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2025-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1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③,白酒床头初熟④。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巡查,查核。②山园:作者隐居上饶时居住的庄园,园内种植瓜果树木。③社肉:祭神用的肉。④初熟:酒刚酿成。

9.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4分)

(1)上片中 ▲ ,是欣赏大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字里行间描写的是 ▲ 的农家生活。(2分)

(2)下片写了词人巡查中发现有儿童正用长杆扑打、偷取园中树上的梨和枣,此时的词人不让旁人去惊动,而是安静悠闲地欣赏起了小孩子们的举动。请分析有何妙处。(2分)

9. (1)(2分)连云松竹;甜美温馨;(每点1分)

《清平乐·村居》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2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试题】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2分)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4分)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答案】

(1)(2分)“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1分、任意两词2分)

(2)(4分)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答到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

(3) (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4)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2分)。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2分)。(意思相同,亦可给分。)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3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3分)

答:

(2)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0. (1)拟人手法。(l分)屋外狂风暴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象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纸响人格化了,(1分)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1分)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4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

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5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按:搓揉。

阅读练习一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2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句的注释。(2分)

2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21.答案: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22.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能分析出早年赏梅和晚年赏梅的不同即使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6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7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

②开士:和尚。

③龙阁老翁:泛指文人墨客。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分)(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摹,表现出来的。(4分,要求结合诗歌内容技巧分析。)

(1).这首诗表现了落星寺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赏析“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的妙处。(4分)

(3)有评论认为“深”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幽静僻远,“深结屋”表明其在大山深处;远离尘嚣,“帆到迟”暗示远离喧闹;古朴雅致,焚香一炷,赏玩佛画;恬静高雅,枯藤煮茶,茶香宜人。

(2)(4分)答案示例:“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好像雨是有知,俏皮而淘气,可以藏物,把山都藏了起来,写出雨的细密、山的深邃,进而写出雨山浑然融一体的朦胧感,表达了作者对落星寺及其所在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3)“深”有“幽静、僻远、清虚”之意。(1分)

第二联中,落星寺本来就建在山中,现在山也被雨所掩藏,更突显了落星寺的幽静僻远;(1分)

第三联中,直接描写了落星寺安寝处的清香与世隔绝,寺庙的壁画无人知晓,来表现寺庙的幽静僻远;(1分)

尾联中,描写了僧房像密集的蜂房一般,每个窗口都升起袅袅青烟,那是以藤煮茶,此乃幽居雅事,委婉地体现了落星寺幽居的清虚绝俗。(1分)

赏析: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诗人这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诗句的功夫。这里虽是写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诗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隐然可见。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宴寝,指休息安寝的便室。韦应物有诗说:“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第五句全从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一炷,淡淡氤氲,悠然而至,如同与这山水、佛寺、小雨浑然一体,使人生出与世隔绝的感觉。诗人乘着游兴去看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妙绝。图画虽妙,但不为世人所知。这一句其实是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

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作者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的诗。所谓“夺胎换骨”,依《冷斋夜话》的解释:“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

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各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杜甫诗有“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中国画中,青藤、枯藤也是画家笔下的心爱之物,甚至有的画家将自己的名字取为青藤(徐渭);就连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说:“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能书善画,深明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里的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了读者无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诗律上看,此诗属于拗律,就是故意将句中的平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风貌。这种拗体所以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所喜用,是与他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论诗宗旨相关的。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8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②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1.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5分)

2.第二首诗笔力雄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年老被贬的沉痛;九死一生、涉险而过的庆幸;即将回来家乡的欢欣。

第二首:对君山奇秀景色的赞美。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展望。

2.意象新奇:运用比喻将君山峰比作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奇秀;将湖面翻涌的白浪比作“银山堆”,写出了满面的奇丽;

意境壮阔:诗人登高远眺,极目所见,风雨满川,巍峨的高山也宛如小小的发髻,胸襟开阔。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与答案 篇9

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5]落木:落叶

[6]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7] 朱弦 句:《吕氏春秋 本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8] 青眼 句:《晋书 阮籍传》: (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9]弄:演奏

[10]与白鸥盟:据《列子 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5.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 归 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 归 字。(3分)

答:①自称 痴儿 ,称处理官事为 了却 ,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 倚 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 已 、聊 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 弄长笛 、与白鸥盟 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 归 字。(任写3点记满分)

6.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答: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7.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尾联 归船 吾与白鸥盟 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二:

⑴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写到了 落木 、江 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⑵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 朱弦已为佳人绝 用了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 青眼聊因美酒横 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⑶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参考答案:

⑴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⑵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⑶ 万里归船 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 痴儿了却公家事 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请结合相关诗句所写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所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的颔联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表达的是诗人了却公事之余的一种闲情;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上联写的是登高观景,下联则是由此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所谓归船弄笛和心与鸥盟则表达了自己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官场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

(感情3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2.(6分)用典。分两种:一、用历史、传说及寓言故事为典,如第一句用晋夏侯济的话、第五句用伯牙钟子期故事、第六句用阮籍能为青白眼故事、第八句用《列子》中 鸥鸟忘机 的寓言故事分别表达特定的情意,收含蓄蕴藉之效。二、点化前人诗文句子入作品,如颔联即化用了杜甫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谢眺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及柳宗元的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显得不露斧凿痕迹,巧妙而自然表情达意。(其中第一点供老师评讲题目参考。表现手法3分,分析3分。)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的意境的异同。(5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用典 借代

(2)(5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1分),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 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 (《清一统治 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例。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 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 后句用杜甫 注目寒江倚山阁 及李商隐 万古贞魂倚暮霞 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 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 痴儿 ,此为谐趣之一; 了却 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 快阁 之 快 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 倚晚晴 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 倚 ,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 倚 ,主语为 万古贞魂 ,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 倚 ,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 倚 ,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倚晚晴 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 本味篇》载: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 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见所悦之人, 乃见青眼 (《晋书 阮籍传》)。此处 横 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上一篇:团员资格自我鉴定下一篇:宋词三百首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