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2025-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精选8篇)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篇1

高校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审计既包括学校整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也包括各个职能处室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具体包括收入预算执行的审计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计。

收入执行预算主要包括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是否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

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

支出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支出是否有预算,是否超预算;

是否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是否有无虚列支、以领代报;

是否有支出浪费现象等问题。

高校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存在或形成是否真实、合法,决算报表是否完整、正确以及报表项目是否真实等。

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可以加强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和约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能推动高校资金合理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同时可以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加强审计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促进高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内审工作起步较晚,审计工作经验不足,部分高校往往存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审计的广度及深度不够、审计方法落后以及不注重绩效评价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不够重视,高校审计部门并未按教育部门要求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作为经常性审计工作。

大多数高校对此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即使从事了该项审计,也因时间仓促、人手紧张等原因而走马观花,草草收场。

财务及其他部门因担心审计而暴露财务管理问题或缺陷,在审计过程中配合不够积极,相互推诿。

2.2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广度、深度不够

受时间和审计力量的限制,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往往只抽查部分部门和部分项目进行审计,并未做到对高校整体、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进行审计,造成审计广度不够。

另外,高校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往往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上,比较注重查错纠弊式审计,而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决算执行的效益分析不够,而导致审计的深度不够。

2.3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法有待改善

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未与财务部门联网,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仍采用原始的查阅财务纸质报表、账本、凭证等资料,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且不利于审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

高校审计工作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审计方法,使审计员工作得到解放而提高工作效率。

2.4高校审计工作偏重于事后审计,不注重整改后的审计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往往存在偏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的问题,这样不利于事件的防患于未然,不能对经济活动和业务开展起到事前、事中监督,这种滞后性的审计,不利于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审计效果。

很多高校在审计完成并提出整改意见后就任务该项审计工作已经结束,很少对整改结果作进一步追踪审计,容易造成相关部门对错误、问题认识不足,年年审,年年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审计制度

高校应按审计署、教育部颁布的相关制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面的.制度,将该项审计工作予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引起学校领导、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的高等重视,维护审计人员权益,提高审计质量。

3.2坚持点面结合,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改变审计人员一人多岗现象,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结构,为提高审计的广度,夯实基础。

其次,应将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对财务的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管。

最后,审计部门应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经济性、收益性等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整改落实跟踪审计,全面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3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方式,配合和优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衔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跟踪审计。

要改变事后监督审计方式,积极探索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4重视抓好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

高校应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置于审计其他环节同等重要位置。

首先,要出台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细化整改工作条例,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要提高整改落实的思想认识,不应将整改作为一种思想负担,有抵触心理,而应将审计整改看成是治病救人,促进提高的目标。

再次,要落实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高校应对审计整改落实不认真、不配合的部门及个人追究其相应责任,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推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

4结语

强化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减少浪费,杜绝腐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各高校应积极加强审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峰.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8).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篇2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 把高校的财务管理从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国家主要是想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 能够拥有自己的自主权。但是, 现实中很多的高校并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自主权”, 他们仍然存在着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 债务包袱沉重, 资金困难等等办学缺失, 办学效果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影响了办学效益。

二、高校财务风险及高校财务预警机制含义和相关研究

高校财务风险, 是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之中, 因某些不可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所造成的财务成果和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

(一) 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 大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学生。学生生源的扩大部分性地缓解了高校的融资还款状况, 虽然有些高校因贷款问题而导致破产的说法过激, 但实际上沉重的本息还款压力确实已经导致某学高校办学的举步维艰。目前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 极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二) 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以当前的高校管理实况, 可将存在的财务风险类型分为:校办产业财务风险、高校举债发展的债务风险和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三大类。 (1) 高校债务风险, 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过度或举债不良所造成的对教学科研、人才稳定等的不良影响或可能性; (2)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主要是指高校在中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财务状况的失衡现象。高校不同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 因为没有交稿负债率, 所以它不会出现资不抵债或是破产的现象; (3) 校办产业风险, 则主要考虑的是与学校产业相关的连带责任风险, 有关产业之所以会导致学校财务出现风险, 主要愿意为作为主要投资者的学校, 需对校办产业负责, 如果校办产业破产清算, 那么学校也会负有连带责任。

三、高校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 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为政府投入不足

最近几年以来, 很多高校财力入不敷出, 高校财务营运风险加剧。究其原因主要为:部门高校的管理者与财务工作者, 盲目追求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 未实现对学校财务承受能力的正确测算, 未科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

立足于当前形势, 可发现学校产生财务风险的最直接因素表现在:某些盲目、巨额贷款所产生的沉重本息还款压力和负面影响, 形成对学校财务管理正常运转的强烈冲击。

(二) 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

不确定性的学费预期收入状况。客观来讲, 科学理性的负债是可以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的, 因为学费及住宿费等收入完全可以逐步偿还对学校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等的成本投入。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客观原因, 比如:学费拖欠情况严重、录取学生的报到率下降等状况, 导致难以如期完成高校的预算收入, 也给学校的收支平衡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促使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 风险意识淡薄、管理弱化则是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观因素

首先, 计划经济办学模式长期影响着学校的决策者思想, 使得学校一直以来并未真正树立起风险意识, 缺少科学论证, 所以面向银行的融资贷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次, 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中着实存在薄弱环节, 比如大量教学设备与仪器等的闲置或较低利用率、工程建设的筹资贷款等, 都给财务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隐患。

四、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政府应不断加强对高校的投资力度;学校应不断提升债务偿还能力, 开源节流, 增加收支, 重视现金结余;高校贷款问题的产生是扩招后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政府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所致,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高校最近几年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可以发现, 其增加学校资金流入量的重点渠道为财政收入、收费、校办产业收入、科研收入以及联合办学收入。

1.合理控制高校规模, 取得最佳办学效益。高校应以“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主, 合理扩大现有办学规模, 充分挖掘现有潜力, 以实现最佳的办学效益。

2.高校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务和会计数据, 对高校财力资源配置状况实现全面系统地分析, 良好的财务总体实力, 检查和缓解学校的财务风险, 从而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校的风险的现状、原因、类型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从介绍财务预警的内涵入手, 进而写到财务预警的构建, 指出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建立高效财务预警机制对于把握高校财务状况, 加强宏观管理, 对于高等学校自身加强理财, 预测风险, 科学决策, 统筹调度, 合理运用资金, 保证平衡, 均具有重要的先现实意义。但是高校财务预警的研究还很少, 需要的相关财务数据不易得到, 不利于高校财务预警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 政府对众多非重点高校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负债发展已成为这些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办学的财务风险。本文分析了高校产生财务风险的现状、类型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财务风险的防范, 引出财务预警的功能和建立财务预警的原则。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和强化管理来构建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引用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校经费,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来俊军.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200-201.

[2]任喜雨.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J].管理参考, 2008 (13) :62-63.

[3]渠苏平.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刍议[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7 (10) :89.

[4]邱真, 肖惠海.谈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控[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4) :76-78.

民办高校财务信息需求分析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信息需求;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75-02

一、引言

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稀缺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而且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然而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如何范化其管理,以维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教学的质量,也成为了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方所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为实现这些目的,民办高校的信息披露就成为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必然需求。而民办高校的经济性质也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从经济性质上讲属于混合产品的范畴: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提升公民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从高层次教育中获得比一般受教育者更多、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奠定基础,因此高等教育的供给者可要求这些受教育者为其获得的教育付费,这是高等教育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使其具有比公办高校更为明显的营利性特征。因此,从其需求目的的性质来看,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分为公益需求者和自身效用需求者这两类,在公益性需求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府,而有自身效用需求的则是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民办高校所服务的对象——学生。

二、政府对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分析

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的传统提供者,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全部的高等教育需求,因此,鼓励高校民办,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办学领域,就成为了政府解决高等教育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并不代表政府会放任民办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在引导民办教育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民办高校发挥正面的社会效益,保障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但更主要的,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和管理,其中,财务监管就是最主要的监管内容之一。

政府利用民办高校财务信息所要做出的决策主要是“是否许可”,具体来说,包括是否颁给民办高校办学的“许可证”,或是否对民办高校的某些权利予以支持(比如办学资质、等级,或财政资金支持)等。政府的这些“许可”的权力对民办高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因为这些权力具有“垄断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可以通过这些决策强制民办高校提供各类信息,而民办高校为了获得政府的“许可”,也会主动提供政府需要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但是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与政府不同,投资者和学生对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更多是从提高自身效用出发,这一点体现了民办高校的“教育市场化”的特点。

三、投资者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進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民办高校和一般企业一样,是投资人合法的谋利工具,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投资者进行决策的目标,是要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作出的决策包括是否投资,投资多少,选择谁作为管理者等。

正是因为投资者将经济收益作为民办高校投资的目标,所以也会面临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激励问题。因为投资者并不会直接参与民办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学校管理者想要实现的目标可能和投资者的目标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一定是由于管理者想要“贪污”或“偷懒”,还有可能是出于想要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服务的目的,也就是价值观的不同),所以投资者只能从财务上来监管学校的运营效率。与向公益出资人披露信息类似,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出于维持管理的目的,很可能只会向投资者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隐藏一些于己不利的信息。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产生了对规范化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为实现这一要求,投资者一般也是通过审计来完成,但是如果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甚至根本记录的内容就不完全,审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学生及家长

学生是民办高校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也是民办高校办学品质最直接的体验者。作为难以享受到公办高等教育的群体,民办高校的(潜在的)学生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支付的学费与其能享受到的办学条件,以及最后受教育结果(比如能不能拿到学位,能不能找到工作等)是否匹配的问题。所以他们将要作出的决策需要进行相当多的比较,要考虑到学费的悬殊,也要考虑学校的建设情况,还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等。以此来选择:什么“价位”的学校?是办学条件较低的公办院校还是较高的民办院校?选择哪个学校?什么专业?……但是学生需要的信息,除了费用信息外,一般除非学生和家长进行“实地考察”,否则都很难获得,因为学校出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目的,往往都会粉饰信息,夸张宣传,从而使学生(和其家长)被其误导,作出并不适合自己,甚至是极为错误的决定。

这些现象,如果用商品市场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首先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来进行分析,民办高校是其服务的创造者,而学生是其提供服务的购买者,这就使得学生在信息交换中处在了天然的弱势地位上,因为民办高校显然会对自己的条件更为了解;另一方面,从商品供需弹性的理论来看,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稀缺性,尽管随着民办高校的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总的来说,民办高校面对的还是全国高等教育相对刚性的需求,所以学生群体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购买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民办高校的“报价”(因为供需双方都知道,这个“价格”总会有人接受),而没有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价格”的能力。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们短期之类显然还无法解决高等教育稀缺性带来的“供需平衡”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公益目的还是自身效用的目的,民办高校的相关利益方都有其各自获取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虽然各方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需求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民办高校财务信息不尽不实的问题。虽然各方对这个问题并非毫无办法(比如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学生可以亲自到学校来了解各方面情况等),但是总的看来,单独进行这些行动对信息需求者来说,信息获取的成本都较高,所以由政府强制监管,建立一个规范的公开披露信息的机制,不仅可以为所有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而且从披露的成本和需求满足上比较,无疑是十分划算的。

参考文献:

[1] 孙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1,(5)

[2] 孙芳城,王海兵 肖传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6,(7).

[3] 李亮,于沛利,胡胜.谈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改革[J].财会月刊,2008,(2).

[4] 倪国爱,程昔武.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2009,(4).

高校财务工作 篇4

高校财务工作

一、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财务核算能力外,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判断能力。对一些财务事项的处理,常有多种财务政策、财务原则可供选择,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来做出选择。二是沟通协调能力。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三是开拓创新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来应对会计事务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措施

财务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各单位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能的保证,是保持高效稳定的关键。高校应结合工作实际,确实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理财意识,增强参与预测与决策的能力,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能站在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财务工作者必须发挥的信息反馈作用、决策咨询作用、管理中心作用。

1、加强政治思想修养

政治是高校财务人员的生命线。应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自觉克服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积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这是高校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2、强化财会法制观念

财务工作是学校财经工作的基础,高校财务人员对财务工作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依法设置财务账簿,建立健全本校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坚持原则,依法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不违法办理财务事项,不伪造、变更或隐匿、故意销毁财务凭证、财务账簿,不编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3、加强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真实、公允是财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财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财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财务人员能够筑牢防线,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通过会计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财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高校一定时期的财务运行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加强财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应从教育做起,因此各高校必须狠抓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4、加强业务培训和严格规范从业资格

搞好高校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娴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积极主动强化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严格规范高校财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5、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

甘肃高校 市场分析 篇5

甘肃经济日报教育专刊部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甘肃(兰州)大中专院校SWOT分析

兰州市计有27所大学,22所中专院校,在校大学人数为52.9万人(全日制学生)。2012年26所大学新生入校人数为13.6万人,同年毕业学生数13.1万人。

从消费总体特点来看: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喜爱时尚潮流,崇尚个性消费,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校体制十分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学生对纯商业广告行为普遍反感,“似理性非理性,感性主宰理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真实写照。如何渗透和拓展这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年轻市场,是每个企业和商家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兰州市各高校的主要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类:兰州大学

作为甘肃高校的领头羊,兰州大学显得格外醒目。各大企业商家更是把兰州大学作为甘肃校园市场的重中之重,不遗余力大洒钞票。兰州大学学生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兰州大学外埠学生的比例高达83%(兰州大学医学部外),各地学生消费差异化十分明显,学生贫富差距明显,个性消费尤其突出。

2、兰州大学学生电脑(笔记本)、手机的拥有率在各大高校是最高的。电信和移动特针对兰大制订优惠的消费政策,并借助校团委和学生会进行强力宣传,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拓展兰大市场,必须抓住兰大学生“孤而不傲”的心理。

3、兰大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在甘肃各大高校是十分宽松的,兰州大学团委和学生会在广大学生中存在着“信任危机”。老乡

会和社团在学生中影响力甚大。“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兰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

4、兰大校园市场的竞争是各高校最为激烈的。学生对商业活动尤为反感,热衷于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活动。

5、兰州大学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在46%左右,考研率高达60%,保研率在14%,学生就业良好。

第二类: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1、学校制度和管理严格,加之很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二三线城市集镇,学生思想较为保守。学生中也不乏活跃分子,在校园颇有影响力力和感召力。

2、学生思想逐渐呈多元化发展,个性消费思潮也逐渐日益明显。但有限的消费能力对制约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3、由于教师体制的改革,师范类学生不再享受包分配就业待遇。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30%左右,考研率在45%;甘肃农业大学一次性就业率在26%;较低的就业率和校园周边浓郁的商业氛围促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西北师大学生自主的创业率紧次于兰州商学院。

4、学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在学生生活中影响力较大,信任度较高。由团委、学生会主办的各种活动参与人数甚众。学生多来自甘肃本土,老乡会影响力较弱;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校园社团的自由发展。

5、校园商业氛围浓郁。学生对商业活动态度较为积极。但是,学生参与商业活动多是基于利益驱动。

第三类: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政法

学院

1、学校管理制度相对严格,学生较为自主。学校学生会、团委在学生中享有一定的威望,能有效的组织各类校园活动。

2、学校文化气氛较浓,各类文化文艺活动有声有色。有不少学生甚至组织了文艺表演团队,经常参与社会性演出。

3、学校学习氛围不足,很大部分学生抱着“混”的心态完成大学学业。不思进取,只图享乐是这些高校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4、学生消费能力较强。追逐时尚潮流,追求个性消费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学生系甘肃本土“官二代”或“富二代”,有很深的社会背景。

5、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只有25%左右,部分学生的就业依靠父母完成。兰州商学院是甘肃高校自主创业率最高的,但多数以失败告终。其余高校的创业模式多限于文化文艺演出。这些高校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合理的引导和指导。

6、除甘肃政法学院外(主要是中国移动关系),各高校校园商业氛围一般,校园活动较少,缺少社会企业赞助。

第四类: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1、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氛围较浓;大多数学生兴趣爱好单一,思想呆板,学生活动较少。很大部分学生对各种商业活动视而不见,参与积极性很低。

2、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成了各项活动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除部分优势专业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多表现出对社会较为强烈认知欲望和好奇心。

3、消费能力一般,个性消费和时尚消费特点不明显。

4、除部分优势专业外,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只有30%左右,部分专业甚至更低。选择自主创业学生甚少,仅局限于电子类。

5、缺乏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商业活动较少。

第五类: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兰州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明达理工学院

1、以上独立院校(实质是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高昂的学费、松散的管理制度和相对容易的入学条件。各独立院校以赢利为根本目的,学生学习散漫,进取精神欠缺。

2、学生的消费水平很高,而且形式呈多元化发展。

3、学校团委、学生会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各项活动的权利牢牢掌握在学校董事会手中,只要是花钱的事情很少给予批准。学生社团也形同虚设,只是学校向外界宣传的工具而已,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文化、公益活动也是如此。

4、以上高校学生基本处于“被就业”状态,或依靠家庭背景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或被学校发配东部沿海工厂。自主创业是多半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

5、学校商业活动氛围较浓。学校基本对商业活动来者不拒;学生对各类商业活动也比较热衷。

第六类:甘肃中医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油化工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甘肃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高等专科学院

1、作为甘肃普通高校的非主流院校,上述学校并不为多数人所重视,学校自身的影响力也很有限。但这些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自由度极差。

2、学校影响里很小,自然不为社会商家企业所看中。除学校定期举办的文化文艺活动外,学生基本没有其他的活动参加。

3、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层面基本处于大众消费状态。

4、学生就业流向主要是东部沿海工厂。近年来,学生留兰

选择自主创业的逐年增多。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6

1.1分散核算独立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所涉及的业务也越来也繁杂,致使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在后勤财务管理上,通常采取相互独立、分散核算的管理模式,自行设置财务机构与配置财务管理人员,以实现对校内不同部门财务的有效管理。然而,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虽然能为高校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但不利于后勤集团对其管辖范围内各中心财务的综合管理与监控,难以实现资源的集中调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2集中与分散核算相结合模式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也有部分采用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财务管理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由中心内部在所属集团财务部监督下,完成一部分的核算任务,另外一部分则直接由集团内部完成核算。这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对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能高效开展各项会计工作,还要求财务人员能有效把控各中心经营流程。因而,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不高的后勤集团,无法在核算上有效使用这一模式。

1.3统一核算、授权审批模式

在高校内,统一核算、授权审批的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也应用较多。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资金核算、财务管理、人员配置等中心各实体有效整合,采取集中管理的行为。并且,随着其模式应用的.不断成熟,已逐渐成为后勤财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初始阶段的有效管理模式,获得高校的广泛认可。

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缺乏统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在国内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统一、管理内容片面的问题。一方面,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发的统一各大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未能真正落实到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去。并且,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还未制定具备较强法律效应的规章制度,致使高校后勤财务处理上缺乏相关依据,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造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与标准的千差万别,不同高校之间的后勤财务信息难以进行科学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财务的管理难度,在缺乏可靠依据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开展对后勤财务的实时监管。另一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的后勤财务管理统一规范没有得到具体贯彻,各个后勤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仍旧各行其是,不规范操作及违法乱纪现象发生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的财产损失。

2.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复杂多变

高校后勤单位较多,财务管理的范围也非常广,既包含对保障性业务,如通信、水电、校园卫生、校园绿化业务等的管理,也包含对盈利性业务,如摊点、餐饮、商铺、工程等管理。其中,由于服务性质及内容的不同,致使其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相应采取的财务管理策略也会有所区别。一部分服务仍旧依赖于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另一部分服务则能否自负盈亏,需要进行独立核算。在此情况下,许多高校为了协调与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关系,满足后勤财务管理需求,采取分区域管理模式,并根据不同业务特征,设置不同的后勤财务管理部门,配置一定数额财务管理人员,这些部门及人员仅负责所在区域的财务管理事项,相互之间的交流较少,使得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处于分散状态,难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2.3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许多高校在后勤财务管理方面,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操作程序不规范。并且,在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上,没有根据高校后勤具体情况作出调整,致使其配置人员难以充分满足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需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校企分离、产权划归明确,最终使得高校的后勤财务社会化改革流于形式。

3建立与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3.1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新形势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突破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包办局面,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秉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高校教育事业的原则,不断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结合高校管理需求,制定科学的财务核算、分配制度,以此来确保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保障财务信息的全面、准确。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目标存在双重性质,致使其必须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成本及经济效益核算。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后勤必须加强与高校会计部门沟通,确保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能有效衔接高校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工作。

3.2加强成本核算,推进高校服务的社会化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资金与成本是极为关键的两个部分,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后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必须确保财务管理服务的高质高量。在当前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下,后勤集团中通常涵盖了多个经济实体,因而在其经营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难度,核算内容与核算对象变得复杂化。为此,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可采用统一核算、授权审批的模式,通过集中管理与统一调度,让后勤集团的资金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以此来节省使用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并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此外,在大份额实物资产管理上,为节约成本,并避免出现资产流失状况,后勤集团应加强对设备采购、生产资料等各方面的管理,掌握其实时动态,保证其财务运行的健康、有效。

3.3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后勤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后勤服务的巨大市场潜力。而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后勤市场的开放,不可避免会引发各个后勤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此情况下,后勤集团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认识到后勤服务质量对集团发展的重要性,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而高校可结合自身管理服务需求,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指标体系,将后勤实体经营能力、服务水平、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等纳入指标体系内,以确保所选后勤实体能有效胜任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

3.4完善财务监控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监管不严问题,应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完善的监控制度,并加大制定的执行力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让高校领导认识到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获得校领导的认可与工作上的支持。同时,建立责任会计体系,认真落实对财务报表、项目资金、后勤负责人等各方面的审计工作,掌握后勤运行的实时状况,及时察觉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后勤服务的高质量。

3.5提高财务人员整体水平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基金会投资,捐赠收入

建立高校基金会,吸引社会捐赠是目前高校增加经费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据统计,我国39所“985工程”高校中有37所建立了大学基金会,目前在国家民政部或省民政部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超过了100家,大学基金会的数量不断扩大[1]。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目前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态势,分析影响我国高校基金会收入的因素,为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态势

当前,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教育基金会,高校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院校基金会网站和各类公开网站收集的数据信息。本文整理了2010年至2013年间“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基金会的数据,搜集到的数据主要是高校基金会的财务数据。删掉信息不全的数据,总共得到了113个高校基金会的数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状况:高校基金会投资占基金会总资产的比重;高校基金会每年的捐赠收入占高校基金年度总收入的比重;高校基金会年度投资收益占高校基金会年度总收入的比重,投资主要包含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个部分。从高校基金会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总资产主要包含了库存现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四个方面。在高校基金会的业务活动报表中,总收入的组成部分是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还有政府的补助,但是政府的补助在搜集的数据中都是零,银行存款的利息包含在其他收入中。

(一)从高校基金会投资占高校基金会总资产比例进行分析

图1展示的是高校基金会年度总投资占基金会年度总资产的比值,也就是从2010年至2013年每个高校样本的投资占总资产比例的四年数据平均值。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投资所占的比例分布比较散,且差距比较大,有的高校所占比例达到了80%,如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基金会的年度总投资占基金会年度总资产的比值分别为85%和83%,但是基金会投资所占比例较大的高校数量较少,部分高校的数值为零,如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只有少数高校该比例超过50%,本部分数据只有6所大学该比例超过50%;多数高校的比例低于40%。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在投资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没有受到重视。对高校基金会的资产管理方式主要是存放在银行,保留大量资金,而美国高校基金会很少将资金存放在金融机构,而是投资在股票、债券、海外投资等。这说明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和简单,高校之间差距大。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图2展示的数据是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所有高校样本的基金会投资占基金会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本部分样本在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的比例值分别是34%、28%、20%和22%。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相比2010年,2011年投资所占的比例值降低,但从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在投资力度方面不断地增长。以山东大学为例,2013年的投资比值为35%,2012年的投资比值为30%,相比增长了5%。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高校基金会也在不断地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虽然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小,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增长的趋势,逐渐重视对捐赠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增加投资。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二)从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占基金会总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析

图3展示的数据是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占基金会总收入比例的平均值。本文采用的是每个高校样本四年数据的平均值。从图3可以看出,捐赠收入占基金会总收入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主要集中在90%至100%之间。在本部分的样本中只有4所高校(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比例的平均值低于90%,其他样本高校的比例值都在90%以上,而同济大学的比例值为100%,基金会总收入全部来源于捐赠收入。高校基金会中总收入的组成是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这说明我国高校基金会每年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捐赠收入,也说明了我国高校基金会收入来源方式简单、单一,投资获得的收入所占比例较少。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图4展示的数据是样本高校基金会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的捐赠收入占基金会年度总收入比例的平均值。总体上每年样本的比例值都在90%以上,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的比值分别是90%、93%、95%和94%。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13年相比2012年降低了4%,2012年相比2011年降低7%。虽然下降的幅度比较小,但是从总体上看,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高校基金会逐渐意识到基金会收入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捐赠收入,要实现收入来源的渠道的多元化,对捐赠资金进行增值和保值。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三)从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析

图5展示的数据是高校样本基金会四年的投资收益占基金会总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从数值上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占基金会总收入的比例相对很小,只有一个高校(清华大学)的数值超过10%,多数高校的数值集中在0~2%之间,每个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大。在本部分28个样本中有22所高校的比值低于5%,有9所高校(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的比值为0。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投资收益比较低,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不足,半数以上基金会没有任何形式的投资,导致基金会的资产运作极其低效。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图6描述的是样本高校基金会从2010年至2013年每年的年度投资收益占基金会总收入比重的年度平均值。在总收入中,捐赠收入所占的比例与投资收益所占的比例是此增彼减的关系,捐赠收入占的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因此投资收益占的比例是上升的趋势。样本的比值在2013年、2012年、2011年和2010年分别是3.8%、2.2%、1.64%和1.47%。以浙江大学为例,相比2012年,2013年增长2.8%;相比2011年,2012年增长2.29%;相比2010年,2011年提高1.2%,从2010年至2013年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值每年都在增长。从图6可以看出投资收益所占的比例随着时间而增长。这说明我国高校基金会逐渐意识到了投资的重要性,对资金的增值和保值活动也在不断增加,保持基金会发展的生命力,对捐赠资金的管理是未来高校基金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方式比较简单,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不足,投资占基金会总资产的比例比较低。因而在基金会总收入中投资收益占的比例也比较低,高校基金会的重要收入来源是捐赠收入,说明我国高校基金会在资金的增值上做的工作不够,没有重视对资金的增值和保值,只是被动地接受捐赠收入,而没有将捐赠获得收入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投资。

二、影响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研究设计

1. 数据的来源。

为了分析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数据主要是从各个院校基金会网站和各类公开网站上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包含了一些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的数据。由于某些变量只有2013年的数据,因此本部分的数据主要是2013年度的数据,删除信息缺失的数据,共有62所高校的数据。

2. 研究设计。

(1)变量的选取。本文主要采用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数据来研究影响捐赠收入的因素,所以因变量选取了当年的捐赠收入。影响捐赠收入的因素很多,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是筹资费用、当年高考分数线、地区、是否“985工程”高校、教职工数、高校年度收入,由于高校决算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主要搜集到2014年高校的年度收入,而且各个高校的年度收入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本文采用2014年高校年度收入的数据。

(2)模型的建立。为了分析影响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收入的因素,本文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根据需求采用两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回归结果分析:

表2展示的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因变量是高校基金会的年度捐赠收入与高校年度总收入的比重,自变量包含了高校所在的地区、高校基金会的筹资费用、高校职工数、高校是否为“985工程”高校。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正相关,高校所在地区经济越发达,高校收到的捐赠收入就越高。发现是否为“985工程”高校对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影响是显著的正相关,说明“985工程”高校相比其他高校收到的捐赠收入高。“985工程”高校在我国高校的排名中居于前位,代表着高校的质量比较高,知名度比较高。因此也说明了高校的质量越高、知名度越高,受到的捐赠收入就越高。虽然高校基金会的筹资费用,对捐赠收入的影响是正相关不显著,但是在统计分析中是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加大对高校筹资的投资力度,提高增加筹资的主动性,积极投入筹资活动,可以增加高校的捐赠收入。

注:表格中的t值,***,**,*分别表示的显著性水平是0.01,0.5,0.1。

表3与表4展示的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因变量是高校年度捐赠收入取对数,自变量是高校的筹资费用、高校所在的地区、当年的高校录取分数线、高校的教职工数、高校的年度收入。由于是否为“985工程”高校与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具有共线性,在我国“985工程”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最高的,因此在表3中把是否为“985工程”高校作为自变量,表4中把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作为自变量。从表2、表3以及表4中可以看出,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收入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充分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高校的捐赠有显著的影响。表3得出的分析结果与表2得出的分析结果一致,高校的知名度和高校的质量对捐赠收入的影响是正相关,对于知名度比较高的高校,接受到的捐赠收入比较多,社会对高校基金的捐赠主要考虑这个高校的知名度。对于高校基金会而言,要增加捐赠收入,需要增加对高校的宣传,提高高校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它。表4中也可以看出筹资费用对捐赠收入呈现正的显著影响。筹资费用主要是在筹资过程中耗费的,高校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进行筹资,筹资费用就会增加,相应地,捐赠收入也会增加。为了要增加捐赠收入,高校基金会需要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和渠道,比如经常开校友聚会活动、增加对高校的宣传等活动。

注:表格中的t值,***,**,*分别表示的显著性水平是0.01,0.5,0.1。

注:表格中的t值,***,**,*分别表示的显著性水平是0.01,0.5,0.1。

三、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我国高校基金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大,基金会运作不断完善,但是与美国高校基金会的运作带来的投资收益相比还存在差距。图1表明,样本高校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运作,有部分高校的比例占80%以上,说明我国高校基金会逐渐意识到高校基金会的增值与保值问题,但是在投资资产的分配上,我国高校基金会主要投资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很少涉及实务投资或风险投资,侧重于短期投资,流动性差[2],而美国高校的基金会很少将基金存入金融机构,以耶鲁大学为例,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资产主要配置在绝对收益基金、美国国内股、国外股票、私募股权、实务资产和固定收益几类[3]。因此,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率比较低,年度投资收益与年度总收入的比值最高为1.2%,投资收益为基金会收入所做的贡献比较低,而美国高校基金会通过运作投资收益率达到10%[4],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哈佛大学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率也达到了8.6%,资产总值在增加[5]。所以在基金会的投资运作上,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基金会运作的模式,由高校派出投资委员会或者委托外部的投资公司,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配置专业人员[6],经营管理高校的投资基金会,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大宗商品、贵金属、房地产、石油及天然气和期货基金等),而且美国高校的基金会具有相似的管理结构,设置董事会对基金会的投资、资产的配置和管理负责。根据自身的条件,提高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增值与保值,提高投资收益率,增大基金会对高校的贡献。

其次,高校基金会的收入与高校的知名度和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从回归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与高校知名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高校的知名度越高,年度捐赠收入就越多。对于美国高校,高校捐赠收入同样受到高校知名度的影响。根据卡耐基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的调查表明,捐赠基金的规模与高校的教育质量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关系[7],学校的品牌效应对高校捐赠收入的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据2005年统计,美国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率与大学排名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顶尖大学投资收益率为32%,一流大学的投资收益率为19%,二流大学的投资收益率为14%[5]。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学校,高校基金会年度收入都比知名度低的高校高,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增加对高校基金会的宣传,对增加高校的捐赠收入有显著影响。

最后,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对高校收入的贡献比较低,所占的平均比例为2%,有的高校所占的比例不超过个位数,高校收入主要的来源还是财政的支持。1998—2000年,社会捐集资收入在高校经费收入占比为2.1%、2.3%和17%[8],而与捐赠收入占据重要位置的美国高校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在1996年捐赠收入占高校收入的比例为8.3%[9],已经超过了我国,2002年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收入占学校总经费的28%,麻省理工大学占20%[10]。2011年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收入占学校运营收入的31%[11],捐赠收入已经是美国私立高校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高校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投资捐赠收入。20世纪初,为了增加捐赠收入,美国高校基金会不断推出筹资计划,由过去被动等待的方式转为主动出击的方式[6]。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对高校经费的补偿较低,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的紧张,需要极力挖掘捐赠收入对高校收入的贡献潜力。

参考文献

[1]孙静.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5).

[2]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赵红梅.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发展与运作模式研究[J].华北金融,2014(12).

[4]雷虹.中美大学基金会之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7(12).

[5]谢菲.美国大学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哈佛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6]邢相勤,丁苗苗,刘锐.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及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王树涛,张德美.金融危机后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运作改革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8]雷宁,关虹.高等教育投融资改革思路与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9]阎国华,范文曜.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OECD与中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2-103.

[10]孟东军,陈礼珍,张美凤.中美大学教育捐赠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篇8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十分重视,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要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规范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规范”。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必然对财务管理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只有做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才能实现依法治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学校健康、有序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些都促使我们高度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研究分析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问题的环节,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予以关注:

一、建立现代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理想模式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在总结高校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把其建立成为“以预算控制为核心、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平台、以资金动态集中控制为手段“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办公”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理财观念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期的陈旧理财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将高校视为特殊的“企业”,树立起以现代企业理财观为依托的新型高校理财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四种理财观:一是“科学理财观”,做到决策民主,办事透明,强化预算,保证预算安排和执行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开。二是“依法理财观”,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照国法校规理财。三是“效益理财观”,市场经济强调责权利的统一,激励人们讲求效益,降低成本,将支出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四是“资金时间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防范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两个基本观念,终将被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所认识。

(二)明确可持续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既要符合高校自身特殊的社会定位,也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总的来说,应确立以保证高校财务状况正常化开展为基本目标,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科学的高校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三)建立高校全面预算体系

高校全面预算体系是集高校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直至最后反馈的全过程的一种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它强调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年计划,并力求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能够有效协调,进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这种预算体系还需要在技术上改进高校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在促进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使其结果能够适应高校体制改革以来,理财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还要采用高水平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模型来拓展高校传统的年度预算框架,从而建立起以资产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程序,进而监督高校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四)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轨制管理模式

高校的财务部门是进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机构,财务核算机构进行日常的核算工作。管理机构应当负责单位的事前会计分析以及通过建立明细账或备忘簿的形式对收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公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等业务进行管理,这样,在高等学校的内部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轨制的管理模式。

(五)加强风险意识,谨慎贷款

目前,很多公立高校都缺乏风险意识,“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破产的风险,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上就容易采取激进的方法。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制度和大额资金流动的集体决策制度,减少资金风险。而对于当前普遍的高校贷款问题,则应进行贷款效益的论证和贷款规模的控制,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同时,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贷款事前审批以及对贷款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建立符合现代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个优良的符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使得高校教育机制良好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犹如高等学校教育机制运行的润滑剂和添加剂,能够有力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平稳地发展。因此,建立起符合现代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之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合理发放;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损、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控制;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二)使计划、结算、资金运行(银行)合理分开

具体来说,可以将原有分散的财务系统集中起来分为三大块,即计划管理中心、结算中心和校内银行。计划管理中心:主要是强化学校经费的宏观管理,负责编制预算、设计和制定财务制度,并监督财务制度和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实行教育成本预测、分析、成本计划与成本核算。财务结算中心:负责对学校所有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进行核算,把学校过去分散的财务集中管理,以提高财务管理的“集团化”效益,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政策,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校内银行:利用银行存、贷、储、蓄等金融手段,使学校经济业务金融化,按照管理、核算、金融三条线建立机构。这样,就让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确保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资金保障。

(三)科学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

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通过设立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或者设置相应的辅助账,根据不同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需求,分别采用类别法、专业法、年级法或作业成本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核算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这样才能为国家制定收费标准以及对高等学校业务活动进行绩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四)实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制度

(1)内部审计监督

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验收,以有效地促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2)外部审计监督

为了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避免浪费和低效率,高校也应当加强经济运行和成本管理的民主建设,应当实行由校长每年向全校作包括学校运行与财务状况在内的报告制度,并且这一报告应该经过国家审计机构或者民间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或者审核,以提高学校财务经营状况信息的透明度。

(3)民主监督

高校要发挥学校的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对学校的年度预决算、重大财务开支、重点学科建设、重大财务投资等进行监督。学校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每年应该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作财务工作报告,汇报学校每年的财务收支情况、财务状况及经费使用效益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满足师生与社会的知情权,并接受师生与社会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民主监督与评议。

三、建立完善通畅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进行改革,建立自主型的高校财务运行机制并非是要求高等学校脱离国家财政管理的轨道自由发展,而是要建立一个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高等学校物质资源配置体系。高等学校物质资源配置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还必须以完善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为核心,这是高等学校在教育资金紧缺、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行财务制度下必须走出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对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高校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是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适应性评价,发现在执行管理者意图时,各项业务存在的潜在和显现的断点、漏洞和矛盾,分析这些漏洞和断点形成的人为或非人为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出解决方案,修订不适宜的管理点,再用系统的思想方法对原有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一个简单、敏锐、有效的业务流程模式。

(二)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障机制与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

高等学校投资,一般来说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经济活动。而这并非资金使用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教育资金紧缺、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由于投资的决策失误,是不讲投资效益地盲目投资的结果。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障机制,需要建立高效的投资决策机构和约束机构,严格遵循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重视和利用财务信息,提高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新型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机构主要是以会计为核心的财务机构,主要是行使会计核算的职能,财务约束与监督职能的淡化,对财务运行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建立一套与财务管理地位、作用、职能相配套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机构,拓宽财务管理的职能,实现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分析为核心的财务职能是完全必要的,并且,这个新型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机构应该是国外通行的与会计机构并行、实行会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独立于会计核算职能之外的财务管理机构。

(四)改进财务管理方法,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应变能力

由于知识资本的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未来财务管理的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1]薛秋茸.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陈玉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上一篇:干部开展赴基层转变作风二阶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党建个人检查对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