老舍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
男11:想念家乡,爱家乡。
师:对,想念家乡,爱家乡!你还有没有要和大家分享的?
男11:没有了。
师:他的发言精不精彩?精彩,就给一点鼓励,好不好?(众鼓掌)我们继续交流。大家刚刚都选好了自己的对象,下面只要拿出勇气就行了。
女5:我与文本对话,选的是36页的一句话。作者将北平与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作者说“巴黎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但北平却是动静相宜,像一杯温和的香片茶。
师:这一部分的内容在第4段,大家找到没有?你刚刚概括了北平的特点,是什么?
女5:动静相宜。
师:动和静,哪个特点更突出?
女5:静。
师: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众:动中有静。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一个词,“动静相宜”,并且点出“静”的特点,较好地概括了文章第4段的主要内容。她的语境意识很强,能够抓住段落的字眼。我备课时看到有的参考资料将北平的特点概括为“既复杂又有个边际”,显得很琐碎;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主要写的就是一个字“静”。为什么“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没能点出北平最实质的特色?
男12: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来抒发自己对北平的一种思念与热爱。既然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那么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这种爱铺展开来的。就第4段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写北平也有其他那些城市的特点的话,那么老舍爱北平就不成立,因为他既可以爱北平,也可以爱伦敦、巴黎。由此可见,老舍在这一段要突出的一定是北平独有的特点。文中有一句话,“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这样看来巴黎也是有动有静的,也是具有“复杂”这个特点的,所以“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就不足以点出北平的特点。
师:那按照你说的,北平的特点就在于北平“有边际”了?那这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特点呢?
男12:嗯……
师:关键这句话是为什么服务的?前面是怎么说的?(等待了一会儿)“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见,相比之下,更符合“静”这个特点的是哪里?
男12:北平。
师:是北平,虽然巴黎也有幽静,但是太空旷了,空旷得没有边际,于是老舍接着写了老城墙,然后是怎么进行议论的?“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又回到本来的那个关键词了吧?这还涉及衔接问题,就是前后之间——当然有些是远距离的,隔了几句的——都在围绕一个核心。我们看下面的句子,“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这样就能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中间只是举了些像“老城墙”这样的例子,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能够明白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众:静。
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节,体会一下北平的静。(齐读)北平的特点,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第4段的“静”,同学们发现得很准确。不如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把北平的特点找全了,行不行?能不能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先写下我们找到的第一个特点“安静”(板书:安静),那么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男13:从第5段可以看出,还有“匀调”这个特点。
师:“匀调”,这个词是针对什么特点的?
男13:布局。
师:如果说第5段说的是布局,那第4段讲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第4段的“安静”是什么方面的特点?
众:环境。
师:一个是环境幽静,一个是布局匀调。那么是不是“匀调”呢?“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这讲的是不是布局啊?
众:是。
师:其实“匀调”也可以换一个词,就用这句话里的一个词,是什么?
众:自然。
师:(板书:自然)北平布局上的不做作,不勉强,一切自自然然。好,下面的特点,我们继续寻找。这个时候应该和第几小节对话呢?(等待了一会儿)看来第三个特点有点难度,那我们先看第6段。第6段写什么?
众:北平的瓜果。
师:用文中的句子说,是——
众: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这7个字,能不能和我们前面的概括对称?
众:不能。
师:北平安静、匀调,如果我们接着说,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不是不太顺耳?好像思维上的角度不太一样呀。不妨来换换角度,“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什么角度?
众:(嘀咕)日常生活。
师:嗯,生活,还有呢?
众:(嘀咕)物产。
师:嗯,还可以用什么词?这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什么?
众:人文。
师:嗯,人文、生活,都靠了一点边,都有一点这个意思。如果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有些地方的绿化就没了。通常我们会说一些城市是“花园城市”,说明这个城市怎么样?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众:环境。
师: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北平环境的特点是“静”,那么这里我们再换一个词,想一想是什么?(等待了一会儿)可以不可以用“环保”这个词?当然,我们概括可以多角度,“生活”也可以,其他的也行,比如我们就说“物产”,像巴黎这样的城市物产不多,而北平却又三多。写出了物产的什么特点?请大家用两个字简单概括一下。
众:丰富。
师:丰富,物产丰富。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字拿掉(擦掉板书:物产),北平的特点是“安静、自然、丰富”,准确不准确?
众:不准确。
师:好,不准确,那我们来换一个词,换什么词呢?谁来补充?(等待了一会儿)原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词?大家看看,下文有没有?大家看,“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哦,原来老舍写了北平的这么多瓜果蔬菜,是为了说明北平是一个都市,但是不同的是,北平有这样的三多,它是都市,但却更接近——
众:自然。
师:自然!但是我们前面用过自然了,虽然这两者意思不一样,前一个“自然”,是一个形容词,说的是北平的不勉强,不雕饰,不是人为的;我们现在说的“自然”,指的是大自然,更接近自然,如果用我们今天生活化的语言,这里的自然可以用什么来表达?比如,我们说“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原生态城市”,那么我们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北平比较好?同学们看,前面是“安静”“自然”,那这里可以用什么?
众:(嘀咕)和谐。
师:绿色,大家看看这个词行不行?虽然这个词是一个名词,但更多的时候被形容词化了,我们往往说“什么什么太绿色了”,说的就是一种环保、接近自然的特点,不妨我们就用绿色(板书:绿色)。现在我们归纳了北平的特点,“安静、自然、绿色”,分别从环境、布局和生活这三个角度来概括,而这三个特点都是巴黎没有的,或者说没有北平那么典型的。这就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了解了北平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在老舍的笔下呈现得那么有感觉呢?他是把北平当作什么来写的啊?
众:母亲。
师:母亲。在和巴黎作比较的时候,老舍强调了一个词,是什么?
众:家。
师:家,投入了自己生活情感的家,一种家的感觉,即使这个家是破败的,但也能传达出一种正能量。你不会像看到陌生的地方时候说“这个地方太落后,太贫穷了”,如果你真的生活在这里,你就会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很简单,简单中有一种宁静”,因为你热爱它。所以,家的感觉才会使北平在老舍笔下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其他观光客,比如我们这些去到北平只看长城故宫的人,就只能感受到北平的恢弘壮阔,就看不到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日常生活中的北平。好,下面我们继续对话。
女6:我和文本对话。作者反复用了一个词“说不出”,比如第2段结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第3段结尾“可是我说不出来”。
师:一连这么多的说不出,你读出了什么?
女6:嗯,首先我想先说编者的看法,“作者反复地说自己说不出……”
师:哦,你不仅和文本对话,还和编者对话,编者怎么说的?
女6:虽然老舍说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那种思念与热爱,但是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都能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热爱,作者把他的爱融于文中的一些生活细节中,无形之中就能让读者体会到老舍的一种深情。
师:嗯,你刚刚表达“无形之中”这个概念的时候好像不太自信,好像你心中有数,但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是不是这样?(女6点头)那么我们编者也用了这个词“无形之中”,但是究竟是怎么说的呢?你有没有补充?
女6:没有。
师:好,你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女7:第2节老舍将故乡比作母亲。
师:将故乡比作母亲,那是通过什么来说出自己的爱的呢?作者对母亲的爱说不说得出来啊?
众:说不出来。
师:那是怎么来表达的呢?老舍是怎么写爱母亲的啊?
女7:“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师:概括一下,就是一个微笑、一个落泪。大家看看,老舍在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时候,用的不是言语,而是表情——微笑、落泪。这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上课的时候,我们说要和文本、编者对话,还要和什么对话?
众:作者。
师:好,就由老师来补充一下老舍。老舍是个著名的孝子,所以,他把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比作他对母亲的感情,就能够表达出一种真挚。那么,他对北平的感情有没有到了微笑、落泪的地步?文中有没有写?
众:有。
师:什么地方?
众:最后一小节。
师:好,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众:“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最后一句话很短,但是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其中一个重要的挖掘点就是“落泪”。请大家认真咀嚼这两个字眼。
男14:这里的“落泪”与前文的“落泪”相呼应,通过“落泪”写出了对北平真挚的爱。
师:为什么不是写“微笑”而是写“落泪”呢?就像母亲不健康了,他落泪了,那这里谁不健康啦?
众:北平。
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没有标明。1936年的北平城,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日本人的铁骑已经要践踏上去了,所以如果把国家比作母亲,把北平比作母亲,那他现在有没有“微笑”的理由啊?
众:没有。
师:“落泪”,包含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层意思是怎么来的?联系背景,就要与老舍这个作者对话,要“知人论世”。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句子,除了呼应前文,表达对北平真挚的爱和担忧之外,还可以怎么欣赏?
女8:这是一个简单的感叹句,却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浓浓情意表达了出来了。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看的,“真想念北平啊!”那从技巧上来看有什么特点呢?
男15:直接抒情。
师:对。另外还有个什么作用呢?“真想念北平啊!”还跟什么前面有联系?
众:题目。
师:所以说,这里还有一个作用——
众:点题。
师:最后一小节有三个鉴赏点,一个是呼应前文“落泪”;二是点题;三是直抒胸臆。这么一句话就有这三个点。我们批注文章就是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要找到这三个点,体现你的真知灼见,体现你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读了什么感觉都没有、走过场。再回到前面的“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能不能追究一下深层原因?作者说诗人能不能表达?
众:能!
师:对,诗人是能的,他“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根据这个语境,他为什么说自己“道不出”,也就是写不出来?
女9:因为他太想念北平了,他认为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
师:那诗人为什么能道出来?
女9:因为诗人能用好听好看的字。
师:这里的“好听好看”其实就是华丽的意思。老舍无法用这种大众化的、华丽的甚至说不太真实的语言来表达爱。老舍担心自己用“好看好听的字”来写会矫情,他拒绝矫情,因为他太爱了,所以他只能用什么语言啊?
女9:朴实、情感真挚的语言。
师:我们来看旁边的与编者的对话:“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
女9:用朴实的话。
师:用最质朴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用如此质朴的语言表达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感情究竟有多深,深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从2、3两节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找到一句的都可以说说。
女10: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师:那这个爱是怎么表现出来的?通过什么手法?
女10:对比。
师:还有吗?
男16:在第2节,“而是整个地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师:与我的心灵黏合在一起了,融为一体不可分了。还有第3节说“它在我的血里”,刚才是对比,现在是直接来说。我与北平心灵黏合,不是别的地方,是心灵、内心。我的性格、脾气也受她影响。这个城市在我的血里了,你看感情深不深啊?就是因为深到极致,所以他才说“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我心中有个北平。”就是因为在心中,所以他不能用“好看好听的字”,只能用质朴的语言,只能用“落泪”表达出来。刚才同学说的对比,我们再来说一说。整个这篇文章,对比多不多?
众:多。
师:从第4节一直到最后一节,基本上都是。比如跟伦敦、巴黎来对比,其中对比的最多的是哪座城市啊?
众:巴黎。
师:因为巴黎在那个时代是最时尚的、最繁华的,可是在老舍看来,北平比它还好。看的角度不一样,巴黎再好,也只是个旅游胜地,而不是我的家。这是本质区别,标准不一样。家再穷、再落后,内心也是对她很爱。大家深究一下,为什么作者用了那么多的对比?没有对比,北平的特点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哪怕水果,以美国用包装纸裹的橘子和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用了这样一个词“还不愧杀!”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太喜欢北平了。就把北平的那种特色、个性写出来了。作者正是抓住个性、特色来写,而没有只关注表象。我们看到的北平的表象他都没有写,而是洗尽铅华,留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的画面。就像刚才一个同学提到的,老舍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在这样一个深爱北平的老舍眼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都很亲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倒数第二节“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实可以‘悠然见南山了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为什么他不写表象,而写朴实的事物呢?因为老舍本身就是个贫寒的人。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用五句话突出老舍的特点:1.他是北平人;2.他是满族人;3.穷人;4.他差不多有10年生活在国外;5.他生于19世纪最后一年,在60年代去世(文革时,在北京太平湖跳湖自尽)。老舍是不是北平人?是不是穷人?他眼中的北平是不是破城墙、蝌蚪、河边、牵牛花?是不是寻常的朴素的画面?每一个景物都打上了作者的烙印。我们写作文,写故乡、校园,要不要抓住故乡、校园的个性来写?要把自己的个性带进去,写出特色。这篇文章学完了,你有没有收获?
男17:写故乡要有真情实感,要写不同、有个性的地方。
师:你这是从写作的方面来谈的,非常好。
女11: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
师:对,还有要抓住北平的特点来写,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啊?
众:对比。
师:手法是很多的。这就启发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能够扣住事物的特点,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描写,更能突出事物特色。下课!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可见,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字词,体味情感。
(2)听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展示,评比朗读情况。
四、阅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廿七岁()粘()合 什()刹海 熠()熠闪光 辜负()蜻()蜓 韭()菜 贫困潦()倒 菜圃()静谧()湖泊()旅泊()之地 奇诡()贫瘠()烙()印 装模()作样
四、文本导读。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用“想”而不用“写” ?(小注: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故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
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一)第一部分
(2)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原话1——3节)
“我的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给。(第三节)
”
小结:老舍对北平的爱,已经与心灵黏合,与血液交融,已注入骨髓,已融入性格。所以,他把北平当作母亲来写,当成自己的家来写,把它说成是“我的北平”。(3)作者对北平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呢?(明确:说不出的爱。)(4)作者对北平的爱为什么说不出呢?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5)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认为“说不出”具有几层境界?
明确:一种境界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说不出。一种境界是,因为了解得太深了,反而无法用言语表达。
(二)第二部分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
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2)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可见,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所以他笔下的北平与众不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2、你觉得老舍对北平的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例1“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2“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三)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5分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既忧心如焚,又思今家乡,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说: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五、课外拓展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附录】
浓浓乡情的真切证据
——浅谈《想北平》日常事物的描写
老舍的《想北平》实在是一篇美文。这篇散文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无论是作者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的笔法、质朴通白的语言,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我觉得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这深刻体验的再现。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文中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恰是这浓浓乡情的最真切的证据。
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以怀想的很多,可作者另辟蹊径,抛开那些可着眼的大处,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细细道来。
在文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作者想北平,想 2 的是北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想北平,想的是北平那窄窄的胡同,方方的院落;想北平,想的是那一个个的牌楼和城外的北山西山;想北平,更想北平的匀调宁静和安适,更想北平让人自由喘气为人解乏使人快乐的氛围。
不仅如此,作者绵长而悠远的想北平的情感,更现实地寄托在北平可人的“草花儿”之上,寄托在北平溅着泥点的青菜之上,寄托在北平打着白霜的果子之上。巍巍的皇城根儿下,尽是百姓普通的生活。生活得起,享受得起。一根黄瓜,一碟臭豆腐便可以是“悠然”的全部,再加上一头大蒜,几滴香油那便是神仙了。“嘿,——这日子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证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证明了作者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关注身边日益流淌的平凡之物,它们是物化之作者,它们沾染了作者生活的印记,有着作者的丝丝气息,是作者在故乡曾经生活的证据,更是昔日时间的明证。
在作者的世界里,在作者的行文里,他用一草一木一人一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心灵善于悸动的读者,给他们以精神的慰藉。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使我们在走进这个用意象组合和静物写生交融起来的画面时,就自然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那片温柔之地。这就象一个典型化的精神家园,散发着独特无限的生命空间。
曾经的存在,浓浓的乡情,需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些证据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些人,我们经历的一些事,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环境里那些花草、青菜、果子……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
【解析】 A.侥(jiǎo)/角(jué),辙(zhé)/折(zhé),瞠(chēnɡ)/称(chēnɡ);B.踞(jù)/据(jū), 癖(pǐ)/否(pǐ),摒(bìnɡ)/屏(bǐnɡ);C.怆(chuànɡ)/创(chuānɡ),蛊(ɡǔ)/贾(ɡǔ),诘(jié)/结(jiē);D.蹩(bié)/别(biè),涸(hé)/和(hè),徜(chánɡ)/场(chǎnɡ)。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解析】 A.“立杆见影”——“立竿见影”;B.“偏面”——“片面”; D.“高潮叠起”——“高潮迭起”。
在识别时注意以义辨形(如A项“立竿见影”的“竿”是“竹竿”的意思,而不是“树杆”的意思)、以音辨形(如B项的“偏面”读音应当是“piàn”而不是“piān”可以判定应当写作“片面”)。对于其中的近音、近义字则需要多角度辨析(如D项“高潮迭起”的“迭”是“履,连着”的意思,“叠”是“重复地堆,积累”的意思,二字字义相近)。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3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解析】 A.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近义词】徒有虚名。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C.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D.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解析】 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答案】 A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 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在最后。
【答案】 ⑤①②④③
6.下面是某酒店的提示语,请你补充完整,并分析其妙处所在。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 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满意,____________。第一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请告诉你的朋友
第一句亲切友善,并不只是生硬地说,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请到经理处投诉; 第二句含蓄委婉,言下意为如果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请你为我们多作宣传。7.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下面句子的意思完整、连贯、明确。
根据调查结果,各省、市重点中学基本能按国家规定,认真上好体育课,课外锻炼。学生反映良好,但大部分中学生围着升学率的指挥棒,对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三仓中学
陈洁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在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康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康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选自236年《想北平》有删节)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228-2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文章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要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康司坦丁堡?巴黎和北平各有什么特点?(4分)
2.分析第①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3.第②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样写好在哪里?(4分)
答案:
1.作者写这些城市是为了和北平对比(1分),突出北平复杂有边际、幽静自然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之情(1分)。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1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又有个边际,热闹处动中有静。(1分)
2.“能摸着”表明北平有个边际(1分),“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1分),全句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2分)
3.(1)既不挤得慌,也不太僻静(2)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3)既能看见人文景观,又能看见自然景观(一点2分)
苏教版必修一选有老舍的名篇《想北平》, 朴实无华的语言, 字里行间却浸满了对北平的想念和热爱。对老舍而言, 生于斯长于斯, 北平的点滴, 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诸多的烙印。在《想北平》的第6 自然段, 老舍满怀深情地写道:“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 也没有钱买古物, 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一段直白地描写了北平的点滴, 剖析来看, 主要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结构紧凑
为了让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老舍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总写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继而分写北平的花草、蔬菜和水果。这样写能够让文章条理清晰, 内容紧凑。借助这样的示范,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如下:
好集邮、爱游览的人们自然喜欢高邮, 因为这邮票多景多。我不好玩, 也无集邮兴致, 但我却喜爱高邮的吃食多多。麻鸭是高邮人都知道的玩意儿, 麻鸭产的双黄蛋更是天下闻名。取一枚高邮鸭蛋, 找到大头, 敲击、剥壳, 再用筷子一捣, “吱”的一声, 金灿灿的油就冒出来了, 味道是极好的。
“老板, 来二两面。硬点, 葱多些!”“好勒。”大街小巷这样的对话声不绝于耳。不用说, 这便是邮城著名的阳春面馆了。只见老板抄起几个大碗, 一字排开。右手执勺搅着面, 左手高举撒葱花, 再淋上老抽, 配上秘制酱料, 加入起早熬了几个小时的骨汤, 放入手拉的阳春面, 成了!
小作者模仿老舍《想北平》的结构形式, 采用总分式结构, 先总叙高邮的吃食多多, 再分写鸭蛋、阳春面等常见食物,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二、手法多变
为了凸显北平的特色, 老舍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北平。选取典型, 便是老舍的一大妙招。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无论是历史悠久还是建筑恢宏, 时间或者空间, 都有很多的素材供选择。但是, 人民艺术家老舍独辟蹊径, 选取的却是百姓常见的花、菜、果。花是牵牛、靠山竹和茉莉;蔬菜是青菜、白菜、黄瓜等;水果也是北平常见的沙果黑枣之类。这些“接地气”的食物, 非深入生活、深爱北平不能写就。因此, 如果学生观察生活, 做个有心人, 笔下自然笔笔生辉。
高邮湖便是一处著名的景点。夕阳西下, 天边的晚霞与这宁静的湖泊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微风拂过, 湖面上荡起一阵涟漪, 岸边的垂柳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偶尔传来的几声“嘎嘎”的叫声打破这宁静, 几只麻鸭从芦苇丛中钻出来, 四下追逐嬉戏, 溅起一阵水波, 如珍珠落入银盘般, 发出清脆的声响。渔人悠哉地撑着长篙, 嘹亮着歌儿, 划向湖心, 利落地收着网, 欢喜地满载而归。豆大的水珠儿顺着网“哗——哗”滑下水面, 惊扰了一旁的麻鸭, 它们扑闪着翅膀, 向岸边飞来。摇晃的芦苇“沙沙”作响, 与这嬉戏声相互衬托, 真可谓是动静相生, 人在画中了。
高邮地处里下河一带,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此地的高邮湖是淡水湖泊, 当地的麻鸭为全国独有, 遍地都是。芦苇则傍水而生, 渔民们靠水吃水, 这些景物都是水乡泽国的“标配”。作者选取典型景物, 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渔歌唱晚图。
三、语言精准
老舍的相当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想北平》短短的一段文字, 每个动词的运用都恰如其分, 精妙传神。“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加点动词, “招”将花草拟人化, 写出了它们生机勃勃, 惹人喜爱。一个“担”, 让读者隔着文字, 仿佛看到农民扁担在肩一步一晃地进城叫卖。再有“溅”字, 表现泥点之小, 粉尘之细, 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可见, 锤炼语言, 可以让表达更精准, 画面更灵动。
“突——突——”发动机的声音掠过湖面, 惊飞了几只傍着水边休憩的水鸟。巴士行驶在凹凸不平的漫水公路上, 人们似沙丁鱼般拥挤在这充斥着机油味的车厢里, 随着巴士颠簸。巴士驶过, 公路边的芦苇随风偎依地面, 夕阳的柔光为湖面撒上一层金粉。湖面上荡着一叶独舟。我长吁一口气, 夕阳西下, 奔波之途, 思乡之意, 揉断肝肠。
其一,真实,课堂是原生态的呈现,应当彰显学生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课堂是原思维的升华,应当彰显学生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课堂是原色调的底板,应当彰显学生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如此,在课堂上,有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
因而,文本的挖掘,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潜力空间,甚至留有遗憾的空白。找寻合适的突破口,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想北平》为例,展现“原味语文”之“原味”。
赏析《想北平》,除了鉴赏老舍清雅自如的文字功底,更要能够敏锐地洞悉老舍复杂的内心情感。剖解其名篇,也应当不走寻常路。笔者另辟蹊径,在文本阅读中设置了三个回合的涵泳品析,试图层层递进,直击文本,来触摸作者老舍的深沉情感。
一是探究本文《想北平》为什么题目如此“直白”。一个“想”字,千思百想,心里时时刻刻的惦念;又一个“想”字,悄然揭示了作者此刻身不在北平,而心在北平,正是因为不在眼前,所以越发惦念;还是这一个“想”字,这中情感是私人的,个体的,更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因而带有老舍本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浸润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老舍心灵深处翻涌不息的是他记忆里魂牵梦绕的“我的北平”。如此,以一个“想”字的揣摩与挖掘,奠定了课堂上浓郁的情感基调。
二是探究什么是“说不出的爱”。什么样的爱才说不出?说不出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绕口令的问题,其实是对文本的双重追击,用这两个问题尝试梳理老舍内心复杂而醇厚的情感。
在课文1到3段中,老舍多次或低吟或慨叹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这种境界很耐人寻味。首先,是因为北平蕴涵的内容太丰富,太博大,不知从何说起,“说不出来”,是老舍唯恐自己说不完,生怕把北平给说“小”了;其次,老舍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那已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的情感宣泄,“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根本不必说,它就在那里,深植内心;再次,老舍深爱北平,他就想把最多的赞词、最好的赞词、最高的赞词都呈献给他心中的北平,然而他自觉词穷,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词都无法道尽其对北平的挚爱,“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怕不小心辱没了心中的北平。正是这样一种爱,居然连这样一位公认的文学大师都“露怯”了。如果再分析细致些,学生就自然可以联想到,有一种深情,是由千言万语转化为沉默不语;领略到类似于“我的心中纵是一片汪洋,流出来的也只是一滴眼泪”的深沉,领略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思的绵延不绝。
三是比较衡量,放在感情的天平上称一称“情”的分量。
俗话说,感情要经过比较才分得出轻重,也有人说,“爱”常常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更何况,是北平那样一座底蕴极深,历史极悠,名胜极盛,风物极多,特点极鲜明的著名都城。因而在这个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串问题链:跟谁比?——比什么?——比下来的结果怎么样?——你认同这种结果吗?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老舍将北平与其他四座世界性的历史古城来比较,是找了同一级别的重量级参照物,起点本来就高,然而几番比较,比来比去,老舍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北平”,“我的北平”。巴黎太闹,罗马太荒,哪比得上“我的北平”动中有静,闹中取静,布局匀调,刚刚好,恰恰好。“我的北平”,花多、草多、果多、菜多,那带着霜儿的玉李,甘甜多汁,纯乎自然,刚从枝上摘下。比起包着纸的美国橘子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与隔膜,北平郊外带着田野芬芳的菜蔬与瓜果的气息,早已经倾倒了老舍,也倾倒了读者。
文中老舍带着满溢的欢喜,说“北平怡人宜居”,怡什么人?宜何人居?——平民大众!就在这样的点拨与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触摸到了老舍对北平的深沉之恋,体会到了这种俗世家常的珍贵情感。
摒弃浮夸喧哗与过度解读,还语文课堂一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