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的范文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绪论的范文

绪论的范文 篇1

绪论

教学内容:现**作的内涵;写作的特性与规律;现**作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整体上把握现**作的内涵与规律,理清与以往作文时代的区别,为本学期的写作训练奠定基础,并建立起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新型理念。教学重难点:现**作的规律与特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

一、现**作的内涵

导入:试从下面两则例文中思考:什么是写作? 《诗经。魏风。伐檀》

《我很重要》——毕淑敏(节选)

(一)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写作”? •

案例(1)

选自于《诗经》,它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表现出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历史深处动人的风景。(外在客观的世界领域空间)

案例(2)

节选自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选文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类,对自己的反思。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作家的内心活动。(内在主观的心灵领域空间)

•••• 写作是一种劳动,对劳动的记录;写作是一种连贯的文字符号的创造;写作有记录性、可以传播、能够让读者产生想象;写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写作的含义

写作,就过程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 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

从本质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书法,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现**作的诞生

•••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便开始写作活动。从先秦以来,文言文写作一直占据主流。“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新文学运动的出现,标志着现**作的真正开始。现**作文体的发展 古代文体(散文大国):

论说,序跋(“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置于书后的称为“跋),诏令,奏议,典志,传状,碑志,杂记,叙记,书牍(简牍书信),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兼用于规戒、褒赞),颂赞,哀祭,辞赋。

“五四”后新文体:

(1)新闻文体:消息,通讯,社论,短论,报告文学,深度报道等;

(2)财经文体: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经济活动分析,合同,广告,说明书,专利申请书;(3)司法公文:刑事自诉状,民事起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判决书;(4)行政公文: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5)文学文体:自由诗、影视文学、网络写作 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050123写作理论与实践

01 写作基础理论 02 文体写作学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部分含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④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复试笔试科目:写作学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写作②汉语基础(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研究生

• 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变革趋势

①由“以文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②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向以写作行为为对象的动态研究转变 ③写作教学研究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训练的过程转变

④由写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向写作教程各操作环节中作者应具有的写作智慧、能力的研究转变

朝着作者智能研究与智能结构形成规律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对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 等深层结构理论研究的突破。

⑤由长期一贯重视文学写作研究逐渐向重视实用写作研究转变 ⑥先由传统纸介写作形式的研究向现代电脑写作方式的研究转变

目前朝着既重视传统写作形式研究又注重电脑写作新技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作学实现了自身学科的自立,实现了将写作理论研究与科学训练程序相结合,将个体的创造性、实践的操作性、动态的综合性作为写作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确立,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努力建设写作学基本理论体系和写作基本训练体系。代表性写作科研成果

•朱伯石的《现**作学》

裴显生的《写作学新稿》 •董小玉的《现**作教程》

尉天骄的《基础写作教程》 •马正平的《写作学引论》系列

江少川的《写作》 •路德庆的《写作教程》等等

林可夫(福建师大)

•金振邦(东北师大》

刘海涛(湛江师范学院)

(二)为什么写作

这片落叶虽已枯萎飘零,但却在诗歌里放着永恒的金光——(俄)费特

“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讨论:你为什么写作?

1、纪录、传播和社会交流

在我们纪元前的头一个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他们发现尼罗河流域到处有似乎与埃及历史有关的奇异小图像。可是,这些罗马人对“外国人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仍然是个神秘之国。但在1798年,一位姓波拿马的法国将军恰巧去东非,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没有越过尼罗河,他出征失败了。然而法国那次著名的远征,却偶然解决了古埃及图像语言的问题。今日我们知道尼罗河的历史要比密西西比河清楚得多,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整整四千年的文字纪录。——房龙:《人类的故事》

2、抒发个人心性,或发牢骚(创作文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生命力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弗洛伊德:《作家和白日梦》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现实的补偿。

3、自我实现,精神愉悦,思想满足

“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

可能比实际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他告诫人们,“假如你有意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能力的可能性。”

作家往往对写作充满渴望和冲动,马克•吐温把这种冲动描绘为比疯狂更可怕的魔障,它像疾病一样让人变得虚弱。

巴尔扎克则把它比作难耐的痒痒,他不得不每天用笔去挠。

曹雪芹隐姓埋名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日子,却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写作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高行健

湖北女农民诗人余秀华

•38岁的余秀华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为:因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二辍学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结婚生子。目前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她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照顾。还好,她认识了诗歌。她在博客上写,在论坛上写下2000多首。2014年被《诗刊》发现,开始走红。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5、求职、求爱、求得人际和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全球畅销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并一举夺得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第一层故事:少年派遭遇船难,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一同漂流227天,获得重生的故事。

• 第二层故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死去。厨师将其吃掉。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派的本能 你喜欢哪一个故事? 郭敬明现象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

郭敬明现象

•2014年,郭敬明将自己的小说《小时代》分为三部曲搬上大银幕,进军10亿导演俱乐部。我的成功天经地义

•2012年《最小说》在一个中国文学期刊10强¡±的评选中以绝对的领先票数高登榜首,击败巴金的《收获》。对此媒体纷纷打出了《郭敬明赢了巴金》的标题。•如何看待这种把写作当生意经营的现象?

二、写作的特性与规律

(一)写作的特性

1、个体创造性

个体创造性的形成在于:(1)生理机制不同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

(2)生活阅历不同

个人阅历的不可以重复的,人无法一次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自然,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的人无法产生一样的感觉。如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3)知识储备的不同:

知识储备直接地决定了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在五四文学时期,像鲁迅那一代人之所以完成了对新文学的创造,正是根源于他们接纳了现代知识。(4)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个体创造性的启示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与应用写作学科组)成立于2009年4月,由葛红兵教授发起,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教学单位,并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学科困境

中文被视为最好毕业却最难就业的专业。不仅中文本科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就连研究生也很难找到工作。中文在市场上好像是一个最没有专业的专业。

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写作能力并不高,不仅不能写文学作品,有些学生甚至连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也不会写。中文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市场脱节

学科出路

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发展文学创意写作学科,培养新型写作人才是拯救传统中文学科的根本途径。

文化产业对中文专业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各类网站、游戏等新媒体,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影视传播和广告,会展和企业策划,以及各类娱乐行业等都大量需要新型的写作人才,需要创意人才。

诗歌大奖赛 在咸宁市十六潭公园的东南角,诗歌《故乡》石刻揭幕。这首只有13个字的短诗,获得了“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获奖信息一经公布,就引发网友热议:“这诗真值钱。”有网友评价,“这不能算诗”。也有网友认为,“诗歌短小富有内涵,给人以想象空间”。

而在去年举行的首届大奖赛,一等奖《咸宁辞典》共有138行,奖金高达50万元。

“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一首诗,13个字。诗歌《故乡》的作者名叫施云,今年45岁,是云南省《曲靖日报》的一名记者。初中开始写诗,特别喜欢泰戈尔的诗。创意写作

••••以手机、PSP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需要大量的创意写作团队,来撰**机小说、网络小说、新幽默笑话、节日问候语等。

如以宁财神为代表的电视泡沫剧生产离不开固定的电视编剧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娱乐活动:好男儿选秀也是一批80后作家们的创意。

2、实践操作性

实践活动是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就离开了时代,也就离开了读者,这恰如鱼和水的关系。古今大文豪都强调实践性

欧阳修: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 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孟子曰: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3、动态综合性

写作是运用思维所进行的复杂的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受作家感情、气质、素养和对生活独特感受的支配和制约,而且受作家思想、信念、立场、观点的支配和制约。

A、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在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B、写作在其所涉及的学科上所显现出来的动态综合性在于,它与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脑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

要把自己培养成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把握中,向写作中心联结。动态综合性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完全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后再 进行写作。

(二)写作过程的规律

•写作规律是“指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程序及人在认识、反映过程中的思维规律、行为法则。”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法则或基本规律。

••四体化一律

三重转化律

四环操作律

知行结合律

1、四体化一律 •①何谓四体?

•主体——是指进入写作状态的人。写作过程各个阶段和各环节,都受写作主体的主宰,它是写作的主导方面,是写作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

•客体——就是写作的具体对象,亦即写作主体赖以能动地反映和加工制作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

•载体——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有规律的排列来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主要指具有承载和传递功能的语句、段落、文章、书籍等。

•受体——写作的诉诸对象,即读者。

•写作四体是写作的四个要素,其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制约。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在对立中达到统一,写作活动才会顺利地发生和完成。

•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生活客体和载体的关系:社会生活和文本的关系

载体和受体的关系: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2、三重转化律

••••每一次写作都必须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物到意)解决的是作者和生活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认识行为; 第二次飞跃(由意到文)解决的是作者和文章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表现行为。

为了完成这两次飞跃,作者的心理必须进行三次转化,也就是内化、意化和外化。写作内化

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存储之物的过程。

写作意化

是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并在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中或分析归纳、辨识明理,或想象联想、孕育形象,或立意塑体、勾画轮廓,最后逐步形成意态文的过程。

写作外化

是将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定型身外,使之书面化和外观化的过程。

写作过程的规律,图示如下:

写作内化

写作意化

写作外化(发现、物我交融)

(孕育、意态文)

(创造、符号化)

3、四环操作律

••••任何类别的写作,无不包括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行为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对这四道环节进行操作的过程。

四环操作律,回答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构成了写作论的主体内容。

4、知行结合律

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的规律。知行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文无定法,但文有活法,写作者应懂得写作理论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继承发扬优秀的写作传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做到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写作活动的构成要素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主体---写作者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 赵 翼《书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2.客体----写作对象

自然景观(物)

社会生活(事)

客体

人生状态(情)

精神产品(理)

客体是指写作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3.载体---指运载文章内容的文字篇章

•载体的构成:a.文字符号

b.语言

c.篇章

•载体即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受体----读者

“ 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 罗曼·英加登

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者尧斯认为:

a.创作的目的、作品的归宿是受体

b.作品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体

c.作品的价值高低要受到读者的评判

课程训练设置

••••••

一、欣赏阅读类文本写作(纯文学)

二、生产类文本写作(广告策划等)

三、工具类文本写作(公文类)理念:谁都可以成为作家

1、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

2、打破作家要有天赋的观念

3、每个人天生就是有技巧的写作者

课堂作业

绪论的范文 篇2

关键词:绪论,教学方法,教学心得

绪论课是任何一门课程的第一课, 上得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是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以及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进而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高校教师, 怎样开启好这扇门, 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知识殿堂, 是教好这门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 如果能由于我们老师善巧方便的引领, 使得他们对于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并立志献身于该领域,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人生观起积极正面的引领, 则是我们老师最大的人生幸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上好绪论课, 拙列以下几点体会:

1 对工作要有一份崇高的责任心, 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

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在一定意义上, 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关怀的一项事业。”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听到学生叫我老师, 我的内心无比激动, 并暗自决心此生将不辱此神圣的称号,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培养引领好所有与我有缘的学生, 也由衷希望在我所教学和接触的学生中能有一位或更多学生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圣贤, 这样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幸运的是随着我开始教学生涯, 我也有了生命的延续。从怀胎十月就开始翻阅各种育儿的书籍, 至今没有间断。我从这些书里面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各种营养, 我希望这些营养不仅能哺育自己的孩子, 更加希望能哺育天下所有与我有缘的学生。我时常觉得做老师是人生最美好的选择, 因为由于有了这么多来自祖国各地、乃至五湖四海的学子, 使得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绽放。

2 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应的奠基者所独有的人格魅力及其传奇故事。通过学科概貌的介绍, 尤其是其相应的奠基者的生平介绍, 可以拉近课程和学生的距离, 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一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意味着第一节绪论课的成功。有了此良好的开始, 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

因此在每次上《环境流体力学》绪论课之前, 笔者都会花很长时间进行备课, 尤其是对牛顿三定律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做一次全面的复习和总结, 并对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奠基人———阿基米德的生平进行具体的重温和梳理。

讲课中通过介绍牛顿三定律以及由此而推导出的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使学生对学科基础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对以前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回顾。同时通过介绍牛顿定律与相对论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对于高速、微观及强引力作用下牛顿定律的局限性, 通过介绍相对论使同学对超光速运行的物质会产生黑洞效应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互动和表情反馈, 我看到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渴求和热情。

当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 静态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奠基者,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富有传奇的生平故事也使我深深着迷并津津乐道。通过介绍阿基米德父亲的优秀品质:“学识渊博, 为人谦逊”, 阐发这种品质对其后代有着深厚的影响, 希望学生们能因此而受到启发, 今后能虚心好学, 谦逊为人, 为以后的人生辉煌奠定基础。通过介绍阿基米德发明的利用杠杆原理的抛石机、石弩和利用机械运动原理而发明的农田灌溉螺旋推进器、举重滑轮、扬水机等, 鼓励学生重视试验研究。通过介绍阿基米德组织叙拉古人民利用镜子聚光原理烧毁偷袭的罗马军队的战舰以及其他的针对罗马帝国发起的海陆自卫战争, 勉励学生要爱国尽忠。通过介绍阿基米德在数学领域的成绩:球的面积为其内接最大圆的面积的四倍以及高和底面直径相等的圆柱内切球的体积等于该圆柱体积的2/3, 勉励学生要博学多闻。通过介绍阿基米德某次因洗澡时发现水溢出澡盆而意识到浸没水中物体质量相等时, 排出的水越多, 则其体积越大, 相应密度也越小, 而当时他没顾上穿上衣服直接冲出浴室大喊“尤里卡” (我找到了) , 最终帮助赫农国王找到鉴别王冠是否掺假的事例, 从而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基础之一———浮力定理, 使学生在大笑之余, 明了做研究需要有热情, 同时明了流体力学也是一门与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最后通过介绍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入侵叙拉古, 士兵冲入阿基米德家, 当时阿基米德为了正在演算的数学问题而向罗马士兵说到:“等一下杀我的头, 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明完”, 但无知而残暴的士兵还是举刀砍向了阿基米德的头, 阿基米德临终留下“你们夺走了我的身体, 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的故事, 希望学生能够体会阿基米德对死亡的临危不惧, 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和孜孜以求, 也希望学生能够看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破坏, 希望他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和平的守护者。

通过以上的介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且激发他们效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强烈愿望。

3 明确方向、正确引领

绪论是本课程的纲领, 统领全书。通过绪论课要使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三个问题。

介绍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和学习目标, 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的问题以及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向。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可使学生明白“学什么”, 并且对本课程有一个整体印象, 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的问题, 起到对知识系统化理解的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 首先包括介绍课程体系框架, 包括教学内容为哪几章、各章节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心中有数,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其次明确学科的核心内容。在对课程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之后, 应该指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这是画龙点睛之笔,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核心内容往往是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提前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重视对该内容的学习, 为今后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好心理准备。在核心内容基础上, 可以将学科内容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划分。《环境流体力学》课程可分为基础理论内容、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内容以及工程应用内容三部分。通过学科内容的介绍以及逻辑划分, ?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更加清晰, 有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

介绍本学科的特点, 可使学生明确“怎样学”该课程, 把学生引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使学生感到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有学习的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环境流体力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 需要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要做到及时学习、及时理解掌握、重在应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考核标准, 采用多元评价, 考核学生知识目标的掌握、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 教师应充分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 建立对本学科的亲切感和自信心。不能用高深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望而却步。对于初学者必需浅入深出, 渐入佳境。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激趣、使用价值、问题解决、前景展望等导入方式, 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 结论

大学物理绪论教学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绪论重要性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000-00

1 以问题为“序言”,让学生融入绪论的学习

开篇伊始,先向学生提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与物理各分支学科相关的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

例如提出问题:“挂在墙上的石英钟电池电量耗完后,秒针最可能停在什么位置附近?”,然后进一步发问:“为什么秒针停转的位置具有固定的特点?”。面对生活中容易被忽视而有趣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积极地进入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均被调动出来。因为问题的生活化,学生均可给出答案,但往往答案不全。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给予解答,并结合提出的问题,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这样既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进入激发状态.。

2 物理学史为背景,介绍研究方法

将物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展现给学生是绪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很好的科学方法论,如果结合绪论课的特点适当引入物理学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事例,将有助于突出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但事例的选取和讲授采用的方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突出物理学的本质。物理学中不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范例,但是从它的发展来看,大量的物理学规律和理论都源于生产实践的总结和大量科学的实验,因此选取的内容需突出物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本质。并且绪论课学时有限,短时问内介绍的几个事例需较为全面地反映物理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的建立到不断完善或推陈出新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讲授的艺术性。教师可选取一个事例,将介绍的内容架设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说,并帮助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从而使他们切实地充当“研究者”或“探索者的角色,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讲述所带来的弊端。

3 强调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差异,推荐学习方法

大学物理的内容是对中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更贴近于对“真实世界”的研究。例如,其研究内容由匀速到变速、恒力做功到变力做功、均匀电场和磁场到非均匀电场和磁场等,并且数学工具也交得更为复杂。另外,与中学相比大学物理的课堂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基于以上分析,大学阶段物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与中学存在显著差异。但每当学生翻开大学物理教材时,往往发现大学和中学的教学内容结构大致同。由此造成部分学生认为很多知识中学已接触过,会产生轻视心理,对现阶段学习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习惯于采用中学物理解题的思路,而不会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片面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迅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交,进而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绪论中强调大学和中学物理在内容上的差异,对于学生认清现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大学物理往往开设在学生具有一定高等数学基础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向大学物理“真实世界”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适用于大学的快节奏学习方法。

4 对于不同的专业,开展针对性教学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物理学并不是为哪一门专业服务的课程。但是许多非物理专业的学生都会在第一堂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物理学和我们的专业有多大关系?”作为第一次课,学生不大可能从中切实领悟到物理学习所带来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时,还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介绍物理学原理在专业中应用的内容,开展针对性教学。

结语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教学过程已演化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和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作为首个环节的绪论课,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大学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1] 胡化凯.对应原理与矩阵力学的建立[J].大学物理.1997(12):37.

[2]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小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5(10):133.

[4] 李新娣.现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2005.

绪论 篇4

南京西路是南京路的延伸段, 其中有很长一段原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不仅仅是地理的历史的边界符号, 她也深深地烙上了具有南京路特质的精神、情愫、品格与传统, 漫长的岁月中南京路东与西两侧共同叠影出一条闻名中外的商业街;叠影出一座最为引人关注的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上海。

南京路不仅仅是当今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象征, 而且在近代历史上曾经以“十里洋场”著称于世。

当今,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又成为一条无极生长之路, 为世人所瞩目。

南京路总长5465米, 其中南京西路长达2930米。同一条南京路商业街, 东与西却有别。有别的不只是长度,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环境不同。如果从头到尾走一趟南京西路, 就会感觉到它不仅有最热闹的、次热闹的和一般的商业店铺组成的街面, 并有几处长度不一的非商业的路面, 其中有人民公园与钟楼 (原是跑马总会和跑马场, 现是人民公园和上海美术馆) 、上海电视台 (原是英国人的夜总会) 、受保护的南京西路722号优秀历史建筑 (原是犹太人总会) 、上海展览中心和友谊会堂 (原是哈同花园) 、静安公园、上海市少年宫 (原是英籍犹太人嘉道里的私宅) 等处。这些非商业街面的存在, 表现为带状的中断, 即留下无商店的“空白”。但这些无商店的街面大多数都有她的人文内涵 (人的文化) , 且人文色彩浓厚。“人文”一词, 被公认为第一位人类学家——德阳华.伯纳特.泰勒将人文定义为“一种复合物,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能力和习惯”。

任何一条商业街, 都具有商品流通功能、交流商情功能、提供购物环境功能和售后服务功能。所以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行为方式息息相关, 是反映人们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活动场所。但商业街的商业活动不单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 它还是一种文化活动。商业与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密切相联。因此, 商业街必须被赋予一种人文特征, 使它能迎合、并引导人们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 对人们具有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功能层次, 即环境的属性与质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情绪和人的行为, 这就需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场所, 以对人的关心为核心, 室内外环境为人服务, 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二是社会文化层次, 即诗意地表达社会文化和商业街建筑文化艺术, 通过设计营造一种文化价值, 表达商业街这一场所的精神功能和意义, 体现某种思想、精神或理念, 使消费环境成为文化载体, 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 反映不同人群对人文环境的需要。南京西路现存多处非商业街面, 是提升人文内涵的良好条件和空间。南京东路没这些条件和空间, 这可能就是南京路东与西有别的差异特点。对此, 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南京东路是兄, 南京西路是妹, 兄长庄严繁华繁荣, 妹子娇艳高雅繁茂, 这是客观存在。南京路东与西曾经争剑指高端, 南京东路的“四大公司”独领风骚。而今, 浦东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高楼的拔地而起, 比大楼的高度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应当改为“剑指人文深厚”——商业商务街人文的贯穿和交融的境界。

人文是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街存在和提升的灵魂, 她有了人文的注入, 有利经营活动的开展, 迎合并满足经营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消费文化、商店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的需要。所以, 要提升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街的品位, 必将以文化因素作为调整布局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当今世界正朝着人文化社会发展, 人性化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街布局调整中, 人文内涵应成为布局调整、提升的契入点, 并将它贯穿其全过程。在指导思想上, 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人的需求出发, 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确立适宜的文化定位, 提升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街的文化品位, 营造成一条体现文化性、公共性、舒适性的人性化商业商务街, 使她成为吸引消费者、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五年制高职课程绪论课的实施 篇5

关键词:绪论课 做法 事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1-01

每门课程第一次课一般为绪论课,很多老师觉得绪论课难讲,因此,最怕别人来听绪论课,而我觉得绪论课上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今后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管理,因此,上好绪论课很重要,尤其对刚进入高职校的新生。

针对本课程第一次课面对的是新生,因此,先利用PPT打出一段欢迎词:

热烈欢迎同学们来常州建设高职校学习。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国重点高职校,这里有全国百杰校长,有全国优秀教师,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实践设施和一流的管理,同样你在常州建设高职校将接受到一流的职业教育。

通过上面的这段文字,一方面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学校,激发学生自豪感。

然后进入了第一版块学习:进入高职校你准备好了吗?

(1)请看走过高职的学长的回忆。

(2)告知他们进入高职校意味着: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与五湖四海同学生活在一起,因此要学会适应,学会生活,学会交往。

(3)讲讲:①九年义务(初中)教育与职业(高职)教育有什么不同?②高职学习有什么特点?并利用PPT展示本专业高职五年所学的全部课程。③高职学习学习方法的应对与调整等等。

总之要求同学们转变观念,做到:学习上—— 学会自主;生活上—— 学会自理;能力上—— 做到自强;处事上—— 学会做人;心理上——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此基础上进入了第二版块学习:本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物理课程。

1 了解什么是物理学

套用了两位物理学家的话,李政道说:“物理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玻尔说:“物理学所涉及的就是我们对于自然界所能说的东西”;并用PPT展示生活中和本专业包含物理知识的图片,说明这就是物理学。

2 本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物理课程

事例一:2011年7月23日20時34分动车追尾事件。

D301次列车司机潘一恒发觉前方有D3115次列车时,D301次列车时速在220公里上下。作为18年的老司机,他深知已无力阻挡事故的发生,他应该也知道,他身后的一扇门可能为自己带来生的希望—— 若是他第一时间转身往车厢里跑,依照15s可跑100m计算,潘师傅可离开车头和第一节车厢,依然有逃生的希望。据透露,两车相撞时,D301次列车的时速在170~180km之间,潘一恒的坚守带来了40多km/h的减速,慢了40多km/h,意味着撞击对后方车厢的冲击力大减。在最危险的时刻,动车司机果断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为后面的旅客多赢得了一分生机。

事例二:浙大“力学哥”玩硬币一夜走红。几百枚1元硬币被错落有致地搭建起梯田状、伦敦大桥状,甚至还有机械章鱼相貌的硬币“建筑物”,这些建筑中有一大部分“砖头”都悬在空中,完全没有任何支撑却稳稳当当。大家在惊叹其作品的同时,也看到了力学哥对力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专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了力学哥除了有必要的知识外,更有精彩的创新意识。

事例三:2009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幢13层在建楼房倒塌。上海市政府7月3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建大楼倾倒主因为两侧压力过大,楼房北侧在短期内堆土高达10m,南侧正在开挖4.6m深的地下车库基坑,两侧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而房屋结构设计等符合要求。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强调了学习物理知识对专业的重要性。

事例四:2011年7月2日最美妈妈吴菊萍。

杭州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这一瞬间,邻居吴菊萍踢掉高跟鞋,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这个发自本能的动作,令她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但也挽救了妞妞的生命。虽然在爱的世界没有力学,但我们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算出吴菊萍用手接住了一个335kg的物体,一秒钟完成乾坤大挪移,完成了一个奇迹,“最美妈妈”的称号她当之无愧。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高职物理能对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和生产实习碰到一些问题)作出物理上的解释,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同学们变的更加聪明(发挥自己无限创造力)、更加明辨是非、更具有职业素养,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高职物理承担为专业学习服务的任务,因为物理学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设计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有自己的特点,促进了同学们职业技能提高,更好的学好专业课程,并起到了初中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就是本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物理课程的原因。

3 如何学好物理学

善于观察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得出任何定理、定律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人们从自己日常生活生产中以及通过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现象里面摸索、探研的结果。只要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内在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善于观大海,就知大海的澎湃,善于观星空,就知北斗的方位,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浅谈专业课程中绪论课的教学 篇6

【关键词】绪论课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绪论”或“前言”是课程的开篇,通常概括性的介绍全书。包括内容设置、学科的发展简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但与以后教学内容相比由于几乎全是理论,与学习后续课程似乎没什么帮助,其内容和教学目标往往不被教师及学生重视,一代而过。我自己认为,“绪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及肯定。“绪论”的首轮效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绪论的重要作用

绪论, 即开头要讲的话。绪论课就是指各门课程正式教学开始前的前言课、简介课、概论课、导入课, 其内容主要是对该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和介绍,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对这门课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 同时, 初步了解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学习方法和教学的总体安排, 为以后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比如,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又比如针对某篇学位论文来说,在规范的学位论文中,绪论部分是不可或缺。在一般情况下,“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此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此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此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

三、讲好绪论课应重视的问题

1、绪论课程讲授之前的要求

不论是哪门课程,在讲解之前应该的做的工作就是研究这门课程的绪论部分,着手准备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清楚这门课程的目前的现状和目前所用的研究方法,或能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2、和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

任何一门学都不是孤立或单独存在的,总是和其它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区别及联系的。

比如交流调速这门课程,其前言部分就指出这门课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学、现代控制理论、微机控制技术等交流电机调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技术。这就说名交流调速这门课程的以其他课程为依托,并凌驾驭其他课程之上,说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具有很广泛的知识背景。要学好这门课程,其它和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是必备的。

另外还讲述了交流电动机与直流电动机的的区别与联系,说明要学习交调速部分必须先要了解直流电动机部分,以及交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各自的优缺点,最后自然的过渡到为什么要学习交流部分。

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大家就以看出各门课程的之间体系及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工科类的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看似独立,但实际的知识点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是一个很大的网络知识体系。要学好这门课程,触类旁通也应该了解其它相关的知识体系。

3、要避免绪论课存的消极影响

绪论部分是一本书知识点的开始也是对整个内容归纳与总结,它有许多优点同时缺点也是在所难免,它的优缺点是辩证统一的。如一些学生在上课之初,信心满怀要学好某门课程,但一看到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又如此的紧密,而其它相关的课程又学得很差,甚至完全没学懂,这就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内心筑起一道屏障,对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使得很多学生有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优点的同时缺点必然也是存在的。老师在讲授绪论部分优点的同时也要淡化缺点部分,即和其它课程的交集部分,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为学生保驾护航,营造一个轻松、舒心、愉快的学习氛围。

四、绪论课的讲授方法

1:备课要充分

要上好绪论课,首先要重视绪论课教学,认真充分地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备课时,一是備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以此为中心搜集素材;二是备教材, 应通晓全部教材内容,了解内容所处的地位,以便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三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个性特点;四是确定教法,根据内容、学情等选择教学策略,确定互动式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最后,设计教学进程,写好教案,为绪论课的顺利讲授铺平道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学之不如乐学之”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中的动力作用。如何使学生对陌生的课程产生兴趣,绪论的首轮效应至关重要,要由一个问题引导出另外一个问题来,由于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乐趣,并且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增强。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的是乐趣。

3、讲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抓住本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

4、提出希望及要求

学生们已经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任务、学习方法之后,还要提出今后的希望和要求,使学生知道今后的学习目标,坚定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在讲解下一次课时要进行预习,存疑上课并与老师及时沟通。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发现问题。并且由于工程数学基本是对普遍性例子进行讲解,特例还要经过学生自己课外发现、总结。

五、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讲好绪论课,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艳 交流调速[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份

[2]贺文欣 卓煜娅 重视组织学绪论上好入门第一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NO.26

[3]周玲 绪论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育[J], 2008.03

绪论的范文 篇7

关键词:材料力学,绪论,方法

材料力学研究杆件在荷载作用下拉、压、弯、剪、扭及其组合的变形特点,并分析计算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传统的“三大力学”之一。在教学中,绪论部分并没有引起多数教师的重视,大多只是照本宜读。实际上,绪论是一篇很重要的开场白,要讲好绪论必须有多年的知识储备。一般认为,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问题:一是材料力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基本任务;二是研究材料力学的方法及其基本假设;三是讲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我认为绪论课更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学习兴趣,掌握解决材料力学难点的基本方法,树立通过努力一定能学好的信心。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史实,说明材料力学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实践是分不开的,并综合工程实例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形式和基本任务,通过分析材料力学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重点讲授绪论部分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作为教学,我们更应精心准备绪论课,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锤。一门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就能抓住学生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假如我们能激起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材料力学难点的方法,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也能靠兴趣的驱使和基本的研究方法顺利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材料力学绪论部分一般是安排在新学期一开始讲授,这时学生刚收假返校,还没进入紧张学习的状态,第一节绪论课应该在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逐渐把学生引入到核心的知识点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知识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材料力学绪论部分的讲授顺序为:(由材料和工程应用的飞速发展引出材料力学课程)学习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基本变形形式,基本任务,(材料力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衍生新的研究任务和催生新的研究方法)最后讲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二、介绍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材料力学在工程和生产实例中的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这种生动而形象地把大纲内容与工程问题的解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材料力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材料力学发展简史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力学知识的热爱,在没有学习课程之前,许多专业名词很难介绍清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应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建议从材料的发展切入说明材料力学知识的重要性。材料力学是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材料的多样性迫使我们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如今还有众多的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宏观现象,远没有被认识清,这些新的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如先进材料在大飞机上的应用、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大型土木工程的灾害预报等都有赖于材料力学的新发展去解决。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用来考高分的,而是要在将来直接或间接运用而指导生产实践和进行理论创新的。下课前可以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主要承重构件要用空心钢管?为什么铁轨的截面形状为工字形———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答不出原因,势必使学生跃跃欲试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整个绪论课就有一种很强的感情冲击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好奇与紧迫的心情去学习新课程。

三、研究对象和基本变形形式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要讲清两点:一是杆件(几何特征),二是可变形固体(力学特性)。一般讲解都以等截面直杆为例。要强调杆的概念,也就是应用范围:可变形固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尺寸远远大于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直杆也可外延至变截面杆或曲杆,这时需要引入微积分的思想,假设变截面杆或曲杆的一个微段上满足等截面直杆条件,然后进行分析,最后沿杆轴积分得解。

讲到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的区别和联系时,可以提问学生,作用在悬臂杆件(如图,不计自重)轴线上C点的力能否平移至B点?如果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可以引导他们分别从刚体和变形固体两方面考虑,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当把杆件视为刚体时,力可以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当把杆件视为变形固体时,截面C处作用拉力,整个杆件都将受力并变形,而在B截面处作用拉力,仅AB段受力发生变形,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移动。如果发现学生还不太懂,可以引导学生把梁看成是长面包,让他们按照图示加力后看变形效果。通过这个问题不仅复习了理论力学中刚体上力的可移性,也使学生记住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即理论力学研究刚体,材料力学研究变形体。同时提醒学生材料力学将不断用到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部分的知识,比如求图中左端的约束反力。基本变形形式。这部分让学生自己考虑一个杆件可以怎么加力,有什么不同的加力方式,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并把学生的想法列在黑板上。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且受力可能很复杂,这时就把学生的想法加以梳理,利用理论力学中力的简化方法,引出杆件的基本受载形式。然后再一起分析考虑不同加力方式产生的变形效果,可以让学生对手上的橡皮或笔芯加力,然后看变形效果,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最后老师用准确全面的语言加以概括。变形效果这里不必深究,因为后面还要详细介绍,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看教材后面相应的课程内容。

四、研究任务

材料力学的研究任务是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可通过修建桥梁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桥梁不可施工过程中就倒塌或仅受较小荷载就发生破坏,而是必须满足在设计载荷下不被破坏,这就是强度问题;桥梁建好后,桥面不能左右摆,上下晃,甚至不能出现肉眼可测的变形,满足应变或位移条件,这就是刚度问题;桥梁修建好服役后处于平衡状态,加竖向移动荷载(如汽车过桥)或横向荷载(如风荷载)后桥梁是否能够依然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下的几何形态,这就是稳定性问题。通过这一工程实例,可使学生对利用材料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建立一种初步的感性认识。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力学的研究方法有理论、试验和计算三种,其中材料力学主要用到理论和试验方法,计算方法一般用于求解复杂的超静定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关于客观世界的力学模型,并且把这个模型化归为一个精确的数学问题,求解所得到的数学问题。特别提醒学生,材料力学的学习方法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或者死套典型例题,而是抓住根本,活学活用。将来在学习材料力学中遇到困难时的分析方法,我总结为:试验先行,概念清晰,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因为有的概念、公式推导不清楚,往往是对概念没有真实实验现象感知,对某些公式持怀疑态度,所以要介绍试验和总结概括出实验结果,并形成公式。此外,只有概念清楚,才能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然后组合起来解决问题。材料力学研究杆件应力、变形时,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因而对问题的分析大大简化,而得到的结果对工程一般应用已足够精确,所以为工程设计人员所欢迎。在试验的基础上,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而舍去次要的因素,使研究的问题得到大大的简化,而这种简化的理论又能反映问题的主要方面,并为实践所证实,得到工程上足够精确的近似解答,这是材料力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材料力学更新的主要内容。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小变形假设便是采用这种方法给出的,是保证精度前提下的一种舍弃,这四个假设本身就体现了抓住问题主要矛盾的研究方法。突破任何一个假设,其分析方法都会比材料力学的方法复杂很多。四个假设主要是对材料特性加以简化,可采用粉笔盒、竹子、木头等作为例子讲解。

六、教学方法

上课绝不是照本宣科,即使教案准备得再好,学生也讨厌单纯把教案内容抄到黑板或者读一遍。备课其实是一种演习,因此真正上课便不能再是演习,而应该合上教案,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每一个知识点。重点突出,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身体配合运动,注重情感交流。教案跟教师的关系好比台词跟演员的关系,剧本和台词再好也需要演员的真情实感的表演。与学生交流,向学生提问。提问问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过的知识,一类是刚刚讲的知识,一类是将要讲的知识。提问时要尽量设想自己跟学生是同一个知识水平,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和考虑问题。提问要给学生一点考虑的时间,而不是自问自答式,必要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跟上自己的进度并能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孙训方, 方孝淑, 关来泰.材料力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王健娟.《材料力学》课教学初探[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0, 15 (4) :97-98.

[3]白杨.浅谈《工程力学》的课堂教学艺术[J].河南建材, 2008, (1) :12-13.

[4]李达夫.材料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体会[J].广西高教研究, 1996, (3) :48.

[5]郑哲敏, 周恒, 张涵信, 黄克智, 白以龙.21世纪初的力学发展趋势[J].学会月刊, 1999, (4) :3-8.

上一篇:专业教师多元评价制度下一篇:小组发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