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精选5篇)
企业所存在的决策、人事、财务、商业等管理和运营方面的法律风险
一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究竟要面临多少法律风险?企业设立之初面临能否准入、抽逃出资、虚假注册法律风险,经营过程面临税收、劳动、环境保护等法制风险。
在6月29日,由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中心及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高峰论坛上,众多业内专家呼吁,法律制度应为民企的发展保驾护航。因为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上缴税收占到财政收入七成以上,而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却不尽如人意。
政府应依法为民企服务
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说,健全的法律制度与法治的实际情况,有时候不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了,但在某些问题上,法律实施的情况却不好。
“像这种情况,就不是有没有法律的问题。法律有了,但法律的权威没有建立起来。”
他说,法律的实施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如果政府不用,法律本身是不能自己使用的。而政府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他举例说,有一家典当公司,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到当地国土资源局登记,但那个国土资源局就是不给登记。对方的理由竟然是,当地只给两家典当机构办理登记,其他都不给登记。
江平说:“这说明,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政府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能解决,就是有法律,法律没有权威,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执法得不到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就得不到改善。
在谈及民营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说,大多民营企业家与官员的交往十分谨慎,民营企业家们常用“三不”概括民企与官员的关系,那就是“离不了,靠不住,惹不起”。
偷漏税成为民企最大“帽子”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长期研究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问题。他说,他接触了不少对民营企业家的冤假错案。民营企业受侵权的事时常发生,主体大都是政府和司法部门。
保育钧说,民营企业家头上有三顶“帽子”,都是很可怕的。第一个就是可能被指偷漏税。现在由国家立法机构出台的税收法律只有企业所得税法等几部,但税收政策却很多。民营企业,无论发展好还是不好,无论规模大还是规模小,一旦被查,第一个就可能被指偷漏税。
第二个可能就是非法集资。保育钧说,我国金融是垄断的,民企要发展,大多数没有贷款和到股市融资的路子,没有资金,只好搞集资,一搞集资,很可能就涉嫌非法集资。把一项投资行为当成非法集资,这对民营企业家是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法律问题。河北孙大午案就是如此。
第三个是被可能指侵犯国有资产。保育钧说,之所以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根源还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有时候还存在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私人合法财产。对私人财产的保护与对国有财产的保护有区别。对于私人财产,首先要区分是不是合法。
这实际上也涉及所谓企业家原罪问题。在改革发展初期,许多国有企业被私人承包,一些有能力的人把当初经营不景气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搞活了,后来通过股份制改革,自己拥有了一定股份,形成最初的原始积累,开始自己创业。有些人也是钻了当时法律的空子,后来创业成功了。
由于当初发展的不规范,民营企业家有可能被扣上侵犯国有资产的帽子。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民事纠纷刑事办会致民企破产
据保育钧介绍,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就是经济纠纷刑事办,这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一个民营企业家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按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本来就可解决,但一旦司法机关将民事案件办成刑事案件,先把企业家抓起来,等刑事问题解决了,民营企业家出来不出来,他的企业基本上也就破产了。
“这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家财产的掠夺”。
政府不当作为,如果再和司法机关联手,有时情况将更可怕。
2014年中国游艇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未来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庞大终端需求,挑战在于游艇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度假方式是否能在中国得到良好发展仍不确定。
游艇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国内高度重视,各地方企业纷纷对游艇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把它作为城市品牌。
目前中国有374家玻璃刚船厂,年销售1000万以上的企业30余家,产品80%-90%出口。近几年是中国游艇制造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出口额从2006年的1.8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2.2亿美元,到了2008年已达到2.6亿美元,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冲击全球游艇市场,但中国游艇出口数量仍超过170万艘,总额达到1.7亿美元。中国整体游艇生产能力已跻身全球十强,其中超级游艇的制造能力已位列全球第六。
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和内陆水上旅游资源丰富且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游艇业已有所发展,其中以深圳、上海、青岛、日照等地发展较快。
游艇最大消费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价格在人民币50万元~100万元左右的钓鱼艇、帆船等中低档游艇将最受欢迎。中高收入者及一般机构和企业都能承担其价格和费用,而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游艇的主力消费群体。
未来几年,中国游艇购买群体,一是游艇俱乐部或者房地产商、滨水企业,估计今后5~10年中国企业类的购买量有5万艘左右;二是中产以上个人的购买,这个基础群体在中国是50万人,如果有10%购买,就是5万艘。可以说,今后5年-10年间有10万艘游艇的采购量,按平均每艘50万元~100万元算,将是500亿-1000亿元的市场。
未来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庞大终端需求,挑战在于游艇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度假方式是否能在中国得到良好发展仍不确定。
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国家政策引导至关重要,根据市场了解目前中国游艇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于高端和专业运动人士,尚未拓展为中低端平民化运动,“缺乏专业法律法规,缺乏自主创新品牌和专业人士,民众航海意识不强是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日益国际化和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经营风险日渐增多。如何正确识别、评估风险因素?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预防、控制和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对威胁到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选择最经济的办法加以控制,从而一方面把不固定的风险变为固定的风险费用支出,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另一方面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凭借良好的风险管理而争取到更低的概率,缩减风险费用开支。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存在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全员、全方位参与不够等问题,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临时性或剪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2.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在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组织机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3.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有差距。对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有缺陷,制定的一些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影响了制度整体效应的发挥。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业主风险。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使施工企业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作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有的业主利用有利的地位,盲目压低工程费用,造成施工单位的亏损。施工企业了防止或减少亏损,降低工程质量,从而承受很大的责任风险等等。
2.应收款项风险。建筑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买方的强势地位,垫资施工及超低比例进度款的支付成为目前建筑市场的主流,从而给应收账款的回收埋下了隐患。而应收账款的拖欠和增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企业资金流程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再发展。
3.成本控制风险。由于近些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价格和人力成本上升,加之没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标准与成本控制流程,影响了成本控制效果,造成成本上升,毛利率降低,从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4.信贷风险。2011年CPI持续走高,国内通货膨胀不断扩大,央行不得不收紧银根,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提高存贷款利率,导致银行信贷政策收缩,放贷量减少。建筑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一旦不能及时获得银行贷款,将会严重影响投资项目的建设,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高额的还本付息对企业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
5.报价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投标时竞相压价,最终只能以微利或成本价,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包工程,发包时要求签订固定价合同。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合理利益的流失,给企业正常经营和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在施工项目承包过程中稍有管理不当,就可能亏本经营。
6.合同风险。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给企业埋下风险隐患,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7.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我国建筑企业规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质量、安全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而一旦出现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及家属带来不幸,也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四、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立风险管理机构,成员应由熟悉对建筑企业风险、并能对特殊个案做出风险评估和应对执导的专家组成,如企业领导人、法律顾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等。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设立或兼职风险管理岗位,接受风险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体系中决策层、管理层和机关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气氛。企业要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原则,促进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努力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决策层和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在风险管理中起骨干作用;使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岗位风险责任重大的意识和理念。3.加强内部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合同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4.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防范业主风险。由业主引起的风险很大,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引起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业主的行为施加给施工单位,所以,在施工中热情服务业主,主动给业主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取得业主的信任与支持。
5.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盈利能力。投标期间尽可能保证项目策划符合项目实际情况,项目讯价扎实,投标不缺项不漏项。工程中标后要迅速组建有经验的项目团队,提前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制定严格的成本考核奖惩机制。提前锁定大宗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避免涨价风险。
6.加强项目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还需对垫资方式、使用办法、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定,以减少垫资风险。在项目合同或协议中明确工程尾款的支付程序及时间,以保证工程尾款的及时收回,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要做好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做好带息负债预算工作,控制带息负债总量增长速度及资产负债率水平,从而降低贷款风险。
7.合理转移风险。总承包工程项目通过合法合理的专业分包,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把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订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的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投建设工程一切险、人身事故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保险,减少安全及意外伤亡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8.加强索赔,施工企业可以依据施工条件变化、工程变更、业主违约、合同缺陷等情况向业主索赔,追补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是提高经营水平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发生原因的法定性或约定性
例如,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侵权,怠于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等,这些原因都是由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等约定的,否则不能直接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内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企业员工不遵守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也将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从企业外部看,国际范围内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引起的法律冲突,国内法律法规用规章在立法上的不一致,以及执法环节上的不协调等,也都可能诱发和引起企业的法律风险。
2.发生结果的强制性
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侵害其他企业、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势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必然处于被动承受其结果的窘迫境地。企业发生法律风险的结果往往十分严重,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一个官司打垮一个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可能毁于一个法律风险。
3.发生领域的广泛性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需要遵守法律规定。法律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个基本依据。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都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
4.发生形式的关联性
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可能互相转化,存在交叉和重叠。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关联度最高。如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销售风险,往往也包含法律风险:前一段发生的中航油期货投资风险,最后就转化为法律风险。由于法律风险是依据法定原因产生的,而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体系中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
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
目前,基层电力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从整体上控制和防范法律风险的体系,没有将全部生产经营行为纳入法律风险管理的范畴,企业内部管理各项活动也没有完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内还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不依法办事的法律风险。有的单位规章制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制度内容与法律政策相抵触,不履行使规章制度生效的手续;有的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出现各类财物违纪问题;有的单位招投标违规操作,给工程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有的单位机要文件保管不当,印章管理失控,重要档案资料遗失,造成了企业重大法律风险。
电网建设和电力设施保护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在电网改造和建设中,环保的审批程序复杂,因环保问题拖延电网建设工期的情形大量存在,电磁污染的标准不确定,引发环境纠纷;电网建设项目土地征用手续复杂,不能满足工期的要求,缺乏征地面积计算和征地补偿的统一标准,导致征地难易程度和成本在不同区域差距很大。在电力设施保护过程中,违章建筑普遍存在;杆线同架现象严重,整改难度大;线房冲突明显,电力线路下村民房屋改造升高受阻要求补偿的情况呈上升趋势。
对外经济活动和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基层电力企业个别单位负责人不善于依法决策、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此承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合同风险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合同签订、审批流程欠完备,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施工合同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触电损害事故导致的法律风险。近年来,触电损害赔偿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触电损害赔偿案件具有预防工作的困难,事故发生的突然和损害后果的严重,政府电力监管不到位和现行法律要求电力设施产权人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严格规定,使基层电力企业对触电损害事故的防范和应诉工作举步维艰。
劳动用工管理法律风险。目前,基层电力企业用工管理有了很大改善,但部分单位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用工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的形式不合理,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备,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种保险缴纳未到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合法,对违纪职工的处理欠规范,各类临时用工、多经用工和农电用工管理风险更为突出。
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目前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现状,基层电力企业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依法治理结合起来,构筑法律风险防范的体系,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
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利用“六五”普法活动,强化全社会法治观念,构建企业法治理念。基层电力企业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同时加强电力法律法规的对外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大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守法意识,共建和谐社会。
加强企业法治管理。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基层电力企业要树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管理为主、以事前为主、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加强建章立制管理,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的归口管理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应避免随意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兴建、修订和废止,建立与本单位规章制度编制的程序,规章制度发布前经过法律审查,并由领导签发,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在新建、修订、废止或解释时应经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发布后应公开张贴,并及时组织职工学习;加强合同管理,基层电力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合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把好签约、履行、维权三关,使合同管理合法、规范、有序,防止无效合同,避免合同纠纷,减少企业损失;加强纠纷案件管理,基层电力企业可根据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在总结案件办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法律事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实行案件定期分析制度和报告制度,规定出报案、办案、结案要求和考核奖惩等一般程序,有效地促进企业法律纠纷的协调处理和预防工作,为维护企业权益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明确法律事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兼职人员,要加大对法律事务工作的投入,保障法律事务工作经费。基层电力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确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在参与和处理企业重大决策、改制改组、重大合同审核、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时的权限和程序,提高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
有效防范触电事故发生。基层电力企业应有的放矢地做好触电人身损害事故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强对电力架空线路等电力设施的巡视、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电力设施的安全隐患,减少触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电力设施保护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及维护工作,依照《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规定,在人口密集地区、台区、钓鱼场所等事故易发地段,设置永久性标志,并注意及时维护、管理与更换;重视漏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基层电力企业农电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电员的管理,将末级保护的维护明确列入工作范围,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安装率、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的管理,减少触电事故发生;加强触电案件现场证据收集工作,发生触电事故后,基层电力企业涉案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安全管理部门报案,涉案单位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积极配合公安及安全管理部门做好案件现场调查工作,同时开展现场证据收集及保护工作,向知情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经过,对现场环境拍照留存,书面记录、提取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对收集的证据建立专门档案统一管理。
【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10-07
创业企业法律风险10-18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07-06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风险06-09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控10-26
民营企业档案07-20
走访民营企业总结09-13
天长民营企业现状10-22
民营企业发展趋势10-30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