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精选8篇)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文昌市第一小学 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

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二、表演抒情法

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我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像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交流中,学生有的说:“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三、绘画悟情法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古诗的兴趣。又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四、名句导入法

古诗词中有许多千古绝唱的名句佳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们是古诗词的精华。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等。这样的名句佳句举不胜举。这些名句佳句学生在课前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而用这些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甚至是学生熟悉的诗句来导入对整篇诗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高。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小学古诗鉴赏课的现状

小学语文考试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指向,像中低年级主要考查拼音和简单的字词和阅读,到了高年级则主要考查阅读和写作,考查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所以很难看到古诗鉴赏的位置,因为它考查最多就是默写和作者相关的知识,这种考查方式让师生都不重视古诗鉴赏,许多同行说“多读多背就行啦”,在课堂上也不会花费精力,学生背书也没劲,对古诗鉴赏也没有什么兴趣,当然也不会认真上好诗歌鉴赏课。可悲的是这样的状况已经被很多有识之士看到,积极倡导上好古诗鉴赏课,把握古诗鉴赏的方法。但是由于古诗考查上的简单、浅近,还是让许多同行不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上面。看来小学古诗鉴赏课需要我们多一些发展的眼光,少一些功利的心态。

二、小学古诗鉴赏课的有效策略

古诗鉴赏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尴尬位置,让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很无奈。其实用心去处理好古诗鉴赏课,不但没有浪费教学时间,反而会促进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也直接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面笔者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以读为主,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是诗歌的主旋律,没有朗诵的诗歌鉴赏课堂是不完整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诵,在课堂上多读几遍,不但能快速地完成背诵任务,也为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奠定基础,因为读书的过程,带动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诵诗歌,加强了他们对诗意的领会,背诵古诗就更加轻松了。所以我们倡导古诗鉴赏课要多读,大声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是诗歌鉴赏中我们需要继承的精华。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就领会文章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太长时间,要想让他们去好好地读文、理解诗歌,还需要我们提供更吸引学生的东西。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用现代化的教具吸引他们,让他们凝神于诗歌,快速进入诗歌的境界,为背诵、理解诗歌做铺垫。这种学习古诗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古诗鉴赏的趣味性,对小学古诗鉴赏具有发展性的意义。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在课堂上不妨试试放一段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师范读,让学生跟着读,走进诗歌的情境中;抑或是播放多媒体,让学生看着听着美妙的音乐和一张张美丽的图片,大声朗诵诗歌,相信学生的朗诵会更起劲,理解诗歌的内容也会更快,背诵和理解诗意会很快完成任务,又不觉得繁琐无味。

(二)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主旨

品味古代诗歌的内涵是解读文本最关键的步骤,也是理解文本主旨的重要方式,品味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意境的把握,体会古代诗歌的内涵,从而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由于古代诗歌离现在的时代久远,诗歌中的文言现象,如文言词语的活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复杂的文言句式都让小学生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也限制了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品味鉴赏。但这都是眼前必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知识和相关技巧。这些都要传承下来,但这些文言知识对于学生阅读诗歌是有难度的,我们既不能给他们增加难度,又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这些问题就要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处理,让学生学习古诗不是生硬地接受,而是愉快地理解和接受。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诗歌中的“绝、径、踪、蓑笠”等词语的理解是重点,如果直接把词语意义解释一下,串解诗意也就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义;但这种直接解释的做法,死板且不好理解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懵懵懂懂,过一些时间就忘记了。倒不如按照诗意做成一张张图片投影出来,让学生在看图片的同时,已经大致了解理解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义,再理解诗意就会更生动形象,如走进诗歌的境界中,理解诗人孤高自傲,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主旨。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记忆当然也会更深,这样用当下现代化的手段,既让学生继承了诗歌的精华,也发展了教学方法,更好地便于教学。

(三)探究质疑,鉴赏诗歌手法

如果从鉴赏古代诗歌的角度来讲,小学生能力上面对的不只是文言现象,而且要体会诗歌中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让古诗歌那么有韵味,体会古诗歌的这种味道才是最难的,从鉴赏诗歌的方面看,学会鉴赏方法是对古诗鉴赏的继承,但能用现代的生活体验来诠释古诗歌蕴含的意味,用现代化技术来加强对古诗歌的体悟,未尝不是一种创意,这从发展的角度来探究诗歌,让小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学习多了一份企盼。

如学习李白的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诗人用他雄奇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对于瀑布是何样子,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有见过,所以怎么能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进而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所以带着学生看看和庐山瀑布相似的视频、音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大瀑布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美:水流的声音大,水流下来像一块匹巨大的白练。学生看完视频之后,表现出了特别的兴奋,课堂上踊跃发言,很快把文章的手法和主旨表达准确。这样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重要且有趣的事情,就会喜欢上课,并对下节课就盼望已久。

新型的小学古诗歌鉴赏课堂,既有对古代文化的继承,更有对学习方法的发展,二者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当今信息化了的古诗歌鉴赏课堂的新思路,让学生喜欢上古诗鉴赏成为可能。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既不脱离本真的韵味,又具有吸引学生学习的新魅力。本文分析了现状之后,从以读为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主旨;探究质疑,鉴赏诗歌手法等三方面,用传承与发展并存的方法寻找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古诗文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76-01

自本校开展“少教多学”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革,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互动探究为主。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多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也灵活多了。但从期末综合考查结果来看,古诗文教学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古诗文的有效教学,供大家商榷。

一、目前古诗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教师对古诗文教学内容侧重于“言”,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古诗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毕竟年代久远,今天我们阅读它,我们教师也要借助工具书,何况是小学生呢?因此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畏难情绪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此种种,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费时费力而不出成效的事。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我觉得以趣激效不失为古诗文有效教学的一个方法。

二、如何以趣激效呢?

1、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 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随心所欲,摇头晃脑地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就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质疑,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时代发展。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实现。

4、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学与思得以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甚至得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4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第7 卷第10 期2010 年10 月

Vol.7 No.10 October 2010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 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 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 同学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 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 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1 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

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 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 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 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

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 年江苏 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2010 全 国卷《咏素蝶》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 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 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

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 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 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 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 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 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 《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 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 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 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 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 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 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 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寺忆曾 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 的怜爱之情。2 掌握相关术语

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 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

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 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 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3 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

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 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 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 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 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 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 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 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 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 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4 规范答题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 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 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 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 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 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

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 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 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 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 总说(概 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 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 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 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 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 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抒发的情感就是多 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 观豁达之情。

当然,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方法,如比较 法,联想与想象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 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冯芹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淮阴223001)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0-0099-01-99 –

感悟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策略!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孙华天 诗歌鉴赏是指评 定和欣赏诗歌作品的 能力,是对诗歌作品 的思想内容、艺术特 色、作家风格、作品意 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

评价和欣赏。诗歌鉴 赏以理解为基础,经 历由意象感知到情感

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涵了认识作用 在内的审美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一、感悟的心理图像及其建构

所谓“感悟”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 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具 有过渡、引发的特性,读者的心理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 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 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 认知和经验。

在已有的研究中,完形理论是对于感悟的比较恰当的

解释。完形学派的整体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完形心 理学坚持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 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 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人的心理完形功能可以自动地对文本加以意义上的

补充,使其完整化。感悟实质上就是一种完形心理过程,或 者说感悟就是对诗歌感情、意境的完形化。完形理论下的 感悟既强调了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再创造的自由自主状态,也肯定了再创造对文本依赖的相对性。感悟是主体在客体 制约之下的完形,是顺应文本的创造。在现代教学论中,无 论是暗示教学模式还是情境教学模式都强调通过文本内 容与各种相关艺术形式的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对审 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有所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认 识和体验。

意义是感悟的心理目标。就诗歌欣赏来讲就是感受诗 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也就是各文本之间与个人经验之 间积极构造意境的过程。

二、感悟在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朗读感悟。诗歌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它既不像造型艺 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 听觉形象,只有调动想像才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 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 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真正做 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绝不可急于求成。”把握基调。一首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首诗歌 所用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 主旨,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体验情 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 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艺术和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音乐感悟。“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 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志”,而“音乐是心情 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的间接性和音乐的非确 定性都表明了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 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因此,借助音乐进行诗歌教学无疑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音乐导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 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如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之 前,可适当地放一段罗大佑的同名音乐《乡愁四韵》;欣赏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导入;欣赏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导入,这样可起到用音乐烘托诗歌意境的作用。”配乐朗诵。在 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体验诗歌中蕴藏的情感,丰富诗歌的 表现力。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使学生以积极 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欣赏后放音乐。音乐能给人以 听觉上的美的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欣赏完一首诗后,如果 能听一段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相,可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眼 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更深层次地领会诗歌,提升诗歌 感染力,达到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能领悟诗歌音乐 #!教学研究!黑河教育

!“"#$ %%% &’’()&*+” 美的目的。

!“绘画感悟。人们常将“诗”与“画”并举,如“诗情画 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中国画的构形 精神是“取象”的,把“形”抽象到了“象”的水平。诗歌的意境 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而成的,“景以情 合,情以景生”。因此读者可借助于“景”加上自己的经验和 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仅提供与诗歌 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超越图画之 外的联想和想像:!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像,可以把再 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使人产生与之相通的情感体 验。”借助联想和想像,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 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 很多相似之处。

#“意象感悟。在诗歌鉴赏中,情感的把握有赖于对形象 的解读。当一个形象被赋予较固定意义的时候,就成为我 们所说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或是 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 物则托物言志。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 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 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 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 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具体方法是:!掌握诗歌中常见 意象的象征意义,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求解意象 的审美特征,通过思索和感悟获得意象所负载的意境和哲 理。#掌握意象组合在诗歌结构和意境营造中的特点和作 用。

$"比较感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提高对诗歌 的比较感悟能力。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立意的比 较、意境的比较、风格的比较;可以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把握诗人作品风格形成的轨迹;可以是对同 一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强化对诗歌风格的认识; 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感悟体验 诗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总之,既可以通过对不同意象的对 比来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微妙而独特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对 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对比体会作家之间各具特色 的艺术风格。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浅谈小学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研究证明人在6—12周岁期间是培养学生人格、记忆最宝贵的时期,而小学古诗文教学正是处于这关键的时期,它不仅要夯实学生的读写技能和对古文的理解、运用、鉴赏等能力,同时还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古诗文是经过千年来岁月洗礼的的前人的思想精华,而小学文本中的古诗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古诗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们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种方法作出讲解。

一、指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诵读记忆

正所谓“诵读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敲门砖”。由于古诗文时代久远,很多字词的用法以及句式结构都不一样。因此,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当先让学生熟读古诗文,让学生熟悉其中的句式、词语,了解文中的语气,记住其中的韵脚、平仄,培养他们的语感,并进而尝试理解文中含义。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一样,古诗文中的很多简单的句式和字词能在学生一遍遍的熟读当中自然而然领会贯通,这样或许并不是最为高效的一种方式,但却是最为自然最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当认识到诵读、记忆、背诵、默写等手段的重要性,采用扎实的教学方式,步步为营,切不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认为缩短教学时间,犯下拔苗助长的错误。因此,在教授古诗文时,就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去熟读并背诵古诗文。

某位教师在教学《锄禾》和《悯农》这两首古诗文时,就采用了诵读记忆的方式教学。这位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了其中的一些生字词。在学生充分熟悉了之后,这位教师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听读,模仿教师的示范朗读而自己练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全体学生齐声诵读,最后再个人自由诵读或个人示范朗读。而后,这位教师还会选出“记忆最好”学生,奖励最快能背诵下这两首古诗文的学生。通过嘉奖成功背诵出这两首古诗的学生,教师成功的激励了其他的学生,又引导了其他学生对古诗文进行记忆和默写。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在扎扎实实的教学中学习到了知识,基础打牢了,以后再学习古诗文就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意境,加强学生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陈新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四句,却是写出了极目远望之景色,将鹳雀楼下的黄河之景尽数囊括其中。这四句看似直白,其实正是在质朴的描绘中勾勒出了气势磅礴的景色。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终究有限,并且受限于自身的眼界,因此,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不仅体会不出诗词中那情景交融的豪气,还会因此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可以突破现实条件的约束,创设情景,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多元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就拿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说,其中所描写的景物也是城市中孩子所不好理解的景象。“白日依山尽”是写山,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写水,黄河的壮丽景观、气势磅礴。光凭学生的想象很难出现这样的情景。某位教师在教学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对于古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她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将鹳雀楼的磅礴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欣赏景物图片以及航拍纪录片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开发了自身的胸襟气魄。同时,这位教师又作了进一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文中的意境,学习鉴赏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的丰富了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并完全得掌握了古诗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教学的效果可谓得到了最大化。

三、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古人思想精髓

在中国升学制度考核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古诗文鉴赏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避免崇洋媚外思想的传递。这些对学生在未来正确的选择上都能提供相当大的帮助。党中央十六大也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培养人?确实,在经济体制运作下的教育,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常常被一种“以读书为手段,以找工作为目的”的思想影响着,这样的教育是否偏离了最初的目的,又将教育出怎样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教育者在学生最初形成人生观的时候忽略了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古诗教学对于幼儿的熏陶 篇6

论文摘要:古诗作为祖国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流传千古。古诗对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高歌颂扬,更是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道德教科书。学习古诗,对幼儿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有良好的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孩子陶冶情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我将从古诗教学的意义、内容、具体方法等,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浅谈一下幼儿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幼儿 古诗 教学

正文:

如今的幼儿教学内容很丰富,其含语言、科学、健康、数学、音乐、社会、美术、等领域,但值得幼儿记忆背诵的内容却不是很多。古诗作为祖国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流传千古。古诗对中华的优良的传统美德的高歌颂扬,更是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道德教科书,另外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作为我班幼儿的一项特色教学内容,让幼儿学习古诗,对幼儿认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良好的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孩子陶冶情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幼儿学习古诗,我的理解,不仅仅是让幼儿能够背诵,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也许很多家长都很骄傲的告诉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自己家的“公主”、“王子”能够背多少多少首古诗,但当问及孩子是否知道自己背的诗是什么意思时,哪怕只是古诗名字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都说不上来。可见这是一种机械的背诵,其中并未含多少“智力含量”。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能够流利的背诵出古诗,更重要的是能够描述古诗中蕴含的故事或者古诗所要表达的一种感情!这样,才能让幼儿的思想和观念得到升华!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我想,这样的一个效果才是我们最想要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真正的开展幼儿古诗教学呢?

(一)培养幼儿学习古诗兴趣是开展古诗教学的前提!

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 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或许幼儿开始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学习古诗,但是时间越久,他们就会表现出排斥的行为!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难度很大!我们将培养幼儿兴趣和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特点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组织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只有能够背诵古诗的小朋友才能够参加!在这样一个简单而好玩的游戏,“开火车,嘟嘟嘟,火车火车就要开,念首古诗请上来”,就是短短几句简单的话,瞬间调动了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在情景中无形的加深了自己对古诗的记忆。幼儿鉴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更喜欢被他们所在的那个集体认可,更喜欢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脱颖而出,而不愿游离于集体的边缘!因此,为了成为“火车”的“一节车厢”,我们班的小朋友回家都让自己的父母亲教他们念古诗。“嘟嘟,火车火车就要开,念首古诗请上来。”慢慢的,小朋友们对古诗都有了不小的兴趣,我们班级的“小火车”也越来越长了。

(二)古诗编目的选择是开展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我国古诗量多、面广。教给幼儿的古诗,应当经过严格、仔细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思想内容的选择。应选择内容浅显、易懂,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较为接近、能增长知识、并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古诗。如《悯农》,它描写古代农民种地的辛苦,说明了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幼儿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其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再如《咏鹅》这首古诗,它只用了十八个字,就绘声绘色的描述出白鹅浮游在碧水之中,引颈高歌、红掌清波相映成趣的生动景象。仔细体会诗的巧妙构思,可以想象出作者所描述的生动景象。这些古诗都能使幼儿从中感受到美,从而喜欢读古诗。要

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自然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后再学习诵读。

(三)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古诗教学的基本保证

古诗从自身本体而言,寥寥数字而已!实践证明,单纯的记忆式学习,不仅不能够帮助小朋友学习古诗,反倒会让他们丢失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我们利用投影仪将画有图像和人物的古诗图片给小朋友们看;利用数字播放系统将古诗以影音的形式展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我们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能够烘托诗歌的意境美,能渲染气氛,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引导幼儿对那种优美的境界产生想象,借此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我们还把古诗渗透到了我们的区域活动中,开展了“古诗话廊”孩子们甚是喜欢。幼儿把从家中带来自己最喜欢的古诗书,在游戏中与伙伴分享,并且津津有味的诵读。在饭后还会意犹未尽的拿起古诗书和自己的好朋友,三五一群、四五一伙的欣赏古诗、表演古诗、绘画古诗。在这里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了轻松的环境,孩子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能自由的组合、大胆积极的表现。总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故事采用不同的方法。切忌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机械学习!

(四)寓诗于生活,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

古诗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能背古诗,其本质是让幼儿对古诗其中意蕴的领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幼儿古诗意蕴的引导!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古诗所表达的许多关于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比如我们针对小朋友午饭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们就会有意识的让大家回忆《悯农》这首诗!此外,我们开通了短信平台,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特别注重家长对幼儿古诗意蕴理解的反馈,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古诗教学特色活动!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依据作品风格整合,赏析诗词内容

诗词中的作品风格因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有豪放、婉约的,也有现实、浪漫的,更有华丽、朴实的,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呈现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也会有所不同。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写作风格入手,适度整合,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达出的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二首古诗为例,《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两首古诗是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虽然在内容上都是借景抒情,但李白和杜甫的诗看似是独立的,在教学中,我以二位作者的作品风格着手,将两首古诗串联起来进行赏析。首先以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为引子引起学生对这两首古诗风格的关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显诗人的大胆想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夸张、比喻等手法的妙用。而《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样运用了拟人、比喻、对偶,两首古诗让人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在进行古诗词解读时,将两首古诗串联起来进行对比讲解,使得教学过程更富趣味,学生不禁对诗词中不露痕迹却又字字讲究工整、富有修饰之美的风格惊叹不已。

千锤百炼的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涵养。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疏通字面意义,更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表面更好地去感性欣赏,加强对作品情感的体验。

二、依据作品主题整合,理解诗词主题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等,借景抒情诗、哲理深刻,主题甚是丰富多彩。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送别诗、咏古诗、战争诗、思乡诗、山水诗等诗词的不同主题进行适当整合,往往能让教学效果大为不同。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两首,主题相同,可以将两首主题相同的古诗进行类比深化,《观书有感》是借景喻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直接说理,两首诗虽然都是借景喻理,却各有不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精辟地道出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了勤奋苦学与知行统一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论据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沈括揭开四月桃花开的秘密》以及《纸上谈兵》的故事,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要靠书本知识,更离不开实践,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很快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诗句主题,对诗的主旨也理解更透彻。再学习《观书有感》一文时,可以引入朱熹的《昨夜江边春水深》,都是重在强调多读书、多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诵读,通过比较,很容易猜想到是作者在读书时遇到困难迎刃而解了。两次的“类比深化”使得学生的认识得以强化,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引入主题相同的古诗词进行适当拓展和整合,不仅丰富了原诗的内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

三、依据作品倾向整合,把握作品基调

每一位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生起伏也不同,对人生的领悟也会有所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因此,古诗词饱含着诗人的人生经历,反映着作者不同的心路历程。在教学时,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也能更为深刻。

例如,六年级上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就能运用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以物拟人,处处显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的高兴心情,读起来语言遒劲刚健,品起来画面生动传神,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并补充“生平第一快诗”。两首诗一忧一喜,整合起来互为表里,正反对照,可以互相映衬,不管是忧极而惊,还是喜极而狂,都突出了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可见,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着手,巧妙整合,从诗人遭遇的不同人生阶段而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古典诗词的文化修养。

新课改下,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富有个性和创新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自由解读的权利和取舍重组的权利,只要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善于挖掘,巧妙整合,就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词教学重新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古诗词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摘要: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古诗词是学生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在教学中,依据古诗词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巧妙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作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作品风格、作品主题、作品倾向三个方向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以期能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主题、把握作品基调,在赏析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错误资源

参考文献

[1]于长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49

浅谈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参与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框架

(一)整体教学设计线路

古文新教。在诵读中,走出传统文言文教学逐词逐句翻译的模式,以读促教,以读促析,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以“写作”为主线。在具体实施中,我可以首先送学生一篇自己的下水文章;其次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写作。

以多媒体为辅助。在多媒体运用上,我选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板块化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阅读《秋天的童话》之后,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明确语文是生活,文章是心声。热爱生活的人,必然热爱写作,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共同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以“读”的形式进行,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意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通过预习仍然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对于展示的同学给相应的组加分。

3.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设计上,我计划用“明事”与“析景”来统筹新授进程,以“问”来贯穿全课,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倡导探究性语文教学。(1)“明事”。第一“问”:文章叙事的六要素是什么?第二“问”: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2)“析景”。第一“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白板呈现的画面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有竹子和柏树,庭院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让学生看着画面在组内展开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第五次读,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问”: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月夜图,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找出文眼“闲人”。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排遣的达观。学生经过思索、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第六次读,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总结拓展,从作者、内容、写作进行总结。

5.作業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一课例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去尝试,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些作品都有着: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的写作规律,只要遵循规律,依据理论指导,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就有希望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大学教代会提案汇总下一篇:【热门】小学第一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