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牧童》音乐教学反思
找图片,下音乐,做幻灯……可就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教材处置以和细节的预设。人磨课,课磨人,没有经过打磨的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未能关注学情,做到和时有效调控
课堂是生成的,但假如不能关注到同学的学习起点和发展需求,粗糙的预设是不能保证生成的课堂的向心力的。比方:在初读课文,整体掌握单大意的教学环节上,当发现那 名同学读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难时,我没有看到这段的生字特别多,读通读准对相当一局部的小朋友来来说都有困难。仅仅做了简单的评价后就过去了,让这次的读仅仅流于形式。假如能回过头来,将这一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让每个小朋友在来读读这段,相信就能有读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当学到拓展说话:还会有哪些人会夸赞戴嵩?会怎么夸赞时?我又是好心办坏事。生怕同学不会,就设了词语加油站,“拽”着小朋友说话。殊不知,这些词语虽好,可小朋友不能理解,运用起来是很生硬的,更谈不上积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碍站”。假如能精挑几个小朋友生活中有听过或说过的词语,那可能真正达到“留下语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将预设思路化为具体的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课前对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细节没有具体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明确化,使得课堂语言过于随意,问题过散过碎,造成老师越教越乱,同学越学越累。比方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由于自身对这课的生字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来实现只是想拿出来读读而已,自身心里还没有数,使得小朋友越学越累。所以,还要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自身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并写下来,甚至要反复练习,终究课堂是要让小朋友听得明白,而且要听得轻松。
三、要强化时间观念,树立现代课堂观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现代的课堂应有时间效率。也许是平时过于随意,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所以,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就这堂课而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读和拓展说话,写字教学的比例应该是1:2:1。可是因为预设的不够精细,使得课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拖堂现象。
课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许只是开头和结尾吧。课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画,配以宛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讲解,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艺术情境。,这个导入也算不枉我做课件的辛苦。最后的写字教学上,我能够根据部首归类引导小朋友发现“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变化以和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做到有重点地范写,练习。这样的教学符合小朋友的学段特点。
一、《牧童短笛》的创作处理手法
1. 曲式分析
《牧童短笛》为“ABA”三段曲式, 就结构分布来看吗, 贺新汀先生采用了“循环体”这一民族器乐曲惯用的曲式结构, 为了规避中国传统作曲形式的单薄感, 作者又加入了呼应、对答式二声部复调旋律等西方音乐作品惯用的方式。第一小节 (即:A段) 的旋律自然流畅, 此起彼伏如轮转一般的音乐表现方式, 听者仿佛听到了有儿童在田野间吹奏竹笛。自然轻松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那种悠然逍遥之感。B段 (第二小节) 的演奏速度明显加快, 曲调颇具中国民间舞蹈伴奏的风格, 此段音乐中的几个滑音处理, 让人仿佛看到了悄皮可爱的牧童形象。C段 (第三小节) 的整体旋律与A段相同, 但是, 为了使作品具有活力与旨趣, 此段旋律作者又加入了“曲调加花” (旋律变奏) 这一传统民间曲调处理方式。
2. 音乐元素应用特色
(1) 和声处理特色
《牧童短笛》整首作品都以民族调式为主音, 为了凸显作品的色彩功能, 贺新汀先生灵活地运用了和声元素。作品大量运用变格终止手法, 譬如:从A段结尾处到C短开头这一展现“故事”发展的部分, 为了赋予作品明朗与活泼之感, 伴奏上做了平行三度下行处理, 从而减弱了调式和声的功能, 如此处理方式, 既实现了相关音乐旋律与作品主旋律相统一, 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生气。此外。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了双声部对比的和声处理方式, 如在作品的发展与高潮部位, 通过高音D徵调、A徵调、E徵调, 与低音G宫调、D宫调、A宫对比的方式, 从而丰富了作品旋律。
(2) 旋律节奏处理方式
《牧童短笛》由于大量运用了民族调式, 故作品形成了较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整体而言, 作品旋律时而舒缓, 时而激烈。这一旋律特色是通过采取高音旋律与低音旋律一问一答的方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另外, 为了展现丰富的音响色彩, 作品在快慢旋律变换处理的也相当得体, 譬如:第二部分为作品的高潮部分, 此时的音乐节奏明显变快, 且旋律也更加明快, 而到了第三部分, 节奏又趋向缓和, 这时旋律则传出一种舒缓恬静之感。
二、赏析《牧童短笛》艺术底蕴
《牧童短笛》是巧妙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创作方式和西方作曲处理而形成的一首极富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的作品。深度体味作品, 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品精湛的创造手法, 而且还能体味到作品中所蕴藏的艺术文化底蕴。
1.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牧童短笛》取材自中国传统民间歌谣, 聆听着优美的旋律, 欣赏者仿佛进入到了故事中的意境。如:唐代诗人吕岩的“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王维的“田父草际归, 村童雨中牧”;清代诗人袁枚的“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我们知道, 我国古代诗词是将形、神、意集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 作品以刻画意象、展现意境、传达底蕴为旨。贺新汀先生运用音乐元素展现诗歌的方式, 既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文化底蕴, 也让欣赏者能够迅速进入作曲者所创作的意境之中, 进而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2. 传达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牧童短笛》创作于1934年, 当时国内中国正处于最艰难的革命时期, 民不聊生。贺新汀先生运用他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所创作的《牧童短笛》牧童吹笛、田野、老牛等自然元素巧妙的融为一体, 为观者展现了天地自然和谐一体的美丽景象, 这与当时暗无天日、人民食不果腹的时代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实与作品的对比, 展现出了贺新汀先生对家园、祖国的热爱。同时, 轻快优美的旋律诠释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种心态对当时的人民祈祷了鼓舞性作用。
三、赏《牧童短笛》之反思
《牧童短笛》可称之为一首经典之作。而每一个经典曲目的诞生都源自创作者的努力与付出。创作者的创作程式和所传达出的艺术底蕴值得我们加以深度反思。
首先, 从艺术创作程式来看, 贺新汀先生在创作《牧童短笛》的时候, 既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元素, 也巧妙地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到了作品这种。这种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理念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即:当代音乐从业者若想谱出优秀的作品, 既不要排斥东方音乐元素, 也不要排斥性音乐元素, 而是遵从“取缔精髓, 去其糟粕”的原则, 将东西方音乐元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其次, 从作品的取材来看, 《牧童短笛》所表现出的场景是南方村野乡间常见的景致之一。贺新汀先出生于湖南邵东地区, 年少时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 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般:“……山上到处长满了松鼠, 我稍微大一些, 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里方面, 木桶一遍吆喝牛群, 一遍悠悠地唱着山歌……”由此可见, 艺术是真真正正地来源于生活, 故优秀的创作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 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要时刻铭记生活是为自己提供创作源泉的第一力量。
最后, 艺术从业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文化造诣。每每听到《牧童短笛》, 欣赏者的脑海中便会形成一幅牧童在山野中吹笛放牛的画面。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联想, 是因为与自己过去所学习到的以牧童为题材的诗歌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联系在了一起。另外, 从创作手法角度分析, 《牧童短笛》的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具备深厚的音乐专业技能。由此可见, 若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造诣。
综上可见, 《牧童短笛》之所以一直经久不衰, 与创作者精湛的音乐创作技巧、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善于观察生活的行为有着休戚相关的必然联系, 这值得后人予以深度反思和学习。
摘要:优秀的中国原创钢琴曲不仅丰富了我国音乐艺术宝库, 而且对音乐从业者的创新、非音乐从业者提升艺术品位等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 以《牧童短笛》为研究对象, 从创作手法和艺术底蕴对作品进行鉴赏。研究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音乐鉴赏活动。
关键词:牧童短笛,钢琴曲,欣赏
参考文献
[1]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王建.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 (2) :39-41.
明确认字任务
一年级教师的工作量大,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课业负担也非常重。如: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就第二学期而言,要求学生认会500个汉字,写会250个汉字,800个汉字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难道容易吗?虽说二类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但是怎样才能记牢这些面孔各异的汉字呢?恐怕还是要写才能记住吧?所以一节课40分钟要认会写会十几个字,任务是很繁重的。再加上8个识字,8个语文园地,34篇课文,要在一学期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是一种挑战。我常想,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地接受这些汉字而不觉得枯燥呢?如何让他们尽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灵魂?首先要从挖掘教材做起,利用教材吸引他们,把他们引进一个有声有色,有泪有笑的情感世界。
形象生动的认字方式
开学初,走进教室,我拥抱每个孩子,第二节课,孩子们不再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们已经对我有了亲近感,我告诉孩子们我的喜怒哀乐,要他们也能说出心里话,我帮他们解决,有了这份亲密的师生关系,我的课堂一定会吸引他们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这些故事呀,是由一个个字宝宝‘手拉手讲出来的,他们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还有感情,你们相信吗?”孩子们眼神流露出好奇。我说:“你们听到‘小雨沙沙和‘瓜果飘香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没有呢?”学生纷纷举手:“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我好像感受到下雨的清凉。”“我想尝尝雨水甜甜的味道”,“我看到好多果树”,“我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多好啊,这就说明我们中国的汉字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字宝宝,看到他,你就好像能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闻到气味!他们各有各的家族和名字,你要认准他,记住它,他才会领着你走进知识的大门,你们喜欢上他们了吗?”就这样,我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汉字是有趣的,我常常带领他们一边认字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孩子们能根据字的偏旁部首记住很多字,不再混淆形近字,同音字。
我在课余还编了许多字谜,在游戏中识字。容易写错的字,把它们编成一句话,一边说一边写,比如,许多孩子容易把“春”下面的“日”写成“目”,我叫他们记住这句话,“三人同日去春游”,他们边说边写,就不会写错“春”这个字了。有的字蕴含着一些道理,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懂得道理,他们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我教值得的“值”,我说“直”字加单人旁,就说明做人要正直才是值得人们去称赞。有一次,一个同学问“臭”字怎么写,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自”,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大”,我说你们把这俩字组成一个词叫什么?孩子说是“自大”,我说自大是什么意思,自大的人会怎么样呢?孩子們说:自大的人让人讨厌。我又在“大”上加一点,说“这就是‘臭字”,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了吗?孩子们知道做人一点也不能自高自大,不然就“臭”了,没人喜欢了。只要多钻研,每个字都能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我再谈一谈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是“乱哄哄”,孩子们不是静静地坐着听课,而是“动”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会给自己做好不同的头饰戴进课堂,让孩子们先根据我的头饰来编一段故事,训练他们的表达和想像能力,然后,我再把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朗诵,孩子们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能准确地模仿老师的发音,语气和动作表情很快把课文读下来,有的甚至都能背诵下来,阅读教学变得轻松了。掌握了老师教学的特点,孩子们也会在课下让家长做好头饰的,所以,语文课让孩子们充满了期待。有一次,要学习《棉花姑娘》一文,我戴着棉花头饰走进课堂,看到教室有“蚜虫”、有“青蛙”、有“啄木鸟”、还有“七星瓢虫”,我说:“棉花姑娘生病了,身上有许多小蚜虫。”只见那些小“蚜虫”在“棉花姑娘”身上蠕动,“棉花姑娘”很痛苦,然后,“棉花姑娘”请“蚜虫,青蛙和啄木鸟”帮忙捉牙虫,他们都因为帮不了“棉花姑娘”而惋惜。看到孩子们投入的表演,真诚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善良,这样的课堂“乱”得值。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声情并茂的去感染学生,做好示范。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接受教育的场所。而这些,更能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发挥。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2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近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3
背景: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促进我们的音乐课程进行必须的改革,但课改之事,无本可套。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改,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那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要师生共同合作、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达到体验美、享受美、综合美、表现美,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描述:
[片断一]:巧妙发声,解决难点,引出牧童
1、牧羊人的歌声引出衬词唱法:
你听,牧羊人唱起了歌儿在召唤羊啰!(师边范唱边用手势表演)
4/43233—|3231—|123352—|32166—|
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
①比较音高:你们觉得四句唤羊声一样高吗?
②再听牧羊人用琴唱,用手势划旋律线区分音高。
③学生当牧羊人来听琴唱:(师)你们也来当牧羊人召唤羊儿吧。
④学生分角色分组唱。
2、结合羊叫声来发声。
师:牧羊人在唤羊,那羊会干什么呢?怎样叫?(咩咩咩—)
3、唤羊声和羊叫声结合唱(牧羊人唱一句,羊儿唱一句)4/4
3233—|333—|3231—|111—|123352—|
(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
|222—|32166—|666—||
(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
4、师生合作,生生分角色,分小组合作。
5、个别生上台来合作,引出牧童(把上台来的小朋友戴上草帽,挥起羊鞭,召唤羊儿们)。
[评析: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力。分角色演小羊和牧童,学会了与人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师引导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投入到音乐故事之中,使音乐课充满了生命活力。在平等`交往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也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自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片断二]:利用创编,认识牧童,解决难点
1、师谈话:小牧童们,你们想把小羊儿放到哪里去呀?(学生纷纷回答)
2、用唱得形式问答:(先师生,再生生唱问)
123352—|32166—|
(问)你放羊儿啰上哪里?
(答)我放羊儿啰上山坡。
去草地。
……
3、拓展:除了放羊,你喜欢放什么?(还是用唱问,学生自己来问答)
(问)你放什么啰,去干嘛?
(答)我放鸭子啰,去池塘。
我放牛儿啰,去吃草
……
[评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对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编活动,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体验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来展现音乐美。歌曲难点在学生的创编兴趣之中顺利解决了。这样的教学也适合低段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片断三]利用贴画,描述情景,结合歌词教学
1、听着优美抒情地《牧童》音乐,请学生描述小羊上山坡的情景。
2、师总结小朋友的描述情景,用故事的形式边讲边放背景音乐。
3、学生与师共同贴画,把描述的风景图贴出来。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下面有个小牧童赶着羊儿上山坡,绿绿的.水,
青青的草,羊儿羊儿啰,吃个饱,舒服极了。”)
4、结合儿歌的形式,看着贴好的图,放着背景音乐轻念歌词。
5、学生自编动作轻念歌词。
[评析:“综合”是本次课改之中大力提倡的,音乐的学习原则不能依靠描述、讲授,必须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低年级学生记歌词是困难之事,以音乐为主线,这里以音乐为主线将美术贴画、儿歌、故事有机融合,既加深歌词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
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体验,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音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片断四]创设舞台,表现歌曲
1、师谈话:让我们这群可爱的小羊也去草地上、山坡上享受一番吧。
2、分工合作表演:有的扮演小羊戴上头饰,有的扮演小牧童挥着羊鞭,有的扮演“蓝天、白云、绿水、青草”把小朋友坐的积木凳自己动手搭成小山坡状。
师旁白:蓝蓝的天飘着朵朵
白云……
3、音乐用快慢快的《牧童》音乐。
[评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天生爱表演,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在铺着绿地毯的教室里,寻找青草地的足迹,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综合表现,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对两首不同速度、情绪的《牧童》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对牧童生活也有了整体认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全身心融入了这个故事情节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陶冶。]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以“牧童放羊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快慢快不同《牧童》的音乐来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一开始“牧童赶着羊儿高高兴兴去山坡吃草”,用了欢快活泼捷克《牧童》,再是“羊儿在山坡吃草的各种形态”,用了优美抒情的江苏《牧童》,最后“羊儿吃饱了,高高兴兴离开山坡的情景”,又用了快《牧童》音乐。我是以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整堂课融入这个故事情节之中,把音乐与牧童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参与、体验、表演、综合、共同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来实现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在上课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语言不精,启发性不够;2、现代化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讨论:
1、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体现了?
2、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结合的多还是少?
3、利用创编解决难点可行吗?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4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5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6
四年级学唱歌曲《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学习合唱部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这首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多练习。
四、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试讲了一年级音乐课《牧童谣》。本课题主要围绕着音体美组的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教学。说到“高效”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能达到“有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第一要务。
结合本组的主题和课标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理念,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如“师生编创歌曲演唱活动,讲故事演奏活动,纸杯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孩子的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和感知能力,再创造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当然有了恰当的引导过程和讲解过程,孩子们就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音乐,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体验音乐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的体会和学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孩子们的感受再启发,启迪,不能用老师的感受去说明给学生,而是老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音乐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本节课,注重活动的创设,方法的引导,这也是我的理念之一。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
通过一系列的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重难点处,如: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引导孩子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声音的演唱方法,握了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也能表现的特别优秀。又如,教学目标和难点之二:培养创编能力,合奏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编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创编欲望,看着孩子们编创的歌曲,真是为他们高兴,再通过讲故事演奏,纸杯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乐器的演奏能力,同时在演奏中体会节奏和节拍,培养了孩子们的韵律感。
结合薛主任和李主任的点评,本节课也发现了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随律动走进教室环节,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可能孩子们对新换的曲子不熟,我想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们会在不同的音乐中提高节奏感,以后加强孩子们的练习。
2、时间安排问题上稍稍长了些,可以在某个环节节省下时间,如:“创意之星”的奖状颁发,需要用语言去说明一下就行,起到鼓励作用就可以。
3、讲故事环节再精彩些,形象些,效果会更好!
进入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
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习,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方 玉
第一课时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这节课主要从自主探究求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在读、说评中进行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读文,初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第二课时
回顾这节课,感觉较好地处理了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我比较敏锐地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开展说话训练,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理解、应用、积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如在教学“纷纷夸赞”这个词中,我先让他们充分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此过程中积累“夸赞、称赞、赞扬”三个词,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接着让他们选择性地用上“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神乎其神 出神入化 妙手丹青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夸夸戴嵩,既让学生学习欣赏别人,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纷纷”的含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做到情感熏陶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习画家和牧童的对话中,我和他们一起扮演画家和牧童,再现一千多年前的对话场面,场面真实有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验了两个人高贵的品格。
二、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伊始,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悟,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提问。根据学生的学情顺学而导,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面对学生们急切的求知的目光,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给他们,而是适时地渗透学法。先让他们根据字面,顾名思义想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词的意思,我不满足于此,我把一幅《三牛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指名让学生说说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又是“轻笔细描”?在学生的指画中,从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知道这两个词已经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主,坚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落实语言训练。读的指导,我也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标点读、加上动作读、进入情境读、联系前后句子读,不给他们统一的模式,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深知:千人一调的朗读是毫无生命力的,也是毫无创造力的,要适度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音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1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试讲了一年级音乐课《牧童谣》。本课题主要围绕着音体美组的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教学。说到“高效”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能达到“有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第一要务。
结合本组的主题和课标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理念,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如“师生编创歌曲演唱活动,讲故事演奏活动,纸杯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孩子的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和感知能力,再创造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当然有了恰当的引导过程和讲解过程,孩子们就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音乐,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体验音乐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的体会和学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孩子们的感受再启发,启迪,不能用老师的感受去说明给学生,而是老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音乐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本节课,注重活动的创设,方法的引导,这也是我的理念之一。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
通过一系列的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重难点处,如: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引导孩子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声音的演唱方法,握了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也能表现的特别优秀。又如,教学目标和难点之二:培养创编能力,合奏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编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创编欲望,看着孩子们编创的歌曲,真是为他们高兴,再通过讲故事演奏,纸杯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乐器的演奏能力,同时在演奏中体会节奏和节拍,培养了孩子们的韵律感。
结合薛主任和李主任的点评,本节课也发现了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随律动走进教室环节,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可能孩子们对新换的曲子不熟,我想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们会在不同的音乐中提高节奏感,以后加强孩子们的练习。
2、时间安排问题上稍稍长了些,可以在某个环节节省下时间,如:“创意之星”的奖状颁发,需要用语言去说明一下就行,起到鼓励作用就可以。
3、讲故事环节再精彩些,形象些,效果会更好!
明天下午还有一节公开课,期待孩子们在明天的音乐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也期待各位领导和老师提过宝贵的意见。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2《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3背景: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促进我们的音乐课程进行必须的改革,但课改之事,无本可套。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改,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那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要师生共同合作、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达到体验美、享受美、综合美、表现美,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描述:
[片断一]:巧妙发声,解决难点,引出牧童
1、牧羊人的歌声引出衬词唱法:
你听,牧羊人唱起了歌儿在召唤羊啰!(师边范唱边用手势表演)
4/43233—|3231—|123352—|32166—|
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
①比较音高:你们觉得四句唤羊声一样高吗?
②再听牧羊人用琴唱,用手势划旋律线区分音高。
③学生当牧羊人来听琴唱:(师)你们也来当牧羊人召唤羊儿吧。
④学生分角色分组唱。
2、结合羊叫声来发声。
师:牧羊人在唤羊,那羊会干什么呢?怎样叫?(咩咩咩—)
3、唤羊声和羊叫声结合唱(牧羊人唱一句,羊儿唱一句)4/4
3233—|333—|3231—|111—|123352—|
(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
|222—|32166—|666—||
(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
4、师生合作,生生分角色,分小组合作。
5、个别生上台来合作,引出牧童(把上台来的小朋友戴上草帽,挥起羊鞭,召唤羊儿们)。
[评析: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力。分角色演小羊和牧童,学会了与人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师引导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投入到音乐故事之中,使音乐课充满了生命活力。在平等`交往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也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自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片断二]:利用创编,认识牧童,解决难点
1、师谈话:小牧童们,你们想把小羊儿放到哪里去呀?(学生纷纷回答)
2、用唱得形式问答:(先师生,再生生唱问)
123352—|32166—|
(问)你放羊儿啰上哪里?
(答)我放羊儿啰上山坡。
去草地。
……
3、拓展:除了放羊,你喜欢放什么?(还是用唱问,学生自己来问答)
(问)你放什么啰,去干嘛?
(答)我放鸭子啰,去池塘。
我放牛儿啰,去吃草
……
[评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对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编活动,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体验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来展现音乐美。歌曲难点在学生的创编兴趣之中顺利解决了。这样的教学也适合低段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片断三]利用贴画,描述情景,结合歌词教学
1、听着优美抒情地《牧童》音乐,请学生描述小羊上山坡的情景。
2、师总结小朋友的描述情景,用故事的形式边讲边放背景音乐。
3、学生与师共同贴画,把描述的风景图贴出来。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下面有个小牧童赶着羊儿上山坡,绿绿的水,青青的草,羊儿羊儿啰,吃个饱,舒服极了。”)
4、结合儿歌的形式,看着贴好的图,放着背景音乐轻念歌词。
5、学生自编动作轻念歌词。
[评析:“综合”是本次课改之中大力提倡的,音乐的学习原则不能依靠描述、讲授,必须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低年级学生记歌词是困难之事,以音乐为主线,这里以音乐为主线将美术贴画、儿歌、故事有机融合,既加深歌词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
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体验,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音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片断四]创设舞台,表现歌曲
1、师谈话:让我们这群可爱的小羊也去草地上、山坡上享受一番吧。
2、分工合作表演:有的扮演小羊戴上头饰,有的扮演小牧童挥着羊鞭,有的扮演“蓝天、白云、绿水、青草”把小朋友坐的积木凳自己动手搭成小山坡状。
师旁白:蓝蓝的天飘着朵朵
白云……
3、音乐用快慢快的《牧童》音乐。
[评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天生爱表演,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在铺着绿地毯的教室里,寻找青草地的足迹,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综合表现,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对两首不同速度、情绪的《牧童》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对牧童生活也有了整体认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全身心融入了这个故事情节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陶冶。]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以“牧童放羊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快慢快不同《牧童》的音乐来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一开始“牧童赶着羊儿高高兴兴去山坡吃草”,用了欢快活泼捷克《牧童》,再是“羊儿在山坡吃草的各种形态”,用了优美抒情的江苏《牧童》,最后“羊儿吃饱了,高高兴兴离开山坡的情景”,又用了快《牧童》音乐。我是以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整堂课融入这个故事情节之中,把音乐与牧童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参与、体验、表演、综合、共同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来实现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在上课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语言不精,启发性不够;2、现代化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讨论:
1、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体现了?
2、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结合的多还是少?
3、利用创编解决难点可行吗?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4四年级学唱歌曲《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学习合唱部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这首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多练习。
四、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5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6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教学反思: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近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关键词:培养;反思;探索
G633.6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拓宽思路,优化解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水平。本文针对初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解题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又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纠错,反思可改善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1.反思概念,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如初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同学们常因概念不清、考虑问题不周密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例如:已知三点,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一共可画几条直线?往往错解为3条。如果反思一下便知道正确的答案是1或3条。由于已知条件并未指明三点的位置关系,因此三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也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
2.反思隐含条件,提高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对有一些含有附加条件的问题简单易解,但结果都是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充分考虑条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挖掘所有的内容。如整式加减问题,欲求值,却没有直接给出字母的值;欲加减,却缺少具体明确的加减式。这类问题解题所需要的条件往往隐藏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条件及有关定义、性质等将它挖掘出来。
例如:已知x , y是互为相反数, a , b 互为倒数 , 求x+y-ab(x+y)/a+b的值。由于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互为倒数的积为1。因此很容易得到x+y=0,ab=1。
二、解题反思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同学只注意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领出来,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1.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精神
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力。
如求代数式的值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中考和竞赛中一个必考内容。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代入计算求值。但在实际解题时,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求值,现介绍求代数式值的一些常用方法。
(1)单值代入法:这是常规的方法,即按照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进行求解
当a=3,b=-2时,求代数式(a+b)(a-b)的值。
解:代入值后,原式=[3+(-2)][3-(-2)]=1×5=5
(2)整体代入法:就是根据条件,不是直接把字母的值代入代数式,而是根据代数式的特点,将整体代入以求得代数式的值
已知2x+y=1,求6x+3y- 2的值。
分析:根据所给的条件,不可能求出具体的x,y的值,可考虑采用整体代入的方法,所要求的代数式可变形为3(2x+y)-2,从而直接代入求出答案。
解:6x+3y-2=3(2x+y)-2=3×1-2=1。
(3)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3、已知当x=1时,代数式px?+qx+1的值为2001,求当x= -1时,代数px?+qx+1的值。
解:由已知求得p+q=2000
当x= -1时px?+qx+1= -p-q+1= -(p+q)+1= -2000+1= -1999
(4)定元法:当有几个字母,并且这几个字母不能同时求出,此时,可以选定一个字母作为已知,其它字母用含它的代数式表示后再代入
例4 已知m/n=2,求代数式(3m-2n)/(3m+2n)的值。
解:因为m/n=2,所以m=2n,把它代入,则原式=(3×2n-2n)/(3×2n+2n)= 4n/8n=1/2 。
(5)换元法:当已知中出现比值时,可以考虑用换元法
例5 已知x:y:z=1:2:3,求代数式 (3x+2y-z)/(2x-3y+z)的值。
解:可设x=k,y=2k,z=3k,代入后,
原式=(3x+2×2k-3k)/(2k-3×2k+3k) =4k/(-k)=-4。
(6)特殊值法:在選择题与填空题中,由于不写计算过程,也可以用特殊值法来计算,即选取符合条件的字母的值,直接代入代数式得出答案
例6 当a < b < c,x < y < z时,下列四个代数式的值最大的是( )。
A. ax+by+cz B. ax+cy+bz C. bx+ay+cz D. bx+cy+az
解:取a=x=1,b=y=2,c=z=3,代入四个代数式,结果分别为14,13,13,11,故选A。
(7)凑值法
例7 已知abc=1,求a/(ab+a+1) +b/(bc+b+1) +c/(ca+c+1)的值。
分析:本题是求三个代数式的和,已知条件是三个字母的积,而每个代数式中的分母不同,考虑将异分母问题凑成同分母的问题,不妨以第一个代数式中的分母ab+a+1为参照,将其它两个分母也化为ab+a+1。
解:因为 b/(bc+b+1) = ab/(abc+ab+a) =a b/(ab+a+1), c/(ca+c+1)= abc/(caab+abc+ab)= 1/(ab+a+1),所以原式= a/(ab+a+1) +b/(bc+b+1) +c/(ca+c+1)=1
通过反思,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可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的反思,不仅是简单回顾或检验,而应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有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若解答正确则想一想有无新的解题途径?若有另解则应分析比较,找出最佳解法,最后再总结一下解答此类题目有无规律可循,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变换和化归的训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通过对解题思维的反思,重新审查题意,更正确、完整、深刻地理解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使各种技能与方法相互渗透,使较多的知识点得到了复习巩固,学生自己通过实例还“拓展”了一个定理,虽然此结论早就有了,但学生自己发现了并合理地运用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提升、发展。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的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之间数学能力的一种差异,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年级《牧童》音乐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画家和牧童》 教学反思09-09
《画家与牧童》教案反思说课07-06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10-08
《牧童》说课稿06-20
牧童教案10-17
《牧童》读后感06-10
《画家与牧童》的教案09-13
牧童与狼作文09-19
画家与牧童优秀教案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