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是什么(精选8篇)
私募股权投资(PE)是指通过私募基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PE会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兼并与收购(M&A)或管理层回购(MBO)等方式退出获利。简单的讲,PE投资就是PE投资者寻找优秀的高成长性的未上市公司,注资其中,获得其一定比例的股份,推动公司发展、上市,此后通过转让股权获利。
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特征:
1、在资金募集上,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另外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进行,绝少涉及公开市场的操作,一般无需披露交易细节。
2、多采取权益型投资方式,绝少涉及债权投资。PE投资机构也因此对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享有一定的表决权。反映在投资工具上,多采用普通股或者可转让优先股,以及可转债的工具形式。
3、一般投资于私有公司即非上市企业,绝少投资已公开发行公司,不会涉及到要约收购义务。
4、比较偏向于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形企业,这一点与VC有明显区别。
5、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可达3至5年或更长,属于中长期投资。
6、流动性差,没有现成的市场供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让方与购买方直接达成交易。
7、资金来源广泛,如富有的个人、风险基金、杠杆并购基金、战略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
8、PE投资机构多采取有限合伙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好的投资管理效率,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的弊端。
2009年再次掀起的PE热潮,不仅点燃了LP(有限合伙人)们投资PE的热情,也让GP(一般合伙人)队伍迅速扩容。从券商直投等正规军,到几个人临时组建的新班子,各路人马纷纷涌入,摇身一变成为GP。其结果是,PE行业的乱象不断为人诟病。
对于GP而言,是在PE浪潮中裸泳,还是将其打造成持久的事业;是追逐项目快速IPO带来的资本市场红利的刺激,还是悉心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深思。将军赶路,不追走兔,提炼和实践PE投资的一些基本准则,对提高PE投资的效率、避免所谓的PE乱象,也许会有一些帮助。
◎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听党的话,跟党走
看《新闻联播》,其实就是理解和跟踪国家的政策走向。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调整,既可能催生很多很好的新投资机会,也可能对一些投资领域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比如,新能源行业一直受到国家扶持,这几年也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公司,而其中的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简单制造业目前产能过剩,受到政策限制。可见,即使在新能源行业,由于政策导向不一样,发展的机会不一样,投资方向也就不一样。
在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一定存在众多的投资机会;而在限制发展的行业,即使再努力,天花板已然存在。例如,这两年的房地产市场就像两年前中国6000多点的股市,如果无视政府对房价的严厉调控,继续看涨这个行业,投资可能就面临风险。
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政策,除了关注产业政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国内外资本市场要有前瞻性的研究。资本市场对PE投资的方向和退出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几乎每一次PE行业步入低谷都由股市的深度调整引发,中小板、创业板对PE的带动则是另一个例证。只有跟踪政策的走向,把握未来的趋势,PE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获得良好的回报。
◎先选赛道,再选选手,在熟悉的领域做投资
目前本土与外资PE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专业化程度不够。本土PE的泛投资现象比比皆是,只要是启动上市程序的Pre-IPO项目,就会被各种PE追逐,攀比价格和关系。而长期来看,只凭会计报表的数字判断项目企业的价值、凭中介机构的态度进行投资的时代终将过去,PE未来的竞争是专业化的竞争。
PE要成为一个专业投资机构,首先要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把握行业大方向的基础上,对细分行业作进一步的了解,筛选出高速成长、市场空间巨大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比如生物制药,即使行业成长性再好,如果缺乏熟悉这一领域的GP,投资起来也会非常吃力。因此,围绕熟悉的领域做投资,并培养专业人才,积累专业经验,才会更好地理解行业,从中找到好的投资对象。
对于本土PE而言,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和确定自己的专业投资能力,并形成专业性投资基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长性是投资的核心标准
投资本质上就是投未来,只有项目具备良好的持续成长性,投资才能成功。虽然企业的投资标准包含很多内容,但成长性始终是核心。
对被投企业而言,创新是本质,成长是结果,因此,考察其成长性,核心在于寻找支持其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在品牌、技术、管理、文化等很多方面。对于技术型企业,在于是否拥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和技未创新体系是判断其成长性的关键。对于运营型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完整、执行力高的团队是关键。而无论哪种因素是关键,企业的成长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等指标上,因此,千万不要被项目企业所谓的专利技术优势、名目繁多的奖状、资产规模及政府的重视程度等光环所迷惑,而最终要在核心能力和财务指标上找到成长的依据,提升项目判断的可靠性。
◎注重市场应胜于注重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并不一定等于专利,也不一定等于市场。判断技术的投资价值,不在于其高精尖程度,而在其区别于传统技术的创新性、难以复制的独占性、带来成本下降或性能提高的盈利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其核心就是能否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成长。
很多高科技企业,追求技术完美主义,沉迷于自己的技术,忽略了市场对技术的检验,不仅错失市场机会,也可能偏离市场要求的方向。获奖级别越高的项目,往往具备投资的可能性越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在考察企业时,市场往往比技术更重要,只有企业的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技术又能支持这样的市场目标,企业才真正有发展的潜力。
◎没有完美无缺的企业,重要的是找到改善企业的方法
没有完美的企业,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每一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诸如规范、纳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问题。对PE而言,企业不能改变只能改善。在投资的时候,关键不是寻找完美无缺的企业,而是看针对企业已经存在的问题,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让企业得到改进和完善。比如,有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制约其发展,PE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商业模式改进的方向,从而打开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的企业技术能力很强、市场前景很好,但缺乏好的市场团队,此时的关键就在于为其寻找市场总监。从这一角度看,有改善潜质的企业应该受到关注。
而有一些问题可能是企业的硬伤,难以改变,这些企业可能就不适合投资。比如,核心团队或实际控制人存在问题,如果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影响没有改进效果,也许只有放弃投资。
专业性的PE机构要有一系列帮助企业改善的方法,如通过建立“三会”制度提升其治理水平,通过“纳税”规范其发展,通过“股改”奠定其作为公众公司的基础,把企业变成健康成长的好孩子。
◎除了有钱,还要找一个说服项目方的理由
PE投资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几家PE同时要投资一个项目,项目方这时的问题往往是“除了钱,你还能为我做什么”。对PE而言,提供钱之外的价值才能构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优势就往往成为投资的关键。
除了钱之外,PE的价值可能是为项目方提供市场、人才等资源,或是在战略和管理上提供帮助,或是提供行业整合的机会。随着市场的成熟,尤其是项目方的成熟,PE以钱制胜的模式不断发生改变,钱之外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自己的服务体系,为项目方提供额外的价值,将成为PE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懂得企业经营比懂得企业上市更重要
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存在一个现象:只要企业能上市,对其投资就一定有收益。不需要牌照,也不需要特别的能力,PE只要投资Pre-IPO项目,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就能为其带来相对丰厚的资本市场红利。其实,经营才是企业的本质,IPO则是水到渠成。即使是现在,Pre-IPO项目也存在上市的不确定性,并且收益也在不断波动;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简单的红利未来也许不复存在。返回企业的经营本质,才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方法。
◎学会相面术,90%的企业出问题都是管理团队有问题
项目投资后,由于各种条件不断变化,一些企业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那些最终影响企业生存的问题,90%以上都和管理团队紧密相关。对于市场、技术等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问题,如果管理团队强,一般都能主动作出调整,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一个例证是,一家企业曾因传呼业务萎缩而举步维艰,但在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最终成功向移动通信方向转型。而如果是祸起萧墙,则容易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
投资在于投入,PE投资前要高度关注管理团队,做好调查。即使是夫妻店,也要了解其婚姻的稳定性。投资后更要密切关注管理团队在心态、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变化。要持续引导、教育、规范创业者,防微杜渐,才能有效遏制风险。
◎要想走得长远,就要保持谨慎
PE行业最近十年的不断洗牌,与各家机构的投资理念和决策紧密相关。国内PE与外资PE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资金规模偏小,持续融资能力弱;二是投资组合对投资的成功率要求高。如果失败项目多,或者重要的项目投资失败,往往会对PE产生致命的打击。宁可错过,不能错投,虽然有点绝对,却是PE生存的不二法则。错过几个项目,未来还有机会,而如果投资几个失败的项目,生存就存在问题。因此,PE要在行业高潮和低谷的轮回中走得长远,就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企业调研上,既要挖掘项目的价值,也要充分发现存在的风险,坚决不做“赌博性投资”,尤其在行业一片乐观的情况下更应小心。
◎把合作变成习惯,联合投资是一种省力的方法
一直以来,PE在投资金额比较大的项目时,往往会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以规避基金对单一投资项目比例的限制或分散投资风险。如今,联合投资越来越多被PE主动采用。
从实际效果看,联合投资有助于PE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实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不同的PE特色不同,资源和服务能力也不尽相同,联合投资后,PE可以整合彼此的力量,通过利用彼此的项目网络、专业经验等资源,扩大项目来源,提高投资效率,并为项目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洲电子当初正因为有深圳创新投、达晨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以各自的资源为其提供服务,才获得持续发展并成功上市。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 有限合伙制 公司制 信托制
PE(Private equity fund,即私募股权投资,下文中用此概念)起源于美国,1976年,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三名投资银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并购业务的投资机构(KKR)。而后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灵活,逐渐随着各国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的变化而发展,上世纪80年代PE运作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并滥觞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
PE发展至今,其运作方式最为主流的模式有三种:公司制、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下文称“合伙制PE”)。对于我国而言,合伙制PE在我国市场的真正开展源自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合伙企业法》,在该法中设定专章规定有限合伙制,从国家法律的层面认可了有限合伙这一组织形式,从此,PE在我国取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三种模式的概念区分
公司是一个法人团体,其投资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责任与股东责任相分离。在新《合伙企业法》出台以前,大多私募股权基金是以公司制的形式存在的。以公司制模式进行募集及运作的PE主要表现为由资产管理机构直接或间接参与设立主营业务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或资产管理机构不作为股东参与,仅直接或以子公司方式承接管理委托。
二、规范合伙制PE的法律体系
PE进入我国较晚,现在亦正处于起步阶段,尚还欠缺一套完整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PE市场,有限合伙制亦是近年来才真正得到法律承认的概念,因此,两个新面孔在我国法律法规平台下的资历尚浅。但自经历了2007~2008年公募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人们都深刻认识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的必要性,现行法律法规中涉及有限合伙制PE募集及运作的法律依据包括:
对于合伙制PE而言,主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规范,而先于国家法律的正式认可,某些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早在该区域内的有限合伙制度开创了先河,如《杭州市有限合伙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有限合伙管理办法》。
三、有限合伙制PE不同于其他模式的优劣之处
有限合伙制與其他模式相比并非十全十美,具体采用哪种模式需要根据包括前文所述之法律问题,综合考虑PE发起人的要求,募集难易程度、投资退出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及其他特殊需求来确定。具体而言,有限合伙制PE不同于其他模式的特征主要在于:
(一)有限合伙制PE的优势。
1.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新《合伙企业法》第2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从法律角度对投资主体作出了规定,结合新《合伙企业法》其他规定,有限合伙制PE的投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几乎不受限制,唯一受限的系国有企业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出资方式、投资门槛、投资范围均无特殊要求。依新《合伙企业法》第64条的规定,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方式仅仅排除了劳务出资,其他形式没有任何限制。而在信托制PE中,只承认人民币的出资方式,其他形式的出资均不能作为PE资本,资本来源渠道明显比有限合伙制PE要窄的多。
3.设立程序简便。依照新修订《合伙企业法》的制度设计,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果依其成立,无需国家行政机关的审批,无需等候“准生证”的颁发,也无需受约束于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对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种种规范,而只需向相应的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即可。这在程序上比创业投资基金的备案制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审批制要简单得多。
(二)劣势。
我国立法者之所以在新《合伙企业法》中确定有限合伙制,其目的显而易见——期望能够从组织形式上刺激商业的发展。但有限合伙制PE的长足发展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及人文素质的进步,正如美国企业成长协会董事局前主席帕特里克•赫雷曾指出: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程度高。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制度的尚未建立的背景之下,加之合伙制度与生俱来的“人和性”及“人治性”等特征,在PE模式中引入有限合伙制亦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
1.首要劣势便是上述某些优势尚乏可操作性。就有限合伙制PE的设立程序而言,境内PE如果依《合伙企业法》成立,只需向相应的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即可,无需等候“准生证”的颁发,也无需受约束于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对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种种规范。
2.有关投资方人数限制的问题。新《合伙企业法》第61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合伙人设立……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有一个普通合伙人。”根据该条规定,有限合伙制PE在人数方面受到了严格限制,从资本募集的角度来看,要想进行真正大规模的融资唯有期望某几个LP能够注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合伙制PE在募集初始便受到资金的限制而难成气候。
四、结语
综上,与公司制和信托制PE相较而言,有限合伙制PE由于限制较少、运作方式灵活简便等优势见长;同时,也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准入限制及本身的不稳定性所潜藏的风险等劣势。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模式,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其最终应当取决于投资者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如募集资金的难易程度、资金的利用效率、投资方与管理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及利润和风险分享和分担、退出方式、税收成本等)后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邹菁.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与运作——法律实务与案例[M].法律出版社,2009.
[2]李寿双.中国式私募股权投资:基于中国法的本土化路径[M].法律出版社,2008.
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形式的资本,也不同于借贷或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理或管理人为企业带来资本投资的同时,还提供管理技术、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是一项带着战略投资初衷的长期投资,当然其运作流程也会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
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海外的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基本一致,即基金经理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后,将资金投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并且管理和控制所投资的公司使该公司最大限度地增值,待公司上市或被收购后撤出资金,收回本金及获取收益。其投资运作基本都是按照一系列的步骤完成的,从发现和确定项目开始,然后经历谈判和尽职调查,确定最终的合同条款、投资和完成交易,并通过后续的项目管理,直到投资退出获得收益。当然,不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点不同,在工作流程上会稍有差异,但基本大同小异。
1.寻找项目
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重要基础是如何获得好的项目,这也是对基金管理人能力的最直接的考验,每个经理人均有其专业研究的行业,而对行业企业的更为细致的调查是发现好项目的一种方式。另外,与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联系以及广大的社会人际网络也是优秀项目的来源之一,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专业的服务机构,都可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通常最直接的方式是获得由项目方直接递交上来的商业计划书。在获得相关的信息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会联系目标企业表达投资兴趣,如果对方也有兴趣,就可进行初步评估。
2.初步评估
项目经理认领到项目后,正常情况下应在较短期内完成项目的初步判断工作。项目经理在初步判断阶段会重点了解以下方面:注册资本及大致股权结构(种子期未成立公司可忽略)、所处行业发展情况、主要产品竞争力或盈利模式特点、前一大致经营情况、初步融资意向和其他有助于项目经理判断项目投资价值的企业情况。初步判断是进一步开展与公司管理层商谈以及尽职调查的基础。在初步评估过程中,需要与目标企业的客户、供货商甚至竞争对手进行沟通,并且要尽可能地参考其他公司的研究报告。通过这些工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会对行业趋势、投资对象所在的业务增长点等主要关注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3.尽职调查
通过初步评估之后,投资经理会提交《立项建议书》,项目流程也进入了尽职调查阶段。因为投资活动的成败会直接影响投资和融资双方公司今后的发展,故投资方在决策时一定要清晰地了解目标公司的详细情况,包括目标公司的营运状况、法律状况及财务状况。尽职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发现问题,发现价值,核实融资企业提供的信息。
在这一阶段,投资经理除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验证目标公司的财务数据、检查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开展审计工作外,还会对目标企业的技术、市场潜力和规模以及管理队伍进行仔细的评估,这一程序包括与潜在的客户接触,向业内专家咨询并与管理队伍举行会谈,对资产进行审计评估。它还可能包括与企业债权人、客户、相关人员如以前的雇员进行交谈,这些人的意见会有助于投资机构作出关于企业风险的结论。
4.设计投资方案
尽职调查后,项目经理应形成调研报告及投资方案建议书,提供财务意见及审计报告。投资方案包括估值定价、董事会席位、否决权和其他公司治理问题、退出策略、确定合同条款清单等内容。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项目企业的出发点和利益不同,双方经常在估值和合同条款清单的谈判中产生分歧,解决分歧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谈判技巧以及会计师和律师的协助。
5.交易构造和管理 投资者一般不会一次性注入所有投资,而是采取分期投资方式,每次投资以企业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为前提,这就构成了对企业的一种协议方式的监管。这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手段,但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在此过程中不同投资者选择不同的监管方式,包括采取报告制度、监控制度、参与重大决策和进行战略指导等,另外,投资者还会利用其网络和渠道帮助企业进入新市场、寻找战略伙伴以发挥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等方式来提高收益。
6.项目退出
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其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在市场上出售以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的收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环节中的最后一环,该环节关系到其投资的收回以及增值的实现。私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而退出渠道是否畅通是关系到私募股权投资是否成功的重要问题。因此,退出策略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者在开始筛选企业时就需要注意的因素。
私募股权投资进入非上市企业,客观上解决了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其主观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企业未来成长后的高额回报。因此,其必然选择具有较好成长性、规范性、并且没有重大法律瑕疵的的企业进行投资。这就有必要对拟投资的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律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律师的尽职调查报告是私募股权投资者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依据,若律师尽职调查不实将直接形成投资法律风险。本文将从实务操作的角度对律师如何在私募股权投资进入目标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尽职调查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帮助私募股权投资者防控风险,达到实现私募股权投资者和融资企业双赢的目的。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简称“PE”),在中国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一般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具有融资意向的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股权转让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股份而获利的投资行为。在理论界,有文章认为通过私募形式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也属于私募股权投资,但普遍认为,此类股权投资属于私募证券投资的范畴,因此本文对私募股权投资按上述定义。另外,广义上的私募股权投资还将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投资纳入其范畴,但一般认为,该类投资采取的是债权型投资方式,而非以取得股权为手段的权益性投资,本文对此暂不作论述。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社会化的投资工具,起源于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美国对PE有严格的定义,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官方定义,但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业发展轨迹看,遵循政府主导、外商投资、民营积极参与这样一个脉络,形成了有别于国外的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担保公司、信托计划等在内的运作格局。
企业融资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银行信贷,后者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以后,世界上不少银行开始紧缩贷款,这让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纷纷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这给私募股权投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际资本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已成为目前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对于中国而言,融资难是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难题和发展瓶颈,私募股权投资将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方向。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私募股权投资将改变目前融资市场的格局,成为直接融资市场上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但是,与银行贷款、IPO相比,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后两者均有一整套严密的运行机制和法律监管体系,而私募股权投资则没有。因此,在进入企业的过程中,为保证交易安全性,私募股权投资者往往会聘请律师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尽职调查报告,起草相关协议,帮助其防范和控制风险。
律师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企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服务,在客观上也能推动私募股权投资的良性发展,促进融资市场的多样化。,该项法律服务也将是律师资本市场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该项法律服务,律师既可以向私募股权投资者提供,也可以向融资企业提供,本文仅从律师服务于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角度专门阐述律师尽职调查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其投资风险多种多样,可分为宏观风险与微观风险。宏观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中国风险资本运营体制存在缺乏激励制度、缺乏人才培养制度这一致命缺陷;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风险意识教育;缺乏政策法律环境,一些政府领导缺乏认知;退出机制不畅;缺少合格的风险投资家;技术转换制度不完善;缺少创新文化和创新机制。微观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法律地位风险、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法律风险、行业前景的法律风险、构架法律形式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律师调查不实法律风险、投资协议履行中的法律风险、上市不能法律风险、被投资企业管理人员不当行为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直接导致投资失败,可见任何一种风险都不能轻视。律师调查不实属于其中一种风险,在实践中律师尽职调查存在如下问题造成调查不实:第一,专业人士尽职调查缺乏责任感,这应当是律师的重大失误,也是最低级的错误;第二,专业人士对尽职调查存在误解,这里存在一个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企业的问题;第三,专业人士尽职调查缺乏技巧。要避免这些问题必须认识到私募股权投资目标企业是为了获取企业成长的回报,因此,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其未来的成长性就成为私募股权投资者关切的主要问题。律师的尽职调查当然也应该围绕此问题进行,即律师应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判断其有无重大的法律瑕疵。
律师尽职调查范围:
1、境内公司的法定主体情况;包括设立、登记、股东变更、公司章程,股本总额以及变更登记情况,股东出资情况,公司是否发生过合并、分立、重组、资产置换、不动产资产规模、经营记录方面有无重大问题,是否存在股权转让限制。
2、公司的财产和财产权状况;土地使用权、房产情况;拥有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状况,主要生产经营设备情况。
3、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持有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照、是否发生重大债权债务情况,经历的诉讼、仲裁、执行、行政处罚等情况,税务、环保、产品质量、技术标准情况。
律师尽职调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审查拟目标公司合法的主体资格
审查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是为了确保交易的合法有效,即交易方是合法存在的,具有进行本次交易的行为能力。对目标公司主体的合法性的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便:一是其资格,即目标公司是否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包括其成立、注册登记、股东情况、注册资本交纳情况、年审、公司变更、有无吊销或注销等。二是其是否具备从事营业执照所确立的特定行业或经营项目的特定资质。
2、审查目标公司的资产及财务情况
主要是核实目标公司的各项财产的权利是否有瑕疵,是否设定了各种担保,权利的行使、转让是否有所限制等。其次是审察目标公司的各项债权的实现是否有保障,是否会变成不良债权等,以确保收购方取得的目标公司的财产关系清楚明白,权利无瑕疵,无法律上的障碍。
3、审查目标公司的债权债务情况
目标公司的各种负债会增大收购方的责任,因为这些债务在收购后还是由目标公司承担的,当然,债务剥离式的收购除外。还有一些因权利义务不清楚而发生争议,将来肯定会提起诉讼或被起诉的情况将为收购方的责任增加不确定性。这时,律师就要对目标公司是否有责任、责任的大小等进行分析,研究,将它们定性、定量,为收购方进行谈判提供合理的依据。
4、重要交易合同
对于公司的存续与发展相当重要的交易合同,是收购方律师仔细审查的重要对象,这些合同通常包括长期购买或供应合同、技术许可合同、大额贷款合同、公司担保合同、代理合同、特许使用合同、关联交易合同等等。律师对这些合同进行审查,目的是:第一,确定收购完成后收购方并不会丧失合同中规定的预期利益,这是因为,有些公司之所以能够签订的一些重要的合同是利用了其公司大股东的关系,所以,这种合同中往往规定,当目标公司因被收购等原因出现控制权变化时,该合同将需提前履行支付义务,或终止使用权或相关权利。第二,确定这些合同中权利义务是否平衡,目标公司是否处于重大不利的情形中。
5、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律师应审查知识产权的权属情况(所有还是通过许可协议使用),有效期限情况,有无分许可、是否存在有关侵权诉讼等等。
6、审查目标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安排
目标公司的雇佣人员的数额,目标公司是否对重要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是否存在对此次并购造成障碍的劳动合同,这些都需要在尽职调查时充分注意到,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规避措施。对于目标公司的普通职工,一般只审查公司的劳务合同范本,但是对于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则需逐一审查其服务协议的主要内容。这种审查是看其薪酬水平以及如果将其解聘公司所需要的补偿数额。
7、对目标公司治理结构、规章制度的调查。
对目标公司治理结构、规章制度的调查主要是审查目标公司的章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决议、公司规章制度等文件。对这些文件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权力,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通过程序等相关信息以确定本次收购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障碍,是否获得了合法的授权等等,以确保本次收购交易的合法、有效,避免可能争议的发生。
8、对目标公司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的调查
公司的诉讼或仲裁活动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律师的审查将注重于这些诉讼或仲裁胜诉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法律费用和赔偿责任的开支。
一、尽职调查的目的
简单讲,尽职调查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融资方的情况只有通过详尽的、专业的调查才能摸清楚。
1、发现项目或企业内在价值
投资者和融资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内在价值,往往会出现偏差,融资方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因为企业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财务账面价值,同时也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和考量必须建立在尽职调查基础上。
2、判明潜在的致命缺陷及对预期投资的可能影响
从投资者角度讲,尽职调查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因为任何项目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融资方过往财务账册的准确性;投资之后,公司的主要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是否会继续留下来;相关资产是否具有融资方赋予的相应价值;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导致融资方运营或财务运作出现问题的因素。
3、为投资方案设计做准备
融资方通常会对企业各项风险因素有很清楚的了解,而投资者则没有。因而,投资者有必要通过实施尽职调查来补救双方在信息获知上的不平衡。一旦通过尽职调查明确了存在哪些风险和法律问题,买卖双方便可以就相关风险和义务应由哪方承担进行谈判,同时投资者可以决定在何种条件下继续进行投资活动。
二、尽职调查的流程
尽职调查的范围很广,调查对象的规模亦千差万别,每一个尽职调查项目均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一个重大投资项目,尽职调查通常需经历以下程序:
立项—成立工作小组—拟定调查计划—整理/汇总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内部复核—递交汇报—归档管理—参与投资方案设计。
1专业人员项目立项后加入工作小组实施尽职调查2拟订计划需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目的和目标企业组织架构基础上3尽职调查报告必须通过复核程序后方能提交。
三、尽职调查的方法
1、审阅文件资料
通过公司工商注册、财务报告、业务文件、法律合同等各项资料审阅,发现异常及重大问题。
2、参考外部信息 通过网络、行业杂志、业内人士等信息渠道,了解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情况。
3、相关人员访谈
与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人员,以及中介机构的充分沟通。
4、企业实地调查
查看企业厂房、土地、设备、产品和存货等实物资产。
5、小组内部沟通
调查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及专业,其相互沟通也是达成调查目的的方法。
四、尽职调查遵循的原则
1证伪原则
站在“中立偏疑”的立场,循着“问题-怀疑-取证”的思路展开尽职调查,用经验和事实来发觉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
2实事求是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依据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和标准,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目标进行调查,如实反映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
3事必躬亲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一定要亲临目标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下判断。
4突出重点原则
需要投资经理发现并重点调查目标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特点,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
5以人为本原则
要求投资经理在对目标企业从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的同时,重点注意对管理团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诚信程度的评判。
6横向比较原则
需要投资经理对同行业的国内外企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结合该行业已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展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
第一部分:公司背景情况
一、公司历史演变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公司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检查其对公司的发展演变和企业文化形成的重大影响;
(2)对公司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历史演变较为复杂,着重考察企业历史演变发展逻辑合理性。
2调查程序
(1)获取公司所在行业管理体制历次改革的有关资料,调查行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2)获取公司历次产品、技术改造、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动及获奖情况的有关资料,判断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地位的变化;
(3)调查公司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事变动,判断核心管理者的去留已经和可能对公司产生的重大影响;
(4)审查公司历史上是否存在重大的违反法规行为以及受到重大处罚的情况,判断其影响是否已经消除。
3调查结论
(1)公司历史演变定性判断(复杂与否)
(2)历史演变对公司未来发展有无实质性影响(体制、人员、技术演变)
二、股东变更情况调查 1调查目标
(1)股东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2)公司股东变更的行为和程序是否合法、规范。2调查程序
(1)编制公司股本结构变化表,检查公司历次股份总额及其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业务、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
(2)取得公司的股东名册,查看发起人或股东人数、住所、出资比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3)追溯调查公司的实质控制人,查看其业务、资产情况是否对公司的产供销以及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检查公司自然人持股的有关情况,关注其在公司的任职及其亲属的投资情况;如果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较大,还应检查是否存在其他人通过此人间接持股的情况,而可能引起潜在的股权纠纷;
(5)检查公司是否发行过内部职工股,是否有工会持股或职工持股会持股;(6)调查公司的股份是否由于质押或其他争议而被冻结或被拍卖而发生转移,并导致股权结构发生变化;
(7)获取公司与股本结构变化有关的验资、评估和审计报告,审查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减变化以及股本结构的变化的程序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涉及国有企业,股权变革是否有国资批复文件;
(8)相关股东变更资料取得当地工商资料为准。3调查结论
(1)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有较大变化;(2)自然人持股在公司任职及外部任职情况;
(3)股本变动的验资、评估及审计是否齐全,涉及国有企业,股权变革是否有国资批复文件。
三、公司治理结构调查 1调查目标
(1)公司章程及草案是否合法合规;
(2)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立、运作的实质性判断;(3)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及变动是否合法合规。2调查程序
(1)查阅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董事会的会议记录,确定公司章程及草案的制定和修改过程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其内容是否与《公司法》等相抵触;
(2)确认公司是否具有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及其合规性;
(3)查阅公司历次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记录,确认其决议内容、尤其是确认董事会的对外担保、重大投资、融资及经营决策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会议记录了解公司重要管理人员的变化;
(4)确认董事、经理是否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是否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是否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其他活动;
(5)考察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设置股票期权,判断这些机制是否有利于吸引人才,保持高级管理人员的稳定。
四、组织结构调查 1调查目标
(1)全面了解公司主要股东(追溯到实质控制人)及整个集团的所有相关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情况,查找可能产生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关联方;
(2)了解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模式的设置对公司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影响。2调查程序
(1)画出整个集团的组织构架图,标明各经营实体之间的具体组织联系;(2)画出公司组织结构设置图,并以实线和虚线标明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和信息沟通关系,分析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3)与管理层有关人员进行讨论,进一步获得公司组织结构设置方面、运行方面情况的资料。
五、管理团队调查 1调查目标
(1)主要管理层(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总裁、副总裁以及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正直、诚信;
(2)主要管理层是否具有与发展公司需要相匹配的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
(3)了解关键管理人员的选聘、考核和离职情况,及其程序是否合法;(4)了解公司与主要管理人员有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其对公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影响。
2调查程序
(1)取得主要管理人员学历和从业经历简况,对核心人员要取得其详细资料,尤其要关注主要成员在本行业的的执业经验和记录;
(2)与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就企业发展、公司文化、竞争对手、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的关系等主题进行单独的会谈;
(3)调查过去三年中公司关键管理人员离职的情况,调查其辞职的真实原因;
(4)调查公司董事是否遵守“竞业禁止”的规定;
(5)与公司职员进行交流,获取其对管理团队以及企业文化贯彻情况的直观感受;
(6)调查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规定、经营责任书,了解公司是否制定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特别考核体系的落实情况;
(7)了解公司为高级管理者制定的薪酬方案,持有股份及其变动情况;(8)调查主要管理者是否不适当的兼职,并说明必要的兼职是否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
六、业务发展战略与目标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业务发展目标与现有业务的关系;(2)调查公司业务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风险。2调查程序
查阅公司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等资料,或与经营决策层访谈,得到以下的信息:
(1)公司发展目标的定位,包括长远发展战略、具体业务计划;(2)公司发展目标与现有业务间的关系;
(3)公司实现业务发展目标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法律障碍等;(4)公司实现未来发展计划的主要经营理念或模式、假设条件、实现步骤、面临的主要问题等。
第二部分:行业和业务经营调查
一、行业及竞争者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所处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2)调查公司所处行业发展驱动因素与本质;
(3)调查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较之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竞争地位;(4)调查公司主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2调查程序
(1)查阅权威机构的统计资料和研究报告(如国家计委、经贸委、行业协 会、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或其他研究机构),调查公司所处行业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影响其行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
(2)调查公司所处行业内企业是否受到国家宏观控制,如果是,其产品定 价是否受到限制?是否享受优惠政策?
(3)调查公司所处行业产业链情况,公司所处链条环节情况;
(4)了解公司所处行业的进入壁垒,包括规模经济、资本投入、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或行业管理机构授予的特许经营权等方面,分析其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5)了解公司所处行业的整体特征,是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了解该行业对技术(或对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依赖程度、技术的成熟度;了解该行业公司是否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支出、巨额的广告营销费用;是否应收账款周转慢;产品价格的变动特征;出口占总销售的比例等方面。
(6)调查公司近三年内销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处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的哪个阶段?调查公司产品的寿命。
(7)查阅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公司相关财务资料和发展规划文件,获取或编制公司最近几个会计主要产品产销量明细表,了解公司产品结构构成;了解公司未来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8)查阅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和统计资料,调查影响公司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以及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未来几年该产品的需求状况、市场容量;获取公司所处行业中该产品的现有生产能力、未来几年生产能力的变化数据;所处行业是否因过多受到国家政策、技术进步、可替代产品的冲击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9)对公司产品价格变动作出预测;
(10)调查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供应状况,调查公司产品目前或在可合理预计的将来多大程度上受到进口同类产品的冲击;
(11)对公司现有与潜在的竞争者调查,应包括但不限于整个产品市场容量、竞争者数量、公司与市场竞争者各自的市场份额;对公司与竞争者的比较应包括相对产品质量、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的产品形象及公司声誉等(见附表)。对公司目前、未来的市场地位作出描述和判断;
(12)利用各大证券报、主要证券类网站披露的公开信息,与已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选择5-10家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相同的公司,以这些公司近几年的数据为基础,至少在生产能力、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关键设备的先进性、销售收入、销售的地理分布、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行业平均销售价格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采购环节业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供应方市场、采购政策及主要的供应商;(2)调查公司采购业务涉及的诉讼及关联交易。2调查程序
(1)调查供应方市场的竞争状况,是竞争、还是垄断,是否存在特许经营 权等方面因素使得供应方市场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2)与采购部门人员、主要供应商沟通,调查公司生产必须的原材料、重要辅助材料等的采购是否受到资源或其他因素的限制;
(3)了解公司主要的供应商(至少前5名),计算最近三个会计公司向主要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公司、同类原材料采购金额、总采购金额比例,是否存在严重依赖个别供应商的情况;
(4)与采购部门人员、主要供应商沟通,调查公司主要供应商与公司的地理距离,分析最近几年原材料成本构成,关注运输费用占采购成本中的比重;
(5)与采购部门人员沟通,了解公司是否建立了供应商考评制度;
(6)调查公司与主要供应商的资金结算情况,是否及时结清货款,是否存在以实物抵债的现象;
(7)查阅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和统计资料,调查公司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供求状况,查阅公司产品成本计算单,定量分析主要原材料、动力涨价对公司生产成本的影响;
(8)与采购部门与生产计划部门人员沟通,调查公司采购部门与生产计划部门的衔接情况,关注是否存在严重的原材料缺货风险,是否存在原材料积压风险;
(9)与主要供应商、公司律师沟通,调查公司与主要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纠纷;
(10)如果存在影响成本的重大关联采购,判断关联采购的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大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润输送或资金转移的现象。
三、生产环节业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实际产量;(2)调查公司生产组织、保障;(3)成本分析;
(4)调查公司生产的质量控制、安全、环保。2调查程序
(1)调查公司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是属于个别制造或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或用装配线生产;用流水线生产;
(2)了解公司各项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获取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调查公司行业中工艺、技术方面的领先程度;
(3)调查公司主要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最近几个会计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主要竞争者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盈亏平衡分析,计算出盈亏平衡时的生产产量,并与各年的实际生产量比较;
(4)与生产部门人员沟通,调查公司生产各环节中是否存在瓶颈?是否存在某种原材料的供应、部分生产环节的生产不稳定或生产能力不足而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5)与生产部门人员沟通,调查公司的生产是否受到能源、技术、人员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6)采用现场察勘的方法,调查公司主要设备的产地、购入时间,机器设备的成新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预计尚可使用的时间;现有的生产能力及利用情况,是否有大量闲置的设备和生产能力;
(7)调查公司是否存在设备抵押贷款的情形。如有,查阅或查询借款合同的条款及还款情况,判断预期债务是否会对公司的生产保障构成影响;
(8)制造成本的横向比较。查阅公司历年来产品成本计算单、同类公司数据,分析公司较同行业公司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地位;
(9)制造成本的纵向比较。获取或编制公司最近几个会计主要产品(服务)的毛利率、贡献毛利占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指标,分析公司主要产品的盈利能力;如果某项产品在销售价格未发生重大变化时,某一期的毛利率出现异常,分析单位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成本要素的变动情况,确认成本的真实发生;
(10)与公司质量管理部门人员沟通、现场实地考察、查阅公司内部生产管理规定,调查公司的质量控制政策、质量管理的组织设置及实施情况;
(11)调查公司保障安全生产的措施,成立以来是否发生过重大的安全事故;(12)了解公司生产工艺中三废的排放情况,查阅省一级的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函件,调查公司的生产工艺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调查公司最近3年是否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是否存在因环保问题而被处罚的情形;
(13)查阅省一级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调查公司产品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是否因产品质量问题受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处罚。
四、销售环节业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营销网络的建设及运行情况;(2)调查公司产品商标的权属及合规性;(3)调查公司销售回款、存货积压情况;
(4)调查公司销售业务涉及的诉讼及关联交易。2调查程序(1)了解公司的分销渠道,对自营零售的,调查公司销售专卖店的设置;对通过批发商进行销售的,调查经销或代理协议,是否全部委托销售代理而导致销售失控?
(2)查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的商标注册证,调查公司是否是其主要产品的商标注册人;
(3)查阅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省一级的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明或其他有关批复,调查公司的产品质量是否执行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近3年是否因违反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
(4)是否存在假冒伪劣产品,打假力度如何;
(5)调查公司的主要竞争者及各自的竞争优势,从权威统计机构获取公司产品与其主要竞争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料;
(6)获取或编制公司近几个会计各项产品占销售总收入比重明细表、各项产品产销率明细表;
(7)获取公司近几个会计对主要客户(至少前5名)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及回款情况,调查其客户基础是否薄弱,是否过分依赖某一客户而连带受到客户所受风险的影响;分析其主要客户的回款情况,是否存在以实物抵债的现象;
(8)获取近几个会计按区域分布的的销售记录,分析公司销售区域局限化现象是否明显,产品的销售是否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9)是否存在会计期末销售收入的异常增长,采取追查至会计期末几笔大额的收入确认凭证、审阅复核会计师期后事项的工作底稿等程序,判断是否属于虚开发票、虚增收入的情形;
(10)是否存在异常大额的销售退回,查阅销售合同、销售部门与客户对销售退回的处理意见等资料,判断销售退回的真实性;
(11)测算公司最近几个会计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调查公司坏账、呆账风险的大小;
(12)对于销售集中于单个或少数几个大客户的情况,需追查销货合同、销货发票、产品出库单、银行进账单,或函证的方法以确定销售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如果该项销售系出口,尚需追查出口报关单、结汇水单等资料,以确定销售业务发生的真实性;
(13)查阅会计师的工作底稿,调查是否存在大量的残次、陈旧、冷背、积压的存货;与会计师沟通存货跌价准备是否足额计提?计算公司最近几个会计产成品周转率,并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比较;
(14)抽查部分重大销售合同,检查有无限制性条款,如产品须经安装或检修、有特定的退货权、采用代销或寄销的方式;
(15)调查关联销售的情况。如果存在对主营业务收入有重大贡献的关联销售,抽查不同时点的关联销售合同,获取关联销售的定价数据,分析不同时点的销售价格的变动,并与同类产品当时市场公允价格比较。如果存在异常,分析其对收入的影响,分析关联销售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大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润输送或资金转移的现象。
五、技术与研发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专利、非专利技术;(2)调查公司研发机构、人员、资金投入;(3)调查公司正在研发的项目; 2调查程序
(1)了解公司的行业技术标准,是否有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调查公司核心技术的选择。调查公司较同行业其他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领先程度。关注其核心技术是否为其他新技术所取代;
(3)获取公司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权利证书、在有权管理部门的登记文件以及相关协议,了解公司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有哪些?了解公司和新技术的来源,是属于自主开发、股东投资、购买或及拥有使用权。调查公司对于上述技术拥有的权限,并且关注公司是否存在与上述技术相关的重大纠纷,核心技术是否超过法律保护期限;
(4)了解公司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保障与主要产品生产相关的非专利技术不被泄漏。
(5)了解研发机构设置,获取公司目前的研发人员构成、近几年来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数据;
(6)了解公司是否存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有哪些机构,合作项目有哪些,合作方式,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
(7)了解公司研究人员的薪酬情况,包括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公司主要竞争者(国内、外公司)同类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了解公司研究人员历年来的流失情况,公司是否实行了包括股权激励的其他激励措施;
(8)调查公司新产品研究开发周期(从产品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主要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项目的市场需求做出描述。
六、商业模式调查 1调研目标
(1)行业商业模式的演变与创新;
(2)公司现有商业模式及未来创新模式;(3)通过商业模式理解与评估企业价值。2调查程序
(1)企业商业模式主要指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2)商业模式参考模型主要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伙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等。
(3)结合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历程及行业内的企业商业模式演变发展,分析行业内商业模式演变历程,及未来新的创新商业模式;
(4)通过公司高管访谈及上述采购、生产、销售、研发等情况及公司发展战略资料了解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以及行业内是否具有创新性,其商业模式其他企业是否能够容易模仿和超越;
(5)确认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发展方向,及对商业模式创新采取的准备行动;(6)结合公司的商业模式的定位,及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对比,评估公司未来公司价值。
第三部分:法律调查
一、独立性调查 1调查目标(1)公司与具有实际控制权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企业是否做到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独立以及资产完整。
2调查程序
(1)公司的业务是否独立于股东单位及其他关联方:获取股东单位及其他关联方的营业执照、公司与关联方签定的所有业务协议,检查公司与关联方的业务是否存在上下游关系;
(2)公司是否具有独立完整的供应、生产、销售系统:调查公司的部门设置,检查原材料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是否与关联方分开,检查发起人与关联方的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是否相互独立,有无兼职现象;检查所有采购、销售或委托加工协议,确认是否存在委托关联方采购、销售或委托加工的情况;获取公司的采购、销售帐户,检查原材料的采购、货物销售是否与关联方帐务分离;
(3)如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以及商标权等在短期内难以独立,公司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是否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取公司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签定的如下协议:综合服务协议、委托加工协议、委托销售协议、商标许可协议、其他业务合作或许可协议;上述合同是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4)拥有的房产及土地使用权、商标、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情况:获取产权证书、土地使用证书、商标注册证明、专利证书、特许经营证书等,其所有人、使用者是否合法;
(5)公司有无租赁房屋、土地使用权等情况,租赁是否合法有效:检查有关房屋、土地其所有权证明,有租赁的,对相关租赁协议进行检查;
(6)检查主要设备的产权归属:检查固定资产帐户,对其产权归属进行调查,并调查有无抵押发生;
(7)是否存在产权纠纷或潜在纠纷;
(8)公司对其主要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使有无限制,是否存在主要财产被担保或者其他权利受限制的情况;
(9)是否存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混合经营、合署办公的情况;(10)控股股东和政府部门推荐董事和经理人选是否通过合法程序进行,公司董事长是否不由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法定代表人兼任,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营销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在本单位领取薪酬,是否不在股东单位兼职;
(11)公司是否已按有关规定建立和健全了组织机构,是否与控股股东相互独立;
(12)公司是否设立了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是否建立了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对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
(13)是否不存在控股股东违规占用(包括无偿占用和有偿使用)公司的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的情况,如有,需说明原因;(14)公司是否独立在银行开户,是否不存在与控股股东共用银行帐户的情况;
(15)公司是否不存在将资金存入控股股东的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帐户的情况;
(16)检查控股股东的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帐户,检查公司与控股股东的往来帐项;
(17)获取公司与控股股东的税务登记证,公司是否依法独立纳税;
(18)与财务部门有关人员进行沟通,检查公司有关财务决策制度,看公司是否能够独立作出财务决策,是否存在控股股东干预公司资金使用的情况;
二、同业竞争调查 1调查目的
(1)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2调查程序
(1)检查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存在同业竞争;
(2)如存在或可能存在同业竞争,公司是否采取了如下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1)签署有关避免同业竞争的协议及决议,需审查该协议或决议有无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的条款。
2)调查有无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的措施,如:
A.针对存在的同业竞争,通过收购、委托经营等方式,将相竞争的业务纳入到公司的措施;
B.竞争方将业务转让给无关联的第三方的措施;
C.公司放弃与竞争方存在同业竞争业务的措施;
D.竞争方就解决同业竞争,以及今后不再进行同业竞争做出的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3)查阅公司的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文件,是否有在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方面作出的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
三、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调查 1调查目的
(1)关联交易是否公允,是否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2)关联交易是否履行了法定批准程序。2调查程序
(1)关联方及其与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调查。检查所有关联方,包括: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的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公司的企业、与公司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或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获取公司的主要采购、销售合同,检查公司的主要采购、销售合同的合同方是否是关联方;
(2)调查公司与关联企业是否发生以下行为: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贷款或权益性资金)、担保和抵押、管理方面的合同、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关键管理人员报酬;
(3)检查关联交易的详细内容、数量、金额;调查关联交易是否必要;该关联交易是否对公司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金额,以及关联交易占同类业务的比重如何;
(4)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况,如该交易与第三方进行,交易价格如何,检查关联价格与市场价格(第三方)的差异及原因;
(5)检查关联交易协议条款,审查其内容是否公允合理,有无侵害公司利益的条款;
(6)对关联交易的递增或递减作出评价,并分析原因。获取为减少关联交易签定的协议、承诺或措施,检查这些承诺或措施的可行性;
(7)公司是否为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股东提供担保。
四、诉讼、仲裁或处罚 1调查目标
(1)公司是否存在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罚事项;
(2)上述事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声誉、业务活动、未来前景的影响; 2调查程序
(1)调查是否具有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声誉、业务活动、未来前景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诉讼或仲裁事项;
(2)如果有上述事项,需调查提起诉讼或仲裁的原因,诉讼或仲裁请求,可能出现的处理结果或已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情况,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声誉、业务活动、未来前景等可能产生的较大影响。
第四部分:资产调查
一、资产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并核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 2调查程序
(1)了解固定资产规模、类别,并核实期末价值
1)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末“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并与会计报表核对是否相符。
2)调查房屋建筑物的成新度、产权归属。
3)调查机器设备成新度、技术先进性、产权归属。
4)了解有无设置抵押的固定资产,并与了解到的借款抵押进行核对。
5)了解并描述计提折旧的方法,并将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折旧”明细项核对是否相符。
6)了解并描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判断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2)了解在建工程规模,若规模较大,进一步调查在建工程价值、完工程度,判断完工投产后对生产经营的影响;(3)了解并核实无形资产入账依据及价值的合理性; 1)取得无形资产清单及权属证明; 2)调查每项无形资产来源;
3)判断各项无形资产入帐及入帐价值的合理性;
(4)关注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权利状况。
第五部分:财务调查
一、销售环节财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并核实各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的真实性;
(2)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因销售活动产生债权债务余额。2调查程序
(1)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调查
1)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毛利明细表,并与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损益表核对是否相符;
2)价格调查:取得产品价格目录,了解主要产品目前价格及其前三年价格变动趋势,搜集市场上相同或相似产品价格信息,并与本企业进行比较;
3)单位成本调查:比较各期之间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变化幅度,对较大幅度的变动(>10%),应询问原因并证实;
4)销售数量调查:比较各期之间主要产品销售数量的变动比率,对较大幅度的变动(>10%),应询问原因并证实;
5)毛利率调查:比较各期之间主要产品毛利率的变动比率,若变动幅度较大(>10%),应询问原因并核实;与行业平均的毛利率进行比较,若发现异常,应询问原因并核实;
6)主要客户调查:取得前三年主要产品的《主要客户统计表》,了解主要客户,检查主要客户中是否有关联方,对异常客户进一步详细调查。
(2)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帐准备、预收账款调查
1)取得前三年及取近一个会计期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帐准备”、“预收账款”余额明细表,检查大额应收票据、预收款项、应收账款的客户是否为主要客户明细表中的主要客户;若不是公司主要客户,询问原因。
2)结合销售结算方式,判断各客户账龄是否正常,对异常情况,查明原因;对长期挂帐款项,判断可回收性。
3)了解前三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是否发生变化,并了解变化的原因;结合账龄分析,判断坏帐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4)计算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异常情况进一步调查原因。(3)营业费用调查
计算各期之间营业费用变化比率,结合销售收入的变动幅度,分析营业费用变动幅度是否正常,对异常情况,应询问原因并证实。
二、采购与生产环节财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产销比率;(2)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存货价值;
(3)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采购活动产生债权债务的余额;(4)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应付工资及福利费; 2调查程序
(1)了解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产销比率,初步判断生产经营情况是否正常
1)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产量、销量统计表; 2)结合产量,判断生产设备利用情况; 3)结合产量、产成品库存,计算产销比率;
(2)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存货价值,为核实年销售总成本提供依据;(3)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采购活动产生债权债务的余额。抽查因采购原材料而发生的大额债权债务的对应方是否是本公司的主要客户,若不是,应抽查采购合同,了解业务发生的原因,判断是否正常。对其他大额长期挂帐款项,要查明原因;
(4)了解并核实各期期末应付工资及福利费;
(5)分析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中“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金额是否异常,若为异常,进一步核实;
三、投资环节财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并核实各会计期末短期投资余额、期末市价、跌价准备;(2)了解并核实各会计期末长期投资余额、减值准备;
(3)了解并核实各会计期间投资收益的真实性; 2调查程序
(1)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短期投资及跌价准备余额明细表,判断投资风险;
(2)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委托贷款及投资收益明细表,判断委托贷款安全性;
(3)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及投资收益明细表,关注大额及异常投资收益;对现金分得的红利,关注是否收现,有无挂账情况;
四、融资环节财务调查 1调查目标
(1)了解债务融资的规模、结构(2)了解权益融资 2调查程序
(1)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短期及长期借款增减变动及余额表,并与会计报表核对是否相符;
(2)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应付债券明细表,并与会计报表核对相符;(3)取得财务费用明细表,与贷款合同规定的利率进行复核。
(4)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长期应付款及专项应付款明细表,与会计报表核对是否相符。
(5)取得前三年及最近一个会计期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余额表,与各年增资、配股情况和各年利润分配方案相核对。
五、税务调查
六、1调查目标
(1)调查公司执行的税种和税率;
(2)调查公司执行的税收及财政补贴优惠政策是否合法、真实、有效;(3)调查公司是否依法纳税; 2调查程序
(1)查阅各种税法、公司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文件,或与公司财务部门人员访谈,调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所执行的税种(包括各种税收附加费)、税基﹑税率,调查其执行的税种﹑税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
(2)调查公司是否经营进口、出口业务,查阅关税等法规,调查公司所适用的关税、增值税以及其他税种的税率;
(3)如果公司享受有增值税的减、免,查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法规或文件,调查该项法规或文件是否由有权部门发布,调查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的税收优惠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该项税收优惠的优惠期有多长;
(4)如果公司享受有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或其他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查阅有权部门的法规或文件,调查该政策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该项税收优惠的优惠期有多长;
(5)获取公司最近几个会计享受的税务优惠、退回的具体金额,依据相关文件,判断其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测算其对公司各期净利润的影响程度;
(6)查阅公司最近三年的增值税、所得税以及其他适用的税种及附加费的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等文件,调查公司最近3年是否依法纳税;
(7)获取公司所处管辖区内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及直属的税收分局征收处的证明,调查公司是否存在偷、漏税情形,是否存在被税务部门处罚的情形,是否拖欠税金;
(8)如果公司企业组织形式变化,如:外资企业变为内资企业,是否补足了以前减免的税款。
六、或有事项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或有事项的具体情况。
(2)判断上述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声誉、业务活动、未来前景等可能产生影响。
2调查程序
(1)调查公司因诉讼或仲裁情况可能引起的或有负债,引证诉讼专题。(2)如果企业对售后商品提供担保,参照历史情况,估量顾客提出诉求的可能性。(3)公司为其他单位的债务提供担保,调查提供担保的债务数额,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是否采取反担保措施,估算可能发生或有负债金额,确认公司是否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4)环境保护的或有负债
1)查阅公司有关环保方面的批文,明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2)调查公司是否有污染环境的情况发生。
3)测算出公司可能发生的治理费用数额或者可能支付的罚金数额。
第六部分:发展规划与财务预测调查
1公司发展规划调查 1调查目标
(1)调查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2调查程序
(1)取得企业所提供的商业计划书,或直接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未来3-5年公司的发展规划,获知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措施。
(2)取得企业计划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报告的可行性。2公司财务预测调查1调查目标
(1)调查企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的可能。
2调查程序
(1)取得企业所提供的商业计划书,或直接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未来3-5年公司的财务预测表,获知企业未来几年的财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2)以销售为起点,核实企业所提供的各项预测指标制定的依据;(3)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调查企业各项指标实现的可能性;
(4)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生产经营的其他条件,判断企业各项指标实现的可能性。
第七部分:本轮融资及上市计划调查
一、与本轮融资有关事项调查 1调查目标
(1)获知企业所提出来的与本轮融资有关的事项。2调查程序
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商业计划书,或与公司领导人交流,获知与本轮融资有关的如下信息:
(1)本轮的融资是股份转让,还是增资扩股,亦或二者兼而有之。(2)企业价值的估计、本轮融资的金额、所占的投资比例。(3)拟引入的投资者的数量,对投资者的具体要求;目前已接触过的、有倾向性的投资者。
(4)募投项目及资金的具体用途。(5)本轮融资时间计划。
(6)融资后的管理制度安排及人事安排。(7)信息披露的程度及具体措施。
(8)企业能够接受的对赌协议的内容。
(9)是否有管理层或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计划及具体内容。
二、未来上市计划调查 1调查目标
(1)获知企业的上市计划及已做的工作。2调查程序
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商业计划书,或与公司领导人交流,获知如下与上市有关的情况:
(1)上市的时间进度计划;(2)上市地点的选择及理由;
私募股权 (Private Equity) 指投资者通过私募的形式对非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 投资者通常要求这类企业达到一定规模, 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 并且在交易达成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 如通过IPO, 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 出售持股获利[1]。私募股权的投资者按照其性质的差别, 可以分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这两类投资者在进行私募股权投资时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投资期限长, 属于中长期投资;流动性差, 无现成的市场可供股权顺利变现;利润实现比较困难, 这主要由于其退出机制不容易实现而造成。所以本文将着重关注私募股权的风险应对策略。
下面简要列举了一下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 以求对其有一个整体把握和直观映像。 (表1)
2 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应对策略
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高收益率必然面临高投资风险, 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特有的低流动性, 长投资期限, 不确定的未来收益等特点, 私募股权的投资方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和锁定, 通过与引资方签订一系列的条款和协议来约束, 激励, 甚至鞭策目标企业, 降低自身的风险。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对赌协议, 反稀释机制和保护性条款, 下面就将分别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和说明。
2.1 对赌协议
所谓对赌协议, 是指投资方与目标企业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 其本质是一种期权机制, 即如果目标企业达不到事先约定的利润或某种市场效益的条件, 目标企业将面临着向投资方转让股份, 提交现金本息, 甚至是出让控制权的惩罚;反之, 投资方将会向目标企业支付股份或进行现金激励。
我国的私募案例通常以财务绩效作为对赌协议的主要考察指标, 以此确定估值双方权利义务。该类对赌协议通常存在三种情况设定, 一是设立单一的财务指标, 通常为净利润或息税前利润, 一旦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就会对其股权或现金流进行相应的激励, 否则就维持现状;二是设立一系列渐进的指标, 一旦达到相应的阶段目标时, 股权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设定一个上下限, 只要企业期末约定的财务指标在这一上下限之内, 就算完成了他们之间的权力约定[2]。
对赌协议对于投融资双方的选择和效用是双向的, 融资方看中的是投资方雄厚的资金实力, 先进的管理技巧或优秀的平台资源, 这些不仅可以为目标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 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成长;而私募股权投资者则主要看中了目标企业强势的企业文化, 有效的经营管理平台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或发展前景。通过设立这样一种激励惩罚协议, 私募股权投资者可以在控制投资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前提下, 确保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所以, 如果利用得当的话, 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 这也是对赌协议得以存在的立足点。
2.2 反稀释机制
反稀释机制主要通过反稀释条款实现, 反稀释条款是指目标企业在进行后续融资或股权增发过程中, 投资者为了避免股份贬值及份额稀释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可转换债权, 优先购股权等条款来实现。
反稀释机制通常是战略投资者常用的风险对策。战略投资者往往具有更长的投资期限和更远的战略意图, 其进行的股权投资必须符合自身的整体发展战略, 所以这类投资者更注重于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因此, 战略投资者要求对目标企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 也会较多的介入管理。而反稀释机制恰好可以保证投资者对目标企业拥有足够的控制权, 掌握合适的控股比例, 并将投资风险压缩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私募股权的投资案例中通常利用反稀释条款来解决两种状况的稀释, 一种是比例稀释, 即投资者对投资主体持股比例的减少, 通常发生在投资主体新增发行股票或可转换证券之时, 主要针对纯粹比例的稀释问题[3]。第二种情况的稀释, 是经济稀释, 指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本身经济价值的减少。基于此反稀释条款设立的目的, 一方面是用来保证投资方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控制投资风险, 确保将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内, 防止出现投资价值稀释的现象。
2.3 保护性条款
除了上述的对赌协议和反稀释机制等主要针对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之外, 我们也应该对私募股权投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行关注和控制。私募股权的投资方主要通过与目标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来控制道德风险, 该协议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主要包括陈述和保证, 承诺及违约补救等条款。
具体来说, 陈述和保证条款是使企业对其过去的行为进行保证, 该条款明确规定目标企业提供给投资方的涉及其公司股本, 股东权益, 资产及负债的所有财务和经营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如果投资方由于目标企业提供的错误信息做出了投资决策, 目标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主要是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对投资方提供一定的法律保护。
承诺条款是对目标企业在融资后的经营模式, 经营目标作出肯定性条规和否定性条规。其中, 肯定性条款规定目标企业应定时给投资方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 规定出目标企业应达到的最低盈利目标等;而否定性条款则主要起到限制目标企业某种行为的作用[4], 例如, 目标企业未经投资方同意不得作出更改企业经营性质和资本结构的交易。这类条款则主要起到控制道德风险的作用, 与投资方在董事会拥有的权利相互配合, 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和约束。
违约补救条款, 主要起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的作用, 当出现上述风险或目标企业管理层不能有效经营企业的状况时, 投资方有权对管理层施加压力, 防止其出现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情况。该条款规定, 如果目标企业违反协议, 投资方可以对其采取惩罚或补救措施, 包括调整优先股转换比例, 提高投资方股份, 减少目标企业或创业者个人的股份和投票权。通过惩罚机制,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这类保护性条款在私募股权投资中大量存在。
总之, 私募股权投资由于其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受到金融投资者和广大战略投资者的追捧,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但是也正由于其高回报, 低流动性, 长投资期限的特点, 私募股权投资也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道德风险, 因此通过何种机制和条款来最大程度的控制风险, 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私募股权的发展和完善, 必将出现一些更新, 更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志阳.私募股权基金最新国际动向及其监管完善[J].福建:福建论坛2008 (10) .
[2]叶柏阳, 杨园园.对赌协议在PE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5) .
[3]冯进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国内外研究评述[J].山西:经济师, 2008 (5) .
然而,Pre-IPO投资的魔力是短暂的。自2012年9月起,中国大陆A股市场的IPO窗口关闭。证监会要求券商对其保荐企业进行“自我审查”,在限定时间内提交自查报告,这也是近年来证监会采取的最为严厉的措施。目前,已有166家企业撤回了上市申请,但仍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待上市。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A股市场显现出疲软,投资者对IPO的狂热显著降温,对于市场的信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2013年1 季度,Pre-IPO投资的平均退出回报率预计仅为2-3倍。美国与中国香港市场的情况也许不尽相同,但鉴于美国市场对曾经一度享有估值优势的中国概念股的热情已经降至冰点,而中国香港市场的估值则更加严格,似乎海外市场也已经机会寥寥。乏善可陈的基本面、差强人意的股市表现、趋于严格的IPO审查力度以及种种关于自身合规性缺陷的隐忧可能将迫使更多公司放弃上市计划。尽管如此,拟上市企业的供给仍然非常充足。统计数据显示,市场上大约有7500项未完成退出的股权投资项目,加之前述的600多家正在排队的公司,以目前证监会处理上市申请的速度,10年也未必能够完全消化。
诚然,Pre-IPO投资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一个主要形式,但在中国却遭到过度使用,这与中国经济不胜枚举的过度投资非常相似。Pre-IPO的“神话”恐怕已接近尾声。
考虑到单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最长生存期限为5年投资期+5年退出期(中国的大多数情况是5+2),上述事实似乎暗示着,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在未来几年陷入停滞。但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将是一个多方共输的结果。贝恩公司和欧洲商会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鼓励公司研发、提振财务表现、改善公司治理、增加税收甚至促进中国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面均有贡献。
然而,私募股权投资最宝贵且最直接的贡献是架起了中小型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为中小企业,也就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支柱提供了资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较为艰难的信贷环境,大多数贷款流向国有企业、大型公司或上市公司。也许有人会认为,政府有责任利用行政力量改变该借贷倾向,但事实上,解决方法要复杂得多。贷款流向国有企业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信贷风险较低。那么,为什么银行家们要拿银行资本及其职业生涯冒险去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呢?通过一项政令也许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建立一个健全的、多层次的、市场化的银行体系和债务市场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如此该项政令方能具有实际意义。短期来看,私募股权基金存在的意义依然至关重要,因为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况且数千家私募股权基金这些年来培养的大批人力资产若是一朝转业,无疑是一个遗憾。但更重要的是,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必须适应新的环境,IPO将不再是唯一的、快捷且有效的退出通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并购理所应当地成为选择之一。从法律角度来看,并购始终是可行的选择,但事实却是企业家不愿意出售,因为通过IPO,他们可以在不丧失企业控制权的情况下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倘若IPO窗口在未来几个月没有如期打开,抑或投资者依然没有认购新股的兴趣,那么,也许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开始接受这样的交易。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债务市场的成熟度尚不足以为巨型杠杆并购提供债务融资,并购市场不会一夜爆发。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期待为数不多的、绝顶聪明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银行家们尝试去突破局限,独辟蹊径。中国的并购市场正在稳步发展,并且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交易。
谈到并购,“收购并建设”策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众所周知,业务相关联的数个企业的价值加总可能小于将其合并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收购并建设”投资者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收购一家在细分市场的龙头作为平台公司,并谨慎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相关业务的收购。投资者会与精心挑选的平台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共同努力,旨在创造规模优势,改善经营业绩以实现增值。如果将每一个后续收购标的比作珍珠,这类似于串起 “一串珍珠”,每一颗“珍珠”需要严丝合缝地嵌入平台公司。这是美国市场颇为流行的策略,2009年-2011年间,美国并购市场将近45%的交易是基于平台公司的后续性投资。
“收购并建设”策略的一大优势是后续性投资通常风险较小,基金管理人和平台公司管理层熟悉业务,将更容易进行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这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这一策略在美国很流行,但在中国却面临一些障碍。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地方行政或政治方面的压力。平台公司后续收购通常意味着深度整合,从而导致重组、裁员甚至关闭某些工厂可能受到阻挠。与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他们的阻力通常来自工会,而中国公司则与地方政府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当地的社会稳定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尽管“收购并建设”投资经过努力有希望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使后续投资标的成为更大更强的公司,但过程却相对艰难,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因此,有志于采取该策略的基金必须拥有必要的技能和精心制定的策略,方能促成交易的成功。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投资和境外投资是另外两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在中国,这两者均有其问题。当然,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对私募股权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因为其能够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然而,当市场上充斥着尚未退出的大量股权时,除非IPO市场得到提振,否则二级市场无助于消除这些“库存”。单凭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交易来恢复繁荣是不现实的。对于境外投资,此处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在其投资目的地设立自己的办公室。如果没有深度本地化的团队与关系网络,境外投资很可能遇挫,甚至会走入非常糟糕的境地。跨境交易的前提是完善的投资方法与高效的执行,万不可鲁莽行事,尤其在其已成为市场热点的当下。
【私募股权投资是什么】推荐阅读:
私募股权投资流程07-18
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合同07-05
私募股权法律法规06-13
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历程09-19
私募股权基金信息披露制度10-10
私募基金股权协议书11-08
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制度11-09
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风险揭示制度11-11
股权投资合同09-22
股权投资评估方法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