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精选10篇)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 篇1

小学语文导学案案例

课题

13、平平搭积木(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ㄔ”;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句。

3、通过看图,结合生活实际、自读自悟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懂得从小要关心别人。

4、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

1、认字和朗读课文。

2、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喜欢玩积木吗?老师小时侯也很喜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小朋友平平他正在高兴地搭积木呢!看,他开心吗?

二、合作展示

1、各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2、提出疑问,大家探讨,老师适时点拨。

3、教师指出易混淆的字知识。

4、不理解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引导

三、组织研讨、引导建构。

1、组织整理、倾听提高。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帮助指导、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点评,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维。

五、归

纳总结。

有必要提醒学生对知识进行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盘点所获

引导学生说出在本节上学会了什么生字,理解了什么词语。

课题

13、平平搭积木(学案)★课前引导

小方法:(相关知识)识字方法:

1、“搭”是提手旁,“很”是双人旁。

2、“搭、间、都、住、没”可通过分解部件识字。

3、形近字比较识字:问——间 住——往

我会预习:(预习要求)

1、课文读5遍(家长评:熟练 一般 不熟练)

2、画出生字,认识的字用“△”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用“○”圈画出,每个生字口头组词2个以上。(家长评:完成 没有完成)

3、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些: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都: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住: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呢: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没: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很: 结构,偏旁,音节,组词。

(家长评:全部认识 个别不认识)

4、思考: 图上画了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5、读熟下列词语:

平地 搭积木 一间房子 这些 都有 住人 没有

很多 都是 这里 时间 去呢 来啊 没人 很高

家长签字:

★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一)

1、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听一点吗?你们能做到吗?

2、谁能当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写生字?

学习引导(二)

1、平平搭了几间房子?都给谁住?听了平平的话,你觉得平平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你知道平平为什么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呢?你喜欢平平吗?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进行说话练习。

★展示交流

★达标检测

我能过关:(基础知识练习)

1、我会朗读课文。

2、我会填。

一间给()一间给()

一间给()还有一间给()

我会照样子补充短语。

例:很多很多的房子

很红很红的()很大很大的()

很()很()的()

很()很()的()

4、比一比,再组词

平()文()住()

苹()这()主()

5、填空

业字共有()画,第三画是()。

书字共有()画,第二画是()。

我会听写:

★ 总结提升

● 学习收获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 篇2

一、教材分析

浙教版科学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内容里,将《物质的构成》由原来的第四节调整为第一节。这种调整使学生先建立分子模型,再解释物质三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物质特性,知识建构体系更科学, 有利于落实“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体现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导学案实例及设计说明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 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不断运动,微粒间有作用力,并能够用事实进行说明。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课前导学]

(一)家庭实验

1.家庭小实验1

2.家庭小实验2

在家里找一个稍高的玻璃杯,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在杯子上标出芝麻上表面的位置。盖上杯口,将杯子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芝麻混合。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____________ 混合前的总体积。

(二)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后,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

你还能从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中寻找到证据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课堂探究]

活动一:将一杯水倒入贴有滤纸的漏斗中,请观察现象: ___________。

结合家庭小实验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二:1.酒精和水混合

2.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注射器、烧杯和水)设计实验说明构成之间的空隙大,还是之间的空隙大。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活动三:1.观察“气体扩散实验”。抽去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_______。

2.分组完成“液体扩散实验”。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

活动四:

思考:既然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那么能否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物质进行无限压缩,使其分子间的间隙消失呢? 你的猜想是什么,说说理由。

完成“铅柱黏合实验”,请你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拓展提升】

要检查右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请用自选器材画出图示进行说明,说出你采取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收获与反思】

三、我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上,“以学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定教”被充分地彰显出来。“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体会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学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 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初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3.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导学案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问题式设计,并给予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使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进行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摈弃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个性化的观点也得以表露,使思维自然而然地充满智慧和创造。

事实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普通的导学案案例说明,教师要立足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学生可以在借助教材、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达到目标,生成能力,培养情感。作为一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仅以真实的教学实践来呈现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将成之文便于审视差异所在、努力所需。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产物,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学有方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落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初中语文课堂之“导学案”设计 篇3

“导学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语文组“导学案”的设计谈谈自己对“导学案”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学案”设计前教师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新的导学案引起教师对自我角色进行思考,这是痛苦的事情,因为不少教师热衷、沉溺于过去的角色,习惯于“旧我”,多年一贯制,说改就改了?那些知识与能力我不讲他们能会?自我角色的重新认识不大容易,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也得慢慢变化,自我角色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备课期间,教师是高级“厨师”和“营养师” 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厨师”要考虑同学们饭菜的质量,联想文本以外的“黑色”“黄色”“灰色”因素对绿色教学的干扰、冲击,精心设计重点研讨的题目,限定数量。营养师要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讲究营养的质量,考虑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表述,考虑能力训练,考虑学法安排,考虑课外延伸,考虑文本深度探究,考虑课堂学习时间管理等等,展现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计划性、可操作性。

2.在课堂里,教师是“服务员”“同伴”和“导演”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倘使发现思维故障、思维漏洞举手示意,或者有同学在教师巡视时轻声询问,教师就以“服务员”的身份及时为他们服务。教师接受咨询,帮助解难,或者小声跟个别学生讲解,或者到前面给大家点拨。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同学们集体活动的过程,就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一两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他们的学习“同伴”。如果你想要同学们对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中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理解到位,就可以这样设问——作者说我们“都是苦旅者”,作品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用来解释?请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这个时候引导他们筛选信息,引导他们有表情地朗读,引导他们挖掘人生旅途的苦与乐,引导他们进入角色理解作品的主旨。教师这时就充当了“导演”的角色,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3.在批改导学案的时候,教师是“纠察员”和“档案员” 教师以“纠察员”身份出现的时候,是要发现没按时交导学案的同学有哪几个,发现导学案中的答案修改有没有使用“双色笔”标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导学案中能力训练点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是语言表述的问题,还是思维质量上的问题)。教师以“档案员”身份出现的时候,除了将上述问题记录下来以外,还要搞清楚是哪些同学问题比较大,这个“档案”可以借助“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来记录,便于个案追踪观察研究,便于作为案例跟他们个别交谈,促其深层次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与组内集体备课相结合

“导学案”应是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内教师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最优的共案。

1.组长分配导学案编写任务 为了给主备人留足导学案的编写时间,建议每月、或每半学期,按“教学单元”安排导学案的编写,并集体研究确定本教学单元所需课时数和学案数。这样,一是有充足的编写时间,提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更是能够保证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的完整性。

2.主备人编写导学案初稿 主备人根据自己分配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充分研读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确定每课时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

课前案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习,不宜设计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预习问题。预习问题也不是整节课的内容再现。若本课时需要知识铺垫,也可适当设计铺垫问题。

课堂案首先设计第一个教学任务为复习回顾、知识铺垫、预习检测环节,为了适应我校低重心教学的策略。然后将本届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学习任务,遵循“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个学习任务达成的教学方法,遵循“先自主、再合作、争展示、精点拨、重归纳”的原则。

课后案首先设计复习环节,消化当堂知识,梳理知识网(树)。然后设计上交作业和课后检测环节。

3.集体备课研讨、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下发导学案初稿,本组老师老师认真研讨。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前复习案引领学生预习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的划分、任务问题的层次设计、课堂检测的选择、课后案的设计,学习任务选择的教学方法、难点的突破,一一研讨确定。全组老师在导学案初稿上认真记录修改、完善意见。

4.主备人修改、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记录的修改、完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导学案。

5.审核人审核、确定导学案 主备人修改、完善经过集体备课的导学案后,再由审核人校对、补充完善集体备课商定的意见。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 篇4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三、学法指导:

1.掌握阅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会收集、整理消息,并判断其有效消息。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主意识。

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预习作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霎眼( ) 半明半昧( ) 摇摇欲zhuì( ) yíng火虫( )

⒉填空。

①《繁星》选自《 》,作者是巴金,他原名李尧棠。

②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 ”“ ”“ ”“ ”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繁星的深切感受。

③第三段是全文重点,请你用三个词概括它的思路,并归纳出此段的中心意思。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诵读文章的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欣赏课文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屏》导学案案例 篇5

备课人:马得朝 审核人:马得朝 学校:刘河镇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赞美、热爱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文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3、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课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体会生动的说明文语言。【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赞美、热爱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文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学习难点】

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课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体会生动的说明文语言。【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学习过程】

【温馨导引】屏风,从诗意中淡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一首《秋夕》,留下了几多诗意,吟出了几多情趣!可见,画屏秋冷,给人很深的感受。带着这份诗意,让我们走进《说“屏”》一文中,去体味屏风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伧俗()休憩()闺房()忒()xiāo魂()分gé()wéi幕()因地制yí()tú劳()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3.默写杜牧《秋夕》一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学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1)屏风的_____:(2)屏风的_____:(3)屏风的______: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_______”字。

2、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二)拓展延伸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在下列答案中选出,有几项选几项。()

A.作诠释 B.下定义 C.分类别D.举例子 E.列数字 F.打比方 4.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5.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屏风——让家居显得更美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想在家中的客厅和饭厅之间摆放一个屏风,跑遍市内家具商场,却发现合心意的屏风太少。要么款式少,且大多数是中式的设计;要么偶尔找到一个设计新颖的屏风,价格也不便宜。

事实上,小小的屏风确实比较难寻“芳踪”,即使是大型的家具商场也少有开辟专门的柜台销售屏风,只有少数布置精美的家具卖场能够找到几款,所以消费者要买到合心意的屏风,确实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不少人而言,就算为了屏风“踏破铁鞋”又何妨。因为在家中摆放一个美丽的屏风,就好像端庄的女子蒙上面纱,能够添上几分幽雅、娇媚。材料二:时尚屏风装饰性强 设计时尚的屏风,有时甚至比摆放在它前面的家具更加吸引目光。这类屏风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都非常大胆、新颖。选料上,往往摈弃了那些厚重的材料,由透明、轻柔的材料所取代。据介绍,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薄薄的屏风,既保持空间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率,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色彩方面,与传统的黑、白、灰等色彩相比,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跳跃的红、鲜艳的黄、亮丽的绿等等都是受追捧的颜色。图案方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若难以作出选择,几何、花卉、纯色这些款式无论什么时候采用都不会过时。

1、阅读完上面的两个材料,说一说在表达方式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屏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在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时尚屏风?效果如何?

4、如果你就是一道屏风,你会怎么介绍自己?以“我若为屏”立意,写一段话,表达出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zhaī)伧俗(cāng)休憩(qì)闺房(guī)忒(tuī)xiāo魂(销)分gé(隔)wéi幕(帷)因地制yí(宜)tú劳(徒)

2、伧俗:粗俗鄙陋。休憩:休息。

3、杜牧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b、古诗中提到的屏: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3、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

引 用:可以使文章更有文采,使说明文的语言更加生动。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的赞赏、热爱之情。拓展延伸

1、B

2、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BCDEF

4、C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什么是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这是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 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我们基本明确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的含义之后, 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也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一、知识点应有效地运用问题呈现出来, 并且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 能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比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故乡》一文, 在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要人物杨二嫂时, 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含金量较高, 它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当然也要求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相反, 如果“导学案”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或是导设的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较少, 甚至没有, 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找出文中对杨二嫂肖像描写的句子。这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 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导学案”就没有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这样的课前预习就是失败的, 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生疑性, 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当然“导学案”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限度, 不能高到学生无法达到的地方, 而是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 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 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路清晰,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即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 学生不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 老师最先“发现问题”, 即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 用“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 有“纲”可循,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 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老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 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独木难成林, 《新大纲》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围绕课文重点, 精心设计题目, 在题目中能体现出梯度性和探究性, 然后由每个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 认真思考, 再由小组合作交流, 检查小组每一成员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导学案”题目回答情况, 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互相答疑。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 可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 讨论出最佳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 深入思考文章内涵, 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助的能力。当然,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可及时了解学情,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剖析文本内容, 学生能更全面地准确掌握文章内容, 回答问题的知识点所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优势, 在合作中升华了“导学案”的价值。当然, 也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成为课堂上活跃气氛的“障眼法”。

四、应注意“自我检测”这一环节的有效使用。

“自我检测”是导学案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可忽视。本环节主要检查知识的运用情况, 对所学内容是一种补偿性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习题, 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体现考试的特点, 又补充课文讨论中非重点出现的“细枝末节”, 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掌握文本, 巩固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还可结合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中的难点, 调整下一堂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从而做到针对性地补偿教学,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应注意课后的反思小结。

传统的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 或是由个别学生简单复述本堂课内容。其实我认为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而应该是学习中的“反刍”, 换而言之是再升华过程, 利用好了这样的“反思小结”, 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点睛之笔”, 也是学生把文本知识进行精加工的最佳时机, 老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谈谈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篇7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初中语文导学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贵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课堂主角向课堂导演转变,这与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科学合理地设计导学案不可忽视。

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

一、宏观把握教材和考点

编写导学案对教师把握教材及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内容不是简单对上课内容的提示,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课堂讨论和课堂展示做准备。这样做,学生对学习内容心中有底,课堂气氛才会因此而活跃。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常考考点应尽可能要求学生掌握,并通过导学案设计新题型、提出新要求,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时,应该从宏观上对教材和考点进行把握,包括把握课时重点是什么,考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教师应如何阐释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有效的指导。

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 ,我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进行预习、思考、讨论。在充分领悟这些方法后,我推荐他们也从这几方面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从中收获很大,找到阅读文段的一些技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预习环节要有方向感

预习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导学案的作用是让学生预习新知,是“贵生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因为一节课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如果学生在课前不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预习,很多课堂讨论就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当然,预习环节设计应有方向性的指导,缺乏方向、问题设计太散或太碎,都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甚至产生畏难心理,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老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

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①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什么罗布泊犹如一场失败的整容手术,面目狰狞?其罪魁祸首是谁?②我们该怎么做?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整体感知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中心内容,那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讨论环节要有收获

在“贵生课堂”教学模式中,利用导学案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师生之间展开交流,教师之间探讨经验,力求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落实中考考点的双赢,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首先,讨论在精不在多。课堂毕竟不是表演,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才是关键。其次,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给学生现象,让他们通过讨论,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也可以先告诉学生规律,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举一反三,推演到其他的领域,体现“贵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设计《那树》导学案时,我根据课文中不同的声音:交通专家——那树,应该被伐掉;王鼎钧——那树,不应该被伐掉,展开“那树该不该伐掉”的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入文本,展望社会,联系未来,使思想得到交流和进步,从而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课堂组织要穿针引线

“贵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自学和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变少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多了,但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贯穿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要在各个环节中穿针引线,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及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训练思维、形成能力。

在玛丽·居里写的《我的信念》,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抛弃一切功名利禄,需要有献身精神,我在设计导学案时让学生课前从三个方面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简朴生活、淡泊名利、教女有方。上课过程我只需把这些小故事串连起来,学生就深切地体会到居里夫人为了科学发展的献身精神。

初中数学导学案 篇8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知识、思维能力编写的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核心是变“教材”为“学材”、变“学会”为“会学”直至“乐学”。

一、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编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与“教”合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探究性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强调“以问拓思,因问造势”,要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借助于研讨和交流,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及运用建议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学到或达到哪些技能和能力。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及问题解决探究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仔细挖掘学习材料中蕴含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学习目标要进行务实性地解说、引导,表述要简洁、准确、全面,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等。

(二)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应掌握的问题,增强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学习过程

以问题为主线引导探究(启发式教学)或自学——展示(点拨)——应用(反馈)——测评(活动式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教法和学法指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1.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纲应强调基础性,体现思考性,把教材上知识点、能力点提炼为简单的小问题,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问题链。学生应明确学会了什么、困惑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什么等。

2.小组合作: 如何组织,如何交流、交流什么,交流中收获了什么、疑问是什么、1

生成了什么等组长要筛选整理(一要常规,二要有效)。

3.展示点拨: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预设及生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质疑释疑、总结技巧方法和知识规律的过程。学生交流预习、探究成果,教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点拨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点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解疑。在此过程中,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设置,边展示,边点拨,教师在黑板上形成板书,学生在导学案中留下记录,做好笔记。

4.典例拓展训练:导学案中的典例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巩固性练习;二是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剖析;三是根据典例设计变式进行拓展和延伸。

5.消化反思 :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系统理顺知识,排解疑惑。

6.跟踪练习:导学案中的跟踪练习,主要是根据课堂的内容和题型,精选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要避免设计成简单的练习。对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要及时总结。

7.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探究方法,注意问题,解题过程,学习中的疑惑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8.达标测评:导学案中的达标测试题目设计要全面,有基础题、能力题、综合题,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注意事项

1、本要求只是教研员提供的一个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性编写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篇9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中需要寻找一个抓手,那便是“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成为了“导学案导学”研究和实施的关键。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导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导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1)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6、导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1)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7、导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凡是有导导学案的课节,教师一般要提前一天将导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可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不仅要使用导导学案,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导学案。教师在使用导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导导学案,可以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

易于操作,不可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导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教师要及时批改。

(4)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好导学案。

小提示: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1)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2)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3)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4)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5)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3、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 篇10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71-01

“学案导学”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其做法是以学生为本,由教师编制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案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产生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学生的这些内在需求往往被教师忽略。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把传授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总结归纳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序、和谐、高效。

(二)操作性不强。不少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只考虑授课的进度和知识点的落实,忽视了学案的导学功能,不能与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效结合在一起,想当然地在一节课堂中制定很多任务,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对学案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一篇文章时,有的教师在第一节课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这些学习目标对于大多数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很难在通读课文后完全做到,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多难度较高的学习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练习达不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课堂练习往往设计得不甚合理,要么练习与课堂知识无联系,与学习目标相脱节,要么课堂练习千篇一律,所有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觉得容易,有的学生觉得偏难,直接后果是:简单的题目对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难题只有少数学生敢去碰,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望而却步,不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案导学”的途径

(一)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海燕》(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诗情及其诗味,品味文中奔放、激越的语言等,学习如何运用拟人、比喻及反复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教师可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初步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1.海燕具有哪些品质?2.回忆已学过的象征手法,文章中“乌云”“闪电”“大海”“海鸥”“海燕”等各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3.海燕在不同场景中的活动,分别代表着什么?4.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那为什么还要写海鸥、企鹅等其他动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难点,并为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做铺垫。

(二)着眼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应将重点放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并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活动。将所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交给学生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答案。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小组的自学情况,合理分配探究问题,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解决相关问题。最后进行板书展示。教学《海燕》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合作探究的题目,如:“文章中海燕、海鸥、大海、狂风、暴雨等事物具有什么象征意义?”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案导学”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了《海燕》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设计以下作业:1.本篇课文主要根据海面的景色发展变化,向读者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表现了暴风雨初起时,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第二幅描绘了当暴风雨来临时,海燕信念坚定,勇敢地迎接暴风雨来临;第三幅,海燕呼唤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以上三幅画面,分别表现出海燕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向它学习什么呢?2.请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白鸽的小短文。教师布置以上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探究实践,合理设计练习,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实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下一篇:学校2012元旦晚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