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精选12篇)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1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欺负的危害;

2、情感目标:体验欺负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

3、行为目标:预防校园欺负的发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面对欺负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难点:校园欺负的预防。【课前准备】

欺负行为问卷调查及统计(可从几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内容:

1、欺负行为类型;

2、欺负他人的原因;

3、受欺负后的反应;

4、欺负行为的处理等)。【教学设计】

一、通过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描述

1、请一位同学描述图画的内容。

2、学生自由回答: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活动营(体验分享)

活动一:说说身边“霸王”事。、请一位同学说说插图的内容:一位高年级学生抱着一个篮球在教室走廊上等人,两个低年级学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嬉戏打闹,一不小心撞到了他,他手中的球滚落到地上,高年级学生非常生气,双手插腰,怒目圆瞪,低年级学生害怕极了。

2、请你以上面两幅图为依据,编写一个小故事。①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②你有怎样的情绪体验? ③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3、全班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活动二:我是智多星

1、出示三种情形: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面对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做?

2、组内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分享。

3、教师小结。分享屋(总结提升)

掌握应对校园欺负的方式、方法

1、教师导入:校园是学生的安全港湾,这里有和蔼的老师、有友爱的同学,这里充满着温馨。但是,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发生在同学之间的欺负事情,面对欺负,我们该怎样应对?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小结。拓展园(拓展延伸)

加深学印象。通过写信,让学生体会到真诚的面对会获得心灵的快乐,同时也会获得真挚的友情。

1、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一封信,向自己曾经欺负过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歉意。

2、分享信的内容。

3、谈写完信后的感受。

4、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

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丁丁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丁丁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

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丁丁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冬冬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丁丁不小心碰翻了冬冬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冬冬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不依赖老师。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得更能干,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丽。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2

关键词:关注,心理健康,预防,校园暴力

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既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 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还有校外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的, 这些暴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击着我们的神经。特别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个个血淋淋的沉痛教训, 令人扼腕, 发人深省。毫无疑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教师、学生心理危机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重视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心理压力大,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罹患严重的心理疾患, 对教育教学工作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对教育对象易产生对立情绪, 教育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能力差就不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反而漠视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等。这样, 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就会发生严重冲突, 当学生不愿接受要求或无法满足要求而教师又坚持要求的时候, 教师就会强制, 从而产生了惩罚教育, 包括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等等。一些教师心理素质差、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心理惩罚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造成师生对立情绪严重乃至校园暴力的一大动因。笔者所在学校流入社会的三名学生常常骚扰其他同学, 敲诈学生钱物, 甚至公然持刀抢劫, 他们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调唆性、报复性, 大有 “我上不成学, 你们也别想好好上学”的心理, 这些都是未成年人, 令执法机关和学校非常头疼。

所以, 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要对体罚和心罚的危害性进行充分认识, 理解并树立热爱、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观点,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二、关注学生心理压力, 优化学校、班集体文化环境, 铲除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青少年压力过重, 是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 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暴力事件, 发布了一份备忘录, 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压力等。备忘录指出, 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 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可见,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引导疏通,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是学校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 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 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排除学生心理的障碍和医治学生的心理疾患。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 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等心理调节能力。

三、有效预防学生不良同伴团体的产生, 及时排查和化解校园不稳定因素, 防患于未然

据笔者调查, 在一些学校里, 既存在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十八罗汉”“十三鹰”“八虎”等学生帮派, 也有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类似 “桃园结义”的 “姐妹党”。无论哪类组织, 都可能埋下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个别学生为满足自己上网、玩游戏和乱花钱的欲望, 强行向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索要“零花钱”“保护费”, 他们一般看准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下手, “成功”之后, 就一直盯着这些 “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 他们就会给他“颜色”看, 直到被欺负者顺从为止。面对这种情况, 有的学生选择了忍气吞声, 花钱消灾, 受害者的软弱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有的学生却选择了以暴制暴, “他找人打我, 我也找人打他, 看谁能赢?”“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 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 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排查发现这些苗头并予以化解, 就会发展为校园暴力。所以, 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不仅指那些平日飞扬跋扈、耀武扬威的强者, 还包括那些平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弱者。笔者所在的中学就在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学生常常遭受邻桌的欺侮、歧视, 长期的沉默和忍气吞声之后, 这名弱者不是请教师出面调解他们的矛盾, 而是突然去街上买了一把匕首, 愤怒至极时将自己的邻桌用刀刺死, 酿成一桩震惊全县的校园惨案。

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生犯罪;现状;特点;对策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校园暴力犯罪给青少年造成最重要的损伤是学生心灵的扭曲。因此,分析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对制定减少校园暴力犯罪的措施至关重要。

一、校園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行为的暴力性

高校暴力犯罪的当事人犯罪时,常表现出不计后果和残忍的一面,对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从而给社会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2.行为过程的突发性

他们违法犯罪的过程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呈现并无预谋和明确的攻击目标,而是受到某一事件的强烈刺激后,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不计后果,便着手实施违法犯罪。这一特点在马加爵故意杀人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①。

3.团伙作案

高校学生不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在生长发育期,对事物存在好奇心,喜欢凑热闹,但心理上对犯罪的惧怕感使他们更多的是借助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必须根据犯罪主体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客观因素加以系统的分析,其原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个人方面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校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他们就极有可能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实施违法行为。

(2)法制观念淡薄。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

(3)自身心理的缺陷。当人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满足,受到阻力时,就会表现出人攻击性的一面,即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②。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进入了大学后基本上脱离了家庭教育,而家长将精力主要转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学校表现和心理状态并不关注。

3.学校方面的原因

有些高校未能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而无正当的发泄途径,自我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差,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4.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上的一些诸如权钱交易等不良之风使得在校学生的世界观发生倾斜,网络报刊中色情、凶杀、赌博等暴力内容的肆意蔓延在误导着这些天之骄子。

总之,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畸形的心理诉求是校园暴力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弱化的学校德育教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校园暴力犯罪的外部因素。

三、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侵犯,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隐患,成为吞噬未成年人健康肌体的肿瘤,也使我们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迫切性,必要性与任务的艰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必须要分析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犯罪的方法。

1.强力整治社会暴力文化

一要防范黄赌毒侵蚀,净化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还文明殿堂的清净。二要关注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学校、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嘲弄他们。三是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创造多方位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四要切实关爱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

2.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互动

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给子女做出表率。其次,学校要多与家庭取得联系,经常沟通,防范于未然,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溶为一体。

3.规范道德修养,强化“人文关怀”

首先,大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生存与生命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其次,学校要教育学生面对现实,回归到“立人”的人文本位上,以和谐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敬畏的心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理解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尽量减少和避免校园心理行为犯罪而造成的伤害。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深刻领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防范校园恐怖犯罪的同时,学校也要适当地教给学生应对暴力犯罪的技巧和能力,避免自身伤害。

4.提高大学生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成长的良师益友,耐挫能力是正确面对患难的重要保障,也是自身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品格。

作为一名研究生,诚挚希望通过对选题的探析、研讨,为“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却暴力文化泛滥的社会,敲响必要的警钟,为还校园一片净土略尽绵力。

注释:

①胡年珊:“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30页。

②张腾明,李文虎,黄仁辉:“高校暴力犯罪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13页。

参考文献:

[1]郭翔.《青少年犯罪:预防惩教与康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第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红皮书课题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11月版.

[4]徐建,肖健.《21世纪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走向》.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3月版.

[5]袁林,韦克难.《犯罪学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罗大华,胡一丁.《犯罪心理与矫治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元月版.

[7]张旭.《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姚建龙.《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9]许邦银,张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0]刘文成.《犯罪学一犯罪学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预防校园暴力 篇4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知识目标】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校园不容暴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课文介绍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杀人狂魔马加爵

原云南大学学牛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马加爵案例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学生回答:

①校园不容暴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②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园防暴系统已刻不容缓;

④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远离校园暴力。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名称:XX中学校园防暴系统预案

目的: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共建和谐校园,安安静静读书,快快乐乐学习。

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各科任老师

可提供帮助的部门:德育积极分子、班主任、政教处、法制校长

具体措施:

(1)学校加强保卫科值班制度。保卫科24小时不间断地在校园巡查,严禁不三不四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必须做出详细登记。

(2)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学校200米内不得设立网吧,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周边的值守,对不能说明情况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处理。

(3)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讲座,加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以及其它危险物品进校,政教处、总务处不定期对学生公寓、教室进行检查,发现携带危险物品一律予以收缴。

(5)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严禁学生观看不良的、暴力的影视剧及书籍,并不得带入校园。

(6)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关键在于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动态,对不良的动态要及时予以化解。

(7)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子女、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其中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关爱,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报复心强、怯懦、逃避、承受力差等不良倾向。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确保这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板书设计】 校园不容暴力

校园暴力: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危害: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恐惧、焦虑

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总结 篇5

八四班 十月份学校组织开展了防止校园暴力侵害教育月活动。通过活动使我们认识到预防校园暴力、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八四班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确保师生的安全。现将本班防止校园暴力侵害教育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增强安全意识,强化防范措施。

我班要求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将学生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以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八四班召开防止校园暴力侵害主题班会,强调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禁止同不良社会人员来往等措施。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

二、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为了切实做好防范校园暴力安全的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明确安全小组职责,确保防范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班级安全值班。

我班安全小组轮流值班,对非本班师生进出班级实行严格记录;上课期间,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必须班主任批准;禁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班内;严禁学生将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带入校园,并确保学生即时到校入校;班级安全组长均能按要求记录并履行好职责。

四、加强教育,强化学生自护意识。

班主任教育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等。

预防校园暴力观后感 篇6

后来,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些文字与图片,都是关于校园暴力的,犯罪分子有男的也有女的,但还是男的居多。

图片中的人被揍地很惨,有很多人在事件中不幸遇难,有的人则在心里刻上了抹不去的阴影,那些照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用暴力逼迫受害人下跪的照片,那些施暴的人还恬不知耻地摆起了“V”的.手势。

这很荣誉吗?这好玩儿吗?子曾经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还有人曾经说过:“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7

1 校园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1.1 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被扼杀

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 不管老师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 理由多么充分, 但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老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 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 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 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1.2 受教育者形成不良的性格, 导致心理疾病

对学生的“冷暴力”还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学校冷暴力”会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 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 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 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 性格变得暴躁, 内心充满了“攻击性”, 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1.3 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及最近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 其注重“人的主体性”, 关注人、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性化”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而“冷暴力”大多单纯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学生成为老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怠倦的工具, 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这是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极不相容, 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教育手段如果得不到控制, 将会对教育改革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冷暴力”行为, 不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清晰的认识, 反而会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时采取回避态度, 不敢与老师交流, 甚至产生怨恨、对抗心理, 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2 根治校园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2.1 加强教师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和方向。在学校学习阶段, 学生的很多言行都是靠模仿老师学会的,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 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不应把自己私人的情绪和压力带到课堂中, 因为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不可磨灭的。因此, 应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学生中间, 深入学生心田, 品读学生情感, 在真诚中赏识, 在激情中赞美, 在柔声中指正, 肯定学生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并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在自信中逐步达到学习兴趣的固化和稳定。

2.2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其构建健康心理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应帮助学生建设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学会坚强。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 对厌学的差生, 老师对他们的漠视会更加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何不耐心地找他们谈谈, 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困难, 鼓励他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老师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其次, 教会学生解决遭受教育“冷暴力”的方法, 缓解心理压力。

2.3 教育体制的改革

切实改革以升学率为唯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减轻师生升学压力, 使教师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智育教育, 忽视对学生德体美劳等的教育, 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脱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行体罚的直接原因。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 要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生动活泼的成长, 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即使学生真的犯错误, 需要“略施薄惩”的话, 也应该把惩戒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训斥”, 学生才会认真去听, 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虚心地接受, 认真地改进。

摘要:校园教育“冷暴力”在教师和学生中屡见不鲜, 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校园精神与心理伤害问题之一。校园教育“冷暴力”看起来比体罚文明, 但它带给学生的精神与心理伤害却不容忽视。要医治校园教育“冷暴力”应让师生充分认识教育“冷暴力”的危害, 从多方面减少和杜绝校园冷暴力现象的发生, 从而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惩罚,心理伤害

参考文献

[1]陈华安.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5) :1-3.

[2]胡雯, 彭熠.对校园“冷暴力”的热关注.科教导刊, 2010 (3) :163-164.

[3]李勇.“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与解决[J].2007 (9) :67-68.

[4]魏传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2005.

[5]丁曦.对中小学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反思[J].科教导刊, 2009 (24) :4-5.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8

学生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对黑龙江省多所中专学校的调查中发现,有72.5%的中专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学生暴力现象,54.1%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遇到过学生暴力现象。这些数字说明了黑龙江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暴力问题。中专生暴力现象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原因。

1.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家庭原因

经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中专生的暴力行为发生在中专校,但这些行为往往都与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以及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①缺陷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的一大“杀手”,是滋生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温床”。

一般说缺陷家庭是指父母分居、离婚,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父母双失、父母缺一等无法履行各种义务的家庭。缺陷家庭不仅表现为家庭实体或家庭关系的缺陷,而且也表现为对青少年教育上的缺陷。在调查中得知,在当今的中专生中,缺陷家庭的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35%以上。有暴力行为的学生中,缺陷家庭的孩子所占的比例高达70%以上。缺陷家庭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意志消沉,逐渐滋长、形成沉默、孤僻的畸形心理。他们厌恶父母和家庭,甚至将这种情绪扩及到社会。这种心理趋势,比较容易向反社会的违法方向转化。

②父母不良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给子女带来不良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主要成员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这些“教师”的言行,对孩子们的心理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双亲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思想信念,不仅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和内化,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社会生活的基础。父母行为不道德,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未成年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由小到大,不断地学习模仿,就会逐渐学坏。

③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是产生校园学生暴力现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溺爱表现出无节制的娇生惯养,长期溺爱就使子女在心理结构上发生变化,表现为过分的自尊,有优越感,自我炫耀,意志力弱,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性格脆弱,脾气暴躁,放纵任性。

④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产生校园学生暴力现象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2.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暴力现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指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现在就读的中专学校,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①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是形成今天中专学校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原因。

有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维护学校荣誉,就劝“差生”退学,或勒令其退学;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能耐心教育,具体分析,而是采取压服、歧视、打骂体罚等不正确教育手段,甚至简单开除了事。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失去完成义务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们的心灵扭曲。这些学生感到他们被遗弃了,没有前途了。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由于升高中无望,在社会上容易学坏,而中专又是免试入学,所以,家长将这部分学生送到中专来。他们来到中专后,他们很快就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打架斗殴、抢同学的东西、勒索钱财等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

②学生暴力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苦果。

由于高考或中考的需要,许多学校把主要教学力量都投入到重点班上,忽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教育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智育的提高和培养,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不公的现象极容易引起非重点班的学生对升学深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学习无兴趣,纪律松弛,行为放纵。中专生大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没考上高中,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更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因此,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造成今天中专学校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中专学校管理方法的失误诱发了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

有不少中专学校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而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更有甚者,他们“以罚代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的隔阂与对立情绪。学校“以罚代教”、教师粗暴的态度,甚至体罚打骂,也直接熏染着学生,使部分学生对他人也变得粗暴起来,也有的学生用破坏公物或同学的东西来报复学校和老师,从而上演一幕幕学生暴力事件。

3.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社会原因

中专生是生活在社会中思想意识尚不成熟的人,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在调查中,有73.4%的学生认为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中专生成长,却能诱发他们产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有着严重的腐蚀作用。现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抬头,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却遭到了破坏,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善恶不分的现象,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②某些影视作品及出版物对中专生的不良影响。

为了追求票房利润,部分影视剧中充斥着格斗、凶杀的画面,过分渲染着暴力情节,这些场面刺激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暴力的心理。一些低格调刊物所宣扬的腐朽没落的伦理道德观念,使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混乱,道德标准模糊,思想轻浮、寻求刺激,严重地冲击和削弱了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学习、模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影视剧中过分的渲染暴力以及格调低下出版物的影响,是产生中专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不良的社会交往对部分中专生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低,思想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有时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因而,在对外交往中,很容易结交一些不良的社会“朋友”。目前中专生信奉“哥们义气”结成不良群体而发生打架斗殴,甚至进行抢劫、偷盗等暴力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

④网络不良文化对中专学生的不良影响。

“网吧”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视野、快捷的方式、廉价的服务吸引着中专生。中专生远离父母生活在城市,没有父母的约束,并且相对中小学生,中专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自由度大,他们一旦迷恋“上网”,很难自拔。有人曾把互联网比做“双刃剑”,它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增加了青少年知识,给青少年人的发展带来机遇,但互联网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网上的黄色“垃圾”极易诱使中专生误入歧途;网络游戏含有血腥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吸引和刺激青少年。现在不少“网吧”已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成为暴力事件的多发地。根据笔者调查,有38.4%的中专生认为“网吧”是最易发生学生暴力事件的地方,所占的比例最高,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4.暴力现象产生的学生自身原因

中专学校发生学生暴力现象与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专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心理上看,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由于其知识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缺乏分清善恶、美丑的能力,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审美观。

①部分中专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随着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的引进,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但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及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现在,一些中专生在价值取向上,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一些学生不关心社会,缺乏同情心、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中专生的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

中专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仅文化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散漫,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77.3%的中专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当前中专生法律知识水平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中专学校是学生暴力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③中专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现象。

中专生的年龄大都在16~18岁,正处在青年初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认为由于未成年人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得未成年人在向成人的转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心理矛盾与冲突。又由于中专生正值青春期,年龄偏小,且远离父母,在感情上比较空虚,他们渴望着情感的交流和来自异性的爱慕,但由于对爱的肤浅理解,产生了情感的误区与困惑,有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而引起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样往往引发了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

④部分中专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中专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由于今天的中专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今天的社会充满着激烈竞争,他们在就业和生存的压力比过去的同龄人大得多。又因为,现在的中专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是父母及亲友的宠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既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很少经历生活挫折。因此,当他们远离父母来到中专校独立生活时,面对新的事物,面对新的困难,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困扰着部分中专生,有时诱发学生暴力现象。

学生暴力现象的预防措施

1.重视家庭教育

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不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替代。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广泛、经常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学生暴力发生的重要性。

2.改进学校教育

中专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应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同时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中专生的法制教育,重视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青春期性教育。

3.为包括中专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青少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安、工商部门要利用现行的法律坚决打击传媒和娱乐行业中的不法行为,要切实加强文化和娱乐场所管理;文化及影视管理部门对进口影片、翻译小说等外来文化要从社会效果着眼,有所取舍,从源头上保证传媒的质量,防止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东西流入青少年中间;海关、出入境部门要把好国门,防止暴力、淫秽物品传入国内。

4.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及公安部门沟通机制

为了减少学生暴力的发生,学校应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要主动向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社区与学校、家长也应该建立沟通机制,把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反映到学校,反映给家长,公安部门也要把他们掌握的学生暴力情况及时通报学校和家长,这样就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及公安四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动态,将学生暴力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及时报告学校和父母,遇到严重暴力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面对学生暴力事件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只能是姑息养奸,使小暴力变成大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6.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9

——预防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预防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

同学们都知道校园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如果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暴力而失去生命,将是何等的悲哀啊!

“暴力”,它不但可以摧残你的肉体;还可以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能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严重时,能威胁你身边的人的生命安全。

在最近我们一个月来发生的6起校园惨案不仅让人触目惊心,更为我们学生自身的安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3月23日上午7时26分,福建南平市一男子,为泄私愤,在南平实验小学门前持续刺杀13名小学生,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

4月28日,广东省湛江市洪富小学一教师因心里扭曲,砍伤雷城第一小学的15名学生和1名教师。

4月29日9点40分,江苏省泰兴市一名47岁男子持刀冲入一幼儿园,疯狂砍伤31人,其中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

4月30日,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生后当场自焚。

·5月12日陕西南郑:幼儿园凶杀案9人死亡包括7名儿童

这些悲剧令人闻风丧胆!然而暴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因暴力而流的血还未凝固,它仍在上演,它仍在继续。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亲情、道德、责任、义务等等所交织的密切的关系当中。因此,个人就不仅只是个人。每一个人的现在都与未来相连,每一个人的自身都与家庭相连,每一个人的荣辱都与整体相连。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提高安全意识,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做到警钟长鸣。

校园暴力的分析与预防论文 篇10

摘要 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有必要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的成因、危害和现象,更要勇于为预防校园暴力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校园暴力 危害 预防措施

一、校园暴力及其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现象的出现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升级,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重视。事实表明,过去的的校园暴力多以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形式出现,如今的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已经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诸如敲诈、勒索、抢劫、甚至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逐年增长的形势非常明显,对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安宁的社会问题。为了进一步清除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温馨的校园,防控校园暴力应成为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

总的说来,校园暴力主要可以归为三种类型:(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指的是主要使用嘲笑、诋毁、谩骂、蔑视等带有侮辱、歧视性质的语言,给他人心理及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摧残和损害。(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使用打架、斗殴、勒索等暴力行为、甚至谋杀等极端手段,损害他人的身体及财务,这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指的是主要通过孤立或者侮辱人格等手段对学生精神造成严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由于在校园暴力中的受害人在受到对方伤害时往往惧怕报复而很少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汇报,因而在学校中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收报率往往很低,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受害学生往往也就会因此遭到反复勒索、敲诈或者殴打。因此,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1.学生的正常学习受到直接影响。一直生活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下的经常忍受其伤害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都会严重下降。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受到伤害的学生一般都会导致畏惧上学,这必然会对其正常学习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2.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很难形成健全人格。校园暴力不但对受害学生造成伤害,而且对施暴学生和旁观学生同样造成伤害。施暴学生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学生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受害学生的伤害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学校失去信心。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但如果校园暴力的现象无法杜绝,那么学生虽然在学校却无法感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帮助,饱受校园暴力之苦,受害学生逐渐演化为对学校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受害学生的家人、朋友以及整个社会都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这样恶性循环的话必然影响学校的教书育人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方面的影响

1.家庭构成。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独立单位,各项家庭职能的发挥因不同的家庭结构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从子女的教育这方面来看,一个理想的健康家庭应该是父母健在,并且能对子女能够负起养育责任。一旦破坏了家庭的这种完整性,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减弱或缺失,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多人格发展相对不完善,性格中往往会带有孤僻,冷漠,偏激,易冲动等特点,在学校里很难和同学相处,暴力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家长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长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办事方式,有些家长缺少道德修养,对现实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可能导致他们把这些反社会情绪外化成反社会的行为;有的父母性格孤傲,这也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有可能因为孩子的高傲而导致心理暴力发生在他本人身上。

3.家庭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在6个大人呵护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养成了些畸形的心态,唯我独尊就是其中的典型,这种心态的孩子遇到事,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存在。在他们的自身利益收到外界侵犯时,这种偏狭的性格往往会使他们采取以下极端行为进行反击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的人生课堂,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及教育,因此,这也是为何学校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校园暴力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人际矛盾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疏导。对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周边的不利环境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这些都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2.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工作。校园暴力的问题在普通学校或职业院校中较为突出。在普通学校或职业院校,校园里的学习风气不浓厚,早恋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发展得不好。在访问住读学生时了解到,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都是一味的制止,强行要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学生的抱怨很多,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多一些,责骂少一些。因此非重点学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坏风气。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有的教师使用驱赶的手段,治标不治本,这些使得在形式上班级的学风、班风似乎有了改观,但导致的结果是将班级上的学生有意识地一分为二,两种阶层受到的待遇也各不相同,这也加速了将本来是潜在的行为越轨的主体和被侵害的客体更加明确化,为校园暴力留下了隐患。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往往欠缺,再加上社会上经济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青少年为了贪慕虚荣,盲目的做出许多违法之事。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空间中有关道德和价值的评判,更多的,是来自于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近年来,以各种暴力游戏引发的现实血案屡屡发生,这都是因为游戏的暴力邪恶已经在青少年的内心获得认同并信赖,他们希望自己像游戏中的英雄一样,像港台影视中的黑社会领袖一样,可以一呼百应,可以自己制定规则,一切以自己想法为准,凡是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或者与自己意见不和,均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进行报复,完全失去了正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四、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的预防,必须要从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开始,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一是灌输行为准则,二是指点生活目标,三是培养社会角色。家庭应从这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为孩子的思想意识,性格,观点和立场,道德品质和意志特性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但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许多家长都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因此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充分运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也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学生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威严性,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领悟以及自我矫正自身的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这也就要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或者参加旁听法院庭审,也可以组织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或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2)重视职业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学校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都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首先应端正教育态度,不能把学生当作包袱,应善于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防止和解决后进生学业不良的问题,加强对他们的个别教育,用科学的观点指导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3)坚持严格管理和心理疏导相结合。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意气用事,精力旺盛的学生群体中常见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现象,对于做出暴力行为的学生个体或群体我们学校应做到及时的处置,分别给予其及时、适度的惩罚,起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的作用;各班班主任应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让那些容易鲁莽行事的学生在做事之前务必先考虑一下后果,对那些已经发觉的具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能做到自我觉醒,消解怨恨,教会他们如何适当地处理同学间出现的纠纷,把暴力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要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在视听范围内接触到的都是人间美德,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思想上能驱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不但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宣传,提高其对外来侵害的抵抗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对于有严重不良文娱生活的学生应该积极引导,不可听之任之,最终酿成大祸。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对不同的环境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11

关键词:校园暴力;受害者;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05-01

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曝光,网络上的施暴视频引发热议。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3%的受访者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1]随着这些校园暴力频发,大众媒体或者社会大众却只关注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却很少关注受害者他们的状况,接下来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不留下心结,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本文主要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角度出发,谈谈有关校园暴力中受害者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

一、校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危害

校园暴力主要是最近一些年在教育领域一些专家提出来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括发生在校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它一般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发生后会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可避免的有害影响,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形的心理伤害。

二、校园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辅导的思考

首先,中小学应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成才成长,不再仅仅的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综合培养。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构建“育人”教育体系。班主任应经常性的关爱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现状,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最新动态,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才易向学生敞开心扉。

其次,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校应做好预防工作,在学生新入学的时候,尽早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尽早关注暴力因子。其实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现一些中学生的危险行为,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另外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获取自信心的舞台,通过校园的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幫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2]

再次,对于已经遭受校园暴力的同学,学校要及时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关注。如果遭受暴力后,能够自我化解,并且症状表现较轻者,可以在校接受老师的心理咨询或在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加强个别咨询,敞开校园暴力倾向学生的心理疏导之门对明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个别咨询,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这是针对有校园暴力倾向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的重点,也是难点。[3]并成立以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 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应对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安全监护。但因为很多受到校园暴力的孩子,心理问题都是长期积压的,慢慢酝酿而成的,很难保证经过一两次心理疏通就使当事人完全恢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维护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建立评估、治疗、监护与转介系统。[4]对于那些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学校应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协商具体事宜。

最后,中小学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中小学生往往生理和心理都比较脆弱,在抵御外来侵害的自我防护能力较差,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往往是忍气吞声破点财受点皮肉之苦以求无事。这无疑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单纯地依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是难以遏制和消除校园暴力的。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5]

虽然,任何治疗手段都无法把校园暴力给个体的心理上伤害完全抹去。但是心理辅导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个人保护体系,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自我恢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发展。[6]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许秀芬. 从校园暴力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32-134.

[2]李海宝. 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思考[J]. 黑河教育,2015(04):13-14.

[3]夏娟萍. 中职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成因及心理疏导探析[J]. 中等职业教育,2008(32):15-17.

[4]徐儿. 基于学校实践的中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1):11-13.

[5]汤亮. 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对江西省中等专业学校校园暴力情况调查的思考[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6]肖英霞. 大学生心理创伤与复原[J]. 教育评论,2014(02):49-51.

作者简介:高广明(1991-),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案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同意参加此项调查的北京、河北、辽宁的5所中专中, 以二年级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905人, 获得有效问卷709 份, 占被调查人数的78.3%。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 年龄16~22岁, 平均17.2岁, 96.2%的学生集中在16~18岁。42.5%为独生子女。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在以往有关儿童虐待问题研究[7,8,9]基础上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 (1) 社会人口学指标。 (2) 儿童期 (16岁以前) 虐待经历。其中目睹校园暴力的界定是, 16岁前在校园里曾目睹他人严重打架斗殴。回答“是”的即为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阳性。 (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10]。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无= 0、轻度= 1、中度= 2、偏重= 3、严重= 4) , 评定最近1周来的心理状况。SCL-90包含10个因子, 分别表示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计算10个因子的均分和总均分 (均分计算方法为将各项目等级分数相加, 然后除以项目数) , 均分越高, 说明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对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当堂发放, 学生填写完问卷后由调查员当堂收回。调查员对所有班级进行统一的问卷填写指导, 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 描述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 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探讨儿童期目睹暴力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2 结果

2.1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报告率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 有398人报告16岁前在学校曾至少1次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 占被调查人数的56.1%。有149人 (21.0%) 有过1~2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144人 (20.3%) 有过3~5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48人 (6.8%) 有过6~10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57人 (8.0%) 有过10次以上的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情况

χ2检验结果显示,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母亲文化程度、16岁前不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有些人口统计学指标项目回答人数存在缺失。

2.3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特点

基于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最小年龄, 计算目睹校园暴力的初次发生年龄。很少有学生报告初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是<10岁 (3.1%) 。随年龄的增长, 学生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上升, 10~12岁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7.6%, 13~15岁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45.4%。

16岁前目睹校园暴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3~15岁 (54.0%) 、10~12岁 (9.2%) 、≤9岁 (3.1%) 。

2.4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SCL-90的关联

根据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 将被调查女生分为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组、有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组、有≥4次目睹校园暴力组。结果显示, 有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其SCL-90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此经历的女生, 并有随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增多, 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也随之增高的趋势。见表2。

注:a为与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比较, b为与有过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比较, P<0.05。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分别将本研究的SCL-90的10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作为因变量, 将儿童期躯体虐待/其他场所中目睹暴力/目睹有人被谋杀经历 (无为0, 有为1)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无为0, 1~3次为1, ≥4次为2) 、16岁前家庭居住地 (农村为1, 县城/城市为2)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为1, 否为2) 、父亲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为1, 高中及以上为2) 、母亲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为1, 高中及以上为2) 作为自变量, 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10个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与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有关。见表3。

注:自变量为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中专女生中有56.1%报告在16岁前曾至少1次在校园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陈晶琦等[9]2004年对528名大中专学生调查显示, 23.9%的学生报告在学校曾目睹过严重暴力事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和家庭, 在校园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提示我国儿童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可能的原因:一是校园内的同伴欺辱较为普遍, 如1项中韩儿童经历暴力的跨文化研究显示, 在过去的1 a内被学校同伴施暴发生率在中国为42.7%, 韩国为26.0%[11];二是学校预防暴力工作不够;三是教师体罚学生也增加了学生目睹暴力的危险性[12]。

研究还显示, 随着年龄增长, 童年期初次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增高。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 13~15岁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以往对儿童目睹暴力研究结果[9]相似。不排除回忆偏差, 即调查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越远, 被遗忘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 与没有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 儿童期有过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 而且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呈现随目睹校园暴力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9]。Howard等[6]研究也显示, 目睹暴力会损害心理健康。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调查对象来自方便样本, 并非随机抽样。故对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709名女中专学生。另外, 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 不排除回忆偏差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有上述局限性, 但仍提示,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 而且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暴力规划, 为目睹校园暴力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 探讨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 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709名女生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 有56.1%在16岁前曾目睹过校园内打架斗殴暴力事件。与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 有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出现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的频率明显偏高, 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女生心理问题明显相关。结论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现象比较常见。应提高公众对目睹校园暴力问题的认识, 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 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暴力,精神卫生,因素分析, 统计学,学生,女 (雌) 性

参考文献

[1]BUTCHARTA, HARVEY AP, MIAN M, et al.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Geneva:WHO, 2006.

[2]HENNING K, LEITENBERG H, COFFEY P, et al.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Child Abus Negl, 1997, 21 (6) :501-515.

[3]MOSES A.Exposure to violence,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a sam-ple of inner city high school youth.J Adoles, 1999, 22 (1) :21-32.

[4]LEHMANN P.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hild wit-nesses to mother-assault:A summary and review.Child Youth Serv Rev, 2000, 22 (3-4) :275-306.

[5]FERGUSSON DM, HORWOOD LJ.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Child Abus Negl, 1998, 22 (5) :339-357.

[6]HOWARD DE, FEIGELMA S, LI X, et al.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witnessing violence, and youth distress.J Ado-les Health, 2002, 31 (6) :455-462.

[7]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 2005, 19 (4) :341-344.

[8]陈晶琦, 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5) :355-357.

[9]陈晶琦, 梁艺怀, DUNNE MP, 等.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4) :234-237.

[10]陈惠昌.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增刊) :31-36.

[11]玄吉龙, 金花, 李光哲, 等.中韩儿童经历暴力发生的跨文化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2) :281-282.

上一篇:2024年入党积极分子考试题答案下一篇:在初三年级月考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