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共7篇)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1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组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

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二○○六年十二月·北京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目录

1.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广重严耀强 2.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石化李建荣 3.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广钢王在俊 4.机修钳工技师——广州机床厂何建廷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作为受测试者而参与了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试点工作放在我们装一组,充分体现了指导中心、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表明了我们的技能水平在行业里的地位。我们装一组,除压力容器、离心机、汽轮机产品外,其余的通用机械产品都从这里装配完成,其中不乏商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内领先或唯一性的产品,如不锈钢生产线、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航天试验用的热压罐、压力扩散洗浆机、真空转鼓过滤机、高速齿轮箱等大型产品。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装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完成所有通用机械产品的安装,满足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有组织指挥装配大型机械设备产品的能力,在钻孔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技能、能钻出各种高难度的孔。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管理能力,1989年起担任了装配大组的大组长,组员最多时达120人,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批生产的骨干和管理的骨干。由于工作突出,本人多次获得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并于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评为厂标兵,1998年通过技师考评。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的近二十年里,我十分珍惜企业给予的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会将每一次机会视作一次企业考评,考评。自己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各类在大型产品的装配,如:水泥生产线、不锈钢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科技含量极高由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来的优势是社会考评无法比拟的。

我参加这次企业考评的测试,对当中业绩答辩的环节,我觉得最具挑战、最具价值。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考评一个技师、高级技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考评了一个技师、高级技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工作业绩的积累,更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但是一个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总结和汇报,更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机会。它其实也是一个业绩公示的过程,只要是你装配过的产品,过程中解决过装配难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并将它作为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日积月累,综合能力就是这样形成。

以上就是本人对企业考评工作的认识及体会,仅供参考。

附件: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2006年11月29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自1972年进厂,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论是从事钻工、装配钳工、担任镗、刨、钻、插床班班长或装配组大组长,都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兢兢业业,带头钻研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内的生产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能手,为此,多次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的称号。

近几年,随着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与国际海瑞克、安得里兹等大公司合作机会的增多,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都出现在装配线上,没有现成的工装、现成的装配工艺,如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掘隧道用的盾构机、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严耀强同志都能带领组员边干边学,大胆地参与工艺方案的制定,提出行之有效的装配工艺,各项产品都能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如期交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严耀强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操和管理经验,为了使班组的整体素质提高,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组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组员已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严耀强同志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了34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1.经验丰富。严耀强同志在一线工作时间长,参与及主持了许多大型产品的安装,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安装经验。对大型产品的装配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独到的装配工艺。

2.协调能力强。严耀强同志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管理经验,在多项大型产品的装配中,都被工段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加工协调及指导安装工作,如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

3.综合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强。在1993、1997、1998年,严耀强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分赴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印尼、越南等地指导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大型轮胎定型硫化机、制糖生产线的安装试车,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为广重争得了荣誉。

三、车间领导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所在的装配一组,负责着集团大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产出作业,如水泥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轮胎定型硫化机、反应釜、高压釜、磨煤机、浸渍器、大型托轮等通用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真空转鼓过滤机、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不锈钢生产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1969年3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广州石化技工学校,2003年取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文凭,2005年经广州石化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电气技师资格,现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动力事业部炼油电气车间N4班班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着本厂蒸馏、催化、加氢等炼油主体装置的供配电生产,辖下有一个10KV变电所、五个6KV变电所和十一个400V配电间。

自1990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电气运行岗位上工作,并刻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运行的电气技术水平上进步比较快,能迅速排除电气设备故障,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对变电所采用PLC控制的声光报警系统有一定的专长,在班组管理上能够发挥出班长的带头作用。

在近几年,本人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业绩:

1、独立完成催化烟机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解决了烟机控制系统联锁复杂和开车难的问题;

2、独立完成加氢一变电所PT柜技术改造,采用西门子综合保护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

3、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高压电动机安全控制功能的完善,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操作设备;

4、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5、主持完成N4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在2006年10月至11月期间,广州市职工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我厂进行维修电工试点,经过几次理论与实操考核、以及面试技能评价,通过对我的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各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完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本人作为参评对象之一,在整个评价方案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的评价标准与国家的评价标准相互接轨。

在此次高技能人才(维修电工)评价模块的方案中,首先进行的是实操考核。作为技师的评审,现场动手的能力和临场的应对不单是技能高低的体现,也是心里素质的考验,心里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左右人的技术水平的发挥,实操考核直接地反映了参评对象的脑、口、手的沟通能力。此次所选的题库经过企业专家与社会专家共同磋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目标,将题库的类型制定得更加能体现出企业应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传统考试,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能专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企业技师的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又有实际工作成绩的技能人员来说,只要在某一个考试环节上失手,那么将意味着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评审。这多少有些不公平。而在这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引入的业绩评价模块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工作业绩的评审是此次评价方案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工作业绩课题的调研与开展到实施评审,期间也经过多次的改版,因为表格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业绩表述的内容深浅不一,所反映的技术业绩水平也高低难辩;评审表对专业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使参评对象难以为自己进行理性的评价。这些表格经过鉴定中心专家和企业专家以及参评对象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不断修正后,较能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对象的工作业绩,让参评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技术业绩,同时附上业绩的详尽资料,更能体现出参评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而在专业技术主管评价和车间意见的认可上,也让这些了解参评对象的直接领导能更加清晰地、客观地在表格上表述其业绩所达到技能水平的深度,为高技能人才的评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因为参评对象是建立在高级工的基础上,要评聘为技师并非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在确立为参评对象的期间,其参与的申报技术项目按要求一一填写业绩总结,并选取参评对象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综合技能水平的项目作为关键业绩申报。在这次业绩的申报填写上,参评对象能够对其关键业绩展开更为细致的表述,这样在既有全面有又突出的业绩表上,更能反映出参评对象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其技术面的覆盖程度,也为评审小组的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在面试答辩的过程中,评审小组在关键业绩上对参评人员作更深入的了解,从深度和广度对参评人员作最终的鉴定,是对业绩评审的检定。

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就应该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内评聘高技能人员,企业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的标准为导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评价模块,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就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附件: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开发室主任)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是我厂近年评出的年轻技师,在技能操作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勤勤恳恳,带领班组成员,圆满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使单位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这次业绩评价试点,专家组对该同志的评价与我们日常掌握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与企业的贴合度是很高的,评价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二、生产一线班组长(N4班副班长)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在班里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很佩服他。每次遇到困难的任务,他总是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带领着我们解决掉。这次他参加市里面的考核评价,我们认为肯定没问题。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生产任务繁重的一线工人,考核评价的都是日常生产中的设备和业绩,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我们也愿意参加。只是其他人参加考评的话,与他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不会像他一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三、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的岗位我是熟悉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班长,他不但有过硬的技能,还具备了勤学肯干的良好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仅从业绩上来看,他在本职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企业的任务,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贝,理所当然应该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他的业绩评价中已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对他的工作业绩的肯定,就是对他的技能水平的认可。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结合实际

挖潜专能

我是广州钢铁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动力总厂的王在俊,非常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广钢集团试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电工技师模块的考核。

在9月底,当动力总厂的领导通知我时,我还带着几分紧张。虽然在05年获得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证书,但我是作为广钢的“青年岗位能手”直接认定,并没有参加05年的考核,即便是实操部分对我来讲不是很难,但对于理论部分和现场答辩的考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温习。

在10月中旬,我参加了实操部分的考核,针对预留的桥式起重设备多处故障,我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给予解决,这是我对技师考核模块的考核有了很大的信心。而后,我开始对理论部分开始温习,虽然曾经学习过电子方面的知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电子电路,使我对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基本上可以看懂,清楚原理。在10月底,参加了理论考试,其内容基本上是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复习,也顺利取得了好成绩。

之后,按照考核要求,对主要工作项目业绩进行了填写,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在业绩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11月17日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专家组的现场答辩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通过这次考核,我感觉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过去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我也认为这种考核模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方式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把你取得的业绩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更能反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真正水平,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

非常感谢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动力总厂的领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的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附件: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班组(工段)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任电气工段副工段长,主管工段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他排除生产上的疑难故障数不胜数,生产上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并“手到病除”,如二期电站飞灰系统PLC的改造成功,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管理上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并精心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并经常组织班组的培训和演炼。综合评价:符合晋升高技能人才档次。

二、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工作锻炼积累和自己学习提高,生产一线电气运行维修技术和理论知识较高,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走上了工段管理岗位并能出色完成该岗位的各项技术、管理任务,成为单位生产和工段工作骨干,在本单位解决生产问题、完成检修任务等工作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综合其理论知识水平、检修工作水平、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本单位认为其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

三、考评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作为基层工段的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检修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组织管理水平。能刻苦钻研业务,并能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今次企业高技能人材评价的测试,成绩优异。广钢电气专业组一致同意王在俊同志评为高级技师资格。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测评对象材料

本人93年毕业于新兴技术学校,同年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装配车间机械大组工作三年,主要是车床及铣床的操作。三年后调到装配车间的装配大组,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04年工作调动,担任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领班。

在装配车间工作的几年里,不断学习,熟悉车床和铣床的操作技术,熟悉我厂生产的各型号车床数控系统程序编辑,试车机床的各项工作精度,多次负责装配“国家质部门”抽查的产品。经历了广州数控机床的整个成长过程,完成CJK32A、CNC35A、CNC300J、G-CNC360、G-160、G-CNC350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的改型换代,而在这一时期,本人负责新产品的领头装配工作。

在整机装配过程中,处理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光栅尺检测车床的定位精度,G-160数控机床的床鞍部分贴塑及装配铲刮技术等。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也不断的学习。2002年考取“计算机网络操作员”资格。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取“高级钳工”技能资格。2000年-2004年兼任装配车间团支部书记。2004年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工作岗位上。经过G-210MC复合型车铣削中心新产品试制后,编写G-Z16纵切、G-160P、G-CNC100机床的整机装配工艺。也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指导新员工的装配技能,也在新产品的技术改进中协助或负责。自己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2006年11月经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高级技能评审”的技师考评。

在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的过程中,业绩项目考评以列表形式进行总结,内容按照“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制的《主要项目业绩记录表》,记录本人近年来工作上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际工作业绩的总结、答辩装配钳工遇到的技术问题及个人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能项目考评是结本企业产品制造的机床尾座总成部分与床身导轨配合的刮削与装配操作。

综上两项考评项目情况,本人认为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能结合产品制造的实际装配技能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业绩及能力。而本人经过本次的考评,无论在业绩考评或技能考评都按要求回答所有考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发挥出技能实操的专业操作水准。希望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增加多样化的机械元素。例如,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或材料性能、热处理技术、新设备应用等技术问题。也可增加复杂零件图、装配图及形位公差绘制等的相关知识。这可能让每位考评对象都能真正熟悉装配、机械上的应用知识。更能令我们的“高级技能人才”知识面更广阔,技术更精湛。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附: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生产一线同事的评价

广州机床厂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徐光:

何建延同志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担任新产品试制装配的领班,具有熟练地按新产品设计要求装配及调试中高档数控车床的技能,并能组织G-210M数控车铣中心、G-Z16回轴控制数控纵切车床等复杂数控机床的总装、调试。具备解决数控车床使用过程有关技术难点的能力。

广州机床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高级技师、吴树灿:

何建延同志热爱本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积极肯干,在技术遇到难题时,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会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装配技术知识和个人技能操作面比较广,在生产一线上的劳动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核心作用,能够为企业培养新工人。

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

何建延同志,1993年技校毕业进入我司工作后,1996年起从事装配钳工工作。多年来,该同志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04年调入试制车间任装配钳工领班,负责新产品研制安装工作。为公司新产品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2

一、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 职业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职业能力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高职教育中的职业能力 (competence) , 不同于一般概念的能力如ability (才干) 、talent (才能) 或capability (潜能) 等, 而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它包含了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才干、经验、精神等多方面的条件。

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目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核心化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强又难以量化等方面的局限性, 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难以达到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

(二)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 它与理论教学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目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性不够突出、实践教学模式滞后、考核方式单一、“双师型”教师人才严重缺乏、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符等现象。

三、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教育旨在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色, 侧重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商务英语应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方针和以“厚英语基础、通商贸理论、重实践操作”的专业办学思路, 重点培养具有“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以人为本, 从社会需求出发, 坚持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 我们确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熟悉国际贸易知识, 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应用技术, 了解一定的农牧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 以能力本位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融合和衔接相关知识、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人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 对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日益迫切。各院校纷纷出台措施,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探索新的途径,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农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 如何通过借鉴其他兄弟院系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 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形成完善的具有农牧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为体现高职特色, 我们在最近一次修订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商务英语专业“ABC+MC”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 “ABC”分别指Ability of English Application (英语应用技能) , Business Practice (商务操作技能) 和Comprehensive Skills (综合技能) 。简言之, 即立足商务背景, 突出英语技能, 全面提升素质。“MC”指Multiple Certificates, 即多证书。“多证书”指学生毕业时, 除获得毕业证外, 还应同时获得两项证书:一项英语语言技能证书, 如PETS-3级, CET-4、6级等;一项商务从业资格证书, 如剑桥商务英语、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涉外导游、商务文秘证书等。

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以技能实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因此,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 与时俱进, 不断深化改革, 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能力本位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三) 与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相结合, 推进职业能力建设。

作为传统的畜牧类院校,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省情办学校、立足行业办专业”的办学理念, 铸就了“牧院品牌”, 以独特的治学特色享誉省内外。作为畜牧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 学校立足在“牧”字上下功夫, 在“牧”字上创特色, 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畜牧、兽医、食品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一些基础课程, 还开设了反映这些领域发展动态的科技英语阅读、前沿讲座等课程。在实践教学领域, 借助于学校与上百家企业联合成立的“郑州牧专合作与发展战略联盟”的推动, 与“牧”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 已经与河南双汇集团、大连三仪公司、华英禽业集团、河南省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等联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开拓实训基地, 走上别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有效促进专业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融合, 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比如: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深入这些合作企业做社会调研;在实训周活动中, 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体验, 帮助企业做一些翻译产品说明书、市场拓展等的工作;毕业前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以员工身份直接参与公司生产运营,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 将农牧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方向纳入毕业论文选题。这些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促进了专业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融合。

四、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资源优势, 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 探索出了自己的工学结合办学新路,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摘要:本文以商务英语人才就业为导向, 从专业发展现状出发, 分析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探索如何与本校农牧办学特色和优势相结合, 培养学生成为能满足企业一线需要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 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蒋宏.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张丽莲, 吴芳.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建构的实证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3

【关键词】美甲教学 职业能力

一、对我校近三年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学校调研结果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我校2008、2009和2010三个年级的总计约1800名学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实习一年中总计351人离职,合计占到总数的19.5%。

在综合了所有离职原因和企业给出的反馈后发现,造成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视的专业技能,而是我们常说的那些“怕吃苦”、“不认真”、“无视企业规章制度”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2.来自企业的声音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企业给出的最多的词汇是“踏实”、“ 听话”、“能吃苦”、“机灵”、“只要肯学,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等。而自2008年起,我校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与我校合作的10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在给出的企业最关注员工的素质若干选项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诚实守信、合作与沟通、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专业技能。

由此可见,在致使学生离职的因素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不能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缺乏认真主动的工作态度成为最主要的原因。而来自企业的声音则告诉我们,更受企业欢迎的是服从管理的、稳定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吃苦耐劳的员工群体。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在美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还要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作为美甲课教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这一指导思想,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看齐行业标准,加强课堂常规管理

美甲隶属于美容美发行业,是整体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个人形象、服从和服务意识、表达与沟通能力等不仅是职业要求也与企业的用工标准相吻合。美甲课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入手,从严抓课堂常规管理入手,一点一滴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1.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美甲是技能型学科,开放性的课堂特点使组织纪律成为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保障。总结我校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此类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在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加强规范和管理。例如,我校的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学生需排队进入实训教室、进入实训教室要妆容整洁、工服穿戴整齐、工具携带齐全、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见到教师和同学要停步微笑问好等等。实际上,这些要求对应的就是美甲师的职业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教师要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开始执行,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养成习惯,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气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职业素养。

2.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学生上课迟到、病事假不按照正规程序请假等是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

通常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都是以教育为主,但往往收效甚微。而在我校学生离职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在职中出现考勤问题高达14.4%,由此足以体现学生考勤规范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将考勤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灌输给学生,同时要坚持每节课严格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对于缺课的学生要坚持追踪并对其给出的理由进行确认,并可将考勤结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业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考勤意识自然得到强化。

3.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服从意识

美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

地下达指令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因此,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力就成为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因此,美甲课堂必须加强课堂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有的指令都要有明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力争短时高效。当然,更重要的保障则是严谨的制度支撑,例如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奖惩方法等,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4.重视卫生消毒工作的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

美甲师的工作是面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卫生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保护社会公众健康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卫生消毒能力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对照行业卫生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包括课前严格检查个人卫生,教学中灌输涉及的仪器、设备、用品等的卫生知识以及各种消毒知识的培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工作习惯的养成。包括随时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严格按照卫生消毒的规范程序进行操作,课后带领学生认真打扫教室卫生等。这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并要持之以恒的执行才能取得效果。

(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技能型学习常采用的一种教法,其优点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鉴于实践性的特点,美甲课无疑有很多机会培训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每项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循。换言之,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完全有赖于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学习和训练。但并不是只要教师严格考核标准就能达到培养目标,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为了保护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设定学生能够实现的目标成为关键。因此,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设定考核标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建议更多的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2.将教学内容作为“范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升学习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的美甲教学内容也更为贴近市场,贴近岗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所有美甲服务项目的操作程序都包括以下步骤:顾客咨询与沟通,常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清洁、诊断顾客指甲情况、准备应急防护用品等),准备工具和材料,某一服务项目的实施,常规整理工作(包括收费、预约下一次服务、送顾客出门、整理工作区域、消毒使用过的用具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这样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及沟通的意识及能力

鉴于美甲服务项目的特点,美甲课教学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定情境,引导学生在服务前做好咨询工作(就将要实施的服务项目与顾客达成共识),服务过程中要积极与“顾客”沟通(随时告知顾客正在实施的服务、回答顾客疑问、正确处理顾客的不满情绪等)。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外,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针对确定某一顾客服务项目而进行的3—5人一组的“会诊法”,以组为单位的创意作品评比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与人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可以适时灌输学生正确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法,当出现失误时,更可适时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而不是互相指责与推卸责任。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职业生涯,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实行“美甲小教员”制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小教员的职责包括:课前带领同学准备工具和材料、协助教师进行服装发型等的常规检查、课后带领同学进行清洁和整理工作等。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前要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职业意识的灌输。为了保证实施的顺利,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过程中适当地给与辅导。第二,“小教员”不能仅限于课代表,应该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三,分组教学通过指定组长或负责人,组织、督促本组学生按质按量的完成训练任务,也能达到教育的目标。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使这项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思路,深刻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对照企业的用工标准,找到学生的差距,发现学生就业失败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整理美甲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谈中等职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张岸嫔 管理工程师 2012-12-26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4

通过对我国转型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探索,从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策略:改革招生工作,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作 者:谌利华 CHEN Li-hua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8.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   发展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5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TAFE模式和MES模式。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即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按照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这种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教育,按照能力标准评估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

(四)MES教学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即“模块培训(教学)法”。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教育,主要偏重于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即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其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借鉴国外一些成功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建教合作模式。以台湾为代表。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学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企业的生产现场是教学的场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务实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的成效,鼓励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校企合作模式。我国高职最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宽、强、重、图模式。宽、强、重、图模式是指“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图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综合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高职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四、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一)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前提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教学实施的主体。在一体化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对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只有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具备充足的设备和资源是基础

目前很多学校都认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觉得很难实施,主要原因就是设备不足和缺少必备的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是以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有真实的项目或工作情景为载体,这些载体主要就是实际操作设备和必要的媒体资源等。它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基础。

(三)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以上的角色,必须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一体化教学实施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思维导图法等。

(四)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因此必

须建立新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可以了解到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有关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这一共识。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实施有效的“1+1”课程管理,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一个主讲教师配一个实习指导教师——组建双师结构队伍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主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如果还是一个老师来教学的话,就会出现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容易造成教学效率的教学质量的降低。如果安排一个主讲教师,再配一个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也是合理配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需要,特别是对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院校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二)一个主讲教师要带一个项目进课堂——引入真实工作项目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教师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精通专业技能操作,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才能真正的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一个单元(模块)的完成要对应一个考核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考核结果是一体化实施效果的一个体现。因此学习效果评价应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实施一体化的课程是由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情景构成,它们对应的是相应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只有把工作任务很好完成后,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和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要求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时就要进行一个考核,而不是“一考定成绩”。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如采用课堂提问、技能答辩、单元项目考查、综合项目考核等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达标情况。通过这种有效的考核方式,能给教师提供比较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实施效果最佳化。

(四)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采用过程控制管理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从学生报到注册、考勤管理、课程考核、成绩分析、反馈跟踪等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还可以以合作企业的员工考核标准作为参考来考核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上缩短培训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五)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贯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这个评价包括课程建设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该评价

体系具有实效性、效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但能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建设提供实时、高效的教学决策参照,也为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应该是一个实时、有效的监控,只有关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使质量监控有效化。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从教师个人去要求,更要从管理上要质量,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6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 高职教育应"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故"双证书制"是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的一种制度。"双证书制"要求学校应调整教学思路,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很好的设计。

本课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纳税实务》课程为例, 研究对会计类课程在实施项目化改革后, 如何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考证类课程与非考证类课程的分类, 探讨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进行区别对待。

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学年开设《纳税实务》课程, 由原来的《税法》改革而来。在学校开展项目化课程后, 本课程是第一批校级项目化课程之一。与原来的《税法》相比, 有显性的项目成果即纳税申报表, 而且注重过程化考核。但是, 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纳税实务》在知识的结构上, 基本还是《税法》的内容。而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薄弱, 所以, 要完全掌握这11种税种的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高职学生来说, 难度较大。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 在项目课程改革以后, 考核的对象改为项目化的成果即纳税申报表, 平时每个项目考核的比例上升, 但是, 知识结构仍然是原有的《税法》, 每个项目的考核模式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具体细化。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纳税实务》课程缺乏实际操作教学环节。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类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 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 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 大部分可能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如出纳或记账员, 但从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 其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走上中高层管理职位成为财务分析师或会计主管。

(二) 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思路

对高职学生, 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体现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出纳岗位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可以对普高生源和职高生源分别要求取得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几年后, 很可能走上中高层管理职位成为财务分析师或会计主管。另外, 为了职业发展需要, 走上工作岗位后, 毕业生很可能要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因此, 对中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 可以作为非考证课程, 对非考证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完全按项目化课程来组织教学, 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在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还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EXCEL等财务软件的操作、纳税申报软件的操作。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

(三) 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 研究如何对会计类课程实施课程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对初级职业证书要求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消费税纳税申报、营业税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等5个主要项目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对其他的6个税种的纳税处理, 可以作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的拓展。在考核方式上, 对初级职业证书要求的增值税纳税申报等5个主要课程项目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这5个税种的考核方式应按考证的题型要求, 采取闭卷形式。对其他的6个税种的纳税处理, 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 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之一就是会计类软件的应用。《纳税实务》课程需要用专业的纳税申报软件模拟企业纳税教学。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内容

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学生通过考证, 不仅获得职业资格, 而且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 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 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研究包括下列内容:

(1) 考证课程。考证课程是根据会计岗位与专业资格考试要求, 实现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 一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即可认为达到该项课程考核要求。

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从业资格证:《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证:《会计核算技能》、《经济法》、《纳税实务》

外贸会计证:《外贸会计》

(2) 非考证课程。非考证课程是从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出发, 使学生获得胜任各类会计岗位的关键技能, 对于这部分课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出纳岗位:《出纳实务》

会计岗位:《会计核算技能》、《高级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

成本核算岗位:《成本核算与控制》

办税岗位:《纳税实务》

理财岗位:《中小企业理财》、《管理会计》

内审岗位:《审计》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自身建设 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吴华(1977-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安徽 芜湖 241100)张君(1963- ),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与安徽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G0608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16-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出发,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并从社会舆论、政策法规、财政投入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节”已经来临,职业教育要抓住这一历史赋予的发展契机,积极做好自身建设工作,以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并与经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但其自身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如何为职业教育设计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引领性的发展方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支持发挥最大的效益?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回答。在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中部大省安徽省的职教发展状况为例予以说明。

一、“服务能力”的含义与功能

所谓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就是职业学校围绕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强大自身”“精干自身”所做的一切思想和实践工作。职业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其生存面貌、规模、质量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办学活力却没有显著增强、办学影响力没有显著扩大、社会声誉也没有显著好转。这种现象迫使我们思考,职业院校自身建设应以什么为目标?一种回答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但单一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不能解决以上问题。另一种回答是,应该以提升办学质量为目标。虽然“办学质量”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更具包容性,但仍然有指向不明确、模糊等缺点。这两种典型回答都存在重大缺陷,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应该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引入一个更具引领性和激励性的目标,以解决目前职教发展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都含混不清的问题。

职教发展史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将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去。就我国职教发展实践来看,一批在较深的层次上和较广的范围内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的职业院校也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社会声誉。当前,政府也对职业教育做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规定。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应该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本身的固有属性、办学定位等都使这一提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可能性。所谓“服务能力”即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其内涵可分为“间接”的服务能力和“直接”的服务能力。前者指的是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间接地服务社会;后者指的是职业院校通过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进行技术革新和科研攻关等活动以服务社会。

引入“服务能力”可以明晰“办学质量”的指向问题,并为它提供一个衡量标准。我们据此可以认为:职业教育的(直接或间接)服务能力愈强,其办学质量就愈高。反之亦然。从实践意义来看,将提升服务能力作为职业教育自我建设的目标,从根子上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问题,即向哪儿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果将“出路”功能作为“服务能力”命题的本体功能,那么它还具有如下衍生功能:

1.投入功能。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通过技术转化、科技攻关、管理咨询、生产实践等方式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将会提升自己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能获得社会更多的投入。因为学校在服务过程中,能获得社会更大的信任、提升形象,并且增加与政府、企业深层接触的机会,进而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直接投入、企业的合作办学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以及个人的捐资助学。另外,学校通过服务收费和生产经营活动也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都有助于职业院校全方位、多渠道地获得融资机会,从而改变办学经费窘迫的状况。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的一席话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与争得投入的关系。他说:“(职业教育)为什么投入不足?……是否存在职业教育尚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要走出没有投入就难以发展,难以发展就争取不到投入这样一个怪圈,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突破的关键。”

2.人才功能。职业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主动锻炼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优秀人才更好、更快地脱颖而出。同时,在给社会带来效益的同时,教师也会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增添他们干事业的激情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最终会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改变当前职业学校“引不进人、留不住人”的被動局面。

3.舆论功能。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好的舆论可以磨合、润滑职教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源,可以增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自豪感,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自身力量壮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增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员工、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都将改写职业教育声誉,提升社会美誉度,获取更好的舆论支持,最终使自身发展与良好舆论环境互相促进,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的表现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鲜明办学方针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牢牢作为自己存在的使命、发展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经济、社会直接参与度不够,服务不全面。就安徽省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培养毕业生来间接地为企业服务,缺乏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与转化、管理咨询、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革新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组织生产、开办企业等手段服务社会。职业院校始终游离于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主流之外。另外,就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这一功能来看,除了服务产品(学生)的质量不过关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不易察觉的问题,即“服务不全面”的问题。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领域,而缺乏为本地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的意识和做法。这一现象可归纳为“服务经济建设的一手不硬,服务社会发展的一手更软”。

2.服务弱势人群的意识与行动不足。职业教育需要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改变大量弱势群体的生存面貌而贡献力量。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生源状况,一是职业教育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二是大量农民工急切盼望接受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响应这一部分人的迫切需求是职业教育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徽省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存在着一大批生活无着、谋生技能欠缺、打工无门的弱势群体。因此,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应该在此领域有所作为,将学校自身发展与社会公平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其为弱势人群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3.“深度对接”产业的能力不足。所谓“深度对接”,就是职业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学生培养规格等方面不是被动迎合国家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而是预先规划、高质量、深层次适应企业的需求。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却存在着“深度对接”产业能力不足的现象,这是令人深思的。安徽省职业学校从布局上来看,存在着整体不合理、局部畸形等现象。(1)服务第一、二产业的院校和专业较多,服务第三产业的院校、专业明显不足,无法应对“服务型”社会的到来。(2)职业院校是对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新型能源、机械加工、旅游商贸、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应对不足。(3)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安徽省有42所高职院校同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有24所学校同时开设“数控技术”专业。这些名称一样的专业也没有细分专业方向,导致错位培养,导致学生质量差、就业难。

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欠缺的原因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1.学校发展思路偏差。发展思路包含着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手段的思考,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安徽省由于地处内陆,接触新思想、目睹新做法的机会较少,思想较保守;此外,由于该省市场经济程度较低、职业教育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导致了该省在事关向哪发展、如何发展等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思路匮乏、动力不够、手段陈旧等问题。(1)“中等职校高等化、职业教育普通化”。一些很有特色、生源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被撤并,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形态,削弱了与其相适应、所服务的一些基础产业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渴望变成普通本科院校,急于摆脱身上的“职业”二字,自觉或不自觉地“克隆”普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办学模式,使得职业学校的 “动手性”“实践性”“就业性”等特色表现不明显。(2)被动依赖“他人”。一是被动依赖政府。学校吃政策饭、财政饭,发展受政策影响很大,“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在社会、市场的熔炉里发展自我的能力。二是被动依赖用人单位。在和企业的合作中丧失了自主性,被动适应企业的要求,让不懂教育的人来指挥办教育,抹杀了教育的独立性和自身固有的规律。更有甚者,学校师生成了企业廉价的劳动力,模糊了学校教学行为与工厂生产行为的区别。另外,一些学校为了适应企业短期目标,培养学生过于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动手能力,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2.缺乏扎实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自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的环节。专业是承担着培养学生、发展教师、服务社会等多重功能的平台,是发挥学校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如今高职院校普遍缺少一批科技原理精深,联系市场密切,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和课程。相反,倒表现出注重专业名称,忽视专业内涵建設的趋势。一些学校盲目跟风,不搞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就大上“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趋同,师资、硬件等配套建设不够,先期投入不足,后续投入更少;对老专业任其自生自灭、缺少投入、改造不力、教师进修无门,导致这些专业逐渐丧失生命力,要么勉强支撑,要么被迫“下马”。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了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一批不合格专业以及名不副实、甚至是徒有其名的课程。教师对其所教课程,特别是新专业课程不明就里,照本宣科、“黑板上开机床”,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动手能力欠缺,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因此,专业建设不足也是导致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3.优秀职教人才稀缺。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着直接服务社会(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咨询、生产经营)与间接服务社会(培养毕业生)的双重职能,是职业学校自我建设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职业学校在社会声誉、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劣势,使其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成为人才的“洼地”。(1)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看,存在着优秀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双重稀缺”的现象,专业化的教师缺乏、代课教师过多、“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不对口、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过小。(2)从教师专业素养来看,教师知识陈旧老化,操作新式机器的能力差、再培训机会少、专业发展“重学历,轻技能”。(3)从精神素养来看,教师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精神,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因循守旧。(4)从能力维度来看,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转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谈判能力等都有所欠缺。这些都导致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

四、提升服务能力的途径

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需要学校自身和教育管理者——政府两者协同推进。

1.职业学校要自觉加强能力建设。(1)学校要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学校要善于把握机遇、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未雨绸缪、超前规划,主动在地方经济社会的远景规划中摆正、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布局、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本地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同时要向政府机构寻求政策、财政、宣传上的支持,并加强与经济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以解决大多数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实习、就业难题。(2)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方向是调动教师埋头做学术研究,还是激励教师瞄准市场做应用研究及基础科学的转化工作,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力强弱和生存状况好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教师、学生、学校、当地社会四者的联系,将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向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科专业倾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使教师的收益与服务社会直接联系起来,以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帮助企业增加效益,并向当地百姓提供社会服务。(3)要解决好专业建设问题,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学校要克服专业雷同的现状,细分主攻方向,实行“差别化”培养;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有重点地建好几个专业,开设高质量、高水准的课程;努力发挥专业的综合功能,提高育人水平,增强直接参与经济生产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申报开发一批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专业,如农业经纪、中介、投资理财、医护等,以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服务社会不均衡的局面。

2.政府应以服务能力为标准来评价和指导职业学校。(1)政府作为举办、管理职业教育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方式将极大地影响职业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和发展目标。以“服务能力”为标准评估职业学校,就是要看其培养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服务效能如何,学校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与经济建设的实际相契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转化、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管理政策是否激励了教师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寻找项目,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政府要加强指导,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防止二者出现失调。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要善于整合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的力量,挖掘各行各业对职业学校的支持潜力,通过政策、财政、人事调配、科技投入等手段优先支持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科研项目。另外,政府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职教改革氛围。(3)政府要变革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适应职教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新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应尊重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征和模式,变“微观干涉”为“宏观统筹”,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支持职业学校进行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就业的自主办学改革,使职业学校成为自主发展、自我负责、自我激励的办学主体。

[参考文献]

[1]原春琳.不负总理殷切期望,中国职业教育迎接春天到来[EB/OL].http://www. 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61217/t20061217_210047.shtml,2006-12-17.

[2]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版),2003(6):14.

[3]张思为.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31):31-33.

上一篇: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下一篇:2006年韩城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