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散文人物情感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散文人物情感(共10篇)

分析散文人物情感 篇1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女性意识;奥斯丁

一、前言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之一,她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简·奥斯丁将目光投射在青春、婚姻、家庭等女性关心的问题上,她的一生虽然只完成了六部小说,但有人认为,她在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一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誉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5傲慢与偏见6 1813年问世,它标志妇女文学时期的到来。接着简·奥斯丁进行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5理智与情感6的写作,而后相继完成了5曼斯菲尔德庄园6(1814)5爱玛6(1816)5诺桑觉寺6(1818)和5劝导6(1818)。在奥斯丁所处的时代,男尊女卑的状况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弗基尼亚·沃尔夫认为,在19世纪的早期,女性小说主要是自传,导致她们写作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揭示她们自己所遭遇的痛苦,为她们自己辩护,奥斯丁就是这样一位用小说来表达关于女性问题的一位作家,无论是5傲慢与偏见6还是5理智与情感6,都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她最关心的往往是体面人家有没有丰厚陪嫁的淑女的婚事。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带修饰的,野性而原始的,理性是在社会道德,公共秩序,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慢慢形成的。人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应该理性成分越多,而感性的时候越少。在简·奥斯丁的5理智与情感6中,埃丽诺代表理性、冷静和理智,是一位有见识、明事理、遇事冷静并懂得克制情感的理想女性,而玛丽安代表了任性冲动、不谨慎、毫无节制地追求罗曼蒂克生活的女性。到了小说的最后,玛丽安的性格和态度也受埃莉诺的影响由感性转向了理智。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个性格极其相反的姐妹,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姐妹俩待人处世风格及其对待感情迥异,本文仅从两个姐妹对威勒比,爱德华和布兰顿上校的态度上来分析她们的性格差异,以及玛丽安的女性主义意识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二、埃莉诺的理性情感表现

分析散文人物情感 篇2

一、心理动机的预期与结局的矛盾反差—麦琪的礼物“含泪的微笑”

作者欧亨利生活在美国大萧条的时期, 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 而这两次经济危机带给作者自身的痛苦经历也是铭刻终生的, 但是在这次危机中, 欧亨利却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 将这种温情和关爱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 就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作品《麦琪的礼物》刻画了一对搞艺术的夫妻, 这对夫妻在经济危机下, 日子过得很拮据, 没有多少钱,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 这对夫妻想要送给对方一件圣诞礼物, 可是怎么去买呢?妻子有一头金色的长发, 但是就是缺少一个美丽的发卡, 而丈夫有一只怀表, 就是缺少一条漂亮的表链。于是妻子就想给丈夫买一条表链, 而丈夫就想给妻子买一只发卡。事情的关键在于, 他们没有钱, 怎么办?于是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头发, 以此得到的钱给丈夫买了一条表链, 而丈夫卖掉了自己的怀表, 来为自己亲爱的妻子买了一个发卡, 结果可想而知, 当他们双方在圣诞节当天都拿出自己为爱人精心准备的礼物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的一片心意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对方已经用不上自己的礼物了。

这就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麦琪的礼物》中的主要情节, 麦琪在西方语当中就是天使和纯洁的象征, 是情意的表达, 而欧亨利作品下夫妻之间的情意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他们想为对方买一件礼物的时候, 互相瞒着对方不告诉他们, 又因为同时没有钱, 所以要想办法去凑钱, 而他们各自卖掉的又都是双方所珍惜的东西, 然而这些东西在他们自己看来, 却远远不如送给对方的礼物珍贵, 于是在各自卖掉东西的同时去获得对方的礼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在小说的一开始, 夫妻双方的心理动机都是“为对方着想的”, 都是善意的, 其动机的出发点是好的, 含有自己的情意, 但是在愿望实现之前, 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已经用不上了, 欧亨利用这种心理动机与结果的巨大反差, 给人们以震撼, 同时带给人们“含泪的微笑”的情感, 含着眼泪去笑, 为这份情意而感动。

二、心理动机的预期与结果的实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也许当人们同时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的时候, 会有许多不同的反应, 但是人性中的善良一面没有泯灭, 这就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作者欧亨利在小说中, 刻画了一位其貌不扬, 患有肺病但是却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头。他在默默不语中, 为自己的病友献上了新生, 但是自己却走了。

病房中还有一位美丽的姑娘, 同样患有肺病, 这个老头是个画家, 两人同病相怜, 在病房内注视着窗外的暴风雨, 窗外有一枝常春藤, 上面有两片树叶在微风中摇摆, 摇摇欲坠, 姑娘说, 她每天都会看到叶子燃起希望与生机, 于是在注视着叶子的过程中, 她的病慢慢好了起来。

有一天, 老头去世了, 叶子仍然在外边展现着生机, 姑娘伸手去摸它, 发现这片绿叶是画上去的—老头在那个暴雨之夜, 去画上一片绿叶, 自己却淋了雨去世。这就是小说的结尾。

作者也通过这个心理动机去刻画老头的善意行为, 将其舍己为人的精神刻画了出来, 不同的是, 心理预期的动机成就了结果的实现。而这种实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换来的就是最后的成功, 带给我们的就是最深的思索——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去相处, 应该怎样为对方去付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 往往是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去揭示下一步的动机的, 同时进一步描述由这种动机所生发出来的一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是在我们的情感与情理之中, 但是结局又往往出人意料, 而这种出人意料, 使人感到又是合乎情理的, 并且是符合人性的, 这种人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又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这就是欧亨利带给我们的小说之美。

参考文献

[1]葛红兵.新世纪小说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9:23-45.

[2]李林银.新时期小说分析[M].昆明:西南出版, 2005:09-22.

[3]巴哈马.欧亨利小说中的艺术美[J].中国少年儿童, 2012:34-66.

[4]李紫烟.欧亨利小说少年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13-16.

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特点的?

解析:第一问是问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与人物有关事件、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概括。从祁黄羊举荐仇人和自己的儿子两件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

第二问是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包括正面和侧面两大类,正面又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他人的对比、衬托等。

答案:祁黄羊是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文章通过人物对话,祁黄羊举荐仇人解狐做南阳令、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做校尉两件典型事件以及孔子的评价来正面表现。

【技法指津】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赏析古代记叙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括分析典型事件

在记叙类文本中,写人总是与叙事密不可分,并且总是在典型事件的叙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古代记叙性散文也是如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等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智慧、勇敢、先国家而后私仇的形象。理清事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具体分析时既可以用不同事件表现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也可以就同一形象特点用不同事件来表现。

二、分析个性化的细节描写

这里的细节是指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如同样见到秦始皇,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足见其爽直坦率;而刘邦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足见其委婉含蓄。《魏公子列传》通过“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俾倪,故久立”等一系列动作把侯嬴的性格特征写活了。

三、抓住议论性的语句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是就表达方式人为区分的,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会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在古代记叙散文中也同样夹杂着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它们数量或许不多,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议论语句,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屈原列传》开篇就评价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再如《张衡传》中评价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四、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前后的对比衬托

古代记叙散文中的人物往往不只一个,通过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最常用的手法。如《荆轲刺秦王》中在秦廷上秦武阳和荆轲的对比衬托就非常典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武阳的胆小怯懦和荆轲的沉着机智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過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选自《史记·郭解传》)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B.皆多解之义(赞扬)

C.居邑屋至不见敬(看见,见到)

D.仇家曲听解(曲意求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解姊子负解之势/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

B.以躯借交报仇/具以实告解

C.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D.为人请求事/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2)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译文:

4.用标点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5.本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件来塑造郭解这个人物形象的?试加以概括。

答:

6.运用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

7.概括文章主人公郭解的性格特点。

答:

边塞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论文 篇4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所以,唐代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阅读这些边塞诗,体味诗中所蕴含的细腻复杂的情感,是对高中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把握住诗歌描写的主体形象,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来揣摩不同诗歌的情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也许会容易一些。边塞诗中一般有三类人物形象及相应的情感抒发:

对统治者,讽刺与劝谏。

由于看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边塞诗中对统治者

的态度常常是讽刺其无能或穷兵黩武,控诉战争惨烈,劝谏其休养生息,表达反战的主题。比如“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再如高适的名篇《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告急,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第一文库网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在此,对无能的将领的讽刺淋漓尽致。还有边塞诗另一代表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委婉地讽刺了将领的无能。

对将士,赞扬与同情,思乡念亲。

保家卫国的将士是边塞诗中常歌咏的对象,是经常被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形象,诗人主要抒写下面几种情感。

首先,由于塞外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惨烈,感叹将士生活之艰苦。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

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其次,赞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塞外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苦,更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保卫边陲的精神与豪情。仍以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环境的恶劣只是对人物精神的反衬。作者接着就写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其中所表现的昂扬斗志和英勇无畏就是当时将士精神面貌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巨大鼓舞。

最后,思乡念亲也是以将士为主体的边塞诗的重要情感内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将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的双重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情感力度,把这种双方互忆互恋的痛苦心理描写得哀婉动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一首诗中常常写出两种矛盾的情感,如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更

加真实动人,使作品更增加了艺术魅力。

于自己,赞叹边塞风光,渴望建功立业。

还有一类边塞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与浴血奋战的将士,而主要抒发诗人自己到边塞的所见所感。

人物记散文 篇5

她是我的妹妹。只在此时此刻,我猛然意识到。她几乎从来不叫我姐姐,我们彼此之间只是叫彼此的小名。那是从根的底部开始长成参天时的习惯。可是,到了这年岁,在外面,她有的时候会叫我小一姐,会跟别人介绍说我是她的小一姐。初次听到时,我心微微有震撼。

她在向我诉说烦恼。这是我们之间很少有的,我们只是小时候的玩伴。青春期之后,我们是长久的分离。我们不清楚彼此在青春期里的脾性*和发生的事情。对彼此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我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当我做习惯了妹妹之后,习惯被照顾被疼爱。家中再无比我小的需要给予关爱和照顾。所以,妹妹在我的意念之中是不存在且空虚的位置。而当她在那年考上和我同一个大学的时候,我大三。开学的那天,我从接到她开始为她跑前跑后交付各种手续费用。排队,取行李校服,安排寝室住宿。并不时叮嘱在这个学校需要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她乖乖的跟在身后,答应着。

她一向多话,我一向沉默。在那些众多的表姐妹中,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多。我的妈妈是她的妈妈最亲最爱的姐姐。可是,我们的妈妈都没有陪伴我们长大,她们弃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完成成长。那段时日里,我们没有彼此安慰。再相见,也不会提起。彼此内心的伤痛也许都还没有平息。只是,我们依旧在长大。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一样不爱吃菜里的葱花。一次去姨家吃葱炒鸡蛋,我把葱花都挑了扔在桌子上。姨出来后什么都没问就把妹妹打了。我不记得当时妹妹有没有委屈的掉眼泪,只是这件事我一直都没忘。后来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好多都一样,不喜欢吃饺子,吃饺子不吃馅只吃皮。

唯一一次一起逛街,我们买了一模一样的衣服。我的那件在回来的路上落在了车上,我沮丧不已。她安慰着我,说把她的给我。晚些时候,果然把衣服送到我楼下,匆匆走了。我感觉到,她照顾我的,也许比我做姐姐的要多。

妹妹恋爱了。是啊,我们都到了可以恋爱的年龄。男孩是我认识的,是曾经的`我的同学。她总是和我谈起,因为在后来,我们的交集太少。没有过多的可以谈论的话题。那时,我们只是说,这个男孩怎么样怎么样,男孩有优渥的家境,男孩的黑框眼镜,男孩瘦削的弱不禁风的身一子。还说,男孩有点傻傻的。这一切我都没有在意,只当做,这是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共同熟识的人。

有一天夜晚走在路上,又谈起他时,你说,他可是我的初恋呢,是我唯一喜欢的人。我震惊,夜幕的黑遮挡了她的表情。我知道,那表情应该是认真的。因为那语气无比虔诚。我突然开始不认识身边这个小女孩,她不是小时候和我一起做坏事偷偷商量不要告诉妈妈的那个小女孩,也不是任性*倔强嬉笑不正经的那个小女孩。那是哪一个呢?突然要开始重新审视。

也许,内心是把她当做一个妹妹,还是小时候的玩伴,还是共说共话的知己。只是,之前,我把她抛离的远远的,她无法进入我的内心与我交谈。

人物描写美文散文:大管 篇6

来之前,不止一位在耳朵边跟我嘀咕过;大管那位爷可难相处了,那叫一个各色,难缠啊!你去跟他搭档,有你的苦头吃啊!

我不信,不信我从年轻时就在心目中一直崇敬,仰慕着的这位歌唱家,会是别人嘴里的那个样子,会是那个“魔头”,“刺儿头”大管。

至今我还明晃晃的记得,是“护送”我来省歌报到的邬白领我进门,把我亲手交接给了大管。他是带着小城广电局领导班子的使命来的,还是作为朋友身份来的,我前后也从没再考证过。

大管慢悠悠的从他的座椅上起身,圆乎乎,胖墩墩,颧骨以下明显鼓起,超过了额头的宽度。站直身子的大管,感觉高出我一大截,我一米八,他足有一米八五,这是舞台上,男高音歌唱家最帅,最霸气的身高。如此近距离,能清晰看见大管嘴角礼节性的挂着一串机械的微笑,伸过来一双大手同我又礼节性触动握了握。

我赶紧先向大管引荐了送我来的乌白,邬局长。邬白不容我分说,自顾抢先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来意。邬白做电台领导之前首先做的是文艺编辑,他跟大管套近乎时说,他当初是听着管老师的歌做起文艺编辑的。大管听了明显笑容增多,面部神经也渐渐松弛下来。

大管招呼我们在办公室里一张长条靠背椅上坐下,确实,三个大块头杵在那儿,也显得那间屋子的空间格外局促。

邬白跟大管相聊甚欢,按说,邬白在自家门里,也是一位不善言辞的内秀男人,我甚至萌生些许猜疑;莫非他“护送”我来省歌报到是假,当面膜拜大管才是。。。。。。

我当时好像突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位被父亲领着去幼儿园报到的学龄前儿童,大管却像是幼儿园的一位阿姨,公事公办从父亲手上接受了我。

其实,那次报到,是我见过大管的第二次。在这之前,大管作为省歌的几位领导专家之一,由人事部主任陪同,专程来小城看过我离开小城之前演的最后一部歌剧《海龄》。

那年的那一天,邬白就这样把我交给大管之后,转身返回小城了。我也就在洪武北路上省歌办公和排练大楼三楼的那间办公室里一座就坐了好些年。

头一次与歌剧团全体团员见面,是在一间大排练厅里。那是一个寒冬的个早晨,我见到的所有人都被厚厚的棉衣棉裤包裹着,好几位还带着口罩,透过口罩还喷出阵阵雾气。

另一位黄副团长也到了,据说,他也是传说中很难合得来的一位。但看上去,眼镜以外的那张脸上,他的笑容比大管要多出许多。个头不高,是一位合唱指挥,站在那里都像准备要征服一切,一派傲视群雄的架势。

大管当着所有人(那天全团约莫到齐了)的面儿,把我隆重介绍了一番。他越说,我越觉着忐忑不定和局促不安。接下来一定会让我发言,我该说些什么?

大管介绍我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我身上来回扫射,探寻。变换着各种各样的眼神,嘴角形态和面部肌肉蠕动频率。

轮到我发言时,说起来还算是久经沙场的演员和主持人出身,我还是感到自己在暗自哆嗦。这完完全全是浑身上下的不自信在作祟。何德何能,既不出自名门,又不出自名校,我就站上了堂堂一个省城歌舞团下属歌剧团副团长的位置上,还跻身于独唱演员之列?

尽管暗自哆嗦,毕竟干过嘴把式的活儿,讲了一番漂亮话,也赢得了一阵不同声部发出的“起哄架秧子”所谓“欢呼”。后来才知道,“副团长”这把交椅,多少人眼睁睁的一直在瞄着,谁也没想到会被我这么一个小城来的人,把这好端端,鲜亮亮的“塘子”给“操了”。

论《花千骨》人物形象及其情感 篇7

花千骨对白子画的爱, 是唯他的爱。若无紫薰上仙的点破, 霓漫天的刁难, 花千骨对白子画的爱永远只属于自己。正如剧中花千骨所说:“她只想守护她爱的人。”唯一的奢望, 在师父身边做永远的乖徒弟。可是, 偏偏因为她是师父的生死劫, 于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 所有关心白子画的人——无论是善意的, 还是恶意的, 总是有意无意地推动了这段本可以毫无焦点的爱情。花千骨为了救她爱的师父, 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在忍受严酷的惩罚后, 她失去了她最想要的的幸福——留在师父身边。可是, 即便如此, 她也未曾后悔。因为只要她爱的师父好, 自己承受的痛苦是就是值得的, 哪怕永生永世不再相见。其实, 在这里, 这部戏向我们诠释了“真爱”的本质——真正的爱只属于精神, 无关风月。

白子画爱花千骨, 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倡导的典型完美男人的标志。玉树临风, 心怀天下, 英雄气概, 才华横溢。这位长留的尊上, 一直为天下人所仰望。他是正气的化身, 正道的旗帜, 于是注定了他对花千骨的爱只能是隐性的。在那个时代这种爱与父爱无异, 既然与父爱一般, 那么父亲对女儿怎么好也不过分。于是, 他的爱就可以合理的隐匿, 隐匿的太深, 深的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份爱的存在。后来, 当他被能够证明爱的绝情水所伤时, 他也不愿面对这份爱。尽管, 为了花千骨他可以放弃一切乃至生命。但是, 他的道德意识, 他的责任感, 不容许他正视这份爱乃至接受这份爱。直到最后, 亲手杀死爱人时, 才明白其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花千骨和白子画的爱情悲剧之所以动人, 原因有二:其一, 他们逐渐相爱和为对方无私付出的情感经历证明了精神之爱的无比强大, 这与当下文艺界物欲化的世俗情欲书写形成了鲜明对照;其二, 在白子画对花千骨的情感中, 蕴涵了个体之爱和群体之爱的矛盾, 使整部情感大戏张力十足, 扣人心弦。

杀阡陌爱花千骨, 爱的任性, 杀阡陌对花千骨的爱某种程度上是对琉夏的爱的移情。美绝六界的他, 身为一代魔君, 是正道中人所鄙视的。首先, 作为一个男人, 有如此妖致的美, 就不是传统审美能够接受的;其次, 任性的恣意妄为, 喜怒无常, 是常人难以亲近的。杀阡陌在内心是孤独的, 因为孤独所以自恋, 因为自恋更加孤独。唯一的亲人琉夏死后, 杀阡陌在自责中饱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此时, 他遇到了花千骨, 一个美丽善良热情的女孩。如东方温暖的太阳, 真心钦慕于他的美貌, 真心与他成为朋友。这份感动, 足以温暖杀阡陌孤独桀骜的灵魂。我想, 任何一位观众, 都不会假设花千骨嫁给杀阡陌, 因为杀阡陌与花千骨的这份爱, 似是爱情又非爱情, 似是亲情又非亲情, 似是友情又非友情。但是, 这份爱也足以超脱生死, 却绝不占有——“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东方彧卿, 异朽阁主。算尽天下人, 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天下人之一。机关算尽时, 最终算计了自己。他虽然能够知道众多秘密, 貌似可以把握很多实现自己夙愿的机会, 但他也不可能算出自己会深深地爱上花千骨, 最终也因这段情缘而死。人生路上, 自负一世聪明之人, 却很少有人会看透“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的道理。

杀阡陌和东方彧卿的结局同为花千骨而亡, 虽然同为唯他的爱, 但是爱的生成过程却大不同。杀阡陌对花千骨的爱因一句“姐姐”而生, 尊重, 疼惜, 怜悯, 呵护, 最后不惜付出了自己最为骄傲和宝贵的容颜直至生命。他的爱的源自本能, 源自对自己以往生命的反思。与杀阡陌相反的东方彧卿是常伴在花千骨身边的护花使者。最初的东方彧卿只不过将花千骨作为复仇计划的棋子, 那时的东方彧卿对花千骨是没有爱的, 他的爱是在不断的算计中被反噬的。因为花千骨的天真无邪, 对他毫不设防的依赖信任。在面对劫难时, 花千骨乐观的、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在危难时一个弱小女子勇于牺牲的浩然正气, 都说明花千骨是一个强大的正能量。若将花千骨的世界比作光明的世界, 那么作为异朽阁主的东方彧卿的世界无疑是黑暗的, 光明来临时黑暗必将褪去。东方彧卿最终爱上了被他算计的遍体鳞伤的花千骨。于是, 他的为爱人而死便无疑是他的爱的最好归属。无论是赎罪还是补偿, 无论是奉献还是自我救赎。东方彧卿的爱因其源自“后天生成”, 因此多了一层价值理性。

摩严, 被称为世尊, 他其实代表的是世人, 从价值取向看, 摩岩是代表正统的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在整部剧中, 观众可能最恨的就是他了, 因为如果没有他, 也许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虐心。但是, 摩严有错吗?站在他的角度, 他的价值观, 他所做的一切, 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为了天下要守护白子画的安危, 他一定要消灭花千骨, 为他度过生死劫。为了天下的太平, 他一定要消灭洪荒之力。在他看来身为长留世尊的他, 爱上魔女便是人生污点。为了洗去污点, 为了长留的名声, 他不惜杀妻灭子。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为了他要守护的长留, 他要维护稳定的现状。他不想改变, 也不愿改变。他打着正义的旗号做了一些非正义的事, 自己却丝毫未觉察。有一位作者曾经说过:“个人仅仅代表个人时, 在利益的选择上是可以做出让步的;但是, 当个人代表集体时, 那是极端自私的。”也许, 摩岩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吧!

笙箫默, 是这部剧中的润滑剂。他被称为儒尊, 从称呼上我们可以看到笙箫默的特点。无意参与, 足立中庸, 却洞若观火。剧中每个人都很忙, 唯独每见笙箫默时很轻松。他他同样维护正义, 但是, 他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他同样爱他所珍爱的, 但他似乎更明白如何去爱。其实, 整部剧中真正幸福的便是笙箫默和他的两个小徒弟了——云淡风轻, 相携到老。

单春秋, 这位魔界的大护法。他始终与花千骨过不去, 表面上看, 似乎是因为花千骨的存在使他们的宏图大业受到了妨碍。其实, 在我看来, 单春秋是爱杀阡陌的, 一直以来他默默的守护着杀阡陌, 想给予他最大的荣耀——六界之主。可是有了花千骨后, 杀阡陌与他就不和谐了。也许作者并不想体现同性之爱, 但是, 略用逻辑推理, 却不得不怀疑单春秋对杀阡陌的忠心。他一直想帮助杀阡陌一统六界, 可是杀阡陌遇到花千骨后, 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了。作为一个有宏图大略的人才, 遇上了不争气的老大, 并且这个老大还脾气不好又任性。如果换作正常人, 干脆自己单干算了, 即使武功不如他, 大不了勤学苦练。并且一旦找到洪荒之力是天下无敌, 为什么非要给杀阡陌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做魔界合格的护法, 为什么妖神出现了, 他却走了。还记得, 杀阡陌被装进水晶棺时单春秋的话吗?“你任性了一辈子, 也许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听我的。”这是下属说的话吗?

总之, 虽然《花千骨》整部剧人物众多, 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以上的几位。剧中的每个人站在自己角度的选择都没有错;可是世事就是如此, 有时个体看似没有错的选择却是群体合力制造悲剧的源头。该剧中主角的悲剧性存在和他们反抗宿命的顽强精神都是令观众为之动容的深层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浅谈戏剧人物的塑造与情感体验 篇8

关键词:戏剧人物;塑造;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0-01

戏剧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人物是戏剧的灵魂,古今中外的所有优秀剧目,都离不开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提到莎士比亚,罗米欧、朱丽叶的形象便会跃然纸上;而提到《白毛女》,喜儿、杨白劳等鲜明的人物性格形象便会出现在脑海里,如果戏剧中的人物浅薄灰暗,不鲜明,那么这部戏剧肯定是失败的;反之,剧中人物塑造的很鲜明,但是搬到舞台上后,演员却不能将它准确的塑造出来,那么,观众感到的并不是剧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非常遗憾了。可见,演员对于作品的二度创造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演员对于戏剧中人物的把握和塑造尤为关键。如何才能塑造好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并对角色赋予恰当的情感表现,是演员毕生都要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塑造戏剧人物,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处理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我在多年表演艺术实践中体会到,只有“体现”高度地统一,才能准确地捕捉到戏剧人物的灵魂。只有二者有机融合表演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感染观众,打动观众。我们演员是研究人的专业,对生活的储存积累,不能像一般人那样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而是要比一般人更早,更快,更多地积累生活,否则就不能适应演员工作的需要。演员的任务,演员的职责,是以剧作家笔下的文字形象为基础,全身心地创造出真实的,生活的,鲜明的的艺术形象,演员得到一个角色,首先应该去熟悉剧本理解剧本,了解到剧本对于所要塑造人物的要求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真正体会到剧本情节普通表象之下所蕴涵着的巨大戏剧魅力,做到对人物的透彻理解。如果不理解剧本,不理解自己所要创造的人物,也就不可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体验”与“体现”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找准外部“体现”的手段,其中,包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每一字的吐字发声等等,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演员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二、注重情感体验

要塑造好舞台形象,情感的体验尤为重要。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演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戏剧表演中情感体验与动作程式是联系密切的,如果只有动作的程式而缺少情感的体验,那么所表现出来的程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舞台表演艺术是一个情感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所有的艺术表演都要准确的捕捉住人物思想感情和与人之相应的行为动作,既要有贯穿始终的,具体的思想内涵,又要有典型而集中的表演形式才能具有强烈感染力,才能达到真实、自然的目的,才能给予表演对象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人类的复杂情感是极其细腻的,这需要表演主体深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它是滋养其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养料,更是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成功的进行一次舞台艺术的演释,不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努力掌握各项艺术、表演元素,将其妥善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更为主要的是必须将演释生活的思想情感、艺术语言贯穿到整个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去。而只有赋予了真实的情感,演员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才不虚假,不造作,而是更加地生活化,更加自然。

三、更有独到的创造

独到的创造是一个角色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创造是剧本作者的事,但靠作者在剧本中描绘出来的思想意图表现,完全按照本子上面的去演,把台词或唱段一字不漏的说或唱出来,这显然是不对的,作为特殊的创造者,演员必须从作者提供的思想,行动出发,把产生这些行动和思想再创造出来,使固定在剧本中的激情有机地,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仿佛是从自己的情绪中喷涌而出,只有这样,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舞台上的真实绝对不可理解成为平淡或者一般化,因为戏剧中人物永远是‘一个典型’,而是意念的产物,思想的符号”。他之所以存在的真实性,完全在于他有自己存在的目标和对这个目标的追求,一般化的语言不能提示角色内心世界和本质,不能表现角色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就不能达到所要表现的这个目标。演员的任务就是要用夸张的但合乎情理的创造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真实,从而塑造真实感人的戏剧人物形象。在任何一个剧目中,演员拿到所要饰演的人物,都要赋予这个角色新的理解、新的生活力。这个理解是演员个人独到的、有别与他人的和有创见性的。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才会实现新的超越和创新。我们知道,行动是演员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前苏联伟大的戏剧家、戏剧表演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我们:“行动是戏剧艺术,表演艺术的基础。……演员要带着人物走向舞台,真实而诚挚的执行行动,别无其他。他执行了一个动作,在其中找到了真实,并相信真实,然后再去执行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因此,行动无疑是表达作品思想本质和展开人物个性的基础,并且是演员进行再创造的最好手段,这也正是一个优秀演员所必备的素质。

所以,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需要演员同时做到以上几点的把握。“体验”与“体现”的统一是基础,情感的体验是根本,而对角色的再创造是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只有同时驾驭好这几点,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认可。

人物描写优秀散文:缘聚 篇9

这之后,整整十年过去,,恰逢香港回归那年,梁婉冰首先实现了彼此的践约,背着重重的行囊,一路风尘,从香港飞到南京,又在市区打了一辆马自达摩的,黑灯瞎火的,找到了还住在南京郊外一座小区里的冯亦同老师。

在冯亦同家里,梁婉冰与冯亦同老两口相聊甚欢,聊到很晚。老两口又叫了摩的,一直把梁婉冰送到公交站台。这一来一去,又过去二十年。

这几十年里,他们也只是有过几回信件往来,谈的也都是青春理想,文学信念,友谊缘分。

三十年后的今天,在香港再见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时,梁婉冰已经年过半百,体态丰腴,谈吐持重了。

从大堂,到冯老的房间,我们几个老人面对面的坐着,听他们在回忆往事,在叙述着同窗另外几位的踪影下落。看上去,这三十年后的重逢,彼此丝毫没有生疏感和局促感,一切好像都在诚信的“践约”之中,一切又那么随意和天然,既妥帖又流畅。

从梁婉冰的“港普”叙述里,我们得知她没再走文学之路,成了一位港人公务员,做的是护理职业。她说她依然热爱文学和诗歌,也多次在港媒上发表过。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一本画报大小的杂志,上面有一篇她的散文。

冯老也从行李箱里取出几本自己的作品集,工工整整签上自己的名字,递给了梁婉冰。看得出,她很激动,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绿皮火车上,被同窗偶遇的内地几位著名诗人用文学和诗歌点燃的那一幕。

方老在房间狭小的空间里,忙着为几位沏茶,吕老也跟着忙前忙后的照应着,我打开电脑想记录点什么。后来发现,短促的见面时间,冯老和梁婉冰之间的交谈是蒙太奇式的跳跃句式,没有太多连贯性,看得出来,他俩都很动情,毕竟南京一别又过去二十年。谁心里都清楚,又不清楚,下一个十年,会不会再次重逢呢?

梁婉冰要赶着中午回去上班,不能再聊什么了,好像到了双方礼节性互赠礼物的时候了,一切也都那么行云流水,几乎在同一时间,双方的礼物都捧在了手上。梁婉冰却说:她是公务员,香港政府有规定,不能随意接受礼物。冯老在一阵短暂的迟疑过后,还是请她收下了自己随身带来一盒“雨花茶”。再三强调这只是私人交往之间最普通的礼物,不带任何功利交换。

午餐匆匆选了路边一家很小的茶餐厅,梁女士点了一份茶点单上最便宜,也是最简单的三明治,极其利索的用餐速度足见当地公务员的生活和工作强度和节奏。

这段不足两小时的重逢,足足预热了二十年。想象得出,他们彼此事先准备好,想说出的很多话,不知将哪句放在开头,哪句搁在中间,哪句作为再次分别时的结束语。梁女士又上了我们的车,她说,她想再送我们一程,到了铜锣湾那站,梁女士依依不舍的下车了,长时间站在路边朝我们挥手,她的身影越来越小,越远,很快消失在铜锣湾茫茫人海和湍急的车流中。

那晚,不知冯老的思绪是如何汹涌激荡的,我,原本一个局外人,原本只是作为一位想通过见证他俩这次跨世纪的重逢搜集素材,完成策划执行工作的导演,却被深深触动了,感染了。回到房间,来不及平静整理自己的心绪,汹涌澎湃,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短诗(节选):

他和她的故事很短

短得像一节绿皮车厢

那时的她像少女一样

那时的他也还风流倜傥

他俩的故事很长

长过香港二十年的回归

长过他和她文学的梦想

在同一个窗格里

定格过87年春天初次的偶遇

快闪过他们彼此的神采飞扬

在同一节车厢里

写下过洋雨滚烫的诗行

列车的轰鸣声

掩饰不住他们远大的理想

他和她的同窗纯的不能再纯

她和他的践约准的不能再准

约好十年,正好十年

他们的约定

神奇见证了香港回归的辉煌

。。。。。。

在三十年前的绿皮车厢里

他只知道她是一位做着诗歌梦的香港女孩

她只知道他是一位值得仰望的文学兄长

他只闻到她们鼓鼓的行囊里飘出的阵阵书香

她只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渊博倾倒

冥冥之中她把他化身成文学的偶像

三十年匆匆而漫长

他和她的情缘和践约

丝毫没有非分的杂陈

额外的私情和幻想

这正是文学的圣洁

这也是诗歌的向上

岁月将绿皮车厢的身影拉的很长

拉成二十年彼此心间“三原色”的幻象

期待再一次践约

一直是这位白发老人默默的念想

香港回归一个十年过去

又一个十年蹒跚走来

三十年前的那位冯作家

鹤发飘逸飞来香港

维多利亚港湾的那个早晨

老人约到了婉冰

从一片浓重的海洋气味里

还是分辨出

当年在她身上透出的

明显亚热带绿叶的味道

二十年后的重逢

也只能有两个钟头可以倾述家常

缘聚香江的话题

也只能匆匆裹在一顿三明治午餐里

道别在铜锣湾的街道边

蒸发在五月香港的暖阳

这一别会是几年

会又是一个十年吗

这一回聚了又分

藏在叶彤心里的“勿忘我“静静开着

春牛首,秋栖霞

一枚经霜的枫叶

又悄悄夹进婉冰的笔记本里

。。。。。。

写完后,我捧起电脑,径直去了冯老的房间,恰逢吕老,方老都在。顾不上多余的赘述,当着三位大咖诗人的面,竟然朗声诵读起自己的小诗。

人物描写经典散文:二姨夫 篇10

二姨夫家住平阴孝直,一天我们要去他家走亲戚。四舅神秘兮兮的问我:“你知道你二姨夫姓啥吗?姓‘熊’”。看他表情似乎在说这个姓不好。我也觉得这个姓不好。姓“熊”多难听啊。不过我见到二姨夫时觉得他长的和这个姓还是很般配的:虎背熊腰,一米八的高个,圆眼,红赤脸,如果再有几缕虬髯,我以为到颇有几分李逵的范呢。

二姨夫没有李逵的板斧,有一副毛驴车。记忆里他似乎整日与驴车相伴,他最喜欢赶着毛驴车走乡串户的收破烂。

二姨夫家有几亩山地,家南面还有几分菜园。他是地里和园里的好手,可是他并没有以土地为主,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收破烂上,这在八十年代初是不简单的事情。因为二姨夫的思想比较超前,他开始有了赶着驴车出去挣钱的意识,他知道农民光依靠土地是不行的。于是他选择了收破烂、赶集卖菜的行当。主动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小商人。二姨夫喜欢收废铁,那年头废铁很值钱。破烂有啥好收的啊,再说哪有那么多废铁可收啊?二姨夫可不这么看,只要一套上驴车,拿着鞭子坐到车上,他的脸绝对是笑呵呵的。胸有成竹的去他早已想好的地方。还别说每次二姨夫都是满载而归,各种废铁压得驴车吱吱响;小毛驴累得的嘴边冒着白沫,浑身汗津津的。有一次他竟从一个废弃的工厂那收购了一架十多米长的铁梁,这成了他的宝贝,常指点着向人炫耀。铁很贵,他却舍不得卖掉它。靠收废铁和卖菜,二姨夫家率先在村东头盖起了五间亮堂堂的大堂屋,堂屋正中安放的就是这架铁梁。要知道那时农村的屋梁可都是木梁啊。好的用榆木,差的用杨木。可二姨夫家主梁用的是铁梁,这屋子就上档次了。可以想象二姨夫的喜悦心情了。这架铁梁在村里很扎眼很著名,每次家里来客,客人一下就能看到它。二姨夫呢,总是不厌其烦的向人讲述这架铁梁的来龙去脉,大伙也都跟着羡慕。表弟那时还小,可自从二姨夫家安了铁梁,提亲说媒的人一下多了起来。

我没有跟二姨夫去收过破烂,我跟二姨夫赶过集。

有一次他让我跟他去赶大羊集。毛驴病了,我俩只好用自行车驮着青菜。二姨夫驮篓里的菜装得满满的比我的多多了,可车骑得又快又稳,很见功夫。我就不行了,驮的菜虽然不多可是车把只摇晃。一路上小心翼翼的,有几次还差点歪倒。

二姨夫平时不大言语,喜欢嘿嘿的笑,粗手大脚的。可卖起菜来却立刻像换了个人。伶牙俐齿,精明的很。虽然他小学未毕业,可算账张口就来十分准确。他买菜时总是笑呵呵的面对买主,要么喊人家兄弟,要么喊大娘,总之嘴甜蜜蜜的。人家说便宜一点,他就回应“行啊”,秤也给的高高的,末了还不忘给人家再添上点菜。我站在一旁呆呆的暗想:这还是二姨夫吗?咋和平时不大一样啊。

看来二姨夫这时已找到了感觉,找到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他俨然已成热情能干的小商人,不再是平日里那个朴实憨厚木讷的人了。很快,二姨夫的菜卖完了。当我夸奖能干他时,他一下还原成那个嘿嘿直笑、不会说话、笨手笨脚的的人了。

有人说,二姨夫是个赶集上店的好手。这次我算领教了。

二姨夫的驴车除了收破烂,有时还给我家送白菜。他是个好菜农,地里的“包头白”长得又大又圆。每年冬天二姨夫总是赶着他的驴车走四十多里路,给我家送来满满一车白菜。一个冬天也吃不完。他有哮喘病,到了冬天憋得喘不上气来,还不停的咳嗽。每次来我家,父亲总想让他喝点酒,可是他不敢喝。害的我也无法给他敬酒,总感觉气氛不好,心意没有表达。二姨夫呢,酒桌上就是将手抄在袖筒里嘿嘿的笑,问一句答一句。不再是集市上那个能说会道的二姨夫了。

二姨夫有个七十多的大爷,一辈子单身。二姨夫把他接到家里,像对自己父亲一样赡养他。每次吃饭,他总是盛好饭端给老人吃,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表弟表妹们也都像对亲爷爷一样孝敬他。爷爷长爷爷短的,我每次去二姨夫家,爷爷总是不停的夸奖他们。二姨夫呢,显得很腼腆,一口一个“大爷”的喊着,说这是应该做的。二姨夫兄弟四个,他自己家人口多,经济不富裕,能把一个孤寡老人接到家里赡养,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孝心啊。二姨夫曾对我说,大爷一辈子不容易,别人不管我管。咱总不能让邻里八舍的看笑话,你说是吧?

不知为啥,我那时特别喜欢去二姨夫家,只要没事我就好骑着自行车去他家玩玩。二姨夫很随和、很亲切,和我无话不谈。也不把我这个外甥当外人,有时地里忙不开就让我帮忙。我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对他说。视他为可亲可敬可信的长辈。二姨夫热情好客,每次我去他都是嘱咐二姨多炒几个好菜招待我。吃饭时,除了让爷爷坐正座,也硬拉我坐正座。农村人吃饭时座位有讲究,我知道我是万万不能坐正座的,可二姨夫总是死活不依我。有时实在拗不过我也就厚着脸坐了。

二姨夫的哮喘病后来越来越厉害了,有时憋得他说话都很费劲。人变得越来越没精神,很少赶着驴车出去了。有一年春节我去他家行节礼,见他躺在床上,见我来了几次挣扎着想起来,可最终还是没能起来。躺在床上默默的看着我,想说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他的眼睛深深的凹陷下去,骨瘦如柴。躺在那和以前比简直不像一个人了。那一次,我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哭了,他也哭了。这是我成为小伙子后第一次哭,也是我看到他第一次哭。二姨说,去医院看了多次了,也不见好。

二姨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赶着驴车到处收破烂了。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笑呵呵的和我谈天说地了。五月里割麦,地里需要人手,可是他只能卧病在床,想干也干不了。

在我的记忆里,二姨夫似乎不知忧愁,魁梧的身躯总给我坚强而可靠的感觉。或许是病痛的折磨,抑或是他实在不愿再拖累这个家庭了,一天上午他竟趁家里无人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听到这个噩耗,我一下惊呆了,心如刀绞。我万没想到可敬的二姨夫会这样••••••

二姨夫的坟在他家菜园的南边。“三天”时我们去二姨夫家发丧,来到他坟头,母亲对我说,哭几声吧,这是你二姨夫。其实,不用母亲说我早已流泪满面,跪在坟旁长时间直不起身来。

二姨夫离开我们快三十年了,我时常想起他,他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人。

二姨夫走那年刚好45岁,多好的年龄啊。

作者:杨森

上一篇:高职会计专业诚信下一篇:09年《教育学》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