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篇1

《阳光牵着我的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18号选手隗合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阳光牵着我的手》,(板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关注对学生的评价。

本节课设计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感。

《阳光牵着我的手》选自第八册音乐教材第五课《手拉手》。本单元共有2首演唱曲和2首欣赏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是第二首,在《拍手拍手》之后。都是二段体大调结构,2/4拍,速度稍快,本首歌曲用太阳寓意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歌曲一乐段为四乐句,前三乐句与我国民歌相近与第四乐句形成对比。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是齐唱、合唱交替进行。学生对二声部学习有困难,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学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从而喜欢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采用视唱、听唱结合的方法、对比法,学唱曲谱,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及歌词。

2、通过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采用探究法,对比法,示范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并表现歌曲。“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稍快的速度,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唱法。

3、学会歌曲二声部合唱,并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二声部演唱

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查阅资料、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表现歌曲、课堂评价评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聆听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走进教室,直接将学生带入本节课教学之中,简单明了,师生问好:

通过带和声的问好形式,告诉学生,这是一节合唱唱歌课,也很自然地进入发声练习阶段,针对歌曲的重难点,二声部的演唱,特别选取的发声练习曲,利用柯达伊手势音阶进行教学,这样能更直观的提示学生的音高,训练学生准确的掌握小三度音程。通过手势进行三度、六度的构唱,为歌曲中的教学难点做准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觉是首要的。在1—6年级的整个教学中,都要关注于学生的听,要使学生有目的的听,有记忆的听。本节课学生的听也贯穿于始终,首先,聆听全曲,学生思考:歌曲的采用哪种演唱形式? 再听歌曲:思考: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很明显,一乐段齐唱,二乐段为合唱,这是,出示大歌片,学生进行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视唱,先低声部视唱,教师进行指导,再视唱高声部,教师指导 初步合唱,教师指导,在巩固练习。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能够视唱简单的旋律,因此我采用视唱进行学习,再加,上一环节有针对性的练习,基本上能够突破难点,但仍然要注意学生声部间的倾听,做到声部和谐。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是一首演唱曲,所以要以唱为主,演唱是表现领域中的重要部分,课标指出:在3—6年级学段,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演唱。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旋律哼唱,针对于学生有困难的乐句进行指导唱,学唱歌曲。歌曲第二乐段是合唱部分,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集体分别视唱高低声部旋律的办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有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然后学生分声部单独练习演唱,最后再合唱。提示学生演唱时要倾听另一个声部,做到声部和谐统一。因为学生是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视唱旋律,实际上降低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掌握的速度较快、较好。另外,学生在每节课的开始时注意力相对较集中,所以我首先安排的是学习合唱部分的旋律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难点更容易解决。

当学生掌握了第二乐段以后再学习第一乐段。这里我出示了第一乐段的曲谱,先让学生们观察发现两个乐句的旋律是同头换尾后,采用跟琴模唱曲谱的办法进行学习,当学生熟悉后,集体完整演唱歌曲旋律,填词。填词时教师关注一字多音的演唱和咬字归韵及圆滑线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学生练习掌握。最后学生演唱全曲,教师进行录音,让学生自己听辨评价,发现不足,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一首歌曲唱会容易唱好难,唱好歌曲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安排了教师范唱,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然后出示以下的问题,1、歌曲的力度有什么变化?找出力度教材中的力度记号(第一乐段中强、第二乐段强)

2、两个乐段的节奏有什么不同?(第一乐段节奏紧凑、第二乐段节奏舒展)

3、两个乐段情绪前后有什么不同?(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赞美、抒情)

4、第二乐段的情绪还有什么不同?(温暖、赞美,坚定有力,为了表现出坚定有力指导学生急吸换气)

5、全曲的高潮在哪里?怎样演唱?(结束部分,结束音唱得饱满有力)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一步步的深入作品、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情感,在通过实践感受体验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演唱。学生在有感情的演唱后,请他们讨论:歌曲中的“阳光”代表什么?在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然后请学生们有感情地背唱歌曲,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请同学们根据歌曲内容自行创编动作表演,教师进行录像,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通过录像让学生们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

最后是课堂小结:就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大歌单,在歌曲演唱时,出示漂亮的大歌单,首先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他可以显示出歌曲的节奏特点,旋律的进行方向,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歌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思想意识的转变:知识能力并重突出学科特点,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桥梁。(2)教材观念的转变:用教材教、有效利用教材,对教材有选择、灵活地运用教材,把握学情。

(3)教学理念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发挥双主体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适时调控课堂

(4)以学生为本:重视学情分析,把握学生需求与认知水平。

《 拍 手 拍 手 》说课

周口店中心校 周英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58号参赛选手周英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拍手拍手》

一、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音乐课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感受、体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情感为目标。所以我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拍手拍手》是第八册第五课《手拉手》中的一首演唱曲。本单元共有2首演唱曲和2首欣赏曲。两首演唱曲《阳光牵着我的手》和《拍手拍手》都是二段体大调歌曲,2/4拍,速度稍快,歌曲《拍手拍手》是一首以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A乐段为平行结构,四个乐句(各4小节)不仅节奏相同,而且音高素材的关系密切。B乐段为二声部合唱,旋律的音区稍高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烈。在句末,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第二乐段由五个乐句构成,旋律发展的手法与A乐段基本相同。歌曲的句中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三、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与三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认知领域和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展,接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参与,我安排了视听结合、听唱结合方法,对于学习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能够视唱简单的旋律。能够较好的拍奏xx 和x的节奏。学生以前在《国歌》中接触过重音记号,有所认知,但没有掌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深印象,掌握重音记号“>”。并能在歌曲中合理运用。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歌曲活泼热情地情绪,培养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通过演唱二声部旋律,感受合唱的魅力,因而更加喜欢合唱。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聆听,感受歌曲特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简单的形体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表现歌曲。

3、通过节奏创编和结尾旋律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知识与能力

1、能与他人一起,随着歌曲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拍手拍手》,并进行简单的形体活动。

2、掌握重音记号“>”的作用及演唱方法。

教学重点:唱出歌曲活泼热情的情绪。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音准。

五、教学过程为

1、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给出标准音学生演唱和声音程 教师指导:注意音准和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这里为学生唱好二声部做好铺垫。然后直接聆听导入歌曲: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请你欣赏。学生聆听两遍歌曲,第一遍思考:曲表现了什么主题?是什么情绪的?第二遍聆听思考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分为几个乐段?通过两遍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感受。

3、学唱旋律

旋律的学习采用听唱法与视唱法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演唱第一乐段1、3乐句结尾处唱的是否准确。第二乐段八分休止符的地方急吸气。(示范)完整演唱旋律,在间奏处加入拍手动作。

4、情感处理

学习歌词,学生演唱第一段歌词,加入拍手动作。指导 XX X 出现的准确性。然后填唱二、三段歌词。完整演唱全曲。(教师录音 评价)。情绪处理:当你唱到情绪高涨、热烈时,语气自然加重。歌曲中也用一个记号提示你,这就是“>”。加入了“>”语气加强,表现出情感无法抑制。最后一句:我们走在前头的“头”演唱时饱满有力。最后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5、表现歌曲

1、分组创编演唱,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提问:歌曲间奏的拍手还可以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2、在歌曲结尾处,进行二度创作。教师演唱一个支声部(示范)

3、观看公益广告片《文明的掌声》。让学生们懂得应该适时、适度的鼓掌。

4、学生有感情演唱,教师录像。

5、课堂评价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七、教 学 效 果 评 价 设 计

教学效果评价可操作性强(出示表格)

八、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出示表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们的倾听。

《小小少年》说课

韩村河中心校 孙丽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69号参赛选手孙丽英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小少年》。

本节课我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

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小小少年》是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音乐学科第八册第一课《少年的歌》中第二首演唱歌曲4/4拍。在上学期中,学生接触过4/4拍的歌曲,如《北京你好》、《摇篮曲》《各国儿童心连心》等。《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是一首二段体的大调歌曲。A段为平行结构,第三乐句的旋律是第一乐句的严格重复。第四乐句由第二乐句变化而成。第二乐段为二声部合唱,也是平行结构,4个乐句均为连贯性结构,不可再分。第三乐句的两个声部是第一乐句的严格重复。

四年级的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强,能在与老师共同探究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同时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够视唱简单的旋律,熟悉3度音程的构唱。在以前《小白兔和小乌龟》中接触过附点八分音符,有所认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深印象,达到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形成概念并能在歌曲中运用的程度。

基于以上情况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目标:

1、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小小少年》,从而喜欢这首歌曲。

2、主动、自信、欢快地演唱歌曲,表现出乐观向上,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困难,阳光的少年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歌曲过程中,采用听唱法、对比法,填唱曲谱等方法,掌握歌曲旋律及歌词。

2、在进行歌曲处理过程中,采用听唱法,对比法,示范等方法,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表现和情感内涵并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小少年》。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学会歌曲二声部合唱,并注意声部的和协统一、音准与节奏。

教学重点设计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准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 教学难点设计为:二声部的合唱 本节课我的教学分5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我有目的的安排了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为学习附点节奏埋下伏笔。

下面是学习新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范唱不带附点节奏的《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让学生通过听辨体会附点的作用,引出本课的知识点——附点八分音符。

设计问题思考:

(1)这两次演唱有什么不同?

学生能听出是八分音符节奏与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对比。(2)两种不同节奏的旋律情绪有什么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出八分音符节奏时值平均,具有平衡感。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打破了八分音符节奏的平衡感,给人一种起伏感,更具有情感的推动力。接着老师讲解附点八分音符的名称、读法、写法,再进一步听辨附点节奏。处理完新知我们进入到学唱歌曲阶段。

歌曲的A乐段采用听唱法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弱起和呼吸、二分音符强弱的变化(如果学生大跳有问题,用模唱法解决)。

B乐段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填唱高声部下3度旋律音的办法,边填边慢速演唱,如有唱不准的音老师以琴声带唱。指导学生唱好一个声部的同时,聆听聆听另一个声部,以培养学生对协和的三度和声音程的监听能力。通过一遍遍的练唱,达到声部间和谐统一的效果。接着,完整演唱旋律。

为了使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歌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该影片题材内容的基础上演唱歌词。这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不失时机的播放了《小小少年》歌曲视频,学生观看玩视频后,被海因策的演唱所感染,老师在此追问“海因策唱的哪一句最打动你,为什么?”接着进行情感处理,最后学生带着感情完整演唱。在这一次的演唱中,老师使用DV机拍摄下学生的演唱,观看时进行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为了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老师提问“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你能用和谐、有表情的声音自信地和同学一起演唱歌曲吗?”师生在充满感情的歌声中结束了本课。

教学效果的评价我采用了课堂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是(幻灯片出示)谢谢大家!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说课稿

昊天学校 陈艳红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房山区的陈艳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八课《妈妈的歌》中的一首演唱曲,题目是《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板书课题。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重视音乐实践等教育理念。所以,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听唱法、对比法、体验法、合作法进行教学。

(二)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理论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建构主义也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理论。它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学中我首先在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模唱曲谱针对出现的问题请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较集中时教师再唱指导说明;然后通过问题共同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来理解歌曲的情感并掌握加以表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表现子女热爱、体贴母亲的歌曲。它是一首带补充性结尾的乐段结构的歌曲。第一乐句(a)和第三乐句(c)的内部结构相同,具有分裂性;第二乐句(b)和第四乐句(d)的内部结构相同,不可分;补充性结尾部分包括两个乐句,前一乐句(a+c)综合乐句(a和c)的旋律素材;后一乐句(d1)是第四乐句的变化再现。这首歌曲并非这首歌曲并非“摇篮曲”体裁,只是音乐表现具有摇篮曲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此时他们能够较好的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进行演唱;具有了一定的模唱曲谱的能力,个别学生能够视唱简单的乐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荣辱意识逐渐增强,有些学生因为嗓音的条件有限所以不愿意当众表演。对摇篮曲这一体裁并不陌生,曾学过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我的小宝宝》、《摇篮曲》等,还欣赏过中外有名的多首《摇篮曲》作品。本册教材安排了两首演唱曲,一首是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另一首就是本首歌曲。教学中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这种亲情,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用自己的歌声表现深情、轻柔、宁静的音乐情感。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2、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也有家庭义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歌曲运用听唱法、对比法、讲授法模唱曲谱,掌握歌曲的旋律及歌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运用对比法、探究法理解歌曲的情绪情感;通过说一说、读一读等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运用体验法进一步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并有感情演唱。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深情、轻柔、宁静地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2、初步掌握切分节奏X X X。

3、能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教学重点

音乐是人情感的流露,有情感的演唱才能打动人的心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深情、轻柔、宁静地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难点

第三乐句的节奏及音准、气息

教学流程示意:导入聆听 —学唱曲谱—演唱歌曲—升华创作—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聆听

首先通过几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话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歌曲,聆听时从不同的问题入手请学生们边听边思考,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内容、体裁、表演形式和旋律。具体安排是第一遍欣赏歌曲范唱,思考:这首歌是摇篮曲吗?讲述了什么内容?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第二遍欣赏思考: 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第三次欣赏歌曲,请同学们用“呣”随老师轻轻哼唱。并思考:这首歌曲共有几个乐句?教师在演唱时利用呼吸适当提示歌曲的乐句划分情况。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能够较正确的划分乐句,让他们感受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这样作不仅遵循了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听觉思维更能从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而且从中还能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一、学唱曲谱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个别学生能够单独视唱旋律了,教学中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生兴趣,所以我采用了集体模唱曲谱的方法 逐句跟琴模唱,遇到问题,就请个别优秀的学生作小老师帮助解决,教师重难点乐句监测指导并范唱。提示:气息、切分节奏、最后一个音的时值、大调音程的音准、力度等。然后请个别学生和小组唱一唱,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把关。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难点。紧接着教师弹琴,学生分组合作演唱曲谱,进一步巩固掌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们画出旋律相同地地方。请他们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在进行小结,从而揭示这首歌曲结尾部分的结构特点。即前一乐句(a+c)综合乐句(a和c)的旋律素材;后一乐句(d1)是第四乐句的变化再现。这样作,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让他们帮助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注重了个体的发展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做到了生生互动,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演唱歌曲

这一环节里首先是填唱歌词,我让学生分组演唱歌词,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分组汇报演唱其他组评价。如有问题集体或个人帮助解决。最后是教师弹琴,学生集体齐唱歌曲。一首歌曲唱会容易唱好难。有情感的演唱才能打动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就必须理解歌曲的情绪。因此从作品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作品必不可少。我利用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共同探究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旋律进行等音乐要素,通过对比演唱、感受实践、体验掌握等方法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而使教学重点得到相应的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1)请换一种速度演唱,对比一下,这首歌曲用哪种速度演唱更好?为什么? 2)请想一想这首歌曲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还是用“热烈、欢快地声音”演唱。为什么?

3)这首歌曲用什么力度演唱较好?为什么?

4)唱一唱看看,歌曲每个乐句的旋律走向有什么特点?演唱时在力度上应注意什么?

5)结束句:在歌曲中应该怎样演唱?要表达什么呢? 6)请同学们用深情、轻柔、宁静地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四、升华创作表演

人的情感从实际生活中来,每个人的亲身体验才是最刻骨铭心的,最容易感动的。所以我安排了说一说环节,说说“你和妈妈之间最感动的故事。”然后教师在拓展一些妈妈感人的事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请学生用歌声表达出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至此教学重点得到彻底解决。在学生情感得到彻底升华后请学生们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歌曲。此时的表演感人至深,是心灵在歌唱。

五、课堂小结

最后是课堂小结:请学生们说说:你从这首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请你们把今天想说的话或想做得事送给家长的妈妈。这即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又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课外延伸。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很普通,就是这首歌曲的歌篇,这样便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和演唱。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们的注意力以便随时进行调整和提示。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篇2

“说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说课”不难, “说好”不易.为了完美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 参赛教师精心筹备、反复修改, 从说课内容的设定到演示文稿的制作, 从设计立意的深挖到说课技巧的演练, 大家做足了功夫、用尽了心思, 力求在比赛中独具特色、一展风采.

参赛教师们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托, 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 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翔实的阐述.教师们或简洁干练富于感染力、或亲和生动有趣味性、或难点突破亮点不断、或立意深挖思想深邃、或匠心独运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把各自的教学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 教师们精心对比了苏教版和人教版、实验教材和修订教材的异同, 深刻解读课程标准, 并通过前测、课前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展示”这一层面上, 教师们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积极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重叠问题》设计了呼啦圈相套环节, 通过参与两种游戏, 形象地诠释了集合问题;《推理问题》通过游戏引入, 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掌握推理的方法, 并在整个练习中贯穿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们说“教学反思”环节中, 我们看到了每个选手所经历的磨课洗礼过程:研读教材, 教学设计, 与团队同伴共同研讨, 教学实施, 课后反思再设计……这些经过沉淀、反思后形成的说课展示, 使我们惊叹他们历经锤炼后破茧成蝶的过程!

说课比赛结束后, 我们通过现场评析和与教师们进行互动交流, 对各位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 并就说课内容的设定、教学过程展示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说课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与剖析, 使与会教师深刻地感受到说课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也能将教师的教学与教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课“说课”大赛引起的思考 篇3

少先队活动课“说课”怎样说

少先队活动课“说课”是辅导员通过对教育目标自身的分析,表述对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辅导员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说课”以说为主,是辅导员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是提高辅导员上好少先队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可以运用以下形式来进行:

辅导员自己说——由辅导员本人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辅导员在自己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少先队教研(科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其实就是辅导员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这样教。在开封市辅导员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展示大赛中,当辅导员说完本节课之后,大赛评委会请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皇甫鸿昌老师现场进行点评,他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理论与实线相结合的精彩点评,使辅导员大开眼界,让辅导员在少先队活动课“说课”的“观摩”与“点评”中加深对上好少先队活动课的认识和理论的提升。

和队员一起说——这是少先队活动课“说课”与学科教学“说课”最大的区别点。让少先队员参加“说课”,既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特色,又体现了少先队员主体作用的特点。如“在党鸿辛中队里茁壮成长”、“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争当红领巾志愿者”、“学习英雄好榜样”、“沟通无极限”等少先队活动课,在“说课”中由于队员的积极参与,使整个“说课”过程生动形象、充满活力,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运用时尚元素说——当今的少年儿童天天都在和时尚元素打交道,队员们对各种时尚元素非常喜欢,而且又经常用。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时尚元素,学习现代化传媒技术,如遨游网络世界、绘制四格漫画、制作少先队网页、创制儿童动漫、开设学先锋博客、绘制电子贺卡、自编电子手抄报、进行关爱微博记录等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到少先队“说课”当中,让少先队活动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少先队员喜欢上这样的少先队活动课,让少先队员在快乐和谐中学知识、受锻炼、长才干。

在实情实景中说——少先队活动课“说课”不一定非得在办公室里说,也可以在室外说,在实情现场中说,在实地景观说,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说,在科技实验室说,在具体活动中说……这样就拓展了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如“伸出勤劳手追逐中国梦”、“五彩羽毛足尖舞健康体魄中国娃”、“华夏梦圆创辉煌中原少年当自强”等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就是在校外少先队活动场地说的,使队员感到常上常新、感到上少先队活动课真的“有意思”。

队课“说课”大赛引起的思考

我们举行的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大赛,受到了全市少先队辅导员的热烈欢迎,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少先队学科化建设,同时引起我们对如何上好少先队活动课的深层次思考:

思考之一:少先队活动课“‘队味’要浓”

少先队活动课,是以少先队组织为实施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实施途径,以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教育基础,以促进少先队员的良好思想意识培养和基本素质养成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因此少先队活动课要重视融入少先队元素,彰显少先队特色,保持强烈的“队味”。这就需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学习队章”,把“我们的队名”、“我们的标志”、“我们的队旗”、“我们的队礼”、“我们的队歌”、“我们的队组织”、“我们的呼号”、“党团队组织意识教育”等少先队基本知识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体现在各年级队课中。二是坚持“队的活动”,绝不能上成类似语、数、外等学科教学式的“课”,也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三是坚持“队员当家”,让队员做到自己的活动自已搞,自己的队课自已上,自己的进步自己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正成为少先队活动课的小主人。四是坚持“辅导员”角色,辅导员要走到队员中间,用笑脸看待每个队员,把少先队活动课的权利和空间还给少先队员。

思考之二:少先队活动课要“以小见大”

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按照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一课时的制度安排,进入了基础教育的教育计划中。这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课,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课时的宝贵时光。我们要紧紧围绕《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少先队活动课的四大内容:组织意识、政治启蒙、信仰萌芽、成长取向及分年级的活动要求设计活动课方案。同时要把“大道理”变成少先队员容易接受的“小道理”,把“有意义”的活动真正搞得“有意思”,真正做到贴近少先队员。这就要刻意在“小”字上作文章,因为小有基础性、小有针对性、小有广泛性、小有可行性,因此我们要围绕以上大主题来策划小活动,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把大计划分成小行动,使队员们便于理解,乐于接受。

思考之三:少先队活动课要注重“案例”

何谓“案例”?案例是指有一定价值的事例。用作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的案例,必须是具有少先队特色、少年儿童特点的案例,即对少先队工作、活动、集体、个人某一特定情景作宏观的描述或介绍的案例。在少先队活动课中,辅导员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少先队员学习、研讨、体验、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作“案例教学法”。运用“少先队活动案例”上少先队活动课,标志着辅导员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水平。从教育发展眼光来看,世界上许多名牌大学都注重案例教学,美国哈佛大学要求每个硕士生掌握600个案例,要求每个博士生掌握1500个案例。如果我们的少先队辅导员每人能掌握几百个甚至1000个“少先队活动案例”,并能在少先队活动课中精心选择、巧妙安排案例的教学,那么将会给辅导员本身带来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升华与质的飞跃。

思考之四:少先队活动课要“坚持科研”

少先队活动课“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少先队活动课备课更加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辅导员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教学准备,在搞好“说课”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少先队活动课的教案写作、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现场观摩、课题研究上下功夫,要探索建立少先队活动课的科研制度。

应该看到,对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的研究,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这就需要根据少先队的教育特点,按照社会关注、学校关心、队员需求、辅导员有能力完成来确定科研课题,运用一定的科研方法和规范程序深入地进行少先队教育科学研究。在少先队活动课“课题”研究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团队精神,做到求真务实,理论升华,用课题研究来促进少先队活动课质量的提高。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篇4

居方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体育学院101班的居方圆,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支充满火般激情、勇挑重担的优秀团队事迹,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由冯立安、安乐龙、赵晨等九位同学组成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团队的事迹。他们从2010年寒假开始经过8个多月的严格训练,经历严寒酷暑,通过残酷竞争,从2008级体育教育66名同学中脱颖而出,入选集训队并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

狄更斯曾经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这支火一般的队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名言的真正内涵。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风貌,展现了江苏大学生优良的综合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所有参赛代表队的充分肯定,江苏省教育厅专门发来贺信表示祝贺,这就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团队,这就是我身边的榜样团队。

一、不畏强手,敢于突破,骄人成绩彰显榜样力量。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由国家教育部主办,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所高校代表队参赛,各队实力雄厚,竞争十分激烈。最终,我院代表队获得了体操第一名、武术第一名、篮球第一名、田径第三名,专业基础理论第二名、英语第二名、计算机第四名,最终以运动技能类第一名、专业基础知识类第二名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一等奖三项一等奖,充分展示了我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较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与此同时,代表队还获得了大赛组委会授予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冯立安、安乐龙两位同学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运动员”称号,此次成绩的取得创造了自97年本项大赛开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也创造了江苏省参加此项大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为我们江苏赢得了荣誉。

此次大赛给予了他们一个非同一般的锻炼平台,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迅速成长,他们迎难而上、他们自信自强;他们团结拼搏、他们收获梦想!他们没有留下遗憾和创伤,他们收获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4个代表队的真诚褒奖。在首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专业体育学院、“211”院校、一本体育专业院校的面前,他们不畏强手、敢于突破!

二、勇于挑战,超越自我,榜样事迹感动淮师学子。

大赛集训的强度和密度,前所未有。在八个月多的集训备战过程中,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训练,从早到晚,每天10多个小时的强化学习,各门课程紧密衔接,无论是冬日里的寒风凛冽,还是炎炎夏日里的酷热难当,田径场上依旧闪动他们奔跑的身影、体育馆内随处可见他们汗如雨下的状态。

一个训练周期结束,专家组都要对我们的队员进行考核,检验训练成果,找出存在问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个动作的无数次机械、枯燥的重复,队员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厌烦的情绪。高原现象的出现,更使我们的队员产生焦躁的现象,训练受伤现象时有发生。如赵晨在短跑训练中,大腿肌肉拉伤;李旭在体操训练中不慎摔伤等。

暑假期间,我们的队员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在烈日下训练,体操馆、武术馆像蒸笼一样,我们的队员在教练的要求下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力争使每一个动作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江苏争光,他们流汗流血,但从不流泪。

距离比赛还有十天时,李杰在一次跳高练习中,因试跳过猛,不慎腹肌拉伤,疼痛让他泪流满面,意外的受伤可能会致使他今后再也无法运动,当老师都确信他已无法参赛时,他却以惊人的毅力,重返赛场,以1.82米的跳高成绩,为团队最后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在赛前,冯立安父亲因生意失败而亏损巨资,他的心情十分低落,当他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师与他聊天谈心,使他能够及时调整好的心态,重新站起来。从那以后,即使又在训练中扭伤了脚踝,他也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在前一天的赛前训练中跟腱旧又伤复发伤,使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担心!他却仍然坚持参加比赛,发扬了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最终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体操比赛的高分。

安乐龙是一个少言寡语、不被关注的学生,老师们并不是十分看好他,但他通过刻苦训练,使自己的各项技能突出,身兼全部的四个术科项目,比赛中表现可谓尽善尽美。

沈阳比赛期间,由于水土不服,好几名队员出现腹泻,赵晨就是其中一位,肠胃一直不好,但她依然可以战胜自我,训练从不马虎。在田径比赛中,赵晨面对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最终在女子跳高赛中跳得第一,并创造出个人最好成绩,实现了自我超越。

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这样一种不畏强手,勇于挑战的精神,才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头顶着熠熠生辉的桂冠。

三、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成功过后重新书写人生。

“成绩的取得只能代表我们过去的成功,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努力走好今后的人生路。”这是参赛团队中四项全能的安乐龙同学对我说的话。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是成功的佼佼者,可是这一群80后青年走下赛场过后便立即投入了自己的人生战场。作为08级毕业班的学生,他们考研、考公、考编制,一刻都没有让自己松懈。陈敏同学考取了东南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赵晨同学已经通过南京编制的笔试考试,李杰同学全身心的准备政法干警的考试,冯立安、杨超等同学也在为教师编制而准备着。

缤纷的六月还没到来,相信那时候的他们也同样会收获人生的喜悦,因为他们身上始终有着那种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人精神。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篇5

教师:西城魅影

上课时间: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第3节课

上课地点:健美操馆

一、教学内容安排及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健美操操化动作基础训练:吸腿跳——弓步跳。

2、教材分析:

健美操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被列为普通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也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它是一门新兴的、极富活力的并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特点的学科。健美操即是一种大众健身方式,也是一个竞技运动项目。

《健美操专项训练》教学,即是应用健美操教材来培养体育专业健美操专项专门人才的过程。健美操作为一门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其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变化着,现已形成除内容丰富外,还具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特点。在自己十多年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科构成的稳定性特征,及健美操不断发展更新的特点,将《健美操专项训练》课程的教材总的分为4各部分:基础训练、套路表现、组织教学及创编指导。

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材内容的教学实施,第一阶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套路表现,第三阶段——组织教学、创编指导。

本次课内容即处于第一阶段——基础训练。而我将“基础训练”又分为了4各部分,各分重点的来进行教学实施,分为:基本动作、身体能力、难度动作和乐感节奏。而基本动作以多年教学实践中将健美操下肢基本步伐及上肢基本动作逐一进行科学编排,创编的9组操化动作练习组合,其内容覆盖了上下肢动作、手型,动作做法等,本次课具体教学内容即为第4组合——吸腿-弓步组合为载体,完成基本动作教学,并也进行了身体协调能力,乐感节奏等的内容教学。(所教组合先后顺序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严格安排,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益)通过多年教学及操化一个操化组合重点包含2个基本步伐、2个以上上肢位置、2个以上上肢做法、2个手型、2个身体方向变化、左右2遍的对称动作(这是操化动作包含的内容、也是编排这9组合的原则);从而达到对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连贯性、节奏性、灵敏性训练,以及掌握健美操动作变化规律并达到身体训练的全面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按照体育专业总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健美操专项课程的目标,我把健美操专项训练课程目标细化为以阶段项目任务为基础的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本学期为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为: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第三阶段为:拓展能力培养阶段),按照第一阶段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基本掌握健美操操化动作组合第4组合——弓步、吸腿跳左方向1×8拍组合动作,了解健美操动作运动动作变化规律。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及基本步法组合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动作节奏感、音乐乐感;提高学生动作力度技能及艺术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进取、刻苦训练的品质;养成学生挑战自身能力、勇于超越自我、增强自信的张扬个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第一阶段教学特征及学生特点,及现代健美操发展变化特征,教学中我按照走动作规格为基础——操化动作强化为重点——艺术素养为难点的路线来达到本次课目标和完成本阶段教学,并能通过其蕴含的美及教育功能来全面发展学生,使学生身心素养及专项技能得到很好地提高和发展,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本次课为专项训练课的第一学期,处于能力培养中的第一阶段,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对健美操动作感觉较为陌生,基础动作不牢固。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中学,开始学习时,节奏感、音乐乐感、动作协调性、姿态总体较差,经过半学期的专项基础训练后,协调性得到一定改善,对动作的求知欲也大大增强,开始建立练习信心,并对健美操更加向往与热爱,期望很高。

2、生理心理状况:

(1)生理状况:本次课是针对体育学院本科三年级健美操专项学生设计的,学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功能已达到最佳时期。

(2)心理状况:

认知方面:所选健美操专项学生学前很少接触过健美操,对健美操了解少,特别是练习健美操所需要的最重要两个条件:动作协调能力及音乐素养。虽然普修课有所接触,但如音乐乐感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大多学生都表现出的是音乐乐感不好;经过前面几个基本组合及基本动作练习后,学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协调性得到一定改善,所以通过积极引导,动作安排以刺激下一个练习兴趣为主,增强挑战动作的信心。保持他们对健美操向往热爱和浓郁兴趣。

情感方面:大三学生,情感虽开始趋于稳定,对健美操虽已不陌生,但由于各自受的教育的不同,面对健美操繁多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心理压力大,常在练习中出现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通过设置难度适宜的动作组合,经过他们的努力又可以达到,增加成就感;在通过引导、鼓励等,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及效益。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要求

重点:健美操基本步伐、手型、动作做法的规范性及准确性。难点: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配合、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熟悉健美操音乐特点,按要求完成学练次数

五、教学程序

整堂课的结构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

考虑到上课时间是入冬的上午的课,准备部分除课堂常规外,在准备活动中安排形体练习的基本步伐的为内容,强度中偏下,既可以直接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又可以作为脚型基本功练习内容,音乐选用世界名曲《瓦妮莎的微笑》,其特点明快清亮,能提起练习者练习情趣,充分运用音乐在教学中的积极功效不但增强大脑兴奋性,还能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和提高审美能力。其后是行进间基本动作操化组合练习,强度中,音乐也选用节奏明快的《晨练》,让练习着清新不烦躁,逐渐进入到健美操训练课的其烦中来。其间练习都采用行进间移动中完成,与现代健美操发展要求突出健美操动作流动性特点相吻合,同时也是提高步伐灵活性、动作规范性的基础练习,练习强度逐步增加,是学生得以充分热身完成准备活动。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内容分为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

(1)复习内容

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外练习和巩固情况,进一步改进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2)新授内容

新授健美操操化动作组合4,其特点是在先前3个组合基础上,强化弓步跳规格与吸腿跳规格,而这两个步伐也是体现健美操风格特征的主要步伐,与前面所学过的开合跳、后屈腿跑跳,并步跳等衔接延续,形成难度上在微量增加的具有一定梯度的动作组合关系,这可以使学生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身体协调性逐渐提高,而不断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动作难度需求和挑战,保持学生的进取心,整个学期安排了9个基本的操化动作组合,音乐选用强劲而有时代感的《独家试唱》旋律,在强有力的音乐节奏中,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身体协调性上和灵敏性上有更大的突破,为今后学习新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部分

结束放松部分,选择了芭蕾舞基本手位练习操,其动作特点舒缓延伸,即适用于放松动作,又适于上肢的形体姿态控制与练习,并与课的准备部分前后呼应,重艺术素养的培养,最后在配合与舒缓放松的《舒伯特小夜曲》,闭上眼睛配合呼吸,在每位学生身心得以完全的整理与放松后结束本次课。

六、组织形式与教法

1、组织形式

由于是专项教学训练课,课中除了完成显性的技能目标外,在组织练习过程中,常强化一些隐性的技能练习,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要求学生听音乐自呼口令节奏进行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令的发音技能,还能提高学生音乐乐感和节奏感等。行进间练习法,轮换位循环练习等可以提高学生动作步伐灵活性及流动性,增加学生动作展示机会,组织教学队形及路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场地限制及带来的不足,也便于教师观察并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2、教法

在教学中,采用音乐先行的教学方式,教法更具教学内容和过程先后采用了讲解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提示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递加循环法以及分组练习法、变奏训练法等练习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了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是通常是先通过“节奏口令”完成教学后,再配以音乐,这样忽略了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主导地位,以至于影响健美操学习效果,特别是乐感培养,所以教学中首先就进行音乐教学。

其二讲解示范与分解教学法是新授内容主要的教学方法。由于操化动作组合中动作多变化快,动作配合复杂,在分解练习时,又采用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解,两者结合运用可以避免完整动作因分解带来不连贯和细化动作不足的矛盾,常采用此方法来强化个别几拍动作的衔接,使学生掌握自学学练的学习方法。不完全教学法能充分吊足学生胃口,例如在分别学习完上下肢动作后,让学生自行练习完成完整的动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与挑战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练能力,特别是在教授完左边动作后,留给课后练习右面的对称动作时,能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旨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本次课的特点可小结为:

1、音乐先行,重音乐乐感培养

2、基础为主,重健美操核心内容教学

3、以学生为本,重学生能力培养

4、美育于教,重学习引导

说课大赛策划书 篇6

一、活动名称: 策划书主办: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说课大赛2011年3月19日1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本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感受怎样去说课,使他们知道说课应该注重教法、学法和想法,同时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教师技能。为有志于成为老师的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同时也加强同学们对教学技能的重视和体会,引导同学们自觉,自主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三、主办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四、活动对象:全校本科学生

五、活动比赛时间:待定

六、活动地点:待定

七、赛前安排:

1、宣传工作:制作一张展板进行宣传;比赛过程的现场请通网部的成员进行拍照;请广播台进行宣传;成员在人人上进行赛前预热宣传;

2、评审团邀请: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评审打分

3、报名工作:各班级同学于...号之前到各班班委处报名,随后班委将报名表交于...。(各选手将教案备份赛前交与学习部)

4、布置会场:安排好不同角色的位置,具体人员安排另行通知。为每位评委制作打分表,准备笔、矿泉水等。

5、选手抽签:选手抽签决定说课顺序,选手到教科院学生会抽签,具体时间待定。

八、比赛流程

1、初赛:我们将根据各选手上交的报名表和教案来进行筛选,再通知选手进入复赛

2、复赛

第一环节:选手进行说课,由评委进行打分

第二环节:答辩环节,评委对选手的说课进行提问,由评委对选手的回答进行打分

第三环节:预设课堂突发状况,根据选手的表现,评委进行打分

3、奖项设置:最后两个环节的分数加起来进行排名,比赛最后决出最佳人气奖,最佳台风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九、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白

(二)、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参赛选手依次进行说课展示,答辩环节,对课堂突发状况进行处理,评审团对每位选手做出相应的评价和评分。

(三)、评审团统计并公布最终比赛结果,并由主持人宣读。

(四)、颁奖

(五)、主持人致大赛结束语

十、参赛者要求

每位参赛者比赛时间为10至15分钟(由评委计时),自备教案,进行比赛时,需要板书粉笔字,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也可自带PPT)

十一、评分规则

说课评分(满分为50分)

教案设计(10分):

1、内容完整,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清晰。

2、设计规范、合理、表述精炼,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说教材(10分):

1、简要、准确说明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地位和作用

2、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联系性强。突出重点,把握难点。

3、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完整,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说教法学法(10分):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阐述清晰。

2、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理论依据充分。

3、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说教学过程(10分):

1、教学过程组织严密,结构完整,教学环节分配合理,衔接自然。

2、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运用适时、适度、高效。

4、反馈措施得当,应变性强。

5、教学有特色,富有创意。

教学技巧(10分):

1、语言规范、简洁、逻辑性强,生动、具有感召力。

2、仪表大方,教态自然。

3、板书书写正确、设计合理

4、遵守时间(超时每分钟扣1分)

第二环节评委答辩(满分20分)

A、正确理解评委提问(5分):对评委问题的要点能准确的理解,回答具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而谈。

B、条理清楚、论据充分(5分):能在评委提问后针对问题做出回答,回答内容 建立在准确的事实和可信的逻辑推理上。

C、有效利用时间(5分):有效分配并合理利用答辩时间

D.心理素质(5分):在问答过程中始终保持镇定和自信。

第三环节:课堂突发状况处理(30分)

A、处理得当,不影响正常教学(10分)

B、语言机智,没有呵斥学生的行为,有老师的风范(10分)

体育基本功大赛说课 篇7

201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基本功大赛”),有来自21个省市区24所高校的师生齐聚沈阳体育学院,参加了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计算机、田径、篮球、体操、武术7个项目的比赛。[1]经过激烈角逐首都体育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和湖南科技大学获得前3名。本届比赛各代表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比赛作风,各参赛高校既接受了教育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教学检查和评估,又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基本功大赛的预期目的。

但从大赛公布成绩的数理统计来看,部分成绩出现“变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 (1) 通过团体总分前8名参赛院校的团体总分成绩的比较分析,揭示前8名参赛院校的差异; (2) 对24所参赛院校10个项目的成绩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发现专业基础理论和4×400m混合接力2个项目的运动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并分析原因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2011’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前8名分析

本次基本功大赛的团体总分成绩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类竞赛成绩,由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田径、体操等7个单项成绩名次得分总和排定名次。

备注:数据来源于《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根据竞赛规程,以名次得分统计团体总分。

如表1所示: (1) 参赛队团体总分前8名中最高成绩为365分,最低成绩为226分,成绩差距为139分,这表明前8名参赛队之间的实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第24名的实力水平与前3名的实力悬殊甚大。 (2) 前2名的成绩超过348分,且成绩差距为17分。表明前2名的院校水平相当,实力比较接近。但第1名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以3个单项第一的成绩获得满分。 (3) 第2、3名之间的差距为85分,这表明第2、3名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可以看出前2名的院校构成本次赛事的“第一集团”。 (4) 第3~8名的团体总分成绩均分布在200~299分区间,其中3、4名之间的差距为17分,其他4~8名各名次间的差距不足10分。说明第3~8名的院校水平差距较小,实力相当,尤其是第5~8名的名次间差距甚小,因此构成本次赛事的构成“第二集团”。 (5) 从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得分情况来看,前8名的参赛队伍均比较均衡,这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均衡发展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2011’基本功大赛单项成绩及“变异”成绩分析

1.%2011’基本功大赛单项成绩分析。

2011’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200分)和运动技能类(200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计算机和英语;运动技能主要包括田径的4×400m混合接力(3男1女)和跳高、体操的跳绳和竞技体操(双杠和技巧)、武术的徒手或套路、篮球的综合技术和一分钟投篮。[1]广播体操和武术健身操的比赛各参赛队均不计名次分且未出现扣分情况,本文不作详述。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对2011’基本功大赛各比赛项目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以及正态性检验(见表2)。

备注:数据来源于《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 英语科目因预赛和决赛的总分不一致, 故均采用预赛成绩计算, 且对总名次无影响。

如表2所示, 2011’基本功大赛10个项目比赛成绩 (24所参赛院校) 中, 服从正态分布的项目有:英语、竞技体操、跳绳、武术、一分钟投篮以及篮球综合8个项目;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项目有:专业理论、4×400m混接和跳高。

2.%2011’基本功大赛“变异”成绩分析。专业基础理论综合的成绩分析。

任何比赛都有竞争,没有竞赛,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生命和活力。[2]依据基本功大赛的竞赛规程,专业基础理论综合主要以本科体育教育基础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及体育政策法规和近一年体育时事为主要内容(满分100分),每校8名队员均须参加考试。[1]2011’基本功大赛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前8名统计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第1名的平均成绩为89.44分,等级为良好,几乎接近于优秀的水平;第2名的平均成绩为77.86分,等级为中等;第3~7名的平均成绩均分布在60~65分,等级为及格;第8名的平均成绩为59.88分,等级为不及格。这说明 (1) 第1~3名之间的差距较大,平均分的差距为12分即总分相差96分; (2) 第3~8名平均分的最大差距为5分,差距不大。因此,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第1名的参赛院校的成绩出现“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毕竟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一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抽出8名各科专业基础理论达到优秀的概论微乎其微。是何原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2.2%4×400m混合接力成绩分析。

2011’基本功大赛规程规定:运动技能类的田径比赛包括跳跃(30分)和4×400m混合接力(30分),其中4×400m混合接力各队参加需4人(其中女生至少一人)。以8月20日田径4×400m混合接力比赛顺序统计各参赛队伍比赛成绩,如表4所示。

备注:资料数据来源《2011’基本功大赛组委会成绩公布单》, 竞赛分组来源于竞赛手册。

从表4可以看出, (1) 第3组平均成绩与第4组的平均成绩差值为12.78s, 这相当于第3组的参赛队伍比其他组要快80m之多; (2) 第3组的第6名成绩223.4s比第1组的第1名快0.1s, 比第4组的第1名慢2.0s。竞赛规程规定各参赛队伍4×400m混合接力至少有1名女生参加, 以第3组的第3名成绩211.1s来看, 其平均成绩为52.78s。众所周知, 按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男子400m二级运动员手动计时为53.0s, 女子400m二级运动员手动计时为1:00.0, 这说明第3组前3名的参赛代表队的男运动员均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女运动员达到健将级水平, 出现如此大的误差原因, 这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思考

1. 加大支持力度,树立品牌赛事意识。

品牌赛事运作需要很长的时间,赛事的商业化运营既离不开城市这个平台,也离不开城市政府的支持。[3]各参赛单位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赛组委会应积极寻求主办院校所在城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商业赞助,树立品牌赛事意识,打造国内高校学科专业之经典赛事。

2. 加强监管力度,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互换。

首先,大赛组委会对整个赛事的筹备、举办加强监管力度;其次,在教指委的领导下,对理论考试试卷的出题、保密、监考、阅卷等工作严格规范,如组织非参赛院校和非举办院校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出题、在田径馆等公开场地组织公开的理论考试等工作;再次,在资金支持和大赛仲裁委员会的指导下,参赛院校的各项目教练员和理论指导教师参加相应项目的裁判或监考、阅卷工作,必然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3. 打造纯净赛事环境,专业培养任重道远。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职业主要是体育教师,是未来体育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4]“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造纯净的竞赛环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专业师德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均衡发展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硬道理。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除具备高尚的师德外,必须具备良好的讲解示范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讲解示范能力的重要保证,为此,均衡发展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硬道理。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2011’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参赛院校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 进一步探讨部分参赛院校专业基础理论和4×400m成绩的“变异”原因, 旨在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期为兄弟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通知[Z].教体艺厅函[2011]4号, 2011-2-18.

[2]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 2004, 11 (4) :2-3.

[3]胡晓春.国家考试若干问题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100, (4) :3-84.

[4]卢长宝, 孙惠乾.品牌赛事对城市创意产业拓张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5 (1) :34-35.

上一篇:作文 走进美丽的童年下一篇:学校网络文明传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