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819真题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交通大学819真题(精选8篇)

上海交通大学819真题 篇1

题型: 给出流图要求推倒H(S),流图连接形式和小白皮书193页6.27很像,具体支路不一样,且题目中反馈支路带a、b两个未知数。

稳定性的判断:a/b范围为何时,该系统稳定

给定a/b值 求H(s);然后就是给一些特定输入信号求其响应、稳态响应

2信号部分:Z变换

考得比较基础,Z变换那一章计算题型基本都涉及到,包括作图 画幅度响应(好像Z变换,今年考了2个大题,另一个实在想不起来了)

4信号部分:采样模型

基于连续时间采样系统框图 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出原信号

问的是采样后的表达式;频率满足什么关系可以恢复成原信号

(但是我对这题有疑问,框图中给的重构滤波器是 时域门函数,频域就是Sa(w*t)函数,幅度非线性相乘,怎么恢复出原信号?)DSP部分:奥本第五章

给两个H1(Z)、H2(Z),设计H(Z)达到一定设计要求,要求涉及相位补偿、全通分解、逆系统、最小相位系统(奥书可参考例5.455.465.64)

有4小问 都是要求写出H(Z)表达式

剩下的DSP 部分,写的比较顺所以印象不深刻,但涉及的考点列出来了线性卷积与循环卷积的关系: 给了两个序列 并判断 哪处线性卷积与循环卷积是一致的2FFT的推导:时抽的FFT 即奥书(9.10到9.14)及4点到8点的流图

3N/2点FFT实现N点的计算DSP:滤波器设计

题目文字挺多的,大体意思给出连续域滤波器的要求,设计数字滤波器并给出设计的过程。题目给了类似7.20式的式子

文字太多,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只写了第一步推导

类似双线性变换法的推导过程 :奥书(7.20式经过7.26/27 得到 7.28/29 式)

记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欢迎就需补充和指正

上海交通大学819真题 篇2

描写夏天的优美段落大全

【初夏】路旁遮阴的钻天杨,田野上一望无垠的葡萄架……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绚丽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吸着花蜜,辛苦地飞来飞去。

【夏天】夏天在知了的鸣声中来到了。天气更炎热了,而树木长得也更茂盛了!树干越长越粗壮,叶片层层叠叠,紧紧地簇拥着,像一把巨型绿伞,撑在春城各处。在宽广的人民广场,“绿伞”为人们创造了凉爽天地。清晨,人们进入广场,来到树下,背书,打拳,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白天,骄阳当空,炙烤大地,人们走在树阴中,嗅着树脂的清香,顿觉凉爽舒适;傍晚,人们又坐在树下乘凉,惬意极了。

【赞美夏天】不能否认,春天万紫千红,秋天遍野金黄,冬天银装素裹,确曾使人倾倒。但是,夏天也有自己苍翠欲滴的盛装。夏天的哪一个角落不充满着象征生命的绿色呢?当你登上山巅,极目四望碧绿的原野,那深绿色的层峦叠嶂,像海洋上巨大的波涛,一浪接一浪,逶迤连接,一直伸向遥远的地方,同灰蓝的天空连成一片,整个大地变成一块四处绵延伸展的巨大地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夏天的烈日】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天空。刺得我们的眼睛都睁不开。马路上,柏油都已被太阳烤得发软了。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让人气也喘不过来。路边两旁的大树上,知了没完没了地叫,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花低下了头,小草弯下了腰,都显得无精打采。小朋友呢?一个个都躲在游泳池里。看游泳池里的小朋友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的,只露出一个个小脑袋。

【酷暑】太阳失去了春天时那分温柔,像个火球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似乎要散发出全部热量。它晒软了柏油马路,晒红了行人的脸膛,晒得大树不敢有丝毫摆动,更晒裂了大地,泼盆水到地上,大地干渴得一下吮吸干净。满街都是背心、赤膊,人恨不得钻到冰箱里。人们都诅咒着该死的热天。只有卖冰棍的老人却不在乎,嘴上高声吆喝,心里希望着天气越热越

【炎热的夏天】一到酷暑的天气,太阳高悬天空,活像一个大火球,灼热、耀眼,大地像被烤焦了似的,一切生物都像在蒸笼里,闷热难忍。小河干涸了,树木花草低下了头,小草趴到地上。小狗伸着舌头,喘着粗气躺在屋檐下。大人们汗水淋淋地摇着扇子,小孩子们光着屁股泡在池塘里。

【热】夏天那种让人无法躲避的酷热,真使人头痛,不论你走在烈日炎炎下的大路,或是已进入树木、房屋的阴影;不论是在早晨还是在傍晚,那暑日的热总是伴随着你,缠绕着你,真让人心烦。

【夏夜的广场】夜里,天气终于凉下来了,人们不约而同到广场散步,那的人真多,男女老少川流不息,一会儿广场的彩灯亮了,把广场照得亮堂堂的。一阵阵风吹来,好爽呀!大家在广场谈天说地,老人们坐在树下悠闲地扇着扇子,有的在对歌,有的在边散步边聊天,还有的在跳舞,大家在广场玩得真开心。

【夏天的夜晚】夏天的夜晚,星星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一点,两点,三点……璀璀璨璨,闪烁不定,就像一双双淘气、幼稚,然而又充满神秘、智慧的眼睛。它们仿佛看到了我们,便和我们玩儿起“藏猫猫”的游戏来。它们那灵巧的身躯,东躲西藏,时隐时现,弄得我们眼花缭乱。忽然,一颗流星飞来,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一眨眼的工夫,它又从我们的目光底下隐遁了。我高仰起头,睁大眼睛,从西到东,仔仔细细地察看了一遍,却连个影子也找不着。

【夏夜】阳光不再那么猛烈,它收敛了任性,于是,月亮渐渐在天边显现。淡黄的圆月时隐时现,它是那么小,那么淡,简直像一块快要掉下的馅饼。太阳收拾起余晖,徐徐隐没上学吧作文频道:上传您的作文等待名师来指导!http:///zuowen/ 更多素材欢迎访问上学吧作文网http:///zuowen/ 在远方的树林下,天边的云朵被染得一片橘红,那样刺眼,但也随着太阳的下降慢慢变浅,变浅,直到完全消失。

【夏天的雨】夏天的下午,我坐在窗前做作业,抬头看见乌云密布,天灰蒙蒙的。突然,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飞沙走石,树枝乱摆。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雨点一开始像一串串珍珠,转眼间,便变成了倾盆大雨,不一会儿天空中就挂起了一望无边的雨帘。大街上,屋顶上,走廊里,都成了雨的世界。雨点打在窗上,不是“哗哗”的声音,而是“啪啪”的响声;落在身上,觉得像一块块橡皮打在身上,又痛又痒。

【夏日雷雨】天渐渐地变成了灰暗的,灰蒙蒙的云雾遮挡了天空,把太阳公公赶回了家,天一下子变得死气沉沉的。不一会儿,风呼啸着迎面而来,大风摇撼着大树的枝叶,一会儿像在赛场上为运动员加油的人们在呐喊,又一会儿像大海的狂涛怒浪在翻腾。过了一会儿,阵雨“哗啦啦”地从天上落下来,如同豆大的雨点撒落一地。又过了一会儿,雨下得更大了,雷公公和闪电伯伯也来凑热闹。雷电交加,真是夏雷骤雨。远处,滚动着沉闷的雷声,犹如从遥远的战场传来的炮声。而闪电一次接着一次像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过天空,照亮了乌黑的天空。

【雷雨过后】六七月的天,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便会乌云密布,雷声阵阵,紧接着就是倾盆大雨。虽然下着雨,可那迷蒙的雨雾却给群山增添了不少妩媚的色彩。雨水冲走了连日暑气,给田野带来了清新,带来了一片新绿。雾气与雨气笼罩着群山,乳白色的云纱绕着山腰飘荡,像仙女婆娑起舞……好一幅淋漓尽致的泼墨山水画啊!走在这里,颇有“人在画中游”之

感。

【夏夜之歌】刚出楼,一阵凉爽的微风轻拂着大家的脸庞,朦胧中隐隐约约地听见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水中的睡莲叶上,青蛙在阵阵地唱着“歌曲”。它们是否在为“歌王”的评选作无畏的争吵?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把每个人的心照得亮堂堂的。

初夏是令人向往的。人们在度过令人畏惧的漫长冬天以后,对冬天已经厌倦了,春天虽然繁花似锦,毕竟较为短暂。而初夏,人们终于可以脱下包裹在身上的杂七杂八的衣服,女士们可以穿起飘逸的连衣裙,露出雪白的肌肤,苗条的身材;先生们西裤T恤,一身轻松。初夏,吃冰琪琳、睡凉席、盖薄被,大开门窗,真是最舒服、痛快的;高兴时去游泳池龙腾虎跃一番,如鱼得水,不亦乐乎。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方,初夏是个黄金季节。那时,乡村的原野是活跃而美丽的。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谧的小河边上。河水终于解冻了,有了活力,小鱼儿、小泥鳅、小青蛙都欢蹦活跳,河边的顽童,更是乐不可支,打破了原野的宁静:“看呀!快来看呀!”“泥鳅,这是条小泥鳅!”叫声、笑声飘散在鲜花盛开的早晨,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欢乐。

夏日的晴空是灿烂的,天是那样的蓝,日光是那样的强烈,天上地下处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一年中,数夏天的太阳最勤劳,一大早就起身了,清晨五、六点钟就已晨光熹微,晚上六七点钟,眼看月亮就要把它排挤掉了,可勤劳的太阳还逗留着,迟迟不“下班”。

夏天是炎热的,根据夏天不同的炎热程度,可以分为初夏、盛夏和残夏。

盛夏里,太阳几乎天天恣意横行,挥舞着它的铜盾横立在充满黄色烟雾的天空中。描绘盛夏,离不开描绘盛夏的太阳,离不开描绘太阳的炎热给大自然、人类带来的种种后果。

描绘盛夏的景象,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有极为精彩的片断,读了使人感到身历其境: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上学吧作文频道:上传您的作文等待名师来指导!http:///zuowen/ 更多素材欢迎访问上学吧作文网http:///zuowen/ 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盛夏,则是一年中最煎熬难捱的日子,令人一筹莫展。盛夏的阳光已是近于“刻毒”了,似乎它有意要与人类作对,报复人类,气得人们诅咒它,甚至于要学后羿射掉这个“毒日”了。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描绘盛夏酷暑的景象强调了河水晒干了,“干蓬蒿”晒干得“都烧起来了”,天空光有雷声不见雨点。他是这样描绘的:一个干旱的夏天。村庄对面的顿河的水变浅了,那片从前是急流奔驰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浅滩,牛走过对岸去的时候,水连它们的脊背都没不过了。……一到夜间,顿河对岸的天空上就布满了黑云,雷声干燥地和隆隆地响着,但是一点雨也没有落到被热气蒸烧着的大地上来,闪电空打个不住,把天空划成许多尖角形的蓝色块子。

残夏,是一年中夏季转折点的时节。白天,依然烈日当空,土地依然被烤着,空气在灼人的阳光下依然闷热。成熟的谷物在炎热下弯着腰,低着头,和草叶一样绿色的蚱蜢,四处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天空带着那种即将变红的橙黄色,仿佛一大片金属接近炉火时一样。残夏时,雨水开始多了,天空没有完全干净的时候,总有一两片浮云,到了晚上,大风刮起来,天边悬起了乌黑的云朵,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夹着炸雷和闪电到来了。因为常常下雨,盛夏酷暑的炎热浇凉了许多,人们终于能深呼吸到阵阵凉气了,对太阳的诅咒声渐渐也少了。

上面对初夏、盛夏、残夏的种种景象的描绘,只是一些例子与片断。每个同学都有在夏天生活的经历,不妨试试看,把你的最深感受写出来,如果能真实地描绘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那就值得称赞了。

这里,老舍写出了北京城盛夏的炎热程度。热得柳树像生了病,叶子“打了卷”,被晒得水份几乎都没有了。北京本来就气候干燥,多尘土,连日的暴晒,使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所以尘土和天上的灰气结成了“恶毒的灰沙阵”,整个城市“干燥”、“烫手”、“憋闷”,活像个“烧透的砖窑”,可见人们受煎熬的程度。接着老舍写了狗、骡等动物也热得“吐出红舌头”、“鼻孔张得特别的大”。柏油在高温下才会化开,一般要用木柴烧成大火才化开,而夏日北京的柏油路也自动化开了,可见温度之高。

盛夏的天气,下午二三点钟,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马路上焦干、滚烫,脚踏下去柏油路都软绵绵的了,处处在化开。空气又热又闷,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了似的。整个世界刺眼的亮,令人口焦舌干,头昏眼花。处在这“砖窑”中的人似乎也成了烧烫的火砖,任你用凉水浇下去,总浇不灭这团火,刚浇下去的凉水立即就化成汗珠,蒸发掉了。那时,人们的行为、脾气也变得古怪易怒了。尤其是上海,拥挤的住房简直成了“蒸笼”,人快蒸成人肉包子了。傍晚,太阳刚刚打道回府,成排的躺椅,折叠床,小圆桌都从“蒸笼”里搬了出来,男士和男孩都赤膊吃饭,在路灯下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即使平时温尔文雅的先生们,这时也静不下心来在他的象牙塔里钻研深奥的学问,终于顾不上斯文,也赤脚、短裤、背心,上街找风去了。许多人甚至通宵睡在露天下。上海盛夏乘凉的这种盛况大概可算全国之冠了。

夏天到了,草原上的草长高了,随风摇摆,连绵不断,似海浪起伏。更美的是到处开满了各色小野花,远远望去,像碧绿的大地毯上绣着五彩花朵。大草原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夏天是成熟的季节,看吧,菜园里满是各种各样的蔬菜,五彩缤纷,那红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嫩绿的黄瓜,都像在暗地里比赛似的一天一个样儿,长得真快。它们有的像打秋千一样悬挂在枝蔓上;有的像怕晒太阳的小淘气,躲在肥大的叶子下乘凉;有的像是困了,随便地歪在枝旁睡觉。

夏天,小路上更有一番风采。蓝天中几片云朵,似烟、似雾地在空中游荡。路边草丛里上学吧作文频道:上传您的作文等待名师来指导!http:///zuowen/ 更多素材欢迎访问上学吧作文网http:///zuowen/ 一朵朵蓝晶晶的星星草,花中间聚着一滴滴晶莹的露珠,在旭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田地里,金涛连天,微风

徐来,时起时伏,构成了一幅丰收美景图。这幅景象是多么雄伟壮观啊!路边的绿草镶嵌在金色麦浪之中,黄灿灿的油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着一群群勤劳的蜜蜂。一只只美丽的大蝴蝶也像赶路似的聚集在小路上,翩翩起舞。几只贪嘴的小麻雀,奔向那一望无际的麦浪。

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杂草抵不住太阳的曝晒,叶子都卷成细条了。每当午后,人们总是特别感到容易疲倦,就像刚睡醒似的,昏昏沉沉不想动弹。连林子里的鸟,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再飞出去觅食了。

天不仅热,而且闷,打开窗户,和没打开一样。开电风扇,3级、2级、1级,屋里也凉快不下来。我真恨不得一头扎进电冰箱里。水管子也开始冒汗,小鱼们浮上水面呼吸空气,知了不停地叫着:“热啊!热啊!”燕子低头,蚂蚁搬家,连邻居家的大黑狗也把舌头伸得长长的。

火球似的太阳高悬空中,炙烤着大地,地上热浪腾腾灼面而来。如果在水泥地上刷一层面糊糊,定能很快烤成一大块香喷喷的烙饼,叫人眼馋。

时值盛夏,清风徐徐,月升东山。老槐树上虽然没有鹊儿,但知了却不停地鸣叫着,池塘里的蛙声大作......街道上,乘凉的人很多,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老爷爷们拿着烟斗,胸有成竹地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老太太轻轻地哼着催眠歌,不停地拍着怀里甜睡的宝贝孙孙;姑娘小伙子们正在争论什么,时而发出阵阵笑声;那些天真无邪的儿童,正在追捕着繁星似的流萤;几个大一点的学生,躺在凉床上,仰望天空,进入了甜蜜的遐思......郊外近处,是一望无垠的碧野;远处群山如黛;左面树林葱郁;右面溪水如练。最平整、最惹人注目的要算眼前的那片稻田了,月光下是那样明净、青翠!渠道里的水潺潺地流着,叮叮淙淙,十分悦耳。啊!夏夜的田野啊,滴翠流金!

夏天,下过几场暴雨,山沟里郁郁葱葱,小树不知不觉地长了一大截,树叶遮住了蔚蓝的天;金灿灿的太阳,只能透出稀稀拉拉的光点,一个个光点极像银圈。大树下面的树木桩子上长出了鲜嫩的黄蘑、圆蘑和木耳。

街上的柳枝像得了病似的,叶子挂着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闪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着红舌头,骡马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夏天,一个炎热。喧闹的季节来到了。小草都已长到1尺多高。在一望无际的绿草中,朵朵野花时隐时现,它们就像一群穿着各色衣裙的仙女,在碧海中游戏,蜻蜓和蝴蝶结对而来,在草地上盘旋,在花间歇脚。蜻蜓落在草尖上,就像睡在摇篮里的娃娃,随着微风摇来晃去。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像是和野花比美。在这花园般的大草地上,一群一群的孩子们在捉蜻蜓、扑蝴蝶、采野花......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回荡在草地上,使草地更加喧闹。一眼望去,这又是块点缀着蓝、红、黄、粉各种色彩的“地毯”。这时的“地毯”图案在不断变化,令人陶醉。

万物葱绿的春天过去了,弹指一挥间。6月22日到了,太阳直射立于北回归线,夏天这个流火的季节又来到了。

清晨,也许会吹来一丝丝的风,可是一会就过去了,人们还没有过瘾,老天就把风给收住了。不过一会儿,太阳出来了,照得大地火辣辣的,而此时的风也不像清晨那么听话了,不但不是凉风,而且是热风,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熏风吧!

夏天是一个燃烧的季节。核聚变的火球烈日中天,狗吐着舌头,蝉烦躁地鸣叫,柏油马上学吧作文频道:上传您的作文等待名师来指导!http:///zuowen/ 更多素材欢迎访问上学吧作文网http:///zuowen/ 路被晒得软软的,鱼浮出水面出来换气。酷暑下劳作的人们挥汗如雨,一个个汗流颊背庄稼晒得直打蔫,懒洋洋地站在那儿,久旱盼甘露的田地有的裂了缝,农夫心中如汤煮,忙着抽水灌溉。池塘中盛开的出水芙蓉像一个个燃烧的奥运火炬,有的含苞欲放,小荷才露尖尖角,正有蜻蜓立上头。在鱼翔浅底的江河湖海,休闲的人们在沙滩上享受着日光浴,偶而又下水畅游。及时雨下来了,淅淅沥沥,雨打青梅,轻弹朱窗,一朵朵蘑菇美丽城市的风景。入夜,云收雨歇,皓月千里,繁星点点,万籁齐鸣,蛐蛐弹奏,蛙鸣悠扬,组成了一曲交响乐。

夏天是个变化多端、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季节,它一直都在上演着振奋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生之中也有同样的夏天,现在的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夏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要珍惜当夏时节,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地更加绚丽,去迎接丰硕的人生秋天。

夏天是个变脸的季节,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闪雷鸣;一会瓢泼大雨,倾盆滂沱,;一会儿潇潇雨歇,虹桥飞架南北。夏天就如同孩子的脸一般,没有征兆地变换着。

夏天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季节。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尤其是那夏天的绿色,又浓又深,霸占得漫山遍野,虽然是映衬着花朵,但事实上却是绿肥红瘦。雨后春笋一夜间冒出大地,竹子快速成长,关节胀得直响,原上芳草萋萋离离,林间参天大树又增加了一圈年轮。

上海交通大学819真题 篇3

1、大部分化学药物都是弱酸、弱碱。分别写出弱酸和弱碱药物的Ka对应的化学式,以及弱酸和弱碱的POH数学表达式。(10分)

2、肠溶包衣是提高药物在胃酸中的稳定性的方法,醋酸纤维素酞酸酯、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是常用的包衣材料。写出前者的英文名及后者的结构式。

3、絮凝剂和反絮凝剂常常是同一种电解质,请回答:A)这种电解质具有什么基本性质? B)其在什么情况下成为絮凝剂,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反絮凝剂? C)同一种电解质成为速凝剂和反絮凝剂的化学原理?

(A、4分,B、4分,C、6分)

4、关于脂质体和胶束剂型,请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并对错误进行纠正。(15分)

A)温度越低脂质体剂型越稳定;

B)胶束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亲性分子的浓度,与温度无关;

C)两亲性高分子形成胶束后黏度降低,更接近于牛顿流体;

D)脂质体直径越小,其内水相能够包封的药物浓度越高;

E)脂质体由脂质双层膜构成,其直径不可能小于10nm。

5、多肽药物缓释剂型已有若干个产品,而蛋白药物的缓释剂型到现在为止尚无一个产品。这是由于:(选择最恰当的选项)

(6分)

A)蛋白药物容易水解,多肽药物不易水解;

B)蛋白药物易与缓释用的可降解高分子发生反应,多肽药物不会;

C)蛋白药物分子量太大,不易从缓释剂型中释出,多肽药物则不然;

D)多肽药物的缓释与水溶性小分子化学药物无大区别,蛋白药物因存在着构象变化,难度大得多;

E)上诉问题赖以提出的事实不存在,多肽与蛋白同属一类药物,没有大区别。

6、关于药物溶解请指出下述陈述中的错误(如果有的话)

(12分)

A)对于一个药物,小颗粒在纯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比大颗粒来的大;

B)对于一个药物,手册(如Merck Index)上给出的溶解度是单一的,在体内不存在小颗粒和大颗粒在溶解度上的差别;

C)环糊精包和提高药物溶解度是由于环糊精和药物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D)溶解度越大的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越高;

E)当药物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摩尔作用力(引力)小于药物分子与药物分子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摩尔作用力时,药物便不可能溶解;

F)脂溶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引力)小于脂溶性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7、关于固体剂型,指出以下陈述的错误所在(如果有的话)。(12分)

A)粉体混合时不同颗粒的混合与分离同时发生,混合过程常常伴随着分离过程;

B)粉体箱式干燥时,水分从颗粒内表面的脱附造成药物在粉体表层和内部分布不均;

C)水凝胶材料用作固体分散载体可通过吸水溶胀助溶,亦可通过溶胀快慢控释;

D)湿法制粒时将小颗粒粘在一起的主要作用力是水的表面张力;

E)压片时粘性大的粉体不容易发生裂片;

F)压片时流动性好的粉体不容易发生裂片。

8、关于缓控释剂型,纠正或补足以下陈述的错误(如果有的话)。(18分)

A)关于缓控释,教科书上有溶出原理和扩散原理的分类,这是由于两者分别所遵循的扩散公式(Fick’s Law)与Noyes-Whiney公式不同;

B)扩散公式与Noyes-Whiney公式本质上相同,溶出原理和扩散原理没有有意义的区别; C)膜控和骨架控释在释放动力学上的不同在于前者扩散路径长度不变后者变化; D)膜控和骨架控释在释放动力学上的不同在于前者内外浓度梯度不变后者变化;

E)膜控和骨架控释在释放动力学上的不同在于前者内外浓度差和扩散路径长度不变,而骨架控释两者均改变;

F)溶出过程虽然用Noyes-Whiney公式描述,但是基于溶出原理的药物释放动力学更接近于溶蚀而不是接近扩散。

9、一研究生用乳化法制备微囊,选择了三个不互溶的液体:药物溶液:D;膜材料溶液:M;缓冲剂溶液:S。已知三个液体之间的互相界面张力为:ΓDM=80000N/m;

ΓMS=52000N/m;ΓSD=54000N/m。请判断这一膜材料完全包裹药物粒珠,部分包裹药物粒珠,或是与药物粒珠形成互不包裹的独立粒珠。(提示:扬式方程:

ΓSD=ΓDM+ΓMScosθ或铺展系数:λ)

10、静脉滴注开始阶段,血药浓度距离稳态浓度的差别很大。(A、5分,B、5分)A)对于一半衰期大于1.5小时的药物,达稳态浓度90%,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B)有时为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先静脉注射,再进行静脉点滴。一病人先接受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开始静脉点滴,点滴速度ko=10mg/h,静脉点滴达到最低治疗浓度所需时间,已知治疗浓度为0.5-2.5mg/L,t½=55h,V=60L?

11、理想缓释制剂由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组成,一药物已知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0.2/h,体内血药浓度Cb=4μg/ml,缓释周期10小时,假设药物可以在体内完全吸收,即F=1,表观分布容积V=10L,分别计算缓释和速释部分的合理剂量。(10分)

12、有关烟酸曲马多微孔渗透泵控释片,请回答以下问题。(A.8分,B.4分)

渗透泵型控释片剂(Osmotic pump tablets,简称OPT)以零级释放动力学为释药特征,制备过程需要激光打孔操作,工艺复杂,因此Zetner等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渗透泵装置,称为微孔渗透泵(Micro-Porous Osmotic Pumps,简称MPOP),在这一装置中,药物和水一样可以透过微孔膜自由进出。A)进行处方分析

盐酸曲马多

可压性淀粉

95%乙醇

硬脂酸镁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简称CA)

丙酮

异丙醇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PB)

PEG-400 B)指出制剂的释药机制

13、中药制剂中多含复方,药物成分复杂,化学性质各异,在提取、制备、使用过程中可能因药物互相作用而发生药效改变和毒性增加的现象。因此中药制剂中配伍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试简单解释下列药物配伍中发生的问题。

A)金银花与元胡配伍彼此药效均降低

3分 B)大黄与黄连配伍药效降低分 C)黄苓注射液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

3分 D)元胡止痛片与洋地黄强心苷同服发现有增效现象,而黄连与洋地黄强心苷同服发现可导致中毒现象。

苏州大学考研真题 篇4

苏州大学

二〇〇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学 考试科目:微观与宏观经济学(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基尼系数、2、公共物品、3、货币乘数

4、挤出效应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并画图说明

3、试证明当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成本最低。

4、简述一般均衡的涵义及其实现条件

5、简述国民生产总值的涵义及其核算方法

6、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是什么

7、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其成因

8、利用总需求曲线说明物价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设某厂商的长期函数为Q=1.2A0.5B0.5,Q为每月产量,A、B为投入的生产要素。三种要素的价格分别为Pa=1美元,Pb=9美元。推导出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2、假定经济中的短期生产函数为Y=14N-0.04N^2,劳动需求函数为Nd=175-12.5(W/P)。试求当N5=70+5(W/P)、P=1和P=1.25时的就业量(N)和名义工资(W)和产量(Y)。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它们会在同一企业中发生吗?

2、凯恩斯是如何论述非充分就业均衡的?

苏州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交易费用

2、边际生产力

3、政府购买乘数

4、全要素生产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停止营业点的条件

2、简述差别定价的含义和条件

3、简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含义和成因

4、简述垄断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5、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是什么?

6、利用IS-LM模型说明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7、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8、简述成熟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d=60-2P,供求函数为Qs=30+3P。

问(1)如果政府对每一件产品课以5元的销售税,政府的税收收入是多少,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各分担多少?

(2)征税后的社会福利损失有多大?

2、已知某国的投资函数为I=300-100r,储蓄函数为S=-200+0.2Y,货币需求为L=0.4Y-50r,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为M=250,价格总水平为P=1。问(1)写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外部性(externality)?治理消极的外部性的对策有哪些?

2、为什么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一样的?

苏州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苏州大学

二〇〇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学 考试科目:微观与宏观经济学(A)卷

一、名词解释(5×6)

1、欧拉定理

2、逆向选择

3、纳什均衡

4、菜单成本

5、奥肯定律

6、挤出效应

二、计算题:(10×2)

1、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60-2P,供给函数为Q=30+3P。

(1)如果政府对每件产品课以5元的销售税,政府的税收收入是多少,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各分担多少

(2)征税后的社会福利损失有多大?

2、假设某厂商的长期生产函数为Q=1.2*A的0.5次方*B的0.5次方,Q为每月产量,A,B为投入的生产要素,两种要素的价格分别为P(A)=1美元,P(B)=9美元。

推导出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三、简答题(10×6)

1、试举例说明蛛网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证明:当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时,平均产量最高。

3、简述用于分析寡头市场的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

4、什么是货币乘数?简述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和货币基础关系。

5、简述自然失业率的含义和成因

6、试推导总需求曲线,并说明使总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因素。

四、论述题(20×2)

1、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我国近年来城镇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

2、运用通货膨胀理论,评述我国当前的物价形势。

苏州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苏州大学

二〇〇九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学 考试科目:微观与宏观经济学(A)卷

1、试用期望函数说明风险规避者的行为选择。(10分)

2、试证明C—D函数的齐次性和替代弹性为1。(10分)

3、试论述效率工资理论的含义及其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支撑作用。(10分)

4、试比较寡占模型中古诺模型和伯川德模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分歧。(15分)

5、假设有一企业,从私人角度看,每多生产1单位产品可多得12元;从社会角度看,每多生产1单位产品可再多得12元,产品成本函数为c=Q2—4—Q,试问: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若用政府补贴办法,可使产品增加多少?(15分)

6、试述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10分)

7、凯恩斯失业均衡存在的理论假设前提。(10分)

8、试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总供给曲线上的理论分歧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比较。(10分)

9、试述卢卡斯—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涵。(15分)

10、某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为U=UN—h(π—πe)。其中,U为失业率,UN为自然失业率,h为参数,π为通货膨胀率,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政府为兼顾通货膨胀和失业两个目标而设计了一个评价函数g(U,π)=U+aπ2,政府以该函数极小化为目标,求最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水平。(15分)

湖南大学考研真题 篇5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力学:真题03-13,答案03-12.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辅导课件,本科课件,期末试卷,结构力学考试指导--于玲玲。

流体力学:真题02-13,答案06-07。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流体力学--龙天渝,课后答案。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材料力学:真题02-13,答案03-11,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期末试卷2套(含答案)

机械原理:真题03-13,答案03-10.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机械原理指导书。

生产管理学:真题10-12.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毒理学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03-13.答案03-10.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

建筑学院

建筑学:真题02-13,答案:建筑史答案06,建筑设计07,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

城市规划:真题12-13.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重点,笔记总结。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数学分析:真题02-13,答案06-07.

高等代数:真题02-13,答案05-07.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普通物理:真题04-13 考纲

量子力学:真题04-13. 考纲

材料科学基础:真题03-13.答案03-11.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辅导课件,本科课件,期末试卷,材料科学基础辅导与习题 第二版 蔡 戎咏华编

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真题02-13.答案05-07.大纲第一文库网,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配套辅导书。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史论:真题03-13.

专业设计:真题06-13。

艺术基础:10-13

工业设计工程:11-13

设计理论:10-13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路:真题99-13,答案00-12.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理工科电路原理典型题解析与实战模拟--何怡刚编著。

电子技术基础一:真题02-13.

自动控制原理一:真题07、08、10.答案08.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配套指导书。其他高校真题。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号与系统:真题00-13,答案06-08.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

化学化工学院

有机化学:真题03-13,答案03-11.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

物理化学:真题03-13,答案03-11.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

物理化学(工):真题03-13,答案03-12.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本科课件,期末试卷。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基础英语:真题03-13

英语2外:真题04-13

日语专业基础:真题06-13

基础日语:真题06-13

英语语言文学:真题04-13

日语:真题02-13

翻译硕士英语:真题11-13

汉语写作与百科:真题11-13

英语翻译基础:真题11-13

英语语言文学二:真题10-13

333教育综合:真题10-13

语言学基础: 真题04-13

法语:真题 03-13

德语:真题04-13.

答案:基础英语:04-11,英美文学:04-07,日语2外:05、07

语言学基础:07, 法语:03-09,基础日语:07。英语2外:05、0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基础:真题03-13.答案03-11.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辅导课件,本科课件,期末试卷,材料科学基础辅导与习题 第二版 蔡 戎咏华编着 2004 工商管理学院

应用统计基础:真题12-13.

管理学原理:真题02-13.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习题集(带答案)。重难点总结。

财务会计学:02-13.答案02-10.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课件,内部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岳麓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

这3个学院主要以真题为主。

金融与统计学院

经济学基础:真题02-13.答案:部分答案。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课件,期末试卷,重点习题。

统计学:真题03-13.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课件

法学院

法学综合一、二:真题01-13

政治学:真题07-13.

公共管理:真题04-13.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生物学院

细胞生物学:真题04-13,答案:07,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生物化学:真题04-13. 答案:07,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经济与贸易学院

经济学原理:02-13.答案:部分答案。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课件。 经济学综合:02-13.答案:部分答案。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课件。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04-13.答案04-12.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理论和写作:真题06-13.答案06.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中外文学史:真题04-13,答案06. 大纲,录取信息,复习计划表,笔记总结

语言学概论:11-13

现代汉语07-13

汉语基础11-13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11-13

真题每份5元。的`每份10元。初试全套269元。全程班800元。公共课视频每科全程50元。(13年真题9、10月份到) 专硕的可以单咨询,没有单列信息。一般只有真题。 真题

全程班

初试全套

13真题预定

公共课视频

大学生村官考试真题 篇6

1.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阶段转化到“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

[A]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B]中国革命主要对象的变化

[C]中国革命基本性质的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指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共同主题是

[A]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

[B]通过改革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

[C]通过民族奋斗探索国家的根本出路

[D]通过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犯左倾错误的人提出“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搞所谓的“无间断”革命,这种错误倾向实质上是

[A]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B]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C]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

[D]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

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问题上有着深刻认识,党认为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

[A]动员全民开展武装斗争[B]建立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

[C]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D]扩大革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5.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形式是

[A]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B]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

[C]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D]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主要形式是

[A]争取民主[B]农民运动[C]武装斗争[D]工人运动

7.1928年毛泽东在《土地法》中指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

模范农场耕种。”这段论述提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A]基本内容[B]主要斗争形式[C]战略阵地[D]基本原则

8.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党制定和执行这些理论、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A]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B]以斗争求团结[C]一切经过统一战线[D]坚持反倾向斗争

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依*正确的政策。这里除了孤立和瓦解敌人的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团结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壮大自己的问题,即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又联合又斗争[B]坚持反倾向斗争

[C]有理、有力、有节[D]工农联盟

10.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线。党中央制定这个路线的主旨是

[A]变革经济体制[B]变革所有制[C]变革政治制度[D]变革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

[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的主要成果

[B]分清了革命斗争中的敌友问题

[C]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D]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目前在全国进行的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激烈的和复杂的斗争。全国各地已经实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线,是党委领导,全党动员,群众动员,吸收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参加,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严格地审查捕人和杀人的名单,注意各个时期的斗争策略,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各种代表会、干部会、座谈会、群众会,在会上举行苦主控诉,展览罪证,利用电影、幻灯、戏曲、报纸、小册子和传单作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坚决地反对草率从事的偏向。”这里提到的工作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到群众中去[B]一切依*群众

[C]从群众中来[D]一切为了群众

3.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的共同之处是

[A]领导力量都发生了转变[B]革命的主要对象都发生了转变

[C]革命的基本纲领都发生了转变[D]革命指导思想都发生了转变

4.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两个“必然结果”的共同之处有

[A]经济条件都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阶级基础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C]思想条件都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国际条件都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直接目标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B]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唯一标准

[C]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

[D]改变了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6.“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A]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B]廓清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C]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主义革命的继承关系

[D]论证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7.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概括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相继发表了《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这两个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概括的相同之处是

[A]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

[B]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D]都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8.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时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以下对这五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A]国营经济成分领导其他四种经济成分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营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性质相同

[D]合作社经济的前途是国营经济

9.“总之,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对这段话分析正确的有

[A]这段话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法宝的集中概括

[B]这段话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这段话反映的主要思想后来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D]这段话提到的孤立对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10.“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对这段话分析正确的有

[A]这段话论述的实际上是关于生产力布局的问题

[B]这段话论述了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问题

[C]这段话认为我们要“改变一下”,要将工业主要布局在内地

武汉大学综合知识真题 篇7

文学部分

1、王孙圉论楚宝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故乡的野菜的平和冲淡风格

3、评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色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戴望舒《雨巷》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5、曹操《步出厦门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文:“青春的记忆”(1000字以上,诗歌除外)

法律经济部分

1、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2、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3、我国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012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

【文学部分】

一简答30分

1.分析《宫之奇谏假道》的内容结构,以此文为例,简述《左转》的记事特点。

2.以《有所思》《上山采蘼芜》为例,谈谈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

3.苏雪林《山窗读画记》所抒发的作者爱国情怀的情感脉络。

二论述30分

1.以《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为例,试论韩愈古文的成就。

2.比较郭沫若《炉中煤》与闻一多《发现》在爱国情感抒发上的不同特点。

三作文40分

辛亥百年有感

【法律经济部分】50分

一、何谓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二、什么是通货膨胀?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三、试论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

文学部分

一 简答(30分)

1、简述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的艺术特色。

2、简述《刺世疾邪赋》在中国辞赋史上的地位。

3、通过《金铜仙人辞汉歌》简述李贺诗歌的风格特征。

二 论述(30分)

1、论述舒婷《双桅船》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2、结合实例分析中国慢词(也就是长调)与小令表现手法的区别。

三 写作

以我所推崇的当代人物为题,写作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

法律与经济部分

1、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意义。有人认为,上海世博会后,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区,你怎样认为?

2、什么叫金融危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2010年,世界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什么叫自然灾害?有什

么特征?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及应对。

2010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

文学部分(60分)

一、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写作背景,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构思上的特点。、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主旨何在?谈谈你读后的感想。3、简析闻一多《发现》作为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5分)王国维认为,屈原的诗歌将“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请联系屈原具体的诗歌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2、(15分)论贾平凹《静虚村记》的艺术风格。

法律经济部分(50分)

一、(15分)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理解。

二、(15分)何谓冲突规范?它具有哪些特点?

三、(20分)当前,网络监督成为一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认为网络监督有哪些优越性?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加强和改进?

作文部分(40分)

以“感受建国60周年”为题

要求:800—1000字为宜,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9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中国文学:

一.论述题(15分一题)

1.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里讨论了“情”和“采”的关系,请你结合他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对二者的理解。

2.请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

二.简答题(10分一题)

1.请阐述秋瑾的《黄海舟中见中俄战争地图》的写作历史背景和其表达的主题意蕴。

2.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受戒》一文的创作特点(好像又是创作手法,两者意思反正差不多)

法律经济:

简答题(经济两题各15分,法律那一题20分)

1.这次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并谈谈你的观点.2.经济全球化有什么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3.今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请结合消费者权益法来谈谈你的观点.作文:

请以“感受2008”为题目,写一篇杂感,字数要求在800到1000之间

2008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

文学史

一 简答题

1。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主题思想

2。《再别康桥》艺术风格。

3。李斯《谏逐客令》的论说以及运用手法。

二 赏析题10分

柳永《八声甘洲》的艺术特色

三 论述

《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徐志摹的《再别康桥》的艺术风格

《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世界经济法律

简答40分

1什么是国际私法

2什么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其条件

3简要回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政策

4世界多极化是如何在曲折中发展

作文40分

回想我的大学生活不少于1000字

2007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综合知识)

一、简答

1、用《兼葭》说明诗经的艺术特色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3、鲁迅《秋夜》中的枣树象征着什么

4、郭沫若《炉中煤》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5、钱中书《论快乐》的写作特色

二、论述

1、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

2、结合《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对新诗格律化所作的贡献。

三、作文

以冲突与和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1000字左右

法基世界政经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秩序

2、全球经济问题

3、自然人与公民

4、透明度原则

二、论述

1、为什么和谐社会是有序的法制的社会

2、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调整经济政策

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试题

文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论语

2、文心雕龙

3、公安派

4、十四行诗

5、意识流手法

二、简答

1、简述庄子《秋水》一文的写作特点

2、简述巴金散文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3、简述鲁迅短篇小说《伤逝》的主要艺术特点

4、简述老舍《茶馆》结构上的特点及其语言风格

作文部分:800字左右议论文 “传统与现代”

法律、经济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

2、民事责任

3、消费者权力

4、金融市场

二、简答

1、简述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特征

2、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历年大学英语六级真题 篇8

Section A

11. M: I need to find a dentist; you said you know Dr. Smith well, do you recommend her?

W: Well, I had to see her a few times, 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magazines in her waiting room.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

12. W: I’m afraid I can’t show you the apartment at the moment, because the tenant is still living in it. It’s really a lovely place with a big kitchen and a sunny window for only two hundred dollars a month.

M: Sounds good, but we really can’t rent an apartment without seeing it first.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3. M: So, that’s what’s been keeping you so busy recently!

W: Yes, I’ve been tied up with (被缠住) my studies. You know I’m planning to go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ming summer, but I’m a bit nervous about my English.

Q: What is the woman busy doing ?

14. W: 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found out you had high blood pressure?

M: Shocked! The problem for me was that there no symptoms (症状); it seemed to have sneaked up on (悄悄接近某人然后突然出现) me.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15. W: So, you’re just back from a trip to India. What were you doing there?

M: The trip was intended to bring to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fact that AIDS is not just an African disease; it’s also endangering (危及) other countries , notably, India and Thailand.

Q: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e man’s trip to India?

16. M: It’s quite clear from my visit this is a full-size comprehensive (综合性的) university. So why is it still called a college?

W: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is the second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高等学府)in this country. We have nurtured (培养,培育) great minds like Thomas Jefferson and we’re proud of our name.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conversation about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17. M: Have the parts we need for the photocopying machine arrived yet?

W: I ordered them last week, but something is holding them up (耽搁).

Q: 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the part needed for the photocopying machine?

18. W: The cafeteria provided many kinds of dishes for us today. Did you notice that?

M: Yes. Kind of (有点) rare, isn’t it?

Q: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Conversation One

W: Hello, Patrick, is that you?

M: Yeah Jane, what can I do for you ?

W: I was calling about the apple tree that you were trimming (修剪,剪枝) yesterday. (19)

M: That was hard work!

W: I’m sure it was. It sure looked difficult.

M: Yeah, I’m glad it’s finished. Hauling the branches to the front for garbage pickup was no fun either.

W: Well, I don’t think you’re quite finished yet; some of the larger branches fell over into my yard, and I think you should come and get them. (20)

M: Listen Jane, I don’t see why I should do that. You eat all the apples that fall in your yard and you’ve never complained about that before.

W: Well, it’s easier to pick up apples than to drag tree branches all the way to the curb. (20) My kids pick up the apples, and the branches are just too big for them to drag.

M: Well, I guess you’ll just have to do it yourself Jane.

W: Patrick, I wish you would reconsider (斟酌,再考虑). We’ve always gotten along fairly well, but I think you’re out of line here. The branches are your responsibility.

M: Sorry Jane, I disagree! You take the benefits of the apple tree, but refuse to deal with the bad side of it !

W: Get the branches off my property or I’ll have to sue you. (21)

M: Yeah? For what? You’re taking those law classes too seriously (太较真, 太当回事)! (22) I’ll gotta go, I have to pick up my son.

W: You’ll be hearing from me. M: Yeah, yeah. See you in court Jane.

Questions 19 to 22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19. What did the man do yesterday?

20. What did the woman ask the man to do?

21. What did the woman threaten to do?

22. What was the man’s reaction to the woman’s threat?

Conversation Two

M: Did you hear about the air crash that occurred in South America recently? It was quite a tragic accident!

W: No, I didn’t see anything in the news about it. What happened?

M: A foreign airliner was attempting to land at night in a mountainous area of Argentina and flew into a hill!

W: That sounds really terrible! Did anyone survive?

M: No, everyone aboard, including the crew, was killed instantly.

W: What were the circumstances? Was there bad weather, a fire, or an engine failure?

M: Apparently, there were some low clouds in the area, but mostly it was just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ilots and the air traffic controllers.(23)

W: Weren’t they both speaking in English, the official international aviation (航空) language?

M: Yes, they were. But the transmission from poor-quality radios was slightly distorted (歪曲,曲解) and the accents of the Spanish speaking controllers were so strong that the pilots misunderstood a vital instruction.

W: How could a misunderstanding like that cause such a serious accident?

M: The pilots were told “Descend to 2-2, 000 feet.” The instruction actually meant 22,000 feet, but they thought they heard descend to 2,000 feet. That’s a huge difference, and it should have been confirmed, but it was not. Unfortunately, the terrain (地形,地势) of the mountains in that region extends up to 2,000 feet.(24)

W: So the pilots did descend to the wrong altitude (高度,海拔) then, thinking they were following the air controllers instructions.

M: Sadly enough, yes they did. It was a really bad mistake. Many people died as a result of this simple misunderstanding.W: Wow, that’s a powerful lesson in how important it can be to accuratel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25)

Questions 23 to 25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23. W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tragedy?

24. How high are the mountains in the region?

25. What lesson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accident?

Section B

Passage One

Edgar Poe, an American writer, was born in 1809. His parents were actors. Edgar was a baby when his father left the family. He was two years old when his mother died. (26) He was taken into the home of a wealthy business man named John Allen. He then received his new name, Edgar Allen Poe. As a young man, Poe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 was a good student, but he liked to drink alcohol and play card games for money. As an unskilled game player, he often lost money. Since he couldn’t pay his gambling losses, he left university (27) and began working for magazines. He worked hard, yet he was not well-paid, or well-known. A t the age of 27, he got married. For a time it seemed that Poe would find happiness, but his wife was sick for most of their marriage, and died in 1847. Through all his crises, Poe produced many stories and poems which appeared in different publications, yet he didn’t become famous until 1845, when his poem, The Raven, was published. There is a question, however, about Poe’s importa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ome critics say Poe was one of America’s best writers, but others disagree. They say Poe’s wor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8) and most of his writing describes very unpleasant situations and events. Edgar Allen Poe died in 1849 when he was 40 years old. It is said that he was found dead after days of heavy drinking. (29)

26. What happened to Edgar Allen Poe’s family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27.Why did Edgar Allen Poe leave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8.What do some critics say about Edgar Allen Poe?

29.How did Edgar Allen Poe’s life come to an end?

Passage Two

More than fifty years ago,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ed that literacy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t’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However, it is estimated that 880 million adults around the world are illiterate, that is, they are unable to read or write. A majority of them are women. (30) More than 110 million school age children in the world do not attend school. Many others complete school or fail to finish their studies without learning to read or write. Many countries depend on the efforts of people who offer their time to help illiterate individuals. For example, John Mogger became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 of illiteracy three years ago, so he started teaching five prisoners in Brazil. In his teaching, he developed a system with this group of prisoners. He says his way of teaching can help anyone learn how to read and write with about thirty hours of study. (32) To learn his system, people must first know how to write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字母表) and learn which sounds they represent. The system divides letters into three groups . The first group of letters can be written between two lines. The second can be written between two lines but part of the letter is above the top line. The third group has letters that are partly written below the lower line. (31) John Mogger taught his students to write simple words from the letters. In this way, his students learned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words. Many of them can now write to family members. They also can rea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30.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 which group of people make up the illiterate population?

31.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John Mogger’s method of teaching the alphabet?

32.What does John Mogger say about his teaching method?

Passage Three

Farmers usually use ploughs to prepare their fields for planting crops. Ploughs cut into the ground, and lift up weeds, and other unwanted plants. However, ploughing is blamed for causing severe damage to topsoil by removing the plants that protect the soil from being blown or washed away. (33) Many farmers in South Asia are now trying a process called Low Till Farming. Low Till Farming limits the use of ploughs. (34) in this method of farming seeds and fertilizer are put into the soil through small cuts made in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Low Till Agriculture leaves much or all the soil and remains of plants on the ground. They serve as a natural fertilizer and help support the roots of future crops. They take in rain and allow it to flow into the soil instead of running off.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Low Till Farming increases harvests and reduces water use, and this method reduces the need for chemical products because there are fewer unwanted plants. Scientists say Low Till Farming is becoming popular in South Asia, which is facing a severe water shortage. (35) They say the area will become dependent in imported food unless water is saved through methods like Low Till Farming. Currently, more than 150 million people in South Asia depend on local rice and wheat crops. Farmers grow rice during wet weather.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y grow wheat in the same fields. Farmers are using the Low Till method to plant wheat after harvesting rice. Scientists say Low Till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ies working for both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33. What is the main problem caused by the usual way of ploughing?

34.What does the speaker say about Low Till Farming?

35.Where is Low Till Farming becoming popular?

Section C

上一篇:牛年新年拜年贺词祝福语下一篇:力量矿业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