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推荐8篇)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1

今天,全省工业统计工作会议在商丘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河南工业统计工作,研究部署20xx年工业统计工作任务。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xx年全省工业统计工作成绩显著

20xx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工业统计系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和省统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巩固拓展统计四大工程,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提升数据质量把控能力、数据解读能力,不断增强统计分析和统计服务能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工业统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规统计调查任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扎实推进

一年来,全省工业统计系统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统计报表制度,在安排部署上早着手,在执行标准上严要求,圆满完成了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效益、成本费用等常规年定报任务;顺利推进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月度监测、工业企业月度趋势调查、企业集团统计以及“三区”统计等其他常规统计调查任务。

第三次经济普查是这两年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全省工业统计系统的核心重点工作。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普查办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各项工作,参与研讨制定普查方案和单位核查方案,参与开展普查试点、程序测试等多项工作,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精心筹备、扎实推进经济普查工业统计工作,认真做好工业单位核查,加强核查结果评估认定,开展经济普查业务培训,制定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全省工业专业经济普查任务的完成。

(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有了新提高

全省工业统计系统坚持把数据质量作为工业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规范工作流程,推动数据采集、审核、查询、上报、公布等环节标准化管理,着力构建数据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有效增强了数据管理控制能力。根据国家局对数据质量控制的新要求,结合我省工业统计实际,研究提出了数据控制的新标准和新思路;适应联网直报模式,改革数据审核查询评估办法,加大重点问题监控力度,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规范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制定《河南省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抽查工作方案》,对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的200多家规上企业进行了数据质量核查;完善数据质量通报制度、约谈制度,积极促进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在各级工业统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工业数据质量客观反映了全省及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基本认可。

(三)工业统计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

20xx年,我省工业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极为关注。全省工业统计系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客观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计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显著增强,为省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统计智力支持。

一是扎实做好常规的月度、季度分析,对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主要观点被全局综合分析报告采纳,在政府宏观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及趋势预测分析,在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剖析和阐述。其中,省局重点研究课题《工业增速回落影响因素分析》经谢伏瞻省长批阅后转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并受到局主要领导的表扬;对完成9.5%的GDP全年增长目标的工业增速的支撑分析结果,为省政府合理确定全年工业增长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三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统计监测方法,建立了全省工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月度趋势监测制度,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月度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为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工业发展情况及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四是积极改进工业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环比分析、增量分析,不断强化对原材料新的订单、敏感价格变动、货运量、发电量等先行指标的分析,不断增强对即期走势、发展趋势把握的准确性,分析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四)工业统计改革有了新突破

一年来,认真做好以“四大工程”改革为核心的各项工作。配合做好工业企业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和审核认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权力下放、重点监控、结合督导、确保质量”的年定报名录库审批工作方针,着力加大对新增企业名录的审核力度,得到国家局工业司的充分肯定,是工业司通报表扬的8个名录库网络审批阶段省市县三级严格把关地区之一。完善工业企业一套表平台方法制度,在国家制度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健全平台查询、汇总、导出等各项功能,使一套表平台更好的适应我省数据处理需要;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将企业一套表制度延伸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顺利实现了制度衔接。目前,各级统计部门综合用户对企业一套表平台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熟练,工业企业对联网直报工作的适应能力也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统计直通车工作,建立了航空港区工业专业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数据试算,为及时准确反映航空港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积极搜集有关数据进行试算和统计分析研究,为国家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的正式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积累了有益经验。

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各级统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在座的各位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省统计局党组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工业统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xx年工业统计面临的新形势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统计事业迈向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业统计工作,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中央多次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这必将引导各级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真实统计、科学统计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郭庚茂书记、谢伏瞻省长多次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省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统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做好今年的工业统计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工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偏紧。目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统计工作既要反映各地工业增长趋势,又要反映我省工业在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统计部门能否提供更具前瞻性的预警预测和及时敏锐的政策建议,能否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各地工业发展趋势,对各级工业统计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统计环境看,工业统计数据是各方面关心关注的重点。目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工业发展高目标值的矛盾仍然存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还比较大。个别地区认为统计数据没有反映实际,或出于完成目标或者政绩考虑,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仍然存在,既给工业统计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也增加了我们准确研判工业经济运行走势的难度。

二是建设服务型统计对工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马建堂局长明确提出要坚持面向统计用户、面向统计基层、面向调查对象的“三个面向”,努力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为做好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省工业统计系统在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服务党委政府的时效性、服务社会公众的灵活性、服务调查对象的全面性上还需不断提升。作为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重要环节,工业统计接触的调查对象最多,联系统计基层最频繁,各方面的关注度也最高。要实现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目标,工业统计责任重大,任务很重。同时,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既要求我们通过工业数据和形势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又要求我们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及时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切实为调查对象提供宏观信息。工业统计服务的领域、服务的要求、服务的程序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升工业统计信息服务水平,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考验。

三是全面深化统计改革对工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不久,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统计事业不断发展,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总体方案》。在方案中,有几项改革,与工业统计紧密相关。一是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从我省看,工业统计还存在着数据不衔接的问题,比如,各地市与省里数据不衔接,工业数据与GDP核算数据不衔接等。实行统一经济核算制度,有利于解决工业统计长期存在的数据不衔接问题。二是加快研究改革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国家工业司初步设想,推行国际通行的工业生产指数方法,把产品物量指数与价格缩减指数结合起来,用实物量指数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这将是工业统计方法的重大变革,我们要加强研究,力争试点,扎实做好产品产量统计工作,为改革的正式推行做好准备。三是加快构建转型升级指标体系。涉及到工业统计的主要任务有,改进和完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方法、季度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方法。这些统计方法制度、统计生产方式等领域的改革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工业统计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也对全省工业统计系统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20xx年工业统计主要工作

今年工业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和省局的工作部署,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提升工业统计服务水平为目标,着力夯实统计基础,全面深化工业统计改革,努力推进工业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着力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今年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狠抓源头数据不放松。继续加大对企业上报数据的逻辑性、匹配性和协调性审核力度,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信。工业综合数据的评估不仅要参考工业用电、税收等部门数据,还要把源头数据质量的好坏作为数据评估的重要依据。树立正确的数据质量控制导向,引导各地重视源头数据质量,“要眼睛向下抓基础,不要眼睛向上要照顾”。

二是完善数据质量保障制度。包括审核查询制度、数据评估制度、通报制度、核查制度以及问题约谈制度等,使各项制度更规范,更具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同时还要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不出现大的偏差和趋势性误差。

三是继续强化数据核查机制。要认真吸取省局“三查”和工业专业数据质量检查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核查方式,进一步加大数据检查、核查力度;尤其是对于数据协调性较差、波动异常等问题突出的地区,要进行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数据评估和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是要坚持依法统计。工业统计系统必须恪守“四条红线”,坚持企业独立上报统计数据,不能为迎合部门完成目标的压力而在基层数据上做文章。

(二)切实加强工业统计基础工作

全省工业统计系统要按照《工业统计业务工作规范化方案》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各级工业统计部门工作流程;同时要突出工业企业统计规范化工作,强化企业统计基础,确保工业源头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是进一步研究完善《工业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方案》,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制定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企业统计规范化方案。二是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实现统计数据有台账、统计台账有凭证、统计凭证要真实,确保工业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快研究和建立一套内容全面、使用便捷的工业统计电子台账,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填报报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三是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特别要针对数据查询、核查中发现的技术性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企业统计基础建设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开展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不仅是统计工作的需要,更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努力完善统计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关于“全力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工业统计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领导关注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予以关注,并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分析,争取多出一些精品,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增强统计监测分析能力。加强调研和分析,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善于把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对河南工业重大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趋势。三是加大数据解读力度。对各方面关注的诸如数据的趋势性问题、协调性匹配性问题、各种工业统计数据之间的逻辑性问题等,既要有主动解读的意识,更要增强解读能力,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

(四)积极参与经济普查

认真组织实施好经济普查后续阶段的各项工作,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把好经普数据质量关。目前,企业即将完成普查数据报送工作,各地要密切关注数据报送情况,及时对上报数据进行查询、审核和比对,确保上报数据质量。努力把好发布数据质量关。目前统计数据质量为各方所关注,特别是工业数据涉及指标多,分组多,对经济影响大。各级工业统计部门要重视普查数据的发布工作,着重把握好相关指标数据的协调性,确保发布数据真实准确。积极做好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各级工业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普查获得的丰富数据信息,深入开展工业统计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完成一些有深度、高质量专题分析报告。

(五)扎实推进统计改革

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对今年的重点统计改革任务已经作了部署。工业统计系统要深刻领会统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专业实际,研究制定工业专业推进改革的配套措施。一是认真做好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统计制度相关工作。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进,深刻理解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统计制度的目的意义,搞清指标口径、计算方法,扎实做好工业相关指标的测算。二是抓紧研究GDP统一核算背景下,工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问题。实行统一核算,工业统计各地与全省数据的不衔接、工业数据与GDP核算数据不衔接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要主动与核算专业沟通,做好相关数据的测算,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数据的衔接,避免改革前后数据出现大的波动。

(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政治保障。全省工业统计系统要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是要增强廉政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和省纪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统计工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心,把“实事求是”“不出假数”“真实可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二是要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全省统计系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和省局党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14条规定。今年局里还制定了《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统计局领导同志因公来省局预约管理办法》(试行)。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制度办事,把握好工业统计的关键环节,切实防止跑数要数,为工业统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2

这“两多”, 在很多人眼里, 都很成问题。集体经济在不少同志心目中, 是落后的公有制形式, 老行业, 老职工, 老问题, 所以就有“过时论”和“消亡论”。而小型、微型企业, 鼎锅铁锅、藤编芒编、凉鞋布鞋、皮革塑料、单车手表等等, 不足挂齿, 登不得大雅之堂。还有一个担忧, 国家现在实行新的统计口径, 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从500万元调整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投资统计起报点由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以上。这就更容易造成小型、微型企业可有可无的误判和误解。

别人这么看, 情有可原。我们自己也觉得低人一头, “破帽遮颜”, 那问题就大了。

姑且不论企业所有制形式优劣与否, 单说企业规模, 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大小论贵贱高低, 不能因小而鄙视轻薄, 而慢待不为。

中、小、微型企业大量集聚的传统工业产业, 在工业中仍是最主要的生产能力、财税来源和主要就业场所, 尤其是县乡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柱。有资料显示 (1) , 传统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工业增加值的89.75%、固定资产的94.4%、税金的92.95%、利润的86.38%、从业人员的93.54%。即使在工业化已完成的发达国家, 传统产业也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占四分之三以上。新型工业与传统工业并非水火不容, 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中小微型企业也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成不了大气候。2007年, 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4%, 个体户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153万人, 民营经济税收达2592亿元, 占全省当年财政收入的80% (2) 。贾庆林同志曾经用“两个地”来形象地比喻大与小的关系:大项目要“顶天立地”, 小企业要“铺天盖地”。

广西二轻现在的五个特色经济区域的数据 (2009年) , 反映了如下的特征: (见下表)

(1) 行业企业规模小, 宾阳小五金每个企业平均15.6人; (2) 劳动密集型, 五个产业吸纳劳动力21.19万人; (3) 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成长性, 2010年金融危机风暴余波未平, 五个特色产业工业产值增长44.16%, 犹如“离离原上草, 春风吹又生”; (4) 集群经济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 一个产业, 在一个县, 就业人数上万, 甚至上10万;税收七八千万, 怎么可以小觑、轻慢?小企业, 可以成为“小巨人”;老行业, 可以焕发新生机、新活力。说这个话, 是有依据的。

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今年经济工作任务中, 最值得我们二轻行业关注的一个特点, 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富民强桂”战略的新举措, 即:大力发展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的微型企业,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我们应当把握“战略任务”、“政策机遇”和“成长工程”三个主题词,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工程中, 促进行业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

“幸福”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切的热点。幸福不是“恩赐”, 不单单是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调节来实现社会的公平, 更为重要的是让人民在创造财富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富民工程就是幸福工程, 因此, 加快“富民”步伐, 既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也是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政府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我们应当在“富民强桂”中, 大力发展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打牢“富民”的基础, 满足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011年国家将对中小企业给予信贷资金扶持, 对小型微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 把握住全面落实相关措施的政策机遇, 引导中小微型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打造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 培育行业“小巨人”。

我们要继续开展行业服务的“创先争优”活动, 充分激发各级联社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行业小型、微型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壮大, 形成“铺天盖地”、“星火燎原”之势。

有人又问, 怎么样才能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遍阅各地成功经验, 无外是四个字:“特色”与“集群”。

结构趋同, 曾经是计划经济时期基层工业的显著特征, 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需要自给自足, 所以, 大家都上“五小”工业。你那个县有酒厂, 我这里也要有一个, 不然逢年过节, 干部群众就没有酒喝。

市场经济则不分天南海北, 不问企业出身贵贱, 优胜劣汰,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企业争夺的是市场占有率, 打拼的是竞争力。竞争力来自特色, 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 特色就具有竞争力。县域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 往往是将自己的工作着力点放在构建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为主导的专业化特色经济之上。如浙江省“块状经济”为突出特征的70多个专业乡镇, 其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占总销售收入的50%左右, 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镇甚至达80%以上。江苏省吴江市的纺丝业和IT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温州特色小工业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皮鞋20%, 西服10%, 打火机90%, 眼镜80%, 锁具65%, 水彩笔90%, 剃须刀60%, 商标徽章40%……打造专业化的特色经济, 应当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

光有特色还是不够的。大海里处于生物链低端的小鱼, 怎么实现种群的繁衍生息?有个“群鱼效应”。一个种群的小鱼聚集在一起, 数量变得十分庞大, 达到成千上万吨。尽管被大鱼吃掉一部分, 甚至大部分, 可是小鱼群依然保留着足以维持种群繁衍的数量而不至于灭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小型、微型企业的生生死死时时在发生, 不足为奇。2009年, 广西集体企业新开业1465家, 注销1859家, 年末集体企业总数为1.89万家。这一年, 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为16.25万户, 尽管同年注销了12万多户, 年末总数依然达到117.85万户, 从业人员218.4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5.7%所以。 (1) 所以, 关键要把企业集群尽可能地做大, 这样才能使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平稳、可持续地发展。有的人把培育行业“小巨人”, 片面地理解为把中小微型企业的“个体”做大。固然, 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可能演进为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 成为大块头。但是, 这到底是少数, 不具备普遍意义。任何时候, 中小微型企业数量都占有绝大多数, 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将企业族群做大起来, 大到“铺天盖地”, 足以抗击市场的变化而不至于影响到行业或地区经济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集群”意义。

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行业和地方工业呈现出区域性结构调整的趋势, 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产业集群的勃兴, 且逐渐成为行业和基层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流路径。

产业集群, 也称产业群、产业族群、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区域等。所谓产业集群, 是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态。产业集群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发源地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 形成以“小企业、大集群”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布局。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以市场驱动为主, 形成的方式以关键性、或者叫做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主。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基本上依靠的是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的强力推动。产业集群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形成特殊的集群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密集的江浙一带, 方圆50公里之内, 就能找得到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 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 几万件成衣的订单, 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产业集群有效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被授予“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广西博白县编织集群, 当地20余万农民被吸纳进来。

所以, 我们讲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关键要突出特色, 载体是构建产业集群。这次会议表彰了去年开展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先进市县。大家应当都注意到了, 去年, 全行业吸纳新成员单位122家, 其中博白最为突出, 新成员企业41家, 单项获奖5.65万元;全行业去年招商引资项目1 3个、资金达到4.05亿元。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种群”数量, 才能在“富民强桂”中体现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现在大家在招商引资中, 比较热衷追崇大项目, 几乎把主要精力和热情都放在大项目上。这没有什么不对。对于一个县、一个乡来说, 争取到一个大的项目, 立马可以使当地的经济打个翻身仗。问题是, 哪里有那么多的大项目呢?于是, 更多的地方, 高不成, 低不就, 年复一年, 起色不大。

发展小型微型企业, 是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我们二轻行业的极其主要的选择。广西自治区政协主席马飚用三句话来概括小微企业的特点: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这是非常准确的。还要补充说的是, 发展微型企业, 从某种角度讲, 难度并不比搞大项目低。大项目往往有大企业做业主, 具有人才优势, 地方主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行了。小微企业怎么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需要怎样的有效服务?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自治区本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用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贷款担保等平台建设, 力争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20%;在促进微型企业发展中, 采取“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等办法。对此, 怎么落实?与谁对接?老实说, 我们研究得不够, 知识贮备也不足, 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这里也没有现成答案, 办法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可以看看《新变化、新规则、新导向:县乡基层工业10讲》, 可能会得到一些启发。这次会议安排的5个典型材料, 很有代表性, 值得大家借鉴。如钦州促进坭兴陶传统特色产业发展, 可谓风生水起;还有荔浦、博白、融安和钦南区等经验, 提供了示范样板。我们决定, 在去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 今年安排100万元自有资金, 在全行业中, 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完善激励机制, 重点突出大力发展行业小型微型企业。力争今年积累基本经验, 明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贯彻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确定的今年工作重点之一。

注释

1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21世纪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 秦宝庭.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 第47页.

2 高尚全:《解放思想的四个着力点》改革内参, 2008/第20期.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3

陈晓华指出,“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供应趋紧、投入成本上升和发展方式粗放等严峻挑战,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有效供给扩大有效需求。

陈晓华强调,产业发展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发展农民能夠广泛参与、共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的产业,完善使农民充分受益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努力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要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新创业三大任务为工作布局,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推动休闲农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农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构建扶持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孵化助推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陈晓华提出,要聚焦重点、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三大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抓好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四件事,抓好政策指导扶持、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抓好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发掘农业文化遗产、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三件事,抓好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加大标准制修订,加大宣传推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重点抓好落实和创设政策、培育带头人、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三件事,抓好建立工作机制、试点示范、宣传推介和公共服务。

煤炭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一、客观评价去年工作,在对标查缺中增强做好煤炭工业工作的使命感

XX年是“xx”规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煤炭战线干部职工围绕大局,积极作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严格抓安全监管见成效。坚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工作重点,持之以恒抓监管,全市连续5年节约安全控制指标,全市连续7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工作走在全省产煤市州前列。XX年全市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2起亡13人,比省政府下达指标15人节约2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0%和18.5%。利州区去年节约指标3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均下降75%。XX年市煤管局被市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局机关许江同志被国家安监总局表彰为安全监管先进个人。一是抓基础管理强基固本。去年2家生产矿井达到三级安全质量标准,5家整合技改矿井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4家矿井通过安全高效矿井验收,16家矿井达到瓦斯综合治理标准。白水兴旺煤业公司不断夯实安全基础管理,至今已实现安全生产2060余天。二是抓分类监管制度落实。把事故矿、重灾害矿和建设进度缓慢矿井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和闭合管理制度,落实领导带班干部跟班制度。三是抓“打非治违”整顿秩序。加强重点矿检查和暗访,对不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市、县出动500余人次,对全市98家煤矿“一一过目”,行政处罚48件次。四是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市救援大队获国家一级救援队伍资质,对73家煤矿开展瓦斯等级鉴定,培训煤矿兼职救护队员530名。全市开展煤矿从业人员培训近5000余人次,近100人正在参加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培训。

(二)全力抓资源整合求突破。去年全市76家整合煤矿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0家整合建设完工。利州区任务完成较好,去年有5个整合煤矿建设完工,其中上西煤矿还成为全市首家投产的年产15万吨整合矿井。工作中注重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服务质量。不断简化、优化内部工作流程,集中会商,限时办结,提高运转效率。派出精干力量到省有关部门协调汇报,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工期延长申请。二是努力破解难点。对整合面临的资金,双电源建设,企社纠纷等问题,及时协调会商。利州区和旺苍县已先后出台煤矿企业技改融资办法(意见),煤矿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利州区在解决“双电源”建设中,在河西、工农、荣山三个片区集中规划建设开关站,加快了“双电源”建设进度,目前河西片区已建成。三是加强目标管理督查。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实行县区整合工作一月一汇总,一季一评审,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督查督办,去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两次资源整合专项督查,形成时不待我、勇争一流的工作局面。

(三)规范抓生产经营保供应。去年全市生产原煤505万吨,调运电煤100余万吨,基本保障了重点需求。一是优化行政审批。去年完成19家生产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和51家经营企业《煤炭经营资格证》年检,完成46个整合项目设计变更、延期申请报批。旺苍县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程序规范,服务到位,做得较好。二是力推电煤保供。在市县(区)精心组织下,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勇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保障电煤供应,蜀川、坤泰、九龙运销等经营企业每年发运电煤均在10万吨以上。去年春节和4月份全省电煤紧缺的两个重点时段,我市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三是力保重点工业企业用煤。帮助攀成钢焦化公司编制燃煤平衡方案,确定供煤企业,从省外组织煤源100多万吨。四是抓煤调基金征收。按省上的规定和要求,及时安排部署,督促征缴入库。

(四)坚持抓队伍建设促发展。围绕抓工作重抓队伍,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持之以恒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一是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邀请24名市级评议员,两次就煤炭行业政风行风建设进行座谈,找问题、明思路、求改进。在局机关、县区管理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三查、三改、三提升”,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升能力水平。二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创先争优。举办“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理想而奋斗”主题演讲,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和职工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市直属煤矿碗厂河、大昌沟的内部党建刊物《大煤党建》和《碗煤之声》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喜爱。市煤管局综治、维稳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利州区地德矿业公司陈均同志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章”。市煤管局被市委表彰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四是加强文化建设。“广元煤歌”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党90周年举办行业“煤矿工人热爱党”文艺汇演,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颂歌献给党、感恩奋进”汇报演出,“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充分展示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广元煤炭”内部刊物创刊发行。市直属白水兴旺煤业公司获省级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XX年的煤炭工业工作做了一些实事,解决了一些难事,取得了一定成绩,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级有关部门、县(区)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煤炭战线干部职工辛勤工作、顽强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煤炭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煤炭工业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整顿关闭和结构调整,我市煤炭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期待来衡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受资金、双电源等瓶颈问题制约,全市煤炭资源整合进展缓慢,整合矿井虽然开工率为100%,但完工率离市委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个别县(区)煤矿总量少,任务数量小,但整合矿井至今没有1家完成任务。煤矿兼并重组才刚刚起步,将面临市场竞争等诸多压力。煤炭产业还未摆脱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等现实问题。二是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监管手段不足与安全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煤炭行业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服务质量体制机制工作要求有不适应的问题。五是煤调基金征收任务完成差距较大。XX年省上下达任务4595万元,完成71万元,占任务数1.55%,居全省中下位次。六是个别煤矿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有上访、集访等问题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和工作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动我市煤炭工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和水平。

二、把握总体要求,在重点突破中推动煤炭工业加快发展

今年是实施“xx”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又是我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抓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市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势、加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今年全市煤炭工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和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严格实施安全监管,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有序规范生产经营,科学发展煤炭产业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安全跨越、整合攻坚、煤炭双保、效能创优“四大工程”建设重点,牢牢盯住“1304214”工作目标(即:XX年全市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3人以内,较大及以上煤矿安全事故数为0,全市资源整合煤矿新完工42家,年内新增规模以上煤炭企业14家),坚定信心、增添措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努力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的煤炭工业工作,工作要点已印发给大家。这里,我主要就如何抓好“四大工程”建设再作强调。安全跨越、整合攻坚、煤炭双保、效能创优“四大工程”建设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齐抓、共抓、重点抓。

(一)实施“安全跨越”工程,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好转。今年的安全生产任务更艰巨,形势更严峻。省上下达安全指标数13人。全市今年第一季度安全事故亡人指标已经如期如数“销号”,个别县区安全事故亡人指标已“销号”并超时间进度。全年瓦斯事故指标1起已经“销账”。42个整合矿全面展开,点多面广,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因此,我们要把安全生产监管作为“安全跨越”工程来做,要更高更严的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发23号《通知》和国发40号意见。抓好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抓好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抓好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驻矿安监员作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建立重点监管煤矿定期督查制度。各煤矿每周必须组织一次全面排查隐患,县区抽查每月不少于辖区煤矿的30%,市上抽查每月不少于辖区煤矿的10%。对列入省安全生产重点监管名单的煤矿,原则上县区每月检查一次,市上每季度检查一次,市煤管局将对县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并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定期对辖区内国有重点煤矿进行检查。把隐患排查整治、领导带班、采掘工作面核定、井巷密闭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落到实处。二是以“一通三防”和水害防治为重点,坚决杜绝较大事故。强化通风管理,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确保瓦斯监控系统有效运行,加强矿井水患调查和治理,强化水害防治责任落实。按照省局安排部署,全市煤矿水患现状将启动第二次调查,市局将下发有关文件,县区管理部门和煤矿要认真对待,积极

支持配合,确保摸底调查取得实效。三是严格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重拳“打非治违”。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在检查中发现煤矿存在不履行法定安全职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不到位、要依法从严查处。对煤矿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对边建设边生产和以建设为名、行生产之实的煤矿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四是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区域应急救援机制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六大系统”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加快推进煤矿职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XX〕137号)等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我市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办法,充分发挥保险在促进安全生产中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

(二)实施“整合攻坚”工程,确保年内42个煤矿完成资源整合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在3月初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座谈会上,康明常委和元方副市长明确要求要把抓煤炭资源整合作为煤炭工业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市工业工作的大事来抓,并与六个县区逐一研究,确定了42个整合矿井年内必须建成,其中14家8月底前完成,14家整合煤矿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目标既已敲定,任务十分明确。我们必须把今年的资源整合任务作为“整合攻坚”工程来强力推进。一是逐级落实责任。各县区要强化领导,要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各县区煤管部门要认真履职,勇于担责,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二是部门联动配合。整合工作涉及煤管、煤监、国土、电力、工商等多个部门,请各部门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煤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沟通协调,加快工作进程。三是突破瓶颈问题。资金问题、双电源问题、企社纠纷是整合工作的主要瓶颈,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加以突破。解决资金要通过银行融资和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双电源建设要实行片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投入和时间成本。企社纠纷要请求各级政府给予协调解决。四是严格控制工期。资源整合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要求今年完工的42家矿井包括8月底前完工的14家矿井,一律不得延长工期。对请求变更设计方案的,必须确保年底前完工。五是搞好项目进度跟踪。及时摸清整合矿建设推进情况,逐矿逐月分析汇总上报。实行工期倒排、挂图作战、逐月考核。我们将适时向市委政府报告,加大专项督查督办力度。

(三)实施“煤炭双保”工程,确保生产经营平稳有序。初步预测今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才能保电煤供应和保市内重点工业企业用煤需求。任务十分繁重,“煤炭双保”工程要见成效,涉及生产、经营、服务等多个环节。一是整合完工矿井要尽快投入生产。及时组织技术专家开展整合联合试运转验收,对试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力量解决。二是抓好电煤供应组织协调和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多渠道组织,多措施激励,积极协调督促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承担电煤保供任务和社会责任。加大与地税部门和省经信委的协调力度,积极开展煤调基金征收工作。以煤调基金征收成效,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推动电煤供应。XX年任务数为3821万元,按照川经信〔XX〕398号文件规定,煤调基金征收要与行政许可挂钩。按照省煤基办〔XX〕8号文件规定,省政府拟实施煤调基金征收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这两项都是硬性要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一方面目标责任已分解到县区,请抓好落实。另一方面,我们与市地税协商,拟于近期共同召开一次由地税、煤管和煤矿业主参加的专题推进会,强力推动此项工作。三是做好市内重点工业企业煤炭保供工作。四是为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搞好服务。抓好《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经营许可证》管理,整合现有技术力量搞好煤矿生产技术和经营市场服务。

工业经济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讲话 篇5

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工业经济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科学研判发展形势,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今后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聚焦重点,实干攻坚,奋力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扬成绩,乘势而上,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切实强化项目支撑,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招商引资兴工业、开发资源强工业”的思路,先后争取实施各类工业项目71项,完成投资89.16亿元,建成了1000万平方米陶瓷装饰砖、30万吨饲料、10万锭棉纱、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基地等重点工业项目,为拉动投资增长和壮大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切实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技改资金10.67亿元,研发新产品23项,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轻纺化工、饲料加工、新型建材、能源开发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二是全力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按照“建设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能源和新兴产业发展,论证储备了660万吨煤基新燃料、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果品气调保鲜库、苹果采后处理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

四是扎实开展协调服务,能源勘探开发稳步推进。

五是多方加大扶持力度,非公经济发展活力彰显。把非公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促进全县非公产业发展意见》,进一步放宽工商登记、土地审批、消防许可等方面对非公企业的限制,成立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贷款公司,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民建机械入选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丰农嘉苗”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旭康食品”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泾粮面粉公司等11户企业获得质量安全认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扩量提质上迈出了新步伐。

六是着力改进政风行风,工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二、正视现实,寻找差距,准确把握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要客观审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尽管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保持了逆势而上、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诸多差距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就领导层面而言,多数同志把工业发展仅仅当作个别部门的事,事不关己,不闻不问,缺乏科学的思路和有力的支持;就主管部门而言,对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思路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谋划工作没思路,推进落实没抓手,满足于一推一动、不推不动;就乡村两级而言,很多干部说起农村工作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一旦问起工业经济,很多人就摸不着头脑;就社会层面而言,各项服务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各方面对工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留不住人才、引不来资金、办不好企业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发展基础薄弱。近年来,尽管我们招商建办了一些工业企业,但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都是在原棉纺厂、酒精厂等老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大多尚处于项目建设、资本积累、市场拓展、效益提升的起步阶段,在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方面发展不足,推动转型升级、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够明显。由于缺乏骨干企业支撑,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企业数量少、工业总量小、经济效益低、竞争能力弱,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三是产业层次不高。现有工业企业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相当一部分企业“两头在外”,精深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条偏短,高端产品不多,营销渠道狭窄,产业之间缺乏深度融合,尚未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特别是国家近年来重点扶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装备制造、生化制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四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系列化和标准化不高,除几户规模以上企业之外,多数企业仍处于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的低层次发展阶段,如果在推进创新、提升改造上再不下功夫,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五是发展环境不优。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将越来越严,过去依靠土地优惠、税收返还等办法进行招商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创优环境、提升服务上来。就硬环境而言,目前我们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交通、水电、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还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就软环境来讲,行政审批改革不够到位,一些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在服务企业发展上各唱各的调、各说各的事,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有的甚至曲解政策、故意设卡、吃拿卡要,对全县投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二,要充分认识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工业是经济之本、财力之源。**作为西部欠发达县份,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仍是最大的县情,要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希望在工业,关键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切实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农业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化发展必将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县果园面积已经达到50多万亩,畜牧、蔬菜产业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如何进一步延伸特色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是摆在全县各级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只有以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开发下游产品,占领终端市场,才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转变。其次,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纵观现代化城市形成的过程,每一个都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工业经济具有生产规模化、劳动密集化、服务一体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必将促进产业、人口、消费、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文化旅游、餐饮服务、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我们只有把工业化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孵化器和助推器,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城市人口集聚,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才能形成城市带动效应,实现城乡发展良性互动。第三,工业化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2006年,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征收之后,全国农业从此进入了无税时代。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近年来我们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招商建办新型产业,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县发展地方工业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目标来衡量,来自工业的税收仅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27.1%,“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帽子尚未彻底甩掉。我们只有多方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入基数偏小、资金运筹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第四,工业化是扩大城乡就业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准确把握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省市着眼新常态下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县上下一定要准确把握上级要求,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为推进工业强县奠定基础。从国家政策看,在国家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中,甘肃提出将自身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路。**作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加快开放开发等方面赢得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随着全省工业经济“东翼”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3341”项目工程的深入推进,**在争取项目、扩大投资、夯实基础等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政策“红利”。只要我们找准坐标、定准目标,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在目标上升格坐标、在发展上提速赶超,就一定能够加快工业经济扩量增效,拉动县域经济后发赶超。从市场环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省市更加注重将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进转移,各地普遍将扩大消费作为拉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农产品产出大县和轻纺、建材等工业产品卖方市场,在扩大消费的利好形势下,工业经济发展必然拓展全新空间。同时,随着国家中东部产业梯次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全县招商引资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必将为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抢占市场先机上赢得更多机遇。

三、聚焦重点,实干攻坚,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准确把握产业定位,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和思路,明确工业发展定位,找准着力点和支撑点,选准打造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一要把工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思维经营农业,充分依托果品、蔬菜、草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与市场的对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增值环节,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加工一体化的路子,努力培育壮大果品加工仓储、蔬菜保鲜加工、肉食品加工等一批“农”字号企业集团。二要把工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上。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及时掌握生产经营情况,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原料、资金、用工、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济主管部门要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重点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预警监测,全力促进现有骨干企业多产快销、重点工业项目达产达标。要重视技术创新,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引进高层次、低耗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大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靠品牌打造知名企业。三要把工业发展的增长点放在石油煤炭资源转化上。全县各级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力支持油田企业扩能上产,积极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各类问题,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和重点城市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采、炼、化一体发展的石油产业集群。要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搞好协调服务,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普查精查工作。四要把工业发展的支撑点放在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上。在平凉七个县(区)中,**与陕西接壤,区位优势独特,信息传播畅通,商贸流通活跃,非公经济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全县上下必须依托这一优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政策,注重从投资核准、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主动搞好协调服务,引导非公资本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仓储配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要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搭建集群发展平台。按照“产业聚集、企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思路,采取“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群化发展”的方式,切实做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工业集群发展搭建有效平台。一要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土地流转、人才引进、融资信贷等管理运行机制,逐步赋予园区更大的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从园区发展实际出发,合理设置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继续实行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联系包抓企业制度,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二要健全园区规划体系。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项目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一区两园”的战略布局,科学确定园区定位,合理布设轻纺建材、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商贸物流等功能分区,全力打造以煤炭石油化工、煤电联产为主的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三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投入,突出抓好道路、供电、给排水以及商住、环保、金融等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业中心、信息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建成产业规模化、功能秩序化、环境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要创新园区建设机制,引导鼓励入园企业按照园区统一规划和企业发展需要,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四要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在园区服务上,大力推行封闭式运行、一站式服务,积极创设“零距离服务、无障碍发展”的服务环境。在融资体系上,要采取财政资金注入、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快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融资公司,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6

同志们:

今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书记、县长先后到工业集中发展区专题调研并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已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研究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问题,今天,再次召开全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工业集中发

展区建设,为全县工业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创造条件。前面,县经商委副主任王青松同志介绍了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实施的相关情况,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发了言。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述凯同志,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县总工会主席张峨同志还将提出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危机意识,千万不能坐井观天

工业集中发展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在没有纳入全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基础十分薄弱、资金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近20家,应该说纵向对比有成效,但横向对比差距大,不仅与工业发达地区无可比性,而且与全市其他县(区)比差距都很大,巴州区已规划了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平昌县的酒业发展园区已有较大规模,又在县城新区规划了新的工业园区;南江县利用国中商联联系南江的优势,拟投资30多亿元打造高水平的工业园区,同时,海螺集团将在南江投资建设年产500万吨的旋窑水泥厂等。据了解,这些县(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决心和力度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县通过多方争取,去年11月,省政府才正式将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列入了全省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之中,加之我县受区位劣势、交通制约、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工业园区建设步履艰难。如果我们不跳出通江看通江,不思进取、奋起直追,仍然坐井观天、自娱自乐,将会拉大差距、落伍掉队。我们必须强化危机意识,既不能坐井观天,自我满足,又不能丧失斗志,无所作为,要以逆水行舟的勇气、击鼓奋进的士气、不胜不休的志气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二、强化机遇意识,千万不能墨守成规

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困难大,先发优势不明显,但后发优势突出。随着我市“六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发展通道经济的前景越来越明显,加快工业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加快工业发展必须选准路径,才能少走弯路。集约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最新组织形式。园区强则工业经济强、区域经济强。范申华书记讲:“只有以园区为载体,适度集中工业布局,才能做到成本降低、综合利用。要整合资金、整合项目,象农业园区建设一样,规划编制到园区、项目申报到园区、资金投放到园区、项目实施到园区,整合资金办大事”。赵万先县长讲:“要象建农业产业园区那样来建好工业园区”。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纳入全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有利契机,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巴中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强化抓住机遇是历史的功臣,丧失机遇是历史的罪人的思想,开拓创新、顺势而为,超前谋划、巧借东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逐步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形象展示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使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相互呼应、优势互补,努力扭转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强化责任意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是在通过实地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形成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工作任务及职责,现在关键是要履职尽责,抓好落实,若应付了事,将难以取得实效。希望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高度,不说干不干,只说怎么干;不发杂音,多出点子;不给困难找理由,多给成功找路子,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当前有几项工作必须抓紧进行:一是县经商委要切实负起牵头揽总的责任,搞好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与省上专家对接,尽快完成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协助县规划和建设局搞好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统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组建管理机构,落实专人办公,加强进驻工业集中发展区企业的管理,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二是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县经商委协助,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三是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做好园区土地修编、征地报批工作,停止园区范围内一切与项目建设无关的土地审批,并与县规划和建设局一道,搞好工业集中发展区内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清理工作。四是各相关部门对整合项目和资金要认真研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该列入盘子的项目要列入,该争取的要尽快落地,该实施的要尽快行动,不能模棱两可或不说不做。五是参与园区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按照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能职责,制定具体的专项建设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完成等具体内容,专项建设方案在5月底前报县经商委汇总,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尽快实施。六是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跟

踪督办,各阶段性工作的落实情况,由县政府办副主任赵云成同志牵头,县目督办、县监察局负责督查督办,对行动不力、应付了事的要督促整改并问责追究。

四、强化服务意识,千万不能影响环境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7

上午, 按照党组的安排, 缪沾同志代表协会党政领导班子作了工作报告, 总结了2014年的工作成绩, 分析了今年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 部署了2015年工作目标任务。听完报告, 大家分组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务实的好报告, 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会后, 协会办公室要做进一步的梳理, 切实把好的意见建议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刚才, 会议通报了上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情况, 兑现了2014年工作目标责任, 签订了2015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整个会议主题鲜明、务实高效、节俭朴实, 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团结鼓劲的目的, 开得很好、很成功。下面, 我就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做好当前重点工作, 讲几点意见。

1“忠”字当头抓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 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足以说明抓好党建的重大意义。当前,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征程上, 全系统各级党组织:

一是要筑牢对党忠诚的根基。对党忠诚, 永不叛党, 这是写在我们庄严的入党誓词里的。然而, 对党忠诚从哪里来?我认为, 最根本的是来自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才有理性的基础;理想信念动摇, 对党忠诚也就只能是说说而已, 是靠不住的。因此, 要突出思想建党,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 抓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工作, 让对党忠诚成为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指南和行动自觉。

二是要巩固好作风建设的新常态。经过不懈努力, 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全系统作风建设取得了好的成果。当前, 必须继续按照“新”的要求, 通过恪守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落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强化正风肃纪等工作, 把着力点放在营造“常态”上, 常抓不懈, 久久为功, 在坚持中深化, 在深化中坚持, 让作风建设各项要求在建材系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要形成从严从实管理党员、干部的新常态。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规矩是检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 严字当头, 高标准、严要求, 以严的措施加以管理, 以严的纪律加以约束, 着力加强监督管理, 在明底线、知敬畏、懂规矩上苦下功夫, 在抓早抓小、引导警示上狠下功夫, 把一个一个的螺丝拧紧了, 保持好现有的廉洁干事的良好环境, 凝心聚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就有了保障。其中, 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 在践行“三严三实”、执行“六个严禁”上作表率, 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闯”字在先谋发展

2015年, 在经济新常态下, 云南站在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上。当前, 推动云南建材行业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核心是“跨越式发展”, 关键在于“闯”。正如纪恒书记所说的那样,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强烈的机遇意识、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一种强烈的工作追求;闯劲, 是一种豪气、一种正气、一种胆量, 是一种自我加压、迎难而上、绝不服输的品质, 更是前进的战鼓、奋斗的号角、高扬的旗帜”。因此, 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 立足发展实际, 解放思想, 主动作为, 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把握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部署带来的新机遇, 不断推动全省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所属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

(1) 树立大局意识, 创新行业管理服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做好全省建材行业的管理服务工作, 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 更不能坐、等、靠。一是要突出问题意识,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思想局限, 从全国建材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主动融入, 千方百计寻求新思路, 努力探索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 坚持不懈地促进全省建材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二是要注重协调各方, 主动参与全省建材行业及其各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 参与有关地方标准、规章的制定, 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有力促进全行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创新驱动, 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 持续推进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 促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优化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目标任务为牵引, 注重调查研究, 在推动建材行业共性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的解决上, 作出积极的、创造性的努力。

(2) 树立进取意识, 开创企业跨越发展新局面。作为建材行业企业的一员, 所属各单位要坚决克服自我满足、得过且过的思想。要树牢“跨越发展当前锋”的进取意识, 不断开拓创新, 努力走在行业企业的前列。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 时刻以“归零思维”和“底线思维”来进行分析和研判, 善于在复杂形势中寻找机遇、捕捉机遇、把握机遇,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要树牢“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内产能过剩, 国外还有发展的空间和市场, 要敢于开拓, 勇于推动跨越, 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这方面的工作云勘总队和建材院要继续加强。三是要有所作为, 及时推进, 敢于面对现实困难, 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攻坚克难中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尤其是环亚公司要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力争实现新突破。四是要全力以赴, 扎实抓好已有经营项目的跟进、落实工作, 做到稳扎稳打,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 在干实事、促发展中体现“闯”劲。五是要正确把握创新方向, 以大胆先行的信心和勇气, 敢闯敢干, 着力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比如建材院就要在资质升级和行业科技研发上下功夫, 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比较优势。六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行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明确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对看准了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 善做善成, 善始善终。

3“实”字为要强管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强化内部管理, 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先导, 更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本单位、本部门实际, 坚持实事求是, 善于把握管理规律, 突出问题导向, 在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机制、细化管理举措、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真正发挥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本单位本部门文化建设, 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实现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 确保长远发展。

一是要着力推进依法管理这个根本。要围绕中心工作, 着力抓好各方面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要敬畏党纪国法, 强化法治思维, 弘扬法治精神, 做到办事依法、决策问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实现依法依规管理。

二是要抓牢制度建设和执行这个关键。要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积极探索, 进一步建立完善符合工作实际、切实可行的管理新制度, 形成一整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管理体系, 扎紧制度的笼子。同时, 要在提高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 在制度的维护、监督、贯彻环节上下功夫, 让制度规定真正成为“硬约束”, 而不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稻草人”。

三是要抓紧人才管理这个重点。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要继续从实际出发, 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 大力集聚优秀人才。要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 既能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又注重发挥优秀人才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增强干部职工归属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带动形成人人力争上游、向上拼搏的良好局面, 润泽长远发展。

四是要抓实效能建设这个核心。要明确责任, 强化督促检查, 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要严格财务管理, 尤其是要从严管理“三公经费”, 厉行节约、降本增效,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强化服务意识, 密切联系服务职工群众, 多办实事、办好事;要以“和”求“合”, 在打造善于团结协作的好班子、好队伍上下功夫, 形成抓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同心同德抓发展。

五是要抓好民主管理这个保障。要加快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 深化党务、政务、事务公开,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要事项公示、通报制度, 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注重通过多种方式, 积极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 尤其是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 集思广益, 形成监督合力, 更好地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会议结束后, 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 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 并将学习贯彻情况形成书面汇报材料报协会办公室。

工业统计工作会议讲话 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初中生活作文400字下一篇:野性的呼唤读书心得感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