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设计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囚绿记》教案设计(精选9篇)

《囚绿记》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篇2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囚绿记教案 篇3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囚绿记教案 篇4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语文《囚绿记》教案 篇5

熟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欣赏品读,理解并尝试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

类文迁移,培养散文阅读的敏感度和感悟力。

教学重点:

领悟“绿”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理解象征、托物言志两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运用象征手法写片段。

教学方法:

自读法、品读法、交流讨论法、圈点批注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多媒体手段

一、诗句导入,引出课题。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

提问:同学们,大千世界,五彩斑斓。若要问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你会怎样回答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文人的内心,去看看他心中的那一抹绿。

(板书课题:《囚绿记》 陆蠡) 回答:红色、橙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等等。 PPT:诗句、七彩色条

配乐:?

PPT:课题——《囚绿记》陆蠡

二、整体感知,

自由品“绿”。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五分钟后: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品读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

角度一:主要内容方面(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

角度二:思想情感方面(爱绿、向往光明、歌颂坚贞不屈之精神)

角度三:写作手法上面(象征、比喻、拟人、托物言志) 大声自由朗读全文,试着作相应的圈点批注。

自读:5分钟

分享:5分钟 PPT:自读目标任务

“智慧教室”:

传送—电子书—来自文件—课文pdf文档

全体答题:限时五分钟。

3、随机答题或抢答权:分享五分钟 深入文本,

晓“绿”之意。 提问:小结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并简要说说作者在文中借绿要表达的情意是什么?

点拨:作者的爱国品质及创作背景

陆蠡1942年4月13日被捕,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他的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则被转到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临刑时,年仅34岁。

“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大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他可能因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郑振铎

本文作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生火热之中,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开来。

小结“绿”之意:

1、对绿的深爱。

2、对生命、光明、希望、自由的向往。

3、对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绿色生命之歌) 1、勾画相关句子,思考作者的绿之情。

2、IE浏览器查阅本文的创作背景及作家陆蠡。 PPT:直抒胸臆的句子

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的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

年华。

我怀念这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意的祝福,原它繁茂苍绿。

“智慧教室”:IE浏览器自行查阅背景及作家陆蠡

《囚绿记》教学实录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散文的阅读要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囚绿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二第1单元第3课,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方面,属于绝佳的范文,因此笔者把这一课作为自主探究的载体,与学生共同探讨。

课前预习作业:学生搜集与绿色有关的感悟;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颜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红色,代表着热烈与激情;蓝色,代表忧郁和伤感;紫色,代表高贵和浪漫;白色,代表纯洁无瑕……而绿色呢?

生:代表生命。

生:代表蓬勃的生机。

生:代表生命的活力。

生:代表和平。

师:很好!大家说得都对。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搜集与绿色有关的感悟。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绿色是家乡小溪流边的水草,我很难用语言将它描绘出来,但那柔嫩的绿色随着水波摇荡,让人忘怀得失,如痴如醉。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深秋时节的树叶,那是一种饱经沧桑的暗绿,夹杂着一块块锈迹般的苍黄,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丝伤感。

生:我感触较深的是田野中绿色的麦浪,一波推动一波,昭示着生命和收获。

(绘景谈情,引导学生启动情景交融的思维方式。通过自由的演说,学生积极踊跃的情绪调动起来。)

二、研究探讨

师:大家说得很好。建议大家把你的感悟写在作业本上,以便相互交流。我们都预习了课文。接下来我们要探讨课文题目《囚绿记》中的“囚绿”是什么意思。

生:囚禁绿色。

生:囚禁一只常春藤的枝条。

师: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一下,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作家陆蠡为什么将代表生命、生机的绿色囚禁起来呢?

生:(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作者喜欢绿色,特别强烈的喜爱变成了一种占有的欲望。

师:好。可不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生:“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还有,“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它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由此可见,作者囚绿实际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师:(微笑)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我认为作者对常春藤的囚禁虽然是自私的,但却饱含着对绿色的强烈的渴望。

师:何以见得?

生:第6段中说:“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用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来形容自己的欢喜。可见绿色的常春藤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生:第7段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细致的观察,足见作者对常春藤的热爱。

生:还有第8段……

生:还有第9段……

(思路打开,同学们打开话匣子,谈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文章的情感、语言的艺术性就不再需要教师去讲解了。)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大家好像可以谅解作者的“囚绿”行为了,是吗?

生:我觉得可以谅解。

生:我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谅解。作者自己不也是充满愧疚吗?师:请简要地分析一下。

生;11、12段中,“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可见,作者怀着深深的内疚,他也准备释放常春藤,恢复它的自由。

生: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匆匆南归的时刻,我依然不忘开释那“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很在乎常春藤,我认为可能也是对常春藤的愧疚吧。

师:是啊,从囚绿到释绿,作者也止过了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回头进行一下梳理。

生:从赏绿到囚绿,到释绿。(显然该生没有细致的阅读,仅就上面的分析进行了总结)

师:有谁补充?

生:一开始是遇绿,剑赏绿,到囚绿,到释绿。

生:从最后一段“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看,最后应该还有怀绿。

师: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全面概括了文章的线索。尤其是最后的同学找到了“杯绿”这一环节。从怀念绿友来看,作者把常春藤作为了他值得思念的朋友。那么,大家讨论:是不是仅仅常春藤的绿色打动了作者呢?

生:(讨论)

生:不是,打动“我”的是常春藤的固执,是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固执。(学生非常投入,回答中作者变成了“我”。)

师:如果把这种固执上升为一种精神呢?

生:“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争精神。

师:很好。作者所要赞颂的就是这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囚绿记》写于1938年上海。作者在离开北平一年之后,怀念他的绿友,是否含有更深的含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师:大家可以从“绿”的含义入手。

生:(思考、讨论)

生: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绿应当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生: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应当是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师:联系历史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在1938年写这篇文章呢?

生:应该和抗日战争有关吧?

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离开北平,作者一定牵挂着日军占领区的人民。

生:既然作者说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在这里,绿色应该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师:对。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补充作者事迹,强化文章理解

1942年4月13日,陆蠡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即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全文,把握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

教学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以生字注音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幻灯片展示)

2、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找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其相对应的情感变化

遇绿(1——4)————喜爱 观绿(5——7)————留念

囚绿(8——11)————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2~13)————尊敬

祝福 念绿(14)——————怀念

期盼

三、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以情感线索为基点,重点剖析中心环节“囚绿”,引导学生探讨“绿”的一般象征含义和深层象征义。

1、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

2、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4、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5、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6、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7、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8、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9、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囚人”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0、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幻灯片展示作者生平),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幻灯片展示)?

四、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从这篇写绿的散文中读出了深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也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而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六、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七、板书设计:

永 屈 向 不

囚 光 强 明 顽

民族 绿

陆 个人

爱-----恋-----囚----释-----思

新教材必修二教案 3 囚绿记 篇8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教案 3 囚绿记

新教材必修二教案 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

《囚绿记》教学课堂实录 篇9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沉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情感,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三分钟)

(幻灯片出示一组有关“绿”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这组画面,大家心里有何感受?

生:清新、优美、恬静……

相信每位同学心中都已奏响“绿”的赞歌。朱自清先生曾经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历代文人墨客如此钟爱垂青那一抹绿色,用绿表达着不同的人生感怀。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体味作家深沉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七分钟)

1.“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通过预习,“囚绿”为何意?

生:作者在自私念头触动下,把窗外的绿牵进自己简陋的房间,同作者做精神对话。

2.那么,文章那几段具体介绍“囚绿”,之前、之后又交代了什么内容?试用“×绿”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文章8~12段写囚绿,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13写段释绿,14段写怀绿。

师:对这位同学的概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第二部分概括为赏绿更好,因为作者在窗前一坐就是两个月,捕捉到绿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师:概括的非常准确,可见你也在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那么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文章第一部分换一个什么动词概括会更准确呢?(生窃窃私语)

师提示:作者来到北平,毅然选择了这家北平公寓中最简陋的一间,是因为他偶然瞥到了绿色,可谓是一见钟情。(生点头同意)因此第一段概括为(齐生答)遇绿。在作者同它两个月的相处后便“留恋”于这片绿色,情感由一见钟情变成了日久生情。

三、赏析课文内容:(十二分钟)

1.作者为何如此爱绿,原因是什么?集中体现在第几段?

生:第五段。齐读第五段,体会作者的浓厚情感。

可见绿给了作者慰藉,在作者心中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板书)

2.文中作者选用了那种植物作为绿色的代表,让作者爱不释手,直至“引绿入室”呢?

生:常春藤

(幻灯片出示常春藤图片)常春藤总是生长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悄悄蔓延。

3.诵读、联系全文,标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男生读文章第八第九自然段,女生读文章第十第十一自然段)

小组合作筛选补充刚才标画的信息,品味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并思考,通过作者和常春藤的相处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荫。(生命力强)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柔弱)

生: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蓬勃)

生: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生命力旺盛)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固执)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侧面表现出它向阳的特点)

师:综合大家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常春藤特点:蓬勃、固执、向阳。(板书)

常春藤的生长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生:任何事物都应顺应外在规律生长生活。

生:人被囚禁都会没有精神,植物也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常春藤的向阳执着,我明白人活于世,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永不退缩。

生:爱不一定要以占有为目的。

师:好,这可以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人说爱情像在手中握了一把沙,抓的越紧,流失的也越多。那么,这是作者文中要表现的主旨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卢沟桥事变。(幻灯片出示卢沟桥事变图片)

四、主旨探究:(七分钟)

1937年7月7日,中华大地“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日寇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北平人民处于苦难动荡中。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释绿,文中作者说(齐读):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板书)绿→ .人

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联系背景,这是什么人?

生:中国人。

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在其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事件。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寄予绿之中的深沉情感?

生: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绿的喜爱赞美之情,更赋予绿以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出对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向往独立自由精神的礼赞。

(板书:坚贞不屈 自由 独立)

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赋予了中国人以不屈的品质,这在文学上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象征(板书)

五、拓展引申:(十分钟)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正因具有“绿”的品质的脊梁存在,定会走向伟大复兴。请同学们用以下形式造句:

从绿的( )品质中,我想到了( ),因为( )。

师:从大家的概括中,我也想说:从绿的不屈品质中,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执著誓言。从绿的顽强品质中,我也想到了汶川地震中的夹缝男孩,想到了生命大营救,想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宣言: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六、总结:(一分钟)

顾城在诗作《一代人》中曾这样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我想套用这句话作为这节课的结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绿色,更是为了寻找光明。下课!

【板书设计】

绿 生命 希望 慰安 快乐

(象征)蓬勃 固执 向阳

人 坚贞不屈 追求自由独立

上一篇: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下一篇:端午节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