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课后练习题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人民服务课后练习题(精选12篇)

为人民服务课后练习题 篇1

第九章 客户服务与公共关系

一.简述物业项目客户服务的含义?

答:物业项目客户服务指,对业主日常事务进行处理的活动。通常分为基础性服务和特约型服务。基础性服务,是指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物业服务委托合同的约定,为全体业主提供公共性服务,具有强制性特点,基础性服务的成本必须包含在物业服务费的测算当中。

特约服务是指,为业主专有部分提供私属性服务,其特征一是自愿性原则,二是市场化原则。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约服务又可以分为支持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支持性服务主要为组织,个性化主要是为业主。

二.物业项目客户服务的一般内容有那些?

答:物业项目 客户服务一般内容:业主档案管理、公共事务处理、业主沟通、特约服务等。

三.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包括:细分客户群体、识别客户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及标准、设计服务传递系统我问那个等内容。

四.客户沟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客户沟通的基本原则有:1.物业管理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

2.与业主委员会、开发建设单位召开工作例会的,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主持人签发后,分发给与会人员及相关部门。同时,管理处应当对会议纪要的决议的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跟踪和督办。

3.对重大事项,物业管理处与开发建设单位、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沟通应当使用书面形式,同时对书面的函件、报告等应当及时归档。

4.物业管理处应当建立收发文制度。对业主委员会、开发建设单位的来函,应当在对方指定的时间内及时回函给予答复,切勿拖延。

5.对开发建设单位或业主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管理处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

五.简述不同类型客户的沟通方法?

答:不同类型客户的沟通方法:书上232页-233页

六.物业服务企业应如何正确理解客户投诉的含义?

答:物业服务企业正确理解客户投诉含义,是指由于产品质量或投诉处理本身,没有达到客户的期望,客户向组织提出不满意的表示。企业对客户投诉进行及时处理、有效管理,可达到以下几点目的:1.提高企业美誉度。2.提高客户忠诚度。3.为企业指明改进方向。

七.物业服务企业处理投诉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答:物业服务企业处理投诉基本流程:1.接受投诉。2.确认投诉。3.调查评估。4.处理方案。5.回复客户。6.回访客户。7.投诉总结。

八.物业服务企业处理投诉的注意事项有那些?

答:物业服务企业处理投诉注意事项有:1.鼓励客户投诉。2.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内部营造乐于受理、一定回复、快速响应的客户投诉处理氛围。3.不要区分有效、无效投诉。4.快速响应。5.服务补救艺术。

九客户满意度测量的策划包括那些要点?

答:客户满意度测量的策划要点包括:1.确定测量的实施时间、范围。2.确定测量的方式(访谈答卷、自主答卷、网络答卷)。3.确定测量的样本。4.设计、制作测量问卷。5.组建并培训调查团队。

6.发放、回收测量问卷。7.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总。8.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

十.建立公共关系的主要方法?

为人民服务课后练习题 篇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篇3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假如》课后练习题 篇4

一、根据课文组词

寻( ) 哭( ) 良( ) 食( )

双( ) 体( ) 操( ) 场( )

二、填填记记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一个______________,让它在冬天也能______________;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 ______________,让它别呆在家里苦苦______,饿得______;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____________,让他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______,在草地上______。

三、实践活动

《雷雨》课后练习题 篇5

一、我会写。

cǎi hóng chuí xià chén zhòng

()()()()()()

táo pǎo míng chán yuè guò

()()()()()()

二、小猴学样。

1.黑沉沉

2.一(动)不(动)一()不()一()不()一()不()

3.越(来)越(亮)越()越()越()越()越()越()

三、用“√”选出最恰当的词。

1.清新的空气迎面(吹过扑)来。

2.一只蜘蛛从网上(掉垂落)下来。

3.蜘蛛又(坐爬停)在网上。

4.一条彩虹(挂停爬)在天空。

四、我会填。

一()乌云一()大风一()蜘蛛

一()蝉一()房子一()彩虹

()的空气()的青蛙()的云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按()、()、()的顺序描写的。

2.雷雨前,满天的(),()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蝉()。天空刮起(),闪电(),雷声()。

3.雷雨中,雨(),往窗外望去,()哇,()啊,都()。

4.雷雨后,()出来了,()挂在天空。池塘里(),()也叫起来了。

六、我是小画家。

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选其中一种景象画下来。

七、开心阅读。

冰花

今天早晨,我起床以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许多美丽的冰花。

冰花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小树,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花朵,有的像小树叶……各式各样,美丽极了。太阳一升起来,它们就悄悄地融化了。

我问爸爸冰花是怎么结成的?爸爸说,那是冷空气的作用。夜晚,外边的气温较低。屋里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水珠子。水珠子碰到冷空气,就变成了薄冰。因为玻璃上的灰尘分布不一样,所以就结成了不同形状的冰花。

1.短文有()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悄悄地——()

3.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写一句完整的话。

4.文中的冰花形状各异,想象一下,冰花还会像什么?

《太阳》课后练习题 篇6

一、拼一拼,写一写。

chà shì zhuāng jia cún

( )不多 摄( )度 ( ) 生( )

fán zhí shū jiào yù

( ) ( )菜 比( ) ( )防

二、想一想,填一填

氐——(亻 )———(低) 家———( )———( )

直———( )———( ) 交———( )———( )

三、想一想,连一连。

美丽的 关系 治疗 探索

温暖的 地球 吸收 疾病

密切的 世界 凝成 热量

神秘的` 阳光 继续 水滴

四、填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 )离我们很远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五、课文再现。

太阳离我们有( )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年。

重视课后习题提高思维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道课后习题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学情 互动 生成

背景: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不仅有许多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而且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课本P208第14题,我从试验入手步步引起,层层展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问题(1):取一瓶密封完好的固体氢氧化钠粉末和两天前放在滤纸上的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

(設计意图):同学们都知道固体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但很少同学看到过碳酸钠晶体。即结了块的固体碳酸钠。粉末状固体与块状固体成分是否相同。许多学生都想探究个明白,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耀耀欲试。课堂氛围得到了升华,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问题(2):让两个同学分别将上述观察过的固体放入两只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分别滴加酚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不能完成的。设计实验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实验设计必须正确。如果滴加酚酞变红就得出结论没变质,很显然犯了科学错误。本问题设计对比实验:旨在告处学生设计实验不仅考虑原物质的性质,同时还应考虑生成的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应科学、严谨。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问题(3):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变质。由于检验碳酸钠的方法很多,具有开放性,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用的试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根据同学的设计方案让同学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本实验设计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层层展开的学生有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能上说明问题。由此想到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盐的检验来展开。紧紧围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从冒气泡和白色沉淀这样明显的变化特征来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使学生在探究旧知的同时,生成了新知,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却得到了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问题研究也水到渠成。

问题(4):课堂设计时我把问题(4)改成了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二: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三: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而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动力。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本问题是以前面的问题作为铺垫。以问题提出、问题辐射、问题解决带动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不仅复习了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而且以氢氧化钠变质为载体,把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性质串成串,连成线。学生对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变质生成了什么?怎样检验该物质的存在?(包括①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②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碳酸钠;③溶液中的溶质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等一系列问题,由表及里,由复杂到简单地在课堂上自然生成。

反思: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学情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设计过浅,过直接平淡无奇,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微,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设计太深,太复杂,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问题(4)中的猜想与探究就是给同学跳起来摘桃子,提供一个平台。课堂设计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由旧知推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增长才能。从学习中增强自信,分享成功的喜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课,首先研究好“学情”。

二:问题设计要体现互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问题设计应体现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课堂知识只有渗入到问题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方法“新”起来。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问题设计应兼顾生成

《荷叶圆圆》课后练习题 篇9

kě shì huā duǒ měi lì

()()()

wǒ men yè piàn fēi jī

()()()

二、选词填空。

躺 立 蹲 躲

(1)小青蛙()在荷叶上。

(2)小蜻蜓()在荷叶上。

(3)小水珠()在荷叶床上。

(4)小鱼()在荷叶伞上。

三、照样子写词语。

例: 亮 晶晶

_______嘻嘻 _______彤彤 _______茸茸 _______绵绵 _______呱呱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空。

()的水珠()的翅膀()的荷花

()的荷叶()的眼睛

五、按课文内容连线:

小水珠的停机坪

小蜻蜓的摇篮

荷叶是

小青蛙的 凉伞

小朋友的凉帽

小雨儿的 歌台

六、猜字谜。

《俗世奇人》课后练习题 篇10

【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每组有一项是错误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 A、吃荤(hūn) B、发蔫(niān) C、名角(jiǎo) ______( ) ② A、擅长(shàn) B、绰号(chuō) C、蘸浆(zhàn) ______( ) ③ A、难堪(kān) B、撂高(liào) C、发怔(zhēng) ______( ) ④ A、侵犯(qǐn) B、悠然(yōu) C、衔接(xián) ______( )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① 喝倒彩( ) ② 和着琴音( )

③ 屏障( ) ④ 估衣街( )

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 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对比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5、把下面一段话正确排序。

①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②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③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④ 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⑤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答。

①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1、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①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本文写的是传奇人物“刷子李”,第①段似乎与全文无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②段中极力写“刷子李”手艺之高,这是_________描写;第③段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写“刷子李”之奇,这是________描写。

4、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二】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后面问题。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本段怎样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在本段中是如何一步步地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这个句子,另外写一个赞美刷子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一”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1、这一段表现了刷子李的什么性格特色?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善于察言观色 B、善于揣摩人心思

C、对自己技艺非常自信 D、对徒弟非常傲慢

2、对画线句中三个感叹号所起到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刷子李的自负 B、表现刷子李的自信

C、表现曹小三的惊奇 D、表现曹小三的愚昧

3、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含义?面对刷子李的教导,曹小三没有回答,如果是你,你将作出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1、①C jué ②B chuò ③C zhèng ④A qīn

2、①hè ②hè ③píng ④gù

3、① 稀松平常:不仅普通毫无特色,而且有些差劲。

② 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

③ 威严:威风和尊严。

④ 地地道道:真正的,纯粹的。

4、D

5、②⑤④③①

6、① 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②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

③ 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如果只写“技艺高超”,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④ 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即“寻觅”的意思。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阅读题一】

1、本段描述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

2、作者花费较多笔墨是为写“刷子李”预设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

3、正面(直接) 侧面(间接)

4、这个句子句式为短句、对偶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阅读题二】

1、正面写动作和声音,运用比喻的手法去写。侧面从墙之白、墙之平整去衬托和渲染。

2、这一段有三个问号,实际写的都是曹小三的心理:一写觉得墙顶肯定掉粉,二写看不出技艺精妙原因的疑惑,最后写他等看看师傅衣服上是否有白点。

3、前句最后,后句最前的两个“白”字相连,是顶针手法。

【阅读题三】

1、D

2、C

“课后习题”华丽变身记 篇11

【关键词】 课后习题 开发利用 逻辑思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02-01

课后习题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测试,它凝聚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后习题,只是一味地讲资料、出套题,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而学生所购的教辅资料中基本都包含有课后习题答案,因此,很多教师对课后习题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讲或是对对答案,甚至不讲,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后习题这一资源。其实,很多资料题甚至高考题都是课后习题的变形,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稍对课后习题加以开发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供同行参考。

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25):

9. 根据下列提供的一组物质回答问题:HCl、 CO2、H2O、 H2、 NaOH、Cl2、 NaF、CH4、 MgCl2、 CaO.(1)这些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2)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哪些属于共价化合物?

将问题变形为填空题:____是含有____键的____化合物。

讲此题时我先举例“HCl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然后逐一叫学生按所给物质顺序填空。

此题的后两问简单变形为一问后,也并不难,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学生对CO2、H2O、CH4、NaF、CaO都能答对,而到H2、Cl2,就有学生答: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此时我反问“是化合物吗?”学生这才从思维定势中反应过来。而对NaOH的判断只考虑了离子键,忘记了NaOH中还有O-H之间的极性键。也有个别学生答MgCl2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认为是Cl-Cl键),说明对Mg与Cl的成键方式还不是很清楚。

参考答案:HCl、CO2、H2O、CH4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NaF、MgCl2、CaO均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NaOH是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H2、Cl2均是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单质。

此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说明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未能做到认真思考,因此在随后的练习中我专门加强了对这些易错问题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37):

4. 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①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②燃烧木炭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对于该题,只要学生记住了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类型,就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将此题的问题变形为:下列反应符合如图所示的是______,其中反应①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问题变形后,在考查学生识图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将“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知识综合起来,题目难度相对增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之效果。

参考答案:②③④⑤⑥ 大于

I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45):

4. 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将选择题变形为填空题:

①其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_____(填选项)

②分别写出所构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③ B项中,Cu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溶液中的Ag+移向_____片。

④ D项中电解质溶液的pH值会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若有0.1mol电子转移,则铁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_____g.

该题变形后,不再是简单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了,而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同时考查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反应式的书写、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溶液pH的变化、相关计算等,考查面横向扩展,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对常见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熟练书写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该题的记忆和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一石三鸟,且省时高效。

通过以上对三道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层递进,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此外,对课后习题的这种“变身”也并不会花费教师太多时间和精力,又能以课后习题为平台,搭建起知识链,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让课后研讨与练习灵动起来 篇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一直把“张扬学生个性, 自主快乐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更注重以丰富的课内外教材内容吸引学生,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 以开放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每当学生被平等的民主交流、新颖活泼的教法吸引时, 我都会由衷的产生一种欣慰, 同时受到一种鼓励。实践中的反思, 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过程的目的, 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基于自己的这些想法, 我及时调整思路, 不仅注重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 更着眼于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打磨, 使之灵动起来, 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对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每课后至少有一题拓展性的练习。所谓拓展, 其实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 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组歌》一课时, 依据“散文诗”的特点, 依据新课程倡导的“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欣赏”的理念, 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感知——美读感悟——品读欣赏——模仿创造”。

在“美读感悟”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锻炼联想能力, 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 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中情韵用声音表达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 同学们有的是自读欣赏;有的是自己读同桌评;有的是四人小组合作, 挑选《浪之歌》中的排比句, 分读齐赏, 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这时,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苗程程和张雨晴站起来, 音乐声中, 她们两个选取《雨之歌》中“我从湖中升起”这两段, 竟运用类似二重唱式的方式进行朗读。苗程程先读, 张雨晴在后轻和, 声音的绝妙搭配, 把纪伯伦诗中那种咏叹调式的浪漫和抒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 苗程程说出两人的设计意图:“我的声音比较响亮一点, 张雨晴声音又轻柔又细, 我们在读中发现两人配合的效果比别的任何读法都能体现散文诗的抒情特点……”

当学生在美读中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后, 我顺势插入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说:“你们的朗读, 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讨论一下, 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从诗中多个角度去赏析, 并进行构思、阐释。在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设法使学生能把握住两首诗中各自呈现的总体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分析出诗中语义递进伸展的感情, 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在同学们的争相展示中, 整节课清丽流畅地结束了。正当我为本节课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而兴奋不已时, 一位随堂听课教师的一席话, 让我开始了冷静反思。他说:“优美的音乐, 抒情的语言, 迷人的画面, 真的感觉是在享受美, 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作为优秀生, 这节课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可学困生呢 ? 在享受了本节课之后, 看客的身份消失了, 其余的可能也就消失了。在优秀生踊跃发言的时候, 老师是没时间关注他们的, 同时老师也未作具体指导, 让他们如何展示呢 ? 而这些学生, 是需要时时刻刻都受到关注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关注着每个学生, 而今重新从批判思考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觉得离目标仍然有很多差距, 仍需不断探索、提高。虽然70多人的大班级, 确实给关注个体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但只要教师教育理念到位, 虽不能让人人展示, 但可以让人人思考, 人人参与。因此,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再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他们勾画的多是优美的写景句。我在解决这些练习时,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安排他们来完成不同的练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 势必如一盘散沙, 因此在小组交流中, 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把课后研讨练习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布置, 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聆听, 学会分享智慧, 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 并请各小组长依据组员水平, 进行协调, 实现帮助, 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有了老师的示范指导, 有了同伴的交流碰撞, 各层次学生都品评谁的感悟更到位, 引导他们把感悟贴近文本。

为使这种“读中悟, 悟中评, 评中谈”形成习惯, 到《端午的鸭蛋》时,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我通过介绍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 自主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比较赏析, 在语言训练更进一层的同时, 他们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平淡语句中蕴含的韵味和情致, 仿写句子时也开始注重自然流利, 而不只是追求运用一些典雅的词语来装饰自己。同时我由学生提出的两人语言风格异同比较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读两位大师的其他文章, 达到让学生自觉阅读、提高能力的目的。

多年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探索、实践、反思、提高, 使我在自觉向“学习型”教师转型的同时, 在乐学、善学方面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前, 我们总是让“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折磨学生和自己, 而今, “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我走进他们的心灵,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并通过课前预习,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走入文本, 创设“过程评改课”, 让他们从不同的“尺子”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想学、乐学、爱学, 学习成为主动性的行为后,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篇:矿山后勤管理制度下一篇:新任教师培训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