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精选5篇)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篇1

(一):相信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者:龙桥幼儿园托班黄老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一直比较相信的教育方法,因为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让他们在未来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较为从容不迫的应对。可是当我面对班里这一帮还不会穿衣、甚至还不能自理,每天上学还会哼唧哼唧、吵吵闹闹地不肯来上学托班小朋友的时候,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乱了套。开学的第一周都处在哄孩子的阶段,秩序与规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每天最担心的是一是户外活动,怕排在后面的孩子掉队;二是安全事故,班里有温柔听话的小朋友,当然也会有完全听不进的“调皮捣蛋王”,而这些“捣蛋王”分走了我大半的精力,做老师的斗志荡然无存。

读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似为我赶走了头顶的乌云,解开了重重的困惑。书中崇尚给孩子带去爱与自由,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孩子空间敏感期的一章,那里的孩子能够充分利用感官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空间,你会看到有孩子所在狭小的柜子中,有孩子钻在大的车轮胎中,有的孩子爬上了高高的体育器械上。这些要是放在我们班,我肯定是会阻止孩子的行为的,而且会美名其曰“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孙瑞雪老师说,老师要相信孩子,他会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既然他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自然他也会有办法下来。而我总是呵斥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企图通过向孩子传递“危险”的信号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可能这样的举动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想“授之以渔”也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自己探索,不参与他们的成长也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在一个允许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内成长。

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二)作者:龙桥幼儿园中班谢老师

最近幼儿园传阅的一本书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刚开始,我连书本都没有拆封,但是我听老师们说这本书写的真的很不错,值得看看。这个时候才拿出书本来看看,觉得哎呦,不错哦!往后翻了两个事例,和我们班孩子很像很像,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可以了解到孩子很多东西,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印象深刻记在大脑里面。

“成人粗糙的感情有时很难体会孩子细腻的心灵”,这句话我很喜欢,我赞成,在与我们班孩子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孩子很爱帮助老师阿姨做事情,他们常常喜欢等待,等待你分配事情给他,有一次,我手头上的事情很多,我们班的姐姐妹妹就在等老师忙好,就问老师要不要撕字宝宝。她俩就会很安静的在等待,孩子的心灵是细腻的。

爱与自由这个教育甚好。有段时间我们班小男生特喜欢带玩具过来在放学时和好朋友交换,我并没有干涉,既是放学时间又是孩子的自由,而他们的家长也很配合,都没有干涉。我觉得这样的机会能在周围世界中活生生地去经历与他人的交往,体会各种喜乐和忧伤。这是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我很幸运也很开心能参与孩子的敏感期,他们是需要被疼爱的。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快快乐乐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三)作者:龙桥幼儿园小班董老师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书,它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真实的小案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新妈妈和幼教工作者更好的陪同孩子快乐的成长。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了几点:

1、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标准,孩子有孩子的取舍。在大人的价值观中,一个价值的东西就应该换同等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幼儿来说,他换东西就是凭自己的喜欢,我喜欢这个东西我就和他换,不在乎物品的价值,这在家长的眼中是不可以的,大人用钱来衡量幼儿的决定,认为这是不可以的,从而否定幼儿所做的决定。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幼儿。

2、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秩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内在的极大混乱和不是。这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为“直线思维”.在这点上我认为对我们幼儿教育者来说可以很好地利用孩子的“直线思维”来培养幼儿的各项常规。

3、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经常就会出现抢东西、打架等等各种麻烦事件。但是让一个大班的孩子看一个托小班的小朋友这个时候他就有了责任感,有责任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孩子,也不会欺负。每次中午吃过饭,下去散步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经常乱跑,我就让大班的孩子牵着我们班的孩子散步,散步后送回我们教师睡觉,他们都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在这件事情中他们也有了成就感。

4、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幼儿园,无论它多么高级,也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家,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爱和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爱的家,可以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性格。一个有爱的幼儿园,孩子会喜欢来幼儿园,喜欢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让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有爱和自由的环境吧。

审美敏感期,给幼儿最佳的引导 篇2

一般来说,幼儿在3岁以前,穿着打扮都会乖乖地听从父母安排,让穿什么就穿什么,让理什么发型也不打别。但过了3岁,最迟到4岁以后,孩子就开始“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了,他(她)不再甘做“妈妈的洋娃娃”,即使穿得不伦不类也要坚持自己来搭配服饰。女孩子往往偏爱公主裙、高跟鞋甚至妈妈的化妆品,男孩子不再让家长剃光头,并酷爱某种卡通图案。也正是从这时起,幼儿们对美术、陶艺、舞蹈等艺术形式产生兴趣。不少孩子会将美的东西“占为己有”,凡事追求完美,有一丁点儿瑕疵就不依不饶……这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幼儿在“审美敏感期”的正常反应。此时,家长若能敏锐地把握孩子的“审美需求”,因势利导,让孩子对真善美的事物产生较强烈的美感体验,便能促进孩子审美心理的正常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审美倾向,轻则会因“过度爱美”干扰孩子的正常生活,重则会因过度迷恋某些事物或爱慕虚荣而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具体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美育要从娃娃抓起

(乔女士,小学美术教师)

很多人认为,“美育”就是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体面,给他们报美术班、模特班,让他们接受艺术熏陶……其实,真正的美育远不止这些内容,它不但能帮助孩子推开艺术殿堂之门,还能给他们带来平静美好的情绪,提高他们的智商。

从怀孕时起,我就把各種各样“美”的载体用于我的胎教。女儿小婕在娘胎里就习惯了听音乐、“看”画展、接触大自然、参观博物馆。她出生后情绪非常健康,哭闹时只要一听见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每次带女儿出门,不管她能不能听懂,我都坚持向她描述各种美丽的事物。看涟漪,观落日,闻花香,晒太阳,我把握每一个机会,把我对事物的美学解读传递给她:“奶瓶是粉红的,如同桃花;小床是红色的,好像太阳的脸;尿布是软软的,好像棉花糖……风儿亲你的小脸……”

女儿半岁后,我常让她踩在我的脚面上,随音乐在地毯上和我一起跳舞。因此,几个月后,小婕一会走路就能翩翩起舞。她会捕捉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并陶醉其中,甚至看到一道光射进屋子时,灰尘在光柱中旋转,她也能欢快地唱啊跳啊,自得其乐。

小婕的“学说话”与“体验美”密切结合在一起。她开口说话比较晚,却很快就能说完整、丰富的句子。幼儿园老师说她词汇丰富,常用“文绉绉的形容词”,让人吃惊。

一次,小婕变换各种角度观赏光线在花上投射的“金粉”。那时候的她不太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加上手舞足蹈。我感叹说:“好漂亮,‘画家’给花儿涂上了金色,真奇妙。”小婕从此记住了“奇妙”这个词,每当发现美丽的东西时就会脱口而出。不久后,小婕被一个小哥哥欺负了,我一番抚慰后她仍感到委屈。我说:“小哥哥眼睛里有‘金粉’呢……”小婕便凑过去看。小哥哥刚被爸爸责备,正“梨花带雨”,小婕立即停止哭泣,一本正经地欣赏着哥哥泪珠中的光线折射,大声说:“奇妙!奇妙!”

从很多类似的例子中我发现,美育能让孩子破涕为笑、笑迎挫折、幽默大度。

小婕在艺术方面展现出比较高的天赋,很多人建议我给她报兴趣班。我的原则是“多欣赏、多熏陶,直到她极度渴望时,再接触技巧性的东西”。所以,我家电视锁定CCTV音乐频道,小婕除非睡着了,其他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欣赏到音乐。周末有空闲,我们还会带她去博物馆的“手工艺展厅”观看艺人们现场画扇面、做雕塑、织土布、玩陶泥;每逢有人现场题字作画,小婕都能津津有味地看好久……花鸟市场和古董市场,也是我们常逛的地方。漂亮的小玩意儿,小婕过目不忘,回家后还能凭记忆画出来。

小婕上幼儿园中班后,我发明了一些小游戏来满足她日益膨胀的“审美欲”和“购买欲”。比如:我打印与芭比娃娃有关的图片,比如衣服、发饰、马车、鞋、包等,然后塑封剪裁,让小婕“给芭比穿衣服”。在这个过程中,我教她颜色搭配的原理,提醒她穿衣要得体,要分场合。遇到她心仪的衣服鞋包,我鼓励她先画下来,想一想:假如买回来,该怎么搭配?该在什么场合穿?我这么做,既能满足她对美丽的衣服或饰品的占有欲,又非常省钱。因为当她画好衣服并塑封起来贴在衣柜门上时,便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买不买都无所谓了。

四五岁的女孩子常为“公主裙、水晶鞋或水钻发夹”拉帮结派,孤立不时尚、不漂亮的孩子。为此,我更偏重对小婕进行“内在美”的培养。看到清洁工认真扫地、快递员满头大汗地送快递时,我会大加赞美:“好勤劳的人,真美啊!”当看到小女孩打人、说脏话的时候,我会当成反面教材。在陪女儿看《迪士尼公主》《芭比娃娃》《巴啦啦小魔仙》等动画片时,我启发女儿:“这些女孩,有什么美的品格?”

一次,小婕为了多玩摇摇车而大哭大闹。我拿出包里的梳妆镜递给她,说:“芭比娃娃会这样吗?”小婕乖乖地下车,恢复了“芭比状”……家里的大人们,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小婕便会说:“奶奶,发脾气好丑啊,重新美回来好不好?”

有人说,幼儿的生命是个小宇宙——他(她)天生能与大自然沟通,并从中得到灵感和审美。我借助“品味花前月下的自然美、近距离接触民间手工艺、从事蓝天白云之下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将美感体验注入女儿的生命中,让她内心强大起来。现在,小婕已上小学二年级。她比同龄的女孩更大气,不搞小团体,乐于分享;她积极上进,阳光健康,自律宽容——任性的时候只要稍加提醒,她就会收敛脾气。而且,她有自己的审美观,不人云亦云。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件事:一位“90后”妈妈斥资数百万元给女儿买名牌,并拍摄了以名牌衣物为背景的照片。家人讨论这则新闻时,小婕也凑过来看手机。她说:“衣服挺好看,就是背景太丑了,应该去海洋馆或张家界(我们曾带她去过)那样的地方拍照片!背景如果是海豚、海狮、高山或白云,会更美!”

这番话,让人不能小看这个7岁的小人儿!她已经能够分辨出那是充满土豪气息的炫富,而不是真正的美。怪不得,我每次陪她逛街,她都不选公主裙等款式,也不执着于买名牌,而是挑选一些优雅低调、物美价廉的衣物。原来,她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观,所以敢于坚持风格,笃信自己是造物主最美的作品!

男宝迷上“美人鱼”

(周女士,33岁,公务员)

我曾先后在消防站和武装部工作多年,同事多是铁铮铮的汉子。所以,当4岁儿子迷上爱丽儿,变得爱哭闹、爱臭美时,我非常焦虑。

爱丽儿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的美人鱼公主,有一条大尾巴和一头红色的卷发。儿子第一次看到她时就被深深吸引了。他央求爷爷给他买了爱丽儿玩偶,爱不释手。我担心他整天抱着一个美人鱼玩偶睡,会不会太娘了。

进入幼儿园中班后,儿子的很多表现都像小姑娘。他喜欢偏中性的服装,常用水彩笔涂指甲;他常将地上的亮片、假钻、玩具——其实都是别人丢弃的垃圾捡起来,紧紧攥在手里。

我向幼儿园老师咨询时,她说很多同龄孩子都有类似表现:“喜爱美人鱼也是探索美的一种方式。您不用太担心,要先理解孩子,才能引导孩子。”

老师的话启发了我,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澄澈爱美的童心来欣赏儿子,与他沟通。

此后,当儿子追求完美、反应敏感时,我不再说他“小心眼”“娘娘腔”;当他抱着爱丽儿絮絮叨叨说个不停时,我不再一遍遍地强调“她是玩偶,不是真人”;当他一次次地询问爱丽儿为什么没有腿时,我耐心地告诉他有关审美的“黄金比例”,让他知道爱丽儿的尾巴之所以漂亮,是因为符合这个比例……

改变沟通方式之后,儿子将审美重心从爱丽儿转移到了更多事物上。我乘胜追击,继续引导他发现无处不在的“美丽”,来平衡他以往比较偏激的“审美倾向”。

比如吃饭。从前儿子喜欢吃几口就停下来,用调羹将米饭弄得平平整整,然后再继续吃……看到他将热饭吃成冷饭,我常常火冒三丈,训他一通,可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我改变思路之后,克制自己不去唠叨,而是富有同理心地说:“宝贝儿,你喜欢平平整整的饭吗?那妈妈可以教你一种新的吃饭方法。”于是我教他从米饭的表层轻轻刮饭吃,让米饭始终保持表面平整。学到这个本领后,儿子的吃饭速度快多了。

比如磨叽的习惯。我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理解了儿子的“慢腾腾”——大人关注时间和迟到,儿子只关注周围美丽的事物。上学途中,儿子常常一步三回头。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小区绿化带的树枝间那一张张美丽的蜘蛛网,是他磨叽的根源。我不再责怪他迟缓,而是问:“宝贝儿,你发现了什么漂亮的东西呢?”儿子仿佛找到了知音,拉着我寻找正在织网的蜘蛛。我陪他略微“磨叽”一下,然后说:“哇,闪闪发光的蛛网好漂亮,我真想停下来欣赏……不过,放学时再来会更好,夕阳下的蛛网才最漂亮!”儿子乖巧地跟着我加快了步伐,边走边和我讨论晚霞和彩虹的颜色有何区别……

再比如浪费的行为。儿子看到东西破损或有了皱折就会哭闹,坚决要扔掉。我换一种处理方式,启发他:“我们能不能在旁边加点儿什么,让划痕变成漂亮的小花或小羊?”当儿子因别人弄脏他的手工作品而愤怒时,我引导他在污渍或破损的地方进行想象力发挥,创作出美丽的图案。在“变废为宝、化丑为美”的过程中,儿子学会了变通和思考,知道了坏事是能弥补、转化的。于是,他那些过度敏感的情绪化反应逐渐减少,在扔东西之前也会先征求大人的意见。

此外,我注重培养儿子的男子汉气概。我点播阅兵式的视频给他看,让他欣赏军人的飒爽英姿,训练他“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他逐渐意识到“仪仗兵的一举一动都很美”,并刻意去模仿。除了每年的家庭旅游、每周例行的爬山,我还带儿子去观看消防演习,欣赏消防官兵身手敏捷的美。

儿子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美人鱼、蜘蛛网、米饭和白纸,他喜欢上了拍照,跟爸爸学习PS照片……而且,他的敏感易怒行为越来越少,快乐大度的品格逐渐形成。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再担心他会变成“娘娘腔”。

或许,在这个男性缺席的教育环境中,很多男宝都有过“娘化”的审美倾向,让家长虚惊一场!其实,真的不必太紧张。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不但不会变得娘里娘气,还会拥有比一般孩子更高雅的审美情趣。

不要“臭美”要“审美”

(陈女士,资深幼儿教师)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說过:“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幼儿,长大后不会平庸,也不会很野蛮,也不会很庸俗……”的确,幼儿在三四岁时表现出对审美对象执着的追求,是一件好事。家长们要敏锐把握审美敏感期,给予巧妙引导。

首先,家长要理解幼儿为审美表现出的“偏执、顽固和完美主义”。比如:在书上乱涂乱画、在玩具上“签名留念”、给汽车内壁涂上颜色、将好端端的东西丢弃……家长切忌嘲笑、打骂、贴标签,而要开动脑筋,提供适宜的途径让孩子尽情发挥,比如开辟一面墙壁专供孩子涂鸦,买来玩具汽车让孩子染色,帮孩子重新布置房间等。案例中的小婕妈妈,打印了芭比娃娃衣物的图片,教她搭配。比起买实物,这种虚拟的方式也能让孩子得到美感体验,而且非常省钱。

其次,培养孩子具有节制的品格。幼儿对“美”的判断比较幼稚。他们喜新厌旧、经常“为美而忘记时间、不顾他人”。这种情况下,家长应给孩子较少的选择项。比如挑衣服,只能三选一;买鞋子,半年才能买一次;买包包、饰品、洋娃娃等“奢侈品”,必须通过某项家务赚取经费。当幼儿因衣服“款式旧、非名牌”而不愿穿时,家长可以夸衣服干净,引导孩子明白“衣贵洁、不贵钱”的道理;家长也可以找裁缝或DIY,将旧衣服改造。当幼儿因外貌而攀比时,家长要通过积极的影视作品、绘本故事或公益活动等手段,引导他们明白“心灵美”的重要性。

再次,推动审美意识向更高阶段、更广层面发展。一般来说,审美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像案例中的周女士,引导儿子的审美从“美人鱼、白米饭”发展为“仪仗兵的风姿、男子汉的气概”。家长可借鉴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孩子吃出境界、玩出水平。比如“水果审美”。带孩子去农场采摘水果,教孩子辨别水果的新鲜度,制作水果拼盘。在这个从“吃的美感”提升到“劳动之美”的过程中,孩子还能了解到相应的常识。也可以来个“晾衣服审美”。让孩子在长长的晾衣绳上搭配出美感来。不妨问孩子:“小衣服与大衣服之间应该如何排序?”“不同颜色的衣服应如何摆放?”如果家长动脑筋,就可以教孩子把枯燥的家务“做”出美感来。还可以来个“锅碗瓢盆审美”。先让孩子认识各种厨房用具,然后让孩子听锅碗瓢盆发出的各种声音,比如可以将液体倒入不同的容器,让孩子感受它们各自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让孩子离开厨房,凭听力来判断家长正将液体倒入哪种容器,家长甚至可以鼓励孩子用厨具来演奏,鼓励孩子大胆创新。

《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托夫人的教育》是两本举世闻名的家教名著。两位伟大的家长都在孩子幼年时经常带他们到森林里散步,边欣赏边教导,从审美的角度启发孩子对各科知识的兴趣。他们在陪孩子看日出、画美图、欣赏鸽子在天空中飞翔的轨迹、临摹柔风拂过树梢的弧线等过程中,引导孩子将审美体验上升到艺术、科学、音乐等精神层面。两位作者都认为,年幼孩子的感官是完全开放的,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审美环境。只要是美的东西,孩子就会自然地经历、感受,艺术来自生活的每个角落。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一:《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922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二:《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837字)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三:《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560字)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四:《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114字)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未来的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教师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五: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73字)

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玩具带来,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妈妈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妈妈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妈妈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东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们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感期到来了。自从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特别喜欢去捕捉班上幼儿的敏感期和书中对照深刻体会一下。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几天她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认识数字的敏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

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为幼儿的敏感期多做准备。班上已经有明显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门窗都贴着相应的词语,还有识字家园。也可以在发作业时让识字敏感期中的幼儿对应着小朋友的名字去识字。让儿童把文字和语言与它对应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记住并理解地识字。成人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有一天和爸爸视频,她一看见他爸就喊:你好老公,老公我爱你!”当时的我很震惊,我一直对她爸爸的称呼都是爸爸的名字,我就对她说:“这是我老公”,她就跟我争执是我老公。后来我到街上碰到了消防车,她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个消防车”,我说:“那你爸爸挺好啊,那你爸爸帅不帅”她说:“我爸爸很帅,你老公很丑”。

这表明她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的、正常的、科学地和孩子交流。婚姻的敏感期,其实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当着孩子的面,我不会吝啬对她爸爸的爱,同时也会经常告诉她只有长大了她的老公才会出现。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四岁以后,有些在三岁多就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对比其他理论书籍的枯燥空乏无意义,《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书里收录了200多个关于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简单易懂,再配上作者的详细点评,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的意义。我通过书本的阅读,清晰的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性,知道了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关键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美术活动,我们绘画小丑鱼,恒恒画得很漂亮,我还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但是他一下去却把绘画随意折成了纸飞机,在教室里随意地飞,当时我很生气,想着他不仅破坏了绘画作品,而且还在教室里捣蛋,引起教室的混乱。可是转而又一想,他的这种顽皮的行为,是不是就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应该有的呢?而这次通过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我更加的肯定了,确实对于那个时期的孩子,一个作品的价值其实就是玩,玩才是儿童时期的主题。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抱怨,孩子难管、顽劣无比,那是不是真的孩子天生就爱捣蛋?不不,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密码了解的太少了,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价值,只看到了孩子的破坏行为,缺不知道孩子是在探索和发现,就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

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缇缇的女孩子,说话很“放肆”,人家好好的说“再见”,她说“臭见”,还叫姥姥、姥爷为“乡下佬”、乡下爷,把马老师叫成“马老”。缇缇说话没轻没重,有时候还骂人,骂人的方法也稀奇古怪,有时候还像个小大人一样说正经的道理。实际上她并非真的要骂人,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她,只是对新鲜词汇有着特殊的爱好,喜欢探索各种各样的新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缇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她对词汇不仅会举一反三,重组创新,甚至创造出新的词汇,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她也会很有成就感。所以在这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指出在某些场合运用某些语言是不对的,要求她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要给她创造更好更利于她语言发展的环境,在语言的敏感期,事半功倍地促进她语言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羽毛球馆经营管理方案下一篇:两非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