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总结

2025-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益生产总结(共8篇)

精益生产总结 篇1

一、实施背景

改善老旧的、传统的生产模式,达到及时交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建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必然推行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又称“瘦型”管理,其精髓就是彻底消除企业各个环节的无效劳动浪费,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二、精益生产的推进过程

(一)确定精益生产的目标,重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精益生产方式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的思想和技术,是对尽善尽美无止境的追求。根据这个基本原则,结合部门的实际,确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总目标。其基本内容是:生产管理追求无库存;质量管理追求无缺陷;设备管理追求无停台;成本管理追求无浪费;优化生产;优质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管理追求无库存,就是要彻底改变以超量库存保装车的传统做法,变以造型为中心的推动式生产为以清理为起点的拉动式生产。实行期量流或一个流生产方式,逐步扩大看板生产品种,造型生产线实行柔性生产,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统计应用计算机管理,大幅度地压缩工序、在制品和成品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占用,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追求无缺陷,就是要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要从“全面质量管理”转向“零缺点管理”,进一步减少不良损失,用精益思想研究和实施质量改进和攻关,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厂内质量评审,严肃工艺纪律,使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名职工都切实做到精心操作,严格把关,确保产品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达到优质品标准。

设备管理追求无停台,就是要提高设备的可动率和开动率,提高工装的工艺水平和使用寿命。要坚持以生产现场为中心,抓好现场巡检,现场维修,实行设备封闭管理。工装采取快速换模方法,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需求。要通过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设备工装的技术状态,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和生产优质产品提供可靠的必要条件。

成本管理追求无浪费,就是要狠抓投入产出管理,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优质低耗,降低成本。要整顿库房,对原材料、产成品、备品、备件等重新制定最高最低储备限额,做到用最低的储备满足生产的需要,大幅度地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活化资金,降低成本。

优化生产,就是全厂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达到整体优化标准,建立起以车间主任为首,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生产现场为中心的现场“三为”管理机制。实施生产要素一体化管理,强化现场“5S”管理和定置管理,现场工位器具标准化、改善生产现场环境,提高现场文明生产水平,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状态。

优质服务,就是要强化科室为一线,后方为前方服务。职能科室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指导服务的职能。要变“找上门”为“走出门”,建立起各职能部门人员和后方辅助服务人员服务到第一线的机制,保证生产正常运转。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增加效益。除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抓好技术改造外、重点是坚持以人为中心,提高人员素质素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改变分工过细的传统办法,加强职工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型人才,实行多机操作,多工序管理,维修工人应具备机电一体化知识,提高人工作业负荷率和作业班多能化率。

在制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总体目标的同时,还制定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达到本厂历史最好水平;第二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第三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由于精益生产方式的思维方式很多方面是逆向思维,是风险思维,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倒过来看、倒过来干的,所以整个思维方法跟企业原来的想法根本不一样。比如,过去鼓励工人提前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现在却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杜绝一切超前超量生产。过去常把在制品说成是组织均衡生产的根本保证,现在却把在制品说成是万恶之源,提出要向零进军。这种思维就是风险思维,就是要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战的程度,逼

到没有退路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做法呢?就是要立足于竞争,立足于生产,要在竞争中求生存,非这样做不可。所以,要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就必须同几十年形成的传统思想和习惯做法彻底决裂,来一个思想观念上的大转变。这个转变是很艰难、很痛苦的。

(二)由生产管理入手,实现生产过程精益化

过去,丰田生产方式,偏重于生产制造过程。精益生产方式,其内涵已经从制造领域扩展到产品开发、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等方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首先着重于生产制造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

1、全面实行拉动式生产。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把后道工序作为前道工序的用户,以装配线为龙头,以总装拉总成,以总成拉零件,以零件拉毛坯,以毛坏拉材料物资供应,实行拉动式生产。除了转变思想外,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努力实现均衡生产。均衡生产是拉动式生产的前提。均衡不仅是数量,而且包括品种、工时、设备负荷的全部均衡。备、工装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材料、毛坯供应准时,工人技术平和出勤率良好、稳定等都是实现均衡生产的前提和保证。各个环节都提供保障才能实现生产的均衡,尤其是在压缩在制品的况下组织均衡生产难度更大、更艰巨。为此,全厂全方位地加了管理,组织了材料(毛坯)、工具、机床备件的准时化供应工作。各方面管理都开始了全神贯注的投入,后勤方面努力提供时化的优质服务,建立准时化生产体系。为实现均衡生产,公司每月按销售要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做到不畅销的产品迅速停止生产,市场畅销的产品尽快作出安排,初步实现了多品种混流装配,不断提高均衡生产水平。(2)搞好生产作业现场的整体优化。包括调整设备平面布置,合理工艺流程,把一字型生产线改造成U型生产线,大批量轮番生产线改造成多批次、小批量生产线等。生产现场优化是实行看板生产的基础。

例如铸造厂,全厂有十条造型生产线,其中八条线是多品种生产,过去采取集中生产一种铸件,储备足了再生产另一种铸件的办法。每种铸件生产周期最短三五天,有的长达十几天。现在采用多批次小批量生产方式,缩小了每种铸件的期量标准。为适应快速更换品种的需要,改进更换工装模具工艺,采取提前预热等措施,更换型板时间由过去的四个多小时压缩到现在的二十分钟。目前,成品储备已由7天降到3天,为实施拉动式生产打下了基础。

(3)组织看板生产。

(4)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

2、实行以质量改进为内容的质量体系。坚持实行深化工艺、质量改进为内容的质量体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3、实行“三为”机制。建立以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车间主任为首的“三为”机制,有效地组织后方为前方、机关为基层服务。“三为”机制涉及到部门管理方式的改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各单位的做法不完全相同。有些单位把有关后方人员下放到车间、甚至班组实行封闭管理,但多数单位是集中在厂部,面向基层,搞好服务。

4、开展“5S”活动,改善现场环境。在生产领域推行精益化管理,一般都是从现场整顿入手的。因为,它往往是评价精益化管理的一个标志。但这项工作涉及到改变现场人员的***惯、老作风,搞起来容易,坚持下去很难,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

(三)按照精益思想的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1、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压缩定员编制、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和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等各项工作。

2、坚持“精干主体,剥离辅助”的原则。

(四)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大干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1、实行主查制领导方式,强化产品开发工作的集中统一指挥。

2、实行并行工程,改变接力棒式工作程序。

3、把质量管理从生产制造领域延伸到产品开发领域,抓好投产前质量控制。在确定新产品投产进度的同时,就规定新产品投产前的质量目标;认真分析老产品用户反馈回来的质量问题,对发生频次较多的问题预先组织质量攻关,并把成果列入设计和工艺方案;把新产品试制工作全部列入质量管理评审体系,严格把好投产前的质量关。

4、坚持内部挖潜,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快投入、快产出,边投入、边产出。

5、坚持开展“协互会”活动,提高协作配套管理水平。协互会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和督促成员单位从抓管理基础入手,切实提高协作产品质量。主要工作有: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完善协作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对经过帮助督促后仍无效的协作厂家,提出警告,直到取消配套资格。许多协作生产厂家装备条件、人员素质、管理水平都比较低,提高协作产品质量的工作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6、搞好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改进改善活动。其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了班组建设以行政为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真正把班组当成企业内部的一个基层组织,切切实实抓紧抓好。

(2)开展班组升级达标活动。在上条例班组加上了自控班组和信得过班组。“创三组”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个精益班组,作为班组升级达标的最高层次。精益班组的标准,除了生产和质量目标外,更加突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和开展群众性改进改善的要求。

(3)开展群众性的改进改善活动。

7、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逐步做到本小组的设备都能操作,并且会保养、会维修、会改进,以解决劳动分工过细所造成的功能障碍,提高生产效率,并使工人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培训工作一般由车间组织,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制定了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鼓励职工一岗多能。在激励政策上提出:凡是参加多岗学习的职工,岗位工资、岗位奖金就高不就低,对因参加多岗学习而影响个人收入的,车间在二次分配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进行补偿;多机操作人员在评选先进和晋级中具有优先权;无工时考核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到机床上操作按所干工时计奖;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职工选工种的愿望,使其心情舒畅,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在制约机制上该车间提出:限定岗位学习期限,到期不能顶岗者,学习期内所发奖金全部扣回;在上岗合同上,签定一机多能内容和要求,凡是50岁以下的职工,包括管理干部、车间办事员,都有一岗多能合同要求等。

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的配套运行,促进了一人多岗活动的开展,职工们学得快,用得活。由于一人多机操作,消除了多年来专业分工过细的弊端,解决了单件小批生产的主要矛盾,消除了工种之间任务不平衡现象,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和设备潜能,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的准时化。

三、经验与体会

通过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是振兴企业的必由之路

(二)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带头

精益生产总结 篇2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丰田管理方式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 , 它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1]。它融合了单件生产方式及大规模生产方式各自的优点, 并同时避免了前者高成本的不足及后者低柔性的缺点。丰田公司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7年, 丰田的产量已超过通用, 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年汽车销售量超过937万辆;2007年度, 丰田的利润约合150亿美元, 而通用、福特的利润均为负值。精益生产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学习和借鉴。为提升竞争力, 我国部分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丰田生产方式, 一汽集团、上海大众、东风汽车等企业先后进行了精益生产的应用与推广[2]。在20多年的摸索实践中, 部分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仍有不少企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少企业在应用精益生产的实践中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 影响了精益理论在我国的广泛推广。

实践中, 部分企业仅仅将精益生产看作是企业改善的工具或手段, 同时精益生产的应用也被局限在企业生产环节, 即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 对已经出现问题的生产系统、物流系统、设备布置等进行改善。这种意识及应用上的误区, 从根源上讲是没有把握精益生产的内涵, 这严重影响了精益理念在企业改善方面的应用。

2 精益设计的提出

精益生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2], 它的精髓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追求卓越, 所以它的应用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生产环节。在生产环节应用精益生产进行改善活动, 虽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改善效果, 但这种改善所带来的效果提升有限。进一步说, 这种改善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出现浪费问题的情形下进行的,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浪费发生的根源, 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若想从源头消除企业浪费产生根源, 应将精益思想扩展到企业的设计环节, 设计环节不仅影响着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 也与企业在投产运行后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及战略调整具有密切关系。从工厂设计阶段开始应用精益理念, 这样可以起到“根治”浪费的效果, 所以本文提出精益设计的理念, 希望企业在精益生产的应用中摆脱误区的束缚, 将精益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 进而为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精益设计就是将精益理念应用到工厂的设计阶段, 从工厂的设计阶段或者工厂运行早期就尽可能杜绝企业将来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浪费的根源, 避免带有明显缺陷的工厂设计方案被付诸实施。

可以说实施精益设计是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一个没有进行精益设计的企业若想在后期取得显著精益改善效果是相当困难的;另外, 从工厂设计阶段或前期进行消除浪费的工作可以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即精益思想应用的时间越早, 实施改善活动的柔性就越大, 改善活动成功的概率越大, 系统所能得到的期望改善效果越显著[3]。

另一方面, 早期导入精益设计的理念可以弥补设计院在工厂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当前设计院对工厂的设计仅涉及到工厂布局、场地规划、设备布置等粗线条的活动, 而对于设备加工能力匹配问题、物流成本问题、中间在制品问题及设备的人员布置等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考虑, 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实际运行逐渐显现, 有些问题会给企业造成巨额浪费, 精益设计的实施则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设计院对工厂设计工作的不足。

3 精益设计的框架及特点

3.1 精益设计的概念架构

精益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将消除浪费、持续改善的观念引入到工厂设计领域, 打破人们对精益生产应用范围存在的认识误区。通过精益理念与工厂设计的融合, 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及优化工具, 可实现企业消除浪费根源的目的, 从而为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提升竞争力奠定基础。精益设计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 精益理念包括所有以消除浪费、持续改善为目的的精益手法, 如在确定企业规模时, 要使企业规模在满足企业当前需要的同时, 适应环境的变化及企业战略规划的需要;在布置生产线时, 要体现物流流动的一个流及同期化, 员工的多工程化及多能工化等特征, 充分考虑U型生产线及成组技术;人员配备方面要由传统的“定员制” 生产向“少人化”方向发展;同时, 实现体现精益思想的物流系统, 将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 等等。

工厂设计是指要充分利用传统工厂设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 与之进行密切沟通与信息交流, 汲取当前工厂设计中的精华。实现精益思想与工厂设计的结合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工具及信息技术的辅助。设计开始阶段要成立工厂设计联合小组, 成员包括具备精益思想的知识人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工厂设计人员等, 联合小组成员实行团队式的合作, 综合运用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的管理理念;设计方案评价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科学优化工具实现方案的调整优化;设计过程中应用仿真技术可实现设计过程的可视化, 同时通过对设计参数的调整可以较方便地实现设计方案的优选。

3.2 工厂精益设计的特点

工厂精益设计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为更好、更快地响应顾客多样需求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管理理念的出现等等都为工厂精益设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工厂精益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见表1所示。

4 仿真工具在工厂精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上工厂设计的理论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两类。其中定性方法主要有缪赛提出的系统布置设计 (SLP) 方法、Reed的工厂布置方法;定量化方法主要有作业单位两两交换法、CRAFT法、图论法、混合整数规划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IP) 等。目前也有学者将智能化算法, 如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应用到工厂设计当中[4]。这些方法都从某种程度上为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工厂设计、快速地选择设计方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也都有一定的不足, 如当部门较多、部门形状非矩阵形等情况下难以得到理想解。

实践中, 设计院在进行工厂方案设计时多采用专家意见法, 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是设计人员的经验。这种方法主观性强, 且静态的设计模式难以反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设计方案的实际运行状况难以显示, 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及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

目前仿真技术凭借其在智能化、可视化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工厂的精益设计当中, 不仅可以解决部门多、工艺复杂的设计问题, 同时它还可以使工厂设计具有柔性[5], 更好地在设计阶段发现问题、消除浪费。具体讲, 仿真技术应用在工厂设计中具有以下优势[6,7]:

(1) 直观、可视。通过一个三维的、直观的、可交互的仿真模型, 使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各工厂设计方案的运行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服的依据。

(2) 能处理复杂的设计方案。通过参数的调整、实体的改变, 可以较理想地处理部门较多、工艺复杂的设计方案。

(3) 良好的柔性。可以实现对诸如产品调整、订单变更、机器故障等各种动态的、难以预测的状态进行仿真, 实现各种例外情况下对设计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4) 较强的数理统计功能。仿真技术可以提供各关键指标的统计数据、图表, 为设计者进一步分析原有企业或设计模型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便利。

(5) 合理的时间消耗。通过实体参数调整及仿真速度控制,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模拟工厂一个季度、一年及更长时间的运行情况, 可以分析企业近期及中期的经营状况, 为工厂设计者节约大量时间及资本投入。

5 应用示例

天津某汽车配件公司主要生产变速器, 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销路, 现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不足, 故欲新建一车间以缓解该厂变速器核心部件——轴及齿轮产能不足的现状。公司在实施设计方案之前决定应用精益设计的思想对现有设计进行评价, 运用精益设计理念分析各设备加工能力的匹配问题, 以合理安排各加工中心设备投资, 找出浪费点, 进行改善。

5.1 确定工厂精益设计的主要任务

在企业需求及任务目标指导下, 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包括新车间现有设计方案的工艺流程、物流流程、各设备的加工能力、各工序的加工时间及主要产品的基本数据。图2为原始设计方案的车间布局及物流流程。

5.2 建立、运行及调试仿真模型

根据收集的各种数据及各加工中心的相互关系, 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仿真, 仿真模拟时间为一年。通过分析模型仿真的结果发现原设计方案存在以下浪费点:

(1) 热处理加工工序是加工能力提升的瓶颈

仅有的一条热处理生产线的利用率为94.5%, 已无再提升的空间, 是制约整体产能提升的关键环节;而车加工中心六台设备的平均利用率仅为40.14%,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严重影响了一个流程的实现。

(2) 单件产品加工时间长, 增值时间比例低

分析仿真结果可知, 在该方案中平均每件产品的生产时间约为19天, 非增值时间长, 仅在热处理存放区待加工产品就需等待5.3天。

依据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的关于原有工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如下调整:增加一条热处理生产线, 以缓解热处理工序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两台车加工设备, 以解决车中心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

5.3 改善效果分析

对改善后设计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可发现设备加工能力、产能等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车间产能可由原来年产70 000台上升28%提高为89 600台, 各设备利用率趋于平衡, 见图3所示。

加工能力“瓶颈”的有效解决使单件产品的生产周期由19天缩短为12天, 缩短36.8%;单件产品生产周期中增值时间的比例也有明显提升, 如图4所示。

经过应用仿真工具对原有车间设计方案进行精益设计, 找出了原设计中存在的浪费点, 改善后的方案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6 结论

企业在导入及应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 应牢牢把握精益思想的内涵。精益工厂设计的提出及应用可以打破人们在应用精益生产的实践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同时为企业进行改善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设计环节开始应用精益思想消除浪费环节, 能够在相对可控的前提下避免浪费的发生, 并提高设计方案对环境变化及战略调整的适应能力, 进而提升改善活动的成功率, 改善成效也会显著提升。精益设计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定能为我国企业提升绩效、消除浪费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P.沃麦克, 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齐二石, 张洪亮.企业精益文化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2) :133-136.

[3]JAN KOSTURIAK, MILAN GREGOR.Simulation in production sys-tem life cycle[J].Computers in Industry, 1999 (38) :159-172.

[4]詹姆斯.汤普金斯, 约翰.怀特, 亚乌兹.布泽.设施规划[M].伊俊敏, 袁海波,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5]MERT ALTINKILINC.Simulation-based layout planning of a pro-duction plant[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1079-1084.

[6]EMMANUEL S ENEYO, GERTRUDE P PANNIRSELVAM.The useof simulation in facility layout design:a practical consulting experi-ence[C].Proceedings of the 1998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1527-1532.

[7]张晓平, 刘玉坤.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 3.0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也谈“精益生产” 篇3

谈制造就不能不谈精益生产,很多企业都对精益生产推崇有加,但是在中国制造业背景中如何推动,怎样才能把精益生产思想的精华应用到中国制造业中,是很多企业管理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本人结合在F公司推动精益生产的经历,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

2006年8月份,我参与Cisco对其重要的全球供应商F公司的供应链方式改进项目——精益生产,来达到建立全面发展、供求双赢的全球供应体系的目的。从项目开展到最终获得Cisco高层主管的肯定,我对精益生产的理解也慢慢从以前的“零库存”、“JIT”、“自働化”比较表象的理解慢慢深入到思考如何在企业现有供应链体系、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来吸收应用精益生产的理念。

一、从两幅曲线图谈起

我和精益生产的真正结缘来源于以上两幅曲线图。

图1把业务流程当作横轴而描绘出的利润率曲线,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e-Curve)”。曲线左侧主要是研发、设计、材料采购;曲线右侧主要包括品牌、物流、渠道、金融。“微笑曲线”认为这两端附加价值高,利润空间大,而处在曲线中间弧底位置的加工、组装、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如今,整个中国制造业似乎都能听到利润在微笑曲线底谷的哭泣声。

图2则是2004年10月,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的所长中村末广提出的“武藏曲线”,即和微笑曲线相反的拱形曲线——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2005年6月,日本曾经发表《2004年度制造业白皮书》。该报告在对不到4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时,提出了在“研究”、“开发·设计·试制”、“制造·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等业务阶段(工程)中,“哪一个业务阶段的利润率最高”的问题,而得到的结果是:认为“制造·组装”利润率最高的企业非常多。

同样的问题,截然相反的答案,问题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症结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制造”的利润就会被掩盖了或者说是被低效的管理所消耗。

日本中部产业联盟执行理事兼丰田生产方式研究会主管佐佐木元对《中外管理》说:28年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经营人员,但是,没有培养一批管理人员,致使因为经营能力而获得的大量资金、资源和机会、人才没有效率最大化,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要回归原点,扪心自问:大量的产品维修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流失了多少利润?在管理上,有很多企业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做不好,而请别人来帮助,这又流失了多少利润?因为安全管理不善,造成事故赔偿而流失的利润又有多少?因为不能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从而造成员工流失、技能流失、资源流失……进而重新招聘员工、培训员工,使我们的利润又流失了多少?因为对管理认识不求甚解,而盲目投入信息化管理,大量无效的投入又带来多少利润的流失?因为管理缺失造成大量的库存,而库存就是现金,现金流的吃紧使多少企业背负了高额的负债,从而增加了多少资金的成本?

丰田的TPS就是为企业的现金流做贡献、消除库存,缩短制造时间。佐佐木元提出:制造过程降低10%的成本=经营层面在市场扩大销售额的一倍,资金周转率提高1%=市场占有率提高10%。如果销售额是10亿,周转率提高1%,那么,对现金流的贡献是100亿。

那么在中国制造业中,我们要如何根据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和运作模式来推动精益生产,这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二、读懂精益生产

众所周知,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精益生产把责任下放到组织结构的各个层次,采用小组工作法,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一个岗位。

根据PM管理基本需求,我们首先要分析客户需要什么或者说精益生产的推行给公司可以带来什么?Cisco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设备供应商,长久以来被高额的库存,巨额的资金占用,缺乏柔性的制造系统所困扰,在其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盈利也有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目前供应商出货周期、生产前置时间的影响,需要改进的空间很大,所以Cisco需要学习丰田的卫星城方式将供应商纳入整个供应链体系,全面推行拉动式生产。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精益生产专家,结合丰田的企业特色和中国本土企业模式给出了如下结论:丰田体系是由一大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所组成。其中一大目标是以降低企业成本为总目标。两大支柱为准时化(JIT)和自动化(Jidoka);一大基础为改善与连续改善。这个丰田屋(图3)能深刻表达丰田公司的经营理念,成功地改造企业文化和工业工程技术,为实现准时化和消除浪费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而自働化(Jidoka)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而降低成本为目标,恰恰适应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国际市场进入过剩竞争的环境和形势,使其一举成功。如果再概括点说,日本丰田管理模式,就是正确的经营观念和方法、日本化的工业工程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三大板块的有机结合。而《精益生产方式——改变世界的机器》作者沃麦克教授通过学习TPS提出的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模式,本质就是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结合F公司的企业特点,经过对企业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与TPS一致性对比,我们从以下方面逐步引入精益生产并加以拓展。

1精益生产的根本——准时化生产

首先是准时化生产,国内部分企业也叫安定化生产。可以说是精益生产的根本。准时化生产强调“非常准时”和“按需要生产”,它要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衔接的准时化,没有不必要物流停顿和库存,按用户的质量、数量和交货期要求进行生产。即彻底的消除浪费。准时化生产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改善得以实现。如图4精益流程中可以看到,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和准时化生产的正确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准时化生产提供了如下三个手段支持:

(1)适时适量生产——只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要量的变化。否则的话,由于生产过剩会引起人员、设备、库存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而避免这些浪费的手段,就是实施适时适量生产,只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2)作业人力的柔性化一一在劳动费用越来越高的今天,降低劳动费明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

人化”。所谓少人化,是指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生产。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生产量减少了的生产线上的作业人员数减下来。实现这种少人化的具体方法是实施独特的设备布置,以便能够在需求减少时,将作业所减少的工时集中起来,以整顿削减人员。但这从作业人员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标准作业中的作业内容、范围、作业组合以及作业顺序等的一系列变更。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更,作业人员必须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多面手”。

(3)品质保证——通过将品质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具体方法是“自动化”。这里所讲的自动化是指融入生产组织中的这样两种机制:第一,使设备或生产线能够自动检测不良产品,一旦发现异常或不良产品可以自动停止设备运行的机制,为此在设备上开发、安装了各种自动停止装置和加工状态检测装置;第二,生产第一线的设备操作工人发现产品或设备的问题时,有权自行停止生产的管理机制。依靠这样的机制,不良产品一出现马上就会被发现,防止了不良的重复出现或累积出现,从而避免了由此可能造成的大量浪费。

实行准时化生产方式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用户的需求计划就是企业的生产指令。所以准时化生产方式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同时又必须满足用户的交货期,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准时化生产方式采用多种手段来达这一目标。

(4)生产同步化——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其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即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同步化生产还需通过采取相应的设备配置方法以及人员配置方法来实现。即不能采取工业专业化的组织形式,而按照产品加工顺序来布置设备。

(5)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均衡化要求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生产均衡化还要求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加以考虑,然后将其体现于产品生产顺序计划之中。在制造阶段,均衡化通过专用设备通用化和制定标准,作业来实现。

(6)看板管理——看板的主要机能是传递生产和运送的指令。在准时化生产方式中,生产的月度计划是集中制定的,同时传达到各个工厂以及协作企业。而与此相应的日生产指令只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或总装配线,对其他工序的生产指令通过看板来实现。即后工序“在需要的时候”用看板向前工序去领取“所需要的量”时,同时就等于向前工序发出了生产指令。看板就相当于工序之间、部门之间以及物流之间的联络神经。通过看板管理还实现了准时化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拉动式生产,也即生产不是由投入开始的,而是由最后一道工序的需求拉动的。只有实行拉动式生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库存数和在制品数始终保持最初核定的最低数量。

实现看板生产的方法因产品特性和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以图5看板管理示意图所示的情况为例,看板生产的流程有以下6个步骤:

1)工序B接到生产看板;

2)工序B凭取货看板和空的料箱I到工序A处取货;

3)工序B将装满所需零件的料箱Ⅱ上的生产看板取下,和取货看板核对后,将生产看板放人工序A的生产看板收集箱内,取货看板则挂到料箱Ⅱ上;

4)工序B将料箱Ⅱ取走,并将料箱Ⅰ放到料箱Ⅱ原处的位置;

5)工序B开始按生产看板上的要求进行生产;

6)工序A接到生产看板后,去其前道工序取货。

2精益生产的精髓——持续改善

谈到准时化生产对精益生产的巨大支撑作用,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精益生产的另一个精髓,持续改善。它是来源于日本企业的KAIZEN(改善),也称为CIP(Continuous Im-provementProcess)。目前很多公司尤其日本、台湾公司推行的提案改善(Proposal Improvem-ent)也是来源于此。CIP作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原动力,其根本的出发点是追求完美,永远不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满足,并需要不断地消除或减少企业中存在的各种浪费。

企业中存在浪费,那么,由谁来消除这些浪费呢?CIP的回答是:依靠全体职工。

事实上,企业中最大的浪费便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其它的浪费,如:库存、等待、生产过剩、不合理的动作、制造不良品等,不管其如何巨大,都必须依靠人去解决。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而是包括全体员工。因为,一方面,员工的经验和智慧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的每个细节,他们也知道企业问题的症结,但领导也许仅仅了解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却看不到这种经营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中的大部分人是具体操作人员,领导层所占的比例较小。领导的智慧,不管其如何完美,都不足以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只有使全体员工的智慧得到利用,才能使企业在新的挑战中获得生存。

光从上述两点看,似乎CIP和合理化建议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但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效果却和CIP的效果无法相比,关键就在于CIP强调从我做起,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并且尽快解决;不追究造成问题的责任,注重问题的解决。CIP的思想认为,与其花大力气查出在干净地面上扔废纸者,不如直接把废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C1P活动的方式更快捷、高效。参加活动的人一般不超过12名,他们分别来自于与流程有关的操作者、上道工序的代表、下道工序的代表以及解决有关问题的部门代表等。上道工序的代表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到他们提供给该流程的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设法解决;下道工序的代表则是从该流程“用户”的角度对该流程提供的产品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CIP活动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要在五天内全脱产共同对该流程进行实地考察和定量分析,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存在的浪费现象,由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析后制定解决方案,并亲自实施措施,从而在五天内就取得改善的效果。

cIP从企业中存在的浪费出发进行不断改进,如操作人员动作不合理、设备故障太高、工序安排不当、原材料质量欠佳等。CIP的思想认为这些方面的改善是设计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对它们的改善不需要太多投资,只要对流程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浪费的根源,依靠员工的经验和智慧便能消除根源,从而取得改善的效果。对于那些必须花很多钱才能改善的课题,如更新设备、改造

厂房等不属于CIP的工作内容。

实际上,我们在推动CIP工作中,结合公司对IE(工业工程)的推动,也总结了很多的理论和方法。如基础的会有动作分析、流程图、人机分析、五五法、抽样法、防呆法等。进阶的有DOE、6Sigma、颜色管理等等。这些改善方法在公司的大规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推动CIP的利器。在这里重点对五五法和流程改善法进行阐述,从而我们也可以明白“改善无处不在,简单的方法会有惊人的效果”。

2.1五五法简介及案例分析

五五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W1H”法,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多去问为什么,或者说同样的事情最少问5遍,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挖掘出表象下埋藏的主要原因。如下边的例子:

1)改进前问题:某车间数控机床经常发生故障,维修人员通过更换备件解决故障,

2)问题分析:设备故障约每一个月发生一次,主要原因是主控制板发生故障,这种板的备件价格1,500元,每年备件费用18,000元。CIP活动对主控制板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问:为什么发生故障

答:线路板烧坏

二问:为什么线路板烧坏

答:降温不好

三问:为什么降温不好

答:空气流通不畅

四问:为什么空气流通不畅

答:数控机床外空气进不去

五问:为什么空气进不去

答:滤网上结尘

通过追根究底地提问,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确认故障原因是:数控机床下面有一只滤网,是防灰尘的。灰尘积在滤网上使外面空气不能进入机床,从而使机床内空气散热不良,温度升高,造成线路板烧坏。

3)改善措施:每半个月清扫一次滤网。

4)成效:备件每年节约10个,设备故障率下降83%。

5)应用推广:目前公司中同样的故障和设备多次发生,所以这个改善推广性强,可以有效的帮助公司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2.2流程改善法简介及案例分析

流程改善,就是我们通过对工序、场地、操作的系统分析找到目前生产状态下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善,流程改善的基本工具是流程图,但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应用简单的目测或者分析找到目前状态下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如下图中关于搬运的例子:

1)改进前问题:如图6中所示,目前生产占用较大的场地面积,人力需求较多,同时需要大量的库存满足生产

2)问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2a、2b操作人员离原材料的料箱太远,所以只能靠操作人员1通过滑板送料。流程分析结果是:操作人员数7名,场地220平方米,在制品130个。

3)CIP措施:如图7所示,将设备2a、2b的方向转180度,并移到滑板Ⅱ两侧,取消岗位1和送料滑板Ⅰ。

4)CIP成果:场地面积节约35%,劳动生产率提高14.3%,在制品减少15.4%。丰田公司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提到: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丰田采用的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列举如下:

1所需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产品开发、生产系统,还是工厂的其他部门,与大量生产方式下的工厂相比,均能减至1/2;

2新产品开发周期:可减至1/2或2/3;

3生产过程的在制品库存: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一般水平的1/10;

4工厂占用空间:可减至采用大量生产方式工厂的1/2;

5成品库存: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工厂平均库存水平的1/4;

6产品质量:可提高3倍;

作为制造企业,如果我们可以应用到这些先进理念和技术的话,所带来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三、结束语

2011年车间精益生产总结 篇4

2011年是潍柴推行精益生产的第一年,这一年里精益生产从无到有,从有到细,期间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推行至今,铸锻厂整个生产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车间生产环境有了很大提升,现将半年来精益生产工作汇报如下:

一、现场的整理整顿

1、对4个工段生产现场进行区域划分,并按照标准画好道路

线,定置区域线等,全面清理车间内不需要的物品,所有落地物品实行 “三定”,对车间物品进行了合理定置,做到现场中所有的物品有标识;

2、KW造型线色彩管理,更换了KW线东墙上及南侧几块比

较陈旧的看板,重新粉刷墙面,焕然一新;

3、对车间所有立柱涂刷虎型纹,在叉车出入频繁的路段张贴

安全标语;

4、拆除原来破旧不堪的洗手池,合理利用空间,重新规划建

设了崭新的洗手池,为职工安装自动热水器,方便了大家的工作、生活;

5、对芯子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合理规划芯子存放区域,使

得原来拥挤的现场一下子宽敞的很多。

二、信息角及班组管理园地

1、在组芯老跨南侧设立了WOS精益生产信息角,用来展示

班组内的亮点及不良现象,奖惩并用,为班组管理工作的推进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展示了每个季度的班组持续改

善项目,使得现场改善成果目视化,并做到及时更新,起

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设立班组管理园地,展示了班组生产、安全、质量、成本、人事的全面信息,要求每月由班组长及时更新,使班组信

息透明化,使得每一位职工对班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同

时也是班组的工作有据可依,能够及时调整以避免或应对

异常情况;

3、大力推行班组基础建设,将各工段更衣箱喷漆翻新,要求

班长内所有物品定置管理,衣物按照定置图摆放,对班组

人员进行培训,贯彻精益生产理念,提高对班组工作要求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KW线设立生产管理板;并可视化;作业人员能够清楚的了

解生产管理板的作用,并能够认真填写和真正运用。

三、标准作业书

1、各工段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工序划分,各工序编制 “两

书三票”,两书将操作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进行目

视化,规范操作者动作要领,对铸件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有山积表,并可视化,在现状工序上及时进行

改善,从而进行再分配,工序能力表,并可视化,明确加

工能力(吨)和循环时间。

2、对全体班组成员进行了“两书三票”的培训,是职工理解

两书三票的制作目的及其作用,真正用来指导工作。

四、人和物

1、按照工序划分,制订了多能工的培训和推进计划,并组织

实施。

2、将安全守则存放在现场,并制作劳保用品佩戴示意拍,实

施安全活动(安全点检、安全教育、有惊无险提案),时

刻提醒职工安全第一,确保了全年无工伤事故。

3、制作物料状态看板,确定了各种物料的合理的标准库存,确保现场存放的物料在标准范围内,减少库存的浪费,并

在研究实现先进先出的方案。

五、设备及质量

1、设备现场作业文件齐全、合理(点检要领书、设备操作作

业指导书、设备维护保养指导书、设备润滑作业指导书),设备点检卡实现目视化,建立设备故障统计台帐,每台设

备都有故障记录单和防止再发记录,制订设备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制度,并按制度执行,点检及时、真实。

2、现场设有质量曝光台,展示了不良品的具体缺陷、并分析

发生不良的情况、制定了防止再次发生不良的对策等。有

效防止了同一缺陷的反复出现。设立质量关注点。

3、对一线员工进行了QC培训活动,是班组长对QC活动的内

容能够清楚的了解;并积极参与了QC小组活动,自主积极的选择主题,成立QC活动小组,并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并在班组管理园地张贴QC活动原值,QC小组活动的计

划和实施情况在班组内实现可视化。

工作中的问题:

1.两书三票的制作不够细致,工序划分也不是非常的合理;一线职工对两书三票理解还不够透彻。两书三票的制作亟待由班组自身来细化。

2.车间生产情况复杂,先进先出尚未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3.精益生产下一步的重心应转向班组,通过加强对班组长及班组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技能,真正做到从班组精益,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精益生产工作的被动性。

精益生产总结 篇5

我车间根据集团公司及厂部两级工作部署,于2016年3月至4月陆续对全体职工进行了精益管理和6S管理学习培训。

一、培训的主要做法:

车间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利用专题会,班前会、安全会等时机,组织职工采取集中面授、现场演示、讨论会、文件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车间主任参加公司了统一组织的学习,作为主要授课人,其它车间骨干做补充。学习资料有PPT课件、文档资料等。

我车间积极跟进精益管理和6S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形成了相关的文件制度。车间培训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培训,学习车间精益生产和6S管理的各项制度规程,使广大职工转变观念,将规程和制度要求切实做到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自查自纠,全面梳理完善,确保严格执行。实现标准化作业,提高效能。

这次培训细化学习了《生产准备车间创建精益车间、精益班组活动方案》、《生产准备车间6S精益生产划分方案》,使广大职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6S管理推进标准、内容及实施技巧、实现方法和途径,提高素养,创建清洁工作环境。同时使广大职工明确责任区域、工作职责、工作标准等,从而有效开展工作。另外还学习了《生产准备车间开展“八大浪费”的调研》,系统梳理了浪费现象,并制定了改进措施。使职工有据可依,有效实施精益改进,切实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二、培训效果

通过学习,将精益管理和6S管理的理念传达给了每一位职工,提高了大家的理论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大家真正掌握精益管理和6S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行动,并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全体总动员,从本职岗位上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规范管理、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升效能。

这次系统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为精益管理和6S管理的推进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益生产总结 篇6

一、某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现状

某汽车零部件公司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每年进行调薪并提供各种福利。近几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原材料价格也持续提高,但该公司产品价格没能同步反应,这导致该公司运营成本上升,利润率降低。其次在产品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该公司争取新业务时需要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更加影响了本已不多的利润空间。

利润空间的减少需要通过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加以弥补。

通过该公司的调查发现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生产方式落后,统一下发生产计划进行推动式生产使各车间成为“孤岛”。现场、库房存在大量库存,占用大量空间和资金,同时带来质量隐患;

2、设备管理粗放,很少关心设备利用率,设备停机、换模时间较长;

3、现场管理松散,生产效率低。

该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始进行持续改进和成本控制,要达到这一目的该公司需要优化调配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使它们发挥最大效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低廉的工资基础上在全球竞争中建立长时间的绝对优势,但可以通过精益生产和精益理念来维系优势”。

二、该公司精益生产改善方案

借助价值流图析法分析,价值流是当前产品通过其基本生产过程所要求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增加价值和不增加价值两部分,简单地说包括从供应商到工厂制造再到顾客交付的过程。

首先确定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产品线,然后对选取的产品线进行研究。收集数据,绘制现阶段的价值流程图。通过对现有价值流程图的分析,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运用精益的改善工具提出改进方案。绘制未来改进后的价值流程图,实施精益生产方式,验证改进效果。

通过对该公司精益生产的探索和研究,共对该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做了如下改善:

1、目视化管理

为了更方便的掌握生产情况,对该公司进行目视化管理。设立控制中心,将需要的信息集中展示。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将控制中心分为:生产单元控制中心、工厂控制中心,运营控制中心。除此之外使用不同颜色定义标识的种类,对关键的生产控制要素进行颜色标准化管理。

①生产单元控制中心

在各车间设立生产单元控制中心进行目视化管理。控制中心的展示板上需要展示每班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一次通过率、人员培训矩阵、安全通报、客户抱怨信息等内容。通过控制中心,管理者来到现场后可以对车间的生产、质量、安全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对问题立即采取行动。

②工厂控制中心

工厂控制中心可以使管理者清楚所有重要指标的达成情况。工厂控制中心包括异常发运、产量、客户投诉、审核结果、持续改进等。在这里管理层可以直接了解工厂的各方面情况,为制定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③运营控制中心

运营控制中心包括该公司各部门的管理信息,是对各项业务、部门管理状态的展示。同时通过运营中心。管理者可以掌握公司的财务情况,销售情况。④颜色标识标准化管理

通过定义各种颜色的使用范围,给工厂内部的现场管理和标识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颜色使用范围定义如下: 黄色:防错夹具、工装

红色:不合格品存放区域、器具 粉红:特殊操作指导,如质量警报 紫红:在制品存放区域、器具 深绿:员工培训状态

薰衣草色:量具存放区域、器具、校准标签 浅绿:过程点检表

橙色:边界样件存放区域、边界样件 淡蓝:首件存放区域、换型点检表 白底黑字:操作指导书 白底蓝字:质量控制点。

通过目视化管理使车间的现场管理人员和公司管理层清楚他们的职责和工作日标,使他们选徉正确的行动方向、做正确的决定。同时让员工理解工作要点和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将生产请况和表现用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暴露出问题,并迅速开始解决问题,减少了反应时。

2、使用看板进行拉动式生产 该公司根据看板的使用要求实施了拉动系统来进行生产。在发泡车间设置了超市,并使用信号看板控制生产。在缝纫车间使用工序内看板。在缝纫和缝制车间、缝制和装配电检车间使用了工序间拉动看板进行拉动式生产。

通过实施拉动式生产,该公司减少了大量在制品库存。节约了下厂的空间面积,减少了生产制造周期。

3、全面生产维护

全面生产维护,其目的是致力于建立一套全员参与体系使生产系统的总体效率最大化。主要特点在“全员”和“维护”。“全员”指全员参与,“维护”体现在预防维护,即发生问题之前进行维护,消除问题隐患。

该公司进行了全面生产维护活动,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频率制定出设备维护计划。维护计划又根据实施的人员和实施的频次进行分级,共分为三级。

一级维护由现场的操作者完成,维护内容最简单,主要在生产起始点和生产结束时进行。维护频次最高。每个班次都需要进行;二级维护由维修部技师和工程师来完成,维修内容相对复杂。维修频次在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

三级维护由维修部门工程师来完成,维护内容最复杂,有时需要更换备件。维护频率为三个月一次。

对生产设备都建立了维护档案,包括各级维护计划,维护保养操作指导,维护保养点检清单等管理文件。通过制定并执行分级维护保养,使生产线设备能够处于最佳运作状态,减少设备的故障次数。

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公司还制定了全面生产维护的培训计划,对参与维护的人员给予充分的培训。在培训活动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给一线的员工讲解设备工作原理、防错装置、管线气路,同时互相交流经验,提升了全员的维护技能和水平。

为了便于管理,公司成立了全员维护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用关键指标来监控维护活动的进展情况,这些指标包括:停机时间及原因分析、维修金额、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设备维护保养执行情况等。

4、应用快速换模技术

该公司发泡车间包括3条生产线,共14个发泡箱。发泡模具更换较频繁平均每个发泡箱每天更换1次模具。每次更换模具需要1小时时间,其中包括半小时模具的更换安装,半小时的模具预热。随着产量的上升,产能显得日趋紧张,迫切需要减少模具的换模时间。

产品换型主要包括模具更换和程序更换。模具更换包括将旧模具从模架上卸下,将要使用的模具安装到模架上,连接出料管,预热等步骤。程序更换需要在设备控制面板选择相应的生产程序。具体分析: ①将换模过程进行录像,对各步骤进行观察分析,记录每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同时观察并记录操作者在过程每个阶段的行走路线及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区分出外部作业和内部作业。

②对内部作业进行观察,找到可能转变为外部作业的部分。同时使用辅助工具或重组作业流程将部分内部作业转化成外部作业。操作人员必须在设备运行中完成所有的外部作业,一旦设备停下来则应集中全力于内部作业。经过观察,换模后的模具预热部分可以由内部作业转化为外部作业,即在换模之前就将模具进行预热,使模具达到要求的温度,在安装完毕后可以直接进行发泡生产。这样由之前在模架上预热变为线外预热,可以节省预热时间30分钟。

③持续改进,减少外部作业时间和内部作业时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减少换模时间的方法。

5、现场5S管理的改善

5S管理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为了加强5S的管理,对该公司加强生产现场清洁、清理的管理,使现场整洁干净、秩序井然。在工具存放处进行定置定位管理,使工具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为了使车间工作环境能够彻底改善,在车间增加了绿植,并更换了吸尘设备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为养成5S的素养,在该公司分层审核中增加了5S检查内容,车间员工每天都会关注5S的审核结果。公司对5S评审结果定期进行评审。

技能。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了生产能力,提高了换模速度和设备利用率,减少了在制品及库存。5S管理提升了现场的管理水平,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秩序井然的车间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精益生产总结 篇7

为此企业必须提高班组长对精益管理思想的认识, 学习和掌握精益管理思想的精髓。

一、企业实施精益管理思想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可以极大地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和全面提升企业的效率。据统计50多年以来, 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它们可以使生产时间减少了90%、库存减少了90%、市场缺陷减少了50%, 废品率降低了50%, 同时也使生产效率提高了60%, 安全指数提升了50%。表1是精益生产在世界范围推广效果的一个统计。

世界头号大国美国, 在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生产检修线上, 成功地应用了精益生产方式。美国安妮斯顿陆军基地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在AGT—1500M1涡轮发动机安装以后的其他模块装配线, 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作业之前是采取分步式方法进行的, 即作业人员每人要负责一个完整的模块, 从开始到完成的一个全过程。经过均衡式单件生产的“一个流”作业改善, 使得模块的装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对称的部分, 他们组织建立了生产线工作区域, 并消除了不必要的工作步骤, 经过三次反复改善和试验验证, 证明了这种改变使每个模块的装配时间缩短了2.2个工时, 需要的工人数量从5个减少到4个;使产品交付时间从原来的4.5天减少到了2天, 时间缩短了56%。

除此之外, 它们采取精益生产方式以后, 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 机械装配师在进行维护和检修装配时需要通过思考进行选择的步骤比以前减少了,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机械装配师配备了仅包含一些必备工具的工具箱, 减少了每个工具箱的工具成本约3000美元, 同时还减少了65个工具箱, 实现直接成本节约19.5万美元。

安妮斯顿陆军基地的另一个精益生产成功实施案例是M2勃朗宁机枪装配线。这个项目实施精益生产以后消除了浪费, 使工作单元从批量处理向持续的单件流水作业系统转变。机枪的装配时间由2.5个工时缩短到了1个工时, 所需的人工也从原来的18个减少到了15个, 产量则从原来的每月生产50架增加到了每月生产100架。在2006年节省了费用110万美元, 并且这种费用节省在未来的时间里仍将继续。该基地M16突击步枪项目中也成功实施了精益生产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200架, 提高了25%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基地在装配区域采用了信号通知的方法。如果机械师遇到了问题, 例如遗漏零件或零件有缺陷, 就可以逐字地发出一个红色标记的示警信号, 并很快能够获得有关人员的帮助和支援。例如表1精益生产在世界范围推广的效果。

二、实施精益管理企业可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大野耐一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精益生产方式推进的前期就很有预见性地说道:“只要消除浪费, 生产效率就有可能提高10倍。”

企业如果要降低成本, 只有通过变革生产制造的方式来大幅度地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成本, 努力降低产品的附加价值成本, 从而最终达到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在售价降低或者不变的情况下来提高产品的销售利润。经过丰田公司几代人的努力实践, 丰田汽车公司不断地减少浪费、持续地降低成本, 最终成为了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军者, 也成为了日本、韩国、中国等大企业集团学习和效仿的标杆。

2004年7月20日据中国汽车报报道:韩国汽车工业协会按年销量、销售额、所获利润等科目列出了全球现居前五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按照2003年所获利润额排序, 日本丰田公司排名第一。表2是全球五大汽车公司2003年经营实绩结果的一个统计。

三、实施精益管理可以极大限度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人员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 同时强调协调, 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是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 而非机器。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头脑风暴法、创意功夫等等。稳定员工, 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优越感, 构建稳固的企业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实施精益管理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生存法则必然是优胜劣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去, 表面来看是由产品的性能、价格和服务优势决定的, 然而达到这种优势根本离不开企业练就的强大的成本内功, 而成本内功的持久性和坚韧性则离不开精益管理。

研究精益思想的人认为“丰田是一个危机中崛起的企业”, 每一次大的社会危机, 没有让丰田汽车公司倒下, 反而是丰田汽车公司成长的契机。其原因就是精益管理的倡导者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 从日本国情出发,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对丰田公司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验,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即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 改进技术, 理顺物流, 杜绝超量生产, 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 有效利用资源, 降低成本, 改善质量, 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而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丰田公司由于采取了精益管理, 在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时刻, 丰田不仅无债经营, 而且依靠积累的丰厚资金避免了被欧美企业吞并, 甚至并购控股了日野和大发两个企业。如丰田雷克萨斯这一品牌正是由于采取了精益管理, 在全球石油危机中, 凭借其低廉的商品价格和高品质的产品占领了美国高端汽车市场20年。进攻型的低价策略加上丰田的优秀品质, 如同产生的一种滚雪球效应, 使得丰田逐渐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 丰田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大经济效益之高也就使人不足为奇了。

总之, 企业在现有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 如果要想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精益生产, 做好班组长的精益培训无疑是一条成功之路, 上述内容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摘要:班组长既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 又是实现企业生产目标的具体执行人, 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益管理实操能力的特色班组长, 是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转变生产方式和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班组长,精益思想,培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瑞文.精益管理推进方略[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12.

[2]刘树华.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以哲学视角看精益生产 篇8

正像高度的专业分工产生的“专业从业员”现象造就了一代“感觉迟钝”的白领人员一样,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大批量生产同样由于简单重复的熟练式劳动,使蓝领人员失去了在单件生产时期的那种个性劳动的机会。在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员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装配机器”。我们常常谈人性化管理,究其本源,人性化管理最主要的着眼点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一代现代化的文明员工。

显然,大工业生产造成的员工人性的分裂和人的断片化这种劳动的异化现象不是使人“自由地发挥他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力量”(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而产生心灵上的贫困,完全背离了人性化管理理念。然而大量生产所带来的巨大的批量经济效益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虽然前些年有些国家在试验“小室做业”,以期恢复个性化劳动。然而在强大的现代化生产带来的批量经济效益面前,“小室做业”始终只能局限在试验室中。似乎人性化管理和大批量生产已经成了两难的选择。难道就不能在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人性化管理吗?回答是肯定的。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这种“心灵上的贫困”现象。

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总装流水线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年轻的装配工人,对流水线上简单重复的操作工作很不感兴趣,干活对他只是为了糊口。为此,工作吊儿郎当,是典型的落后员工。由于工作表现很一般,常常为别人看不起。不但岗位的升迁对他来讲是件很遥远的事,就连与姑娘们交朋友也成了一件老大难的事。在人生的金字塔中,他似乎命里注定要一辈子生活在塔的底层。一天他在百无聊赖中发现工人们每装完一辆车只能有几秒钟的空闲时间,这几秒钟实在干不了什么事。他突发奇想,要是能抢几个车位连续工作,那么一辆车的几秒钟空闲时间也就连接了起来,可以坐下来歇歇了。于是他开始研究怎样才能连续工作。他发现要想连续工作就必须克服每干完一辆车就要跑回本工位取各种螺丝螺母这个难题。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用旧衣服做了一个类似中国抗日时期八路军用过的子弹袋的东西,把各种需要用的零件分类放到每个小兜兜里,挎在胸前。通过试验,他利用这个小发明,不但可以连续工作,而且节约了来回取零件的时间,每干几辆车他就可以休息一二分钟。这个年轻人的发明被车间里的现场工程师发现了。通过认真观察,工程师认为这个年轻人做的“螺丝袋”充分体现了“泰勒管理”中的动作分析理论,节约无效的来回走动的时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于是经过总结改进,这种“螺丝袋”在流水线上得到推广,这个年轻人也因此得到奖励和荣誉。改革与发明不但给这名年轻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也改变了人们过去看不起他的思想,甚至连周围的女工们也由躲着走到主动亲近他,不久他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地位上的巨大反差,使这个年轻人找到了个人价值实践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工作热情,成了丰田公司里一个小有名气的“合理化建议”迷,成了明星式员工。由一个落后者变成明星员工,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变。而这个人生的巨变却实实在在是由一个不经心的小发明引起的。

众所周知,在日本丰田公司里,号召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公司专门由一名副总经理亲自主抓这项工作。在工厂里,无论是蓝领员工还是白领员工,每个人都有权利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一旦该建议被专门管理合理化建议的部门认定后,该提议人即可以以项目主持人的身份组成项目组。进入项目组的成员是根据项目需要,不分级别的进入的。因此,项目组里很可能包括了一些上级主管人员。当该项目改进工作成功并最终转化为财务成果后,合理化建议者将得到一笔厚重的奖金和很高的荣誉待遇。诚然,合理化建议者在日常生产中仍然从事着原来的工作。但在项目组里他所获得的成功,却完全是个性化的劳动。合理化建议不但让员工在工厂里找到了自身价值实践的最大空间,而且由于项目主持人必须应对改进所涉及的各种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其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最关键的还不止这些。经济上的奖励和荣誉上的待遇自然而然提升了员工自身的层次感。在当一名“熟练工人”所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到了现在可能自己就不屑于再为之了,认为自己的身份与过去不同了,再干就“丢份”了。自我道德约束机制开始形成。

在丰田公司有许多过去是“吊儿郎当”的工人,后来在合理化建议的道路上,在不断改造环境的同时改造了自己,成为企业中难得的人才。他们在合理化建议的活动中改变了工厂,同时也完善了自我。而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断片的人”走向“完整的人”,由人性的分裂走向人格的统一,由“装配机器”成为“有审美需求的人”的过程。就这样,合理化建议+项目组管理,这在工厂里十分常见的管理活动和工作形式,却解决了从18世纪以来就困扰着我们的一道哲学上的难题。

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人们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变革着。然而,如果跳出经济学的范畴,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上层建筑的推动作用这个视角上来看生产方式的革命对于哲学的贡献,似乎就属于“冷门”了。其实笔者认为,精益生产方式对于哲学研究的推动,其意义决不少于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上一篇:大扫除小学生记事作文下一篇:百日食品安全生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