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算法案例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个算法案例(精选8篇)

三个算法案例 篇1

——《三个儿子》教学案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远比教师给予答案更重要。

——题记

背景说明

《三个儿子》是二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故事浅显易懂。学生颇喜欢文中三个可爱的儿子,对他们的表现,大家各抒己见,煞有“百家争鸣”的精彩。我曾经多次上过此文,也聆听过其他教师对本文的教学。独有这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走进熟悉的字里行间,却收获着从没有过的一份惊,一份喜。“老师,等一等,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也有不同的看法。”“等一等,我还有补充。”〃〃〃〃〃〃同一篇课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我,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尴尬。学生不愿跟着我预设的思路走,是将预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前行?这是新课堂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当下课的音乐响起,看看孩子们的笑容,听听还不肯罢休的讨论,我为自己的做法鼓掌,为课堂意外的精彩鼓掌。就因为这“等一等”,让我欣赏到了花开的绚烂。

案例描述

上课的音乐响起,这节课该上23课《三个儿子》。带着早已滚瓜烂熟的课文,怀揣着倒背如流的预

案,引领着学生顺利地读、思、答,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正准备进行下一环节写字练习时,“意外”出现了〃〃〃〃〃〃

等一等!“拎”错了

一向答非所问,既爱哭又爱告状的一个小男孩阳阳又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瞥见了,没有搭理他,因他的闲话常让人哭笑不得,影响大家,(课上,曾经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好高哟,比我爸爸还高!”“老师,你的衣服真漂亮!”〃〃〃〃〃〃)。

老师:请大家翻开小字本,现在我们〃〃〃〃〃〃

阳阳:老师,等一下嘛。(他似乎不罢休,索性站了起来,扯开了嗓门气呼呼地说。)

老师: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了他,我朝他点点头。

阳阳:我发现书上有错!

大家:有--错---(惊愕)。

阳阳:第7自然段的“拎着水桶”的“拎”字用错了。我认为该用“提”。

(教室很安静!大家都看着我,等着我的决断。我感到特意外,吃惊。脑子里快速闪过:难道这俩

字有区别?)

老师: 这两个字〃〃〃〃〃〃〃(我收住了“意思一样,只是为了用词丰富”这几个字。)这两个字被阳阳盯上了,请你说说!

阳阳:两个字的意思都有同样的动作,但“拎”提的是较轻,并且是相对于静止的东西。从课文第8自然段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一桶水特别重,提起来肯定晃来晃去的。所以应该用“提”.(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又喜滋滋地望着我。)

老师:(课堂上开始有窃窃私语的声音了)同学们,您们同意阳阳的说法吗?(零星的小手举了起来,但不够自信,又缩了回去。)那我们去请教无声老师吧!(大家不那么紧张了,迅速地抽出了字典,埋头翻阅起来。)

生1:我不同意阳阳的说法。字典上说两个字可以互换。

生2:我觉得阳阳说得对。如果一位大力士来提这桶水,肯定很轻松,就可以用“拎”。而妈妈们提起来很吃力,就不该用“拎”.〃〃〃〃〃〃

老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老师为你们各自的看法感到高兴,为你们深入探究问题感到骄傲!老师再去查查更权威的资料,问问专家们,何时该“拎”,何时该“提”。

有了一就有二,大家一点儿没有写字的意思,翻着课文在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我知道,一场“纠错”的好戏将续演。这时,我不再惊慌,而是急切地等待着、巴望着一朵朵花簇拥着开放。

展示才艺有错吗

生:老师,文中13自然段老爷爷说的话似乎在批评前面两个孩子,难道展示才艺有错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热闹起来了。)

生:(抢着说)对呀,你们大人常说,要爱好广泛,要多才多艺,并且要勇于展示自己。

生:(迫不及待地说)况且,课文并没有说展示才艺的两个孩子没有去提水,可能表演完了就去帮妈妈。

生:(跑向讲台对着话筒说)就是呀!说不定那两个孩子刚才在一旁练习,现在跑去主动接受妈妈的检查呢!不让妈妈操心。哪来错呀?

生:老师,我有看法,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唱歌的可能身体差,力气小,提不动一桶水;翻筋斗的只是很灵活,手臂力量也弱,也提不动。你不是说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吗?理所不能的别去做,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生:有道理!所以13自然段应该改一改。

生:等一等!我很疑惑:老师,你不是说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吗?难道第三个孩子在他妈妈心目中就没有优点。

生:不是没有优点,是第三个妈妈不善于表达而已。其实呀,文章主要就孝敬父母方面来说的。生:看来呀,我们应该给书的编辑写一封信,谈谈我们的看法。

(这时,我感觉我的角色是多余的了。我不忍心去打断他们的讨论,不忍心去增添一点点细枝末节,这意外本身就是最完美的精彩!下课的音乐响起,大家都不愿起身。我欣慰地向同学们投去了最美的微笑。)

案例评析

“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鲜活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改中最响亮的口号与孜孜不倦的目标。二年级的孩子特别爱问问题,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而且,他们的问题奇怪极了!但很多时候,一个“天外飞星”似的提问,正好引发、激活、构筑了课堂的华彩乐章。成龙在壁,能否破壁而飞,使得一堂平平淡淡的课立即焕发异彩,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踏着课改的节拍,能否融汇贯通课改的精神,能否机智巧妙地利用“意外”,引导解决问题。

在课上,老师们极力避讳的学生不跟教学走、插嘴、唱反调等麻烦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我的课堂上了,预案搁浅了。当时,阳阳的发难的确让我既惊又恼。然而庆幸冷静帮了我的忙,我没有扼杀他求知的火花,而是尊重他的体验(不管这种体验是对,还是错),把权力交给了同学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好一个“等一等”,阳阳的执着才创造了机会让同学们深入字典、课外书、生活实际去探究是该“拎”,还是该“提”?

闻到“花香”的我带着一种期盼等待着好戏的续演。

孩子们的质疑大胆起来了。走进文字,走进人物心灵,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与他们对话,敢想敢说,不迷信教材与教师,难能可贵!“好精彩的续集!”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大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但这是最真实可贵的。我们要小心地呵护他们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记住:“等一等,等到花开!”

三个算法案例 篇2

1. 症状

2009年8月, 江苏省如东县某牧业公司的猪场技术员反映, 该公司饲养的妊娠母猪突然出现食欲废绝、呕吐, 躯体发红, 体温正常, 腹式呼吸, 频繁排便, 呼吸越来越困难, 一直有排尿动作。随着病程发展, 尿液变黄, 阴户、乳头、嘴巴发紫, 而后全身发紫, 死后身体呈深紫色, 个别死亡前尖叫, 死亡后血液凝固较差。从出现症状 (不采食) 到死亡时间5~6小时, 而且死亡的猪只都是采食量大、繁殖性能好的妊娠后期母猪。先是每天两三头母猪发病, 后来逐渐增加到每天七八头。

2. 诊断

问诊得知只有妊娠母猪出现上述情况, 其他猪没有任何症状。妊娠母猪采食过含有大麦种子的饲料, 其他猪则没有。诊断为饲料中有机磷中毒。有机磷进入体内后, 主要与分布于神经系统、肌肉、血浆及红细胞中的胆碱酯酶相结合, 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 导致后者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作用, 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多, 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系列临床表现, 如唾液腺、泪腺、鼻液、汗腺分泌增加, 呕吐、腹泻、肌肉震颤、呼吸加快等。后经公司领导与大麦种子供应商沟通, 确认该批大麦种子确实曾接触过有机磷类的农药。

3. 治疗

立即停喂含有大麦种子的饲料, 使用阿托品类抗胆碱药物, 缓解乙酰胆碱蓄积产生的中毒症状, 但不能解除乙酰胆碱对横纹肌的作用, 也不能使磷酰化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也可选择使胆碱酯酶复活的药物, 例如碘磷定、氯磷定、双解磷类等。由于治疗及时、措施得当, 发病猪只基本治愈, 但痊愈母猪全部流产。此次有机磷中毒导致该公司20多头母猪死亡, 及中毒母猪全部流产, 估计损失超过10万元。

4. 启示

严禁将种子添加到饲料中, 因虫灾较严重, 几乎所有种子都拌药防虫。采购玉米、小麦、大麦等原料时, 一定要和供应商确认, 原料是否经过农药熏蒸防虫处理, 处理多长时间, 并仔细辨别原料是否有农药残留气味, 如果用农药处理过, 则要对原料脱毒处理后再使用。在虫害高发季节 (夏秋季节) 采购入库的原料, 建议在阴凉通风处放置15天以上再使用。

二、公猪盐中毒

1. 症状

江苏省灌南县某养殖户家养十几头杜洛克公猪, 用于对外人工授精服务。公猪全部是从正规猪场引进, 精子的各项指标优异。2009年5月, 公猪出现精液密度降低, 精子活力差, 存活时间短的现象。

2. 诊断

经询问发现因自来水价格上升, 该户将猪饮用水由自来水改成井水。经化验室检测, 井水盐含量为6.21%, 盐含量严重超标。

3. 治疗

立即停用井水, 改回自来水, 2~3个月后, 精子数量和质量逐渐恢复正常。

4. 启示

如果猪场距离海较近或附近有盐矿, 使用井水时一定要测定含盐量。用剩菜、剩饭喂猪时, 也要注意盐中毒问题。

三、霉变饲料中毒

1. 症状

江苏省扬中市某养殖场饲养十几头母猪, 2009年6月出现小母猪假发情的症状。

2. 诊断

经查看, 发现饲料中使用的小麦, 约10%发生霉变, 且小麦的添加量为15%, 假发情由小麦发霉引起赤霉烯酮中毒所致。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真菌毒素, 具有雌激素活性, 小母猪对此毒素较敏感。赤霉烯酮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若玉米或小麦霉变不严重, 在浓缩料里添加足够的脱霉剂, 可有效防止中毒。

3. 治疗

目前对动物赤霉烯酮中毒尚无特效药治疗, 生产中应立即停止饲喂霉变饲料。对于急性中毒的动物, 可采取静脉放血和补液强心的方法, 用硫酸纳300~500克配成10%溶液, 一次内服, 并根据动物种类静脉放血200~1000毫升。同时, 肌注葡萄糖、乌洛托品、右旋糖酐、维生素K的混合溶液。投入适量的轻泻药物, 也是解毒和保护胃肠的有效方法。对于慢性中毒的动物, 灌服绿豆苦参煎剂, 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樟脑磺酸钠, 同时再肌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黄体酮。0.1%高锰酸钾洗涤肿胀阴户。慢性中毒动物治疗3~12个月后, 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 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雄性激素和保胎素的效果不明显。

4. 启示

移动支付应用的三个案例 篇3

佐藤(Ray Sato)在1997年创办了Balconi咖啡公司,西洛杉矶的人们第一次品尝到了虹吸式酿造咖啡的味道。咖啡厅里的每一杯咖啡都由日本虹吸管酿造,这种酿造方式的原理是利用两个玻璃容器内的蒸汽与真空气压进行酿造。

Balconi咖啡厅只接收现金,生意还不错,但是在2008年Balconi的房租到期时,佐藤决定对业务进行升级。他将咖啡厅搬到了一个更加繁华的街角,房屋的面积也比先前更大,并且重新对店内布局进行了设计。

2011年1月,Balconi重新营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不同之处:先前的收款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安装了Square读卡器的iPad。有了这台iPad,佐藤可以接收顾客的信用卡,从而更容易销售研磨机以及其他高价货品。他表示:“我起初并没想到人们会在小额付款时也用信用卡消费,但是我现在一半左右的销售都是通过信用卡完成的。”

佐藤本想购买一套传统的刷卡系统,但是3000~4000美元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当他看到另外一家咖啡厅在使用Square公司的产品的时候,他就打定了主意要使用它了。“这是一套让人惊讶不已的系统,惟一的成本就是购买一台iPad。与4000美元相比,500美元的成本更合理。”Sato开玩笑说,这套系统对他惟一的挑战就是要学习如何使用iPad。要使用Square,他每笔刷卡要支付交易额的2.75%,当需要手动输入信用卡信息的时候,他需要支付每笔15美分外加这笔消费3.5%的费用。

近些天来,Balconi的营业收入又提高了,佐藤表示Square为他提供了新的机会,他表示:“如果我进军餐饮业,我就可以利用Square在现有的收款区外进行收款了,我很高兴能得知这个可能性。”

美发师

和很多美发师一样,施耐德(Duane Schneider)作为一位独立美发师,他需要自己打理那些让人头疼的行政工作,包括收款管理。2010年8月,他开始在丹佛的明星美发沙龙工作,那里的每一个造型师都要自己负责自己的收款事宜。

施耐德表示:“传统的信用卡收款体系让人头疼,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隐藏收费项目,以及不同银行发行的信用卡都有各自的手续费标准。我检查账户信息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扣费把我吓坏了。”

在接触到移动付款之后,施耐德和Pay Anywhere签订了合同。从那以后,他的收入有了3倍的增长。“我的顾客中有97%的人都使用信用卡,因为比满世界找提款机或者随身带一本支票本并告诉我周二才能兑现要方便多了。”施耐德说道,有了Pay Anywhere,他还能在沙龙外给顾客提供服务并且完成收款,例如在酒店里为客人提供理发服务。

Pay Anywhere每笔交易收费为19美分外加这笔交易额的2.69%,当需要手动输入信用卡信息的时候,收费为19美分外加这笔交易额的3.49%。该服务还允许使用者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时候储存信用卡交易信息,并在取得网络连接的时候再完成交易。Pay Anywhere的使用者不必和他们签订合同,Schneider很喜欢这一点,并且他还满意于Pay Anywhere的7×24小时式服务。

施耐德表示:“我身边还没有人在使用移动支付服务,但是我已经很多次向他们介绍过了,我的同事们都在使用传统的信用卡服务,我使用移动收费服务的手续费比他们低多了,他们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但是他们和传统信用卡收费服务的合同还没有履行完。”

牛仔市场

博伊德(Lance Bloyd)的公司Bucking Bull Pro没有销售产品的实体店面,他表示:“人们在网上找到我,而我在线接收他们的订单。”他的公司销售牛仔行业用品。

他的这套经营体系曾经面临一些问题。以前,他先邮寄货物,同时邮寄发票,然后等着顾客通过支票付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一次次地‘监视’着他们,这让人很不舒服。我不确定他们最终是否会把钱给我,并且有时我还要整晚加班工作,因为他周末就需要他们预定的货品。”最终,他开始要求顾客进行预付费,然而这一做法导致他损失了一部分订单。另外,他的一部分业务来自在牛仔大会上销售产品,在那里他只接受现金和个人支票。

博伊德需要一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用卡付款的系统。他通过iPhone应用程序广告发现了AppNinjas公司推出的Swipe服务。他每个月付给AppNinjas24.95美元来使用他们的产品;在处理邮件订单的时候,需要键入信用卡信息,他付给AppNinjas24美分外加这笔销售的2.29%;现场刷卡服务的价格是每笔24美分外加这笔收入的1.74%。同时,他还能够拥有一个专用的客户服务专员。他表示:“我在牛仔大会上每天大约要用它10~20次。”

三个算法案例 篇4

有一名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 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 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 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 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 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 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 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 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就死系统(简称MS系 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 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 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 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 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 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 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 掉!”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三个和尚一定没水渴吗? ──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一)(转载)

关于《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的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目前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如果我们问:「三个和尚究竟有没有水喝?」奥尔森会答道:一般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但若三个和尚「不对称」,或存在「选择性激励」,那么三个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Mancur Olson)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作用。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外心脏病突发去世。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梭罗(Robert Solow)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门瑟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看到的是亚当·史密夫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

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本文先介绍《集体行动的逻辑》这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

「看不见之手」失灵了

《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奥尔森因此得出一个极具争议的结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著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行为也越难以发现。

奥尔森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多人囚犯两难博弈」(n-person prisoner’s dilemma games),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它描述的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增多。

集体行动出现的条件

奥尔森还发现,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所谓「不对称」即集体成员收益的不对称。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假如三个和尚中有一个是喝水特别多的「水鬼」,而其他两个是很少喝水的「耐乾旱品种」,那么「水鬼」和尚挑水给大家喝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对称」在国际间的集体行动中经常出现,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积极出钱设立「亚洲货币基金」。同样,美国认为北约能给美国安全带来很大利益,因此愿意负担高达70%的北约经费。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是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许多慈善机构的筹款活动都提供正向激励,例如,购买慈善演出的门票可以观看别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获得嬴取奖品的抽奖机会等,都是搭卖私人物品的行为。三个和尚中的那个小和尚也许就不介意天天下山挑水,藉此机会偷偷瞧一瞧在河对岸洗衣服的那位貌美村姑。与此类似,美国劳联产联领袖组织工会运动得到的利益,主要在于他们个人所获得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与劳资谈判获得的直接利益反而关系不大。反向激励是惩罚搭便车的措施,最常见的是禁止搭便车者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许多国家的工会都将劳资谈判的范围限制在工会会员范围内,使非会员无法享受工会争取到的加薪和优惠待遇。

利他主义者是凤毛麟角

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研究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人们将奥尔森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建立更精细的行为模型。在过去20年里,实验经济学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行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九十年代起,描述集体行动的新一代模型开始出现。在这些模型中,理性自利的个人不再是唯一的假设。运用从实验中得到的资料,这些模型假定不同的种类的人参与集体行动。

人的决策行为究竟能分成多少不同种类?经济学家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模型类比结果显示,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变化。

实验经济学家设计了诸如「哀的美敦讲价实验」和「信任游戏」等决策实验,对人的行为进行窥探。许多这一类的研究都发现,40%到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另外大约有20%到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就是奥尔森模型假设的那种人。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运用同样的比例,三个和尚中应有两个是「规范使用者」,一个是「理性利己主义者」。

「规范使用者」又可以细分成两种,即「条件合作者」和「志愿惩罚者」。「条件合作者」是老好人,他们愿意发起协助行动,并且只要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以互惠行为作反应就坚持合作。但「条件合作者」对搭便车行为的容忍度却不尽相同。他们对集体行动的贡献与搭便车人数成反比,搭便车的人越多,「条件合作者」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就越少。一旦搭便车的人数超过他们的容忍度,这些人也将采取不合作行为。因此,「理性利己主义者」会驱使「条件合作者」作出自私自利的行为选择。

「志愿惩罚者」是「疾恶如仇」的侠客,「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惩罚搭便车者。惩罚可以是口头批评,也可以是给搭便车者造成物质损失。即使惩罚行为对「志愿惩罚者」本身的个人利益造成明显的损失,他们也在所不惜。

研究发现,「志愿惩罚者」的存在对于集体行动的结果有很大影响。他们约束搭便车行为,起著维护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他们的惩罚使「理性利己主义者」不得不计算受惩罚的成本,修改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志愿惩罚者」,搭便车者不受约束,「条件合作者」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生产不出集体有益的公共物品来。

理论涵盖范围扩大

以上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集体行动产生过程的理解,加深了对决策行为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奥尔森理论的涵盖范围。首先,新发现虽然修改了奥尔森模型的假设,但修改的程度有限。奥尔森模型中只有「理性利己主义者」,但实验结果发现「理性利己主义者」和「条件合作者」两类人加在一起占大多数。其实,「条件合作者」也是一种搭便车者。维护社会行为的规范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因为遵循社会行为准则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互信,对大家都有利。但「生产」这种公共物品需要支付成本,而「条件合作者」不愿意像「志愿惩罚者」那样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在与「理性利己主义者」的斗争中选择袖手旁观的搭便车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实验研究的发现与奥尔森的基本假设相差不远。再者,「志愿惩罚者」的作用与奥尔森的「反向选择性激励」异曲同工,都是运用惩罚性工具来保证集体行动的产生。奥尔森发现反向激励的作用,实验研究则说明反向激励其实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

三个创业真实案例都有哪些 篇5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个创业真实案例都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创业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词,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份创业的新,希望在自己在创业路上走一条创业达到,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三个创业真实案例,希望大家喜欢。真实的创业案例一又是一...创业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词,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份创业的新,希望在自己在创业路上走一条创业达到,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三个创业真实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真实的创业案例一

又是一年“双十一”,一个本身属于光棍们的节日,硬是被阿里等电商平台打造成成一个全民的网购节日。也有好多人选择加盟电商平台,创业开网店,今天介绍的主人公就是通过网络创业的案例,转换经营思路让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1988 年出生的江苏省泗洪县男孩陈成从游戏宅男到天猫大卖家,创造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淘宝营销战绩,2013 年的天猫销售额达 1250 万元,陈成开的是一家波司登羽绒服专卖店,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他的语气里有笃定也充满了神奇。

为母打工 游戏宅男瞄准创业

2007 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变故,为了照顾妹妹减轻家庭的负担,陈成只上了半年的大学,就开始辍学到母亲在盱眙开的羽绒服店里打工。

陈成说,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创业沾上边,“我妈当时一个月给我800 元的工资,我从小就爱打游戏,即使到店里帮忙,我也是一边打游戏一边当收银员。”

2008 年的一天,陈成母亲的好友潘伯伯走进店里,看到他正在打游戏,随口说了一句:“你儿子这么喜欢打游戏,怎么不去做淘宝呢?”正是这句话,让陈成印象深刻,在潘伯伯走后,他脑子里一直在想“淘宝”的事情。陈成觉得母亲总有一天会老去,自己总有一天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他开始琢磨起网上开淘宝店这件事。“妈妈的羽绒服店就是我最好的货源,但是我也害怕被骗,于是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陈成说。

营销成功 获邀加入天猫商城

2008 年 9 月,陈成的淘宝店正式开张。“开淘宝和实体店不一样,我不能卖得太贵,只是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了 30 元。但就是这样,等了三天也没有一单生意。”头一个月,陈成的淘宝店生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差不多一周才有一笔生意,后来好一些,但一天也只有两三单。

陈成说,他的第一单生意是发货到新疆,算了算除去运费还倒贴钱,但他还是很开心,因为终于能把货卖出去了。有了第一单,就想能有两单就好了;有了两单,就想能有五单十单就好了;就这样,陈成的淘宝店逐渐走上了正轨。

2008 年年底,陈成淘宝店的净利润达到了 8 万元。短短半年的时间,让他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与此同时,由于陈成淘宝店的热卖,把波司登仓库里的一款货全部提空,也引起了波司登总公司的重视。

2009 年,陈成从母亲的羽绒服店辞职,选择回到泗洪老家继续在淘宝上

卖羽绒服。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召集亲戚朋友加入。

随着淘宝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波司登电子商务商城主动邀请陈成加入天猫商城。

谈及以后 希望能开更多网店

2010 年,陈成的波司登乐买事专卖店天猫商城营业了。为更好地吸引顾客,陈成除了卖羽绒服也附带一些配件,如羽绒背心、羽绒裤、打底裤等。

陈成发现,当时女性对打底裤需求越来越大,街上的女孩穿打底裤的也越来越多。“购进一件羽绒服成本高利润低,相比之下打底裤成本要少很多,为什么不能主打打底裤,而且市场也有这个需求。也许打底裤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商机。”带着这个想法,陈成把淘宝店重新“装修”了一下,将主页换成以打底裤为主。为了打开市场,陈成根据顾客消费的金额,免费赠送打底裤。渐渐地,有顾客来询问卖不卖打底裤,这让陈成又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陈成透露,在主营打底裤后,店里每天的订单量最多达到 300 单,这让他欣喜不已。而仅 2013 年 11 月 11 日当天,店里就销售了 25000 单,销售额达到 350 万,2013 年全年的销售额达 1250 万元。

说起现在的想法,陈成却用“茫然”来形容。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网店现在还不够成熟,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他急需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比较独立的团队,这样他就可以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谈及以后的打算,陈成说,这个网店只是开始,他希望能够开更多的网店,利用电子商务这一优势,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

真实的创业案例二

五星级酒店甜点师,这样的职业不知道会让多少吃货艳羡,然而 80 后男孩胡钟琦却毅然放弃了这一时尚光鲜且收入不低的职务,辞职开了一家小食店,从头开始追逐自己的 80 后创业梦想。

胡钟琦的小店名叫“麻辣疯胃”,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广黔路工商大学的后门附近,对于经营来说位置并不算太好。4 张桌子占据了店内大部分空间,白色的墙面上贴上有不少可爱的猫猫贴纸。尽管位置相对隐蔽,但相对于其他街边小店来讲,“麻辣疯胃”看上去格外干净。

辞掉光鲜工作自主创业

他说不想平淡地混时间,今年 29 岁的胡钟琦,曾经在重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饼房,做那些让人看一眼就馋涎欲滴的精致甜点。今年春节过后,他毅然辞掉做了 8 年的工作,开始谋划自主创业。

时尚光鲜收入不低的工作不做,为何要来开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不想平淡地混时间,希望生活能有更多的激情。”话不多的胡钟琦说起辞职原因云淡风轻,就是不安于现状,想要改变。

既然要改变,索性便打乱一切从头再来,再不做已经打了 8 年交道的甜点一行。

创业的资金并不充裕,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胡钟琦才在广黔路这里找到这个小店面。店面虽选好,但由于毫无经验,究竟卖什么成为了他面对的新问题。

胡钟琦在附近转了几圈,思考了半天,最后决定卖一点油炸的肉串小吃,拉开了自己第一次创业的旅程。

初次试水遭遇窘境

收入不够缴水电气费

“麻辣疯胃”店内的 wifi 密码 20150509,这是胡钟琦开店的日期。当天,他带着激动的心情迎接自主创业后的第一批客人,可是有些事情往往越期待越失望。开业第一天,他只卖了 20 多串肉串,收入不过几十块钱。

“要是像刚开始那样收入只有几十块,一个月不要说盈利,可能连水电气费用都缴不起,更别提房租。”第一天的生意尽管让胡钟琦大为失望,但他还是很乐观,收拾好店铺准备第二天生意。

开店一个月左右,生意依然未能好转,每天收入仍旧是几十块,胡钟琦有些着急了。“油炸肉串虽然好吃,但毕竟不是主食,仅能成为附近女生宿舍的女生们的零嘴,并且现在的女生越来越爱美,油炸食品吃多了容易上火长痘,为了容貌,很多女生或许都不会来贪这一口。” 胡钟琦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改变经营的产品。

很快,到了客流冷清的暑假,胡钟琦又在附近转了几大圈。细心的他这次总算发现了商机,“周围没有卖米线的,索性改成了火锅米线,生意说不定会有起色。”

换位思考迎来成功商机

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很自豪

“初次创业,极有可能会遭遇挫折,但我相信,只要慢慢摸索,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胡钟琦说,哪怕店小,但始终是自己在经营策略上的第一次转变,懂得站在消费心理上进行思考就是好事。

学校开学后,胡钟琦的“火锅米线”一推出,生意立马就有了起色:店内的 4 张桌子时常满座,很多时候还有食客在店外排队。

“转变算成功,终于不用担心缴不起房租和水电费了!”生意逐渐好了起来,胡钟琦长舒了一口气,每天快快乐乐地一个人忙里忙外。

“现在小店一个月可以赚 4000 多块,虽说比起以前上班时 6000 多的工资还有一定差距,但这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感觉真的好爽!”胡钟琦说。

真实的创业案例三

信不信,200 元起家 2 年赚 300 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 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 200 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 T 恤赚外快,当年只有 22 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 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07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当他揣着荷包里勤工助学赚下、仅有的 200 元去市中心准备闯世界时,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滨江东“天价”的楼盘让他顿时蒙了,“我到底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在这个城市容身?”于是在很多同学还在尽情享受大一优哉游哉的校园生活时,潘文伟开始赚外快,做家教、推销信用卡、卖 T恤......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07 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

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 5 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 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 50 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 10 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 10 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 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 50 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三个算法案例 篇6

“大调解”背景和人民法院的“大调解”原则

2009年3月31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主持会议并讲话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真情实情,加强具体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和多种方法、多种力量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此次讲话是中央对“大调解工作格局”进行的较为标准的概括,而且对具体工作行动作出了切实的要求。

2010年2月16日,《求是》杂志上发表***同志题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的文章,要求全国政法机关“ 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文章进一步细化了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着重强调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从 政策机制上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2010年6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各级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大调解”原则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运用以专业化、具体化的方式作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概括地讲,人民法院的“大调解”就是从法院工作系统的三个方面深入贯彻调解工作:一是“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一审、二审、执行、再审、申诉、信访的全过程”;二是“把调解主体从承办法官延伸到合议庭所有成员、庭领导和院领导”;三是“把调解、和解和协调案件范围从民事案件逐步扩展到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和执行案件,建立覆盖全部审判执行领域的立体调解机制。”

上述具体工作原则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进一步强化、突破和创新,笔者在一年多的办案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变革和创新,也充分感受到了法官办案风格的转变。笔者愿在此以亲自代理的三个典型案例来分享在“大调解”背景下所调整的办案思路和积累的调解经验。

案例一——“大调解”原则破解国有股权返还困境

【基本案情】2001年1月,A公司的控股股东X公司为借助具有高校背景的Y公司声誉及科研力量促进其经营的科技产业园发展,同意将所持A公司20%股权无偿转让给Y公司。为办理股权变更登 记,X公司与Y公司签署且仅签署了一份形式意义的《股权转让协议》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虽然无需Y公司实际支付股权转让款,但为体现《股权转让协议》的完整性,该《股权转让协议》还是载明Y公司应于本协议签收后30日内向X公司支付600万元股权转让款。由于Y公司属于国有独资公司,该20%股权于股权变更登记后当然地成为了国有资产。

然而事与愿违,Y公司成为A公司股东后,A公司除了以优惠的条件取得了当地政府的几块土地使用权外,并未获得预期的经营效益,甚至一度出现亏损而停止经营。在A公司停止经营期间的2003年,Y公司撤回了所有派至A公司任职的人员,此后也再未派人参A公司的经营。事实上,Y公司也从未从A公司20%股权获得任何回报。

自2006年6月起,X公司开始向Y公司及其上级主管机关主张要求Y公司归还所持A公司20%的股权。Y公司及其上级主管机关多次进行内部讨论,也认为当初该股权系无偿受让,亦未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可以考虑予以归还。但是归还股权却面临实际的困境——由于该20%股权已成为国有资产,Y公司无法逾越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而在不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情况下直接将股权归还给X公司;主管Y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无法就不经评估、挂牌等程序而直接归还股权的方案作出批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无法在没有产权交易所相关文件的的情况下直接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所以由于存在实际操作困难,Y公司始终没有向X公司作出归还股权的明确的 意思表示。

2009年12月,X公司无奈将Y公司诉至法院,依据从工商局查档得来《股权转让协议》要求Y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及预期利息共计900余万元。一审阶段,Y公司陈述了无偿受让股权而无需支付股权转让款的历史背景,但因无法提交相关证据,故主要以X公司的诉讼已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X公司同时也确实提不出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和证据,故一审法院经审理后亦认为X公司的起诉确已超过诉讼时效,判决驳回了X公司的诉讼请求。

一审阶段,Y公司为尊重历史,提出了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下附条件归还股权调解方案,即鉴于Y公司曾为A公司带来了一些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在X公司向Y公同支付***万元补偿款的情况下,Y公司将所持A公司20%股权归还给X公司,同时指出由于返还国有股权存在现实困境,调解方案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确认并出具调解书,然后由X公司申请强制执行该调解书,通过执行法院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协助执行通知书进行股权变更。

但是X公司当时不同意Y公司关于返还股权所附条件的调解方案,故一审判决结案。X公司也由此终于意识到了本案对其的不利后果,故而进行上诉,重拾双方的调解机会,在二审阶段同意了Y公司的调解方案,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二审法院对双方的调解方案进行确认并出具了相应的调解书。最终,X公司通过申请强制执行该调解书取回了A公司20%的股权,双方相对简便地避免国有股权需要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才能转移的强制性程序。本案中,笔者为Y公司的代理人。【本案在“大调解”背景下的启示】

事实上,于X公司而言,取回股权使得A公司的股权更加集中,便于A公司起死回生,这比取得900万元现金(由于时效原因,该目的也难以实现)更有价值;于Y公司而言,附条件返还股权要比不支付股权转让款而继续持有不能得到任何回报的股权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双方唯有调解方能实现该目的。

然而在“大调解”原则确立之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案件,法院是否主持调解并出具调解书始终存在一定的争议而无定论,具体的做法并不统一。有些法官为避免麻烦,便持有对超过诉讼时效不予调解的观点,对此类案件不再进行繁复的调解工作。但“大调解”原则的确立使得此类问题再无争议,毕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毫无疑问成为人民法院工作目标,也同时成为本案能够解决的前提。此外,“大调解”原则消除了双方当事人对于国有股权无偿返还问题在强制程序上的顾虑。法院与各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建立起来的积极沟通协调机制,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承办法官来说,都增强了按照最有利于化解矛盾的方案解决问题的信心。

同时,本案提出了一个问题:司法权能否取代行政审批权?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调国有资产转让需进场交易或取得国资管理部门进场交易豁免。前述案例通过司法强制执行,免去了国有资产转让繁杂的进场交易程序,存在司法权取代行 政审批权嫌疑。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司法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取代行政审批权,可是一定的条件如何界定呢?实践中,始终是一个雷区,人民法院在办理具体案件时,不敢越半步。本案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如果当事人在强制执行前办理国有资产进场交易豁免手续,则该案结案近乎完满。

案例二——“大调解”原则超越诉讼标的,彻底化解纷争 【基本案情】B公司和自然人甲、乙均是W公司的股东,分别持有W公司16%,42%和42%股权。由于B公司未派员直接参与W公司管理,甲、乙控制下的W公司亦常年不分配利润,B公司较长时间以来均欲转让所持W公司股权,全面退出W公司。而股权转让最大的意向受让方也是甲和乙。然而,2009年10月,W公司召开股东会,股东甲、乙不顾W公司净资产高达1.6亿元的事实,以所持W公司共计84%股权优势地位投赞成票通过股东会决议,将注册资本1000万元按股东原持股比例同比现金增资至2000万元。而B公司在从未有投资回报的情况下不愿再以现金出资,故在股东会上投反对票,但仅以16%表决权无法阻止本次增资。由于B公司反对现金出资,故甲、乙分别以500万元认购了全部增资。增资后,甲、乙控制下的W公司即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相应的股权变更登记,B公司所持格林威尔公司股权从16%被稀释至8%。本次增资直接导致B公司在W公司所占净资产额减少了一半。由于B公司属国有企业,上述损失为国有资产直接流失。B公司经多次与甲、乙协商 未果,终以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稀释小股东股权、损害小股东利益为由将甲、乙诉至人民法院,要求甲、乙赔偿B公司在W公司所占净资产的减少额。

本案经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积极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约定B公司将现持有W公司8%股权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按法定程序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甲乙一致同意在该8%股权经评估后的价格低于(含本数)***万元,且在没有其他竞买人以超过人民币***万元的更高价格竞买摘牌的情况下参与交易所公开竞价,并以评估价和溢价合计不高于(含本数)人民币***万元的价格竞买摘牌受让该股权。

由于本案最初调解方案难以确定,且后来影响调解的因素较多,整个调解进程异常艰难,且履行双方《和解协议》仍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因此本案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审限,甚至需跨年度进行。而这势必影响到法院系统每年年底对法官的结案率考核。

本案中,笔者为B公司的代理人。【本案在“大调解”背景下的启示】

事实上,B公司早有转让所持W公司全部股权、退出W公司的的愿望,但由于持股比列较小,曾到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时几乎无人问津,现实可能的受让方就只是甲和乙。由于此类案件较为罕见,属于《意见》中典型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适用法律有一定困难的案件”,同时也是双方当事人有意愿调解却难以找到合适调解方案的案件。因为如果判决结案,无论什么样的判决结果,B公司仍持有W公司8%股权而不会为B公司带来任何实际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笔者曾为双方当事人设计过多种解决方案,最初的方案多为确认股权稀释的赔偿数额和案外转让8%股权。最终,笔者经与承办法官反复沟通,反复研讨《意见》原则,并与对方代理人艰苦谈判,与双方当事人选择了前述《和解协议》中约定的方案。

该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超越了争议标的。本案诉讼标的是B公司向甲、乙要求的损害赔偿金,而增资后的B公司所持W公司8%股权与本案有关但并非本案标的。但同样为彻底化解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有意愿将8%股权纳入案内解决,“大调解”原则下 “紧紧围绕‘案结事了’目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的理念为双方实现意愿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这样的调解历程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和法官而言是异常艰辛的,但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也从中收获了些许难得的经验和体会。

然而另一方面,本案中承办法官面临的巨大审限压力突显了目前法院的考评机制尚未完全与当前的“大调解”原则相适应,特别是在双方当事人都有调解意愿的情况下,如果仍以结案率来评价法官,显然挫伤了法院调解案件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当事人矛盾的化解。

案例三——“大调解”原则妥善协调化解行政争议

【基本案情】C公司认为某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C公司的诉讼材料并了解案情后,并未立即立案受理,而是积极开展了诉前协调工作。经过人民法院调查和与双方当事人不懈的沟通与协调,行政机关最终撤销了对C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C公司也及时从人民法院撤回了行政诉讼的材料。

笔者在本案担任C公司的代理人。【本案在“大调解”背景下的启示】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在向法院提交诉讼材料之初,笔者对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而进行协调的做法着实存在一定的困惑,但本着为当事人解决问题宗旨尝试着接受与立案法官进行沟通协调工作。事实上,在领会最高人民法院的“大调解”原则所提倡各级人民法院“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针对特定的行政案件做好“案件协调工作”的基本涵义后,对照本案,人民法院确实在贯彻落实不违背“审理行政案件”法律规定,始终是在尚未立案的前提下进行本案所有的沟通协调。最终,人民法院和各方当事人的努力便有了成效,针对这一“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范围内行政处罚”案件,人民法院通过对双方的调查了解和协调后,促成行政机关自行撤销处罚决定,顺利化解了行政争议。

结束语

上述三个案例在当前“大调解”背景下极具典型性,均达到“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的目标,也真正实现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定纷止争,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种在解决当事人矛盾方面具的彻底性,取得了当事人及法院多方满意的 效果,案件最终能以调解结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官在调解或协调过程中的积极释明和尽力沟通,可以说也只有在当前“大调解”背景下才能达这样的效果。这显然说明《意见》在各级法院都一定程度地得以领会和运用,在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方面进一步提升了调解理念、增强了调解意识。

当然,笔者在切身感受到“大调解”原则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这一原则在具体落实方面尚需完善。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宣传工作。而且这种宣传工作不应仅限于大口号,而应是具体工作的指导,也不应局限在法院系统,还应扩大到公安、检察,甚至各行政职能部门,让所有可能参与到纠纷解决的机关充分理解并懂得运用。其次,以宣传为前提,进一步健全法院与公、检以及行政部门的联动机制,以真正达到快速解决纠纷的目的,避免即使是当事人愿意调解或和解解决的纠纷却无法得到行政机关的支持而无法执行。再次,调解亦应严格依法。一方面要防止不良用心之人钻“大调解”的空子,借调解滥用诉权或拖延诉讼,实现其不正当的利益;另一方面还应切实防止法官借诉前调解而不予立案或立案后久调不决,除当事人双方均同意调解外,各个阶段的调解都应限定在合理的期限内,对于不能调解的案件应及时立案或作出判决,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后,采用正确合理的调解方法。实践中有的法官因片面追求调解率,采用“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和稀泥”的方法,以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代价进行调解是不可取的,应尽力避免,而应始终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开展调解工作。

作者联系方式:

胡书韩律师、王雪艳律师

北京市正海律师事务所

三个算法案例 篇7

山西煤销集团成立于1983年, 并于2007年7月公司重组改制。改制后的山西煤销集团, 整体实力在中国煤炭行业100强中排名第三, 公司下设11个市级子公司、98个县级子公司、30个全资、控股企业。2012年集团资产总额达1360亿元, 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山西省第一, 同年7月, 成为全省首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2009年, 煤销集团抓住山西省开展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的历史性机遇, 兼并重组整合矿井448座, 整合后保留矿井165座, 矿井分布于全省6大煤田、11个地市。按照集团"十二五"规划, 2013年煤炭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到2015年, 将建成100座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煤炭年产能将达到1亿吨。2013年, 集团计划建设重点煤矿50座, 完成投资100亿元。

2013年4月27日, 山西分行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共同签署了煤矿建设投资监管协议, 标志着煤销集团委托山西行对其所有重点建设煤矿进行投资监管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一序幕的拉开无论在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业内, 还是在作为山西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山西煤炭运销集团, 无疑写下了极具突破性、跨越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协议签订至今, 山西分行已经为山西煤销集团重点煤矿开展投资监管服务半年多, 审核建设资金9.9亿多元, 规范不合理开支九千余万元。并直接实现了帐户开立和存款归集, 目前已归集存款9亿元, 开立账户52个。同时, 还带动了煤矿建设贷款业务、造价咨询业务、基建煤矿基本账户开立、施工单位存款账户开立等相关业务。

在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开展投资监管服务的过程中, 山西分行深感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同时也为该行造价咨询业务这一特有的业务品牌, 感到骄傲与自傲。全面审视与煤销集团合作资金监管业务的“三大节点”, 从而优化服务, 把传统业务做大做强。

围绕“让我做”, 创新营销策略, 提升竞争力。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为了保证重点煤矿建设, 煤销集团对重点煤矿建设资金实行统一拨付, 但由于重点煤矿均由市煤销公司直接管理, 导致建设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管理审批部门多, 审批时间相对较长。同时, 由于市公司在建项目多, 导致其向重点煤矿进行拨付的资金“专款专用”较难保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煤矿建设的正常进度。另外, 矿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工程结算资料不够规范、未来应对审计压力较大等具体问题。集团管理高层经过深思熟虑, 以世界500强企业的胸怀和气魄, 做出了将重点煤矿建设投资监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代理的重大决定。

山西煤销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 如何能成为这次业务的合作伙伴, 是山西分行关注的焦点。 (一) 打“感情牌”。煤销集团作为建设银行总行级重点客户, 山西分行一直都十分关心其各类服务需求。在了解到煤销集团委托监管的相关信息后, 省分行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分管行长多次登门与煤销集团领导进行沟通, 省分行公司业务部、造价咨询中心及各二级分支行造价咨询业务技术骨干也深入到煤销集团各部门及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了解投资监管需求, 设计投资监管流程, 制定投资监管方案。用真诚打动了客户。 (二) 打“优势牌”。建行的造价咨询业务历史悠久, 拥有遍布全系统的专业团队, 持有成熟的资金监管产品, 这些优势是山西分行独家赢得煤销集团合作的基础。 (三) 打“团队牌”。在全部方案出台后, 省分行相关部门又深入到各二级分行, 就投资监管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方案论证和模拟演练。最终, 该行造价咨询队伍以成熟的监管方案, 专业的服务水准、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煤销集团的充分信任, 并最终独家获得煤销集团全部重点煤矿的建设投资监管委托承办资格。在承办资格正式取得后, 省分行召开了专门会议, 行领导亲自向所有涉及此项业务的各个条线和基层行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造价咨询部门就相关技术要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和说明。各二级分支行也迅速行动, 与当地煤销公司、重点煤矿负责人取得联系, 完成了协议签订和账户开立工作。同时, 各行还精心选派了相关业务人员, 明确了监管岗位的分工与责任, 实现了组织保障得力, 技术准备充分。

围绕“怎么做”, 精编资金监管程序, 满足需求多样化。山西分行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合作过程中, 根据项目的性质和企业的自身的特殊情况, 该行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精心编制了资金监管的程序和规章制度。 (一) 山西分行与企业按照统一文本的要求, 共同设计、签订了煤矿建设投资监管协议。 (二) 在具体的监管实施过程中, 该行与煤销集团首先界定了监管资金的来源范围和用途。资金来源包括省煤销集团的拨付资金、各市煤销公司、小股东及合作方共同筹措的重点煤矿建设资金。 (三) 山西分行明确了资金监管的流程和方式, 承诺了服务时间。具体来讲, 施工单位按月填报工程价款结算, 先由施工监理签注审查意见, 然后报送负责建设的煤矿方和负责管理的市煤销公司进行程序审核。之后, 公司财务部门根据审定的结算单进行发票挂账, 同时将审核的资料交山西分行资金监管小组进行稽核, 根据施工、采购合同、工程进度资料, 并结合现场察看, 内部双人确认无误后向施工企业、材料、设备供应商等进行支付。同时, 为了打消煤销集团基层单位的顾虑, 山西分行在协议签订时就明确承诺, 整个资料审核和资金拨付过程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 设立专门的基建账户。所有省煤销集团用于重点煤矿建设的拨付资金、市煤销公司及煤矿股东筹集的建设资金首先进入专户, 再通过专户进行拨付, 建设资金的来源、金额、用途都非常清晰。 (五) 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规程, 就岗位设置、账户开立、台账设立、资料审核、支付确认、档案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

围绕“做得好”, 发扬传统业务优势, 凸显服务标准化。把资金监管业务做好是山西煤销集团关注的焦点, 山西分行行坚持从客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以行业服务标准化为引领, 提质量, 树形象。一是抓服务促“优”。与煤销集团合作以来, 该行遵循客户至上原则, 做到“五勤”, 即嘴勤、眼勤、耳勤、手勤、脚勤, 定期了解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有疑问及时解答, 通过建机制、抓规范, 形成基础服务体系。二是抓合作促“强”。在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合作过程中针对资金监管问题, 及时与企业沟通, 形成了统一产品设计, 统一标准路线, 并以此为示范, 把传统业务做大做强。三是抓监管促“正”。认真贯彻《中国建设银行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业务管理办法》及《中国建设银行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业务操作规程》, 树立优质规范的资金监管服务形象。

中国房价的三个矛盾和一个案例 篇8

中国房价的三个矛盾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颇让人费解的现象:同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同一地区的城市房价分析报告,却作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而当地老百姓在“一边说升,一边说降”的报告面前不知所措的同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断攀升的房价而叹息;政府职能部门认为城市房价5.5%的涨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健康”范畴的同时,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却仍然进行着。

中国的房价到底怎么了?

矛盾一

官方数据为何“打架”

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公开发表了降低房价的承诺。同时为了抑制房价,广州市政府推出了“广七条”。

4月13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3月,广州“一手房”均价为7029元/平方米,比2月的7729元下降了700元。当地报纸视之为行政手段干预房价的成功范例,并推而广之,称“只要政府下决心,就没有降不下的房价!”

然而仅四天后,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报告中的数字却截然相反。这一调查显示,今年3月,广州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环比上涨1.2%。

两组数据公开“吵架”,各方反应一片哗然。

据广州当地媒体披露,造成两组数据差别的直接原因是,广州市在今年3月的数据统计中首次纳入了花都区。该区位于广州市远郊,房价较低,自然拉低了统计均价。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宣传处刘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这只是区域性结构变化,和‘广七条’等调控措施没有直接关系。”

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统计,3月广州中心城区的住宅均价并未显著下降,成交总量只有35.8万平方米,减幅达35.5%,占成交总量降至近六成。而此前未列入统计范围的花都区,其均价只有3759元/平方米,3月成交量达到13.82万平方米,占总成交量的23%。正是这一“结构性变化”,令广州市房价在市长“承诺降价”后下降了9%,并与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相悖。

显然,所谓“广州房价下跌”,只是价格不断上涨的中心城区的销售比重下降带来的“数字成就”。这就好比房价持续数月涨幅居全国之首的北京,如果通过增加顺义、怀柔等郊区县的住房供应量,或干脆将与河北相邻的地区纳入统计范围,房价也会“下跌”。

矛盾二

“数据”说房价降了老百姓却感觉房价升了

其实,房价涨还是跌的数据一直以来都缺乏统一说法。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下旬举行的第一次“年度经济形势发布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尽管有这样的数据支撑,但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在会上对媒体承认,“房价涨幅仍然偏高。”

一面是官方发布的“涨幅回落”的数据,而另一边,是居住在这70个大中城市的市民仍然感觉到房价在“上窜”。

为什么官方的房价统计数据,会和绝大多数公众(包括官员自己)的“切身感受”相差的如此之大呢?是统计部门的数据失真,还是公众的实际感受“错误”?

首先必须承认,不少媒体在解读此次发布会上统计局的房价5.5%的涨幅的时候,都存在一个“误读”,把它当作这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房、甚至是新建商品住房房价的涨幅。但如果要严格的“抠字眼”就会发现,国家统计局资料并没有下这样的“定义”。它只是说“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对此并未多加解释。

据了解,在国家统计局的“房屋”概念中,不仅有居民住房,还有大量的“非住房”。这其中,既有办公用房,也有商业和营业用房,更有工业厂房用房(包括厂房和仓库)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非住房”占到每年“房屋销售”的30%左右。

众所周知,在中国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炒的最热、房价涨幅最快的,就是新建的居民商品住房。如果把那些“半温不热”、甚至长年价格不动(如对客商优惠的工业厂房)的“非住房”也“加权”到房价的涨幅的数据之中去,居民最关心的住房的房价涨幅会被拉下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除此以外,就是在“销售的住房”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仅包括了新建的商品住房,而且也包含了二手房。现在的大多数城市中,二手房价的涨幅一般低于新建商品住房房价的涨幅。把它并在住房的房价涨幅中,就进一步拉低了房价涨幅的水平。

除了这些“统计口径”差别外,在房价统计上的“特别”,也造成了住房房价涨幅数据统计上的“失真”。据了解,虽然统计调查部门在统计房价时,对外声称要求“同质可比”(及用同一地段、同一楼盘、同一楼层、甚至同一朝向房屋在一定时间内的价格变化作为房价涨跌的依据),但具体的价格是多少,涨跌如何变化,表格都是由开发商来“填空”的。而开发商在“做帐”上的“能耐”人所共知。

业内人士透露说,一个房地产公司有多套账本在业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特别是当房价和利润的高低,可能直接关系到纳税多少的时候,要想叫开发商规规矩矩的添上真实的房价数据,就等于让开发商自己给自己套上“上吊”的绳索。尤其是在国家重申要征收土地增值税之时,要开发商把真实的房价水平和涨幅自己填报到统计局的表格中,就相当于要他们自己为国家税收多掏更多的“真金白银”。这些显然是某些“习惯于”偷税漏税、甚至在个人所得税上也要“赖”上一把的开发商所“难以接受的”的。

一些开发商在自己填报的统计局的有关房地产调查的表格上作价之所以“多有得逞”,在某些方面还要“依赖”于统计方面的有关规定。根据有关统计规定,统计部门对被统计对象提供的资料要尽到“保密”的职责。而这点和国家要求的开发商必须公开商品房成交价的规定正好相反。有了这样的“保护伞”, 一些开发商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在房价上按照利益所需进行“编造”。

实际上,除了房价的涨幅因为“掌握”在一些开发商的手里而使其难以保证不“失真”以外,在统计房价时“加权扩大化”也使得房价涨幅的真实水平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介绍,其他一些国家在统计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房价时,很多都是用市中心的半径地段或传统城市区域来做统计比较的。有一位国内开发商“大佬”自己就承认,“东京在公布房价的时候,就公布东京都15公里、20公里、30公里范围内的房价”。而在中国,一些城市虽然也根据离市中心的远近划分为多级地段,但在公布房价的时候,从来都是以一个城市为单位进行统计。众所周知,在大中城市中,随着市区(主城区)可供开发住房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部分新建的商品住房都是建在新城区(也就是过去的郊区县)。有的大城市主城区内一年新建的商品住房,甚至连该市全年供应的新建商品住房的10%都不到。由于主城区内的新建的商品住房呈现年年递减之势,所以不仅一个城市的房价越来越像该市的“新城区”房价,而且“全市的房价涨幅”也因为是“加权在一起”,自然也就被“拉下”了许多。

上一篇: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育随笔下一篇:窃读记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