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围城》读后感(精选11篇)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读书就应该从名著开始。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钱钟书先生写的长篇小说《围城》。
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横生的笔调记叙了留学回国后的几位知识青年的社交,生活。
读后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作者对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炼能力。
按理说,《围城》是一部小说,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虚构的,可是小说向我们呈现的世界却逼人的真实。《围城》里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我们一边阅读一边会从这些虚构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说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胸腔里掏出来,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一个苦闷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隐秘的一角,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佩服。围城中展现的一切,都让人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围城读后更让人吃惊的是它对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围城取自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事业,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书中方鸿渐陷入与多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难以进展,想要摆脱,却又难以自拔。这座感情的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心向往之,走进之后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闾大学又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利益纠纷,令方鸿渐无所适从。但当他离开那里,却要面对家庭、事业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难以忍受。他极力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负重。总之,每个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
讽刺人生的丑态,鲁迅也是高手。鲁迅的风格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刺见血;钱钟书的风格像灸针,轻松行进,让你感到舒畅,不知不觉中手到病除。两者异曲同工。
《围城》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例如:在讽刺社会的贫富分化,人心冷漠时是这样写的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赶不上的。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攀附了他们自增声价。鼓吹中日和平的报纸每天发表新参加的同志名单,而这些和奸往往同时在另外的报纸上声明不问政治。
在写苏小姐的相貌时说她长得婉约如宋词比喻按理应该是以形象做喻体,而这里却用抽象的宋词来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种魅力风韵。不得不佩服他对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语言的创造力,和源自于骨髓的机智、风趣。
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作家的创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书就是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围城中,对社会现象讽刺针砭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他有一颗大爱之心。恨得越深,爱得越切。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更能表现出对社会殷切的期待。
《围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书,因为时至今天它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职场、商场、官场处处都是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普遍的状况。有的人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瘾。总是在怪圈中循环,长此就会深感苦闷。而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收在八十年前的这部书中,他以智慧的笔触,指出人类的弱点,让我们反观自省,获得生命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好书能够度人,好书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无疑问《围城》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书评家夏玉清说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1 情感隐喻与情感语言
Lakoff和Johnson (1980) 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映射, 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可表达为公式A IS B (即:甲是乙。) 在认知过程中, 人们借助源域概念来理解目标域概念。在语言运用过程中, 人们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往往基于概念隐喻。如英语表达式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和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Lakoff&Johnson, 1980;4) 的理解和产生, 就是基于隐喻ARGUMENT IS WAR (争论是战争) 。人们借助“战争”源域中较为具体并为人所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表达“争论”这一较为抽象的目标域中的概念。
情感是人类一种普遍、常见和重要的人生体验。由于情感具有抽象、模糊、稍纵即逝的特征, 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人们经常将它们隐喻化, 用一些具体、形象和可视可感的概念来帮助理解情感概念。这就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认知 (情感) 隐喻。在此认知隐喻基础上, 就产生或形成了诸多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式, 将情感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例如, 在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中, 语言者借助较为具体形象的“离开地面的状态”概念来表达较为抽象的“幸福”情感, 因此有了隐喻HAPPI-NESS IS BEING OFF THE GROUND (幸福是离开地面) (Kövecses;2000, 24) 。以此隐喻为认知基础, 英语语言者用I am six feet off the ground, I was so happy my feet barely touched the ground (同上) 等来表达幸福和快乐的情感概念。
2《围城》中的情感隐喻
根据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的理论和观点, 小说《围城》中描述情感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都是以一些情感隐喻为认知基础产生和理解的。下面就《围城》中的主要和重要的一些情感隐喻进行归纳和讨论。 (所有例子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围城》, 例子中的划线部分是情感隐喻最明显的语言体现, 例子后的数字是小说中例子出现的页码。)
2.1关于“幸福”的隐喻
在小说《围城》中, 有许多描述人物幸福感觉的语言, 它们都是以一些情感隐喻为认知基础产生的。如下面两句描述主人公方鸿渐充满幸福感的语言:
早晨方醒, 听见窗外树上鸟叫, 无理由地高兴, 无目的地期待, 心似乎减轻重量, 直升上去。44
鸿渐兴高采烈, 没回房就去看辛楣。198
在汉语文化背景下, 高兴和喜悦的情感通过人体向上的状态或事物向上的状态表达出来。因此, 这两句隐喻语言产生的认知理据就是情感隐喻“幸福就是向上”。
2.2 关于“爱情”的隐喻
《围城》中有比较多关于爱情的隐喻语言表达。如下面两句:
这吻的分量很轻, 范围很小, ……, 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 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95
我魔住你, 缠着你, 冤魂作祟似的附上你, 不放你清静。99
它们都是以隐喻“爱情是物理层面上的近距离”为认知基础产生的。“爱情”的概念较为抽象, 于是汉语语言者通过“物理层面上的近距离”概念来表达男女相爱的程度, 既形象又生动。
2.3 关于“悲伤”的隐喻
下面三句是描写主人公方鸿渐悲伤情感的隐喻语言表达:103
他垂头丧气, 原纸包了唐小姐的来信, 交给车夫走了。103
鸿渐的心那一跳的沉重, 就好像货车缺货时把包裹向地下一掼。133334
鸿渐的心直沉下去, 捞不起来, 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334
它们的认知理据是情感隐喻“悲伤是向下”。该隐喻将人体或物体处于向下状态时的特性映射到“悲伤”这一抽象情感概念域, 使得“悲伤”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形象生动起来。
2.4 关于“愤怒”的隐喻
小说中描述“愤怒”情感的隐喻语言与人体器官有关。例如:
我内人在发肝胃气。106
三奶奶瞧公婆要她自己领这孩子, 一口闷气胀得肚子都渐渐大了。113
这气得他头脑发烧, 身体发冷。262
鸿渐看得面红耳赤。216
以上语言表达均以情感隐喻“愤怒是人体器官的生理反应”为认知基础, 将人体器官的生理反应特性映射到“愤怒”这一目标概念域上。
2.5 关于“畏惧/害怕”的隐喻
在汉语文化背景下, 人们有这样的认知:当产生“畏惧/害怕”情感时, 就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因此《围城》中有如下描写人物“畏惧/害怕”情感的语言:
担心吊胆, 只怕还有下文。96
方鸿渐吓矮了半截, 想不到老头子竟这样精明。7
方鸿渐毛骨悚然。25
它们的认知基础是情感隐喻“畏惧/害怕是人的生理变化”, 将“人的生理变化”表现出的特性映射到“畏惧/害怕”这一目标域, 从而将主人公方鸿渐“畏惧/害怕”情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2.6 关于“嫉妒”的隐喻
“嫉妒”是人之常情。关于这种抽象情感, 小说《围城》中有如下语言表达:
但听说孙小姐和旁人好, 又刺心难受。232
……以为最后一句话刺中他的隐情, 嫉妒得坐立不安……285
这两句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是情感隐喻“嫉妒是身体的不适”, 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借用“身体不适”概念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表达相对抽象的“嫉妒”概念域中的概念。
3《围城》情感隐喻的中国文化基础
隐喻与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小说《围城》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根源, 因此小说中的认知隐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体器官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元素, 因此有“心软”、“铁石心肠”、“好心肠”、“坏心肠”、“良心”、“心肝”等隐喻语言表达。小说《围城》有许多类似的隐喻语言表达。如:
只有九龙上岸前看她害羞脸红的一刹那, 心忽然软得没力量跳跃, 以后便没有这个感觉。23
中国文化中用“月亮”表示“爱情”, 因此有“月老”一说。《围城》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
那天是旧历四月十五, 暮春早夏的月亮原是情人的月亮, 不比秋冬是诗人的月亮, 何况月亮团圆, 鸿渐恨不能去看唐小姐。94
在中国文化中表达极度恐惧时, 往往表达为“灵魂”脱离“人体”, 因此《围城》中有如下表达:
……又担忧鸿渐失神落魄, 别给汽车电车撞死了。102
担心吊胆, 只怕还有下文。96
表达爱情时, 也用“灵魂”做比喻。如:
身体是回来了, 灵魂恐怕早给情人带走了。284
你们两人真是魂梦相通!178
在中国历史上, 战争和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如“弓”等, 都会用于隐喻人们的情感, 如“惊弓之鸟”、“杯弓蛇影”等表示人们“恐惧”和“害怕”的情感。《围城》中不乏这样的隐喻语言。如:
我们新吃过女人的亏, 都是惊弓之鸟, 看见女人的影子就怕了。130
4《围城》中情感隐喻映射的认知特点
小说《围城》中的情感隐喻映射遵循着Lakoff和Johnson (1980) 的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工作机制, 即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围城》中的这类映射有着“系统性映射”特点。系统性的隐喻映射是指在源域结构与目标域内部结构一致的前提下, 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 (Lakoff和Johnson, 1980;9) 。例如, 《围城》中基于“爱情是战争”隐喻, 就表现出这种特性。
这姓赵的对自己无礼, 是在吃醋, 当自己是他的情敌。51
咱们不打不相识。119
此外, 小说《围城》中的情感隐喻映射主要以下列两种形式进行:
a.从具体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
如“情感是天气”隐喻, 源域“天气”是具体概念域, 目标域“情感”是抽象概念域, 该隐喻语言表达式如下:
汪处厚先出来, 满面春风。220
她冷淡的笑容, 像阴寒欲雪的淡日。45
b.从简单概念域到复杂概念域
如隐喻“悲伤是向下”, 源域“向下”与人们熟悉的简单方位概念有关, 而目标域“悲伤”相对复杂。基于该隐喻的语言表达式如下:
鸿渐的心直沉下去, 捞不起来, 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334
5 结束语
小说《围城》中的诸多情感隐喻, 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与汉语语言者对情感的认知隐喻方式密切相关, 反映了汉语文化背景下复杂完善的情感隐喻体系。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Willian C, D 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2-356.
[4]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关键词:转喻《围城》小说叙事凸显性一、引言
本文主要探究转喻在小说《围城》中的叙事分析。小说作为典型的叙事形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选择信息进行意义表征而构建小说,而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结合知识背景选择性地理解和吸收小说内涵。这一构建和理解的过程符合概念转喻的思维和推理过程。而传统叙事学停留在语言层面研究而忽视了叙事及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研究。本文试用概念转喻理论以小说《围城》为例分析其小说叙事中的转喻现象,探究转喻在小说《围城》的叙事构建和理解中的作用,为小说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认知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转喻及转喻思维的认识。
二、转喻的运作机制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和一种思维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行动。Radden和Kovecses(1999)将转喻理解为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转喻的认知基础在于认知凸显性和概念邻近性,其认知运作机制有映射、凸显或者认知参照点。转喻是一种在相同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这种映射发生在概念实体的源域和靶域之间(Lakoff和Turner,1989)。Croft(1993)把转喻看作是在认知域矩阵(domain matrix)中某个认知域的凸显过程。Langacker(1993)认为高度凸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其它不那么凸显的实体,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标上。
三、小说叙事的转喻可行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雷科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转喻被认为是一种概念现象、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而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Gibbs(1994)提出,转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倾向于利用食物某个易理解或感知的方面来指代事物的整体。而其认知基础在于认知凸显性和概念的邻近性,其使用是有理据的。Gibbs(1999)强调,用转喻进行思维和说话是我们日常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我们思维和表达的方式,也是文学和艺术的符号象征论的基础。
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形式,作者创作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而被选定而叙述出来的信息必然是在特定情境下相关的、最突出的信息,而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叙事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时间的一部分。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整个叙事世界的构建及读者对叙事的理解提供可及性。而小说构建的选择性和可及性与转喻的两种运作机制凸显性(salience)和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相吻合。因此,把转喻用于小说叙事研究有极大的可行性。
四、《围城》小说叙事的转喻方式研究
《围城》是中国著名小说家钱钟书的杰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转喻及转喻思维,具体体现在转喻指称、转喻描写及转喻事件上。
(一)转喻指称
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由相对凸显的原则提供理据。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凸显信息来指称整个信息。这种转喻思维体现在“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具体代抽象”“容器代内容”等原则基础上。
1.部分代整体
(1)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钱钟书,2002:90)
(2)鸿渐莫名其妙,正要问他缘故,只听得照相机嗒嗒声,蓝眼镜放松手,原来迎面还有一个人把快镜对着自己。(ibid:30)
(3)行李陆续运来,今天来个箱子,明天来个铺盖,他们每天下午得去汽车站去领。(ibid:152)
(4)大前天早晨,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暗地。(ibid:193)
其中,苏曼殊和黄公度是小说中两位人物谈论的这两位作者所著的诗篇,而不仅仅是两位作者;蓝眼镜指戴蓝眼镜的人;箱子和铺盖整体代指他们运来的所有行李;行政院不是一个机构,指代有行政院三个字的整个信封。这几个例子是由部分的凸显属性来指代整体,与转喻思维相吻合。
2.整体代部分
(5)他当时也没想到这外国老婆是在中国娶的白俄。(ibid:196)
(6)辛楣因为韩学愈没请自己,……,说:“国际贵宾回来了!饭吃得好啊?是中国菜还是西菜?洋太太招待得好不好?”(ibid:198)
(7)他出了旅馆,说:“你有大半年没吃西菜了,我请你吃澳洲馆子。”(ibid:270)
Barcelona(2002)指出转喻是在同一域内部分到整体、整体到部分的映射。以上几个例子都是整体代部分,也就是整体结构的内部成分、特征及属性映射到部分中。白俄在这里并非指代整个白俄罗斯人,而是转喻指称为小说中一个人物韩学愈的妻子;同样,国际贵宾指代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澳洲馆子指称的是在此类餐馆做的食物。
3.具体代抽象
(8)那么得赶快找个眼科医生,把眼光验一下;会这样看东西的眼睛,一定有毛病。(ibid:50)
(9)我喜欢用自己的头脑,不喜欢用人家的头脑来思想。(ibid:87)
(10)苏小姐嫌鸿渐太没面子了,心痒痒地要为他挽回体面。(ibid:90)
(11)辛楣出路很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ibid:123)
(12)高校长待人厚道,好几个电报把我催来,现在你们各位又来了,学校渐渐上轨道,我好意思拆他台么?(ibid:193)
眼光在这里抽象为品味、洞察力;头脑指代思维和智慧,用一个器官来指称其功能;面子意味着威望和名誉;根据小说内容,人物辛楣本可以有更好的工作选择,他却选择教书,所以冷板凳在此指代教书这项选择;轨道和台在小说语境里不是指代其具体事物,上轨道指学校运转顺利,拆台指拖垮某人。小说文本中运用此类转喻有助于增加语言的丰富性,体现转喻思维的凸显及邻近原则。
4.职业代人
(13)斜川叫跑堂收拾地下,拿手巾,自己先倒杯茶给他漱口。(ibid:92)
(14)汽车到周家,苏小姐命令门房帮自己汽车夫扶鸿渐进去。(ibid:94)
(15)周太太因为枉费了克己功夫,脾气发得加倍的大,骂鸿渐混账,说:“就是住旅馆,出去也得吩咐茶房一声……”(ibid:105)
(16)向旅馆账房打听,知道银行怕空袭,下午四点才开门,这时候正办公。(ibid:169)
职业是人的整体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职业称呼人既经济又易于辨别。跑堂、门房、茶房、账房很形象地通过职业属性指代了做此职业的人。这种叙事方式体现了转喻思维,突出了人物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容器代内容”“作者代作品”等转喻思维及应用。例如在小说第89页中“一杯”“一两口”转喻指称为有此容量的酒,以及第291页“腰包”指代装在口袋里的钱。这种转喻模式是建立在转喻原则邻近性基础之上的一种词义扩展,以此丰富小说语言。小说第7页的叔本华及第229页的曹禺并非指作者本人,根据转喻思维,在由作者引起的ICM中,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此作者的著作,所以此处指代两位作者所创作的作品。
综上所述,小说叙事中不乏转喻指称,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用凸显或邻近事物来指称其他事物,烘托了创作意图,增加了语言的经济性及生动性。
(二)转喻描写
小说叙事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情景描写,而在描写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以凸显成分的描写来替代整个描写。本节探讨这种转喻思维是如何运用于小说叙事的。
1.转喻式人物描写
人物是小说叙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说人物描写可通过对外貌、外形及服饰等的描写来突出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烘托创作主题。这种描写不可能将人物所有部位或服饰穷尽,而是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部分凸显的部位进行描述。比如:
(17)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ibid:12)
(18)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得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ibid:122)
(19)苏文纨比去年更时髦了,脸也丰腴得多。旗袍搀合西式,紧俏伶俐,袍上的花纹是淡红浅绿横条子间着白条子,花得像欧洲大陆上小国的国旗。手边茶几上搁一顶阔边大草帽,当然是她的,衬得柔嘉手里的小阳伞落伍了一个时代。(ibid:280)
这三个例子是作者对小说中三位女性角色的刻画。例句(17)中,纤腰、身围、后部、眼睛、嘴唇的挑选描绘能够代表鲍小姐集美貌、性感、时髦、炫耀与虚假于一身的特点。例句(18)对孙小姐的描写突出在脸上,圆脸、颧颊、两眼让读者容易联想到她温柔单纯却精明虚荣的形象。例句(19)代表性地描绘了苏文纨的脸、旗袍、大草帽,形象地展示了其时髦高雅却世俗肤浅。这几个例子都是通过“部分代整体”“凸显属性代人”的转喻思维手段来进行人物描写和塑造。
2.转喻式情境描写
小说对于情境的描写可以选择其中的凸显部分来代替整个情境。例如:
(20)用人出来请进小客室,布置还精致,壁上挂好几个大镜框。有赵辛楣去世的父亲的大照相、赵辛楣硕士制服手执文凭的大照相。赵辛楣美国老师的签字照相。(ibid:118)
(21)汪家租的黑转半西式平屋是校舍以外本地最好的建筑,跟校舍隔一条溪。……汪家的客堂很显敞,砖地上铺了席,红木做的老式桌椅,大方结实,是汪处厚向镇上一个军官家里买的,万一离校别有高就,可以卖给学校。(ibid:220)
两段例句中,作者描绘了两个人物家的情境。分别从情境中着重描写了小客室、壁上、大镜框及平屋、客堂、砖地、桌椅,通过这些挑选出的方面把情境的整体呈现了出来。这种描写跟小说背景及展现人物特征有关,是“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表现出了转喻思维的特点。
(三)转喻事件
在文学叙事中,作者可以选择提供必要的、突出的信息,而忽略不必要呈现的、读者可以自己提供的信息。Abbot(2002:81)把这种叙事叫做“narrative gap”(叙事空白),而这种空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小说背景很容易推理出来,也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读一系列动作中的某个突出部分(salient subpart)来推断事件的整个过程Gibbs(1994)。这种作者省略信息,读者推理未提及信息的过程都体现了人的转喻思维。Dirven(1999)把这种部分事件代替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SUBEVENTS FOR WHOLE EVENT)的转喻叫做“事件图示转喻”(event-schema metonymy)。在本部小说中不乏这种转喻,例如:
(22)方鸿渐慌得道歉,鲍小姐嚷头痛,要回船休息。鸿渐一路上陪小心,鲍小姐只无精打采。送她回舱后,鸿渐也睡了两个钟点。(ibid:17)
这段叙事中,对于鲍小姐想回船休息这一事件,作者仅描述了她要回船和回舱后这两个环节,至于中间怎样回舱这一环节,作者没有提及。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图示取回这一环节。这种叙事符合“起始/终结次事件代整个事件”(INITIAL AND FINAL SUBEVENTS FOR THE WHOLE EVENT)的转喻模式。
(23)可是这一次鸿渐抗议说,这是大家的事,不该老让辛楣一个人破钞,结果改为聚餐。吃饭时议定九月二十日坐意大利公司的船到宁波。辛楣说船票五张由他去买,都买大菜间,将来再算账。李顾两位没说什么。吃完饭,侍者送上账单,顾先生抢着归他一个人付账,还说他久蓄此心,要请诸同人一聚,今天最巧没有了。(ibid:122)
此例句中,作者把实际的吃饭环节去餐馆-吃饭-吃完饭省略为两个环节吃饭-吃完饭,这是基于“中间/终结次事件代整个事件”(MEDIAL AND FINAL SUBEVENTS FOR WHOLE EVENT)的转喻模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图示将中间的部分和细节还原回来,重构对事件的完整理解。
五、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转喻作为一种思维在《围城》小说具体叙事的构建和理解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该小说在指称、呈现事件、背景和人物描写过程中对于细节方面的选择上。在指称方面,作者选择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等叙事与转喻思维相吻合。在人物或背景的描写方面,可以选择突出的身体特点或外貌特征、突出的地点来描写整个人物或背景。作者在刻画事件时,可以选择凸显的子事件来替代整个事件的过程,这样不仅避免了细节上的累赘,又不妨碍读者根据特定背景理解小说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一定的转喻思维,证明概念转喻是该小说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概念转喻研究都将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bbot,H.P.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Barcelona,A.Clarifying and applying the no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update.In R.Dirven & R.Porings(Ed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pp.207-277).Berlin /New York:Mouton de,2002.
[3]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335-371.
[4]Dirven,R.Conversion as a metonymy of event schemata.In K.-U.Panther &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p.275-288).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 1999.
[5]Gibbs,R.W.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and understand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Gibbs,R.W.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ts. 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1999.
[7]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9]Langacker,R.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10]Radden,G.& Kove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Klaus-Uwe Panther & Radden,G.(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1999.
[11]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3).
[12]刘玉华.小说叙事的概念转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钱钟书.围城[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4]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15]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2004,(3).
[16]熊学亮.试论转喻的指示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
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到赶赴内地三闾大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每每读到方鸿渐,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制造假学历蒙骗丈人和家人,被登报颜面尽失;又因为电话的误会;戏剧般地错过了与唐晓芙的姻缘;还有湘西道上的艰难险阻;三闾大学里遭遇不见天日的阴暗的政治斗争,你奸我诈中惨遭倾轧;玩笑下与孙柔嘉结婚却又整日家里鸡飞狗跳。“围城”里的人,在各种无休止的纠葛下的可怜、窘迫、痛苦、尴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晒。
还有多少鸿渐苟且在“围城”,他们蜷缩于社会的罅隙里喜怒哀乐,因为怯懦被时代的荒流淹没,比起社会人人明争暗斗的乌烟瘴气,他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而他们的善良在温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种揪人心肺的痛。
在这乌烟瘴气中,刀关剑影,杀戮和生存并存,竞争和淘汰轮番上演,情场、官场、名利场,看这个污浊的社会如何蚕食人们的灵魂和道德,吞没人们的操守和伦理。腥风血雨中弥漫着浓重的腐烂气息,令人作呕。看那一个个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沦为社会的诅咒,他们丢失了青春,丢失了年华,丢失了真情实感,丢失了最初的纯真善良。这个时代不需要他们曾经有过的友谊、爱情,这个时代牢牢困住了他们的思想,阴暗的旧社会符咒正在耗尽他们的生命,逐渐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适应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这似乎无坚不摧的“围城”——又是一个个奴隶。可是,那些还有生气还有精力的青年,他们的路真的早已被荆棘披覆,拦腰折断了吗?未来的路又在哪里?也许这一切,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知道。
再来回顾书中的人物形象,钱钟书老先生强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记忆最深的非属那帮三闾大学的伪君子假学士不可。韩学愈,造假学位,龌蹉肮脏,挑拨离间鸿渐和刘东方,即使在鸿渐这种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声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琐,在湘西路上留钱买烟叶和烤番薯独自享用,还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窍,张口闭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尽是些不光彩的事迹。还有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禽兽不如,身为一校之长,肩负教育救国之使命,却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脸。痛哉!教育界尚且败类比比皆是,何况官场等等。
唯一一个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晓芙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无从得知后续,只能希望能坚守自我,不被社会玷污,甚至成为解救别人的新青年。
结尾的留白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因为有太多的遗憾与不甘,在此便后续一段:
方鸿渐一气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庆,临行前拍电报通知了赵辛楣,俩人,一拍即合,赵答应为他找份事干。鸿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怜惜鸿渐,决定与他一起前往重庆,他原先也是计划投奔他在那里的亲戚,当得知鸿渐没有钱时好心资助,算是回报鸿渐对自己的信任。鸿渐到了重庆顺利地在机场见着赵辛楣,同时还向老朋友介绍了王先生。得知了他们俩同时失业的境遇之后,赵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谋事。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俩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为了赵辛楣的同事。鸿渐待生活有了着落之后向爸爸发电报。爸爸回报表示很担心他,因为走之前没有通信,喜极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来,为父也可放心矣”。
1、学习不努力,陷入学业之困
方鸿渐在学习上是个无用之人。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他学不了当时年轻人选择最多的土木工程,而是选择了社会学系。社会学系他也学不了,又转入了哲学系。哲学系他也学不了,最后转入文学系毕业。
很难想象,一个大学生上个大学转了三个系,才得以毕业,该有多滑稽!土木工程,技术性比较高,学起来难度大,学不了的话还有情可原。社会系和哲学系也很难吗?是啊,对于不学无术的人来说,那一定是很难的。
方鸿渐是一个学习国文的人,他也要出洋欧洲进行“深造”。在欧洲的四年中,他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倒换了三所大学。他随便听几门课程,很有兴趣,但是心得全无,恐怕就是听课听个热闹,全然进不了心。到毕业的时候,没办法给父亲和供自己出国“深造”的丈人交待,只好通过邮寄从美国纽约花费30美金,办了一个假哲学文凭。
在求学的道路上,方鸿渐陷入了围城。上了大学、出了国求学,却完不成学业,无法顺利毕业,只有办个假毕业证去糊弄家人。
方鸿渐智商有问题吗?他的国学中学会考考过第二名,可见智商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学无所成?原因只有一个:懒惰,学习不努力。别说学习努不努力,哪怕拿出一半或者更少的精力去学习,还能混不到毕业证吗?方鸿渐大概在学校是一点儿都不学吧。
动物没有学习意识,个别动物至多有模仿意识。方鸿渐有学习意识,却不学习。
2、工作不勤奋,陷入事业之困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授教伦理学。他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参考书——伦理学纲要,原本想把这本书复印发给学生的,但转念一想,又不发了,原因是要把这本书作为“枕秘宝”,万不可公诸大众,还是让学生高深莫测的好。
课还没有开始上,他就给自己定了调子“自己大不了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的。”
钱老钟书的《围城》是我榻侧几前的必备读物。钱老不愧为大家,对人物场景素描式的勾勒,创造性的谐趣语言,不是很连贯性的情节描述。不苛求华丽辞藻的铺陈,寥寥数笔,就把读者溶了进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欢嘻怒。
据说有段时间《围城》在台湾被列为禁书,但是我从里面没读出什么政治性的东西来,也没看到有什么言辞对国民政府产生了攻击,或许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缘故吧。有时反而觉得当时的世风还没沉沦到现在这个样子,就拿方鸿渐办假文凭来说,要从报纸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联系方式,当今大街小巷墙上地下涂的到处是这样的广告,确实方便了许多。方鸿渐办假文凭之前内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种理由宽慰自己:“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准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方鸿渐确实还有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头衔被刊在报纸上,听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会脸红、心跳加速甚至恼怒。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可悲、可叹、可怜又有些可爱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无锡没落乡绅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读学,后来依仗了准岳丈的资助去英国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涩无奈回国。实际上在回国的邮船上方鸿渐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庙堂武不能理关河,只能带着玩世心态随波逐流,所以跟鲍小姐发生的拎不清的关系正是他内心苦闷的写照。方鸿渐的运道是衰的,回来后正赶上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发现已经没办法融进功利的世态之中了。先是寄准岳丈篱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晓芙后被学友苏文纨棒打鸳鸯。只好在赵辛楣的提携下卷了铺盖去当了个副教授,一连串的打击,方鸿渐心中残存的那一丝自信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钱老用纯白描的手法把一个有些虚伪,有些乖张,有些懦弱的小知识份子形象勾画的淋漓尽致。
方鸿渐后来跟同样沦落天涯而胸中颇有心计的孙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争吵失败告终。方鸿渐彻底失败了,钱老最终没写到主人公的归宿,实际上也没必要了,方鸿渐是张大众脸,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小知识份子的真实生活:试图改变现实,而又处处碰壁,试图融进世俗,而又不被接纳。
不管谁提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都会想到很经典的那句“婚姻像是一座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于那个还在上高中的我虽难以领会其深意,但还是深深的被其震撼了。
还记得那个深秋的夜晚,行人渐少,书摊的主人还在等待最后的生意,看这本书只为消磨晚自习前最后的时光,买这本书非意外,亦非偶然。
初读《围城》,似在探路,只觉其内容凌乱,不知所云。只知其所述为留学生方鸿渐,女博士苏文纨和大学生唐晓芙之间的爱恨情仇,其思想却难以洞察。当然钱钟书先生的诙谐智慧的还是让我叹服,尤其是那段吃葡萄的方法尤使我记忆犹新。他说:“世上只有两种人,就譬如吃葡萄,一种人总是从最大最好的一颗吃起,而另一种人却是从最坏的那颗吃起。表面看来,第一种人应该很幸福,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可实际上,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却只剩下回忆了。”慢慢的当我读完时,从整部书上看上去,虽内容显得零碎,但其思想上又是那么的契合,一个个光鲜人物的出场,一幕幕妙语连珠的对话,生动的刻画出一批文化人之间的悲喜与情仇。每一段光鲜的过往总交织着不可释怀的伤。其中方鸿渐与唐晓芙那短暂的真情,一次次温暖真切的相聚,一封封用心良苦的情书,也算为这部悲情小说平添了一份温情。
再读《围城》,没了试探,多了感怀。但想生活,学习,工作,情感„„不都是我们的一座座围城吗?当我们还在为挣脱高考的围城而欢呼雀跃时,难道没有发现我们其实又走进一座新的围城吗?又有谁敢断言不会再深切怀念曾经的那座围城呢?人的一生就像是在一座座围城中穿行,这一座座围城既让我们感到残酷又不免有些许感动,同时我们也在向往那即将踏进的一座城。读《围城》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其言语不和蔼也不严肃,但现实得铭心刻骨。读《围城》像在欣赏一座花园,每朵花都很美,但你竟知其数日尽凋零。方鸿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还是与传统的孙柔嘉结婚了,骄傲的苏文纨也意外地嫁给了曹元朗,清纯的唐晓芙文中也不再提及。事件种种,一如最后的那口钟声,一切归于平静,一切啼笑皆非„„
很早以前就读过《围城》,寒假重温经典,最熟悉的还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只要这个世界有群体的存在,只要这个社会对于利益、名誉、爱情等意识和观念,我们的身边便有一道无形的围城,我们就不得不在这样的一座围城中好好的生存下去,并且要活得精彩。倘若一心想挣脱、跳出围城的束缚,到最后就会发现跳出围墙又给自己建起了一道新的围墙,在血淋淋的最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在原本的围城做着最无用的挣扎,并且身边还有一群几乎和自己一样的人。因而,在我看来,与其在其中煎熬,还不如在静静的享受生活。就如佛语“山不动,而是人心在动”一般。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本书围绕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对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经过不断的努力仍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书中方渐鸿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文凭那段,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是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我认为,做人要有原则,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都不会,那怎么会成功。人的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做人,当自己年到花甲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只有问心无愧,才能心无遗憾。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人被利益和虚荣所困。本书恰巧揭示了人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在书中作者用自己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制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
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没什么特别;而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太阳、盘子、西瓜等等,就是没有一个回答是一个普通的圆圈。其实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因为人们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作为学生,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更早的在小学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不在拥有快乐、激情。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最后,我想用美国作者爱默生的《依靠自我》这本书中一首诗来结束我的阐述:
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灵魂能塑造一个老实完美的人,光明、声势、命运全由它指导;
人的一切遭遇来得不迟也不早。
《围城》是钱钟书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写出来的,他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不过好在最后他还是完成了这本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围城》里有太多的人纷纷杂杂,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但却又有着相同的人性。在书里每个人都那么鲜活真实,他们的生气或快乐,让你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世间的一切悲欢都是相通的,每个人也都是复杂的。钱钟书先生,他却是不一样的,他好像在以一种天真的懵懂在打量着人生,用一种纯粹的眼神,为我们展示这个复杂的世界。
《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归来后,他在国内的一些经历,从在银行上班到失业教书,从单身到莫名奇妙的结婚……方鸿渐留学归来先是住在死去的未婚妻娘家――周家,后回家看望父母,后来老家火车站遭到轰炸,为了不被困在老家,鸿渐前往上海住在周家,并在周家的金银行工作,但他却想去内地发展,不久家人也逃难到上海,无依无靠,住处也很狭小,鸿渐没有地方住,就继续住在周家,但人与人之间的能相处的来总是需要距离的,鸿渐住在周家过于的亲近,慢慢就和周家的矛盾开始出现了。
鸿渐的感情也从回国船上的对鲍小姐的迷恋到失望,到对于苏文执的种。种示好不知所措,但他却接受不拒绝,可能是出于一种绅士风度,也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懦弱,那时候谁能说他不是在享受呢?这大概是每个人的劣根性吧,喜欢别人围着自己转的感觉。对于苏文执她又何尝不是呢。
《围城》中才女苏文纨说过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爱情是围城,事业是围城,思想也是围城。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我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以前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一座虚无腐烂的城。满口仁义道德的半旧遗老李梅亭;外形木讷,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俞;道貌黯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应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其实这便是时代与社会给予人们的一座思想围城,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书中人嘴里喊着新时代、新思想,却又把自己关在封建的笼子里,活成了套子里的人。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感情陷阱,事业低谷,困于封建思想的泥潭。方家上下更是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
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我心中的一座围城。钱钟书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批判当时社会上或思想僵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更是深刻阐明了:生活本就是一座高大的围城,里面总会有无尽的压力和束缚环绕着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宏观的的环境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在微观着手,从围墙下找准目标,放平心态,活得精彩,活出价值。
书中故事除了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当今社会也依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各类压力接踵而至,人们大都置身于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围城中,里面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甚至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只有在其中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不断拼杀,并始终持续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才能让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而精彩。此外还要给心插上翅膀,在名为自由、开放的天空中尽情翱翔,让生活多些正能量,而不是抱怨、愤世嫉俗甚至画地为牢毫无希望。
人生处处皆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挤出去。人永远跳不出围城的束缚和磨砺,但不能因为惧怕失败就不去尝试,不能因为前方荆棘满地就轻言放弃。社会中的种种关系与磨砺,都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要记得,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境遇,同样是沙漠中的半杯水,有人看到之后欣喜若狂――原来这还有水!有人看到之后唉声叹气――才半杯怎么够。悲观的心态是永远走不出心灵的沙漠的。始终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坚定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总会结束寒冬腊月,迎来新的春天。
【小说《围城》读后感】推荐阅读: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06-30
钱钟书小说围城读书笔记12-23
《围城》读后感1000字05-26
围城读后心得体会01-16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06-01
围城初中读后感800字11-10
《围城》读后感范本1000字左右12-11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影评09-09
围城 读《围城》有感11-26
观十月围城有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