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转让案例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技术转让案例(推荐8篇)

国际技术转让案例 篇1

一、案情

原告美国X X资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X X公司)诉称:原告成立于2001年6月18日,注册地为美国纽约州,系被告股东之一。2005年5月8日,原告与山东X X公司签订《聊城X X公司合同》,约定:原告与山东X X公司合资成立聊城X 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聊城X X公司),即被告,注册地为山东省聊城市;原告与山东X X公司均以现金方式出资,原告出资折合人民币292.5万元,占45%的股份,山东X X公司出资357.5万元人民币,占ss%的股份;原告与山东X X公司应在被告领取营业执照后15日内,投入各自出资额的40%,之后60日内投入剩余的60%。另·外,该合资合同还附有一份《专利使用权协议书》,约定:原告将自己拥有的12项实用新型专利使用权提供给被告聊城X X公司使用,专利使用费为70万元人民币,支付时间为原告与山东X X公司首期资金到位后10天内支付40万元人民币,之后40天第二批资金到位后再付30万元人民币。该协议书与合资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2005年6月13日,被告取得营业执照,正式成立。此后原告依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但被告始终未向原告支付专利使用费。被告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①支付专利使用费70万元人民币;②承担原告为本案诉讼支出的律师费3万元人民币,调查费2 000元人民币。

被告聊城X X公司未进行答辩。

原告为支持自己的主张提交如下证据:①[2006]纽领认字第0009123号、第0013098号、第0037716号认证书;,以证明原告系合法成立的美国公司;②与山东X X公司签订的合资合同及专利使用权协议书,以证明原告与山东X X公公合资成立被告及协议被告购买涉案专利使用权的情况;③12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及2份专利使用合同书,以证明原告对涉案专利具有合法的使用权及转让权;④验资报告及银行证明,证明原告、山东X X公司对被告的出资均已到位。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1月8日和2004年1月6日,原告分别与龙口XX技术研究所和杨某签订专利使用权转让合同,取得了涉案12项专利的使用权及将上述专利许可其下属公司、合资公司使用的权利。2005年5月8日,山东X X公司与原告签订《聊城X X公司合同》一份,约定:双方共同在山东省聊城市投资设立聊城X X公司,注册资本为650万元人民币,山东X X公司现金出资357.5万元人民币,占55%股份;原告现金出资292.5万元人民币,占45》《股份(如以外币出资,按照缴款当日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合资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15天内双方将各自投入40%的现金注人合资公司账户,之后60天内投入剩余的60 j《现金;同意由合资公司出资购买原告所拥有的12项专利使用权,该使用权作价70万元人民币,具体条款参照双方签订的《专利使用权协议书》。同日,山东X X公司(甲方)与原告(乙方)签订《专利使用权协议书》,约定: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合资公司出资70万元人民币购买乙方所拥有的12项专利使用权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双方首期资金到位后10天内先付40万元人民币,之后40天第二批资金到位后再付30万元人民币,本协议作为合资公司合同的附件与合资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2005年6月k3日,被告取得了批准号为商外资鲁府聊字[2005] 1068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该证书载明被告注册资本为650万元人民币,其中,山东X X公司出资357.5万元人民币,原告出资292.5万元人民币。同日,被告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5年7月5日,原告向被告聊城X X公司投入99 980美元;2005年7月18日,原告通过济南X X公司支付给被告300万元人民币,后被告退回150万元人民币;2005年1 1月1日,原告向被告投入99 940美元。上述两笔美元投入按缴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后,原告共向被告出资3 136 400元人民币。2005年9月20日,山东X X公司被告出资3 581 980元人民币。2005年10月

8、日,被告开机投产,但至今未向原告支付专利使用费。

二、问题

(1)国际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有效要件是什么?

(2)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内容有哪些?

国际技术转让案例 篇2

关键词: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技术技巧

案例教学思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中就存在了, 最早的案例教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的德国。现代案例教学法奠基于情境学习论、认知弹性论, 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案例,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 透过尊重、倾听的批判性思考对话, 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及动机。案例教学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为发达国家教育成功所证实。《国际商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 应用性、实践性极强,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技巧, 颇有意义。国际商务案例教学借助于精选的案例材料,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掌握国际商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其要求可概括为“三个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 ,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 丰富学生的国际商务理念, 拓展学生的国际商务视野。

一、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的规范式、讲义式国际商务教学法“授人以鱼”不同, 案例教学法则强调“授人以渔”。具体而言, 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 角色扮演式的亲验式教学方法。

案例无论篇幅长短, 涉及的行业范围宽窄, 总是以提问式的方式结尾:“你该怎么办?”这样, 学生就不是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分对国际商务活动指手画脚, 只了解别人怎么做, 结果如何等, 而是转换为模拟的管理者、决策者。这一转换就将学生推到了国际商务“战场”,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分析决策, 迫使他们积极思考, 苦苦探索, 变掌握知识为运用知识, 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 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 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分析方法, 挖掘各种可能的思路和措施, 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2. 讨论式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 教为主, 学为辅, 是单向的、被动的信息传递。案例教学完全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或死记硬背教师所介绍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与教师一道参与案例的分析, 共同讨论, 见仁见智, 教与学密切结合, 相辅相成, 学生们不仅要消化教师所介绍的知识, 还要在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将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提高诊断调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学生们在亲验式、参与式的分析和讨论中, 不仅向教师学, 也向同学们学, 甚至教师也向学生学, 师生相互既是施教者, 也是受教者, 师生之间成为双向的、主动的信息传递, 增强了教学效果。

3. 多维、发散的创新式思维。

作为管理者, 思维方式的训练颇为重要, 案例教学方法就有利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国际商务案例的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国际商务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种种场景和问题, 还涉及商务管理者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时须考虑的多种因素, 其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求解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方案, 而是掌握成功运营国际商务的思路和方法, 寻求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可行方案, 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发散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二、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实施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 应遵循一套完整的程序, 包括六个环节。

1. 分发案例。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把握好案例分发的时机, 在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各有优缺点。一种是哈佛大学教学法, 即在每学期开学初时, 就将案例全部发给学生, 并说明每个案例在以后讨论的具体时间, 同时对每个案例提出相关的引导性问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拿到案例后有充分的阅读、理解和准备时间, 为此后的案例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 由于案例过早发给学生, 学生在平时已将案例情节阅读过, 等到正式分析时, 反而由于缺乏新鲜感, 重视不够, 而使案例分析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方法是逐次分发案例的方式。即在每次案例分析前一至二周才把案例发放给学生。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由于目的明确, 现读现析, 时间差小, 新鲜感强,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其缺点是:由于准备时间较短, 不利于学生将国际商务理论、现实感受与案例情景相结合。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 都应在适当的时候 (如分析第一个案例时) 对案例教学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讲解案例分析的意义、价值、基本方法, 阐明案例分析的一般要求。

2. 个人分析。

学生个人对国际商务案例进行阅读、研究和分析。首先是读懂案例, 弄清楚国际商务背景、市场环境、竞争态势, 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 拟出多种选择方案, 然后采用定性、定量方法从生产、营销、财务等多方面分析各种选择方案的利弊及可能带来的结果, 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提纲。此阶段, 尽管是学生个人分析, 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读懂案例, 教师应将有关案例的必要背景资料 (现实的或历史的) 及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 并给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 指导学生沿正确方向和思路进行分析。

3. 分编小组。

案例教学是一种团队作业, 强调协作精神, 案例分析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小组由学生自愿组成, 每组3~5人,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个人特长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合理配置,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扬长避短, 相互弥补不足。教师应该鼓励积极正向的小组学习行为, 适时地介入小组活动, 运用团体历程活动让小组自行运作, 肯定小组的成长和学生的努力。为避免学习小组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 对小组的求助行为应理解、鼓励, 但不给予过多的指示, 促使小组能自己经历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思考、疑惑与喜悦。为了避免固定小组造成的思维定势和不利的成员适应性, 应经常对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对调互换, 定期地进行小组重组, 以解决不和谐小组的问题。例如每分析完一至二个案例就变换一次小组成员, 使全班同学彼此间都有在一个小组内交流讨论的机会。

4.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 要求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防止袖手旁观, 防止少数人“包场”, 成员之间往往意见不一致, 形成交锋, 应互不留情面;小组集体对案例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 重点放在多种选择方案、各自的利弊及其后果的分析上;应形成一个小组的统一结论, 写出全面、详细的案例分析报告, 作好全班发言的准备。

5. 全班讨论。

这一环节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小组成员集体作中心发言, 向全班同学陈述案例分析报告。一般按国际商务及其问题、环境及竞争态势、对策解析与论证、结论等几个部分陈述, 小组成员每人陈述一个部分, 相互之间紧密衔接, 默契配合。其二是学生自由提问。案例小组报告完毕之后, 就进入自由提问阶段, 往往形成案例小组为一方, 其他同学为另一方的局面, 相互争论, 此时, 气氛活跃, 发言积极, 学生之间相互挑战。发言时着装、神态等都应保持在最佳竞技状态;听众则屏息静气, 生怕漏掉一个观点、一个数据, 并随时抓住案例分析中的不严密之处, 伺机予以反驳和辩论。这一阶段, 活跃的课堂气氛极为重要, 有利于将案例分析推向高潮。此阶段可进行实况模拟和角色扮演。

6. 教师评析。

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之后, 一个案例分析就进入到了教师评析阶段。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 心目中应该对案例的分析方向、方案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始终对案例分析起导向作用。因此, 最后阶段, 应由教师对案例小组的工作和其他同学的发言给予一定的评价。评价时不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而是适当归纳评析, 画龙点睛, 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多种答案和方案, 以便今后在实战中应用。通过教师的评析, 学生既掌握了每次案例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案的正确形成过程, 更掌握了针对案例丰富的内容, 进行分析、过滤, 去粗取精, 找主要矛盾的方法。教师的有效评析, 可使每个学生最终由“观众”变为“演员”。由于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小组讨论和在全班中心发言中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 从而能高度重视, 精心准备, 使案例教学效果比传统的学生呆板听讲好多了。因而, 案例教学的以上六个环节,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综合能力。

三、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教室管理技巧

教室失控是许多教师的梦魇, 特别是初任教师更是如此, 教师在教室里的权力和控制权与学生的权力和控制权之间的平衡, 是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所必须深思的。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尽量缩小打算做的和实际做的之间的差距, 注意改善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时的行为。

1. 充分的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指在问题提出之后到回答问题之前的一段间隔时间。大脑进行信息处理时必须给予几秒钟充分思考的时间, 如果教师的声音时刻不停地充斥于教室之中, 学生哪里有机会思考和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呢?据一项研究发现, 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一秒钟延长到3~5秒钟时, 学生的表现就积极多了;自愿的反馈增加了, 反馈质量提高了;学生积极回答的情况增多了,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增加了。实施案例教学时, 教师会面临时间紧迫的问题, 教师必须把握综合、连结和建立结论的教学时机、讨论时间的限制, 有效地控制讨论时间。为了给学生大脑处理信息时提供充足时间, 教师应有意延长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请学生静思;二是给出答案之后让学生思考。充分的等待时间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技巧。

2. 适当地肯定。

当教师对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过快地给予肯定或“正确”的评价后, 虽然对思维敏捷的、已经做过充分思考的学生来说很适用, 但对正思考了一半的学生就不合适了, 他们的思路还未成熟时就被打断了。因此, 对学生的答案适时肯定, 要比过快肯定好得多。另外, 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并让他们相互评论彼此的意见。可行做法是:当问题被提出后, 增加一些沉默时间, 然后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策略地征询意见, 也可以向坐在后排的学生发问:“对刚才所说的你有何想法?”为了取得更好效果, 特别关键的是教师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尽可能拉近与每位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他们均有坐在第一排的感觉。

3. 避免现成答案。

启发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来回答, 不仅剥夺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 而且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不重要的。提供标准答案在指导学生思考、规范逻辑思维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但必须意识到这种方法局限了学生开拓多种备选方案的能力。教师应该乐意倾听, 这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使得师生关系不再是独断的、上司对下属的关系了。

4. 避免问题不具体。

教师向学生询问自己的讲课是否被他们理解, 但却得不到反馈的情形是常见的。其原因何在呢?原因可能很多, 但其中两个最值得探讨:一是源自于学生方面的, 即未弄懂所讲内容, 为避免“窘境”而不言;二是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引起的, 由于笼统地问“都懂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导致所提问题不具体, 使学生无法反馈。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能够确定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学生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呢?”然后再准备提出一至几个具体问题, 而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反映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疑惑。

5. 避免个人意志和紧张的课堂气氛。

许多教师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 先来个“下马威”以免学生日后无法控制, 此种信念会与案例教学法中“赋予学生学习控制权”相冲突。事实上,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事业, 而不是师生间的拉锯战,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伙伴关系, 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成功的案例教学, 是让学生和教师个人的权力和控制权都得到满足, 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主导与教师控制之间的平衡。学生们只有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才乐意积极参与, 表达观念, 提出正确或错误的意见。教师的行为是影响这种安全感和宽松氛围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某些行为会严重地阻碍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一刻不停地讲话, 对每位学生的观点都做出评价;在决策学习过程中扮演最后裁决者的角色, 利用专家地位打断和控制学生发言, 用考试分数相威胁等。这些行为, 都无法使有意义的学习产生真正的效果。有趣的是, 当教师不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 或表示对某些问题或信息并无把握, 当他们表达出真诚的帮助学生的心愿而不是显摆自己的知识水准时, 反而会赢得学生的高度的课堂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学生参与氛围的做法有:教师能记住并引述学生的观点;教师能够放弃自己的观点, 并在讨论中赞同学生的观点;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提出开放式的问题, 使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犯错误, 与学生共同确立目标和行为步骤, 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消除学生认为这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内容, 不能从别处学到的知识的顾虑;给学生评价他们自己的机会等。

6. 避免低层次的提问。

人们开始的认识是得到知识或详细的信息, 然后上升到理解力, 再上升到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评价能力。提出问题是促进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中心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利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并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常见的情况却是教师所提问题局限于获得知识的层次上, 这是要求学生记忆零碎信息的低层次问题。意识到所提问题层次的重要性, 教师应提出具有分析性、综合性及评价性的问题, 以避免低层次的知识性问题。

四、实施国际商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教师不会采用不符合个人信念的教学法, 即便是被强迫采用, 也无法持久, 所以, 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前, 教师应该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 (1) 要正确认识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价值。应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作用, 及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2) 要消除对案例教学的误解。要消除案例教学中的神秘论和完善论。前者认为案例教学高不可攀, 因而望而却步, 而不敢去试、去闯, 迈不开案例教学的步子;后者过分追求案例教学的完善与完美, 明明自己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试行案例教学, 却说自己没有进行案例教学, 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3) 要区别举例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举例式教学所用的例证, 只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一个原理或一个规则, 这种对应关系是教师单方设定的, 学员听过之后只是强化了教师所要表达的观点, 学员不能由此例证引出别的看法和观点, 也没有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这好比是“特写镜头”。案例教学是对事情有较完整的介绍, 并提出问题, 给学员留有思考的时间, 辅之必要的提示, 开发学员智力, 达到不断创新的效果。这好比是“全景镜头”。

2. 精讲知识, 充分准备。

教学前的充分准备虽然不能保证教学的良好成效, 但成功的教学却绝对少不了事前的充分准备。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不断地以新的不同方法挑战自己的教学, 但案例教学法绝对不是不需准备, 相反恰恰需要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实施该法之前, 必须了解案例中的议题, 掌握案例的运用弹性, 准备研究问题;了解学生, 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建立学生自尊;教师必须不断了解自己, 自我省思, 剖析个人的主观意识;搜集后续活动的相关资料, 形成教学循环。因此, 在分析案例之前, 首先要精讲知识, 选择性地讲解有关问题的难点和重点, 切忌面面俱到, 为案例教学讨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否则, 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铺垫, 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 选编好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案例教学的质量, 因而要选好案例, 最好是亲自编写案例。案例编写的要求较高, 应具有真实性、完整性、适应性。应对教师进行案例编写的培训, 成立案例编写者协会, 提高编写能力。

4. 提高教师素质。

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讲授, 而且更能够应用。因而,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具体表现:一是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 了解企业的基本职能和一般的运作过程;二是要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教学中, 并作更多的定量分析;三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学中, 教师应当好导演,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 适当地进行“促”和“控”。具体的说有两大内容, 以身作则的民主风范和重视反思及价值澄清。目前, 相关教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都很熟悉, 但案例教学的师资严重欠缺。因此, 应充分重视高质量的案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选拔和配备师资, 使一部分教师从讲授式教学向案例教学转变, 同时还应提倡教师去企业实践, 并去成熟的国家、学校进修、培训。

5. 考试方式的变革。

中建国际战略转型案例分享 篇3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将会显现出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必须要站在一定高度进行思考,才能突破瓶颈。中建国际与AMT的合作成功实践了战略转型的整个过程。

中建国际自1994年6月成立以来,以积极的姿态活跃于设计领域,已完成300多项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任务,从整体设计的原则出发,在对社会、城市、技术及公众需求的综合考虑及对地方性大众文化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力求引导与提升市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能敏锐感知客户的需求,协助客户追求卓越的市场业绩,鼓励创新,致力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不断提升面对复杂问题能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力求让综合实力和先进技术产生最现实的社会效益。公司提供从策划、方案、初设到施工图的整体建筑设计服务,且一直在为客户创造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而努力。

公司现有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纽约五个完备的分公司和一个体育专业事业部,以及针对专业领域的事务所。积极诚恳地面对客户和同业伙伴,致力于挖掘市场需求,从投资、建设、市场、文化等各个纬度,为客户提供最为准确、有效的工程设计综合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建国际的一个战略方向,即是为客户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保持着前瞻性和创新能力,中建国际努力推进涉及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方法与实践,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在人才使用上扬长避短的理念。近几年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行业迅猛增长,公司的业务增长也非常迅速。

对于中建国际而言,企业的战略愿景,即如何实现差异化战略,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增强竞争力。主要分为了几个层次: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集中到集团管控,明确集团和分支机构的职责,建立核心的管控流程。价值观上尊重创新。企业的经营宗旨是:坚持创新、持续发展、建立卓越品牌,争取做到引领行业的进步,为客户提供工程设计整体解决方案。

上述是企业的大致战略构架。战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提升盈利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战略,规模化的发展提供高价值的服务。核心流程、支撑流程,作为项目类型的企业从市场、销售、产品到生产的整个环节。对于此类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员工客户知识将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生存,赢得竞争优势?

目前,整个设计行业竞争激烈,很多国外的公司也进驻中国,因此,一定要依托十几年来形成的品牌和客户资源。如何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用,明确发展目标?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准备引进外部资本走规模发展的道路,希望可以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导者。通过营销体系的建立来拓展品牌的影响力,要把握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特别是在维护很多优质客户的同时通过建立销售漏斗来筛选、发现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以创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通过产品线的构建来提升整个技术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集中核心优势,在产品领域树立专业化的市场形象。简而言之,就是中建国际要走的路线:一个是专业化,一个是规模化。

对于今后策略的分析,业务发展和拓展的路径大致可以分解为三点:在现有的稳定的业务基础上,在内部构建规范运行的体系,来提升综合竞争力;对外拓展品牌,建立一个营销体系,稳固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地位,进而在服务领域更广泛的与服务发展商继续开拓,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向国际化发展;建立稳定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从策略的时效性来说,已经明确了发展的短期和中期策略。首先,企业的现状是行业排名前十,但一体化的运作能力尚不成熟。营销有待加强,拓展品牌的知名度,内部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信息化基础仍处于初级阶段。因而短期策略是在集团管控的层面,重构不同业务线,对现有组织进行完善,并优化部分机构。其次,促进内部运营体系的建立。第三,拓展品牌,建立和完善销售漏斗,由市场来牵引销售机会的获得。还有就是要构建一个支撑业务的信息化平台。中期策略是在三到五年内,进一步拓展并巩固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地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譬如,我们已经向新的领域比如交通、环境工程、咨询领域拓展,并着力吸收投资以优化资本结构,争取在三到五年上市。

通过管理策略的实施来实现现有的管理模式的转型,最终是要实现能够引领行业的高标准服务的远景目标。从区域性服务转变为全国综合设计服务提供商乃至国际化综合设计服务提供商。这期间最大挑战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变。结合总体的策略分析,转型的主线和切入点是在实现整个业务标准化的基础上构筑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基础就是信息化基础的支撑,包括三块内容:客户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从经营环节到产品环节再到生产环节这种业务模式上进行发展。

管理模式转型路径的设计实施的一些思考

对中建国际而言,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规模化的发展,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从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从品牌建设来讲,希望通过明晰品牌内涵来促进整个品牌体系的建设,形成业务拓展的牵引力。整个决策管理是希望通过重大决策程序和规范的制定来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更新整个机制,基于转型路径来建立业务模式的自我更新的机制,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目前面临着从经营机会的业务型公司到经营企业的模式转化。并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着业绩的压力,因此在转型的设计当中将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建筑设计行业实际上是一个依靠“品牌+技术+服务”的竞争行业,因此成功的品牌将会显示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并且更加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在不同的产品上进行不断的培育和建设我们的品牌,这也是我们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品牌有助于我们进行跨产品线的拓展,从而迅速占领新的市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转型的路径牵涉到很多重要的决策,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规则,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决策,从而实现没有危机的转型。决策达成的期望目标是要达成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降低整个运营的费用,提高有效的产出。

基于以上思考,整个转型过程相当于建造一所房子:屋顶就是提升整个营运能力,实现规模化发展;中间的楼板相当于运营体系,是组织的保障;两根柱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地基就是信息化建设,核心就是经营管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如果能将每一个点都做扎实,那么整个转型的构架就成功了。

国际法案例 篇4

1979年11月,由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九名持券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本息。美国地方法院受理了此案,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被告,通过地方法院邮寄将传票和起诉书副本送达给我国外交部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票送达后20天内对原告起诉书作出答辩,否则将进行“缺席审判”。对此,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法原则曾多次向美国政府申明中国立场,但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仍于1982年9月1日无理作出“缺席审判”,要求中国政府向原告偿还4130余万元。

“湖广铁路债券”案涉及以下两个国际法问题:

(一)国际法上的继承问题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或新政府如何处理旧国家或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问题。在这里,只涉及到新政府的债务继承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推翻国民党政府而建立的新政府并且是中国唯一佥的政府,这是代表国家在国际上先事的机关,因此,我国政府在处理旧政府的债务时,也坚决适用“恶意债务不予继承”,这是久已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湖广铁路债券”实属恶债。因为这次借债是1911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和镇压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勾结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列强决定加快修建铁路,由于财政危机只能向帝国主义借债,因此,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不予承认这一债务,这完全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且也为国际法实践所证明的。

(二)国家主权豁免问题

国家主权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完全独立和平等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对另一个国家行使管辖的权利,一个国家的法院没有经过国家同意,不能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诉讼对象的案件。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可非议地享有司法豁免权。美国地方法院以一个主权国家作为被告诉讼,行使管辖权,作出缺席判决甚至以强制执行其判决相威胁,这是完全违反国家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原则,违反联合国宪章。对于这种将美国国内法和美国法院的管辖强加于中国,损害了中国主权,损害中华民族尊严的行为,中国政府理应坚决拒绝。

现在,本案由于中国坚决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上,坚持国际法的原则,最后并没有有按照美国法院的“缺席判决”执行。1987年3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了美国债券持有人的复审要求,撤销了不利于中国的判决。这不仅是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国际法原则的重大胜利,也对其他国家带来很大影响。因为美国搞的一种试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也就在国际法上开了一个先例,这样,美国、法国、德国等都会跟着来要求偿还旧债券,所以这个案子不是孤立的。

2.光华寮案

光华寮是座落在日本京都市左京区北白川西町,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的五层楼。该寮建于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京都大学受托于日本政府“大东亚省”将该寮租用作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宿舍。日本投降后,“大东亚省”被撤销,从此由中国留学一组织自治委员会对该寮实行自主管理,并将该寮取名为“光华寮”。此后,旧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大陆掠夺的财产所获得的公款将该寮买下,专用于中国留学生宿舍。1961年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登记为中国国家财产。1967年,台湾当局以“驻日本大使”陈之迈的名义就光华寮问题向京都地方法院起诉,要求中国留日学生王炳寰等8人搬出光华寮。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该寮为中华人共和国的国家财产,台湾当局的原诉被驳回。1977年10月,原告不服而上诉大阪高等法院。1982年4月14日,大阪高等法院撤销原判决,并将此案发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审。1986年2月4日,京都地方法院推翻其于1977年9月16日所作出的判决,将光华寮判归台湾所有。中国留学生王炳寰等人不服此判决,遂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诉,1987年2月26日,该法院维持京都地方法院的再审判决。同年5月30日,王炳寰等人委托其辩护律师团通过大阪高等法院向日本最高法院提交了上诉书,要求该法院将大阪高等法院作出的错误判决撤销,重新作出公正的判决。

光华寮案至今未完结。该案涉及多方面的国际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光华寮案违背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

根据国际法的承认制度,承认新政府的法律效果是,承认了新政府就不能再承认被推翻了的旧政府。一般来说,未被承认的国家或政府在不承认国的法院没有起诉权的,这一原则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确认。1972年日本是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而使所承担的义务就更加明确。既然日本已经不再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那么台湾就不能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就光华寮提起诉讼。因此,日本法院受理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提起的诉讼,完全违反了国际法的承认制度。

(二)光华寮案违背国际法上的继承制度

在光华寮案上,京都地方法院和大阪高等法院完全混淆了国际法上的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继承是国际法主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国家如何继承前国家的财产问题。但政府继承则不同。它是国家本身没有变,国家的同一性没有变,只是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发生了更迭,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而不问其财产以什么形式出现(动产或不动产),也不管这些财产处于国内还是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国家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国际法主体依然如故,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所以,凡属于前政府的国家财产,完全由我国政府全部继承是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的。现在,日本法院关于对光华寮案的判决理由之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不完全继承旧中国政府在外国的财产”。不符合中日之间签订的条约精神,也违反国际法上的继承制度。因为,无论从国际法上政府继承的理论,还是从对该寮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情况看,光华寮都应该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无疑,日本京都地方法院于1977年9月16日对光华寮案的判决是正确的,而1982年大阪高等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

(三)光华寮案违背了日本承担的国际义务

1972年9月29日由中日两国政府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声明中规定:“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1978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的和平友好条约也进一步确认了上述原则。因此,这两个重要法律文件,它不仅规定了日本方面的承诺,也规定了中国方面的承诺。日本是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此日本取消了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台湾当局就不能再以所谓“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这对日本不仅依据国际法一般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且是所承担的特殊的条约义务。现在,台湾当局在光华寮案中居然在日本法院享有起诉权。这完全违背了日本政府承担的不得承认所谓“中华民国”政府的具体义务,势必在政治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所以,日本法院在处理光华寮案的问题上是违反国际法的。

3.隆端古寺案

隆端古寺位于扁担山脉的一个隆起的高地上,它构成泰国与柬埔寨之间边界的一部分。根据1904年2月13日暹罗(当时泰国称为暹罗)和法国(当时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地)之间的一项条约的规定,双方同意这一点上的边界线,应沿着分水岭线划出。为进行实地划界而设立了一个混合委员会。当时泰国政府委托一个法国调查队绘制该地区的地图1908年,地图在巴黎出版,同时也将也图送交泰国政府。在地图上明确标出了隆端古寺位于柬埔寨一边,但泰国政府。未表明任何异议(直到1935年以前)。后业,法国政府获悉泰国把其看守人安置在寺内,于1949年和1950年向泰国政府提出多次抗议照会,终未得到回答。1953年柬埔寨获得独立后,新政府企图在该地区建立权力机关都没有成功。之后,柬泰双方又经过多次谈判而失败。1959年10月6月,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宣告隆端古寺的领土主权属于柬埔寨,泰国应撤退它驻扎在古寺遗址的武装部队。1960年5月23日,泰国政府对国际法院的管辖权提出了初步反对主张。1961年6月26日,国际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驳回了泰国提出的初步反对意见。1962年6月15日,法院对案情实质作出了判决。法院以9票对3票判定隆端古寺是在柬埔寨境内,而泰国有义务撤回驻在该地区的一切军事人员和民事人员。法院还以7票对5票判明泰国应将其在占领时期从寺内搬走的一切物品归还柬埔寨。

本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一)涉及国家领土主权问题

泰国与柬埔寨之间的争论点,主要是隆端古寺及其周围的土地的主权是属于哪一国。泰国认为法国于1908年出版的地图不是混合委员会所制,它有严重错误,如果根据真正的分水岭划出的边界线就应把该寺的地区划在泰国一边。但是,国际法院在审理该案中,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泰柬双方是否已接受了这张地图上指出的边界线。从实际看,泰国接受这张地图和地图上指出的边界线。从实际看,泰国接受这张地图后,当时的暹罗和之后的泰国政府对此并未作过任何反响,未作过任何追究,也未发现因犯过任何错误而可使其“同意”变为无效。它完全有充分机会不同意这种划界,但许多年来都没有这样做,因此,必须认为那已是得到 了默认的,泰国以地图的错误作为申辩的理由是不能接受的。法院的判决确定了柬博寨对隆端古寺的主权。现在,泰国出兵占领隆端古寺地区,这无疑是对柬埔寨国家领土主权的侵犯。

(二)国际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问题

泰国政府给以抗告,就国际法院的管辖权问题提出了初步反对主张。因为,泰国政府认为,该国虽然曾在1929年9月20日发表了接受国际常设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并在1940年5月3日又发表声明,同时将第一个声明展期10年,但是,国际法院与过去常设国际法院不同,因此认为由于这个声明不是以“国际法院规约”签署国的身份发表的,所以应随着泰国参加“规约”而自然于1946年失效,这个声明也不因参加规约而延期。泰国政府还指出,按照《规约》第36条第5款以及国际法院对以色列——葡萄牙案的判决精神,它接受强制管辖的声明无效,因而泰国不愿接受国际法院的管理。

1961年5月26日,国际法院对泰国的抗告作了判决,肯定了国际法院对此的管辖权,因为泰国政府所发表的接受强制管辖声明仍是有效的。理由:1.该案情况与“以——葡案”不同。2.虽然1940年延期的声明已经失效,但1950年发表了一个新的、独立的声明,而且已向联合国秘书长履行了延期手续,因此这就表明该声明应当被解释为接受现在的国际法院——而不是消亡了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与此同时,该声明所引证的1929年和1940年所接受的条件看,与《规约》的第36条第2款相一致,是表明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声明。从而,法院于1961年5月26日作出了一项判决,驳回了泰国的抗告,并宣布“没有必要再考虑与司法规定中的协议条款有关的第二次控告”,为此确定了法院的管辖权。

国际法院的判决引起了泰国的强烈不满。但泰国政府根据其对外政策考虑,于1962年7月3日宣布,尽管对案件的结局深为遗憾,然而“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泰国必须履行依联合国宪章所负的义务。泰国将在抗议之下这样做,并保留其固有权利。”接着撤出了在这个地区的武装力量。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争端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

4.科孚海峡案(英国诉阿尔巴尼亚)

1946年5月15日,英国海军部派出两艘军舰通过位于阿尔巴尼亚大陆与科孚岛北部之间的科孚海峡时遭到阿尔巴尼亚海岸炮台轰击,但未被击毁。为此,在互换照会中,英国政府认为:它享有通过这个海峡而不作任何通知或者等候许可的权利。而阿尔巴尼亚政府却明确表示,外国船舶通过,必须事先通知并请求阿尔巴尼亚许可。1946年10月22日,英国为试探阿尔巴尼亚的态度,派出一队由两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舰队又通过该海峡时,造成其中两艘驱逐舰触雷,死40人,伤42人的巨大损失。事件发生后不久,同年11月13日,英国海军未经阿尔巴尼亚同意,单方面强行到海峡属于阿尔巴尼亚领水去扫雷,发现有22颗水雷。但英国海军的行动遭到阿到尔巴亚的强烈抗议。紧接着,英国政府将这一事件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控告阿尔巴尼亚在盟国海军当局已经进行过扫雷工作之后,又敷设水雷或允许第三国敷设了水雷,要求追究责任。1947年4月9日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建议有关国家应立即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来解决。1947年5月22日,英国单方面向国际法院起诉。法院于1948年到1949年对该案进行过三次判决,最后英国政府胜诉。

该案涉及的国际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国海军的行动是否侵犯了阿尔巴尼亚的主权问题

科孚海峡是位于希腊科孚岛和阿尔巴尼亚海岸之间,是连接希腊科孚港与阿尔巴纪亚萨兰特港之间的一个海峡。因此,英国认为该海峡是国际航行海峡,它的军舰可以自由通过,不用请求阿尔巴尼亚批准。阿尔巴尼亚认为该海峡是地方性的,外国军舰通过必须得到同意。国际法院在经过辩论后,认为英国海军已使用此海峡有80多年,其他国家海军也经常使用。因此,在和平时期各国军舰对于连接两部分公海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具有无害通过的权利,这是获得普遍承认和符合国际惯例的。除国际条约另有规定外,沿岸国无权在和平时期禁止通过海峡。据此,法院认为英国军舰在1946年10月22日的通过是无害的。法院以14票对2票判决英国的这次行动并没有侵犯阿尔巴尼亚主权。与此同时,法院又一致认为,英国军舰在1946年11月12日和13日的扫雷活动,这是在阿尔巴尼亚的领水内并违反其意愿的情形下进行的,这“就破坏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并认为法院声明本身已构成对这种破坏主权的行为的适当的定论”。因此,英国军舰的这种行动是不能以行使自助权或其他理由而被说成是正确的。

(二)本案涉及国际法上的责任问题

国际法院在对本案的审理中,虽然拒绝接受英国认为水雷是阿尔巴尼亚本身敷设的看法,但法院在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情况下,而仅仅根据所谓“间接证明”方法推定阿尔巴亚科孚海峡的敷雷一事不可能毫无所知,并强调,当阿尔巴亚政府经获悉在科孚海峡的领海内有水雷分布,就负有将危险情形通知航行船只的义务,自然也应告知驰近的英国军舰。然而阿尔巴尼亚并未履行此义务,致使英国两艘驱逐舰触水雷,造成许多海军人员的伤亡的巨大损失。最后,法院以11票对5票判定:根据国际法,阿尔巴尼亚应对1946年10月22日在其领水内发生的触雷事件以及由此事件造成的损害及人命损伤负责,从而有赔偿义务,应对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

1945年12月15日,国际法院作出第三个判决,该判决是估定赔偿数目的问题。法院估定了阿尔巴亚应付给英国的赔偿数额。这个数额是根据专家调查的结果确定为843,947英镑,作为给英国军舰造成的损害和对海员的人身伤亡的补偿。国际法院在处理这个案件上是不公正的,因此,阿尔巴尼亚始终没有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至今问题未解决。

5、美国驻德黑兰外交和领事人员案

美国诉伊朗

国际法院

1979年

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发生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美国大使馆请求伊朗当局给予保护,但伊朗当局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示威队伍闯进大使馆,扣留了使馆内的美国使馆人员和领事人员和非美籍的工作人员共五十多人,把他们扣作“人质”,并将使馆的档案文件捣毁,造成一件严重侵犯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事件。11月5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的美国领事馆亦发生同样努件。

事件发生后,美国于11月9日请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开会考虑采取确保释放人质和交还使馆房屋的行动。安理会在1979年12月4日要求伊朗释放“人质”,并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

1979年11月29日,美国向国际法院起诉,请国际法院宣布:伊朗政府违反对美国承担的条约义务,伊朗政府应立即释放拘留在德黑兰大使馆和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的领事馆的全部美国人和拘留在伊朗外交部的三个人,保证他们安全离境并不得对他们进行任何审讯,伊朗应对此侵权行为赔偿美国的损失并将造成此侵权事故的人员交主管当局惩处。美国同时请求国际法院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1979年12月9日,伊朗外交部长致信国际法院,要求国际法院不要受理此案。伊朗政府在信中声称:“(1)人质问题只是整个问题中的一个非中心的和次要的方面,„„这问题涉及二十五年来美国干涉伊朗内政的事情。(2)人质问题应看作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一个问题。它基本上和直接地是伊朗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伊朗认为,临时保全实际上就是对案情实质作出判决,那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临时保全措施应该是保全双方的利益而不能只保护一方的利益。”

1979年12月10日,国际法院开庭审理关于指示临时措施问题,并于1979年12月15日颁布指示临时措施的命令。临时措施的命令包含下列几点:

A.

1、伊朗政府应根据美伊两国间的现行条约和一般国际法,立即将美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归还,保证大使馆和领事馆的不可侵犯性,并保证给予有效的保护;

2、伊朗政府应根据美伊两国间的现行条约和一般国际法,立即释放拘留在美国大使馆、伊朗外交部或任何其他地方扣作“人质”的美国人,并给予充分的保护;

3、伊朗政府从今开始,应对美国的一切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给予一切他们根据两国的现行条约或普遍国际法能享受到的保护、特权和豁免,包括豁兔任何形式的刑

事管辖和享受离境的自由和方便条件。

B.美伊两国政府应不采取任何行动和保证不采取可能加剧两国紧张局势或使争端更难解决的行动。

国际法院院长在1979年12月24日以命令确定时间,让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美国按时递交,但伊朗没有递交。伊朗政府于1980年2月16日向法院表示,认为法院不能、也不应受理此案。

国际法院在1980年3月18、19、20日三天开庭听取陈述,但伊朗没有出庭。国际法院在 1980年5月24日,在伊朗缺席下作出判决。

判决如下:国际法院在1980年5月24日作的判决包含下列几点:

1.管辖权问题。鉴于伊朗没有提交辩诉状和没有出庭,法院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53条开庭审理。

美国提出四个文件作为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基础,这四个文件是:(1)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2)1963年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3)1955年的《美伊友好、经济合作和领事关系条约》;(4)1973年的《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法院认为前三个文件可以作为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基础,因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任择议定书”(分别为第1和第3条)和《美伊友好、经济合作和领事关系条约》都有把争端提交仲裁或司法解决的规定,至于第四个文件,即是否根据《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第13条行使管辖权,法院认为没有考虑之必要了。

2.案情实质。国际法院认为,根据美国提出的事实,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兰及11月5日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发生的袭击和占据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和领事馆、把使馆人员和领事人员扣作“人质”和捣毁使馆档案的事件,就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事实包括1979年11月4日袭击大使馆、捣乱使馆、拘留人质、侵占使馆财产和损坏档案以及第二天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袭击领事馆的行为,这段期间的事件不能直接归因于伊朗国国家,因为还不能证明这些行为是代表国家或由国家机关负责以便执行某种任务而作的,所以不能归因于国家。但这不是说,伊朗国家对这阶段的事实就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伊朗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与它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不相符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庄严宣告使馆的不可侵犯权之后,在第22条明确规定:

“接受国负有特殊责任,采取一切步骤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入或损害,并防止一切扰乱使馆安宁或有损使馆尊严之情事。”

该公约宣告外交人员不可侵犯权之后,在第29条又明确规定:“接受国对外交代表应特别尊重,并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以防止人身、自由或尊严受有任何侵犯。”

此外,维也纳公约第25、26条规定使馆档案、文件不受侵犯,接受国有义务给予保护。

同样,《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 31、33、28、34、35、40等条对领事馆和领事人员的不可侵犯权亦有类似的规定。国际法院认为,使馆和领事馆、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不可侵犯权和接受国有义务给予保护,已经不单纯是条约法的规则,而且是国际法的普遍规则。

1979年11月4日和11月5日的事件发生后,美国使馆请求伊朗当局给予援助和保护,但伊朗当局没有采取适当步骤保护使领馆及其人员和制止事态的发展,伊朗已违反了它的条约义务。

国际法院得出结论说:“在11月4日,伊朗政府非常清楚:a.根据现行条约,伊朗政府有义务保护美国使馆及其外交和领事人员,使他们不受任何袭击,他们的不可侵犯权不受任何破坏;b.美国使馆请求帮助时,情况需要他们采取行动;C.伊朗完全没有履行它的义务。”

第二阶段的事实是武力分子完全占据了大使馆和领事馆,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被扣作人质。根据维也纳公约,伊朗有义务立即采取一切措施尽快结束这一场侵犯美国大使馆和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不可侵犯权的事件,和立即交还大不里士、设拉子的领事馆,使一切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

但伊朗政府没有这样做。伊朗外交部长雅兹第在11月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国际规章,伊朗政府有责任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但他完全没有提到伊朗有义务保护大使和外交人员,他最后还说:“学生们很欣赏政府的赞同和支持,因为美国自己应对这件事件负责。”伊朗总理阿雅托拉哈·霍梅尼在11月5日的招待会上已证实武力分子占领了使馆。他把美国使馆说成是“间谍中心”,他还宣称:人质应继续扣留,直到美国把前伊朗国王和他的财产归还伊朗,并禁止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谈判。一旦伊朗的国家部门证实了这些行动和决定继续这样做作为对美国的压力,这些行为就转化为国家行为了,一旦武力分子成了国家指使的人,国家就要承担国际责任了。

伊朗政府继续占据使馆和继续扣留人质,一再违反它的条约一义务,违反:

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2条;

2、《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9条;

3、《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4、25、26、27、《维也纳领事关系》第33条及有关领事履行职务的方便条件和自由的有关条款以及1955年《美伊友好、经济合作和领事关系条

约》第2条。

伊朗外交部长在给国际法院的两封信中认为美国曾在伊朗进行犯罪活动,因而伊朗的行为是合理的。国际法院认为即使证实美国的确有犯罪行为,也不能作为伊朗扣押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的借口。外交法已为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不法行为规定给予宣布为不受欢迎或断绝外交关系的制裁。由于伊朗一再违反国际义务,伊朗有义务赔偿美国的损失,鉴于违反义务的行为仍在继续进行中,赔偿款额尚无法确定。

根据上述理由,国际法院在1980年5月24日作出判决,判定:

1、根据本判决所指出的事实,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许多方面业已违反,并正在违反它根据国际条约和长期确立的国际法规则所承担的义务。

(13:2赞成票:院长瓦尔多克、副院长伊利亚斯、法官福斯特、格罗、赖厄斯、摩斯勒、纳金特拉J辛格、鲁达、小田滋、阿戈、艾尔一艾利安、塞塔一卡马拉、巴赫斯特)

(反对票:法官莫洛佐夫、塔拉兹)

2、伊朗违反对美国所承担的义务,根据国际法应负国际责任。

(13:2投票情况与上相同)

3、伊朗政府必须立即采取一切行动缓和由于1979年11月4日及其后发生的事情所引起的局势,为此目的,双方应达成协议。

(一致同意)

(法官赖厄斯在判决附上个别意见,法官莫洛佐夫、塔拉兹附上异议意见)国家责任由两个重要因素构成,一是客观上存在国际不法行为,二是主观上该国际不法行为可归因于国家。本案是说明国家责任构成问题的最恰当的案例。在本案中,在伊朗发生的侵犯使领馆和外交人员的不可侵犯权的事情,无可否认是国际不法行为。该行为能不能归因于伊朗国家?伊朗指称该事情是美国二十五年来干涉伊朗内政的结果,是美国外交人员从事犯罪活动、美国拒绝引渡伊朗前国王及交还其财产的结果,这些理由能不能说明伊朗的侵犯外交特权是正当或可以免除国际法律责任?这正是国际法院需要公正判断的问题。

国际法院把整个事情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证据尚不足以说明该事情可以归因于伊朗国家。但在美国大使馆请求伊朗当局给予援助和保护的时候,伊朗采取不行为的态度,这就产生违反国际义务的国际责任了。国家没有义务对在其境内发生的一切不法行为负责,但国家有保护外国人的义务,它对于外国人所受到的侵害有间接责任,它的不行为,会把间接责任转化为直接责任。至于事情的第二个阶段,伊朗国家领导人的态度,特别是它把扣押人质与美国政府的干涉伊朗内政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无异说明侵犯外交人员的行为是伊朗当局纵容和支持的。不法行为的可归因性就非常明显了。

对于伊朗提出的各项理由,在政治上有道理,但在法律上那是说不过去的。正如国际法院所说的,即使这些事实都是真实,也不能说明伊朗的做法是正确,不能免除伊朗的法律责任。

国际法案例 篇5

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对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判决

Case concerning the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Nicaragua V.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erits)

——对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

一、背景

(一)尼加拉瓜(The Republic of Nicaragua)

尼加拉瓜位于中美洲中部,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它是重要的国际商港,其中重要的港口包括:

1.布拉夫(El Bluff)。位于东海岸,濒临太西洋/加勒比海。

2.科林托(Corinto)。位于西海岸,濒临太平洋。

3.桑提诺(Puerto Sandino)。位于西海岸,濒临太平洋。与科林托(Corinto)相临。

(二)中美地峡

中美地峡,地处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陆的连接地带,地峡历来就是南北美洲之间各国联系的桥梁,因而在世界海陆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东临大西洋的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是连接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的天然桥梁。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是两大洋及沿岸国家联系交往的捷径,地理位置重要。

(三)尼加拉瓜与美国的关系

同美国关系密切。1979年7月24日美国承认尼民族复兴政府。1990年3月13日布什总统宣布取消自1985年以来对尼的经济封锁,把尼重新列入美提供发展和贸易信贷的最惠国名单。

(四)案件背景

80年代,尼加拉瓜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民族复兴政府。自1981年,奥尔特加担任政府首脑,执行政治多元化、混合经济、不结盟三原则。然而,新生的尼加拉瓜政权遭到了美国的嫉恨。73年前,美军在尼加拉瓜遭到惨败,因此十分痛恨反帝反美的游击队领袖桑地诺。桑解阵高举桑地诺旗帜,因此,奥尔特加从一开始就成为了美国的敌人。美国不愿一个革命政府出现在眼皮底下,同时考虑到奥尔特加政府与古巴和苏联关系密切,更难为其所容。美国因此进行政治颠覆和经济封锁,长期实行“以压促变”的政策,大力资助国内反对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于反对尼加拉瓜奥尔特加政府的目的,不断对尼加拉瓜内政进行干涉.并支持该国反政府武装,反对尼加拉瓜政府的军事行动。

在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国派人在尼加拉瓜的布拉夫、科林托、桑提诺等等港口附近布雷,范围包括尼加拉瓜的内水和领海。这种布雷活动严重威胁了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已造成了重大的事故和损失。1984年4月9日,尼加拉瓜就在尼加拉瓜境内及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中美国应承担责任的问题向国际法院对美国提起诉讼。

二、案件基本事实

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对美国政府指使美国军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国民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破坏尼加拉瓜的石油设施和海军基地、侵犯尼加拉瓜的领空主权以及在尼加拉瓜组织和资助反政府集团等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提出指控。尼加拉瓜请求国际法院判定美国的行动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尼加拉瓜内政和侵犯尼加拉瓜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动并对尼加拉瓜及尼加拉瓜国民所受的损失给予赔偿;并请求国际法院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国际法院于1984年5—11月对美国的初步反对主张进行审理,并于11月26日作出初步判决,判定国际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美国表示反对,在1985年1月18日宣布退出此案的诉讼程序。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53条,对本案进行缺席审判,最后在1986年6月27日,对本案作出判决。

三、争议的焦点

美国的军事和准军事行为是否是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尼加拉瓜内政和侵犯尼加拉瓜主权的行为。

(一)管辖权问题。

美国认为国际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原因如下: 1.关于尼加拉瓜的当事国资格问题,2.关于美国1984年的通知的效力问题。3.关于“多边条约保留”问题。(二)本案的受理问题。

美国认为国际法院不能受理本案。原因如下:

1.尼加拉瓜的请求书没有请萨尔瓦多等国出庭,这些国家如不出庭,本案就无法审理,它们的权利也得不到保护。

2.上述问题安全理事会尚未作出决议,国际法院不应受理。

3.尼加拉瓜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关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的适用问题,这问题应该由安全理事会解决。

4.本案涉及正在进行中的武装冲突问题,很难取证,不宜用法律程序解决。5.这问题是中美洲国家之间的争端,尚未用尽“孔塔多拉程序”解决,尼加拉瓜是孔塔多拉集团的当事国,它的请求不符合“孔塔多拉程序”。

四、法院的判决

(一)根据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美国所谓的”自卫”不成立。美国对尼加拉瓜非法使用武力,并以武力相威胁。

(二)美国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的行为是对尼加拉瓜政府的干涉。美国以提供财政支持、训练、武器装备、情报、后勤支持的形式支持尼加拉瓜境内的反政府武装的军事及准军事活动,美国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习惯法的不干

涉内政原则。

(三)“集体对抗措施”的辩解不能成为美国的干涉行为的合法根据。

(四)美国对尼加拉瓜的行为违反了国家主权原则。美国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直接攻击尼加拉瓜港口、石油设施等,在尼加拉瓜港口布设水雷,以及上述判决中认定的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干涉行为,不仅违反了使用武器原则,也违反了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原则。

五、法官的推理

(一)针对“美国对尼加拉瓜非法使用武力并以武力相威胁。尼加拉指控美国在其港口设置水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港口和石油设施,以及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训练、武器装备和财政支持”的事实。

法院认为从事上述活动的人员是根据合同由美国政府雇佣的,所以美国政 府对上述活动负有直接责任。法院根据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评价上述活动,认为它们构成对该原则的违反,除非美国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抗辩能够成立。

(二)针对美国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是对尼加拉瓜内政的干涉。美国否认它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目的是推翻尼加拉瓜合法政府。但它承认,其目的是迫使尼加拉瓜政府改变其内外政策。

法院认为尽管美国政府的目的不是要推翻尼加拉瓜政府,但美国支持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目的却是如此。如果一国政府出于对另一国政府施加压力的目的.支持、帮助该另一国境内目的在于推翻其政府的武装力量,此等支持、帮助行动无疑构成对该另一国内政的干涉,而不论该提供支持国具有何种政治动机。

(三)“集体对抗措施”的辩解不能为美国的干涉行动提供合法根据。美国辩

解说,它对尼加拉瓜的行动属集体措施,因为尼加拉瓜向邻国运送武器干涉了邻国内政。

法院认为一国干涉另一国内政的行动不能产生第三国采取包括使用武力的集体对抗措施的权利。法院判定,即使指控尼加拉瓜的行动可以成立,等行动也不能为作为第三国的美国采取的措施提供根据,尤其不能证明涉及使用武力的干涉为正当。

(四)美国对尼加拉瓜的行动违反了国家主权原则。

法院判决美国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直接攻击尼加拉瓜港口、石油设施等.在尼加拉瓜港口布设水雷,以及上述判决中认定的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干涉行动.不仅违反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亦违反了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原则。这些行动不能因所称尼加拉瓜在萨尔瓦多的活动证明是正当的;假定尼加拉瓜的活动确实存在,此等活动也不能赋予美国任何权利。

六、确立的法律规则

(一)禁止使用武力原则

(二)“集体对抗措施”的辩解不能为美国的干涉行动提供合法根据

(三)不干涉原则(四)国家主权原则

七、评述

对他国使用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破坏和平秩序,是违反国际法的最严重的犯罪行为,行为国应对此承担国际责任。

在本案中,美国对于尼加拉瓜所指控的事实是坦认不讳的,但它在初步反对主张中强调国际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和不能受理,并认为它在尼加拉瓜的行动是由于尼加拉瓜干涉其他中美洲国家内政所引起的,它的行动是一种集体自卫行动。这些主张在法律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美国在尼加拉瓜所进行的军事性和准军中性的行动构成违反国际法的行为,美国应对此承担国际责任。这个国际责任是不以美国不参加审判程序为转移的。美国既然已参加了初步阶段的审判程序,就有接受初步判决的义务,实质阶段的审判对美国是有效的,实质阶段的判决当然对美国是有拘束力的。

本案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处理的是一个涉及超级大国与弱小国家的、包含极大政治成分的争端,也不仅表现在它在国际法院的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对一个超级大国滥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为,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予以否定,更表现在法院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国际法的若干基本原则具有公认习惯法的地位。

本案是国际法院第一次对一个大国进行缺席审判,可以认为这是国际法院向司法公正迈开的一大步。本案判决的公正性,从表决的情况已得到有力的证明。

PS:案例翻译《对尼加拉瓜进行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

通过尼加拉瓜对抗美国,在有关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活动案件所带来的有价值的判断中,法院作出如下判决:

决定在1984年4月9日尼加拉瓜共和国提出申请之前根据正在宣判的争论,法院被要求运用“多边条约保留”原则所包含的附加条件(c)有关管辖权的声明,其

援引自美国政府在1946年8月26日确立第三十六条管辖第二项法院规约:

通过美国连接了一个军事和准军事活动和对抗尼加拉瓜的案子,拒绝维持集体自卫的美国军事的管辖权:

决定美利坚合众国经过培训的,美国武装、装备、融资和提供的力量或其他相反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尼加拉瓜的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活动,对抗尼加拉瓜共和国所采取的行动,违反有关在通用国际法之下不干涉另一个国家的事务的义务;

决定了美利坚合众国,指导或授权越过尼加拉瓜领权土,并且此行动归因于美国行动所指的第(4)项规定,已经采取了与尼加拉瓜共和国,违反有关在通用国际法之下不得违反另一个国家的主权的义务;

决定在1984年第一个月在尼加拉瓜共和国内部和领海铺设地雷,美国采取行动反对尼加拉瓜共和国,违反有关在通用国际法之下不要再使用武力反对另一个国家的义务,而不是去干涉其内部事务,违反主权和中断和平的海上贸易;

包括的可适用的法律 1.引言:大体的观点

法院认为惯例法律适用于这个辩论。为了这个目的,法院不得不考虑惯例法律是否符合各个州的法律事实,并且惯例法律被实践证明了他们很欣慰。2.禁止使用武力,自卫的权利

法院发现各方当事人都认为武力合并与联合国宪章相符,实际上,就找到了一部国际惯例法。他们因此接受一个谈判法律合同去避免他们的国际联系是受到恐吓或者用武力侵犯一些州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或者一些其他成员不是联合国的组成部分。法院然后很满意存在一部惯例法律事实去建立节制的特性。它认为法律概念从各个成员的态度和各个州联合国大会决议中推断出来,尤其是2625

号决议标题为“联合国宪章关于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州达成一致的国际法律规则宣言”。赞成这个决议是法律概念的一个表达形式,它被当作是没有用武力的原则独立的规定国际惯例法律的原则,特别是社会事业机构性质,它是宪章中谈判法律水平的主题。

一般的规则考虑到必然的异议禁止强制设立惯例法律,个人权利和集体自卫在各个州看来,设立惯例法律显然是从联合国宪章51章中来的,它提到了与生俱来的权利,来自2625号宣言,成员们同意存在的权利成为设立国际惯例法的内容,进攻是否是合法的要依据观察标准和采取自卫措施是否相符来决定。

不论自卫是单独的,还是集体的,它只能为回击“武装进攻”而实施。法院认为,“武装进攻”应理解为不仅指一国正规武装部队越过国家边界的行为,也包括一国向另一国派遣武装团队,条件是此等行为由于其规模和后果,如果为正规武装部队所实施即可视为武装进攻。在此,法院引述了联大的第3314(xxlx)号决议所附侵略定义作为习惯法在该问题上的表述。

法院并不认为“武装进攻”的概念包括对另一国的叛乱分子以提供武装、后勤或其他援助为形式的帮助。此外法院确认在国际习惯法中,无论是一般性的或者是中美洲特有的法律体系(系统),没有任何规则允许在缺乏武装进攻之受害国的援助请求时行使集体自卫,习惯法亦要求受害的国家应宣布它遭受了武装进攻。

3.不干涉原则

不干涉原则是涉及每一个主权国家不受外来干预处理其事务的权利。各国关于该原则之存在的“法律确信”在许多场合表达出来。如美国与尼加拉瓜都参加了的许多国际组织和会议所通过的诸多决议和宣言。这些决议和宣言表明美国和尼

加拉瓜承认该原则为普遍适用的国际法原则。至于习惯法中该原则的内容,法院认为与本案有关的宪法性要素如果:所禁止的干涉针对的必须是根据国际主权原则有权自由决定的事项(如选举、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决定对外政策)。干涉使用的是强制手段,尤其是使用武力。无论是军事行动这种直接的干涉形式,还是支持在另一国的颠覆破坏活动的间接形式的干涉。

对于各国的实践案例,法院指出,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出现许多干预国家政权武装**的事件,在当代国际法中提到各国的实践行动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一些正当的政权干预在背后是有其他国家的反对势力支持的,而这实际上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尼加拉瓜。

4.响应集体的反措施没有达到武装袭击的目的

然后法院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的行为违反了反干预的原则,第三方可以依照国际法采取措施以达到制止第一方所要发动的国际性武装。为了避免遭受武装袭击而发动自卫反击似乎是对的,但这种自卫反击会造成跟多人的牺牲,因为很多时候其根本没有受到武装袭击,国际法院认为,在国际法完善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在没有遭到武装袭击的情况下采取集体武装反击。5.国家主权

谈到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国际法院指出,主权的概念对于条约法和习惯国际法,都延伸到内水和领海以及领空。它指出,埋设地雷必然影响沿岸国家主权安全,这会影响其他国家对摆设地雷的国家港口的访问及来往,也会侵犯通讯自由和海上自由贸易。适用法律的事实

建立案件的事实和国际法的规则,那些事实出现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国际

法院现在利用适用的法律规则评价这些案件事实,来决定目前有没有一些情况不包括非法的特别法。

1.禁止使用武力和自卫权

评论这些案件事实第一次采用“不适用武力”这一原则,国家法院考虑到在1984年某些袭击就是在尼加拉瓜的港口埋设地雷攻击其石油设施和海军基地,这使美国构成侵犯这一原则的罪名,除非他们有正当情况才能排除这一罪名。国际法院也考虑到美国已经承诺只要是表面上采取武力或反政府的行为都属于初步违反这一原则,除非那是正当的自卫反击演习。

法院不得不考虑这些行为是否违背了原则,或者可能在使用集体自卫的权利,因此需要去确定必需使用集体自卫权这样的情况是否存在!为此,法庭首先不得不证明尼加拉瓜被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进行过武装袭击,因为只有有了这样的袭击才能证明是使用了自卫权!对于萨尔瓦多,法庭认为根据国际习惯法,提供武器来反对另外一个国家不够成对那个国家的武装袭击!对于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在缺少足够证据证明越界入侵了尼加拉瓜的这两个州的领域的情况下,是很难确定他们是否自数量上,单个或者集体武装袭击了尼加拉瓜。因此法庭发现不论是这些入侵还是声称提供了武器都不能作为使用了集体自卫权利的证明

第二,为了确定美国是否正当行使了自卫权。法庭不得不去确认使用集体自卫权的必要情况是否是存在的,因此去考虑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认为他们才是尼加拉瓜武装袭击的受害者,并且才要求美国的援助行使集体自卫权。法庭没有看见这些国家的行为和这个情况一致的任何证明。

最后,评价美国活动与必要性和比例性的标准,法庭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进行 的活动并不是针对必要性,并且发现这些活动中的一些不能当做是满足了比例性的标准!

2、不干涉原则

法院很清楚美国的本意,以其支持尼加拉瓜反抗军,强迫尼加拉瓜政府对于其中每一个州允许自由决定的事项作出让步,而反抗军自己的意图则是推翻尼加拉瓜目前的政府。并且法院认为,如果其中一州摄于其他州的强迫,支持和帮助本州的目的在于推翻政府的军事法官,每个州的支持无论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那样的数量都属于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由此可以发现,美国对于在尼加拉瓜反抗军在军队和准军事活动,通过财政、训练、供应武器以及科技和后勤的支持,已经违背了不干涉原则的内容。人道主义救助在某一方面不能被认为是不法干预。自1984年十月一日生效起,美国国会对于人道主义救助基金已经受到限制,目的是与法院提出的关于人道主义援助是为了逃避干涉他国内政的规定一致。这必须被限制在对红十字协会精神的神圣目的之下,并且综上所述的所有援助不能含有歧视在内。

3、集体的对策为了响应不达军事进攻

已经发现的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造就了一项通过集体对策包括使用暴力的权利,法院认为尼加拉瓜政府的行为会被控告,即使他们已经建立并能够可以嫁祸给其他州,也不能被其他州承认是合法的,美国也不能证明其使用暴力在内的干涉时合法的。

4、国家主权

法院认为对于尼加拉瓜反抗军的援助,应首先致力于尼加拉瓜港口,油气设施等等。尼加拉瓜港口的矿业运营以及包括使用暴力的干涉应参考公正正义的原

国际商事合同案例 篇6

分批交货下的解除合同。意大利某公司与我国公司签订了出口加工生产大理石的成套机械设备合同,合同规定分四批交货。在交付的前两批货物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第三批货物交付时,买方发现货物品质仍然不符合合同要求,故推定第四批货物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向卖方意大利公司提出解除全部合同。问题:我国公司的要求是否合理?(2’)

案例2

是否构成根本违反合同。2005年2月8日,香港某电业有限公司A与珠海拱北某公司B签订购销合同。合同规定:拱北公司向香港公司订购日产佳能复印机200台,价格为1499美元一台,交货期限为4月15日,付款方式为信用证付款。在合同履行时,4月13日B公司收到装船电报通知,电报称所有货物与4月12日往珠海九洲港并注明合同号及信用证号。4月19日B公司收到九州港码头提货

通知,码头方面向公司出示随船提单一份。提单上的装船日期为4月13日,到货是4月16日,B公司认为香港公司A未按合同交货期限规定的4月15日交货,电报所称4月12日装船不真实,因而没有马上提货。5月2日,B公司接到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承付通知,B公司提出拒付,理由是香港公司延期交货,并于当天电告香港公司,宣告解除合同。香港公司不同意解除合同并提出异议,从而产生纠纷。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解除合同的救济。3’

案例3

年4月,中国进出口贸易A公司售与法国B客户货物一批。B客户按合同规定开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开证行系法国的R银行,通知行为法国在我国的C分行,该信用证要求C分行保兑并指定由该行议付。8月25日,A公司将货物以多式联运方式,从内地装火车到香港转海船运往目的港,并由当地外运公司签发了陆海联运提单。8月27日,A公司将全套单据寄交C分行议付。9月1日,C分行向A公司发出“银行付款通知单”。9月12日,C分行通知A公司,单据道开证行R银行以有两个不符点为由拒付:(l)提单末显示“已装船”字样;(2)装运标志上表示的是整批货物的总数量而不是每一纸箱中的数量。基于此,R

行要求C分行退回货款。A公司认为单证并无不符,不同意退单,称C分行作为保兑行应按国际惯例履行付款责任。C分行称根据A公司所交单据,开证行提出与信用证要求不符并拒付,我行当然没有代开证行付款的责任。随后C分行于1998年l2月底将全套单据退给A公司,A公司则向总行投诉,强调保兑行之付款责任。问题:(1)A公司所交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的规定要求(2)C分行作为保兑行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4’

案例4

年7月25日,香港大成公司作为卖方与厦门华海公司签订一份买卖“鳗鱼完全配合饲料”确认书,主要内容为:数量180吨,单价CIF厦门980美元,总值176400美元,付款条件为买方开具不可撤销、不可转让、可分期交货的90天远期信用证。因华海公司不具备开具信用证结算货款的条件,遂于7月28日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厦门分公司(下称“北方公司”)签订一份协议。内容为:北方公司代理华海公司进口鳗鱼饲料,收货人为华海公司,北方公司根据华海公司的通知通过厦门国际银行开具90天远期信用证。8月1日,北方公司通过厦门国际银行开出以大成公司为受益人、金额为17.64万美元的不可撤销、不可转让、可分批交货的90天远期信用证,并规定了所需单据。

8月30日、31日,大成公司将180吨鳗鱼饲料分批装船起运,并按信用证要求提供了所需单据;9月27日,厦门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出具检验情况通知单,华海公司对饲料质量提出异议,双方协商达成降价协议,华海公司将货物提走。华海公司将商检通知单交给北方公司后,北方公司提出该商检证出具的时间已超过信用证有效期,不同意延期,拒绝在商检证上签字。大成公司发货后,于1997年9月8日向香港爱尔兰银行出口部提出押汇申请并提示按信用证条款要求的除商检证以外的全部单据;9月13日香港爱尔兰银行将信用证押汇文件寄予开证行厦门国际银行。9月17日厦门国际银行收押汇文件并通知北方公司承兑,北方公司则以押汇文件与信用证条款上要求的单据不符(即缺少商检证明)为由拒绝承兑。大成公司在信用证不能承兑的情况下,为追索货款,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华海公司与北方公司支付货款及银行利息并支付违约金和承担赔偿责任。

[问题](1)大成公司有无违约行为(2)信用证无法承兑的责任何在(3)大成公司、华海公司、北方公司三者的法律关系如何(4)违约责任如何承担

案例5

合同法确立“ 提存”制度。某医药商店承包人尹某到某市第三制药厂购买了一批中药产品。尹当时付清了货款,

城市运动行销的国际案例及启示 篇7

半个世纪前,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仅仅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途径或者少数生活的调剂品而存在的,然而,时过境迁,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人们物质生活趋近饱和,有了比过去更多的金钱、时间、愿望去充实精神生活时,体育运动的普及性、需求度、多样性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而其抽象意义、商业意义较之过去也变得丰富了许多。从人文角度上讲,体育现在不仅仅是人们业余闲暇时的消遣健身的方式,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品牌象征,更深层次意义上,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精神风貌,如同地标一般让外来者在第一时刻对该地的风土人文有着直观的认识,这也是作为“国际语言”之一的体育所具有的基本职能。

从商业利益上来讲,就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内容和话题了,在今天的这样的一个商业化社会中,成功明智的商业运作与决策不仅仅可以将体育业所蕴藏的潜力无限挖掘并且放大,还可以使之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新职能,甚至有时还可以改变一个城市。

2 国际城市运动行销的成功案例

2.1 巴塞罗那

作为1992年奥运会承办地,巴塞罗那在以响亮的口号拉开这一届盛会的帷幕后,不仅以兼具西班牙传统风格和新时代艺术造型的场馆吸引了来访者的眼球,热情好客的态度,周到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举办了一届奥运会,还以这一个月积攒下的人脉和口碑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吸引了数倍于过往的观光客,也使得自身从塞维利亚、巴伦西亚、毕尔巴鄂等西班牙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从一个肮脏灰暗的港口到一个于首都艺术之城马德里并驾齐驱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真正意义上打开了大门走向了世界,历来通过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一级赛事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城市不在少数,但通过一届赛事完成了城市设施,城市精神升华的案例却不多,巴塞罗那便是其中的典范。

如今,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在绿茵场上屡获佳绩,短短数年内夺得锦标无数,将“巴塞罗那”从一个球队的名称、一个城市名称升华为一个品牌,一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继而得到了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组织的垂青,与之成为球衣胸前广告合作伙伴,不但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还大大提升了球队和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他们还从每年丰厚的收入当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回馈社会,帮助城市中需要援助之手的人们,在球场上他们是席卷世界的宇宙队,在球场下他们是爱心大使,慈善代言人,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更是一个城市与世界衔接的枢纽,可以说是21世纪体育商业运作的典范。

2.2 迪拜

迪拜,可以说是自强不息白手起家的典范。在数十年前的迪拜,不过是个仅有10万人口,地处沙漠中的一个小港口。但凭借其领导人独特的创意及思想格局,从而打造出许多梦幻别致建筑,最突出的当属世界岛、棕榈滩、帆船饭店,而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令世界为之惊艳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迪拜的领导人并没有让自己的城市止步于一个精粹建筑展览地的境界,而是借鸡生蛋,用现有的筹码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个途径就是体育。

其实,从气候条件上来讲,地处热带沙漠性气候,全年无冬,普遍高温的气候类型并非体育赛事的首选,然而通过积极行销手段和在金钱上的毫不吝惜,迪拜仍旧成功地迎来了阿加西和费德勒于帆船饭店顶层圆形网球场的两代世界球王对决,以及老虎伍兹对计划建设中的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建议。虽然这些在媒体眼中不过是一时一刻极佳的新闻素材而已,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些明星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具有的品牌效应,迪拜通过此举完成了国际顶级城市打造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收获了颇丰的利润。

2.3 悉尼

作为澳大利亚这个曾经的英属殖民地,如今的世界第一大岛国的先驱,悉尼在2000年成功打响自身品牌的同时,也让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不由得一改往日谈到澳洲只想起袋鼠的老观念,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审视这片未完全开发,且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的土壤。

为了成功申奥,悉尼在竞标时可谓是不惜工本,在1993年就花了大力气大价钱对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旅馆、公园等基础设施展开了为期5年的建设修缮工作,这份努力和诚意无疑是竞标成功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块筹码。在申奥成功后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的态度大多都倾向于质疑,认为悉尼之所以能力压北京等强劲的竞争对手中标乃是因为地缘考虑,毕竟即使南半球国家数量不多,也不能长期让奥运会“北漂”而影响到世界一家的奥运宗旨。然而在这一届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各方的疑虑戛然而止,转而变成了赞许和钦佩。之后悉尼政府即刻宣布未来增加游客数量的策略,除重整澳洲旅游协会网站、推出许多套餐及假日旅游活动外,还加大力度打造“高品质生活地区”与“东亚华尔街”的品牌,最终使得悉尼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大型峰会举办地,可谓是在奥运前后的二十载间完成了城市价值的提升以及国家地位的助推。

3 当前体育发展与我国城市营销面临挑战分析

综合上述,欧美著名体育城市主要是利用运动行销的主要四大策略:运动赛事、运动场馆、职业运动与知名一流运动员。

3.1 我国体育市场的发育不良

首先,我国体育商业化的进程为两极分化,以北、上、州为首的一线大城市为其中翘楚,市场整体的多元性、广褒性、层次性都不逊色于诸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而另一个极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和市场的匮乏,即使有出色的方略,体育营销也很难展开,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商引资拓宽市场,所以整体发展情况可谓贫瘠。

3.2 体育职业化程度

由于体育职业化的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最早起源于欧洲后壮大于美国,继而影响到亚洲,所以整个亚洲的体育职业化道路尚属借鉴学习的起步阶段。以我国的篮球足球职业化为例,仅仅只有20余年,需要改进革除的弊端还有很多。即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例外,一支出色的职业体育队伍不仅仅是在周末的休闲时间里为体育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的比赛,更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图腾与名片,民众心中的信仰与偶像。他们有着狂热的粉丝和忠实的拥趸,也有着在全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及品牌效应,很显然当下的中国没有任何的职业球队可以做到这一点。

3.3 大型体育赛事内涵的理解差异

虽然广州于去年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北京在20年里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各一次,但这样四年一届的盛会毕竟是昙花一现,并非稳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F1、职业网球赛事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诸如数十场,虽然时间不长,然而其引发的链式效应却是不可忽视的。门票销售、授权的纪念品、合作企业的赞助、媒体转播的分红、观光收益等等都会给举办地带来超额的收益,。虽然现在上海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了F1分站和喜力网球大师杯的举办地,然而在悉尼、伦敦、蒙扎、东京等城市面前,这两项赛事在可以说是处于萌芽阶段,在周边产业的推动和群众影响力方面还有待完善。

3.4 基础体育设施及功能规划思想差异

运动设施,不单单是指诸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八万人体育馆等大型场馆,还指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没有时间和金钱的去运动,而发达地区的人们在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运动,因此想要将体育普及成为一种文化就很困难了。在筹建大型运动场馆的同时,我们不能眼高于顶而不顾根基。再以巴塞罗那队为例,在以诺坎普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建造了许多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身的主题公园,不仅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还创造了许多新工作岗位。从另一方面来说,大赛结束后闲置的场馆也可用来举办各式各样的演出或者展览以保障其使用率,更能使得自身得到永恒持续的发展。

4 我国城市利用体育进行城市营销的建议

4.1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方向

在比较发达、有一定经济及群众基础的东部沿海地区,要争取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根本发展,不仅仅要有世界一流的场馆,更要有专业成熟的配套软件服务和周边行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知名运动员、夯实群众基础,让大众不必远渡重洋就可以领略明星的风采。此外就是加大力度进行职业化的整顿,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进而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运动品牌和运动团队,打造出中国的“巴萨”与“湖人”。

4.2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向

中西部地区则需要挑选一些基础较好的中型城市作为试点,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让大众在各个方面切实感受到参与运动的益处,并且予以普及发展,然后再在配套的软硬件上做文章,进而由点至面地带动周边地区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4.3 利益背后的风险

利用运动作为城市的行销工具虽然能在某种意义上较快较大程度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其终究不是百试不爽的万灵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城市自身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才能在获利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交通,一届体育赛事的召开会引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观众游客,在瞬间为一个城市带来数十万的流动人口。北京奥运会就是最佳的例证,虽然北京的交通状况历来就是一大问题,但是在奥运筹备阶段主办方还是竭尽所能地设计了一套整改方案。有对道路本身进行整改的,也有在通行时间上规划的,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奥运会的交通难题。

4.4 开源节流,降低运营成本

更为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审计与整合过程,对自身的财政、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通过精确的计算与衡量规划出一个行之可达的目标,继而做出计划如何通过现有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然后通过强大的执行力予以完成。在这过程中不但要节流,还要在开源方面做文章,招商引资扩充实力,最终实现互惠双赢的局面。

5 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行销作为一个新领域,新行当,新学问,在中国这片孕育了一个个奇迹的土地上可以说具有着无穷的发展前景,只是目前有待挖掘,虽然在西方世界有着许多成功案例可以效仿,但是因为国情,文化,信仰,思想的差异,西学中用未必是是上上之策,借鉴一二尚可,全套照搬就未必能收到一样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遇到,找出,解决问题,并累积成经验,才可以总结得到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体育行销方略。

摘要:利用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简述了悉尼、巴塞罗那、北京等城市体育行销案例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当下国情、体育产业概况和未来前景,体育营销业发展情况,论述了我国城市利用体育进行城市营销的可能性、问题、缺点及策略。

关键词:体育城市,体育行销,国际案例,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卉.体育营销:企业营销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47.

[2]张锦年,梁强.体育营销的作用机制与应用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6,13(1):54.

[3]杨康民.体育用品的品牌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63.

国际技术转让案例 篇8

据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长彼得罗维奇介绍,2003年10月12日在距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西部250公里处的科兹洛韦查克的一家精神病院,一名病人突然发狂地在病房内放火。精神病院内的工作人员原先试图自行灭火,但没有成功。当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整座精神病大楼都已经被大火吞噬,大楼顶部已下陷。大火中有29人丧生,31人受伤。

点评:正如监狱消防安全隐患严重一样,精神病院很容易成为消防安全死角。在防火安全方面,精神病院的消防配套设施应该更加完善,因为生活在这里的是一群需要受到格外关注的弱势群体。

8、莫斯科卢蒙巴大学火灾造成36人死亡,171人受伤,其中9名中国留学生遇难

2003年11月20日,位于俄罗斯首都的卢蒙巴大学发生火灾,大火中有36人死亡,171人受伤。据俄罗斯莫斯科市紧急情况部门发布的消息,在被燃烧的宿舍楼内住有500多名预科留学生,共有36人在这次火灾中死亡,171人被送往医院救治,其中47人伤势严重。死伤的外国留学生分别来自中国、安哥拉、日本、土耳其、印度、秘鲁、塔吉克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次火灾中有九名中国学生遇难,并有46名中国学生受伤,他们中大部分是由于吸入浓烟或在逃生过程中受的伤。

点评:岁末的这场大火,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事故发生后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学生火灾防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救和自防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学校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人员聚集的大学生集体宿舍,近一段时间来更是火灾频发。莫斯科卢蒙巴民族友谊大学学生宿舍楼火灾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方面忽视消防安全,缺乏基本安全预防措施造成的。

在这次火灾中,一些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自救能力而得以逃生,而一些没有火灾常识和逃生知识的学生却死于火灾。“平安就是福”,这对每一位海外学子来说是最大的心愿,对于眼下许多已来到国外或即将准备留学的年轻人来说,安全问题应该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当你抵达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应尽早了解该地区的治安状况和消防安全情况,并向当地的人们及时请教,主动向校方索要相关的安全资讯、手册、紧急连络电话号码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9、黎巴嫩发生火灾,14名外籍工人丧生

2003年12月15日,黎巴嫩一家塑料工厂发生火灾,造成14名外籍工人丧生,两人受伤。这个四层楼的塑料工厂位于贝鲁特东北部郊区,当地时间15日凌晨工厂大楼起火燃烧,火势从一楼逐渐蔓延到了其它楼层。消防队员花了大约八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死亡的14名工人分别来自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火灾发生时他们正在一楼睡觉。

点评:由于近年来黎巴嫩薪水相对较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此工作,其中大部分人来自叙利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可惜他们本来想来此多挣点钱,却不想命丧异国他乡。

人口仅400万的黎巴嫩,自1990年结束了长达15年的内战后,经济复兴高速的出现,并吸引了海湾国家大量的资金,黎国政府也及时投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然而黎国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多为家庭式经营,大多数企业雇员人数不足五名,雇员人数超过五人的企业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26.3%,可想而知这种企业的消防安全会是怎样。

10、德国旅游车发生火灾,致使12人死亡,37人受伤

2003年12月20日,德国一辆旅游大轿车在比利时与法国边界附近的昂西镇的停车场内发生火灾并被烧毁,造成12名乘客死亡,37人受伤。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辆大轿车19日从德国慕尼黑出发,途经科隆和布鲁塞尔前往巴黎。车上除两名司机外还有46名游客和一名导游,其中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分别来自德国、克罗地亚、波黑、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蒙古。

消防人员说,大火首先从车后部燃起,迅速蔓延并烧毁全车。附近的卡车司机发现起火后及时赶到现场帮助打开车门救援乘客。

点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的旅游也越来越旺,出国旅游更是此起彼伏,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德国旅游车发生的火灾事故提醒着我们,当乘坐旅游车或是公共汽车发生火灾时,首先不能慌,要保持冷静,根据着火的具体情况部位确定逃生和扑救方法。如着火的部位是汽车发动机,驾驶员应开启所有车门先让乘客下车,再组织扑救火灾。如果着火部位在汽车中间,驾驶员开启车门后乘客应从前后车门下车,然后驾驶员和其他人再扑救火灾、控制火势。如果车门不能开启,乘客应从就近窗户下车。如果火焰封住了车门,车窗因人多不易下去时,可用衣物蒙住头从车门处冲出去。

上一篇:中学生怎么样制定学习计划下一篇:作为党员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