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学习快乐探究(精选8篇)

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篇1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希望小学张亚梅

四月十二日,沐浴着春雨,我来到济源市邵原镇实验小学和洛阳市西下池小学学习。为期三天的学习使我感触颇深,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时期教师工作应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素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文娱课堂,学生快乐学习的园地

邵原镇实验小学的文娱课堂是一大特色,也是一道诱人的风景线。每节课都有文娱体现,教师把对教材的理解改编成童话故事、顺口溜、快板、小品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不仅教师创作,学生也创作。那节《三角形的特征》,课后总结,学生仅仅用了几分钟就编好了顺口溜,总结了全文。让我不得不叹服:孩子们的潜力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啊!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自主中成长

走进西下池小学,面积不大的校园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校园处处呈现文化气息,连水泥路面上都印着田字格,学生每天在上面书写古诗。文化长廊、数阵游戏处处体现着育人的氛围。

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篇2

1. 教师要以身作则, 使学生认同, 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 在学生在学生心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教师必须是遵纪守法的典范, 只有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纪律, 带头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才会自觉守纪, 听你的话, 才会有学习的动机。学生已形成的学习动机, 要在教学中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成为有效的动力, 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激发。

2. 对学生要多加关心、多点宽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那些因为过去而将自己封闭在“我不在乎”的硬壳之下的学生, 我们可能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努力。然而,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宽容时, 他们会愿意冒险尝试破茧而出。安怀特认为,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师还应具有以下一些品质:希望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能力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好的管理者;给予公正的考试;评充满信心的分数;设置挑战, 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正在不断增强能力。

3. 教师要增强语言艺术, 诱发动机。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语言的表达除要准确清晰之外, 还应有感染力。文明的幽默, 高雅的诙谐;轻重缓急得当, 抑扬顿挫和谐, 感情色彩鲜明;举齿规范协调, 表情夸张得体, 眼睛传神表意, 等等, 可以使讲授妙趣横生, 启迪学生智慧, 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相反就会使学生味同嚼蜡, 昏昏欲睡。这种差别, 除了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不同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教师功力不等。数学教学由于本身很抽象、枯燥, 如果简单说教、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肯定不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锤炼语言, 讲求语言的艺术表达, 力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才能调节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其在乐融融的教学活动中, 增长才干, 领受教益。

4. 创设情境, 诱发动机。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只有为学生创设情境, 才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主动参与学习, 才能圆满、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 笔者常通过创设操作情境、问题情境、对比讨论情境、巧设练习情境等方法, 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达到诱发兴趣、激发思维之目的。

5. 改进教学方法, 诱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程度不同, 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就不同。但一种教法的程度再高, 如果多次连续使用, 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 教师应该经常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6. 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不能单层面的以授予学生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导致学生年级越高厌学情绪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学习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作为教师, 就是要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事情。那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学习是一个多层面的互动环节, 只有有趣、有效、有用三者相互紧密结合, 才能让学生懂得“玩”并不是不学习, 而是在有趣的学习环节中接受知识, 培养能力。

自主探究 快乐阅读 篇3

关键词:支持;自主阅读;有效策略

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早期阅读的核心价值提高了认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林菁教授说过:“既然是阅读,一定要有读本的提供。”直观而形象的读本是引发幼儿阅读兴趣、自主形成阅读行为的直接诱因,然而如何支持幼儿去“读懂”这些读本,如何支持幼儿自主阅读呢?

一、观察信息符号,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读本,感受画面信息符号,激发幼儿感知各种信息符号的敏感性和积极性,引发幼儿对故事的探究欲望。但是大部分教师比较注意引导幼儿关注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而忽视对一些信息符号的观察。然而这些信息符号对幼儿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至关重要。

1.观察画面中的背景信息

如,小班分享阅读《上床睡觉》中讲的是几只动物在两棵椰子树中间吊了一个吊床并搭了一个楼梯,小蛇、狮子、斑马、河马、大象一一上床去睡觉,最后床塌了,动物们全住进了医院。对幼儿而言,第一页画面中的小蛇准备上床睡觉是能观察到的主要信息,而吊床上依次放着的四个不同花色的枕头也是很关键的信息,因为接下来要上床睡觉的动物身上穿的衣服的花色与枕头的花色是一模一样的。如果幼儿关注到了枕头这个信息,就能迅速猜出或者从教师提供的动物中找出下一个上床睡觉的动物是谁。猜出的成就感能激励幼儿兴致勃勃地继续阅读。

2.观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及一些特殊的符号信息

比如,满头大汗的、慌慌张张的、笑眯眯的、撅着嘴的,都是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情节的体现,还有画面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符号,比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教师应引导幼儿准确把握这些关键信息,并去理解这些符号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3.观察两张相似画面之间的异同信息

如,第一张画面里有一只小兔在森林里玩耍,第二张画面还是那只小兔子在森林里玩耍,只是在一棵树后面多了一条不起眼的狐狸尾巴,这条尾巴就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信息,也是能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猜测的线索。教师可利用回翻策略,引导幼儿比较前后画面的异同,建立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观察,引导幼儿把握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二、梳理线索,促进幼儿感受作品思想

在很多读本故事中都存在有比较清晰的故事线索,但幼儿的形象性思维特点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去发现和把握,因此教师应给予适时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借助图谱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梳理出很清楚的故事线索来,以便于幼儿能既快又好地理解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及作品思想。如,《小猪变形记》以极为夸张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总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的故事。它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受另一头猪的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认识了“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这一故事有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地方,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描述了小猪对其他动物的模仿装扮。这种反复的情节设置最能切合幼儿的思维,而小猪对一个个依次出现的动物进行的模仿更使得故事尤为生动有趣,紧紧地吸引着幼儿。通过师幼共同阅读环节,教师利用图谱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出“遇到谁就想变成谁”及“遇到谁—怎么变—结果怎样”的两条故事线索,促进幼儿在接下来的自主阅读环节能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有效提问,激发幼儿想象拓展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自主阅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多采用开放性提问策略,设计可以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天马行空想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在主动思考、亲身体验、积极表达中获得阅读经验。比如,在大班《花格子大象艾玛》活动中,教师提问:“大象艾玛身上有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有黄色、粉色、白色……”教师继续提问:“艾玛身上有这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五颜六色’来形容,还有什么地方也是‘五颜六色’的呢?”幼儿纷纷回答:“我见过五颜六色的灯”“我见过五颜六色的房子”“我见过五颜六色的花”。幼儿在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中主动思考,很好地理解了词语“五颜六色”的真正含义。

四、欣赏鼓励,促进幼儿大胆表现

在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归纳阅读内容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巩固、消化所获得的阅读经验,也是给幼儿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表达、表现的一个机会,促进幼儿大胆与同伴、教师交流。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支持、鼓励、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大胆表演、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班《山丘上的约会》活动中,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即两个主人公(青蛙和仙鹤)在约会前焦急等待和见面时的震撼情节,非常适合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幼儿把结合自身的感受用形象的动作、夸张的语言把青蛙跳着急急赶路时不断地摔跤、仙鹤飞着去赴约的情节,仙鹤与青蛙见面之前的焦急、生气的表情和东张西望、跺脚的动作,青蛙感觉“地震”的情景,青蛙和仙鹤见面时的震撼表情(形象高矮的悬殊,与想象中的完全两样)表演得淋漓尽致。幼儿用肢体和对话自主地表演故事的高潮,大胆地表现自己对所获阅读经验的理解。又如,在《小猪变形记》活动中,教师把小猪的每一次变形制作成大幅画面,分别挂在不同墙面,引导幼儿分小组自主选择画面,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有的小组是集体在讲述,有的小组是个别在讲述其他组员当听众,各小组还互相轮换讲述,教师很自然地把静态阅读转换成动态阅读,增强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论突出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要关注幼儿自主阅读对其基本素质培养的作用。教师要考虑选择有趣的阅读作品,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有效支持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自己感受、体验,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经验,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 篇4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在以前的教育中,只是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新课标》倡导坚持一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关个性的过程。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例如,在学习《水乡歌》时,介于诗歌内容几小节比较相似的特点,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识字量及方法有很大差异,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用字形记忆,用儿歌记忆,用组词记忆等,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取他人的在识字方法,以及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的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为1∶1的教师,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是一位优秀教师。这足以说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重过程不重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篇5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主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接收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 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四、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篇6

山东省沂南县张庄中学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体验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当前化学教学的着眼点是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开放教学环境,为探究学习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而“自主”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垄断地位。这样开放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氛围,从而师生的情感距离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最高境界。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开始学化学之前,对这门课往往有着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是教师和学生开始的第一次教学交流。一个好的开始,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上第一章时,不要急着先让学生接受过多的理论知识,先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自我介绍对化学的热爱,增加一些伴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兴趣实验,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操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和化学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我展示对化学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与化学,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鼓舞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硫酸铜晶体的研碎”“水的沸腾”“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外,又增加了“魔棒点灯” “水中生火”等实验,在氢氧化钠性质教学中,让学生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用酚酞处理后的白纸上写鼓励性话语,发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感悟到化学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化学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收集化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为之献出青春和终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热烈而持久的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愿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新课程中,将实验探究设计成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摆脱了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验。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灌输。新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在“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在实验桌上为学生准备了:

物质:铜丝纸片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锈铁钉水盐酸

用品:酒精灯吸管砂布酚酞溶液等

提出问题:使下列物质尽可能多地发生变化并判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过一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在五个以上,多的甚至达到十个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实验得出的要丰富的多,精彩的多。在原来的教学中,要很晚才能够学到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究中已找到了答案,这可能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提供探究学习的素材

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自制净水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做饭用的煤球炉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体验成功,树立探究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起新的探究欲望,在新的尝试探究中了取得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树立探究的信心。

刚接触化学不久,老师布置了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水污染情况”的任务。学生很兴奋,认为这比做书上的习题容易多了,于是在双休日,他们三五个同学结成一组,对他们居住环境的周围开始了调查。星期一交流汇报时,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以前也知道水污染,但没想到严重的污染竟然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还利用有利条件(同学的父亲在污水处理厂工作)去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了解了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讲出了许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的污水处理过程与方法,学生老师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积极态度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学生欣慰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满足与自信。在“钢铁锈蚀”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短片,学生感慨、议论之后,提出了“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让学生课后参考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第二天,教室的窗台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以后学生每天主动地观察,一周后的交流,老师没有的发言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总之,探究学习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不断的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实践,才会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主学习快乐探究 篇7

一、观察信息符号, 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读本, 感受画面信息符号, 激发幼儿感知各种信息符号的敏感性和积极性, 引发幼儿对故事的探究欲望。但是大部分教师比较注意引导幼儿关注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而忽视对一些信息符号的观察。然而这些信息符号对幼儿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至关重要。

1. 观察画面中的背景信息

如, 小班分享阅读《上床睡觉》中讲的是几只动物在两棵椰子树中间吊了一个吊床并搭了一个楼梯, 小蛇、狮子、斑马、河马、大象一一上床去睡觉, 最后床塌了, 动物们全住进了医院。对幼儿而言, 第一页画面中的小蛇准备上床睡觉是能观察到的主要信息, 而吊床上依次放着的四个不同花色的枕头也是很关键的信息, 因为接下来要上床睡觉的动物身上穿的衣服的花色与枕头的花色是一模一样的。如果幼儿关注到了枕头这个信息, 就能迅速猜出或者从教师提供的动物中找出下一个上床睡觉的动物是谁。猜出的成就感能激励幼儿兴致勃勃地继续阅读。

2. 观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及一些特殊的符号信息

比如, 满头大汗的、慌慌张张的、笑眯眯的、撅着嘴的, 都是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情节的体现, 还有画面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符号, 比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 教师应引导幼儿准确把握这些关键信息, 并去理解这些符号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3. 观察两张相似画面之间的异同信息

如, 第一张画面里有一只小兔在森林里玩耍, 第二张画面还是那只小兔子在森林里玩耍, 只是在一棵树后面多了一条不起眼的狐狸尾巴, 这条尾巴就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信息, 也是能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猜测的线索。教师可利用回翻策略, 引导幼儿比较前后画面的异同, 建立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观察, 引导幼儿把握情节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二、梳理线索, 促进幼儿感受作品思想

在很多读本故事中都存在有比较清晰的故事线索, 但幼儿的形象性思维特点导致自己无法很好地去发现和把握, 因此教师应给予适时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 借助图谱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梳理出很清楚的故事线索来, 以便于幼儿能既快又好地理解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及作品思想。如, 《小猪变形记》以极为夸张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总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的故事。它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遗憾的是, 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受另一头猪的启发, 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 认识了“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这一故事有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地方, 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描述了小猪对其他动物的模仿装扮。这种反复的情节设置最能切合幼儿的思维, 而小猪对一个个依次出现的动物进行的模仿更使得故事尤为生动有趣, 紧紧地吸引着幼儿。通过师幼共同阅读环节, 教师利用图谱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出“遇到谁就想变成谁”及“遇到谁—怎么变—结果怎样”的两条故事线索, 促进幼儿在接下来的自主阅读环节能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有效提问, 激发幼儿想象拓展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在早期阅读活动中, 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自主阅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 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多采用开放性提问策略, 设计可以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天马行空想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幼儿在主动思考、亲身体验、积极表达中获得阅读经验。比如, 在大班《花格子大象艾玛》活动中, 教师提问:“大象艾玛身上有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有黄色、粉色、白色……”教师继续提问:“艾玛身上有这么多的颜色, 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五颜六色’来形容, 还有什么地方也是‘五颜六色’的呢?”幼儿纷纷回答:“我见过五颜六色的灯”“我见过五颜六色的房子”“我见过五颜六色的花”。幼儿在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中主动思考, 很好地理解了词语“五颜六色”的真正含义。

四、欣赏鼓励, 促进幼儿大胆表现

在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 归纳阅读内容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巩固、消化所获得的阅读经验, 也是给幼儿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表达、表现的一个机会, 促进幼儿大胆与同伴、教师交流。教师以欣赏的眼光, 支持、鼓励、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甚至大胆表演、讲述故事情节,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班《山丘上的约会》活动中, 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即两个主人公 (青蛙和仙鹤) 在约会前焦急等待和见面时的震撼情节, 非常适合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 幼儿把结合自身的感受用形象的动作、夸张的语言把青蛙跳着急急赶路时不断地摔跤、仙鹤飞着去赴约的情节, 仙鹤与青蛙见面之前的焦急、生气的表情和东张西望、跺脚的动作, 青蛙感觉“地震”的情景, 青蛙和仙鹤见面时的震撼表情 (形象高矮的悬殊, 与想象中的完全两样) 表演得淋漓尽致。幼儿用肢体和对话自主地表演故事的高潮, 大胆地表现自己对所获阅读经验的理解。又如, 在《小猪变形记》活动中, 教师把小猪的每一次变形制作成大幅画面, 分别挂在不同墙面, 引导幼儿分小组自主选择画面, 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有的小组是集体在讲述, 有的小组是个别在讲述其他组员当听众, 各小组还互相轮换讲述, 教师很自然地把静态阅读转换成动态阅读, 增强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促进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论突出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要关注幼儿自主阅读对其基本素质培养的作用。教师要考虑选择有趣的阅读作品, 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有效支持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自己感受、体验, 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经验, 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

摘要: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阅读兴趣习惯、自主阅读能力如果在幼儿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对其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阅读必须获得成人的有效支持, 对支持幼儿自主阅读的策略研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快乐学习法;应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快乐学习不仅走在了课程改革的最前沿,还带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加以改造,能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乐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创建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还要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乐趣,让学生能够爱上小学语文这一学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快乐学习的必要性

(一)快乐教学的含义

快乐教学虽然是近几年被提出的教学方式,但是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在国内外的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国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来看,快乐教学是在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快乐的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大,语文教师要和善地对待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接受语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快乐式教学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教学方式,它借鉴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心理学认为,在良好的心态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流畅,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在心情烦闷的情况下,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问题得不到专业性的解答。因此可以证明,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的快乐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能够自主爱上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望。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快乐式的学习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理念[1]。让学生能够认清教育中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让学生在自主性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学习所带来好处。这一教学方式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十年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所带来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同时又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共同进步。

二、快乐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来营造一个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更加说明了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让学生更加地信任语文教师,愿意去学习教师所教育的语文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一个品格高尚的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乐观、向上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程度。

同时,教师要努力维护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维护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2]。例如:对于相同的学生而言,一个让人愉悦的语文教师更能够让学生对其产生依赖性,并会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追随语文教师的目光,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所以,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快乐式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所特有的自身魅力,语文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生活中语文处处可见。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自发地组织学生进行写生,提高学生对语文世界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语文课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要牢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这一因素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还原到另一个身份“儿童”,每一个学生对于游戏都是兴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愉悦度,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度,让学生都能够爱上这样快乐的教学模式,做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三、结语

快乐式教学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快乐式教学并不是只能采用乐观的教学模式,这是对快乐教学理解的一个误区,快乐式教学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韦素琳.灵活教学,快乐学习—浅谈快乐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2(19):276-279.

[2] 张力秦.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3):110-112.

[3] 项晓.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4,10(5):51-52.

上一篇:高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优秀作文:定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