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励志片观后感(精选10篇)
这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它告诉我,要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别人会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来告诉你,你要争取什么。你要好好读书,你要拿奖状,你要考一所好的大学,你要读研读博,你要考公务员,你要努力赚钱,你要在合适的时候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然后你要更加努力赚钱去养儿育女,光耀门楣。这就是别人告诉你的,你的人生。可是你的人生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告诉你怎么走呢?那怕这个别人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或者那些已然成为尘土却依然高高在上的永远正确的伟人们!他们都不是你。他们会说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并以此认定你的想法不值一提,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他们会跟你说他们的压力有多大,他们曾没有的条件你都拥有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于是沟通断绝了,代沟产生了,我们开始把想法埋在心里,按照光荣正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并把头低下。我不想问“这样真的好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答案。然而世间最荒谬而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些事我们知道是错的.,我们却无力改变。无力!我们似乎不能一个人去反抗,社会如此环境如此。团结就是力量嘛,历史告诉我们总有一个英雄会带领我们去改变,而我不是,你也不是,于是我们只好等待,咬牙切齿地等待,等待着有一位英明神武的人来改变这个万恶的社会,解放我们困在笼子里的思想。这真的狗血又狗屎啊。然而个人的力量真的是狗屎吗。个人是不是永远不能抗衡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我们需要第一步。别把权威想的太强大,只要你踏出去那一步,希望自然到来。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当然大家看看就好。我们在爬行,身上则背负着父母老师等所谓权威。我们一起走漫漫人生路,路上会有很多岔路,每一条路都有许多不同的风景,但总有一条路看上去要平坦,也有许多前人留下的脚印。然后每到一个岔路口,骑在我们身上的人,便会告诉我们该爬哪条路。最初,我们有说想爬别的路,然后“啪啪”,他们给了我们两巴掌,于是我们开始缄默。我们开始按照他们的指令走着同一条道路。偶尔,只是偶尔,我们会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旁边那条有荆棘或是鲜花或是泥泞的路,以及用艳羡的眼光看着旁边偶尔出现的昂首挺胸自己一人直立行走的同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此比喻不针对所有人,也别看我,我正爬着呢。把那些谆谆教导和沉甸甸的责任抛诸脑后吧,别把所有的东西都扛身上,别把自己想的跟个超人似的,好好站起来走你的路。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校园影片,向我们反映了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也表明了教育应是与时俱进的,不能一味的沿袭传统,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是没有主见的.没有自己的灵魂的,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它讲述了一个神秘.独特.新奇而又富有魅力的老师和一群充满希望.富有叛逆思想而又精力充沛的大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教育故事,他们像是师生,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交汇,还有彼此对自由.信仰的渴望,对传统.制度的反叛精神。
故事的主人公基廷老师是教诗歌的,一个富有爱.浪漫情怀且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老师,一个热衷于教育,热衷于解救年轻一代学生的使者。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同学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笑,或是随意的坐在一起听课,他站在讲台的课桌上讲课,他让每一个同学们都站起来,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不要用前人的观点限制了自己的思想,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要有胆量从新的角度出发,找到自己的观点。的确,好些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太局限于书本或是权威,总是刻意否定自己,也常会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鼓励同学们学会品尝文字和语言,关注自我,而不是一味奔向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守着学校固有的学习模式和氛围,禁锢了自己,讲究关注实实在在的自己,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幸福。
基廷老师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唯有在梦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的确,现实有太多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改变的事情,人都会渴望自由,不喜欢拘束,或许只有沉浸在梦中才能有机会得到满足,而诗歌的浪漫也许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归宿。
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内心起伏挺大,有感动.有期待.有同情.有心痛,尤其是看到尼尔为了自己自由与信仰,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与及基廷老师将要被迫离开那一刹那,我的眼泪不自觉滑落。这是一个青年学生用他的生命在向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的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似乎也是对当时的社会表明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我为尼尔感到惋惜.同情。他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信仰,也可以违背父母的命令与安排,可是他不该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不该如此想不开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他本可以试着与父亲协商,而不是逃避,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消极的,也许是封建落后的制度残害这一鲜活年轻的生命,也许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与及彼此间的不理解酿成了这悲剧,这该是家庭的悲剧也该是社会的悲剧吧!如果当时的社会能够开放一点,人性化一点,父母与子女间多点理解,多点沟通,或许社会上就会多一点像尼尔一样优秀的青年,少一点人间悲剧,这该有多好!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即尼尔的父亲看到了尼尔的精彩表演时没有赞赏,没有认可,而是将他带回家训斥,其间他对尼尔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你要上哈佛,你要当医生”,我想这不仅是他父亲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的父母共同的心声吧!每一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所以总是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安排,想让他们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忽略了他们也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他们不可能像玩偶一样接受所有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接受,就像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在培养孩子,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我觉得现代的父母开明了许多,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少了些,彼此懂得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用心沟通,用心倾听,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更有效。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美国的一所本着“传统、荣誉、纪律、杰出”的校训的高中。在这所高中,老师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名声采用了严格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枯燥的家庭作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虽然很不情愿,但是还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更加没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新的学期,学校来了一位新的老师,是教诗的,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理解诗,热爱诗”,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在他班上有一个活泼但是家教很严的男生,他非常喜欢演戏,但是他的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或者是出于对演戏的热爱,或者是两者的叠加,这个男生去参加了一次话剧表演,话剧演的很成功,可是这个男孩子的父亲很生气,他觉得孩子被这个新来的老师带坏了,要孩子退学,在父母的威逼下,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悲剧本来已经发生,学校为了学校的名声,把罪名嫁祸给老师,老师最后也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岗位。离开了学校,学校又开始了正常的教学。
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电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吧,在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诱导学生把课本撕了,告诉学生要抛开课本上无聊的东西,要用生活去理解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是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每天都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人拭目以待。每天都鼓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这点,老师几乎每天都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生们在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开开心心的学习着,学习效果我们不清楚,但是学生们都能做出一些发自自己内心的诗。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诗上取得的成果应该是很好的,可是在生活上,老师教会了他们及时行乐,学生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自己以前根本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追女孩子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是件好的事情吗? 校长有句话说的很好:“这个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受影响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年纪的孩子可塑性太强了,如果受到误导的话就很容易走向歧途,老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已经让孩子受到的误导,他们不知道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孩子自杀的一个原因吧,幸好在故事的中间,老师对孩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有大胆挑激的时候,也有谨慎的时候,冷静理性一点”,所以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必然要对这个教育方法有充分的理解,这也是实行新的教学方法的一种弊端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理解这种方法的内涵的。
从电影内容来看,我想,他是个好老师,但是为什么要选择在那样的学校,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呢,他的毫无规则,会刺到很多人的心,呵呵。我看过的评论,也思考过他的方式,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有人认为古往今来,写诗的人都是空洞而无病呻吟的,他们都困在自己的情绪里而无法行动,并不如他们所写的诗那样飞扬,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好好的想了一番这个意见。
其实,写诗,是需要心情的,一个行动中的人,确实无法写出诗来,又或者,即使在行动中,也还有能力和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才可以写出诗来,而且,写诗,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心灵,只有没束缚的心灵,才能写出好诗,看起来,就像这位船长一样,毫无规则,或者,不遵守规则。一个开放的心灵,因为全面放开,也意味着容易受伤,人要有能力保持适当的距离,就不那么容易受伤,所以,写诗,作为一种升华,它应该真的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因为它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停下来,以既是自己又非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情感。然后把它放大、表达,知道有人共鸣,就知道自己毫不孤独。写诗,就像电影里船长教那位最强迫症的男孩写诗一样,只有放开自己,才能写得出来,创造得出来。写诗不是用修辞让它花哨,现在我越来越不喜欢修饰我的诗了,呵呵。至于是不是都是空洞和无病呻吟呢,我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一首公认的好诗,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样子,否则,他怎样修饰也还是空洞,不要看低每个人潜意识里的直觉,呵呵。只不过,我想,忧伤的诗经常能打动人心(可能是一般人都在心里压抑了一些忧伤,可以借助这些诗更好的抒发出来),有很多人也常写一些忧伤的诗,那么写的人肯定就是忧伤的,也可以说无法行动,写这样诗作的人,当然应该是不会行动的,但并不是每位诗人都是这样的,曹操还写诗呢,多豪迈啊,谁敢说他无法行动,呵呵。
所以,我认为写诗的人,是更忠实于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会更有动力活出自己,但因为敏感和细腻,也确实需要勇气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伤害,写诗就是一个途径,可以抒发,也可以鼓舞。可以说,能写出好诗的人,既忠诚于自己,也看得见世界,否则,他就写不出来好诗,流传不下。所以,我认为,他的方式,适合每一个人,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呵呵,不能接受的原因,当然就是恐惧了吧。所以,那个自私的学生,看似顽强,其实懦弱。强大的人想的不会是首先保护自己。而且,写诗和写文还是不一样的,写诗更自由,跨度更大,一个场面可以表达的潜在内容更多,更能让人无限回味,只有有足够开放程度的心灵,才有能力写出一首好诗。
Daed Poets Society
There are certain films that can heavily shock your soul, then elicit your thinking, and finally change your life.No doubt Dead Poets Society is one of these infrequent films.It is a film about a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It is a film about perseverance and change.It is a film about love and cruelty.The film is se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9.It shows us a series of things which happened to Mr.Keating and the young boys in Wilton Preparatory School.Mr.John Keating is certainly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film.He is a respectable teacher with a high self-cultivation.He has an advanced concep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nditional educatin.The other two main characters are Neil, a boy who is keen on performing, and Todd, a boy with a little shyness.From Todd, I see how a boy grows into a man.The film starts with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Wilton Preparatory School.Todd, a shy boy, starts his school life with his roommate, Neil.On the first lesson, their taecher, Mr.Keating, just told them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He reads Whitman’s poet Oh Captain!My Captain.He taught the students to swim against the steam and to be themselves but not to perform.Students regard Mr.Keating as a different teacher.Neil rebuilds the ‘Dead Poets Society’.The menbers fall in love with poets, as well as Todd.When Mr.Keating asks students to try writing a poem, Todd has no idea.Mr.Keating is quite angry.With Mr.Keating’s stimulation, the youngster first time shows great talent, reading his own poem loudly.On the evening of Todd’s birthday, he talks about his birthday present which is the same every year and his brother ,who is so excellent that makes him feel inferior, with Neil, with sadness and a little self-mockery on his face.Neil encourages him a lot.Finally, Todd breaks up the disgusting present.Todd smiles to Neil,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Neil has a sading ending.After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Neil’s father takes him home and warns him again.He just wants his son to be a doctor.Feeling despairing, in the midmight, Neil commits suicide with a gun.Both Neil’s parents and the school think that Mr.Keating is the only reason for Neil’s death and decide to fire him.A second before Mr.Keating leaves the classroom, Todd stands up on the desk for his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当归类于学校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终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活力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梦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梦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梦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终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qiāng,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教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终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所以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仅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仅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欢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影片中,孩子们学着年轻时的基廷老师,重组了“死亡诗社”,恍若一场完美梦魇的续篇。那是一个前途未卜的社团,只因艺术的信仰而彼此牵系。他们在每个夜里穿过黑黢黢的树林去印第安山洞诵诗,做一群短暂的不安静的诗人。黑茫茫的雾气中,他们是火热的影子;林烟四起,那是“夜的第几章”在匆匆吟诵?而诗人们与山野的幽会又究竟能持续多久?
那前行于夜幕中的不自由的灵魂呐,我看到你们开始蹒跚起舞。满树林都是镣铐的锈味和“咣当咣当”的碰撞声。你们的呼喊惊起了多少林鸟?甚而撒旦的阳光也淹没在瘴气之中,化成虚弱的青烟散去。
“当我活着时,……”听,谁在吟诵惠特曼的诗?“……我要作生命的主宰,……”噢,那铿锵的气浪一波波传入我的耳膜,“……而不作它的奴隶。”亲爱的诗人们,这是怎样一束坚贞的信条?
人说,“死亡诗社”是一道“向死而生”的符咒,或而死去,或而重生。不经然想起余华的《活着》,那么多年以后,那些埋葬于荒野的低于大地的尸骸是否安然沉睡呢?那些活着的灵魂为何会沾染上莽莽苍苍的寂寞?终究是因为太爱回忆,还是未来的烛火过分微弱?
曾跟朋友一齐追溯过文学的源头,花了一下午时间,得出结论:诗歌是文学的策源地,亦是艺术的基石。在小说的麦田里摸索了那么久,至终还是流浪到诗歌的河流;人越长大,越企望纯粹的思考和感悟,越不敢正视黑森林里弱肉强食的黑幕。
我一向以为,《死亡诗社》的出现为那些不懂诗歌的孩子启开了一道自由的大门,尽管它只启开在黑夜中。我也一向相信,诗歌是手术刀,割除了那些思想的肿瘤,也淬炼了那些久已沉默的心。
诗人:“船长”Keating
“站在世界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沃尔特·惠特曼
基廷(Keating)老师的存在是一束阳光,也是一把匕首。影片中,正是他引导学生们撕掉“庸人自扰”的教材,正是他载着学生们偷渡去黑森林的山洞里诵诗吟唱。他是他们最英明的“船长”,最无惧无畏的精神导师,却也一步步把他们领向了被禁锢、被剥夺自由的危难境地。于是,孩子们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人说,那是锁在铁链上的象牙塔,是戴着镣铐起舞的乌托邦。
影片中,“船长”一词被赋予了多义性,它成了“基廷老师”的绰号和“惠特曼精神”的代名词,亦喻指着对“自由”的呼喊。
从基廷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艺术家的影子。他们从来不曾出名,而是隐匿于每一座城市的角落,在钢铁森林的荒原里写自己的诗,做自己的梦。有人说,基廷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海盗”,在威尔顿学院里,他出现得太不合时宜,他像海盗一样盗取了孩子们的思想,却为理想混沌的心点亮了久违的灯塔,给他们看见了生命中的另一面旗帜:黑色的旗面,白色的骷髅,像一道死亡的符咒。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死亡诗社励志片观后感】推荐阅读:
死亡诗社英文读后感11-28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11-16
死亡诗社观后感英文版07-02
死亡诗社心得01-16
《死亡诗社》读书笔记12-10
诗社活动记录11-07
诗社活动总结01-02
诗社实施方案06-07
死亡笔记观后感05-31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