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校园文化经验交流材料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刘小校园文化经验交流材料(共10篇)

刘小校园文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1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为我校的文化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的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活力刘小、实力刘小、魅力刘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育人 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校校风:

学风: 三工作要点

1、结合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实际,突出师德、校风、学风、班级特色,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

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时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学习和升华环境。

3、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全校师生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四、具体目标及措施

美德润心

文化启智-----铸造“心智”特色文化品牌 核心理念:润心+启智=心智教育

智慧+美德=奠基幸福 用心灵塑造心灵,即“润心”;用智慧启迪智慧,即“启智”。“润心”关键在“润”子,润者渗透,滋润和滋养,给孩子一个心灵支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

“启智”关键在于“启”字,启者启迪,启发,启蒙。“文化启智”说明文化对于智慧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智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及其重要,而这种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到达的。教师文化、教室文化、教学文化以及 班级文化等都在启示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具体措施:

1、建设“书香校园”。“润心”亦“启智”(1)、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全面改造“藏书室”式的图书室,图书室布置舒适、温馨,对学生开放,校园内设有读书亭,读书区和读报橱窗、读书板报,班级设有图书架,图书角。(2)、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在学校的长廊、过道、宣传栏或班级墙壁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格言警句标牌,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

刘小校园文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阅读材料,选材原则,选材策略

一、前言

跨文化交流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 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Hall, E.T.。20世纪80年代开始, 学者们逐渐把研究重点从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交流的差异, 即静态研究转到了跨文化的交流多变过程即动态研究。进入到21世纪, 社会语言与应用语言学界逐步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并将其引进大学课堂。阅读是读者以语言为载体, 根据自身文化水平, 语言能力和动机对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的书面语言交流活动它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书面交流活动。美国学者Goodman K.S.认为, “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活动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 它包含思想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当前, 英语阅读仍然是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入的主要手段, 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通过足够的阅读得到提高。但传统的阅读材料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向上, 大多数语言教学研究者都是选择从口语教学或写作教学等语言输入或者翻译的角度展开。有关阅读输入尤其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对跨文化交流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这种研究缺失性, 从跨文化交流和阅读的关系, 阅读选材的现状以及选材原则和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跨文化交流和阅读的关系

1. 跨文化交流的实质及重要性

胡文仲认为, 跨文化交流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即跨文化环境中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流要求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有关语法, 词汇、语音等基本的语言知识, 还要适当地引入相关文化教育。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交流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的障碍, 从而导致交流的失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跨文化交流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基础教学, 更是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教学。

2. 阅读的实质及其选材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它是以语言知识为工具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思维活动。根据Goodman对阅读的本质表述, 阅读实质是一种书面的语言交流活动。钟启泉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阅读和听力都被认为是被动吸收语言知识的“接受性技能 (receptive skill) ”。近年来, 随着心理语言学与脑科学的发展, 人们才认识到阅读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实际上, 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总是对看到的书面信息不断地进行着假设, 并不断的预测即将要读到的内容, 并根据已有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推理与判断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 阅读的本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一直是成年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外语技能。路文军认为, 影响阅读教学的两大因素一个是学生本身, 而另一个就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因此, 好的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阅读进行的所有目标

3. 跨文化交流与阅读选材的关系

跨文化交流是阅读的终极目标, 英语阅读不应当仅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阅读理解效果和在考试中获得较高分, 那样只会使学生成为简单的阅读机器。另一方面, 阅读能力的改善和提高是可以反过来帮助学生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并对阅读材料的内容, 文化知识以及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语言水平产生积极地影响。阅读材料的选择已成为提高或制约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 跨文化交流与阅读材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的。

三、阅读材料选择的现状

一直以来, 我国教学者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更多地看重包括语法与词汇在内的语言形式, 外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完全服务于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胡壮麟教授 (1982) 曾指出这一问题:“在教材中一般满足于阅读一些简写本小说, 很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历史, 文化, 政治, 科学技术的通俗性著作。”

目前, 我国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者都认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但精读选材方面文化的导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精读教材的选择, 首先, 考虑的是基本词汇与语法知识的重复覆盖率。其次, 是一些基本阅读技巧的介绍。这种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指标的阅读材料, 使学生束缚于被动的接受单一语言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不利。另一方面, 即使有些精读材料涉及到了跨文化方面的内容, 但它们很多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等的痕迹, 往往要么太陈旧或太深奥, 超出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畴;要么太肤浅, 不利于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展开。因此, 这些精读材料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适度性和针对性。

泛读材料比精读材料能提供更多社会场景中使用语言的实际范例, 因此泛读课的教材不仅围绕词汇语言等方面展开, 而且常常更多考虑篇章结构和阅读技巧如浏览 (Skimming) 与快速查阅 (Scanning) 等方面的问题, 对文化背景知识涉及较杂。大学英语泛读教料的选择上, 文化等非语言方面的有意识输入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尽管有些泛读教材相对而言考虑到了贴近跨文化交流的阅读目标, 但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导入, 因此不太适合我国的英语学习者。

当前, 大学英语阅读选材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听说写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一致的。钟华、樊崴崴等 (2001) 对武汉市150名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与测试表明, 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 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这充分说明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学生们都普遍存在着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不足。因此, 阅读材料如果只考虑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是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的。

四、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

跨文化交流下阅读材料的选择原则和策略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 阅读选材的原则应当从学习者的需求, 跨文化交流目标和语言自身特点三个方面考虑。具体地说, 就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材料的针对性, 从跨文化交流目标出发考虑教材的双语性和泛文化性, 从语言自身特点出发考虑材料的适度性。

1.选材的针对性

针对性指阅读选材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首先, 选材内容必须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兴趣。教师选材要贴近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 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联的一些跨文化的材料。比如, 有关世界性的政治, 体育, 经济大事的英文报道等。另外, 还可以选择一些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 这样使学生既了解异国文化又可以从外国人的角度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自己的文化。此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作为阅读材料。通常, 学生自选材料较自然地与文化交流有关,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他们阅读的自信心, 还能尽可能保证他们的语言水平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同步。

2. 选材的双语性

双语性指教材既要包含母语文化, 也要包含目的语文化即英语文化。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国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精通双语 (bilingual) 和双文化 (bi-cultural)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流。例如中国人在交往时, 常常注重迂回委婉, 而西方人则往往开诚不恭。但不断发展的跨文化交流将会毫无疑问地缩小中西文化上的障碍。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引起教学者注意的现象, 即很多英语阅读材料完全忽视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考虑。颜婷 (2009) 提出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并指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是教师在文化导入时的弱点。因为教材的编写者很自然地认为, 英语阅读材料没有必要涉及中国文化, 加上中国学生本身就很熟悉中国文化。事实上, 不论是外语教学者还是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并不具备深厚的功底, 加之中国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 要比许多西方文化复杂得多难得多。所以, 在选择的阅读材料中, 既要有足量的西方文化内容, 又要注入适量的中国文化元素。

3. 选材的泛文化性

所谓泛文化性是指教材不能仅仅选择以英语为母语国家如美国, 英国的文化因素, 还要尽量安排一些体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甚至是外语的国家的文化元素。英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广泛运用的语言,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使用英语的习惯, 风格都有差别。中国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也经常会与英美等母语国家以外的其它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人民交流。因此, 他们要熟谙多文化 (multicultural) 。跨文化交流的外延应根据具体的专业需求适当的扩大, 对于旅游, 外贸等专业的学生其跨文化交流的对象将十分广泛, 因此, 这些专业的英语阅读教材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广度和多元化, 也就是选材的泛文化性。

4. 选材的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包括对阅读材料在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的难易程度的准确把握。毕竟, 从提高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 上述语言因素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流下的阅读并不是否定词汇与语法, 但如果一味的强调它们而选择词汇量过大, 语法结构太复杂的阅读材料, 就会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美国语言学家Lewis, M.和Hill, J.指出:“一篇文章中每100词中出现6个左右的生词就应被视为难度过大。”而许多语言教学工作者总是把词汇量作为检验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常常以单词难度和句子长度等要素来决定阅读材料选择的合理性。这种方法显然难以确保教材对学生的适度性。另一方面, 选材时不能只选突出文化背景的材料那样会把阅读课当作文学课来对待的

五、阅读材料选择的策略

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服务于跨文化交流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选材的策略既离不开教师、学生等内在因素的考量, 也需要借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1. 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英语阅读课中, 教师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教师主要负责阅读方法的引导和阅读效果的测试, 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求来选择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文化阅历的学习和积累, 才能提高领悟文化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主动性, 才能增强他们与其它文化书面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2.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选择策略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为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无论是何种体裁和题材的阅读内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 无论是什么样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周丽娜认为, 网络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网站, 使学习者获取大量信息, 培养他们评价判断和感知语言的能力。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了解与学习各国文化并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便利的平台和窗口。它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阅读材料选择的内容与范围, 也必将对跨文化交流的教学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

刘小放诗选 篇3

连续一周的大雨终于消停

一辆马车悠悠地从天边驶来

那是一艘远行负重的船

犁开一簇簇浪花的灌木丛

惊炸起一群轻盈的银鸟

飞沫般溅进低矮的云层

留下两道深深的刻骨的车辙

穿透虚无

穿透苍茫的地平

那是铭心的颠簸和摇荡

那是由远而近的震颤

那是岫云的影子

那是春雷的花朵

车轮辚辚

马踏乱铃

只有这叩拜泥土的声音

才使乡村和大野惊奋

咯噔咯噔 咯噔咯噔

那是我的童谣呢

还是我骨骼的拔节声声

五月 有一车麦黄的温馨

八月 有一车高梁的火红

车碾轧着路

路拥载着车

追逐生死轮回的平凡人生

谁都记得那个复苏的春夜

老祖父背着粪筐出了村

他尾随一辆急驶的马车

追撵着车上男女的说笑声

黎明 车马突然不见了

消失在一片古老的墓茔

哦 莫非是那位死去多年的车把式

又掏着大车在乡路上夜行

我深信 那是一辆超越尘世的车子

跨过坎坷和荆棘 地狱和天空

只有深厚的泥土的家园

才依恋那些劳苦一世的魂灵呵

从此 每逢到了清明时节

人们都在夜里静静地倾听 倾听

乡路上 有一挂大车匆匆而过

上面坐着我的骨肉亲人

犁 乌

我的犁杖

深插在泥土里

在春天的原野上

它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

迎着解冻的东南风

紧贴着大地的心歌唱

深深的犁沟孕满墒情

它唯一的希望是飞翔

马贼之死

天亮了 你膛着铁镣哗啦啦走过村街

这是你从小匍匐过的横行过的你走在这头儿

那头儿就打颤的一条黄土大路

这时候鸡不敢叫狗不敢咬两旁的房舍

吱嘎嘎打开了木门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

瞪大了眼睛

你蹬着铁镣哗啦啦走过村街

还是那么身高马大可惜祖宗给了你那副骨架

你睁着圆眼环视熟悉的乡亲想把带镣的大手

举过头顶啊哈就是这副黑手打家劫舍杀人越货

威震津南沽口一带百里大洼曾策马举枪打碎后街

清真寺顶的月牙儿

你蹬着铁镣哗啦啦走過村街

还那么大大咧咧像去串门像去赶会像去赴宴

当你来到十字街头突然从人群里挤出一个

风骚娘们儿把一罐子烈酒举到你的前胸

还有一张烙饼卷着三根大葱

好你个野种

你蹬着铁镣哗啦啦走过村街

你大喝了大嚼了死了也不做饿鬼

然后亮开高喉大嗓唱了一句西皮导板

“一马离了西凉界啊—”然后大笑三声步入刑场

你中弹倒地砸地为坑第二年就在那儿化为草木

那是一墩粗野的红荆

哭 坟

我的祖母摇着纺车哼唱过

我的母亲劈着高梁叶吟唱过

我的妻子织着苇席学唱过

这是当地一位多情的寡妇

留下的歌声呵

小辛庄啊东大门儿呀

史家的闺女张家的人儿呀

她坐在荒草野地里

面对苦海似的天

一声悲切的哀号 一代代

揪疼乡村女人的心弦

你早死二年俺不来呀

你晚死二年俺开了怀呀

像土地一样纯诚的女人呵

仿佛生儿育女才算本份

谁也不能否认 她们是

支配人类命运的尘世之星

想了一更思二更呀

灯瞅我来我瞅灯呀

灼热的哭声

咸涩的泪水滴下来 滴下来

颤栗的马兰花开了一朵幽伤

走一步来思两步呀

我思前想后还是找丈夫哇

放牛娃听了甩个响鞭

串乡的货郎摇着鼓子走了

一只多情的女人的哭歌

深深地在渤海滩扎下了根

牛之死

深秋 地净草白了

砍去高梁的坡地里

却有一片嫩绿

那是从高梁茬的根部

重又萌发出的禾苗

在风里散发着青郁的馨香

我和牛

经受不住这娇绿的诱惑

闯进地里若痴若狂

不消一刻

牛就高高地扬起犄角

扬起那拉犁拉车

铁一样厚重的脖子

它想用力向世界呼唤一声

然而 它再也发不出轰鸣四野的吼叫了

肚子 鼓一样胀起

眼睛里迸出凝重的血滴

顷刻

它倒地而亡

只留下一声痛苦的叹息

那燃烧的微笑的绿苗

竟是藏有火蛛的毒草哇

终于将它的耕耘者放倒

可怜抛下的那头牛犊

叫唤了一天又一天

它不知母亲是怎么死的

闭 门 雨

傍晚

当一疙瘩黑云把日头吞去

一阵风牵来了麻杆子雨

那雨

是夜的长槌

敲打着小村屋后的蓖麻叶

深远的大野轰鸣着

一个汉子

望着黑魃魃的天

紧紧关上了大门

把骚动的世界关在门外

感觉灵敏的女人们

把晚饭做得格外香甜

汉子们吧嗒着烟袋

古老的土炕上

一曲美妙的歌

在酝酿 在萌动

斜雨

弹着每家的窗玻璃

房檐上的流水 淅淅沥沥

滴不断枕边

那悄悄的细雨

野外 青蛙鼓开红荷

绿芽钻出了新泥

土地深深的梦里

墒深已过了五指

哦 闭门雨

庄稼人无名的节日

庄稼院里的女王

她从田野里归来

身上染着草叶的清香

纯净的露水打湿了衣角

脸上闪着宝石似的汗光

给小猫,逮回一串蚂蚱

高高地插在草帽上

给小妮,掐来两朵野花

美美地别在两鬓旁

啊!我质朴的妻子

庄稼院里的女王

回到家,放下耙子抓扫帚

鸡围她转,鹅绕她唱

大灰兔向她行着注目礼

猪圈里,一群小崽前呼后嚷

她行使着神圣的权力

乐滋滋地来回奔忙

提着沉甸甸的食桶

挥起铁勺当指挥棒

啊!我能干的妻子

莊稼院里的女王

她围着古老的锅台

天天谱出深情的乐章

灶膛里点着红荆野蒿

蒸得棒子面饼子喷着清香

每天,为父亲烤好旱烟叶

每顿,给母亲送上热饭汤

夜晚,她把月光搓成思念的带子

遥遥地、遥遥地投到我的前窗

啊!我贤惠的妻子

庄稼院里的女王

一个庄稼汉的葬礼

满脸霞光熠熠,他独自上升,喝醉了阳光,亮

透了一颗心。

——[希腊]埃利蒂斯

一个五十岁的庄稼汉

倒下了,倒在地气蒸腾的田垄里

苍茫的地平线颤动起来

乡野的风,抚摸着

他粗大的手脚,刚硬的头发

辉煌的太阳

照耀着他袒露的膀背

村民们,高高地抬起他

告别棉田、枣林、场院、坑塘

芝麻地、高粱帐

那闪着汗光的绿色生命

最后一次接受他庄严的巡礼

在诞生过他的土炕上

在凝聚着他的悲愁与欢乐的土炕上

他做最后一次歇息

多么安详啊

作为儿子和丈夫

作为男人和父亲

他用吃苦、耐劳、憨厚、刚直

雕塑了渤海滩人平凡的一生

所有的亲人

为他祈祷铭福吧

用纯朴清冽的乡情

洗去他沾在脸上的草屑

和手指间黑色的泥土

村口,全村的人为他送葬

灵前摆着

他收获的小麦做成的馍馍

和一只每天为他报晓的雄鸡

骨匣上,没有旗帜、绶带的覆盖

也没有翠枝花山的环绕

只有蓝天、丽日、云霞、乡风

犹如他生前劳作于旷野

收录机开始播放

为国家元首送葬的哀乐

二百响鞭炮为他起灵

(即使身躯化为灰烬

也要埋进自己的土地呵)

村庄里,所有的摩托在前开路

汽车、拖拉机鸣着喇叭为他送行

他年轻的儿子

怀抱着他的骨殖

怀抱着一段艰辛的路程

把他深深地埋进乡土吧

埋进一个梦幻

埋进一个苦痛

秋后,坟头将有一丛碧草

向大野歌唱生命的欢乐

这里,有我的墓穴

在起伏的墓茔之中,父兄们早为我留好了一方墓穴

一手记

面对一块含着盐碱的泥土

一块生长荆蒿、芦根、黄蓿菜的泥土

一块凄息野兔、蚂蚁、云雀、鹌鹑的泥土

我的心,颤栗了

这就是上帝

给我选择的最后的位置吗

前面,紧紧靠着我的父母

左右,紧紧挨着我的兄长

呵,我加入到一个严整的梯队

一个前仆后继、繁衍不息的梯队呵

这块泥土孕育了我,哺养了我

最终还要收留我呵

我扑在宽阔、质朴的怀抱里

深深地呼吸母体的温馨

我身上奔涌着你河流的血液

我臂膀上隆起你土岗的肌腱

我头上蓬松着你茅草的坚韧

我眼睛闪射着你坑塘的深沉

你丰年饱满的麦粒

和歉月 干瘪的草籽

给了我黄土的细胞,太阳的肌肤呵

你海浪似的田畴

和闪电似的小路

引我走出一个天的穹庐

跨过一道地平线的栅栏

我是一枚随风飘飞的树叶呵

有过天真、有过狂妄、有过困惑

有过酷爱、有过悲恨、有过快乐

当我蹒跚地走完人生的路程

地母呵,用你早春的圣露

洗刷我的灵魂吧

呵!这里,是我的墓穴

这是我梦中的伊甸园呵

我愿与世代泥腿庄稼汉一起

侧耳倾听丰年的蛙鼓

和历史拔节的绿韵

像埋下一粒诚实的种子

我的灵魂将在这热土里发芽

春天,一朵无名的诗花

将在这里微笑

并且深情地向世界说:

谢谢,大地!

谢谢,生活!

墓前,一幕活剧

渔家的坟墓

都坐落在开阔的海滩

活着迎风搏浪

死了也面朝大海

傍着自己的父老

这里又添了一座新坟

咸涩的海泥

長不出红花绿草

却有荧光闪闪的贝壳

镶嵌在坟头

一个年轻的渔妇

在坟前呼唤着自己的丈夫

那是一条多么壮实的汉子

一场莫测的风暴

使他消失在海洋

全村的机船去寻找他呀

只捞起一块破碎的舢板

十天过去了

乡亲们,按照古老的习俗

埋葬了那块舢板

和他使破的渔网

这里,又睡下了一个渔家的儿子

突然,一个年轻健壮的渔夫

大踏步从远方走来

她凝视着他

惊呼着他

只怕是在梦里

他憨笑着

指着自己的坟头:

你们根本不该想到

我会在大海里死去

他携着她走了

准备着明天

重新出海

一行深重的脚印

留在海滩上……

鹰翎扇

古瓶上

插着一把鹰翎扇

使我的土房茅舍

竟变得寥廓凝重起来

那是用一根根鹰的翎毛

串织而成的扇子

是张开的一只

雄鹰的翅膀

只要扇一扇

就荡起大野之气

头上仿佛掠过声声

英武的呼啸

那一根根

威壮的鹰翎

是鹰

在与狂风暴雨

不挠地搏击中脱落的呵

带着电的擦痕

染着雷的血腥

当老祖父

一根根

从荆莽野地里捡回

总虔敬地把它插上草帽之顶

挺胸走在旷野

顿时就有了猛士的威武

呵!一排倔强的鹰翎

即使组成一把扇子

也带有雄禽的刚正

驱赶蚊蝇

发出杀杀之音

面对溽热

扇起男子汉的血性

使那些

带着胭脂气的团扇

以及阴阳怪气的鹅毛扇

显得那么薄那么轻

企业文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4

扩大宣传效应 方法创新

打造企业名片

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企业中心,在“对内宣传增强企业向心力和正能量、对外宣传打造企业亮丽名片”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尤其是在贯彻“国际优先”战略,为“走出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这里,拟以我院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综合规划等宣传工作为例,将我院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各兄弟单位进行交流,请给予指正。

抓住重大契机,推展品牌宣传

哥伦比亚共和国,一个位于遥远太平洋东岸的南美国家。2008年4月,我院首次派遣考察团对哥伦比亚市场进行了考察、调研,并与哥方商谈了马格达莱纳河合作开发事宜,在抓好商机的同时,我院敏锐发觉了哥伦比亚尤其是“马河”潜在的市场价值。“马河”项目是中国政府第一个大型河流规划援外项目,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和大型技援项目运行示范意义,是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以及集团“规划先行、高端切入”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据此,我院积极开展了相关宣传工作。对内,在院内部网络中对哥国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哥两国友好关系的宣传,使员工逐渐熟悉了这个陌生国度。通过新闻简讯、图片传真、行业动态、专题专栏等形式,对项目各个阶段的进展持续、及时报道,增进内 1 / 4

部交流,增强团队协作,并对项目执行期间的优秀工作者、先进事迹予以及时宣传。对外,主动走近主流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2009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哥伦比亚副总统桑托斯出席了两国在多领域合作的协议和备忘录签字仪式。我们以此重大事件为契机,策划了《“走出去”迈新步--中南院为主承担哥伦比亚最大河流综合规划项目》的湖南日报专题报道。2012年5月,在胡锦涛主席和哥伦比亚桑托斯总统的共同见证下,《马格达莱纳河综合开发一揽子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我院又及时策划了《中南院大步走出去》的深度报道,在湖南日报上登载,并被很多国内主流媒体转载。同时,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接触和交流,解决开展形象公关,哥伦比亚新闻社以及《时代报》、《共和国报》等也进行了报道。通过这些宣传工作,对提升我院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开拓国际业务市场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集团“规划先行、高端切入”战略的另一重大实践,泰国防洪抗旱规划项目投标工作,正在电建集团的统一部署下紧张进行中。该项目的运作和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建集团在国际上水利技术的领导地位和承担国家使命的非凡组织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大国责任和电建集团的卓越实力。泰国《曼谷邮报》和《世界日报》都进行了报道。

创新宣传平台,塑造亮丽名片

受商务部委托,中南院自2009年12月举办首期援外培 2 / 4

训班以来,共实施承办或合办了11期培训班,培训了54个国家、300余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援外培训班的举办,发挥了企业促进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作用,也是宣传工作手段和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每一次援外培训班的举办不仅输出了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理念,还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增进了解和互信。这些培训班的动态,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商务部官方网站等10多家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外籍学员回国后,都积极宣传中南院,为中南院提供项目信息,协助中南院进行项目投标。譬如,我院在泰国顺利开展了泰国防洪规划和防洪设计投标,创造了介入泰国重大水利工程的重大契机;在尼泊尔,我院成功中标了亚行援助的加德满都太阳能路灯项目;还有巴基斯坦、加纳、埃及等许多国家,中南院在清洁能源和水务、环保方面都及时获得项目信息。这些都得益于援外培训带来的宣传效应。

挖掘新闻内涵,树立典型形象

在利比亚应急撤离工作中,中南院按照中央和上级指示,“一个都不能少”地完成了撤侨任务。在整个撤离过程中,涌现了事迹突出、经历感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面对突发事件,项目部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果断、镇定组织和指挥安全撤离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枪林弹雨组织人员撤离并协助国家驻外机构开展撤离工作的个人。此时,我院迅速与国内主流媒体取得密切联系,先后策划和参与了《风雨过后见彩虹—敢于面对生死考验的“80后”高晓林》--新华社; 3 / 4

《红旗飘扬—中南院利比亚项目部安全撤离实录》--新华网;《“震撼、感动、骄傲、自豪”》--中国党建网;《风雨大撤离》--中国青年报;《惊心动魄大撤离—中南院驻利比亚员工回国记》--湖南日报;以及《劫后余生--跨越边境》电视专题报道。凤凰卫视、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这些新闻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报道了事件进展,宣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公民的关怀和强大的国家援助,宣传和展示了央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宣传了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推出了典型,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关心下,尽管我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围绕企业中心、助力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较大努力,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单位的成绩和经验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譬如,宣传工作者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深度报道、动态报道、评论撰写、企业对外影响力报道等方面尤需加强和付出大的气力。

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我们将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努力捕捉企业出现的每一次重大“新闻眼”,精心策划,为企业“业绩与品牌”、“实力与形象”、“财气与人气”的充分展示积聚更大更多的正能量,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校园疫情防控经验交流材料 篇5

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为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以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四个一”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红色屏障”。

一、谋划“一盘棋”,筑牢组织防线。

组织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统一到疫情防控战线上,不断提升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督促指导各级党组织按“一校一策”原则,科学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完善应急预案,构建“上下联动、部门联防、师生联合、家校联手”的“四联”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做好师生每日健康监测、防控物资保障、环境消杀、校门管控、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党政班子、党员教师轮岗值班制度,将防疫战场当作践行初心使命“主考场”,把党员身份和党员服务亮在防控一线。

二、高举“一面旗”,筑牢人员防线。

动员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两个作用,织密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网”,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一线。指导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生活会树牢党员教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发挥已组建的教育系统735支“教育质量提升党员先锋队”和729支“教育扶贫党员先锋队”作用,主动认领任务,在疫情防疫阻击战中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带领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开展门岗值守、信息排摸、健康监测、防疫宣传、心理疏导等,用实际行动践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使命担当。

三、建起“一道墙”,筑牢安全防线。

各级基层党组织聚焦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重点任务,紧盯疫情防控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完善“学校、班级、师生、家长”四级责任防控体系,按照“一日三检两报告”对师生进行缺勤缺课追踪、健康状况精准摸排。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扫码、测温、登记,做到一人一扫码,一人一测温、一人一登记,并核验外来人员真实身份。落实师生员工核酸检测,将疫情监测端口前移,按照每周每校至少抽取5%的师生和100%的后勤重点岗位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目前已开展13轮抽检,共抽检学生53681人,教师7604人,后勤重点岗位人员14744人。

刘小校园文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6

----xx县“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2014年,xx县教育局在州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及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2014教育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维护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平安、大稳定为理念,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督查,落实安全责任,扎实推进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情况

(一)以完善制度为基础,细化学校安全管理 一是出台了《xx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实施意见》,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做到安全职责全员化,没有无安全责任的人,没有不落实到人的安全责任,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在时间和空间上无空档无缝隙;二是认真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政教处、政教处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三是学校加强校车、摩托车的行车安全管理,学生食堂、宿舍安全卫生的管理,学校化学药品的保管,理化生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对火、电、水、财务室等重点部位经常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四是实行安全工作例会制度,要求每月月末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总结本月、安排下月安全工作。五是实行学校安全月报制度。要求学校定期排查校园防暴力、处理突发 1

事件、上下学交通、校园周边环境等情况,学校安全副校长每月25日前报送本校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隐患排查的综合情况。

(二)以加强教育为主线,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一是设立安全警示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地安全警示教育;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落实安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教研、考核六到位。三是利用主题班会、板报宣传、校园广播等形式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让安全观念入脑入心,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通过安全演练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树立安全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能力;五是利用学期初和学期末、“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等特殊时段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六是建设安全工作家校共管体系,指导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督促家长做好学生在校外的监护责任。

(三)以隐患排查为保障,做好安全防控工作

强化事故预防是防止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一是做到“安全防范抓教育,隐患排查抓整改,健全制度抓长效,落实责任保安全”。二是根据阶段工作重点,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一天一片,两周一圈”的巡查部署,对全县学校进行检查,并做到“一月一总结,一月一通报”。三是进一步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对寄宿制学校的门卫、夜间值班、宿舍管理不定期进行检查,尤其是加强对女生宿舍 2 的管理。四是针对暑期易发生溺水事故的特点,要求沿库、河学校在危险水域设立警示标志,组织巡查,进行防溺水宣传,有效防止了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四)以多方联动为手段,加强校园及周边治理 积极联合公安、消防、交通、城建、食药、文化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集中整治突出问题。一是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零售摊点和“三无产品”、“两厅”等进行大排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二是加强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治理,对交通信号灯、指示牌、斑马线等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设备。学生上下学大力提倡家长亲自接送,形成了以家长接送、步行或乘坐公交为主、少数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的交通格局。三是对学校周边刑释人员、吸毒人员、有精神障碍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地毯式排查,摸清情况,逐一梳理,利用治安防控体系,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确保不发生校园暴力伤害事件。

二、取的的经验和成绩

一是全面有效拓展“平安校园”创建范围。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0所,小学57所,幼儿园24所(公办园2所,民办园22所),全部投入到“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序列之中。二是形成各部门协作积极参与“平安校园”创建的格局。我县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在县综治办的领导下,由教育部门牵头,公安、消防、交通、城建、食药、文化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平安校园”创建。三是“平安 3

校园”创建工作硕果累累。通过广泛宣传、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全县“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目前全县共有38所学校达到了县级平安校园标准,15所州级“平安校园”,2所省级“平安校园”。今年我县又有xx中心幼儿园、xx中学、xx中学被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和州综治办授予州级“平安校园”称号,xx一中和xx中心幼儿园被州上推荐申报省级“平安校园”,现在等待省级有关部门的复查认定。

三、“平安校园”创建亮点精彩纷呈

1、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投保率达100%。我们高度重视学校保险工作,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投保,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同家长沟通,讲清好处、落到实处,积极投保,为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2014年我县学校保险工作受到州教育局的表彰。

2、校园监控覆盖率达100%。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含村完小)、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都安装了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共有电子监控探头914个。城区7所学校还安装了与公安机关联网的夜鹰无线防盗守护系统,切实提高校园安全工作信息化水平。

3、组建校园门卫室。今年9月,新投入“三防”建设经费180多万元。一是在全县中小学新招录配备69名安保人员,加强了学校安保力量,确保全县各学校(包括村完小)校门口有安保人员。二是各学校配备了钢叉、胶棒、木棍、强光手电、辣椒水等防护器械,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4、构建学校安全新格局。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全员化”,4

施行教育局班子成员包片、股室人员包校的网格化管理;二是教育局与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检查;三是为安全股增加人力、专项经费,集中力量高频次检查。实现了三线并行,上下贯穿,确保安全。

5、学校食堂施行动态等级评价制度。为加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质量,保障广大师生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局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级别对全县各类学校食堂施行了动态量化评级制度。

试论刘小枫作品中的救赎意识 篇7

关键词:刘小枫,救赎,身体,灵魂

刘小枫说过:“我从美学、心理学、哲学转向神学, 首先是出于个人信念, 随之是学术之意向。”[1]他认为神学不仅是最美、最艰深的知识学, 更是与每一个体的实存本身的问题贴和最紧的知识学, 是关于人之成人的知识学。按照西方现代新教神学的观点, 宗教信仰纯粹是个人的事。所以我们对刘小枫本人的价值取向毋须深究, 在这里, 我试图关注的是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救赎意识。

一、关于“救赎”的界说

“救赎”是一个宗教术语。按照基督神学的基本理解, 如果宗教是指负有罪性的人的悔改活动, 那么“救赎”则是指这个活动的过程。据《旧约全书》记载, 那时常常会将土地和奴隶转让、抵押后又重新赎回, 在这种情况下, 赎回实际上就是付出一些代价把它们 (或他们) 从奴役状态下解救出来, 这也是“救赎”最初所表现的一种商业意义。可正是这个词, 在以后的《新约全书》里却被人们用来说明上帝对他的子民所采取的第一个施恩行动:由于某种原因, 人们走上了歧途, 离开了上帝, 离开了故土, 流落异邦, 受人奴役, 于是上帝把他们从奴役中解救出来, 使他们重新返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今天, 人的转让或受奴役主要是在灵性上的, 是人类本身的罪恶在奴役人, 使人远离了上帝, 背叛了上帝, 人理应受到惩罚。就在人类处于一筹莫展、毫无希望的困境中时, 上帝让耶稣基督来到了人类中间, 让他替人类背负罪恶, 成为被诅咒的对象。当基督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流血死去后, 他便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任务, 为人类争得了永久的救赎, 并得到了群神永远的歌唱。

基督教强调世界是一个“涕泣之谷”, 是一个罪恶的充满苦难的世界, 人类因分割而冲突, 因冲突而防备, 因防备而疏离, 因疏离而至孤独, 超越人类的不幸处境需要上帝的神恩, 需要救赎之爱的拯救, 以爱去分担所有不幸者所遭受的苦难和凌辱。拯救深渊与拯救的主题乃是西方文化中涉及伦理——宗教价值的恒常主题, 在犹太基督教文化精神传统看来, 人既能堕落也能得到拯救。

由“救赎”的渊源我们可以看出,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 并且早就懂得, 在他们的灵性长期被深深的黑暗所包围时, 需要一个带路人, 把他们从怀疑困惑的黑暗中拉出来, 带着他们一道进入光明和肯定的地方。这就是救赎深刻的意义, 它的目的是实现正确而又适当的事情。

二、为什么要救赎

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特征渐趋明显、形态渐趋完善的发展阶段。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 蓬勃发展而又丰裕多样化的商品生产, 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 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 都展现了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积极风貌。

但是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也因激烈的转型而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特别是随着一切文化行为和文化经验在几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推入商品的洪流, 大量曾经受到约束和压抑的人的各种欲望被最大限度的释放了出来, 它们在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同时, 也为国民在物化的世界里沉溺于物欲提供了宽阔场地。作为本体生命的正常基本需求, 物欲的满足毋庸置疑是应当被肯定的生理需要, 但它必须以服从正确恰当的理性调配为前提。然而,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间, 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导致了价值颠倒, 理性消亡。正是由于暂时的理性缺失, 物欲变得狂妄自大, 开始疯狂的腐蚀着社会的肌体。面对物欲泛滥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自我迷失、对人生叩问和理想追寻等精神价值取向都处于悬置状态、人的主体性被自我物化后消融在日常的生活流中成为时代精神危机产物的现实, 通过理性营造的高雅、文明精神开始溃败, 丰盈的主体和高贵的精神逐渐萎缩。

另外, 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科技知识的迅猛发展, 中国己经不可避免的被来势汹涌的后现代主义所席卷。不可否认, 作为对现代主义的超越, 后现代主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的全新视角。它所倡导的大众而非个人的创造性, 以及对多样性、差异性、非连续性和开放性的强调, 都极大地拓宽了人类思维空间, 促使了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向纵深发展。

然而, 在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新飞跃的前进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的反思和批判, 却表现出一种盲目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态度。它否定了传统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一切尚有建树的价值和内涵, 并对它们进行怀疑、否定、解构和颠覆意义上的全面、彻底的批判。不仅如此, 由于过于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他们还竭力主张追求一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态度, 推行一种反对一切蕴涵深度的文化精神而追求认知的平面化、反对一切整体的充实感而追求事物的零散化的思维方式。在后现代主义一次性消费思潮的冲击下, 寻找刺激、新奇、不安定、混乱和破碎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多元的时尚审美。在价值的“诸神混战”后, 艺术价值的特殊性轻易就能否定道德的普遍性, 阅读文本的自由想象也可以轻松动摇不可或缺的理性基础, 至于解构的游戏精神, 更是可以随意取消理性的真理。人们对理想道德的彻底回避、对当代社会理性的有意疏离、对直逼人心的文学品格的漠不关心, 使得恐怖的欲望祛魅下, 主体分裂, 真实缺席, 意义解构, “欲望化叙事”、“肉身化狂欢”的盛行, 使审美的超越溃变为了欲望的投合, 作家们完全沉醉在光怪陆离的个人欲望话语彩妆中涂脂抹粉, 却对人世间残存的诗意与理想、对人类心灵需要的普遍性关注视而不见。

然而, 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应当有某种无限伟大的东西, 使人类能永远对它顶礼膜拜。一旦失去了它, 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这种无限伟大的东西就是一种精神、理性与审美能力的合体。没有它们, 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 感觉、本能、情感、无意识及内在体验也会片面夸大, 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们的道德责任冷漠化, 审美习惯粗俗化, 理想追求虚无化, 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特别是当对个体感性存在及主体自身直觉经验的探讨一旦脱离了理性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制约, 个体就会极力寻求一种绝对自由的自我实现, 从而陷入唯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悲观绝境, 而这也是人类困苦和危机的思想根源。

三、刘小枫的救赎:身体或灵魂的选择

刘小枫认为西方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得到拯救, 人与亲临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 耶稣基督的上帝“在未来将改变一切, 把人从罪恶、苦难和死亡中解救出来, 把人类引向终极正义彻底的和平和永生的上帝……无论什磨苦难和不幸都不能扼杀上帝在耶稣的受难中启不给我们的拯救之爱和希望……”[2]。刘小枫所说的“拯救”, 是正视苦难、弘扬爱心、迈向超越, 即不断地超越苦难、罪恶与不义, 最终获得拯救。刘小枫认为人在自己的悲惨处境中无力自救, 只有依靠上帝的救恩, 把救赎的温爱带到每一个苦难生灵的深处。在他看来基督教信仰根本否定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修身养性、行善为义, 人靠自己找才不到终极的真理和生命的归属, 只有上帝自己来找人, 向人启示自己, 人才能回归上帝, 相信上帝救赎的人, 可以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本源。刘小枫所谓的爱, 虽与世俗的爱有联系, 却在质上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具有至上价值的绝对的爱, 是包容了一切人和一切事物的至善。他认为个体生命通过荣显水恒的圣爱获得了自身最终的意义和价值。刘小枫认为个我之爱怎堪承受生命之重, 世间惟有超越凡俗的圣爱可载负一切, 并认为爱的真谛在于奉献, 他将自我牺牲的爱看作是上帝之爱的一个典范和象征, 意指着上帝超愈任何法则和限定的救赎之爱, 刘小枫还进而认为上帝所倡导的爱是给予的、倾身倾心的爱, 决非互惠的爱, “基督教的圣爱要求超越人的本然情感……提升到神性信念的透明性中来……爱最终意味着感性个体与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纯全存在的相遇”。[3]刘小枫强调, 正因为基督教的爱以至善至爱至美的纯全存在为依据, 他才成为超越现世形态和自然形态的一种拯救力量, 圣爱凌驾于道德的绝对命令之上, 对邻人的爱、自爱都只能从圣爱之中引导出来。不仅如此, 刘小枫还提出爱应清除现世人伦的褊狭和秩序, 宝玉的“情不情”就是对“亲亲”原则的抵制, 情要超越伦常之情才不至受现世社会规定的侵害, “摆脱了自然的偶然因素, 才使得爱心得以广被众生”。[4]

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以现代性伦理的叙事为纬语, 演绎着现代之后的个体偶在以身体之维去体认和追寻人生意义和生活幸福的可能性, 也即以身体为体验场, 以个体身体的亲在展开对幸福的自身想象。正如刘小枫所言:“伦理问题, 就是关于一个人的偶然生命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 都围绕着一个人如何处置自己的身体。”[5]身体在现代己经不再充满痛苦和压抑的沉闷的叹息, 现代个体实实在在地拥有肉身, 那么, 身体可否有能力去设想幸福和自由的生存景观呢

刘小枫在他的书中大加称赞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和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 因为这两本著作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世纪末使命意识, 正暗合了他一直在探讨的对社会、对人类含着悲悯救赎的伦理问题:什么才是一个人偶然生命的幸福, 应该如何追求这种幸福

如他的《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准确地记录了这个时代难以磨灭的思想印迹, 《沉重的肉身》也始终努力把握着这个时代的本质疑问:在苏格拉底讲述的“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中, 面对生活, 我们该选择代表感官适意、享受和幸福的卡吉娅还是辛劳、沉重却美好的阿蕾特如果选择后者, 为了体验美好的生命, 却让身体因承受灵魂而变得沉重是否又真的有必要一直以来, 我们都在犹豫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尽管我们早就清楚, 卡吉娅的幸福与不朽在于她只知道感觉自己身体的悲欢, 而阿蕾特却能通过身体成为灵魂的居所而感受到一切美好的声音和景致, 虽然, 身体也会因为承负灵魂而辛劳沉重。正是我们的犹豫, 现实中物欲泛滥, 肉欲狂欢, 而精神却在无情的消费和亵渎中逐渐萎缩。

为了在后现代的社会里为个人找到判断幸福与生命价值的标准和追求幸福与人生意义的途径,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中, 刘小枫把一种蕴涵个体在世态度的宗教伦理救赎的意识和情绪, 沉淀在了灵与肉的交战中:对卡吉娅或阿蕾特的必然选择, 代表的是人的身体与灵魂争夺支配权的必然冲突。卡吉娅带给人的幸福生活虽然轻逸, 但只是享乐, 她会使人的身体脆弱不堪, 心灵没有智慧:阿蕾特却能使人的身体成为灵魂的仆人以此拉住神明的衣襟, 从而使生活因为沾染了神明的光润而变得美好。作为有选择能力的主体—人, 赫拉克勒斯也许最初会沉溺于身体的在世只服从于身体的卡吉娅的轻逸, 可一旦他接触到另一种由灵魂产生的身体的负重, 在精神与肉体的互相重叠中, 在体会到身体仅有的一次性却十分丰蕴的命运价值的阿蕾特后, 他便能察觉到前者的虚无、肤浅和贫乏而感到前所未有的惊恐仿徨。的确, “灵魂与肉身在此世互相寻找使生命变得沉重, 如果它们不再互相寻找, 生命就变轻。当肉身不再沉重, 身体轻飘起来, 灵魂也就再也寻不到自己的栖身之处。”[6]在当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越堕落就越快乐, 然而在纯粹物质的、不断重复的、随意轻率的肉欲狂欢中, 人的身体却越来越迟钝和麻木, 甚至丧失辨别差异的能力, 这也是他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那就是越快乐越惶惑, 快乐是短暂的, 而惶惑却无处不在。所以, 要想在迷失自我的地方找回自我, 找回一种情感的深度, 必须依赖灵魂精神的视觉。只有维护精神的完整, 肉身的意义才能得到承认进而提升为生活最充实的象征, 而不是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不难看出, 在刘小枫对宗教伦理中美好的认同中, 救赎展现了它关注个人灵魂的独具魅力的宗教包容。

参考文献

[1]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5:2.

[2]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5:140-141.

[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322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316.

[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华夏出版社, 2004:71.

刘小锋:翘起兰花指当特工 篇8

被称“千面小生”是嘉奖

记者:你演过了許多谍战剧,连这部戏的导演邵警辉都说“看到刘小锋这张脸,就看到了谍战”,粉丝们称你为“谍战剧之王”,“千面小生”,你怎么看这些称号?

刘小锋:观众喜欢我塑造的角色和主演的作品,当然很高兴,称号是一种嘉奖和鼓励。其实我之前也跟张国立、宋丹丹老师合作过婚姻情感剧《相伴》,不过确实谍战剧在我拍摄的剧中比重更多。

记者:现在,每天打开电视,几乎每个频道都在演谍战剧。这部《神秘人质》比起以往的谍战剧,有没有什么更吸引你的地方?

刘小锋:当然有了。《神秘人质》可以说是一部新型的谍战剧,是对以往谍战剧的一个颠覆。以往的谍战剧,剧情紧张、故事刺激,还有浓厚的悬疑色彩;但《神秘人质》能在刺激、紧张的同时,给人搞笑、轻松的感觉。

“高富帅”爱上“女汉子”

记者:里面还有韩式的浪漫爱情?

刘小锋:对。我演的是“高富帅”的高级特工燕文川,但是他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白富美”,爱上了自家的“女汉子”仆人,有点像偶像剧里灰姑娘与王子的套路。但是剧里的爱情融合了现代的元素,虽然发生在那个年代,但是给人的心理距离并不遥远,观众会觉得很亲切,时不时搞笑一下,会给紧张的气氛留下缓冲的余地。大家看电视,主要是为了轻松一下嘛。

他在传统谍战剧中是不存在的

记者:你在《神秘人质》中饰演燕文川,这个角色和你以往演的角色差距很大,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接下这个角色的?

刘小锋:燕文川这个形象,无厘头、不着调,看上去娘娘的,但是有本事,有正义感,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是很有意思,不但没有大家印象中的“革命气质”,反而走起了小资产阶级的路线。另一个原因,人总得不断自我挑战才行,只有颠覆自我,才能突破自我。所以对我来说,这个角色是一个挑战,他在传统谍战剧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握住,尝试一下,扮伪娘、装洁癖,极尽做作之能事,很有意思。

记者:用当下流行的词说,是卖萌耍宝吗?

刘小锋:卖萌称不上,但是这个人物的存在的确增加了一些乐趣,舒缓一下紧张的悬疑、刺激的气氛。他最经典的是一身白衣白裤,梳着过分服帖的大油头,考究的无框眼镜,喜欢品红酒,讲品位,时不时还会翘起兰花指,迈着嚣张的小碎步,随身还带着白手绢,好像在说:别随意靠近,哥有洁癖。但这些都是特工身份的伪装,表面上看很娘很胆小,其实他头脑聪明、心思缜密、身手不凡,和对手玩谍中谍,弄得他们团团转。

多重身份来回换,要精神分裂

记者:拍戏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刘小锋:当然有,其中一个就是天气太热。在外面站一会,就浑身是汗。为了保证拍摄画面,我一天得换好几套衣服,所以杀青的时候,我真的是有种“终于获释了”的感觉。还有就是这位“不着调”地下党,多重身份来回换,我都要精神分裂了。

记者:接下来还有些什么打算?

刘小锋:有时候遇到观众也会和我反映说,很怀念我在《夫妻密码》、《浪漫爱人》、《浦江之东》等作品里的角色,希望我再接演一些现代都市剧,我也在考虑这个建议。虽然谍战剧精彩刺激,但毕竟我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老活在年代戏里战斗,也挺累的。

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篇9

——大水坑二小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能够参加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下面就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向各位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

一、学校基本情况及发展背景

盐池县大水坑第二小学改扩建于2005年秋季(原为长庆采油三厂职工子弟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06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147平方米。学校目前有教学班22个,学生933名,寄宿学生5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职工61名(其中女教师26名,特岗教师16名)。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的九年多时间里,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13年8月26日大水坑二小有幸成为红军小学的一员,命名为“盐池毛泽民红军小学”,这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的第一批红军小学。盐池县城于1936年6月解放,老区盐池有着广泛的红色教育资源,盐池刚解放毛泽民同志从定边来到盐池,他在盐池活动时间虽短,但对老区盐池商业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组织人民互助合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打破敌人封锁,保卫红色政权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传承红军精神,弘扬革命传统,激发广大师生对红军及革命前辈深厚情感,我校将依托老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挖掘学校厚重文化底蕴,强化红色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教育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的有效整合,红军小学建设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后代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其主旨是为了让青少年发扬和传承红军精神。因此我校经过缜密思考,决定打造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校园文化。

二、加强物质,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1、完善红军小学标志性符号。校名:盐池毛泽民红军小学(铜体大字悬于教学楼中间正上方)校旗:毛泽民红军小学校旗(奏国歌升国旗唱国歌、红军小学校歌); 校徽:红军小学校徽(用大的石刻校徽悬于教学主楼正面墙);校歌:红军小学校歌(要求全体师生必须会唱)。

2、针对确立的红色教育主题,我们将重新设计校园文化,努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新修校门要体现红军特色,立红军标志塑像;学校东面墙命名为“红色故事墙”采用创作绘画形式,分11个板块,再现毛泽民在盐池艰难而光辉的革命历程以及红军长征的感人场景;西面墙和宿舍楼东侧墙面命名为“红色成长墙”,同样采用创作绘画的形式,分“国学经典”、“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三部分共10个板块,“国学经典”展现的内容为《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读本中的警示名言;“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以鲜明的色彩和形象场景展现构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3、楼梯文化、楼层文化和展室文化建设。教学楼东楼梯,沿梯而上,学校分别布置了“剪纸”、“盐池滩羊”、“甘草”等盐池民俗特色文化图片;西面楼梯的墙面以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展示“除夕”、“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间梯墙面以直观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红色古诗词和革命英烈的画像。一至三楼走廊分别以“红色记忆”、“传统节日”、“文明礼仪”为主题,每层走廊均布置有10至13副图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展现盐池县红色旅游胜地、盐池县特产资源、党的发展历程以及曾经在盐池战斗过的革命先烈照片。办公楼和综合楼的楼梯走廊也相应布置展现红色特色文化的图片及文字。同时,为了深刻缅怀和铭记毛泽民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毛泽民在盐池革命奋斗历程,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铭记党的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学校计划用三间教室,共计70多平方米,布置毛泽民盐池革命史展室,用图片和文史资料及部分实物、场景讲述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个个悲壮而感人的故事。

三、强化精神,动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红色育人品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旗帜鲜明地加大校园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力度。

(1)校本课程是红色教育的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灵魂。为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打造红色特色教育学校,构建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我校将结合盐池老区的实际,加强与县文联、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烈士纪念馆、县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联系,积极收录整理本县乃至全国的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人物传记、红色诗词、散文、红色名言警句、革命歌曲以及学校、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读本。(2)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宣传红军精神,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功效,广泛开展红色乡土文化、红色书籍进校园,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故事进课堂活动,积极营造“红色”育人氛围,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校园”。

(3)不断总结、深化和推进每月“文明小红星”和“学习小红星”评选表彰活动,使之成为我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新形势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品牌,提升育人效果。

2、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听革命故事、看红色影片、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征文比赛、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1)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清明节,学校要组织学生到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祭扫活动,让少先队员献上最诚挚的敬礼,并擦拭墓碑,清除墓碑周围的杂草,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理想信念。

(2)红色歌曲传唱。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要

求各班要利用音乐课,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唱红歌,结合“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建队日等组织学生编红剧、演红戏,唱红歌,激发学生唱红歌的兴趣。

(3)看红色影片。学校充分发挥养成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或班会时间观看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影片;或者让班主任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家观看红色电视剧或电影。撰写学习心得,确保教育实效。

(4)听革命故事。每学期学校要举办一次邀请老干部、老革命军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聆听革命者当年血雨腥风的故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读红色书籍。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借阅反应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书、小说、诗歌、回忆录等书籍,认真阅读,从而感受革命先辈的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常规教育教学建设

1、实行红色文化常规教育六个一活动。

(1)每天中午校园广播播音前播放一首红色歌曲(以周为单位循环 播放)和讲红军的故事(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

(2)每班每学期出一期黑板,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班会(由少

先队大队部负责)。

(3)每位学生每期讲一个红色文化故事(语文老师负责,并将优 秀的故事书面交广播室播放)。

(4)每位师生每期熟唱一首红色经典歌曲,在集会时举行大合唱(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

(5)每年元月份开展一次红色文化书画作品展(政教处负责)。

(6)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红军精神”书香校园朗诵比赛活动。

2、组建红色文化艺术团、红歌合唱队和红色文化社团,开展形 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音乐兴趣小组负责)

学校文化,应是一种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品牌的、在学校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她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生成的。

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经验材料 篇10

用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林口县龙爪镇中学崔智慧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同时学校也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在这里学习为人处事与行为品德。他们一天除去休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欧文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0年初,在宋世刚校长的带领、指导下,我们决定将“绿色校园”定为我校的学校特色。之所以叫做“绿色校园”,是因为“绿”符合我校的自然环境特点。同时它在中国文化中又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色彩,它所具有的深层含义切合我们想要塑造的校园文化内涵,它像征着生机与希望,它更蕴含着进取精神。我们想要通过“绿色校园”建设,激励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学生、教师身心能够和谐、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以及全校师生团结奋进、锐意争先的进取精神。其实这也是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开展设立一个名称、确立了一个主题。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绿色”思想已经在师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2012年9月,李继泰校长来我校主持工作,大家凝炼经验,明确方向,将“绿色”深化成“绿本”概念,意在以“绿”的氛围为本位思想,发挥潜移默化、激励引导等多方面作用,教育人、感染人。

我们先后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及全校教职工大会,号召大家集思广议,畅谈如何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们以“绿本”为主题的校园特色建设方案。最终,我们确定了以环境绿化陶冶人,以师德“绿化”感染人,以学生思想“绿化”教育人的思路,从环境建设入手,领导班子带头、教师团队为主体,学生德育工作为切入点,立志将“绿”的活力与精神融入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我们用绿的色彩装点校园,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行动,装扮“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

在环境建设方面做到绿化、美化、净化、香化,起到环境陶冶人的效果。龙爪中学四面环水,景色宜人。前有参天葱翠的杨树林;后有枝繁叶茂的大豆田;

左有苹果园;右有青菜畦;收获时节,金色的稻浪波光涟漪,肥美的鱼儿水中欢跃。这样无处不绿,无处不美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给予师生们绿的感染、绿的激励。

走进校园,你除了能感受到学校独有的自然景色,更能从操场的平坦清爽、没有一片纸屑垃圾,教学楼的窗明几净、没有一处乱涂乱画,附属教室的设施齐备,没有一点恶意损坏。大到每一处布局设计,小到每一盆花草栽种,你都能感受到全校师生爱校如家、绿色环保的优秀品质。

走廊文化建设是我校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它做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了德育园地教育人的作用。教学楼饱含育人元素,发挥春雨润物的启迪陶冶功能,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每一个班级都有积极上进的文化展示,给所有同学彰显自我的容间。教辅教室专门开辟一个德育宣传园地:“绿色走廊德育园地”,具体内容有发展篇、爱国篇、励志篇等,主题鲜明,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激励性于一体,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起到了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我们将校园生活中、传统文化里、社会现实中那些能给予人以积极向上的、坚忍不屈的、饱含希冀的给人以启迪的内容淬炼成“绿色”精神,如今它已在我们的校园生根、成长,只盼望着它终有一日能长成支撑全校师生团结一心,进取不辍的参天大树。

其次,绿色和谐的校园团队非常重要。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是学校工作的灵魂,率先为范,推行绿色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全体教职员工。

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的任务指示,民主的交流平台,科学的决策机制在班子成员中形成了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大家身体力行,将“绿色”的积极工作态度,昂扬进取精神,温馨感动情怀带到实际生活中来。

在“绿本校园”学校特色建设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真正做到把精力用在学校发展上,把心思用在学校事业上。政教主任邴国军有着严重的颈、腰椎疾背,然后他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初三物理把关老师,经常是贴着药膏在上课,下班后赶去医院做治疗。教导主任刘子延的周末多数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成绩的总体提高殚精竭虑。

在教师或他们的家人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校领导都积极深入的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告诉他们龙爪中学所有的同事都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强实后盾。

在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难以继续求学时,我们尽力奔走,为他们申请助学基金,有时大家还集资捐助,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更在2011年春与林口县义工组织协商,帮助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得他们的长期资助,目前,已有十几个孩子在大家的帮助得以升入高中,继续求学。

这样的行动,感染了全体教职员工,虽然很多事情当事教师只有一个人,但推人及已,学校领导对一人一事的态度却温暖着所有师生的心。在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体师生互相关怀、帮助,积极奋进的氛围中,总有亲情在温暖涌动,在大家心里,我们不仅是同事、师生,更是可以互相依靠的亲人。

“绿本校园”学校特色建设的开展在教师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给了大家一个切近的、触手可及的共同期待,也给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同时它的内涵也真正引起了同志们内心的共鸣,因为年轻的教师要在这所学校实现自己的价值,它是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年长的教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学校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与汗水,学校工作更上一层楼是大家共同的期望,只是日复一日同轨迹的循环工作难免使很多人觉得迷茫。就在此时“绿本校园”建设恰好给了同志们一种拨开迷雾见太阳的感觉,年轻的教师觉得工作起来劲头儿更足了,年长的教师也不再有那种推着干、等退休的心态了,大家端正思想,兢兢业业、悉心从教,以自己的言行,刻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在“绿本校园”建设大主题下开展的“铸师魂、展师风、强师能、树师表”等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完善的考核制度、健全的晋级制度促进了教师们的良性竞争,形成了全体教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各教研组聚在一起谈科研,各学年组坐在一起谈学生,班主任课间休息深入班级,科任教师抢着进班辅导后进生。

抓住校会、班会、晨会、团会等德育阵地开展“绿本校园”教育,使这个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同学都对“绿色”精神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孩子们“走进校园,是龙爪中学的主人。走出校园,是龙爪中学的“名片”这种主人翁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实践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学雷锋做好事是校园里永不褪色的主题,从开始的为了响应学校号召而做几件好事,到现在帮助他人已经成了全校学生自主自发,不计任何荣誉表扬的自觉行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已经真正的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之中。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到福利院慰问老人是学生每学期都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同学都会积极参加,不辞辛苦不嫌脏。更有些心思细腻的同学还会在慰问孤寡老人时献上自编自演的小节目,逗的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们开怀大笑。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中华孝义代代传、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现在的校园中再不见疯打闹、出口脏话的现象,更没有同学为了泡网吧而旷课逃学,而是随处可闻书声朗朗,到处可见互助笑脸。每年和教师节,都会有往届的毕业生回到母校看望师长,在他们心中,龙爪中学不仅是培养他们成长的摇篮,更是他们心中温暖的家,老师们是他们亲如父母的家人。

这样让人愉悦、向上的校园氛围,不能不说是深入开展“绿本校园”建设所带来的改变,它的深入开展,使同学们树立了读书报国、成材馈亲的目标。他们从自己的内心当中坚定了理想,知道自己想要、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但进步有了动力,更能够坚决的抵制社会上那些不良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我们期待着通过对“绿本校园”特色教育的长期开展,逐步使之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使百姓听到龙爪中学便会联想到绿色、文明、积极向上。使全体教师能以绿色为信念,积极、幸福的从事着教书育人的事业,使全体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形成“绿色”的人生观,终生受益。

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用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林口县龙爪镇中学

上一篇:推动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下一篇:06高级会计考试资产计价与减值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