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高中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高中(共11篇)

《活着》读后感高中 篇1

活着的读后感1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活着的读后感2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的读后感3

《活着》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这样,福贵还是活了下来,活着——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希望在心中是不会破灭的。

书中的福贵小时候家里非常的有钱,他经常出去赌博,把所有的钱都都赌光了,那时的福贵还不知道挣钱的不易,当赌完所有的钱财时,福贵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贵才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福贵变了,在国军遭到攻击的时候,福贵活了下来,为了活下来福贵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凤霞,当福贵回来的时候,凤霞已经会说话了。后来家珍又生下有庆,有庆给别人输血时,生生的被输死了,有庆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但是福贵依然选择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来越严重,可后来又渐渐的好起来,福贵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凤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贵,但好景不长,二喜又被压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坚持活了下去。

福贵这一生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中国多次的大变动、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他都活了下来,同样,他也是悲惨的,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活着》结束时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可以说就是一个英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可福贵的一直坚信活着、乐观的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告诉人们的就是福贵的那种精神吧。《活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强的活下去吧,并且乐观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的读后感4

活着,是转瞬即逝的美丽,是永恒不变的悲凉。活着,丝毫不华丽,它走在平凡之路上,呈现着它独有的魅力。活着,简短而普通的词语;活着,宇宙中渺小生物的真理。平凡之路,永远延续。

在《活着》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生在中国革命的艰难时期,在他的一生中,亲人接连逝去,生活困苦难熬,但在最后,在那一抹斜阳里,福贵牵着自己的老牛,在夕阳下留下了简短而又深刻的背影,来诠释活着的治理与真谛。

在福贵的一生中,美好的时刻很少。年少的轻狂与余生的悲凉似乎并无两样。曾思索: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可期?随着时代的演进,亿万人相继死去,福贵的一生又能代表什么?但这就是活着,这就是活着的哲理。活着,仿佛就是那么平凡,那么微不足道。

那么福贵为什么在只剩下他一人的情况下仍选择活着?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选择坚持?我想:是因为世间的美丽,是为了不白白来这世上走一回,是为了不负自己,不负自己的生命。

然而,由于时间的朦胧,给活着蒙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让人们期待活着,期待七情六欲,期待时间的演进,这也许就是活着的魅力。活着的美丽,是因为那一颗颗沸腾的心,是因为,平凡中的美丽。

穷极一生,但厚你蓦然回首时,就会发现,活着不过是一场黄粱梦,最后剩下的,只是一抔黄土,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后悔走这一遭,就像福贵,到了最后当他牵着老牛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我想他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后,心中应该多了一份淡然,多了一份娴熟。是啊,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当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时,应该也会有同样的心情吧。但在这心情里,又该有一份不舍,对生命的不舍,对平凡之美的不舍。

所以,无论人生何其悲凉,我们也要坚强的活着,不要对自己的一生后悔,我们要以最美的态度,去全力以赴的面对,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宇宙里,因此绽放着无与伦比的美丽,让人留恋,让人痴迷。

活着,看似只是生物繁衍生息的产物,看似只是渺小宇宙中的一小份子,但它却是宇宙孕育的奇迹,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没有了活着,就没有了一切,没有所有美丽的瞬间,所以,请允许我再次强调:让我们努力活着吧,用奋发的精神,去面对这场奇迹!

“少年游荡去,中年想崛起,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稍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坚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儿女,黑夜召唤着昼的来临。”

走在平凡之路上,一样美丽。

活着的读后感5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活着》读后感高中 篇2

《呼吸》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温顿在这部作品中依旧是以他擅长少年成长题材向读者娓娓道来。小说背景是西澳海边的一个伐木小镇索亚 (Sawyer) , 位于温顿的小说《浅滩》 (Shallows, 1984) 和《转向》 (The Turning, 2004) 中多次出现的海边小镇安格鲁斯附近。

故事开始于作为主人公的中年急救人员布鲁斯·派克接到急救中心传来的一名少年自杀的救援消息, 这位名叫亚伦的少年早逝将主人公布鲁斯成长记忆勾起, 以倒叙的手法, 展开了故事。布鲁斯回忆起他和鲁尼的少年友谊和冒险经历。在索亚, 这个普普通通、枯燥乏味的西澳小镇上,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布鲁斯和同伴鲁尼喜好冒险和刺激的行为。他们借此来排遣枯燥乏味的小镇生活的寂寞与无趣, 并在对冒险生活的共同向往和体验过程中结识、建立并加深了友谊。他们相互挑战对方在水下屏住呼吸的时间长短, 他们渴望在浩渺无尽的大海中冲浪。当两个狂野少年遇到对冲浪有着近乎宗教般虔诚的高手桑多 (Sando) 后, 他们对极限冲浪的追求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桑多的引领下, 两个人的冲浪技术不断提升, 胆子也越来越大。他们经历了巨浪、鲨鱼等一系列惊险的场面, 甚至在相互竞争中为博得桑多的好感而互不相让、你追我赶。鲁尼在争斗中胜出, 当时15岁的布鲁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充满了挫败感。他与经常被桑多冷落在家中的妻子美国人伊娃同病相怜, 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伊娃曾经是滑雪运动员, 一次意外受伤使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滑雪场。她从美国来到西澳这个没有雪的地方, 希望借此来忘掉过去。但是, 曾经的极限运动经历让她难以自拔, 她依旧对极限行为充满了渴望。她让派克和她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 希望从中体验极限的刺激和快乐, 满足自己的渴望。而陷入青春期, 青涩的派克无奈地卷入到这危险尚未察觉的游戏中难以自拔。少年派克在刺激和冒险中逐渐成长, 他在懊悔中努力使自己因竞争失败而留下的心灵伤口愈合。小说结尾时, 一心追求冒险生活的鲁尼在异国死于非命, 而沉溺于危险性游戏的伊娃则死于自我窒息。

这是一本关于冒险和成长的小说, 却并非一本普通的冒险和成长小说。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冒险带来的极限快乐以及由此带来的危险后果。主人公通过挑战极限来获得至高的刺激和快乐, 却从不考虑可能会失去什么。他们尽情地挑战极限:冲浪、滑雪、性和毒品交易, 但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那种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的境地。派克是个天性孤独的男孩, 当他结识好动而有冒险冲动的鲁尼之后, 生活开始改变。而当他们遇到桑多, 一个30岁左右的冲浪高手以及他受过伤害的、情绪多变的妻子伊娃之后,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刺激, 同时也更加险象环生。[1]

读罢小说, 引人深思:追求极限, 寻求刺激真的值得罔顾生命, 不惜一切?结尾告诉读者, 一味追求这种极限的, 近乎疯狂的快乐是十分危险的, 会让人迷失自我, 甚至断送性命。

布鲁斯·派克的悬崖勒马, 规避潜在的风险, 活了下来, 才有这倒叙的故事, 也才引发笔者的思考。蔑视自然、冲破极限只为追求快乐, 在温顿看来是极不平常的, 人类应当有所畏惧。无所畏惧的人最终只会招致自身的灭亡。正如温顿在接受刘云秋访问[2]中提到的:“布鲁斯·派克通过有意识的自我管理, 也可以说是种自律, 来实现内外兼修。这一过程虽说枯燥乏味, 但对于他时刻保持理智和实干却又必不可少。除了自律, 他能从广袤的自然世界中获得乐趣, 尤其当他去感受大海那无穷的自然魅力的时候。我想, 正是这种感受使他忆起儿时的天真……在童年时代, 他有惊奇。在青年时期, 他为追求身体极限和冒险而紧张狂喜。到了中年, 只剩下他自己考虑不同的极限和依靠那最初的惊奇来支撑自己的勇气。对他来说, 没有简单的救赎可言。”布鲁斯·派克能够活着, 在笔者看来, 很大程度上, 就是一种幸福, 使得他还能有机会反思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温顿使用了“呼吸”这一意象来突出主题, 派克和鲁尼的相识就是一场水下闭气竞争的结果。他们冲浪时被浪头打翻失去呼吸, 派克和伊娃玩自我窒息的性游戏, 以及派克为病人急救, 做人工呼吸, 上述一切都与“呼吸”有关, 可以说, 呼吸象征着生命。在经历和见证了友谊与死亡之后, 派克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抚平了精神创伤, 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说主人公布鲁斯·派克在成长和悔悟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爱, 认识到活着, 才是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 与历史较为悠久的英国文学不同, 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产生和崛起不过是最近几百年间的事情。澳大利亚正是如此, 从1788年英国移民首次登上澳洲大陆之日算起, 迄今不过二百多年, 澳大利亚英语文学更是迟至“19世纪90年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3]。虽然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属于后起之秀, 但从整体来看, 这些新兴的英语文学却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并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创作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并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文学奖项中屡有斩获。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在当下,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 多了解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情况, 不仅利于开阔视野, 更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学习借鉴如何提高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在中.极限快乐与危险游戏[J].外国文学动态, 2010, 05.

[2]刘云秋.蒂姆·温顿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 2013, 02.

高中生活着读后感 篇3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与苦难造就了活着。

看书过程中对作者文笔无比佩服,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在田间遇到的这个叫福贵的老人的一生。却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给我们一点点美好,一点点希望,却更把我们推向更大的深渊。

第一次大哭是有庆突如其来的死亡,那个早上还迷迷瞪瞪就跑去给羊割草,中午放学又光脚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饭回学校的有庆就这样,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让人接受呢?等看到凤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却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却又因吃豆子而死。骗我的,生活还是这样狗屎。

我无法再像一开始那样批判福贵,将他不幸的开始归结于自作自受。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世界上也从未有过“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苍白而无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是福贵,你能挺过这么多苦难,继续活着吗?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贵,可能也是这样活着。

我以前也总觉得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意义。有一段时间心理上出现了很强的抑郁情绪,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却感觉自己在泥潭里。在深渊,在低谷,甚至对生活失望,对人际交往无感,其实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的经历跟福贵相比不值一提。

现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高中生作文 篇4

人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就像是一根头发,让他去承受几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他在经历了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顽强地活了下来。

我所读懂的,不是福贵高尚的情操、顽强的品质,而是他面对苦难是强大的承受力,也让我知道,人为了活着本事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一点韧性,不是非常可贵吗?

人活着,就是为了去忍受,忍受生命所带来的责任,现实所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我特别看不起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轻身自尽的人。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希望,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一切都会过去的,不是吗?毕竟死了,再怎么努力都来不及了。

我们都应该学学福贵,学习他那面对苦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当一切都过去后还能笑脸迎对生活的考验。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是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我们都敌不过时间,在历史悠悠的长河中,有多少被埋葬、被遗弃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福贵的这一生是时间磨灭不去的,他永远值得后人的赞颂。

福贵这一生对于历史长河来说窄如手指,但我觉得,他这一生也宽如大地。

高中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5

我谈“赌”

影片第一个出现的镜头就是男主人公福贵在跟皮影班主龙二赌博。这场赌,福贵既是输了,也是赢了。输是因为福贵败家把家产全输光了,并和龙儿对调了身份,以前的大少爷变得狼狈落魄,老爹被他气死,怀孕的妻子也带着女儿离他而去,福贵的世界瞬间天昏地暗。又说福贵赢了是因为他和龙二的身份互换,在特殊时期龙二换来的身份使得龙二成为被批判的人,龙二反而死了,福贵反而保住了一条命。这个“赌”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就是福贵妻子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福贵身边,一家团聚,福贵问妻子起名了吗,妻子开玩笑说叫“不赌,徐不赌”,福贵信以为真,开心的说“不赌好,不赌好,我后来再没赌过,下辈子也不赌了。”可见“赌”对福贵是件好事,让福贵成长。“赌”的第三次出现是在福贵低声下气的向龙二借钱的时候,龙二说“我不赌了,免得以后像你一样。”可见龙二见好就收,也吸取了赌博害人的教训。“赌”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福贵女儿凤霞要生孩子的时候,开玩笑说给他的孙子起名叫“不赌”,可见“赌”影响福贵的一生,福贵是真的改正“赌”,拒绝“赌”了。

我谈“皮影”

皮影也算是电影中的一条主线,伴随福贵的一生,是福贵的谋生工具,更是福贵的护身符。福贵去向皮影班主龙二借钱,龙二借给他一箱自己曾经用过的皮影,从此皮影与福贵不离不弃,相依为命。起先唱皮影戏是福贵的一份谋生的工作,接着福贵无奈的去了兵荒马乱的战场给士兵唱皮影,后来福贵在村里给乡亲们唱皮影。在这样颠簸流离的日子里,福贵保住了皮影,皮影也保住了福贵。在电影中,皮影给人们带来欢笑,鼓舞人们,给人们希望,安抚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谈“尊严”

福贵本是天生好命的公子哥,却因为赌博输掉了一切,原先的高傲盛气便自然向生活低下了头。他向龙二低下头,他向生活低下头,他开始顺从一切别人说的、政策要求的、正确的事,一切的不反抗,只求保命,只求生活安稳,尊严面子这种东西变得一文不值,活着最重要。

我谈“小鸡”

小鸡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福贵送儿子有庆去学校的路上对儿子说的:“你看啊,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有庆问:“牛以后呢?”福贵答:“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第二次出现是福贵孙子馒头看着皮影箱里的小鸡问的:“牛以后呢?”是福贵妻子家珍回答的:“牛以后啊,馒头就长大了。”馒头说:“我要骑在牛背上。”这句“我要骑在牛背上。”实则表现出人不再受压迫,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己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景。小鸡象征着希望,就算生活再怎么艰苦,福贵还是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将希望传递一代又一代。原本装皮影的皮影箱最后装的是小鸡,也象征旧时代的过去,新时代的到来。

我谈“父爱”

影片中福贵的爱跟所有中国式父爱一样,严厉而不乏疼爱,但总是默默的默默的。看到女儿儿子的喜悦是一种爱,当他看到哑了的女儿对他笑他满眼流露出一种心疼的爱;在众人面前教育犯错的儿子,希望儿子吸取教训是一种爱;因为错打儿子给儿子揉屁股是一种爱;作为道歉他叫儿子去看他唱皮影戏,儿子跟他开玩笑他跟儿子追逐打闹是一种爱;他背着困乏的儿子去学校,三番嘱咐儿子把饺子泡热再吃是一种爱;他百般后悔当初自己不该让儿子去学校,就不会发生儿子被车子撞死的事,这样的后悔是一种爱;他细心给女儿挑选对象,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是一种爱;女儿成亲那天离开的时候他眼里溢满一种不舍的爱;女儿生产的时候等待焦急是一种爱;他用自行车推着孙子,帮小鸡找住所,对孙子的疼爱也是一种“父爱”。

我谈“活着”

《活着》读后感高中 篇6

福贵生在一户富贵人家,从未尝过世间的苦。他家里的财产也足够他幸福安逸地度过一生,但他偏偏是个纨绔子弟,嗜赌成性的他,一夜之间,百亩田地尽数输光,同时又被二龙夺取了地主之位。在那之后,福贵的生活,再与安逸二字无关,命运毫不掩饰地向他露出了凶狠的獠牙。

由于输光了家产,亲爹被他活活气死在村口的粪缸旁。媳妇家珍的父亲,不顾礼数,愤怒地将女儿以及孙女凤霞带走。一年之后,家珍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再次回到这个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就在福贵下定决心要本本分分过日子时,突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炮火中靠着回家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一年之后,他好不容易从战场上活了下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却接连听到了母亲去世,女儿凤霞因病变得聋哑的噩耗。但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撑起这个家,和家人一起,安稳地活下去。但命运偏不遂人愿,儿子有庆因给生产时大出血的局长夫人献血,死在了冷冰冰的医院,而局长却是跟他在战场上相依为命的春生,他不能恨,也不能怨。随着有庆的离世,随着在那条小路上跑来跑去的熟悉身影的消失,福贵的家从此便塌了一角,再也没能起来。

之后,福贵的女儿凤霞经人介绍,结识了忠厚老实的搬运工——二喜,两人勤勤恳恳过日子,并且凤霞结婚后很快有了身孕。当我以为在苦难的泥沼中生存的福贵一家终于有了新的希望,生活终于要开始往好的方向走的时候,他们却转眼跌到了更艰难的深渊里。

凤霞本就身子弱,生产时的困难令她大出血而死,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苦根”则不得不和悲痛欲绝的二喜一起生活,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可是没过多久,二喜也在工作中因设备故障离开了人世,不得已下,只能由福贵带着苦根过更为贫苦的生活。有一次,福贵心疼生了病的外孙,煮了很多豆子给他吃,煮好后,便去了田地。可令我们都没想到的是,福贵回到家看到只有靠在床边,因吃多了豆子而丧命的苦根。

苦根的死,标志着福贵的家彻彻底底地毁了,一切的一切被接踵而至的不幸和死亡撕扯得粉碎。至此,他亲手埋葬了四代人。也许是上苍对他的怜爱,亦或是另一种惩罚,他独自一人活了下来,活着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巨大苦难。总的来说,福贵的一生,不是由他自己选择的一生,而是被命运不断推搡着前进的一生。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残存着的只有活着的意志。在我心中,福贵是一个英雄,因为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就此消沉,因为绝望不存在,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便走到最后只剩下一头叫“福贵”的老黄牛与他为伴,他也会选择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广阔,这眼泪不仅仅是存在于读者的眼眶,更是一滴滴落在我们殷红的心尖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很“讨厌”余华的文笔,不修饰,不做作,不刻意渲染,不是刻意堆砌悲剧,常常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死了”,猝不及防地把你心中偶尔发芽的希望无情斩杀。但即便这样,它在带给我沉重无力感的同时,竟也滋生出顽强地、坚定地活下去的勇气。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提到过,他希望我们能够在这本书里了解到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

小说的结尾,“我”看着福贵和那叫“福贵”的老黄牛在暮色中越走越远直至消失,留下“我”独自一人。黄昏悄然逝去,黑夜如期而至,我相信,福贵仍会守着心中的那份坚定,如往常一般活着,竭尽全力的活着,然后无惧的老去。

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高中散文:活着与生活 篇7

有一次听《中国好歌曲》,一位选手谈起他的工作,他是一个帮人搬运化肥的年轻小伙,却酷爱音乐。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还要去歌厅唱唱歌。他对评委说了这样一句话:“白天工作是为了活着,晚上唱歌是他的生活。”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活着与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活着是生存问题,是生活的前提,为活着而工作,其中有多少的艰辛与无奈。生活是质量问题,是活着的更高层次,是一种精神追求,是活着的目标,活着的动力。

我们不一定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但为了活着你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因为它是你的衣食父母,你要靠它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也是你生活的必要保障。

还有一次听电台广播谈论幸福指数,主播说德国人的幸福指数最高,因为他们除了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外,还有一份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提高幸福指数。这一点我有同感。

我是一名基层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不高。教书虽说不是最好的,但我自认自己的工作还是尽职尽责,尽守本份。把书教好是一门艺术,可教书也是一份烦心事,劳心劳力。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有时候也会有烦恼有抱怨。烦恼郁闷时我会尽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闲暇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读书、习字、跳舞、写作,生活丰富了,烦恼也少了。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会更有激情,更有乐趣。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篇8

冯唐的文章充满趣味、正能量和哲思。随手摘一些我画了黑括号的句子,比如他说:“我日老天它妈,为什么是我”,“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工作上,过了三十,要相信淡定,没什么大不了的,80%的病,不医自愈。工作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远离老男人”,“人生观没有好坏,但是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没有被说服,坚持到最后,世界和人生就是你的。强大的小宇宙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在别人眼里,在风雨里,独自混蛋着,简单牛逼着”,“在我每月吃八十块人民币伙食的时候,我就知道,钱和幸福感绝对不是正比关系,一间有窗户的小房子、一张干净而硬的床、一本有脑子的书、一支可以自由表达的笔,永远和我个人的深层幸福相关”;“文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说假话和不说话的”,“常年提茶壶的,一朝苦混出来,成了喝茶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浮躁,不要得意忘形”。

冯唐的文字色而不淫,即使用一些只有小黄书里才会大大方方出现的词眼时,你也并不会觉得龌龊,连基本的羞涩都没有,很平常很平静。我相信仓颉造字时,每一个字都是鬼斧神工,没有好坏,也没有特别的褒贬,只是人类在使用过程中,添加了太多的主观意向而已。当然这也和冯唐文章的魅力有关系,不论什么字眼,在冯唐的运用下,你会觉得就该如此,没有任何不妥。冯唐的文字不是为了色而色,在文章中你甚至会一瞥而过,并不觉得突兀和意外。我曾经读过某个很热门青年作家的文章,记得很清晰的是里面称女生的胸部为“奶子”,在全篇充满帅哥的背景下,女孩子们纷纷早恋,分手,怀孕,堕胎,自杀,“奶子”这个词也让我恶心的想吐。

冯唐的文字通俗又精妙,大俗即大雅,大雅也能大俗,适合很多人看,也让很多人能看懂。他的文字,有一种随意而自然的感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至于说的怎么样,纯属个人的本事,所以冯唐的文字功底很厉害。轻描淡写中才能见真功夫。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500字 篇9

文笔再好只是皮囊,没了魂就像书中对女子的评价——空有“形态”,没有“态度”。

我一直不明白,像冯唐这样品阅过这么多是非的人,为什么会用这样一种定位做人、做事、做文章。冯唐才华横溢,这一点毫无疑问。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一本书看出了不少共鸣,在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冯唐能看懂英文原版……算下来任重而道远,愁人。

我把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摘了下来,写的是冯唐学妇科那会儿,一个专心科学的同事成天呆实验室——“他一边用一千毫升的烧杯煮方便面,一边小声唠叨:‘对门模拟高血压的狗也快被处理了,又要有肉吃了。’他抱着烧杯吃方便面,笑着对我说:‘暖和得像我老婆的手。’”

高中议论文:活着的意义 篇10

直到我品读了余华的大作《活着》,居然产生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我才意识到我开始明白活着的真谛了。

《活着》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在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当生命中异常珍贵的温情随时间的流淌被死亡一点点撕得粉碎,福贵自始至终选择坚持与忍受。虽然他无力拒绝生活赐给他的每一个苦难,但他能够把他们看成检验灵魂深度的考验,他能够凭借自己生命的韧性和顽强去坚持努力地活着。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民歌《老黑奴》中的老黑奴,他一样也承受着家人都先离他而去的巨大悲痛,但他依旧让自己的生命站立着,没有倒下。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或大或小的挫折与苦难,选择勇敢面对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毕竟,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或着。

余华在书中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确,工作、生活、责任、义务、亲情等都是因为“活着”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人也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才有希望,才能创造奇迹与辉煌。

活着读后感 篇11

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小说吸引大量读者的缘故吧。

活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力量,活着就要去奋斗。奋斗是人生中最艰难但又最快乐的事。但奋斗,不是来源于人们的进攻,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呐喊,他是来源于我们的忍受。

《活着》这本书,前面讲述了福贵和龙二之间的事情。福贵本来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是他却常常去赌博,嫖娼。结果被龙二算计了,福贵把所有的家产全都输给了龙二。龙二当了地主以后,变得比以前骄傲起来,什么时候都要让别人看见他的金牙。而福贵当了龙二的佃户,当了佃户后,他把滑溜溜像鼻涕一样的绸缎换成了粗布衣。后来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逃了出来。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苦,但是福贵靠着自己的努力,生活还过得去。

人不能赌博,就算真的染上了这个恶习,也要在赔和赚的时候及时收手,不能计较那一点微利。而且人不能骄傲,不识时务,否则,下场将会和龙二一样悲惨。

后来,县长的女人因生产,导致大出血,需要学生们献血。有庆十分高兴的跑到医院,吵着献血。结果医生为了救

县长女人的命,把有庆抽死了。福贵既生气又伤心,跑到医院不分青红皂白的见人就打,最后发现县长原来是他在战场上认识的朋友,春生。富贵只好无奈着对春生说:“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下辈子再还吧。”后来,福贵失去了儿女妻子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虽然富贵的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但是他对生活有乐观的态度。当他发现是和他在战场上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实在困境面前,他们也不放弃自己对活着的希望。

上一篇:建行个人贷款申请条件下一篇:《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