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1

高中数学教学准备是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先和学生在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进行准备,以实现对教学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条件要保证教学行为的成功,二是要保证教学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作好教学准备。以下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明确高中数学课的课型

要想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首先应明确高中数学课的五类课型:

(1)概念课:以学生进行“代表学习”、“概念学习”为主的课。

(2)公式、定理课(命题课):以学生进行“命题学习”为主的课。

(3)例、习题课(解题课):以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学习”为主的课。

(4)复习课:以学生进行“内化学习”为主的课。

(5)讲评课:讲评课作为对上述几类“学习”的一种补充,强化学习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五类“学习”及时调控,以利于及时矫正和巩固知识,为转入下一个环节学习作准备(实质上也是“内化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我国教育学中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就曾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虽然这句话可能有失偏颇,但他强调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对新学习有着最重要的影响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首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而不是学生在新的学习之前对所要学习的材料进行的预习情况。另外,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了解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抽样调查,对教师平时掌握的有代表性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二是进行诊断性测试,为了测评出学生的真实准备状态,在测试前不要告诉学生,以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而影响测试结果。一般说来,教师的经验有助于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但其客观性往往受到教师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教师最好借助多种多样的科学的测量手段,以便较准确地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并促使教学科学化。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教师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查明哪种教材或其中的哪些部分在这个时期不能有效地学习,但在另一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http:///原文地址http:///Article/Article.asp?nid=8558期却能有效学习;

2、应考虑了一般的和特殊的准备因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涉及哪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可以使较难理解的问题得以化解。

3.根据课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之前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介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最终形成教案等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应有所不同,下面就五种基本课型谈谈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2

体育新课程标准注意技术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加强情感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自觉地学习体育技术。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教学,让他们对一到二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并培养成为他们的爱好。

(1)优美的技术示范不可少。在新课程标准下,虽然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地学习,但是,老师的示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直观性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喜欢观察。老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多以直观教学为主。示范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特别是第一次给学生示范,就要做准确、优美,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形成直观的动作概念。当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是那么优美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

(2)灵活多样的练习手段很重要。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全是教师教,学生练,教学方法没有很大的变动,学生在这种方法下感觉很枯燥,学习的兴趣不能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他们的兴趣才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例如,我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竞争法, 还运用其他器材一物多用来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兴趣自然提高。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堂是一个民主的课堂,有学生的参与,也有教师的指导,课堂不应该是强制的,而是轻松的,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乐园。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一个强权者,而是学生的朋友。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成为课堂的双边人物,两者之间是互动的。老师甚至可以当作学生的朋友,一起参与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感情加深了,在学习时没有任何的隔阂,学习在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学习是自觉的,都乐于表现自己。例如,在低年级的跳绳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跳绳,有的学生甚至还是第一次见到跳绳,也有的学生还没有跳过绳,学生初次学习时可能会很不自然。这时候,老师做示范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来,无论什么方法都可以,可以连续的,也可以是单个的跳,甚至是一只手摇绳的跳,让学生在跳绳中初次感受到快乐。接下来,老师把学生的跳法进行分类,挑出几种最好的跳法,让大家交流。分析为什么这样跳最好,然后再分类教学,在几节课中反复练习。例如,有单脚跳、双脚跳、单脚连续交换跳等各种方法。对于学生的表现,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态度端正,都会表扬他们。对于还没有掌握技巧,丧失信心的学生,我进行鼓励,不要让其放弃。等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再教他们更有难度、更有挑战性的跳法。例如,双飞、交叉跳、双人跳等动作。跳绳的动作花样很多,让学生掌握跳绳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学生会有动力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1)通过指导调动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参与意识高,主体性强,则会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一开始就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是需要老师在不断地指导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学习方法也不是与生俱有的,也是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花最少的精力学最多的知识。因此,在每节课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称之为大目标,再把目标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要高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给他们定低一点的目标,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都有所进步。

(2)严格要求学生。体育课堂是在室外,学生有身体的参与, 组织起来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纪律是学习的基本保障,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的民主是提倡的,但是学生一定要服从教师的指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学习。

从学生角度反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篇3

一、反观传授内容是否“过剩”

想想也许你会后怕,咱们有时实施的教育,有多少苦口婆心的,有多少声嘶力竭的,有多少殚精竭虑的。因而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给学生需要的,扬其所长,他们的学习便是愉快的;一股脑儿给学生,学生吃不消,他们的学习会痛苦不已的。所以我们的备课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课堂的设计安排,发现学生的差异,实现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就能做到百花齐放、殊途同归。

二、反观课堂讲解是否“理解”

我们的课堂,要“顺应学生思维”,这才体现学生的主体。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以解决了教师的问题为完满,而是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课堂中能让学生 “想、说、做、实验、归纳”的尽量让学生去“想、说、做、实验、归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班级,课堂敢于放手,大胆放手,要知道什么是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什么是学生讨厌、不需要的。

三、反观作业训练是否“有用”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某一次考试结果,而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因此,作业的安排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针对什么训练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题目布置要精中选精,布置学生做的题目自己要先做,以确认这道题目给学生训练是否合适有效。达到学生训练以做一(几)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这样的作业训练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四、反观考试高分是否“高效”

据说芬兰很少有考试,但学生在国际测试中成绩名列第一。欧美孩子学习内容,远比我们少,难度也不高,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出现。说明分数虽然重要,但潜能、发展更重要!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可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追求分数的高低,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有能力的人是能考高分的,但是高分低能的人往往存在,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在能力培养上下工夫,只有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才会更高效。

单一追求考试高分是错误的,只有让学生幸福地学,高效地获取各种知识,形成熟练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才是有效的教学。

从教学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 篇4

蔡明宏

学校首要和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等都是围绕教学而展开并为教学服务的,“末位淘汰制”也不例外。本文拟从教学的角度谈一下“末位淘汰制”这种从西方舶来的教师管理制度。

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终身制根本不存在教师被解聘、待岗等,而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市场转型,教师任用制度也由教师任命制转变成了教师聘任制,在教师聘任制下,各类人员每年要经过考核。《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励的依据”。合同期满了以后,学校可以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解聘。在这种聘任制度下,末位淘汰制就成了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因此可以说它是适应教师聘任制的产物,是教师聘任制的衍生品。“末位淘汰制”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包括教师的道德表现、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效果等在内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量化打分,按照分数高低排名,最终将处于“末位”的一个或几个教师分流出现有的教学岗位的制度。“末位淘汰制”的绩效考核分数来源基本包括三大块:领导对全体教师的考核、学生对其老师的考核、教师之间的互评,最后将这三类成绩汇总得出平均分,再依照预先规定的比例(如5%或10%),把排名末尾或靠后的教师予以“淘汰”,将其解聘或使其待岗。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有利方面

1.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状况,优化教师队伍。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生源急剧下降,学生数量的减少使许多中小学难以自成规模,多数地区实行了并校政策,相应地教师就会出现结构性过剩,而我国中小学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师辞退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制自然就成为辞退不合格教师的首选手段,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末位淘汰制通过不断地去芜存菁可以加速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状况,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决定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2.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动机理论”把激励人的因素分为两类:防止人的不满意的产生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引起人的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之外;激励因素主要与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本身,保健作用是不能缺少的,但真正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则是激励因素,它的满足有利于人们提

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在城镇一些较好的学校中,教师的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相当不错,能够在这样的学校里任教已经成了许多教师的愿望。但是在这些学校里,双因素已经出现失衡。因为随着教师待遇等的提高,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思想却日益增长。实际上正面激励因素在一些人之中已然失去了作用力,在此情况下“末位淘汰制”这种反面激励是值得尝试的方式。“末位淘汰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作为其指导思想,从奖勤罚懒这种基本点出发,目的是要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体制,充分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在“末位淘汰制”下,所有的教师只有不停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学校组织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才能保证在整个队伍中不是落后者,才不至于被淘汰。末位淘汰制正是通过对教师进行排名使其产生一定的压力,增强其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认真努力工作,使其工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使学校呈现出一派活跃的景象,这样学校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

对末位淘汰制的质疑

1.被淘汰教职工的比例缺乏合理性,达不到激励全体教师的目的。

末位淘汰制规定的末位比例通常是当地教委的硬性规定,而不是从每个学校的特点出发制定的,这个学校适合淘汰5%的教师,在那个学校有可能需要淘汰10%的教师,因此淘汰比例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被淘汰的教师只是在绩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一名或者几名,因此这种制度只对平常表现不佳的几名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起不到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大多数教师仍然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不思进取的态度;更加事与愿违的后果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新手教师极其不利,老教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可能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新手教师,甚至是排挤新教师,由于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有可能在年度考评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绩效考核中除了教学成绩、出勤率等具有客观性外,诸如领导、教师、学生打出的分数都是由主观印象决定的,其科学性不强,因此最终的淘汰结果也不一定是科学无争议的,这就有可能造成真正教学优秀的人员被淘汰、不合格者获优秀的后果,真正被淘汰的不一定就是教学成绩不佳或是表现不积极的教师,由此挫伤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末位淘汰制于是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流入了形式,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很难有所提高。

2.容易使教师热衷于搞人际关系而忽视其本职工作。

实施末位淘汰制就要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而教师之间的互评和领导的评分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标准中两项指标,这种测评方式是凭主观印象给分,人为因素比较大,大部分教师很可能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打低分,借牺牲别人来提高自己,例如;某职高学校

在期末考评中有的教师得到的同事评分竟然是30分,还没有及格。末位淘汰制的施行容易使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和猜疑,致使同事关系紧张;再者部分教师靠走后门、阿谀奉迎、溜须拍马来巴结领导,得到领导的好评也可能造成不正之风盛行。与同事和领导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去留,因此比起工作业绩来说,教师更关心自己的人缘。

学校教学不是各个教师自己的孤零零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合作关系,而末位淘汰制只鼓励个人奋斗,忽视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养成,教师由于害怕自己被淘汰,心理上就会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住自我甚至背后中伤诋毁他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人际交往的过多投入必定导致教师无法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3.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违背了教学目的。

末位淘汰制错误地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纵容和迁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老师,这时对学生纵容的老好先生往往会得高分,而对学生严厉的老师却有可能被评为二等、三等甚至遭淘汰。教师为了能够取得学生的好评必然对学生放松要求,这种姑息纵容使教师失去了其在教学中的威信,污染了纯净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与教学目的相悖。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5

樊吉福

据调查,学生在写作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假、大、空”的“失真”现象已相当严重。真可谓童真流失、童意丧失、童情缺失。作文言语失真带来的不仅是作品的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的灵性黯淡蔫萎。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无奈和仓皇,如何从根上解决问题,如何扭转作文教学中言语失真的现象?笔者认为:提倡随笔化写作,主张一种回归本真的语文教育,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本真,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写作方式,也许能够走出假教学、假作文、假语文的尴尬境地。

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只要灵感现闪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

高效地进行随笔化教学,必须对导与写、师与生等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切实改变某些教学中不尽合理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

一,理论和实践的重新定位:尽可能聚焦实践

(一)打破教学常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随笔化教学训练。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得更舒服些。”的确,教师应当也必须要冲破钢筋水泥筑就的作文“围城”,从机械说教的模式转向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来,带领学生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快乐中酝酿习作情感,在快乐中捕捉文思。

(二)步入社会生活,让实践活动成为习作的素材源头。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到真正能深入到学生个体灵魂的社会生活中徜徉,瞄准作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生活的最佳连接点,从而为习作素材丰盈泉源。“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二,导和写的重新定位:先写后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主张:“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山东省邹平县的成浩老师也说:“是杨树就让它长成杨树,是柳树就让它长成柳树,不要求全责备,扼杀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言语个性,逼迫它们都变成整齐划一的冬青树”。只要是积极主动地、有创意地表达,就可以成为言语生命的有效生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的作文教学必须避免先入为主的给学生规定的写作套路,必须摈弃先导后写、步调一致的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教师要让学生说自己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或是习惯的方式去说,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思维,写出自己独特的、真情真意的作文来。从先导后写到先放后收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最本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孩子们的潜能,实现真实灵动、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和写作。

“先写”意味着“放”,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当然,学生提笔写作时,教师并非是清闲者。相反教师应冷静地对课堂的生成状态(事实上是学生的状态)予以全面细致地观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便考虑并组织下一步的“放”。“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

三、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重新定位:重视大阅读 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连课外阅读都变成了为应试作文而读,读的内容多为名人事例、范文、作文选之类,从读到写都带有浓浓的功利化色彩。如此教学,使语文这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不仅逐渐迷失了自己,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灵动活泼的学生。

所以,我们倡导“大阅读”。所谓“大阅读”,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伴终生的开放式阅读活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杜甫和鲁迅先生的话已经足以证明“大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倡导大阅读其实就是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改变学生精神世界贫乏荒芜的状况,力图唤醒知识硬壳内包裹着的“不见人本身”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亮丽的精神底子。正如王元骧所言:“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6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1~4题。学习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学前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学习过程:

一、明确课题

1.学生汇报课前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板书课题:百分数

2.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百分数的含义

教师出示麻辣火锅配料成分表。学生自学:

1)勾画出配料成分及含量。

2)填空:把火锅配料成份看作(100)份。辣椒占了其中的(45)份,花椒占了(38)份,其他成分仅仅占了(17)份。

教师导学:画图帮助理解

17

2.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生活实例:某市学生近似率的信息。

同桌互学:

1)轮流说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2)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想。3.抽象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提高

1.“学校新闻小记者”的活动。

教师出示以下信息

1)在某市学校附近的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是30%。

2)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不低于70%。

3)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学生说出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2.写百分数。小组学习:

每个学生轮流说出自己找到的百分数,所有学生记录。把所有学生写的百分数进行对比,找出好的写法。3.区分百分数与分数。

出示一组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

教师导学: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时,它的后面就可以写单位;如果表示倍数关系时,它的后面就不写单位。

学生试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四、全课小结

五、拓展应用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7

(一 )创设情境 ,以趣引新

1. 配图 : 今年的 NBA 总决赛在科比带领的湖人队和凯 尔特人队之间打响了.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马上就可以引起注意 ;其次 ,对书上的几年一直没变的情境作出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改变. )

2.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一下6月9日的比赛情况

(1)湖人队会胜利吗 ? (2)科比会得到30分吗 ?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体会吗? 是不是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无法确定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确定与不确定”.

(通过篮球比赛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

(二 )合 作探究 ,建立概念

1. 第 47 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最终在中国球员王楠和 张怡宁之间展开.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思考如下问题:

(1)冠军属于中国选手吗 ? (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 ? (3) 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王楠吗?

学生思考后有了答案,老师邀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同时明确:生活中有些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2. 巩固练习:下列事件中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 哪些是必 然事件? 哪些是随机事件?

(1)小明骑车去游乐场 , 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红灯.

(2)2008年开明中学春季运动会上 , 兵兵同学在初一男子100 m比赛中跑出了4 s的好成绩!

(3)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 ,6点朝上.

(4)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5)用力旋转画有红 、黄 、蓝 、绿四色转盘上的指针 ,指针会停在黑色上.

(在初步感知概念后 ,通过及时地辨别分析 ,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同时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

… …

(三 )活动引领 ,内化提升

1. 请你来参与 : 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 ,6个黄球 ,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充分摇匀,从中任意摸2个球.

(1)请你先猜一猜会出现哪几种可能的结果 ;(先引起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

猜完后,组织学生参与摸球活动. (用实践检验猜想. )

(2)请你就以上情境 ,分别说出一个随机事件 、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2. 请你来设计 : 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 ,6 个黄球 ,4 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 …

【活动设计意图 】兴趣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最大诱因 , 摸球、掷骰子游戏都是有趣的数学活动,更是概率中常用的数学模型. 抓住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随机现象,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协作能力. 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在提高中享受.

(四 )适 时迁移 ,拓展知识

1. 数 学中的事件 :下列事件中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哪些 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个负数的商小于0;

(2)如果a,b是有理数 ,那么ab = ba;

(3)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 ;

(4)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答后,教师给予总结:对于数学问题中的事件,不仅要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还要牢记数学中的有关定义、法则、性质等.

(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强化了概念. )

2. 在成语或俗语中也有 反映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和随 机事件的:

1水中捞月2守株待兔3杞人忧天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真正理解概念. )

(五 )总 结巩固 ,延伸知识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活动 ,你有哪些收获 ?

(引领学生全面回顾一下 ,从基本概念到生活实际. )

2. 前面的摸球游戏中 ,你觉得一次同时摸 2 个 球 , 哪种 颜色的球出现的机会大?

(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教学反思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生活实际问题 、掷骰子 、摸球等活动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再通过对摸球活动的探索,归纳出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方法可遁,有目标追求,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 在游戏中尽量达到人人动手 、 人人参与 、 人人肯说的效果. 如在摸球活动中两人一组,每人动手摸十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它需要抓住教学内容本质、根据学情建构,这是教材的一个活化、生长过程,教材只有当它以适当的形式进入教学活动时, 其教学功能被发挥出来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拓展 、应用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 掌握理性知识. 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现代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确立正确对待教材的态度,一是看到教材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平时要潜心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中才能紧扣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二是要认识到教材只是编写者对新课标的解读,要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教材不再是“死”不可变的,它需要师生有效学习活动激“活”; 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再现,它更需要“动态”的建构.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8

1.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心理和身体发展的特征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省教材内容设置体育课的主教材。在根据学校特色设定自身的主教材及体育课堂辅助教材时,要依据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灵活设置教材,确保内容符合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为学生所接受。在实验中发现,让水平高的学生玩“老鹰捉小鸡”,呈现出学生积极性不高,感觉“太幼稚了”的情况;让水平低的学生运用探究式方法学习小篮球运球技术,学生有积极性,但是在探究方法上理解不够,导致实践效果较差,出现“想玩,但不知怎么玩”的现象。然而,对于水平低的学生,更多的是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图示、影像、示范等方式,建立学生的动作表象,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实践和技术掌握。

2.擅长于观察,及时处理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不悦”

在一次体育课中,一位学生在整队做准备活动时被左右同学挤来挤去,不知站到哪里,在老师帮他安排好合理的位置后,周围的同学说了他两句,结果该同学就蹲在旁边哭泣。面对课堂中学生间矛盾的问题,教师不妨首先进行语言肯定,如:你先一起来上课,下课后老师“一定”帮你解决问题,好吗?其次,用肢体语言“分化”其内心的不悦,如,用手轻拍学生的肩膀;在其表现好的时候向其竖起大拇指等;再次,要注意该生的行为情况,用行动和语言分散其不悦的注意力,如,让其示范技术动作、进行语言或行为鼓励等;最后,教师要对课堂中发生的矛盾或不悦进行问题合理解决,确保问题不再“延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四个步骤能有效解决课堂中学生的不悦,对促进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效果显著。

3.用爱心和行动“暖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爱心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拥有爱生之心,才能够认真从事教育教学,才能够与学生达成“心灵互融”。

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多一份爱心和关心。体育课堂是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学生的身、心会得到释放,情绪和行为较室内会有一些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关注,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确保孩子能够积极、安全、有效地上好体育课。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爱心、关心和责任心。

4.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是身体条件。身体条件是影响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课堂实践的观察,发现肥胖学生在跑步练习中常跑不快,有不愿意跑步的情况;然而非肥胖的学生对跑步的趣味性很高,尤其是跑步比赛,趣味性更强;在篮球投篮的技术学习中,个子矮的学生就会出现投篮有困难,投不起来篮球,然而,个高的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投篮。还有存在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在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较弱,出现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等情况,导致完成动作时较困难,心理受到压力。第二是技术技能方面。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身体条件都较好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不会相应运动技术,导致积极性低。如,学生不会跳绳,在上跳绳课时就会出现趣味性低。在学生不会运动技术,没有相应的运动技能时,教师可以重点进行辅导,让其突破难点。比如,在仰卧起坐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一次都完不成,此时,我们不能单纯进行言语鼓励,而应降低难度,让其做难度小的动作,让其两手伸开,数量从少到多,在练习一周或两周后,再增加难度,学生就可以顺利完成仰卧起坐标准动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突破技术技能方面的难题,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第三是体育环境因素。有的学生喜欢运动,但是缺乏运动器材或运动场地等。体育环境的情况对学生参与运动的意愿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设置好运动环境,配置好运动器材,为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奠定环境基础。

5.建立学生个体自信心,获得成功感

体育课由于其户外活动的开放性及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等特征会让课堂过程出现一些不确定现象。常见现象有:肥胖的学生跑步受到嘲笑;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合作练习时受到同伴的“不情愿”;在投篮等技术练习时,屡次做不好导致灰心丧气;游戏比赛输了时,心情不开心……面对类似情况,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以维护学生自尊、增强学生自信心为中心,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

因此,在体育课堂中,面对过程中的情况,坚持耐心辅导、细心指导到心理疏导(简称“三导”),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关爱。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经验,“三导”方式能够有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的建立。

6.发展团体合作,促进课堂整体有效进步

团体合作是有效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师生感情的重要形式;也是有效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分组合作和团体合作的教学方法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作用显著。

有效促进人际沟通是体育运动的特征和功能之一。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或团体合作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体育技术要点的掌握,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进而强化体育课堂效果。

在体育课堂合作和游戏等环节中,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情感分享,讲出成败带给我们的收获,这不但能够巩固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更是学生身心的剖析。在学生的表现得到认可、情感得到表达、行为得到支持,那么,高效的体育课堂效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9

3、诗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国语言文学》(原《福建外语》)(ISSN1009-2756),2003年第2期。

4、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流行语,《语言与翻译》(CN-65-1015/H),2004年第1期。

5、Why Not Poetry: An Efficient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CET Class,《中国英语教学》(ISSN1005-538x),2004年第2期。近五年,共发表论文20多篇。

四、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1、如何使专科英语课程设置合理化(浙江省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来源:浙江省教委;立题年月:97.11;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调查、问卷、成文,第四; 项目进展情况:1999年11月结题。

2、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实验研究(20021019);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立题年月:02.5;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主持;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3、大学英语多途径、多形式、系统化教学模式研究(2002004);项目来源:绍兴市教科规划办;立题年月:03.3;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调研、第八;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强化训练试题库(20021023);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立题年月:03.3;金额:10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翻译试题、第五;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5、语用歧义的跨文化研究(200308);项目来源: 浙江省外文学会;立题年月:03.5;金额:15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语用研究、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6、横向项目;项目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立题年月:2005年1月;金额:10,0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7、普通语言学概论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立题年月:05.3;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语用学研究、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五、出版的专著或教材

六、参加重大学术活动1、1994年8月参加浙江大学组织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地点:杭州,获结业证书。

2、1996年7月参加浙江经专承办的浙江省大学英语1996年教学年会,地点:嘉兴,并有论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技巧探微》入选大会论文交流。

3、2002年7月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地点:北京,获结业证书。

4、参加了2003年1月、2004年1月、2004年6月、2005年1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阅卷及其培训,地点:杭州。

七、获奖情况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10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 素质 心理障碍 现代教育观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在蓬勃的发展。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经过层层挑选之后,使得高考分数很低的学生以及中职、职高的学生都进人了高职院校。不言而喻,这些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仅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反应也突出。对于高职生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进行英语教学,如何保证英语的教学质量,如何使他们掌握英语的读、写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还要拿到大学英语三级甚至是四级证书,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事英语学科的教学,仅仅只探索教学方法的路子,却忽略对高职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英语学习障碍的研究,是解决不了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看,这并非是单纯的教学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观、学习观等方面考虑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需要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把单学科的英语教学置于更大范围的教育活动中,从而,使目前的英语教学状况有根本的改变。只有从教育的高度才能发现教学的本质问题,只有从教育的.高度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教学问题。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特别是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环境下,他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功的经历,一直处于班级的底层。长期的心理积淀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所以,高职是“问题生”、“注意力障碍生”和“学习障碍生”相对集中的地方。已有的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表明,不论是“问题生”,还是“注意力障碍生”或者是“学习障碍生”,究其成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个人心理卜的某些特殊矛盾状态所致:认识水平低下与外部复杂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矛盾,独性与依赖性之间所构成的矛盾,激情冲动与自制力差之间所构成的矛盾,物质享受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认识粗浅与意志薄弱之间的矛盾等等。外部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失当一一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不当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庭结构的破裂,甚至家风不正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原来学校教育教学。作的失误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对学生教育的协调性,没能完全形成教育合力。

这此学生养成的各种不良习惯和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反映到他们学习活动的一切过程中。多年的积淀使他们的思维惰性得以强化,学习的愿望不强烈,他们的学习往往限于被动应付。课堂卜很少思考或者根本不思考问题,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处于最低层次,使教学的双边活动“一头热”,英语教和学的各项实践活动很难开展,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于他们的思维惰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环节很难落到实处,预习和复习等书面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课堂卜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时常出现。由于他们的思维隋性,仅有的书面作业成这些学生课后练习的唯一内容,而这唯一的书面作业也很难认真独守的完成;独众思考和独认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纸卜谈兵。他们的思维惰性,强化他们学习行为卜的惰性,没有基本的学习习惯:他们心理卜的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定势和思维惰性,对教师的教学和原有的教学方法构成厂严峻的挑战。所以,高职的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学科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方法观和语言观,抓住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习喷问题和其它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改变心理状态人手,弱化学生的群体性思维隋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心理优势”,从教育的高度、本质上解决英语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坚持不懈地补习他们所经历教育过程中的缺损环节,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塑造新的“自我”。否则,教师和学生只能是两股道卜跑的车,永远合不到一块,结果。导致教学失败。

三、克服学生学习障碍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的极小部分,这当中有许多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影响个人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经历和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只苏醒了一半”,缺乏学习觉悟,首先存在的是心理问题:没有成功的体验,自卑,缺乏自信,消沉,多次失败,动摇,怀疑,顾虑,紧张,怯场···。久而久之,自暴自弃,形成负面的认知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心理在不断强化,结果导致人格偏离。这些学生集合在一起,又互相影响,在认知能力上构成了“失败定势”,在精神卜形成了群体性的思维惰性,在行为上养成f懒散懈怠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首先要改善学生的心理:树“心理优势”。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学习;自我效能

行为是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状态可以决定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学习英语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心理的影响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其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作为情感心理的一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是一种情感动机理论,指的是学习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和主体的自我把握。这种心理进一步深化后就会形成自我效能信念,对人的行为和行为取得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简单的说,自我效能会对人的自信产生影响,而自信与否又是影响人行为后果的直接因素。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时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是影响他们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特别是要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心理动机进行正确的干预,引导学生数量正确的自我效能观,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英语的学习。

一、自我效能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日标、学习意志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影响,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和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决定学习者的学习行为(Activity)。自我效能高的人会以挑战者的心态去面对困境,去而对学习中的困难,以最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此时自我效能与努力的程度成正比;反之心理效能低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则会采取妥协、逃避的心理,在学习困难面前选择停止不全或者以消极的心理去面对。

(二)影响学生的情感反映模式。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能够及时的适应和调整,很快的就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将个人的所有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行为和过程上,以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学习可能产生的失败后果上,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感,进而阻碍学习的进程和行为,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自我效能与初中英语教学

鉴于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巨大影响,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和指导。

(一)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学习模范。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目标的确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会会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然后朝目标努力学习,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则会制定过低的学习目标。在以任务学习为导向的“牛津英语”下,任务的高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便学生能树立较高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日标,并以这个高于自己实际学习能力,但又是在可实现的范围内的任务作为学习的动力。毕竟有远大的理想,才有无限的动力。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的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外,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对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干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应该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近。因为,当学生看到一个能力与自主差不多的同学,在英语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后,就会增强自身的效能感,增加自己实现同样目标的自信心。因为,当学生在面对英语学习的压力和困难时,可能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判断力,这时模范的作用就起到啦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情绪的波动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比较大,多愁善感。这些情绪会常常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进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心理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或者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被削弱。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的帮助学生稳定起伏不定的情绪,以便保证自我效能的正常发挥,促进英语学习的进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在学习“u-nit 7 Colours”这个单元的词汇时,教师可以以“猜猜我是谁?”的模式组织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后,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站到讲台卜,面向同学们,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分别写有这些单词的卡片“Yellow,red,blue,green,orange……”每人一张,发到学生的手中,然后请下而的同学猜他们手中的颜色分别是什么。然后在猜对后,教师对“Colours”在西方的不同含义进行解读,然后请学生对该意义进行个人情感的表达。如"blue"与忧郁相关联,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忧郁”为主题谈谈自己的心情。通过这样充满娱乐性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英语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有情感抒发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和自我效能的提升。

三、结束语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12

英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满足我们日常交流、生活需要的英语,大体上可以理解为通用英语;其二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SP,它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

事实表明,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和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基本功已大幅度提高。步入大学后,学生已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通用英语。并且,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为此正在压缩。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应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学生?

2.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对英语人才有大量需求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国际分工在各个领域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客观上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从学生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步,高中毕业生的语言基本功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很可能会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 而CBI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客观的要求。

内容教学法主张用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使语言与专业有机融合是CBI理念的核心内容(陈冬纯,2014)。它从侧重语言技能到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再到侧重知识内容逐步过渡,这一教学理念正好为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路径(孙有中,李莉文,2011)。

2.1从学生角度思考

中国的大学整体上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而每个学校又有不同的专业,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艺术类学生。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本身水平存在较大的参差不齐性,因此, 大学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所带的学生是哪一类的学生,是哪一英语水平的学生,采取更适合该类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盲目的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CBI等一些这一当下盛行的教学方法。

语言的教学流派一书中,作者回顾了从500年前教拉丁语的语法教学法,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听说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暗示法等,到当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内容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历史上基本所有的教学主流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适用到具体不同的学生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例如, 语言交际法能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覃成强,2006);任务教学法描述而不是规定做事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时运用自己的交际能力(蔡兰珍,2001)。这些方法可以用到不同水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身上,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法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做到教学上游刃有余。

2.2从教师角度思考

长期以来,公共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便能够通过国家的四、六级等考试(张杰,2005)。而现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摆在高校英语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并运用与其专业相适应的高校英语(王利红,王玉芝, 2012)。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侧重文学文化角度,它更侧重于实用性。可以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讲授商贸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文科专业的学生讲授文秘英语,旅游英语等英语知识;为艺术体育类学生讲授日常交流的通用英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紧跟世界学术潮流,了解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便汲取新的知识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家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教育文献,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做到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课堂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工作需求,为学生未来就业成功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

在职教师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未来有意向当教师的人,在进入高校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回到学校再多读书,使“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 最终讲课达到栩栩如生,科研工作达到新角度,深层次,最终教学实践两不误。

3.结语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紧跟时代更新知识的职业,既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教改进行的这一转型时期,在CBI即将到来的教学时代,不仅要在一线与学生紧密联系,更要深入社会实践才能满足使CBI教学的要求,做到讲课内容“有血有肉”,科研达到新高度。

摘要: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改革时期,笔者从教授此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现阶段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出结论:在大学英语教改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要朝实用性,专业化发展;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CBI,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最后笔者指出,为更好的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不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未来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人,都要努力参加相应的实践去获得一手的资料。

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教学设计 篇13

已发表

要: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即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非语言交际交流被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比语言本身还要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把握得当,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e;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引言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这是对三年前试行版修改后的正式版,其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定义是: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更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懂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日常礼仪,不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多方面发展,知识和交际能力并重,使英语真正成为一技之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述

交际能力涉及包括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很多层面,它是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认为语言交际更加重要,因为交际和语言都是靠说话来表达的,而且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语法和词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L 1981: 145)。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也认为,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同样,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举止谈吐”也属于非语言范畴。以上这些都证明,在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风格所提供的信息量远比谈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就只有在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顺畅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关于非语言交际比较具体的一个定义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 1989: 7)。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教学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英语教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语课程都是讲授语法和词汇,侧重于读和写的能力,却忽略了任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听和说的能力;第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模拟演练,但这种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而且精读课仍然沿袭了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同学见到外国人的时候都会很矛盾,心里很想上前说话,但是又怕说完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too.”这些初中就背下来的对话之外就哑口无言了,最后只得以“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结尾;第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听说等方面也相对占优势,而且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对比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差异,当然也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内容。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只是属于工具性课程,语言交际能力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过四六级而学英语,认为学好语法和词汇就是学好了英语,只注重语言学习,却忽略了语言交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授课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非语言交际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在课堂以及课外环境中如果能满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多种条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教学本身起到的作用还大。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即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毕继万1999:153)。

4.1 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

教室环境在课堂非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国大学的教室一般都以白墙和黄褐色或蓝色的桌椅为主,简单朴素,适合学生思考学习。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与老师的位置安排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地位差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排列方式(traditional arrangement),即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三尺讲台上,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讲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众所周知,英语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是靠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互动来提高语言水平的,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利于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形成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

4.2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

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至关重要。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辨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Cooper 1988:57)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会最先体现在非语言交际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主张传统的尊师重教,课堂是严肃正式的学习场合,授课也是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远远大于其信息输出量,这势必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4.3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两者间非言语行为的过程,它加强了语言交际的意义表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教师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及地位,讲课要循循善诱、亲切和蔼,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近却有一段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距离,不利于语言的自由表达。提高教学水平的非语言交际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其智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活动。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上三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下面将逐一探讨改善与提高的方式:

5.1 改善教室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需要口语实践、师生互动的课程,非常需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传统的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工科实验课的桌椅排列方式——模块式,也就是教师不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上充当主角,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围坐,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而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学的内容与习题答案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自己解答,这样就相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带有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语言点外, 应重点讲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介绍和讲解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尤其是不同于我**语文化的交际手段、表现形式和含义及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或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

5.2 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因此也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库珀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Cooper 1988:58),包括行为表现、态度与感情、课堂控制等。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控制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如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太过亲密,比如说无话不谈或者过于放任,就会让学生态度散漫,课堂纪律和气氛难以控制;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过于严厉,又会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潜质。因此,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校。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 同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背景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戏剧以及排练外文小品、戏剧等方法来深刻地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更多时间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外资料涵盖了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接触课外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总体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设英语口语课。口语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看来是很普通的课程,但这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奢望。学生们很想像口语好的同学一样能流畅地进行演讲、辩论或是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他们在回答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英语就是“My English is poor.”这不得不让我们英语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们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却连嘴都张不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设口语课,长沙理工大学就探索性地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口语课,让学生在第一学期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视野视听说课程之后逐渐摆脱了哑巴英语的阶段,从学习语法、词汇的时期跨度到跨文化交际的高度,让教师在口语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导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交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那么它会辅助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教学方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语言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非语言交际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正如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教学实践中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流发货管理细则下一篇:樱花树下约定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