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杂文随笔

2025-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先生杂文随笔(推荐10篇)

先生杂文随笔 篇1

都如面部抽搐般附和微笑

金灿灿的项链的伪劣的银色男式手表交相辉映

我们手握着手

装作真实的一对般十指相扣坐在电影院的情侣座上

手心是各种廉价或昂贵的护肤霜或粉底黏成一团像一块烂泥

然后随着电影高潮演技爆发

配合扭曲出恐惧的脸色以及故作温柔的安抚

连怀抱的布满虚假补丁

我们肩并着肩

在冷漠的夏夜出走

然后绅士的一抱而起淑女的一声娇呼

在空旷的大街上演一出精心打造的大剧

主角们却都不约而同地叹息无人赏爱没法赢得耀眼的光环

我们挥手而别

嘴中各发出下次再约的口头邀请

手机不断闪烁出一串串数字却同样打进了黑名单

面容上都是空白的惋惜像面具动人

先是手中紧紧攥着仅剩的零钱来假作一出英雄救美的表演

又有虚伪的拒绝顺着贵重的口红吐出

我们后脚跟对着后脚跟

向着两条平行线进发

先生

原来生活是如此虚假

我们站在一起却从未了解过对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随笔 篇2

特写: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旅吧,请打开课文18课,以最快的速度读文章,读完后请举手示意。”

朗朗读书声随之而起。陆续地有同学举手。

师:“请看黑板,读课题。你发现问题没有?”

生:“伯父就是伯父,为什么还加上先生呀?”

生:“怎么能连名带姓称呼伯父呢?”

……

师:“谁能解决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生:“加上‘先生一词,说明我很尊敬伯父。”

师:“哦?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铿锵有力的读书声再次响起。

师:“请告诉老师,‘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生:“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根据?”

有学生回答:“从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三件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师:“笑谈《水浒》这件事怎么看得出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呢?请读笑谈《水浒》片段,找出根据。”

过了一会儿,不茍言笑的张志强朗声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不仅可以看出伯父关心我读书的态度,还担心我面子上过不去。”

我听了,眼睛发亮,心中暗喜:“哦,文中的‘我属于哪类人的代表?”“青少年。”

我趁热打铁:“那么,趣谈‘碰壁这件事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不用我吩咐,读书声又一次响起。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伯父为自己想得少。”刘文静同学落落大方地站起来,脆生生地说道。

“哦?”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伯父对自己当时所受到的打击,根本不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

“哦!”我和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可以这么读!多么了不起的理解角度!

受刘文静同学的启发,我借机发挥:“请读‘救助车夫片段,你认为哪些句子有言外之意?”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从这几句话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心是冷的,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关心下车夫。”

“真棒!”听了后,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

“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愉快。”这不正是课改的体现吗?

我的万先生杂文随笔 篇3

-03-还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要给万先生一个惊喜。之前我们有一起看过一个电影,里面有个玩具,万先生说小时候特别喜欢玩,现在都没得卖了,超想要的。于是啊,我就在某宝上非常努力的搜寻,花了好久时间,才找了个长的不太像,但异曲同工的玩具。然后把收货地址填了万先生的。过了几天,我和万先生一起去取快递。万先生翻到了这个写着他名字的快递,以为是自己的东西就没在意。然后,我故意接过来说,“你还买了这个东西诶?”万先生看了看,“这不是我买的啊。但是写了我的名字和手机号……真的不是我买的啊。”然后我又故意逗他,“哦,怕不是哪个小妖精给你买的呢!”这时候,万先生急了,并且有些怒,三下五除二就把快递拆开了,拿出来,一脸鄙夷的看着,同时说了一堆这个玩具的坏话,说买的人肯定一点都不了解他,还说要查一下到底是谁买的。于是,我的脸逐渐僵硬,也不敢再告诉他,那是我买的。然后把那个玩具骗了过来,之后默默的丢进了垃圾桶。至今,我都没和万先生提过这件事。情绪复杂,不想说话。

先生杂文随笔 篇4

另一位我非常崇拜的人物是胡适先生,起因是看到他这样的一段话“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在我看来他把独立与自由的关系陈述的非常恰当,而且十分振奋人心,使人感受其中的凌凌气概。后来通过阅读一系列的资料,了解了胡先生的生平故事,更加体会到他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个标语,一句空话。且不论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振臂高呼,就谈他就任民国驻美大使一事就足以看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得外部电,说政府今天发表我驻美大使。今天下午王亮畴有电来贺。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他本不愿赴美,不想在抗日的要紧关头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他愿意“与南京共存亡”,但时局需要他去与美国进行外交活动以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为了国家,他答应了这个只有他有资格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但也实话实说,对于市面上那些打着“民国风”旗号的大多数文化产品我是厌恶的,因为他们的“卖点”不是独立,民主或是自由的精神,而是些闲碎轶事或是些无关痛痒的风月诗词,令人无奈。

2016年5月25号,骤然听闻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在各大官微,公众号纷纷转载杨绛先生的生平故事,短小美文时,我呆呆地愣着,久久才回过神来。有人说“民国最后一位先生走了”,在当时我有同感。我不仅伤感“最后一位先生走了”,还觉得属于民国的那一道对真理的无限追求,对社会抱有深刻责任感与归属感的大门最终还是关上了,没能为后来人留下一丝缝隙。我看着许多人忙碌地转发着各式的文章,发表各样的言论,多为叹息与难过。但我明白,对他们而言,这不过是生活中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消息,他们不会去看先生们的思想也不会去理解其中内涵,更不会用他们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转发过后,他们关心的还是娱乐明星的恩怨情仇,还是五花八门的八卦轶事,这是一个真正“娱乐至死”的年代。他们会在归国科学家的消息下面狂刷“为什么年轻时没回来”的道德绑架,会在恶性社会事件下面评价“与我何关?”,在这个忙碌奔波的时代下,人们的怜悯心,责任感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与极度的自私,“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事件”等充分地证明着一点,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比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更魔幻。我们与民国的那些先生们,似乎只能在永不重现的故人年代相逢。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自我看过以后,就再也没能忘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弃自流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与其抱怨今时不同往日,倒不如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坚守着自己的准则,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未尝不是对他人的贡献,未尝不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易卜生曾经说过“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锻造成器”。百年前梁任公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穿越时光重重,至今看来,仍旧振聋发聩。倒不是说要灌溉些什么“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鸡汤文学,而是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若每一个人都抱着“反正我也改变不了别人”“折腾什么,也没什么用”的想法,那么你我只能共沉沦。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民国的先生们凭着书生的意气,靠着伶仃的一杆笔,与探寻真理的无限激情,不也走过了清末民初的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的硝烟遍地,抗日救国的民族生存危机吗?

怼你杂文随笔 篇5

那是她在考研,生活费不够了,需要借一下钱,我自然二话不说。后来她提过一次还,我看考研还没结束,她每天都在省吃俭用,就让她考研后再给我就好,我说我不着急。

说实话,我因为大事小事,自己现在也正在经历很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我还是感觉她更需要。

考研出关那一天,我很开心,感觉我们很久未见啦。一起吃的饭,算是给她开开荤,庆祝一下。她说接下啦要去香港玩。没想到后来她不仅去了香港,还去了东南亚,玩了将近一周。我不禁怀疑,她是真的没钱吗?

让我很受伤的是下面这件事。

周四我要和男朋友领证了,约我感觉比较好的朋友在结婚前想一起玩一玩。没想到她说再说吧,这三天都要去学习英语。我就跟她说了要领证了这件事,她说哦还有这么一层含义的啊,那我调课吧。我觉得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比较好,就说不用了,以后再说,不大点事。她就没有再回复我了。

就在昨天突然又跟我说,她觉得结婚前一起吃一次饭还挺有意义的,她把课调一下。我说没关系的但是还是挺高兴的。没想到她说那不约了?那不约我就去学跳舞了,我报了爵士舞班,我还报了书法班,我想回家写春联呢。我说挺好的。她说就是想让生活丰富起来,给自己找点事做。

此刻我已经有点心凉了。我在她心中算她的朋友吗?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抹不开面子了,就开玩笑一样的说看来钱一时半会是给不了我了。最让我受怼的是她接下来说的,哎呀你不提我差不多都忘了。

清明上坟杂文随笔 篇6

后来跟二哥一起去,我只是负责提提东西,跟着后面跑,也并不知道是在给谁上香。反正哥哥都记着,也不用我操心,一起有个伴儿而已。

别人家上坟都是趁天黑之前上好,我们总是要等到天黑之后才开始,因为看着零零星星的火光像是天上散落的星星,别有一番风景。我经常坐在半山腰上,看对面的山上零零星星的光,吹吹冷风,周围零星的光和不时传来的鞭炮声,风声,一叠叠地涌过来,有一种悲壮又带点阴森的感觉。有时候二哥会悄悄躲起来,然后故作阴阳怪气的声音想吓我,其实一点都不恐怖,这种伎俩玩得厌了,他就在前面一直跑,把我甩在后面,以为我会害怕,其实怎么会呢。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上坟,除了爷爷奶奶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些应该要去上的,我对父亲说,“我只上爷爷奶奶的,其余的我记得的就上,不记得的就看着上。”父亲也是不怎么敬鬼神的,他总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死后就成了一堆土,做得再好都是给活人看的。所以好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下面躺着的是谁,只是像完成某种仪式,又像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像以前一样看对面的山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火光了,一个也没有,漆黑一片。那些躺在黑漆漆的树林里或田埂上死去的人是后继无人还是只是无人问津,无人记得呢?

记得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在每个祭祀的节日里如果有人将死者的照片供奉起来,他们的魂魄就会来到人的世界来看望他们的家人。如果阳世的所有人都不再记得他,他将在另一个世界完全消失。

上坟也是一种仪式,其实并不是为了表达思念,而是一种传承,生命的传承,所谓后继有人。在农村,哪一家坟前的的香火旺盛,众人都会说,那谁谁谁家人丁兴旺,不忘本。

爱的杂文随笔 篇7

笑靥如花的站在我面前

清甜的说,妈妈,女王节快乐

我欣喜,我激动,我流泪

我终于看到你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看到了一棵幼苗,长成了大树

这期间的辛酸谁人能懂

你哇哇落地

呀呀学语

蹒跚学步

每一步心路历程让我刻骨铭记

把你捧在手心里,怕摔了

把你含在嘴里,怕化了

把你放在任何地方,都牵肠挂肚

朝朝暮暮,年年岁岁

小小的蛋糕,承载着浓浓的爱

你亲手给我喂一勺

我陶醉在甜蜜中

往日的辛劳荡然无存

爱要时常说出口

对你爱的人

和爱你的人

她杂文随笔 篇8

可他不会向其他的那样,一进到房间便急色地开始乱摸。要求后入,然后趁我背向他们的时候偷偷摘掉避孕套。他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癖好,有时候一个晚上我们甚至只是聊天。

他会向我提起他的家庭。他有一位贤惠温柔和一个刚满17岁的儿子。他们是在大学的时候相识的。那时候的她扎着两把辫子,先把头发分成两半往前摆,从耳朵开始顺着往下编,最后用印有樱桃印花的发绳捆紧。他们经常一起骑着自行车窜过这座城市的小巷,骑累了便停下来喝一碗糖水。她会坐在他后座上,搂着他的腰咯咯咯地笑,她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很甜,比糖水还甜。她还特别喜欢吃糖葫芦,每次遇到撑着糖果稻秆的小贩他便会买一串糖葫芦给她。有时她也会突然想尝试别的口味,譬如糖苹果,亦或是糖人。

迷失上海杂文随笔 篇9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漫无目的的行走着,只想看看这周遭有什么能吸引我的,有什么独特的店铺能抓住我的好奇心。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成了我出门觅食唯一的途径。软件里的几颗星,几幅图,还有几句他人的似真非真的评价,决定着我国内几乎大半的餐食。我们什么时候变得那么没有安全感了?即使因为门店的特色走到门口之后,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打开手机再次确认,只是为了避免任何的未知。

可我就是一个喜欢未知的人。我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去不同的地方,走不一样的路。每每旅行,我都不喜欢特别确定的行程,定个酒店定个机票,其余的时间,不如留给自己慢慢探索。那些别人推荐的景点美食,不过是别人的脚步。而你自己的发现,才真正确定了你的旅程。

没错,这样的生活中,迷路在所难免。与其自己摔倒了爬起来换个方向,我也不想痴迷于别人的路。人只活一次,追随自己内心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吧。我很讨厌“后悔”二字。既然我们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去幻想那些过去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在经历的那一刻就将一切可能用上去追求呢?失败又怎样?遍体鳞伤失去所谓的自尊又怎样?在我的世界观里,如果达到了就皆大欢喜,没有达到你也收获了一个不可能的解释,但是连争取去努力都不愿意那最后只可能一无所获。

没有顾忌的向前冲,用尽全力的去追求。收获很多,事与愿违也很多。有时候也总会想着,我是不是真的没有这样的能力,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样环境?我不知道啊。可能我觉得不拿头撞一下,永远也不知道,面前的那堵墙,它是不是空心的。

街道上有着各式各样的人们。有电话里说着要和小十岁的弟弟断绝关系的中年大叔,有互相搀扶缓缓在树荫下散步的白发伴侣;外卖小哥不停的按着喇叭在机动车和人群中蛇一样的穿梭,二十几岁的情侣打情骂俏的走走停停但始终牵着彼此的手;三五人群围在路口看着警察处理着正在对骂的两个人,零星的几个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等待着网约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比我更精彩的一段生活;他们每个人,也不得不在这加速的世界中遵守着一些基本的平淡。

走了二十多分钟,忽然觉得周围的街道有些熟悉,再往前走走,确定了这是我前几天跟着推荐来的咖啡馆。咖啡馆边上有着家台湾牛肉面馆。前几天从这家咖啡店出来的时候,也想要四处逛逛,于是就没有在楼下的面馆停留,心想着,以后有缘再吃吧。没想到那么快就还能再遇见,也不管好吃不好吃,就在这里结束今天的迷茫吧。毕竟,那些有缘再见,不是每一次都能实现的。

李大爷杂文随笔 篇10

我喝大娘家的豆浆长大,每天出门看见大娘都说,大娘明早给我留豆浆。大娘就笑着说,那你明早五点半之前一定得来,我就回家告诉我妈。事实上,我妈就在五点半之前去过几次,大娘每次都把豆浆灌在暖瓶里给我留着,等我妈六点多睡醒了去取。有一次,一天下午,我出去玩,大娘看见我问,还喝豆浆吗?我说喝。半天才反应过来,咦…下午哪来的豆浆,大娘就笑,领着我去豆腐坊,给我盛了小半盆豆浆,还加好了糖,让我端回家。大娘说,中午又做了一次豆腐,豆浆多留了点,你还真是有口福。我端着那个小盆回家,就像端着那个年纪的我的全世界。

大爷有三个儿子,我就和小儿子最熟。因为年龄差,当我还在满世界占地盘时,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正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一个备战高考,一个刚入高中。大爷大娘没工作,还要供养三个儿子,家里困难,孩子们都过早地成熟起来。小儿子后来自愿辍学不读,外出打工了。我最熟悉的邻居哥哥,从此再也没有陪我们玩耍过。直到后来,我们也没人出来玩,哥哥带着漂亮的女朋友回家见父母,才意识到,已经过了那么多年岁。

大爷有一片地,具体在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季节,大爷大娘都一直忙活在地里。由于地域的原因,我家那种不了什么农作物,一年温差将近90度,没等作物长熟,天气就变冷了,所以只能种些大葱土豆白菜这样常见生长周期短又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一到秋天,大爷和大娘连卖豆腐的时间都没有,起早贪黑到地里赶在天气变冷前将菜都收回来。那半个月的时间里,不停地有菜被运回来,又不停地被卖出去,当一切都结束时,老两口满脸都是幸福以及感恩老天的关照。

几年前,大爷的小儿子结婚了,后来又抱着胖乎乎的大孙子回来见爷爷奶奶,那年,大学毕业的大儿子有了不错的工作,也带着媳妇回家见公婆。那是大爷家最热闹的一年,二儿子大学毕业回家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全家齐聚,大爷逢人就说,今年一定要过个热闹的团圆年,从大年三十开始,鞭炮声就没断过。

大娘贤惠,是典型的旧社会妻子,任劳任怨,手也巧,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把一切好的都留给了丈夫和儿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娘加入了一个教会,有了信仰,从此做人更是虔诚和朴实。自从供养完三个儿子,老两口不做豆腐了,再也不用两三点钟就起床做豆腐,晚上吃完饭还要去豆腐坊做准备,可劳动人民自古勤劳,地依旧种,夏天大娘晒一些菜和肉干,初秋大爷就骑着小摩托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山上采摘山货。大自然给了我们寒冷的气候,却给了我们无数的自然宝藏,各种丰富的天然美味按时节能采摘一个月。

一天吃完晚饭,我妈去外面散步,碰巧大娘也出门,两个人坐在外面一起聊了一会儿,大娘说最近觉得鼻子不舒服,我妈说那就去医院查查吧。大娘说教会里说,只要人心向善,虔诚信奉,一切灾难都能过去。我妈说那生病也应该看病呀…再后来,大娘就不怎么出门了,大爷的气色也不如以前好,突然有一天,大爷的儿子们又都回来了,还大吵了一架,一段时间后,我听我妈说大娘去世了。鼻癌。直到最后都不同意去医院看一看,抢救时才知道得了癌症…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眼前浮现出了大娘当时说自己不舒服时的痛苦以及信奉真主的坚定。上天给了这个朴实的劳动人民这样一个结局,我不知应该做何感想。自那之后,大爷不再种地了,秋天依然早出晚归采摘山货,然后就在家做家务,给未成家的二儿子做饭,身形单薄,容颜也越发苍老。可每次我回家,都会对我热情的笑,爽朗地说着好些的话。

上一篇:影响线损的因素及降损方法研究下一篇:播音主持专业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