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选择题(精选8篇)
内容摘要:选择与培育区域发展的城市群,是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保证。综合考虑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地理位置,应当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作为建设的重点,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促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部地区的发展龙头。
关键词:增长极 城市群 中部地区
近年来,中部地区“塌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成为我国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中部地区的塌陷与崛起,学术界集中研究了中部地区塌陷的成因和实现崛起的途径,且在很多领域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对中部地区是否需要培育和如何培育区域发展龙头问题却存在严重分歧。对此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国家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更有利于中部地区尽快实现崛起。
中部地区选择和培育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
有助于增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聚力。经济联系松散是中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其必然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严重的重复建设,而这种状况又会进一步降低各省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从而使得中部的经济联系更加松散。与此同时,在当前国内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中部不仅没有出现经济整合的迹象,反而出现了背离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湖南将其定位为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后院”;安徽提出“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积极融入长三角;江西提出和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联动;资源大省山西则欲融入京津环渤海地区;农业大省河南也酝酿自己的“中原隆起带”。勿容质疑,缺乏合力、缺乏互动是实现中部崛起的主要阻碍之一。因为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力量,更重要的是因缺乏区域整体观念而大大降低了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力。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中部自身的经济联系较为松散外,更重要的是,中部至今缺乏一个有足够集聚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所以,以现有的城市群为依托,打造中部发展的城市群,是增强中部地区向心力,提高六省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促进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承接东部传统产业的转移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诚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从理论上说,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应向中部地区转移,但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会因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东部产业转移时,中部还面临如印度、泰国、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背景下,要诱导东部传统产业尽快向中部转移,中部就必须集中精力培育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区域发展龙头。从现实看,我国目前面临多个区域发展重点,东部要实现新的跨越,西部要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对整个中部地区实行“普惠制”,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建设若干区域,促进各种要素向这些地区集聚,从而提高其对东部传统产业的吸引力。
东、西部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说明区域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培育。一个区域,尤其是大区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东部设立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实际上起到了区域增长极的作用。二十多年来,它们的经济腹地逐步扩大,实力由弱变强,最终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个国家级的增长极。这三个增长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成为地区经济最受瞩目的亮点。它们不仅将继续带动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西部社会经济的进步。反观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已过去六年,尽管这期间其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但从市场建设、经济发展及人们收入的变化上看,西部大开发的成效并不显著。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西部缺乏像东部那样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换言之,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没有像东部那样,由国家政策性确立区域发展的龙头,而在发展中,西部自身又没能培育出龙头区域。这些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中部要实现崛起,必须首先培育区域发展的龙头。
中部地区发展城市群的选择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实体,是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形象的代表。基于此,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后,中部地区各省都将城市群作为建设的重点。在“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表示将出台政策支持中部的城市群发展。因此,中部应以城市群为基础,培育中部的区域发展龙头。然而,目前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或产业带主要有五个,即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和合肥—芜湖都市带。所以,我们还应具体分析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做出科学地选择。
根据我国城市群等级的划分标准,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更接近中型城市群,而长株潭城市群、合肥—芜湖都市带和昌九工业走廊则属于典型的小型城市群。除面积、人口等规模具有明显的优势外,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也远大于其它三个城市群。就空间位置而言,武汉城市群处于中部地区的南部,可通过长江沟通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和合肥—芜湖都市带,从而影响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河南南部;中原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北部,可统领河南中北部和山西。所以,综合考虑六大城市群或产业带(以太原为中心组成的区域可看作第六个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应把目前的中型城市群,即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成中部的区域发展龙头。通过国家的重点扶持,壮大它们的经济实力,使其逐步向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群发展,进而成长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竞争。同时,发挥其对区内的空间组织核心作用,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组织网络的发育,从而发挥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城市群作用。
中部地区发展城市群的培育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与沿海地区的三个国家级区域经济增长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相比,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还很弱,目前还很难承担区域发展龙头的重任。所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其影响力是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应集中力量建设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增加信贷等方式对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给予必要的直接投入,并在能源、交通和信息等领域建设若干具有区际意义的大型工程,为启动这两个城市群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应放宽这两个城市群的对外开放权限,允许它们在比照过去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激励它们创造更有利于集聚要素、吸引外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降低企业外部成本的政策环境,增强其经济活力。此外,还应在东部形成政策推力,迫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
加快区内外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增强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可进入性。目前,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可进入性还很低。其一,中部地区的水路、铁路和空中航线基本仍是从主干到支干,从根、枝到叶的树状结构;通信、航空则呈现以中心城市为节点的放射状、星状结构,区域内尚无国家一级国际空港,缺乏直航国际航线,一体化程度不高。其二,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缺乏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连接,要素向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流动和转移的成本较高。显然,健全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可有效提高区位的可进入性。为此,国家应支持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在充分发挥现有高速干道、国道及水运干线、铁路、航空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原有交通线路的通过能力,将武汉和郑州机场建设成为国际空港,并积极建设它们通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使之成为接受东部发达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通道。同时,加快完善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之间及它们与中部各区域增长极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实现交通立体化、多元化;加快信息港和信息网络建设,以武汉、郑州等城市为主要节点,搭建共享型、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多媒体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宽带网、公用数据通信及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构筑各省间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增强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对各种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建,覃成林.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中州学刊,(3)
2.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分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
总部经济成为一种现实经济形态由来已久, 它不仅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具体体现, 是在经济分工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城市优势和特色的经济形态, 还是一种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 借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何为总部经济, 如何形成总部经济?根据早期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说,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 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而对总部经济有最重要指导性意义的应该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俄林认为, 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 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 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 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程度不同) 。因此, 总部经济即基于相关区域特有的资源要素优势, 将生产基地和企业总部分离, 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 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中国的总部经济首批发展在一线城市, 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 基本在中心城市形成了商务中心区 (CBD) 、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 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
二、县域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相对一线中心城市来说, 县域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持, 把永康打造成“工业强市、五金强市、旅游强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永康具有资源要素禀赋差异的要求;在产业核心方面, 永康经济强项在工业, 特色在五金。根据统计局2012年12月最新数据统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6个, 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51个, 大中型工业企业80个;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7185376万元, 增长12.2%, 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累计5732921万元, 增长1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经济高度发达和规模化已经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永康总部经济从2007年政府正式作出“创新经济发展平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力打造永康总部经济”的战略决策, 经过5年的建设, 截止2012年12月底, 25幢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基本建成, 包括17幢企业总部办公楼、6幢人才公寓、1幢五星级大酒店和1座大型商场。同时, 为总部人才居住配套的6幢31层的人才公寓建设基本完工。世贸五星级大酒店也在2012年实现主体工程结顶。总体来说, 永康作为县域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相对于一线、二线中心城市来说, 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 总部经济认识有一定的误区。
当前总部经济的动人概念都被许多城市作为推动转型的便捷路径。但是随之发展过程中, 企业和市民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就存在一定偏差, 以为发展总部经济就是“入驻”总部中心, 这其实是两码事, 即使没有入驻, 符合认定标准的, 都可以视为总部经济的一部分;而另外一些已经入驻的企业, 重概念轻发展, 没有根据总部经济的实质要求发展, 通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规模档次不高, 产品低附加值, 低利润, “总部经济”变成了“总部不经济”, 甚至还有企业认为总部经济就是总部地产, 发展总部经就是嗅到房地产涨价的气息。
(二) 存在政府错位、缺位现象。
总部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自发集聚, 政府再参与规划, 完善条件加快发展;另一种就是政府先行规划建设, 通过招商吸引总部企业集聚。虽然说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形成的结果, 但还是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调控。根据调查, 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有政府错位、缺位现象存在, 政府注重绩效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的行政性壁垒等现象严重影响总部经济的发展, 而真正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却没有得到完善, 金融、税收、海关、法律、传媒服务形成有一定的困难, 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
(三) 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同时完善的城市功能也是构建总部经济的着力点。所有的城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上的, 县域城市的产业发展到内部分工细致化、价值链条独立化的水平后产业内部出现了低端和高端的区分, 价值链条独立化说明了产业运作成本最小化已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产业发展就像城市之外寻求空间, 继而总部经济应运而生。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 要支撑这样的高端经济就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不仅要求基础设施上达到一个可以宜人的居住环境,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及时、发展的商务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推进县域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王军在《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路径研究》中就指出了总部经济的三个层次, 对现有概念存在的缺陷进行论述, 并指出了新概念的界定。他指出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 是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地域限制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总部中心的建立要求企业在建立总部时提高自身的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内部协调、管理营销、资本运作、监管控制以及研发创新能力;对城市而言, 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品牌效应、产业的整合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 虽然总部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但是对概念的认识上不应该局限于面上, 而应该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起源有个深入的认识。
(二) 合理定位,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政府要转变意识, 将自身定位于为经济做好服务功能上。例如, 加强制度建设上, 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建立公正健全的法律环境, 为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竞争提供法律保证完善行业协会制度, 发挥其市场监管、引导资料、培训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搭建信息平台, 推进信息公平、公开, 为总部经济的企业提供最及时的信息。完善各方面资源的配置, 协调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 加速成果转换。
(三) 完善总部经济的支撑体系。
总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支持总部经济的前进。硬件上, 总部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上有现代办公场所、休闲居住场所、教育文化场所、交通通讯等中心商务区, 形成分工合理、功能突出、配套完善、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之适度超前。软件上, 同时还要求有基于现代的城市社会文化形成的总部文化。总部文化是在总部基地的基础上, 各总部经济成员共享并相互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等的总和。总部文化维持着总部集权的运行并面对外来竞争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即发展总部经济要求营造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 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总部经济已经不是一线中心城市的专利了, 县域城市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本文介绍了总部经济的概念, 分析了提出县域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问题, 最后提出县域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县域城市,总部经济,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丁硕.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
[2]赵弘.总部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赵弘.关于发展北京总部经济意义及理论依据[Z].科博会高成长企业与金融市场国际论坛.2003.9.13
[4]赵弘.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联合商报.2008 (27)
[5]陈建成, 张新伟.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关键词:飞地经济;武汉城市圈; SWOT分析
1 武汉城市圈发展飞地经济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首先,拥有较完善的交通优势。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形成快速高效流通的市场一体化提供了优良的硬环境。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发展最快的就是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规划和建设的公路、水路和铁路项目将使武汉市到达各主要城市的时间都在0.5至1小时,到达各县市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周边城市间的高速公路网使城市间的联系效率显著提高。城市圈的交通运载能力和通达能力的明显提升,将大大提高城市圈的空间效率,使各地市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为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和市场体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次,武汉和周边城市产业体系的差异性、互补性特色鲜明。
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度。即较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较高层次的消费品市场和服务业为主要特色。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特别是整车制造、高附加值钢材、家电、医药等等,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层级有明显的差别。城市圈制造业中资本、技术较为密集的产业和产品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武汉目前正在加快向高技术、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升级的步伐,一般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和土地密集的产业正在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同时,企业的“前店后厂”式分工也明显增加,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放到武汉,生产基地放在周边城市的情况不断增加。
再次,卓越的教育研究环境。
武汉城市圈内圈层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没有人才谈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武汉城市圈以高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支撑, 培育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拥有大批先进的技术和现代人才。一些学校的特色科目优势明显, 可以利用其科教资源和独特优势发展飞地高新技术产业。
1.2 劣势(Weaknesses)
一是圈内发展差距较大,经济融合度较低, 武汉城市圈圈域产业主要聚集于武汉市, 圈域产业分工和空间开发的重点。与优先区域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联动, 影响了武汉市产业的对外扩散和辐射作用发挥, 特别是除武汉市外的 8 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缺乏交流与合作, 没有明显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二是行政干预、思维滞后。武汉城市圈建设正式启动已有三年,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与圈内人民的迫切希望、与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相比,进展不能令人满意。虽然不少地方建立城市圈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 遇到事情还是算本地小帐的多, 算城市圈大帐的少, 其结果是口头支持多, 项目进展少; 对本地直接有利的积极, 对难以立竿见影的冷淡; 产业转移与合理分工进展不大。
1.3 机遇(Opportunities)
首先, 武汉城市圈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会议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己愈来愈成为国家或地区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次,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极化带,通过聚散效应,带动湖北及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对于湖北、武汉的振兴,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腾飞,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1.4 挑战(Threats)
武汉城市圈与中部地区的几大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比, 差距也相当明显。虽然在三个核心城市之间, 武汉市还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各项指标的差距也呈缩小之势,而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经济规模比其他两个城市群的相应城市明显偏小,延缓了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发展步伐。因此,武汉城市圈必须发挥区域特色,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结合区域特点发展优势产业,争取实现互补和双赢。
2 武汉城市圈 “飞地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结合上述对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的分析, 选择四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和机遇, 并使劣势和挑战的影响减到最小的有效策略, 具体如下:
重视发展跨地区的省级飞地经济建设。通过发展省级专业飞地经济落实国家治理污染、减排节能等政策,促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相对集中,通过规模优势形成便于治理、便于管理、便于发展的专项工业基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用更多的精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积极提升传统工业。另外,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还要落实发展基金、加强工商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以保障飞地经济的各项发展措施落在实处,形成政策到位、责任到人、资金到项、管理到底的飞地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把武汉城市圈建设得更加美好。
提倡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发展飞地经济的内容上,要考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关系,不但要发展飞地工业经济,也要发展飞地现代服务业经济,同时适当地发展飞地农业经济。在发展流向上, 提倡双飞,不但鼓励武汉市到周边城市建设传统工业飞地,示范、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也要引导周边城市到武汉市建设高新技术飞地, 为本地区积累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和经验。
将发展飞地经济与发展总部经济相结合。总部经济是推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提升产业能级的一条重要渠道, 而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的总部基地与生产基地分开发展的经营模式有天然的联系。因此, 要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 将总部留在飞出地, 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飞入地, 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格局。
加强华中科教中心的地位,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从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飞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及智力方面的支持,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企业提供技术以及高端人才资源的支撑,为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保障,为武汉城市圈吸引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创造发展条件。武汉的众多高校在教育、科研、培训方面所具有的潜力为武汉城市圈飞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其科教资源发展飞地高新技术产业。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5、外部正效应指的是(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6、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7、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皮衣
9、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10、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 免费搭车的问题
11、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 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12、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 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13、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 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14、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排污权交易
15、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布坎南
16、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 政府决策
17、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B.B)
18、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增长)趋势。
19、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20、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 公路
21、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小于一般贴现率
25、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在 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26、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 部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27、纳税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的重要体现
28、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缓和需求不足)的作用
29、社会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 保障的功能
30、现收现付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优点是 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3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种(主动)行为
32、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 名义增长,实际减少
33、我国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是 消费税
34、下列商品中税负较易转嫁的是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商品
35、我国现行企业所税的税率是 比例税率
36、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课税对象
37、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的税率是 累进税率
38、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的是 所得税
39、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是增值税
40、下列事项中不属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内容的是 国有企业核算
41、国有资产收益的获得是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42、国有资产收益的来源是(剩余产品价值)。
43、在政府预算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并推行绩效预算的是(美国胡佛委员会)
44、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原因是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45、跨国纳税人偷税、逃税最常见的手段是 转让定价
46、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B和C均可)定价。
47、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48、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49、公债负担率是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
50、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
51、隐性债务是指(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帐面上的债务)
52、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不包括那个环节(风险分类)
53、按照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的规定,下面那一项不是确定居民身份判断规则(是否具有经常性住所)
54、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是按(按预算组织形式划分)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
55、下列描述中不是基数预算缺陷的是(对所有的收支都进行审核,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5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设立
(五)级政府预算
57、经立法机关审核批准后,政府预算就具有(法律性)
58、部门预算的分类基础是(按部门分类)
59、部门预算下预算的调整的审批权在(财政部)
60、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6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划分依据是(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划分)
62、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6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65、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亚当·斯密)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67、我们通常所说的“帕累托效率”,根据经济学原理,应该是指市场处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
68、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竞争)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条件。
69、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交易信息的充分性)是开展充分竞争、公平竞争,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的重要前提。
70、1998年以来我们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国债投资项目大约有70%的资金投向了中西部。这是典型的(更注重社会公平)的政府经济决策。
71、下列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不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的是(微软的office系统)
72、市场的不完整性使得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比较典型的市场有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
73、在我们国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反映了(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74、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的有(个人生活用品)
75、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77、一般来说,下列产品不属于公共物品的是(火车票)
78、西方财政学理论中著名的“灯塔理论”,主要讲述的是公共物品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79、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搭便车现象)
80、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的“灯塔”理论从经验的角度论述了(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
81、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这主要是指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82、下列经济学家中,不认为公共物品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由政府进行配置的是(科斯)
83、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用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84、政府经济学中,外部效应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市场行为)
85、下列行为不属于外部效应的是(政府腐败行为)
86、下列行为具有生产的外部经济性特征的是(兴修水利)
87、下列行为具有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是(公共场所吸烟)
88、最早研究外部效应的经济学家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89、外部效应存在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庇古认为解决这两种外部效应的方法是(罚款或收税)
90、科斯定理的前提性假设是(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91、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的是(市场交易)
92、目前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外部效应的治理方法是(庇古税和庇古补贴)
93、在政府经济活动领域,大部分的决策通过(政治程序)进行的。
94、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然后经过众多学者发展而形成的。
95、多数裁定的选择,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赞同。
96、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偏好如下:对A而言是高>中>低;对于B而言是低>高>中;对于C而言是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B)B.B97、在代议制民主制度中,政治家的行为主要是追求(追求选票数量的最大化)
98、公共选择的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99、在多数裁定的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100、下列不属于公共选择中的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的是(可以克服“免费搭车”的现象)
10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B)趋势。B.增长
102、财政学家(鲍莫尔)提出了著名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103、(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
104、在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政府支出绩效进行评价时,政府部门选择的贴现率往往(B)一般贴现率。
B.低于
105、有些支出项目,如政治、国防等,其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难以衡量,这时的政府支出绩效往往采取(最低费用选择法)。
106、政府采购的特点不包括(采购目的的盈利性)
1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支出绝对规模不断(B),同时占GDP比率不断()。B.上升,下降 108、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D)。D、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109、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C)。C、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110、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111、基础产业的特点不包括(通常由私人投资进行)
112、财政投融资与商业投融资的区别不包括(结果的非盈利)
113、BOT的全称是(build-operate-transfer)
114、公共事业支出不包括(.国有企业支出)
115、与初等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外溢效应(较不显著)
116、公共事业支出是一种(购买性支出)
117、社会保险不包括(汽车保险)
118、社会保险的特性包括(强制性)
119、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不包括(现收后付式)
120、目前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大部分)采用了社会保障税的形式。
121、中国目前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存在着(过于单一)问题。
122、财政补贴的特性不包括(固定性)
123、中国在进一步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应当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124、税收的特性不包括(动态性)
125、广义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126、当政府收入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时,政府名义收入会(增长)
127、当政府收入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时,政府实际收入会(下降)
128、划归中央税的是(税源集中,收入规模较大)的税种
129、划归地方税的是(税源分散,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的税种
130、在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中,经济主体会(增加)对无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对有税商品的购买量。131、非税收入不包括(转移支付)
132、课税对象是指(税收征收的目的物)
133、下列商品中税负较易转嫁的是(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商品)。
134、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的是(D)。D、所得税
135、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业)。
136、直接税的特点是(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稳定)
137、流转税不包括(D)
64、在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各项方法中,最彻底的方法是(D、免税法)。
65、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是(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66、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英国)。
6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68、我国在对外已经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主要有(C、所得税)。
69、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等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C、国务院)。
70、目前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处理的方式是(A、收入退库)。
73、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不同之处有(D、对价格影响方式相同)。
74、政府收入的源泉是社会总价值中的(D、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75、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主要来源的是(B、工业)。
77、公共定价的对象是(C、准公共物品)。
78、我国于(B、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79、政府收取行政规费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80、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科目间进行经费调剂的情况是(经费流用)。
81、下列各个政策目标中,货币政策侧重的是(物价稳定)。
82、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免除双重征税)。
85、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是(消费者信用控制)。
87、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增值税属于(流转税类)。
22、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原则的税率是(累进税率)
29、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的话,增值税属于(流转税类)
30.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31.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
32.资源税实行(定额幅度税率),按照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规定有上下限幅度的单位税额。
33.耕地占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34.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35.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41、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单一定价法 和 二部定价法)定价
66、我国在对外已经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主要是(所得税)
21、在使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大于一般贴现率)。
25、政府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在(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28、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缓和需求不足)的作用。
32、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名义增长,实际减少)。
35、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性质是(比例税率)。
47、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均可)定价。
60、部门预算的调整审批权在(财政部)。
69、我国对外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是(所得税)。
1.以下属于市场无效的是(D)D 以上答案都正确
2.以下对政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 政府和国家是基本等同的两个概念
3.以下不属于政府的职能的是(D)D 以上都正确
6.以下对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理解不正确的有(B)B增长和发展是相同的概念,可以混用
7、购买性支出也称为(B)B.消耗性支出
8、把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和国防费等,这是按照(D)来分类的。D.按费用类别
9、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政府活动的重心可以通过(A)来研究分析。A.财政支出分类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的是(C)C.更新改造费
1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A.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论被推崇 12、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是(B)
B.社会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增长过快是导致滞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13、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相附合的,即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财政支出的重点将转向(C)C.社会福利支出
14、瓦格纳法则可以简要归纳为(B)B.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
15、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D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16、下列不属于国防的提供方式是:(A)A、政府生产、私人提供
17、教育是一种:(B)B、准公共产品
18、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提供(C)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19、下列四项不属于基础设施生产的特点的是(D)D、风险低
20、下列选项不属于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原因的是(B)B、提高生产效率
21、政府支农的重点在于(A)A、提供农业公共产品
22、地区性中小型水利工程按照性质,属于(C)C、准公共产品
23、改革之初,我国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为了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城镇居民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这种补贴属于(B)B、显性现金补贴
24、我们平常所说的“三险一金”不包含(A)A、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
25.政府从事财政收入活动的首要目的是(A)A.获取财政资金
26.债务收入是国家以(C)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C.信用
27.(A)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第一产业
28.(A)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政府活动的主要财力支柱。A.税收收入
29.国有财产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其(C)而取得的租金、利息和变价款等收入。C.拥有的财产
30.行政司法收入是指政府或公共机关由于向居民提供某种服务或为了限制人们的某些行为,(B)根据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规费收入或罚没收入。B.政府或公共机关
31.(C)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C.经济发展水平
32.下列不属于政府来规定价格的原因的是:(C)C限制生产商、销售商的利润
33.收费和收税在下列哪方面是相同的(A)A主体
34下列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有(B)B税收
35.以下那一项不属于政府收费?(B)B消费税
36.政府收费存在的依据不包括:(D)D保障政府收入
37.大多数公共产品应该由(B)来提供。B地方政府
38.一般来说,政府分配职能应以(A)履行为主。A中央政府
39.总体上讲,政府稳定职能应以(C)履行为主。C中央政府
40.政府间财权的合理划分主要是解决(D)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D税收
41.一般情况下,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以(D)为宜。D适度分权
42.混合产品必须按(B)的不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进行提供 B受益范围
43.政府间事权划分是确定其财权大小的(A)A根据
44.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制度下,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政府职能(C)C安全职能
45.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手段)的是(C)C、国家预算
46.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A)A、发行的依据或担保物不同
47.以编制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C)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48.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多选择(C)C、短期债务
49.在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多选择(A)A、长期债务
50.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D)D、利息支出
51.公债是政府依据(C)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C、信用
52.一般而言,公债所形成的政府与公债持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双方(D)的交易关系。D、自愿
73、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D)D保障的功能
74、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处理的方式是(A)A、收入退库 75、收入的源泉是社会总价值中(D)部分D、剩余产品价值
7、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出现“票决循环”的原因是选民偏好呈现(B)B、多峰偏好
‘avoid the rush-hour’ must be the slogan of large cities the world over。 if it is, it’s a slogan no noe takes the least notice of。 twice a day, with predictable regularity, the pot boils over。 wherever you look it’s people, people, people。 the trains which leave or arrive every few minutes are packed: an endless procession of human sardine tins。 the streets are so crowded, there is hardly room to move on the pavements。 the queues for buses reach staggering proportions。 it takes ages for a bus to get to you because the traffic on the roads has virtually come to standstill。 even when a bus does at last arrive, it’s so full, it can’t take any more passengers。 this whole crazy system of commuting stretches man’s resources to the utmost。 the smallest unforeseen event can bring about conditions of utter chaos。 a power-cut, for instance, and exceptionally heavy snowfall or a minor derailment must always make city-dwellers realize how precarious the balance is。 the extraordinary thing is not that people put up with these conditions, but that they actually choose them in preference to anything else。
large modern cities are too big to control。 they impose their own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people who inhabit them。 city dwellers are obliged by their environment to adopt a wholly unnatural way of life。 they lost touch with the land and rhythm of nature。 it is possible to live such an air-conditioned existence in a large city that you are barely conscious of the seasons。 a few flowers in a public park(if you have the time to visit it) may remind you that it is spring or summer。 a few leaves clinging to the pavement may remind you that it is autumn。 beyond that, what is going on in nature seems totally irrelevant。 all the simple, good things of life like sunshine and fresh air are at a premium。 tall buildings blot out the sun。 traffic fumes pollute lost。 the flow of traffic goes on unceasingly and the noise never stops。the funny thing about it all is that you pay dearly for the ‘privilege’ of living in a city。 the demand for accommodation is so great that it is often impossible for ordinary people to buy a house of their own。 exorbitant rents must be paid for tiny flats which even country hens would disdain to live in。 accommodation apart, the cost of living is very high。 just about everything you buy is likely to be more expensive than it would be in the country。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环境气候的普遍变坏,人们对城市绿化越来越关注,城市管理者也会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绿化植物的选择一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植物引种本身也存在利弊,特别在目前大规模引种的情况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正确对待,确保绿化植物引种推广的健康发展,降低和避免引种本身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性。近年来,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明显增大,并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边引进边推广的现象,这尽管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无序状态和潜在风险。
1、绿化植物引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遭到漠视
植物引种应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引种风险,不恰当的引种不仅可能导致引种失败和经济损失,更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后果,产生诸如生物入侵、危害环境、损坏地域绿化特色等后果。因此,植物引种部门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应设置较高的“门槛”,形成准入机制。
2、植物引种过于偏重外来品种,对地带性物种的重视不足
无论是领导还是绿化从业人员,包括许多市民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这种观念对苗木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3、重植物品种引进,轻植物品种选育,绿化植物育种工作非常薄弱
随着城市绿化的跨越式发展,新优绿化植物明显短缺,但目前大多采取快速简便的途径,大量从国外引进现成的品种进行快速扩繁;同时,对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不少仍停留在直接挖取上,不重视新品种培育和育种工作,缺乏物种培育过程。直接挖掘的野生植物在城市往往不能表现原有优良性状,生长不良,对野生植物资源本身也产生破坏。
4、植物引种的安全性缺乏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5、新引进植物习性有待进一步了解
由于许多新引进植物的资料比较缺乏,有限的特性介绍往往局限在一般性描述上,如耐荫、耐半荫、喜光,喜酸性或碱性等,缺乏比较详尽而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栽培措施,而在植物间配置应用方面的资料则更缺乏。
6、新引进植物的配置应用方式不当,影响效果
由于对植物的习性缺乏全面了解,缺乏植物选择配置的科学性。
7、养护管理简单化
绿化植物生长状态和效果与养护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引进植物多为园艺品种,更需要科学的后期养护。
城市绿化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公司原为城市绿化工作加砖添瓦,愿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近年来, 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 导致气候变化恶劣, 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 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 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节约能源, 保护生态。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尤其, 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低碳方式, 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 是人类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决策, 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国家也响应世界经济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十二五”期间, 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1.4%,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十二五”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的首要5年, 对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 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争取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完成这个目标, 需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 借助多个行业配合才能实现。能源行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目前, 世界各地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举措, 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二、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但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迄今尚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为摸清我国各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发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鲁春霞的研究小组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 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 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评价结果显示, 北京、福建、广东、浙江4省为低碳区, 上海、江西等8省区市为相对低碳区, 海南、重庆等16个省区市为相对高碳区, 山西、宁夏为高碳区。
评价结果表明, 低碳区的共同特点是低碳产业相对发达,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已显著降低;相对低碳区总体上是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低导致了目前的低碳发展水平, 但低碳产业相对发达的上海是个特例, 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均和地均能耗高, 具有碳吸收功能的林草地面积较小;相对高碳区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东部省区, 主要是由于碳吸收指标偏低导致其综合评估水平偏低, 西部省份主要是工业产业结构偏重。
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的调查中,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处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发展水平,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是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据统计, 资源型城市目前约占我国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资源型城市共有156座, 全国共有城市655座, 资源型城市占其比重为23.8%, 其中, 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年GDP总额为38048.3亿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逐渐减少, 有些城市甚至已经枯竭,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诸多困境,
这项研究同时建议, 针对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国应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植树造林等多种手段, 开源节流, 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增加相对清洁和低碳的天然气的比重,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零碳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三、资源型城市实现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 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发展低碳经济, 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转型中,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选择特别要考虑几个问题: (1) 你用什么产业来替代。 (2) 原来如果还没有完全枯竭的情况下, 产业链上如何向深加工这块提高附加值的内容 (3) 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但是我们国家70%的能源都是煤炭。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 至少在短期里面, 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局面。在一定的年份里还摆脱不了, 所以说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的艰难选择
另外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显示:基础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支柱产业, 是指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即是在产业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 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和带头作用的产业, 根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的传统优势产业是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 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短、能耗大、附加值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低碳经济表现为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因此,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不仅如此,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能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利用率, 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作为与当代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模式, 必将催生一系列新产业的诞生, 并逐步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和高级化, 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支撑。而低碳产业的兴起, 无疑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导向和新的路径, 它将成为改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重置产业配置并在发展中均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的重大契机。
►►四、实现产业转型选择路径
1.转变观念, 首先在意识上突破
专家指出, 上升期资源型城市要实现转型, 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有忧患意识, 实际上就是政绩观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执政理念, 最根本的就是在抓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只顾眼前的成绩, 需要花一定的精力、用一定的财力来做实功、打基础, 只有这样, 才能为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赢得空间, 争取主动。同时, 要有创新意识, 实际上就是资源观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 实质就是以创新为依托的各种生产要素、公共资源等的优化配置过程。只有认清各类资源的基本属性, 找到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在规律, 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第三, 要有集聚意识, 实际上就是发展观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 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 必须正确处理开发资源与集聚资源的关系, 不能被现有的资源束缚了手脚, 要善于用已知资源集聚未知资源,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搞好产业转型必须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 并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基础和文化特色进行规划与实施。把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扶持创业贯穿于经济转型的始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积极行动调整结构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在“一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加快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的发展。除了通过新的技术变革,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外, 创意产业的逆势上扬同样也成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要将文化创意融入其他产业, 为产业的创新升级服务。
与此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 走绿色发展道路也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尽管各国有不同的提法, 所谓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 针对着不同的情况;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从我国国情出发, 我们的提法是走绿色发展道路, 研发推广低碳技术, 构建循环经济。
3.实施“三创”战略、推进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转型
把科技创新贯穿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始终。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计划经济年代, 资源型城市由于主要承担资源供给保障的职能, 始终处于产业链上游, 不能掌握终端产品技术, 资源开发利用附加值低, 发展受到限制。而今, 我们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 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 延伸产业链, 进行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在原有基础上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并树立品牌。在替代产业的引进上, 要利用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 加强产学研三方合作, 共同推动替代产业发展。总之, 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来实现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转型都需要文化创意的融入。首先, 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融入创意文化, 可以使广大百姓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 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想象力, 从而实现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其次, 在产业发展上要整合各种资源, 包括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科技力量和金融的支持, 在更大的范围优化调整结构。
最后把全民创业贯穿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始终。全民创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地区转型、解决百姓就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有效举措, 要通过政策激励, 动员全社会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对企业而言, 在转型中也要鼓励富裕员工创业, 鼓励有能力的人才为公司发展接续产业、衍生产业的子公司。
►►五、结论
促进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个地区都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些经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总结经验, 推进“三创”战略, 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能取得新的进步。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处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发展水平,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面临着巨大压力, 尤其是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本文在低碳经济意义上, 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和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低碳经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开盛, 王光明.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1 (5)
[2]肖劲松, 毛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探析[J].人文地理2008 (4)
[3]柳泽, 周文生, 姚涵.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11)
但总的看来,目前北京市内的树木,特别是大树还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市中心地区绿地更少,周边地区也没有完全形成以树木为主的绿化隔离林带。我们以改善城市小气候为目的,针对北京市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用的行道树和路边树木栽培具体情况,从几方面提出合理选择树种,科学种植行道树的建议。
城市绿化的骨架——行道树
行道树是指在公路和道路两旁种植的树木,是现代化生态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城市绿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行道树与科学种植,是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行道树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是道路的配套设施,它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消除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涵养水源。行道树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及文化韵味:北京的国槐、海南的椰树、南京的雪松、成都的银杏、福州的榕树、长沙的香樟、武汉的水杉、合肥的广玉兰以及桂林的桂花树等,都是该城市的重要绿化树。
行道树分为两大类,一是常绿行道树,二是落叶行道树。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与周围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选择行道树时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环境特点与植物的适应性,这样可避免行道树栽植上的盲目性。一般应选择遮阳类型和观叶类型为主的行道树进行栽培。
适合北京气候的几种树种的特点及栽培方式
随着城市楼房的增高,栽培高大的树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使道路两旁形成浓荫葱郁的“绿岛”、“绿带”和“绿墙”。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一定体积的空间内,一棵树冠高大、枝叶浓密的树木在夏季里比光秃秃的空间可降低局部气温4~8℃、湿度则能增加50%,噪声减弱20%左右,而成排的树木效果更佳。有净化空气、荫庇行人、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减轻噪音等功能。对于形成“绿色隧道”的行道树,这些功效还会被大大地提高。
大量的数据表明,道路绿地中的大量乔木,即行道树的绿量值极高。高大的树木能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根据测算,单位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高于2000克的乔木有:柿树、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等;单位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在1000~2000克之间的乔木有:桑树、臭椿、槐树、火炬、垂柳、构树、黄栌、白蜡、毛白杨、元宝枫、核桃、白皮松等。
但树木的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不科学,效果不好或者树木死亡率高。我们就以下几种常见高大树种提出合理的建议。
杨树:美中不足飞花絮
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杨树喜光,要求温带气候,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对水分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均高于其他阔叶树。
杨树有它的缺点,春天的扬花满天飞,但也有它的优点,长得快,枝繁叶茂,秋天落叶最晚,是最好的行道树之一。有一现象值得注意,杨树不宜成片栽培,成片树林中间的杨树大多长得不好或者死亡,据观察这种现象已在很多地方出现,而单行栽培和2~3行栽培生长的较好,一至几棵不规则栽培的杨树或单独生长效果最好,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详,值得研究。
槐树:古树青青绿京城
槐树有国槐和洋槐,都是北京最适合的行道树种之一。该品种树冠形成快,耐旱,耐热,非常适应北京的气候。
银杏 :不宜作为行道树
银杏是落叶大乔木,高可达40米,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
银杏为银杏科唯一生存的种类,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贵的用材和干果树种,它的叶形奇特而古雅,是优美的庭院观赏树。对烟尘和二氧化硫有特殊的抵抗能力,为优良的抗污染树种。银杏还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夏天一片葱绿,秋天金黄可掬,给人以俊俏雄奇、华贵典雅之感。因此古今中外均把银杏作为庭院、行道、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
作为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银杏是树中的老寿星,但并不是最好的行道树。因为银杏为落叶乔木,虽然秋天叶黄了很漂亮,可是落叶早,绿叶晚,长得慢,对融雪剂也很敏感,撒过融雪剂的地方夏天叶子易枯黄。银杏寿命虽长,但一旦树龄超过30年,树的顶部便易枯死,作为行道树株型会越来越不美观,而且叶子稀疏。
目前北京很多街道都栽银杏,银杏长得慢,落叶早,不能很快成荫,如图是北京西四环的其中一段,西四环的银杏已经栽了4年,但我们看到很难在短时期内成荫。银杏不宜单独作为行道树栽培,且对冬天下雪后撒的融雪剂非常敏感。因此不宜大力采用银杏作为行道树。
松树:切忌靠近柏油路
目前,北京的路边与园林中松树的栽培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往往认为松树耐寒、耐旱、耐瘠薄,其实这是对松树认识的一个误区,松树对生态条件是很挑剔的。在城市里,松树不适合单独一行作为行道树。松树耐寒,自然生长的松树的生态环境一般在山区,而且多在阴坡长得好,不耐热和干旱。夏天北京的马路地温最高可达到70℃左右,天气干热,这对于松树是无法承受的,外加汽车的尾气污染,松树不可能长的好。特别是油松,北京城内有很多行道树,包括天安门广场附近,我们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松树的长势不是很好,有的已经枯死。
华山松、侨松,落叶松、雪松。都不适合靠近柏油路,停车场,或单独栽培在空旷的地方。而柏树类却非常耐恶劣的环境,易栽培。
法国梧桐:蜚声世界的行道树
法国梧桐又称悬铃木科,树高20~30m,树冠呈阔钟形,高大的法国梧桐尤为雄伟壮观。法国梧桐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对城市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抵抗烟尘、隔离噪音能力,耐干旱、生长迅速的特点。它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作为行道树栽培3~5年就能成荫,株形漂亮,树冠庞大,秋天如果公园里有几棵法桐红黄色的叶子有一种油画的效果。
白荆树:行道树中好品种
青榔木、白荆树双子叶植物仍是行道树中较好的品种。该树种喜湿润,形体端正,树干通直,枝叶繁茂而鲜绿,秋叶橙黄,具有观赏特性,是优良的行道树和遮荫树;也可用于湖岸绿化和工矿区绿化。但目前在北京被用于行道树却越来越少。
泡桐:适合穿插来种植
该树速生,很快成荫,夏季开花很香。但十年后树冠上树叶变少,出现丛枝,退化。最好和慢生树种穿插栽培。
值得推荐的新行道树种
世界著名五大行道树是:悬铃木——悬铃木科,银杏——银杏科,七叶树——七叶树科,鹅掌楸——木兰科,椴树——椴树科。北京的行道树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品种或对有些树种多栽培一些。
马褂木:行道树中黄金品
马褂木,又称鹅掌楸。最高达40m,它的叶子有十几厘米长,与一般植物的叶子不同,其先端是平截的,或微微凹入,而两侧则有深深的两个裂片,极像马褂,又似鹅掌,因而得名。马褂木的花外白里黄,极为美丽。马褂木属于木兰科鹅掌楸属。生长在我国华中、华东、西南地区,因其叶形奇特,花朵美丽,故为我国著名观赏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深厚、肥沃、湿润、酸性土上生长良好。稍耐阴,不耐水湿,在积水地带生长不良。
杂交马褂木,发叶早,落叶迟,枝繁叶茂。花色呈现从浅金黄色到深金黄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杂交马褂木还具有花朵大、数量多、开花早、花期长等优点。可以作为行道树的“人”选,它高大,遮荫好,开花也很漂亮。缺点是生长慢,不太耐寒,不宜单独一行栽培。
马褂木属珍贵的观赏树种,但在北京只有园林栽培,目前在北京还没有用作行道树。
七叶树:初夏繁花满枝桠
别名桫椤树、梭椤子、天师栗。 喜稍阴,不耐强光;喜温暖气候,也能耐寒;喜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之土壤。深根性,萌芽力强;生长速度中等偏慢,寿命长。
七叶树树干耸直,冠大荫浓,初夏繁花满树,蔚然可观,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四大行道树之一(国外主要是其同属种欧洲七叶树)。
七叶树树形美观,冠如华盖,开花时硕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盏华丽的烛台,蔚为奇观,在风景区和小庭院中可作行道树或骨干景观树。七叶树树冠大遮荫好,但生长速度较慢,可作为行道树与其它速生树种同时栽培。
栾树:最是理想观赏木
落叶乔木。高达15m;树冠近圆球形,树形端正,枝叶茂密而秀丽,是很好的庭荫树和行道树种;春季嫩叶多为红色,而入秋叶变黄色,是理想的观赏树木。同时栾树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树种。
栾树是一种喜光,稍耐半荫的植物;耐寒;耐干旱和瘠薄,喜欢生长于石灰质土壤中。适应性强耐盐渍及短期水涝。深根性,萌蘖力强,生长速度中等,幼树生长较慢,以后渐快,有较强抗烟尘能力。,容易成活。目前,北京已有很多街道栽培。
不合适的树种
杜仲
杜仲属森林植物。不耐热,也不耐干旱,栽在闹市的路边,夏天气候干热,外加汽车的尾气污染,杜仲很难长好。所以绝对不能把杜仲单独栽培于路边。
(责任编辑 刘俊)
相关链接
路边树林林地的覆盖
除树木栽培以外,路边林地的绿化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林间绿地的美化最好以野生的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为主,有的人工栽培覆盖植被可能会对树木有不好的作用。
我们应该倡导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是天然的,虽然存在枯黄期长等缺点,但是可以营造真正自然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最缺少的就是自然。
树坑的美化
行道树的树坑也是一个小小的景观,生长着许多野生植物,是植物多样性的体现。也可以人工栽培小花小草,起到美化的作用。但人们常常除掉野草,露出土壤,这样易起沙尘,也不美观。
果树也是绿化
七八年前那时从紫竹桥到香山的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宽,路的两旁都是果树和农田,春天一到,桃花、梨花、苹果花相继开放,到了秋天路两旁的果树果实累累,坐在车上看到路边的苹果、梨等似乎唾手可得,别有一番景致。而今这些位置被一些连翘、银杏等绿化树代替。其实果树的绿化效果一点也不差,还有经济价值,在适合的位置栽种果树也是必要的。
在各个行道树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树木各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很难说那个树种是最适合北京的。所以树种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应该统筹考虑,树种选择正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城市近地层会出现“逆温”现象,此时空气对流微弱,局部氧气供给会受到限制,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此时城区及其周围的绿色植物,尤其是高大的行道树,便会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每一株树都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碳-氧平衡。只有大量种植行道树,合理选择树种,实行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才能加快生态化城市建设步伐。
【城市经济学选择题】推荐阅读:
城市经济学若干问题探讨06-30
四城市会展经济考察报告10-28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10-23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07-09
城市管理学选择题07-15
经济法概论选择题07-21
浅谈沭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06-02
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06-21
应城市创建园林城市07-16
论城市化与城市信息化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