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推荐7篇)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篇1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这两次挫折虽然主要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造成的,但外部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是通过党内路线错误而得手的。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但它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举行的,只能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作了变动,其他问题还来不及解决。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谈到博古时说:“遵义会议纠正了他的错误,然而没有指出宗派主义、冒险主义,这个问题是路线上的错误。”可见,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2、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更大了。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如何帮助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因此,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党在这时必须从根本问题上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没有彻底解决的思想问题。党内思想问题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即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问题,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各种机会主义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曾经有一部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确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确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揭露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以利在政治问题上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不能回避哲学阵线上的斗争,必须在哲学阵线上击败他们。为此,毛泽东1937年7、8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曾以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义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人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工作,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首先学习已经有了的并且被俄国十月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积累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革命的国情特别复杂:毛泽东当年判定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这一判定表明中国革“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

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由此造成了极为复杂的阶级关系。

二、命有以下特点:

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入侵中国,它们之间不统一,由此造成了它们所支持的各派军阀的不统一。

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

四、“中国是经过了一次革命的国家”,准备了革命的力量,但阶级对抗也特别尖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革命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更深刻、更丰富、有更多特点,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

2、暂时的平静使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西安事变(1936年月12月)又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了,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3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并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上来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实事求是的轨道,那么,《矛盾论》则是从方法论上来揭露教条主义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在培训班上毛泽东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具体讲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讲解时毛泽东自己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更重要。

3、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国外社会环境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消除了、割断了党内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从国内社会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不仅给毛泽东同志写作“两论”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战斗力的必要性,这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前期难得的国内环境,从延安根据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分析,陕甘宁边区革命化生活和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哲学的热潮,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特殊环境。

二、内容讲解

(一)实践论

《实践论》极其生动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全文集中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认识。毛泽东还分析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即它是为无

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实践性,强调了理论依赖于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回答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人的认识发展总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分析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并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四,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指出它们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都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总之,《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违背辩证唯物论的错误实质,并用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和克服它们。《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它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矛盾论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政治上“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全书共七章,包括六大问题和一个结论。第一,阐明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指出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而唯物辩证法则是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坚持外因论或被动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外部原因引起的;唯物辩证法则坚持内因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第二,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分析说明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存在和发展。 第三,阐明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即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有特殊性,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结的,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阐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第四,进一步阐明了矛盾特殊性中的两种情况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并说明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性。第五,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互相合作,它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六,阐明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指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加以解决,并分析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对抗与非对抗的辩证法。

第七,对全书作了简单的总结,指出研究矛盾辩证法主要是为了反对和防止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和一切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矛盾论》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辩证唯物论思想路线的基础,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有力地反对了危害革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地位

1、《实践论》《矛盾论》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中国当时的形势和特点

毛泽东先后在1935年12月和1936年12月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部重要著作,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全国人民的生存已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反抗呢?还是投降呢?或者游移于两者之间呢?”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抗日的,而且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具有两面性:既不喜欢帝国主义,又害怕革命的彻底性,但在今天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下,他们是有变化的可能性的。即使是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也是要发生破裂的。基于对现实状况的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又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他写道:“„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两篇著作以实践为主要源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非常准确和科学,充满着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哲学思想。1937年7、8月毛泽东又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把这些哲学思想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为具体政策和策略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一思想又通过青年干部传播到了全党和全军,使全党全军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扫清了思想上障碍。

2、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好了思想基础 很长时期以来,党内一大部分同志相信党中央的具体决策是正确的,但又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为什么不走俄国革命同样的道路,甚至怀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一场农民运动而已,所以不能在思想上彻底消除疑虑。《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又指出了教条主义是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共同认识论根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哲学基础,使全党坚定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信心,也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路线错误和斗争,消除了思想斗争带来的内耗。

四、现实意义

1、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论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活力

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换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对中国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时代的灵魂,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与扬弃,并创造与构建新的中国文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从而改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植根于中国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凭借这种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才能不断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过程并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把握、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凭借这种合乎人类进步,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世界观、价值观,才使中华民族具有空前凝聚力和进取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一贯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与教条主义斗争的成果,以“两论”为起点毛泽东结合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方法论。正是有了这思想路线和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民主革命才摆脱了种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最后走向胜利。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一再证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够切实地贯彻执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就一定成功。遗憾的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只把它当成一句口号,不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切实地贯彻执行了。其实我们建设时期的每一次错误都印证了这一点:由于我们不加消化地全盘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模式,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失去了活力;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又照搬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作法,使一些改革流于形式或失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企业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就能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可我们总是一再地犯“一刀切”的错误,错失了发展时机的同时也错伤了人民群众积极性。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分清主次,在不同的革命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杰出贡献。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篇2

随着集团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同时来自各种孤立异构信息系统(采编系统、数字报、网站、手机、论坛博客)的信息量也急剧的膨胀,每天直接涉及新闻数字化的信息超过2G,其中以文本新闻信息为主。虽然每个系统都有自身的检索系统,但对于现代传媒集团的对信息复合加工和多媒体出版的需求,一个个的信息检索孤岛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基于现有的各种信息系统的检索功能进行整合,开发统一的新闻全文检索系统。

信息检索理论与应用现状

人们设计搜索引擎来减轻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收集和检索的工作量,商业的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必应、搜狗、有道等就是一些常用工具的例子,收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构建索引,接收用户的查询信息、返回相关的查询结果。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型可归为3类: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模型。它们分别把文本与查询表示为词的聚合,虽然方法不同但本质上均为某种形式的词的匹配,没有进一步的进行语义上的分析,而目前被大量搜索引擎在使用的基于文本关键词的向量空间模型VSM (Vector Space Model),是用m个关键词维构成的文档向量Di={d1i,d2i,d3i……dmi}来表示文档集中的一个文档,并基于此向量进行文档过滤,检索处理等。它将非结构化的文本表示成向量的形式,使得对其进行各种数学处理成为可能。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但是向量空间模型关于词间相互独立的假设很难满足,文中出现的词往往存在一些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计算结果,同时这汇总基于关键词的处理方法主要依据词频信息,两个文本的相似度取决于它们拥有的共同词汇的数量,从而无法分辨自然语言的语义模糊性,经常返回很多与用户所希望查询无关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增长,用户对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的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并希望搜索引擎既能够理解用户输入的“查询词”的表面意思还要能够明白“查询词”内在含义。目前比较著名的几家搜索引擎提供商如google、百度、必应等已经开始向语义搜索方向发展,在某些产品上开始提供了初步的语义搜索功能,并且国外一些著名IT企业与大学和实验室合作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可以进行全语义搜索的实验性搜索引擎(基于语义web实现),力求将用户搜索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尽可能多的返回给用户。

信息检索的目标是发现与用户查询要求相关的信息文件。网络信息的检索、路径选择和过滤都被设计成分类问题。许多查询系统采用基于文字匹配的文件检索方法,但此方法不能完全检索出检索者所想检索的全部内容——此类检索只是机械的进行关键词的匹配,而并不理解检索者真正的意思。信息检索中还存在两个非常难对付的分类问题即同义词和具有意义分歧的词。用户对某个特定概念的文件的检索通常不会是一系列关键词的准确描述,人们希望即使文件内容与查询要求在没有相关关键词的情况下也能检索出与查询语义相关的文件。信息检索过程中的这些复杂性,需要一个灵活的技术来进行处理。

关键技术设想

以往信息检索领域被视为数据库理论以外的范畴。数据库理论对查询的处理是采用精确判定,但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已使它与数据库非常接近,信息检索系统正不断的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上,而非只有一个文件和一个索引文件。同时信息检索的范围也发生了戏剧性的扩大,随着多媒体的到来,数据库和语义理论在信息检索上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多义词,这些都对传统检索模型的召回率和准确率有着不利的影响。检索系统要求用户提供足够多精确、无歧义的词才能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系统的使用难度和对用户的用好性。为了进行更加符合自然语言的习惯,更加人性化的查询,检索系统需要能够识别和处理自然语言中的同义、多义现象,并进行语义的分析。

LSA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即潜在语义分析是1988年S.T.D umais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信息检索代数模型,它能够通过线性代数(主要使用SVD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发现和分析文档、词和语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用于知识获取和展示的新计算理论与方法,它使用统计计算的方法对大量的文本集进行分析,从而提取词与词之间潜在的语义结构,并用这种潜在的语义结构,来表示词和文本,达到消除词之间的相关性和简化文本向量实现降维的目的。潜在语义分析的主要步骤有:建立“文档一词”共现频率矩阵A,对矩阵A进行奇异值分解A=UEV,其中U为文档和潜在语义的关系矩阵;V为词和潜在语义的关系矩阵;E为表示各个潜在语义重要程度的对角矩阵。潜在语义分析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项/文档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VD)把高维的向量空间模型(VSM)表示中的文档映射到低维的潜在语义空间中。使用LSA方法进行信息检索是通过抽取查询单词的语义内容来执行查询,而非简单的直接进行单词的匹配,其优点在于即使查询与文本间无相同的单词,只要它们的语义相关的,就会被检索出来。此方法克服了同义词所带来的无法匹配或者匹配不对的问题,即不同的单词能被用于描述相同的语义概念。基于语义的文件检索能使收缩搜索引擎返回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件,而尽可能的减少不相关的信息。

为了实现多个异构信息系统检索功能的整合并尽可能的实现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我们设计了统一的信息检索界面与接口并基于后台数据库,设计了数据库信息的有效表示算法,具体设计思想如下:

由于原有各个信息系统的检索系统信息来源、索引方式各不相同,并且运行时间长短不一,如将各检索系统中的现有数据和每天新增的数据一次性全部集中到统一的全文检索系统中,不但难度、工作量都非常大,而且涉及到多家厂商的产品,在具体协调过程中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如按此进行整合,整个项目最终可能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后,我们决定采用统一新闻全文检索系统“自学习”的模式进行后端多个异构检索系统的数据整合。所谓“自学习”就是在不改变后端各个搜索系统的前提下,我们统一用户的信息检索界面,当用户进行检索时,系统将用户的搜索请求通过相关系统的接口发向后端的多个异构检索系统,当后端系统返回检索数据时,统一检索系统将这些后端返回的数据加人自己的索引库中,之后结合自身检索的结果和后端返回的结果一起返回给用户,并在每条返回的检索结果后标示出是来自哪个检索系统。在“自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由于统一检索系统没有数据,所以每次搜索都会向后端各系统发送检索请求,当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检索将优先在统一检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遇到低频词(未检索或检索量少)系统将自动向后端系统进行检索,同时为了保证检索能尽快多返回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我们设置用户可自定义进行某一系统的检索或全部系统的建设选择框。

同时我们设计了海量信息在数据库中的有效表示法,分布式海量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系统要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有效的分类,按类别自动归入相应的库中,平衡数据量。在海量信息(特别是大文本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如何得到大文本的有效表示是一个难点,在大多数信息中,词是表示文本的最基本单元,然而,一个文档中除含有能表示其特征的词外还包含有大量的废词(比如:的)和不相关的词,如何提取出大文本中真正能表示文档特征的词成为信息检索研究的一个重点。

为此我们将线性代数中的奇异值分解技术应用于中文文本的取词分析处理中,基于顺序取词和频度组词的思想,无需借助字典,词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实用的取词算法,对分布式的数据库表进行充分取词,成功构建了海量信息的相关矩阵词表,以此为依托,实施有效快速的信息检索。

检索系统的开发实践

全文检索式信息服务机构首选的海量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平台。全文检索技术必须具备三大模块,全文信息采集模块、全文信息管理模块和检索浏览模块,它对文本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和检索功能。

全文信息采集(全文特征提取)

(1)词法分析

在中文信息分析中,怎么样将信息拆分成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词,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设计采用的取词算法,分词正确率达到90%以上,未登录词的识别召回率高于80%,其中中国人名的识别召回率接近90%,特殊物品识别率达到95%,地名识别达到93%。通过该项工作的建立,可以将整篇信息文本通过分析后分解成词,从而为此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2)词性分析

在词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该阶段的工作将词性分析出来。

(3)词性归类

将相同词性的词归到相同的类中,按照情报分析最重要的5大要素分为: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物品。

全文数据管理

全文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系统要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此我们设计了海量全文信息的存储表示法,将文本分解成不受数据库字段长度限制的链表结构。

全文检索浏览

(1)词表特征矩阵的建立

以数据采集阶段的词法、词性等分析结果为基础,通过建立链表形式的单词数据库,建立词表矩阵。

(2)全文检索引擎的建立

在建立词表特征矩阵的基础上,建立通过分解查询条件为查询词,实现全文搜索功能。

(3)搜索结果的组织

包括命中记录数的计算和结果显示两个方面。

我们对命中记录数据结果作统计计算时,由于考虑到不能因为数据量的增大而使检索速度下降,因而不采用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而是采用模糊预测算法,来统计结果数。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我们将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和组合显示出来,过滤掉全文中的排版脚本(如html代码、js代码等),并且对全文的命中关键词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并作标注后显示,并且添加了每条检索结果来源于那个检索系统。

检索系统的应用实践

我们根据以上理论和摄像完成了实际编程线性实现,每天定时生成词表特征矩阵。以后台数据库表形式存放,在前台分解查询条件后,进入实际查询,并按特定形式组织检索结果。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对基于词表矩阵的全文检索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试,结果是比较理想的,对千万级全文数据的关键词检索平均响应时间为0,03秒。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矛盾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矛盾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如今,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所说的这道门已经很难闭上了。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不少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访师兄问师姐,钻研走向社会之道,为此不少教授学者很揪心。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大学精神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呼吁大学回归净土,营造宁静校园。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1 004人参与)显示,25.8%的公众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够社会化,过于强调理论”;17.2%的公众觉得他们“过度社会化,缺乏理论修养”,54.5%的公众认为如今的大学生“理论和实践都缺乏”。那么大学生到底应该“走出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还是应该“坐下来”老老实实读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一、学习的重要性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管理学专业的王芳,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里。在很多同学看来,她这样的“书呆子”不会找到好工作。但是,她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入了一家顶级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王芳说:“我并不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多么好的能力和经验。很多没有想法却盲目跟风的人反而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失去自己的判断。”2008年秋季学期我在担任学校党课小班讨论指导教师期间就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以自身经验为例说:“我认为大学期间就是应该学习,学习不好,毕业时能力再强也没有用,而大学4年你认为锻炼的能力,只要毕业一年往往就能锻炼出来,所以我告诫师弟师妹们大学期间一定要一心学习。”调查显示,17.2%的公众觉得当下的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缺乏理论修养;32.3%的公众认为大学生应该留在学校,安心读书;35.8%的公众更担心“走出去”会让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艺学的耿波老师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不同的事情,大学生还处于求知的婴儿期,更应该关注自己知识体系的形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党委副书记王建文强调大学就应该注重理论知识,若过分地锻炼动手能力跟技校就没有区别了。

二、实践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由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其重要性。当今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作为自身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磨练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增长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处事作风,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走出去,社会不喜欢“乖孩子”了

北京某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张帅算了算,自己每周有22节课,按道理来说,她应该是乖乖呆在学校好好学习的,但是她没有,因为在张帅心目中还有“头等大事”——跑新闻。张帅不久前开始在北京某都市报实习。从那时起,她总会想尽办法请假、逃课去跑新闻。采访回学校后,她还要写稿,甚至为此经常熬夜。有老师质疑张帅这是瞎忙活,学习成绩不好将来怎么找工作?但是张帅心里很有数:“我们学校很多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甚至不会写消息。”她认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是两码事,新闻单位在招聘记者时经常将“是否有实践经验”放在首位考量。这让久经考验作品多多的张帅感到“很有底气”。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出现了个别大学生回炉高职院校(技工学校)的现象。本科生往往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上岗后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于是,一些大学本科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再深造”,弥补自己理论多、实践少、上手慢的不足。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曾坦言,国内高校专业技能教学与企业人才技能需求脱节。他说,学校教出来的技能很多是企业不需要的技能,而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或教得比较肤浅。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校园的生活、思想风气的过度社会化,这不是真正的‘走出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刘运生教授提醒说,对“走出去”的观念要具体分析和看待,当下很有必要的应该是专业和知识的“走出去”。

四、保持学习与实践的平衡

“我已经坐不住了,静下心来看书已经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王胜永说,以前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天之骄子”,既不用发愁学费,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可以安下心来去追逐理想,但是我们这辈儿没那福气了,我们注定很“纠结”。

一位参与调查的网友留言说,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做学问,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洞悉“世事”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做学问”。所以学习和社会实践并不对立,正如《红楼梦》里的一副对联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调查显示,68.9%的人觉得“走出去”应该有个度,不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走出去”,部分学科的学生应该潜心治学。

但是,究竟什么情况下要“走出去”实践,什么情况下要“闭门”读书,其中的“度”又怎么把握呢?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副主任陈鹏认为,“度”的关键在于“你想要做什么”。陈鹏说,无论你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自己将来的道路——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或者明确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决定着自己如何分配实践和理论的时间比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希望校园回归宁静,与人们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两者之间并不冲突。”陈鹏说。

五、结论

有的学生都上大学一年了感觉自己还很茫然。大学之前有很多想法:要多参加实践、要努力学习,要培养自己的特长等。但是真正体验了大学生活才发现,要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就必须投入很多时间在社会实践上;对于学习稍微差一些的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已经很困难了,再去参加各种活动基本上不可能,所以觉得实践和学习很矛盾。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每位学生心理急需解决的困惑。

那么大学究竟要学什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不要把大学当做第二个高中来上,很被动的等着老师来教,自学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高中我们都在挤独木桥,但是大学我们要学会走立交桥,学会独立!

对于校学生会,如果感觉学不到东西,那么可以选择离开,去寻找能学到东西的环境。学习成绩不好,那很可能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想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企业看重的就是:学历,实践经验,综合能力。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尝试。

在学生阶段,如果要参加社会活动,必须把握4个标准:力所能及、锻炼提高、志愿服务、兴趣所在。如果你参加的社团活动影响了你的学习,那就需要做出调整,做到“力所能及”。如果参加的社团活动对你的锻炼提高不大,那么就要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对他人有帮助,而且自己对为他人服务是否有兴趣;如果这种活动对他人没有帮助,或者即使有帮助但自己不感兴趣,那么也可以考虑退出。

现在一些学校的学生社团氛围不是太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看不惯,就不要强迫自己为了学校里的有关奖励而参加这样的社团,你以后会发现学校的这些奖励对你而言都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毕业时又将是一次你面对社会重新选择的机会,那时靠的都是自己的“真本领”而不是这些所谓的“虚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只是为了培养合作沟通能力而参加社团,因为在学习(比如学业的交流,课程实践项目)上也可以得到相关训练,所以不要强求自己参加不喜欢的社团活动。

當然,参加社团必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之下,所以你必须要把握你能够参加多少社团活动,能花多少时间。如果你觉得学习实在太重了,那你也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找一些能达到上列建议的暑期工作,这样既可以得到人际关系的培养,情商、沟通的训练,又不会影响学业。

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把握好学习和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好自己的时间安排,能够度过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M].中信出版社, 2009.

[2]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3]刘义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2007(05).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报告 篇4

毛泽东于1937年先后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认识的发展过程。读 《实践论》,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实践,什么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毛泽东在文章中例举,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只有实践的直接实现性,可以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从而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只有在实践中,人们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最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认识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们在实践中看到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也就是在实践中引起了感觉和印象,这是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由于认识的能动作用使认识过程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论理的结论,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运动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后,发生了认识过程第二次更为重要的飞跃,也即是认识的目的所在,把理性认识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一切过程都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认识运动也应该随之推移和发展,以适应实际。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是无穷的,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是无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认识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片面的强调认识的某一阶段。教条主义者颠倒事实,否认了基于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地位,只会对理论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这也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将权威的、书本上的知识奉为圣经,不会动手检验,不会结合实际作调整。经验主义者注重经验,看轻理论,拘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全局观,不了解事物的全面和本质,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则是认识与客观过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前者思想落后于实际,后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或是把幻想当做真理或是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这些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正是基于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哲学总结。

《矛盾论》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了辩证唯物法的矛盾法则。

文章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只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法的宇宙观指出,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来解决问题。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尤其着重于矛盾特殊性的问题。矛盾存在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在各个事物中,在各个事物的各个发展过程,在各个发展过程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在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矛盾中,必然有一种主要矛盾起着领导作用。在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存在着主要的一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使矛盾的性质发生变化。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矛盾的各方面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则贯穿一切过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矛盾的斗争形式中,即有对抗性矛盾,又有非对抗性矛盾。

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对于矛盾法则的论述,无论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不具体的分析事物,思想僵化空洞。经验主义者不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深入的研究事物的矛盾。

实践论与矛盾论读后感 篇5

篇一:实践论与矛盾论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因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对这个的理解我想起了我们学期末的实践活动,电厂实习便是这样,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在电厂实习中我们把理论认识再转回到社会实践中,将我们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是读懂了这两篇文章的毛皮,但是在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组织继续考察我。

篇二:实践论与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近日,拜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一、“两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两论”是毛泽东1937年4月至7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部分章节。《实践论》和《矛盾论》1937年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的多事之秋。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不仅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序幕,而且使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更加激化,人民生活更添艰辛,整个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民族前途晦暗不明。就在这一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延安领导着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中国革命的现实和前途。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积十数年革命风雨的艰苦磨砺,戎马倥偬的攻读生涯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升华出了他的哲学结晶,向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他用刚遒洒脱、深入浅出的文字写就了灿烂辉煌的哲学篇章,这就是两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光辉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写作的最深刻的理论动机和实践动机,就是从哲学上反思、批判和破除中国共产党内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清除作为主观主义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是毛泽东写作和讲演《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背景和根本原因所在。

二、几点感想

1、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要正视矛盾、斗争存在的合理性和绝对性。找到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使矛盾向着我们所需要的好的结果转化。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开始于经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所以在工作上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都是不正确的,也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

3、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总是随着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因此,要时时刻刻加强学习,特别是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有落伍掉队的危险。学无止境,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经过实践得来的经验,人们往往深信不疑,这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过去特定时期适用的理论,人们往往奉为真理,这又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走到今天,就是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与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根本保证。

篇三:实践论与矛盾论读后感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平时我们没有注意观察和思考,但当我们细细品味时,却发现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都在。

我们虎队开展的活动丰富且有成效,这基于我们每个家庭的无私奉献、公平、博爱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个小集体里,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不是仅仅针对自己的孩子,而是针对整个虎队的12个孩子。只要有利于这12个孩子成长的事,大家都积极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我们一直在公平。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平稳向前发展。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篇6

陈浩平华南理工大学09电气信息工程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又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基于以上两种哲学原理,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实践论、矛盾论在实际生活中与恋爱的联系,或者说是简单分析在恋爱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与实践原理。

选择恋爱来说有没有问题?其一,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恋爱这件事必然存在矛盾。当然,根据同学的经验也能知道矛盾是必然的。其二,恋爱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做梦,恋爱是包括逛街聊天吵闹亲热等各种行为实践的事业,显然处处少不了实践论的指导。

所以恋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可以被选择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选择恋爱来说,其一,恋爱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事,一般矛盾比较多。其二恋爱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漫长,需要双方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各种行为,对个人实践论原理了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恋爱容易入手,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密切,而且符合“贴近学校贴近同学贴近生活”的“校园三贴”。对广大单身男女同胞以及处于纠结、蛋疼状态的恋爱中的同胞具有较深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这里所讲的恋爱,一般指校园里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的恋爱。同时,也仅指恋爱而不涉及婚姻后的那部分内容,因为本人年轻,尚未涉足婚姻市场,只是偶尔的从父母身上窥见一二或者从他人口里听得少许,若自诩高手在此班门弄斧,怕也是会被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大忌。

说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得不说恋爱中的人有不少同志是惯犯。教条主义者在恋爱这件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自己的体验想法。所有的认识来自别人的只言片语,甚至少部分人还根据恋爱书籍生搬硬套,这部分人一是电爱情偶像剧看多了蒙了,二是饥渴久了慌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据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实际情况,理论水平停留在上一次的恋爱中。虽然有用功,但是很盲目,辛苦而没有回报。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女人。所以,理论必须要跟实际结合,与时俱进,这在后面会说到。凡是犯有这两类思想错误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者是披着情场高手的外衣迷惑广大的同胞,必定要在情场上失意,就算偶尔投机一时风光,终究免不了遭遇滑铁卢。

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亲手书《实践论》、《矛盾论》的毛泽东伟人同志,一手造就了经济大萧条,可见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么有杀伤力。

如果恋爱中的你既没有手书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论,也没有毛泽东那么伟,那就更要多注意防范思想错误了。

恋爱大致包括恋爱的前期准备、恋爱的开始、恋爱、恋爱结束四个部分,其中恋爱结束分两种,一种是分手,一种是结婚。当然不排除恋爱、分手、恋爱、分手、恋爱的循环过程,不过不在分析范围内。

恋爱的前期准备包括相遇、彼此有需求、来电。

也就是说,恋爱前,男女双方有恋爱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对象,双方有理想目标却一直没有遇上对的人并来的上电。这里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完美对象与现实的无人问津、独守空房的矛盾,是恋爱前就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与在不对的时间遇上不对的人。所以,矛盾是推动恋爱开始的动力。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即理想对象出现,时间也没错,才会有认识事物的更高层次的出现——恋爱的前期准备,开始有喜欢上彼此的感觉。

当然,矛盾是不会无端端消失的,需要我们主动决绝问题。例如减少在宿舍宅的时间,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平时注重形象的装扮,尽量以最完美的形象吸引异性目光,就像足球运动一样,只有先有射门的机会,才会有进球的可能。如果自己平时形象邋遢,异性连瞄都不瞄一眼,怎么会有解决矛盾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个人习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因为你要是一把万能钥匙,又何惧打不开异性的心门。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体现的正是实践方法论。

第一层矛盾解决后,感觉来了恋爱便可以开始。恋爱的开始又分两种,男追女和女追男,不管哪一种,都是一样的,要经历两个认识阶段。《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矛盾论中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恋爱中,上述哲学原理就是指恋爱要经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个阶段。感性的认识从哪里来?从追求的过程中来。如果是一见钟情,一般都是从梦中来的,因为一见钟情的大概都是梦中情人。

在追求的拉锯战中,需要收集十分丰富的材料,包括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品德,为人处事的态度,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爱情史,是潜力股还是跌停板等等而且要求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因为你要找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完整的资料有利于进一步的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二步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断臂的维纳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又回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题上,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考虑对方于自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忽略了次要矛盾而依然能彼此合拍,那就建议赶紧把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然,实践论指导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能动的改造对方,以期对方更加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女生会要求男生少玩点游戏,多学习多思考,男生会要求女生多放松,少胡思乱想。在彼此有了真爱这一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能动的改造是很可能实现的。前提是,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历了上述阶段的矛盾与实践,恋爱进入了平缓区。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彼此享受恋爱的快乐,幸福。同时,要注意这也是感情最微妙和危险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很长,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当然也不排除有像大S和汪小菲的超短跑闪婚一族),多少人长跑五年八年十年终究还是没能拿下战略高地,各奔东西。

之所以这阶段复杂多变是因为这阶段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刚开始时彼此有冲劲有新鲜感,各种琐屑的小事对幸福甜蜜的恋爱完全构不成威胁,所谓瑕不掩瑜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刚开始时的那种新鲜和年轻人的冲劲已经不足已单单维持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时候,矛盾开始有向感情破裂转化的趋势,矛盾运动越来越激烈,一点点小吵小闹也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让矛盾升级、剧烈继而爆发。

这时候需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这阶段的恋人的感情实际上还是很深的,矛盾的激化的催化剂往往是恋人间的情绪的不稳定。例如总是觉得自己在爱情中付出的多一点而对方做的不够好。这种特殊的心理就是这几段矛盾的载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彼此之间多一点关爱和包容,其实你会发现,矛盾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实践论里说道,要反对“左”翼空谈主义。这种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后期的恋爱中,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思想错误。不要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到彼此的生活当中,更不能脱离大多数人的实践。例如不能毫无忌惮的处于恋爱当中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家里人的感受,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再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不能以挥霍家里的钱财作为维持爱情的纽带等等。实事求是,一切以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爱情的标准之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恋爱的结束——不管恋爱的阶段熬过去了还是没熬过去,都是要进入这一阶段的,不同的是分手的凄凉还是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结果主要取决于恋爱这个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外部的条件只是间接的原因。所以,如果没有牵手走下去,不要抱怨,因为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决定的历史发展方向。

恋爱写到这里算是结束了。文章也应该收尾了吧。然而关于恋爱的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分手的开始下一段恋爱!结婚的开始美满的生活!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矛盾论实践论全文 篇7

常见有以下三种模式: (1) 单项单价模式:报价主要为该项目直接消耗量, 即消耗在该项目中人工、机械、材料, 直接费以外的费用按规定计取列入报价。这种模式和直接套用定额比较类似。 (2) 综合单价模式:即工程量清单分项的单价综合了直接消耗量和规定的计费。而其他一些因果费用, 如施工组织措施费、工程担保费、保险费等则列入其他报价。 (3) 完全单价模式:这是一种国际惯例模式。完全单价模式的工程量清单分项单价综合了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及其它因果费用等所有费用。目前我们招标多采用综合单价模式, 并逐渐向完全单价模式靠拢。

1 工程量清单招标的优势

1.1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 现行变以预算定额为基础的静态计价模式为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全费用单价内的动态计价模式, 同时, 能够反映出工程个别成本。所有投标人均在统一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 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因素, 即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避免投标报价的盲目性,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1.2 有利于规范招标动作

通过制定统一的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工程量计量规则和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规则, 达到规范计价行为的目的。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发包人不需要编制标底, 淡化了标底的作用, 避免了工程招标中的弄虚作假, 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有利于廉政建设和净化建筑市场环境, 规范招标动作, 减少腐败现象。

1.3 节约工程投资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合理适度的增加投标的竞争性, 特别是经评审低价中标的方式, 有利于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 降低工程造价, 为建设单位节约资金, 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1.4 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工程量清单招标要求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核算, 苦练内功, 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施工成本。构建适合本企业投标系统, 促使施工企业自主制定企业定额,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便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分析和编制适应市场变化的造价信息, 更加有力的推动政府工程造价信息制度的快速发展。

1.5 降低社会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避免了招标方、审核部门、投标单位的重复做预算, 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 同时缩短了时间, 提高了功效。克服由于误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准确、合理、公正, 便于实际操作。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 工程清单为招标单位, 投标者可集中力量进行单价分析与施工方案的编写, 投标标底的编制费用也节省一半。避免了各投标单位因预算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素质各异而造成同一份施工图纸, 所报价的工程量相差甚远, 不便于评标与定标, 也不利于业主选择合适的承建商。而此计价法则提供招标者一个平等竞争的基础, 符合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 进行等价交换的原则。

1.6 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行业技术贸易壁垒下降, 建设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我国的建筑企业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 工程量清单招标形式国际上采用最为普遍, 其计价法是一种既符合建设市场竞争规则、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又符合国际通行计价原则, 为适应建设市场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 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使国内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不断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2 工程量清单招标存在的问题

2.1 计价规范本身的缺陷, 阻碍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发展。

由于《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过于笼统和门类不全, 客观上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所涉及的清单项目与工程实际情况还有一定差距, 一旦实施, 问题必将会暴露出来, 不利于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顺利进行。

2.2 相关配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影响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实施。

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一项新举措, 它的实施需要市场多方面的配套, 而目前建立的相关配套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 可能会给清单招标设置障碍。

2.3 市场准备不足,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对于许多业主和施工企业来说, 还从未涉足过, 它们对应承担的风险也心中无数。市场准备不充分不仅反映在施工企业、业主身上, 而且部分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标代理机构或多或少有些茫然。很多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还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 平时疏于资料的积累, 没有建立内部定额, 因此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成本, 投标报价变成无的放矢。

2.4 急需开工建设的政府投资工程实施比较困难。

工程量清单招标对于工期紧且必须马上开工的政府投资工程, 很难在短时间内编制出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 甚至图纸不齐, 无法编制, 或是建设过程中变更过多, 失去了用此办法招标的实际意义。

3 工程量清单计价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规范建设市场的力度, 确保建立公开、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不断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净化市场竞争环境, 才能防止恶性竞争的发生, 确保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

3.2 积极引导, 搞好宏观调控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要自觉为企业提供服务, 及时测算、发布权威性的信息, 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体系。企业要针对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既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 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 来适应市场, 发展自己。

3.3 积极稳妥, 分段实施

率先在政府投资项目上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分阶段实施, 稳妥推进, 积极探索, 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清单招标办法, 并在其他投资项目上逐步推行。

3.4 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对于工程量清单招标、实行最低价中标来说, 履约担保制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保障, 但也要针对业主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这一现象, 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建立业主支付担保制度。

3.5 强化对招标文件和合同审核管理和中标后跟踪管理

工程中标是施工单位对造价与施工条件选择的一个阶段, 要使造价及施工条件落实, 合同签证至关重要, 建设主管和造价管理部门应对合同签订前进行审核认证, 审查合同价是否与中标价吻合, 合同中的其他条款的签订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 有无附加不合理的条款, 拨款形式时间是否合理, 工程质量、工期、施工保证措施是否合理, 先进等。克服合同中不合理、不平等条款, 以保证合同主体, 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同条款的合理性, 维护合同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利益!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3.6 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 以适应建筑市场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对招投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要进一步进行规范, 积极加以引导, 与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建设单位不同, 它们专门从事工程造价, 招标代理工作、业务熟练、人才丰富, 对建筑市场中材料、人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情况更为熟悉"对其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工程招投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宗昭.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制度的改革[J].太原建设, 2004.

上一篇:动物产品检疫下一篇:因个人原因离职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