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国家安全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与国家安全(精选8篇)

语言与国家安全 篇1

安全像花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 注意安全 只是空洞的口号 是远离生活的繁文缛节 但 如果失去了 你就会怀恋美好生活的赐福 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 注意安全 一个寻常的语句 就像人生分叉路口的警示牌 一条路是继续美好的人生 而另一条也许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每一个辛劳工作的人 请时时刻刻把握自己 亲人的盼望 朋友的关怀 社会的关注 难道我们有理由不注意安全 好好活着吗 安全并不是天上的白云 可望却不可及 安全也不是拂过的清风 能摸得着却看不见 安全是幸福祥和 安全是关怀爱护 安全,其实就像花儿一样 让你幸福

也许,在有人眼里,“安全”这两个字,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

可是,你享受了生活的赠予,就会明白它的含义。

“注意安全!”

一个普通语句,就像一张通行证,把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多少次在你耳边响起,为的是不让你失去自己!。

安全使生活丰富多彩,人人有自己的位置,安全让你延伸生命的轨迹,更多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安全让天蓝水清,让你每天都快乐地生息。

语言与国家安全 篇2

西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调查和研究在西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和普及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还相对滞后。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因此学校成为了推普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场所。本文试以西藏地区的学校为中心,分析目前西藏地区普通话推广和普及的现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西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规及政策等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五款:“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明确地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普通话推广的规范化和标准化。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2005年6月,自治区国家语委、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我区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和培训测试站的通知》,明确了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拉萨师范学校三个普通话培训测试站。2006年3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区学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推普工作点明了规范化的道路。2007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区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2008年5月5日,发文部署了西藏自治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创建工作。2009年6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通知》,启动了西藏自治区城市语言文字达标评估的工作。在法律法规之外,自治区的各个部门还就推普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

二、西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调查

西藏地区推普工作在其进行的十年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西藏地区幅员广阔,使用藏语的人数也较多,因此在区内普通话与藏语并存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在这个前提下,使用普通话的人口在不断上升,使用普通话的情景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学校为主要阵地。

从全区范围来看,推普工作有着明显的成效,但推普的不足和缺陷仍存在且不容忽视。首先,推普工作在城区和农牧区的差距仍比较明显,城区居民的普通话水平平均高于农牧区居民。其次,在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中,存在着普通话的发音不准或者个别词义不能准确理解的现象。总体来说,西藏地区人民的普通话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推普工作还需要持续加大力度。

(一)西藏地区中小学的推普工作现状

和平解放后,西藏地区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探索推进中发展迅速,其中藏汉双语教育一直是探索的重点,而中小学是藏汉教育的起点与重中之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央陆续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地区的汉语教育也随之步入正轨。21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的小学数量超过了800所,其中实行汉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有95%以上,初级中学与普通高中的数量达到了100所以上,其中实行汉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有98%以上。可见,在全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学校中,普通话教学已形成基本覆盖。区内的中小学学校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情况最为多见,在实践与探索中主要形成了两大类模式(西藏地区还有少数区外生源区内就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几乎都采用全汉语教学,不在本文调查的双语教育模式之内)。一类模式是以藏文教学为主,同时加设一门汉文课,也称“藏单模式”,主要实行区域是农牧区;二类模式是以汉文教学为主加设一门藏文课,也称“藏加模式”,主要实行区域是城区。

在普通话教学中,主要传授者是教师,因此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推普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注重点。在西藏地区中小学的教师中,汉语教学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具有普遍较高的普通话水平。以拉萨市为例,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中显示,“藏族教师占绝大多数,占到样本总数的77.9%;汉族教师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0.8%,其中还有一名土家族教师。”1从样本数据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族教师或者毕业于内地高校的教师基本集中在城区学校,农牧区的教师绝大多数为藏族教师。在对中小学教师能力的考察中,普通话应用考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课堂上,汉语背景教师的课堂语言基本全是普通话,而藏语背景教师在课堂管理和讲解难点的时候常常使用藏语,使用普通话的时间不到课堂时间的30%。2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涉及到语言环境的构成(对于低龄段的学生来讲,还会因其有无意识的模仿行为而对其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针对拉萨市6所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训调查中显示,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对“汉语交流能力训练”表示“不需要”。1可见,普通话的训练在双语教师所接受的培训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教学过程中,学习方面的真正主导是学生本人,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师水平的施展等等因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辅助的,而要让学习落到实处,学生群体才是根本。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机械重复最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能够较为准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但要实际操作普通话就存在一定困难。中学生对于普通话的掌握情况普遍好于小学生,这是因为普通话是需要靠听说训练来实现提高的,而中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时间要长于小学生。中小学学生的语言环境还是以藏语为主,他们的普通话使用时间和环境实际上是以课堂为主。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在普通话方面的学习还是颇有成效,能应付日常交流。

(二)西藏地区高校的推普工作现状

西藏高校是向西藏地区各个行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基地,因此当然也就是西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

高校教师一般对普通话的掌握和运用都有较高的水平,除个别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例如藏语言文学、藏医药的相关学科)的授课教师会在课堂上因需要使用藏语之外,大多数的学科均使用汉语教授。西藏地区最早设立普通话测试站的便是西藏大学与拉萨师范专科学校,因此高校教师是最早一批接触和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群。同时,相比中小学来讲,高校与内地有着更多交流,高校中汉语背景教师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小学,以西藏大学为例,校内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中藏语背景教师与汉语背景教师的比例大致为5:5。

在师范类高校或设置有师范专业的高校中,一般都会设置相应的普通话课程,如西藏大学文学院的师范专业,会开设《普通话教程》和《教师口语》的课程。但是课程的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首先,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个老师对应七十甚至八十个学生。其次,设置普通话的专业覆盖面小,大多数高校仅在师范类专业、播音类专业等专业中开设。另外,普通话课程的课时也显不足,与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长期性不相匹配。最后,普通话是一门需要听力训练的课程,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尚显不足。西藏地区高校的普通话课程并没有针对不同普通话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是一个问题所在。高校课程更侧重普通话学习中的语音知识和理论知识,实践和使用的环节相对较少,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用普通话交流的意识要强于中小学生,他们已对普通话有了基本的掌握,因此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他们更多是有明确目标的带有“功利性”的学习,而这种目标性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于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考试的需求上。与中小学相比,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虽然仍是以藏族学生为主,但是与同学的日常交流更多情况下是使用普通话。以西藏大学为例,校内藏族学生的比例约为60%,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交流是以普通话为主的;校内的藏族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相互交流时候也是以普通话为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具有较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以上情况是针对西藏本地高校的现状调查,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的推普工作现状则有所不同。因为地理位置处于内地,西藏民族大学的内地生源更多,汉语背景的教师也占大多数,因此其情况与内地其他方言区的推普情况相类似。

总体来说,普通话在高校的推广情况要好于中小学。

(三)西藏地区居民中的推普工作现状

社会交往中的普通话习得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与内地交流的日益加强,西藏地区的居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城区居民因为与使用普通话的人群接触较多,因此大多数都能听懂一些普通话,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些人群的构成主要是干部职工和商贸人员。农牧区居民虽然普通话水平比较低,但是他们都明确表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藏汉兼通,学会普通话。

西藏自治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虽然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起步很晚,但是工作步伐很快,到2015年底,全区已有86036多名教师、大学生、公务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等拿到了普通话等级证书。

在有学生的家庭中,家庭中的普通话使用会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内地藏族班的学生和藏汉通婚家庭的学生有更大的学习普通话的优势。内地藏族班的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教师基本属于汉语背景,在社会交往中也接触普通话更多,因此从客观上增加了他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藏汉通婚的家庭中,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要大于使用藏语。

三、西藏地区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在看到推普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之外,我们也应注意到推普工作仍面临着的许多困难和挑战,应该认真总结推普工作过程中的已有经验,扎实落实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

要继续健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机构,发挥各地语委的积极作用,为普通话测试站的工作提供便利。要坚持做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得推普工作能够深入到居民之中。要加强对各单位推普工作的监督,尤其是对作为推普前沿阵地的学校,必须将学校的推普工作成效列为考核学校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在城区推普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情况下,应逐渐把工作重心向农牧区和教育水平较落后的村镇发展。推普工作中应该重视藏语的特殊地位。

(二)中小学要夯实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

要注重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应形成规范,要把短期的个体培训和长期的培养计划结合起来,使得参与普通话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自身使用标准普通话的意识,除积极参与培训之外,也可在平时教学中允许学生对自身的普通话进行点评,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修改。

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说,小学的语文教师或普通话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标准的范读,也要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普通话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中学阶段则应更加注重普通话的规范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读不准的字音进行专项训练,同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对学生,更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其有自主意识地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可定期举行普通话竞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设立相关的普通话趣味课程,比如绕口令的学习,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普通话的魅力,从而更有兴趣学习。

(三)高校要坚守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阵地

高校致力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普通话人才,具有更为专业和灵活的教学安排。

首先,高校需大力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将普通话课程的重心从单纯的基础知识培养转移到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双重心上,此外针对大学生还应加强测试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群体语言背景和语言要求的不同,应设置分层化教学。

其次,高校应加强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中小学的教育事业开辟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教学内容丰富化、系统化、便利化,课程的实施可参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七化”建设3,要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演练和运用。

(四)普通居民要营造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氛围

首先要明确对于普通居民不能通过强制学习等途径宣传普通话。可以考虑通过趣味活动、有奖问答等社区性质的娱乐活动来提高居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可通过孩子逆向教导父母普通话,使学习教育的影响扩大化,开展“我教父母普通话”活动。各社区应重视普通话推广的工作,将推普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学校可与社区联合开展活动,向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宣传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注重社区内各商户的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监督,让普通话深入到居民的生活之中,努力让人人都能有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结语

西藏地区的推普工作扎实推进,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努力和付出。在这其中,学校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学校的推普工作也获得了最大的成效,社会各界也都积极响应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文件,可以说西藏地区的推普工作随着西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在这过程中,成就喜人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对其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对面临的困难进行有效的克服,这就需要语言文字工作人员能够正视现实,归纳经验,在以各级各类学校为推普重地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推普工作的范围,同时也要注重推普工作的质量。

摘要:西藏自治区的语言环境以藏语为主,其普通话推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西藏地区的推普工作获得了从国家、自治区到地级市等各个层面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学校是推普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主要场所,除此之外,普通居民的日常社会交往也构成了学习普通话的场合。目前西藏地区各个方面的推普工作虽有较好的成效,但阶段性问题仍存在不少,针对不同领域进行现状调查并提出相应建议很有必要。

关键词:西藏,普通话,对策,法规

注释

11.孙新格.藏汉双语教师培训实效性调查研究——以西藏拉萨地区双语教师培训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1):111-116.

22 .数据来源:许文俊.藏汉双语教学现状研究——以拉萨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3.

读《语言与国家》有感 篇3

在世界文化版图的新一轮拼合重组的过程中,语言已经成为重要的博弈工具之一:英语俨然成了世界语言,美国将汉语视为“关键语言”,而汉语本身则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语言与国家》一书的出版,体现了国内学术界特别是语言学界的国家情怀和社会担当。

《语言与国家》这本书问世之前,国内语文学界已经对语言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先后提出了语言战略、语言资源、语言权利等一系列新思考和新理论。《语言与国家》借助鲜活的笔触,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使枯燥的语言研究挣脱了学科的束缚,在更为广阔、深远的战略背景下恢复了语言的生动原貌。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发展,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语言与国家的关系。它在向人们全景式地展现语言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的强大力量的同时,启示我们应当以战略眼光看待语言、以敬畏心理对待语言、以国家情怀建设语言。

《语言与国家》一书通过阐释语言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建设中的多重作用,揭示了语言的国家职能:作为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语言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语言既是防御屏障,也是进攻利器;作为信息技术的处理对象,语言是新兴科技的引擎,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助推剂;在治国理政方面,语言既是文化传承、道德感召的载体,也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工具,对外是展示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润滑剂。在这个意义上,《语言与国家》充分体现了其资政辅政的价值,有助于推动语言文字事业更快更好更切实地纳入国家战略,同时也为各级语言文字部门提供了理论指导。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个人而言,语言是思维工具;对社会而言,语言是交际工具。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宝贵资源。

《语言与国家》一书启示我们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语言,拓展、丰富、深化了社会对语言功能的原有认知。当前的社会语言生活热点频出、变化迅速,在表现非凡创造力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语言规范的逆反,表现出语言使用上的价值虚无主义。当英美等国在向全球销售他们的语言时,我们却在消费自己的语言,“晋善晋美”消费了“尽善尽美”,“咳不容缓”消费了“刻不容缓”,“喜大普奔”消费了“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四个成语。

希望读者们在读了《语言与国家》后换一个视角看待语言,换一种心理对待语言。敬畏语言不是因循守旧,恰恰应当以“正能量”为价值取向,积极创新,推动语言不断前行,更好更美地包容和承载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和创新思想,使语言对国家的贡献最大化,让语言更加“给力”:“中国梦”可以凝聚人心,“蛮拼的”可以鼓舞人心,“点赞”可以温暖人心。

迎接国家语言文字督导工作计划 篇4

88中学迎接国家语言文字督导工作计划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一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邯郸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少年儿童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可以规范我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应用规范化语言文字水平的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二、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贯彻政策法规。学

校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言文

字规范标准,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常规管理、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

组长:

组长职责: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国家其它相关规定,负责严把学校公文、会议标语、宣传标语用字规范关。

2.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及各种规范标准。

3.负责组织对教职员工用于用字规范化工作的督查。

4.负责开展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的宣传动员与工作部署。

副组长职责:

1.组织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

范标准的宣传活动。

2.负责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及有关记录。

3.负责规范、制作、悬挂校园内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标语牌。

4.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及总结。

5.负责上级部门部署的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

副组长职责

1)负责将教学用语用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学督导、检查、评估内容并负责组织实施语言文字工作法律法规。

2)负责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系列活动的宣传动员与工作部署。

3)开展“人人都将普通话,人人都用规范字”系列活动。

4)负责收集整理各项活动工作中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材料并归档。

5)建立逐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档案。

小组成员职责:

1)负责对学生用语用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及督查。

2)负责学生语言文字工作材料的使用、管理及其指导。

3)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系列活动并作好记录。

4)定期利用学校、班级板报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

5)收集整理学生评优、班级评优等资料中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容做好材料的整理、归档。

6)定期开展校园用语用字规范督查。

2.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设置长期性的醒目的宣传标语、标牌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栏和各班教室的板报宣传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介绍规范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创设规范语言文字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生中成立规范语言文字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坚持开展活

动。①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编发宣传材料、广播、推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宣传推广普通话、用规范字 的重要性。②利用业余时间对校内用字包括各种指示牌、标志牌、标语、学校公文、校刊、教案、考试试卷和其他印刷物、自制教学课件、教师板书、作业批改、书写评语等等进行检查监督。对不规范用字、错别字等提出修改意见。

3.落实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认真按照“三纳入一渗透把提高师生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本课程体系之中,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

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坚持把语言文字达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评优和学生评优的重要条件,作为聘任教师

必备的资格条件。

加强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及考核面向全体教师继续开设“一师一好字,并定期考核。

4.强化培训,提高普及程度。

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和汉字书写教学。学校所有课程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学语言。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强化口语教学和写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分辨其识字范围内的规范字和不规范字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书写汉字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确保毕业前98%以上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新课程标准对说、读的要求。

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各种集会、公务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的各种交流沟通全部使用普通话。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向社会、家庭辐射渗透,带动影响社会、家庭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

积极组织学生的普通话口语实践活动。活动组织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活泼生动以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和兴趣。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

6.规范档案管理。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件、资料、计划、总结以及相关的教案、作业、检查记录等等要全部及时入档并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总体要求

1.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创建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全面工作由校长负总责各相关人员负责各部门的具体工

作。

2.制定计划,狠抓落实。各处室、各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学校在期初进行检查、评估验

收并情况通报全校。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

1.召开学校迎接国家语言文字工工作评估会议,成立迎评领导小组。

2.制定迎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制度,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迎评任务。

3.参加县语委办举行语言文字工作业务培训班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业务培训。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

1.开展校园语言文字整治活动,开展语言文字示范班、示范校活动。营造“人人说普通话,人人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2.开展“人人说普通话,人人用规范字”系列活动。主题演讲、主题班会、黑板报等

3.开展“人人说普通话,人人用规范字”系列活动。开展优秀作业教案评

比。

第三阶段迎接评估

1.做好评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高标准完成档案资料装订工作,按要求做好迎评宣传工作制作宣传展板、宣传标语等。

语言与国家安全 篇5

教师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使用规范文字

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986年《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二、关于文字改革50年代确定的三项任务,有些还没有很好完成,需要继续完成。所以方针中明确规定要“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必须强调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它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和不能使用的方面。

语文工作必须遵循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文字改革工作必须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同上)

三、关于汉字的前途周总理在1958年《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关于汉字的前途的论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汉字的前途到底如何,我国能不能实现汉语拼音文字,什么时候实现,怎样实现,那是将来的事情,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现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并且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但是仍然不宜匆忙作出结论。(同上)

四、关于推广普通话50年代确定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是正确的,今后仍然适用。但是,形势变化了,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有新的进展,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也必须做些调整。重点应当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加积极一些。在本世纪内,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第二,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第三,广播(包括县以上的广播台、站)、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

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要求可以不同。我们初步设想,可以分为以下三级:第一级是会说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很少差错。第二级是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方音不太重,词汇、语法较少差错。第三级是会说一般的普通话,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同上)

五、关于方言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同上)

六、关于信息处理汉语汉字的信息处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广阔的前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同上)

七、关于社会用字管理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国务院责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尽快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各方面用字管理办法,逐步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

八、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199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师范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通知》)

九、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三条重要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

(二)海峡两岸使用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

(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1992年)

十、国家语委的主要职责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对外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牌子。其主要职责是:

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测试工作。

教育部设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职责为:拟定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监督检查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指导语言文字改革;组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指导推广普通话以及普通话师资培训工作。

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职责为:研究并审定语言文字标准和规范,制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指导地方文字规范化建设;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十一、“九五”期间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九五”期间,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江泽民同志就语言文字工作发表的三条重要意见和李岚清同志《在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中央制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加强中文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力度,继续全面落实国务院[1992]63号文件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为此,要对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工作,带头说普通话、用规范汉字。要加强各级语委的行政职能,完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切实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使语言文字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二)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三)加强中文信息工作宏观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优化统一;(四)建立语言文字法规体系,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的依法管理;(五)搞好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科研工作、信息工作和对外交流。(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根据国家语委提供资料整理)第十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第十八条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第十九条

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 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二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六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话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五)《扫除文盲条例》:

第六条 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六)《幼儿园管理条例》:

第十五条 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第十四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二部分 文件摘录

(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种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国务院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7.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规范意识。

(三)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国发[1992]63号):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学校是基础。学校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学校和社会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要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学校推广普通话,必须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必析规章制度。学校推广普通话的重点是各级师范院校,初等和中等学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职业高中的幼师类、文秘类、公共服务类专业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要把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功,认真训练,严格考核;普通话不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进行补课和补考,补考合格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用普通话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对语文教师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水平应有理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初等、中等学校语文学科和大专院校中文系的有关课程,要讲授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

2017---2018学年

语言与国家安全 篇6

1.什么是“三类城市”? 答:“三类城市”指县级市城区(“一类城市”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城区;“二类城市”指设区市的城区)。2.为什么要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答:通过评估实现“两个提高”。第一,提高城市依法管理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工作需要的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第二,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3.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重点在哪些领域?

答:重点涉及到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主要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4.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综合管理,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机构、管理措施、法制建设、宣传工作等。二是普及普通话,包括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普及普通话的制度、措施和公务、教育教学、媒体宣传、服务用语情况以及公务员、教师和其他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相关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公共服务行业的特定岗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三是社会用字管理,包括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影视、公共服务行业用字规范化的制度、措施,以及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出版物、影视屏幕、公共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用字。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什么时候通过?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从200l年l月1日起施行。

6.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是什么时候通过?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答:《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经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1月23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7.实现新时期语言文字的工作目标,哪几方面要发挥作用?

答:实现新时期奋斗目标,教育要发挥基础作用,国家公务员要发挥带头作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要发挥示范作用,公共服务行业要发挥窗口作用。8.我县于什么时候接受省、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评估验收?

答:我县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接受省、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评估验收。9.当前我县语言文字评估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和任务是什么?

答:当前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语委制定的评估指标要求,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准备工作,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县语委办的工作,及时向县语委办提供相关的档案资料;二是城区相关部门、单位,要以这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契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不规范用字的清理整顿工作,切实巩固和提高已有的创建成果;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各新闻单位要有计划地做好这项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提高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确保此次评估达标工作能够顺利通过省、市专家组的评估验收。10.什么是普通话?

答: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1.为什么要大力推广普通话?

答: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维系民族团结,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什么?

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13.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开始于哪一年?今年(2013年)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是第几届?

答:经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是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4.什么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15.什么是不规范汉字?

答:所谓不规范的汉字是指书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错字、别字。

16.哪几种情形可以保留、使用繁体字?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17.以规范汉字为公务用字指的是什么?

答:以规范汉字为公务用字,是指国家机关的所有公文、印章、标牌、标示牌、指示牌以及公务用名片等,均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18.汉字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有哪些?

答: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的《中国人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

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

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发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 1986年10月由国家语委发布的《简化字总表》;

1987年3月国家语委、中国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 1988年l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汉语拼音拼写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答:汉语拼音拼写必须以词为单位拼写,不能以字为单位拼写。如人的姓名的拼写。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拼写时姓和名分开拼写,每个部分的第一个 字母要大写,如无必要,可以不标注声调符号。例如:“龚自珍”应拼写成Gong Zizhen,“欧阳修”要拼写成Ouyang Xiu。再如地名的拼写。地名往往分成专名和通名两部分,例如“福建省”里,“福建”是专名,是区分其他地名的特征部分;“省”是通名,标示着专名的行政区划类别。拼写时要将专名和通名分开:Fujian Sheng。当通名变成专名的组成部分时,要与专名连写。如“武夷山”应拼作Wuyi Shan,但在“武夷山市”中,“市”是通名,原来的通名“山”与原来的“武夷”凝聚成新的专名,因此要拼成Wuyishan Shi。20.公文序号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应注意什么? 答:“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用逗号“,”;“一”“二”“三”后面用顿号“、”;“1”“2”“3”和“A”“B”“C”后面用实心点号“.”,而不该用“、”或其它;序号如加括号,如:(l)(2)(3)

(一)(二)

(三),后面不加逗号、顿号或实心点号。

附: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3)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26)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警示语、指示牌:

(1)请讲普通话

国家语言普查刍议 篇7

语言普查指对一定区域语言分布和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及语言基本特征进行的普遍调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基本要素和特征做面上调查。它与专业语言调查有所不同,主要记录和描写语言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现象。二是对语言生态系统进行普查。如:语言和方言的种类及分布,语言使用人口和使用领域,语言资源和语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等等。语言普查可分为国家语言普查和地方语言普查,单语普查和多语普查,专项语言普查和常规语言普查,等等。语言普查具有范围广、规模大、项目多、时间长等特点,需要强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及有力的组织保障。语言普查可能由学术团体等民间或个体行为,上升为国家和政府行为——国家语言普查。国家语言普查是在国家层面开展的语言普查,即语言国情调查,它是“对全国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调查研究”[1]。虽然国家语言普查依赖学术机构的主体参与,但政府职能部门是主导者和组织者。在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问题与教育制度、传播政策、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相关联,因而应从战略高度将语言普查纳入社情民情监测体系,作为国情调查的内容来实施。

国家语言普查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程,涉及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拟就国家语言普查若干方面的基本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二 国内外语言普查的历史回顾

现代语言普查肇始于19世纪后期欧洲国家的方言普查。德国学者Geog Wenker从1876年起,用十余年时间问卷调查了德国方言,开全国语言普查之先河。1896年法国启动了语言普查工程,调查员走访了法国639个地点进行语言田野调查。调查材料编成13卷巨著,于1902~1910年出版。Karl Jaberg和Jakob Jud主持了意大利方言和南部瑞士方言调查。丹麦在1898~1912年开展了持续15年的方言调查。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西班牙、罗马尼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为编制语言地图,先后开展了大规模语言普查[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展语言普查,有的将语言基本指标纳入常规人口普查和社情普查中进行。如:欧美一些国家采取了这种做法。它的优点是,调查人口面广,调查项目一致,数据整齐,便于分析,有利于宏观把握语言分布、使用人口、双语或多语状况等方面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直接依据。如,危地马拉1994年人口普查,获得了语言严重流失及相关因素的国情数据[3]。由于这种调查不是专门的国家语言普查,自然存在不足。比如,调查项目少且单一,指标较为概括、笼统,不便细化;地域面虽广,但调查点较少[4];容易遗漏弱势语言和方言,也无法获得基本的语料。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危机的凸显,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和语言国情调查。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编制《世界语言报告》,成员国纷纷响应,开展国家语言普查,为教科文组织准确把握世界语言状况,制订有关国际法规和文件,提供了广泛而重要的依据。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赵元任的主持下,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5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汉语方言调查。这次调查基本上一县一点,虽不是由政府部门主导,但在当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普查工程。建国后,我国的语言研究机构和学者不断地进行语言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不乏带普查性质的大规模调查。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1988)[5]的出版就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语言调查工作的成果[6] 当然,这次普查也有不尽人意之处:(1)普查实施中政府职能部门实际主导作用缺失,主体队伍比较单一和薄弱。(2)调查项目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没有形成权威的技术标准。(3)调查工作不够紧凑,实施进展参差不齐。(4)缺乏针对语言本体语料的调查指标。(5)对小语种和弱势次方言未能关注。(6)海外中国语言或跨境语言未能纳入。(7)没有建立语言国情调查指标的科学体系。因而与完整意义上的国家语言普查尚有距离。

两次普查尽管存在不足,但毋庸置疑,无论在语言本体还是语言生态普查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有可能从更高层面思考我国语言普查问题。

三 当前开展国家语言普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语言国情是历史的、动态的,它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而发展变化,因而有必要将国家语言普查作为周期性的常规政策来实施。近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其中包括语言生活的剧变。但是,迄今没有就新时期语言国情开展语言普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2007年6月29日,一些语言学者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中国语言普查务虚会,提出了国家语言普查的动议[7]。目前,个别省也曾进行了语言普查试点工作。

(一)开展国家语言普查具有现实必要性

1.国家语言普查是保护和促进语言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语言资源是一种国家资源,丰富的语言资源既能促进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也能为不同民族和群体文化融入和精神享受提供更多的选择。保护和利用语言资源,有助于文化多样性、传媒大众化和教育多元化建设,能扩大社会信息化领域,提升信息化水平。掌握国家语言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价值增损变化,是国家语言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语言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04年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是认识上的重要突破。从国家资源战略高度开展国家语言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语言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2.国家语言普查是新时期调整语言政策的需要。

语言规划的决策程序包括:辨识语言问题,开展语言调查;制定规划目标;提供可能的解决办法,理性地选择某种办法,开展实施工作;将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做出评估[8]。语言规划必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适应各群体语言文化情感和语言生活的需求。语言规划的目的是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而语言政策的核心是确立语言在政治生活、文化传播、教育体系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这都必须以国家语言普查为依据。现行语言政策是否适应社会现实和发展,是否适应各民族和群体的需求,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需要做出哪些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也需要通过国家语言普查来检验。

3.国家语言普查是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它建立在对丰富多样的语言的实证研究以及对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的理性研究之上,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方法论启示。当代中国语言学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应用验证的不断成功,而且体现在语言学术思想、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接、融会与贯通。要实现这一目标,语言普查是必备要件,只有在完整意义上的语言普查中,才能做到将语言要素和其他人文要素系统地结合起来进行探究,从而使语言科学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二)启动国家语言普查具有现实紧迫性

1.语言濒危已成为当代全球性问题。

全球现存6909种语言[9],而且约97%的人口使用着世界仅4%的语言,也就是说,全球96%的语言仅为3%的人口在使用[10]。目前,全世界每2周就有1种语言灭绝[1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最新版《世界濒危语言地图集》(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500种语言面临本世纪内消亡;而我国143种语言中,有9种语言已经消亡,24种处于极度濒危,另有20种语言也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12]。这些语言不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尽快开展国家语言普查,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当代语言国情,抢救和保护语言遗产,是国际潮流所迫,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责任。

2.国内语言生活急剧变化,由语言引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现。

近年来,我国语言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变。一是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农耕生活削弱和在部分地区消失;二是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发展,共同语的推广,促进了人群的流动性和交际域;三是强势语言文化对弱势语言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强化。语言生活的巨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民族母语与国家共同语的关系,民族母语教育与传播政策,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方言的地位,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传承,地方传媒与民众方言需求,地域文化与方言传播,方言与海外华人社区生活,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政策,语言权利和文化权利,民族自治与语言文化权利,汉语国际传播的方言地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各民族群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基本权利,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以及国际民族关系和国家对外关系。要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国家语言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国家语言普查便显得迫切。

四 开展国家语言普查的几个具体问题

国家语言普查有自身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应遵循以下工作思路: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先行试验,建立规范;确定重点,以点带面;按区展开, 分步推进。当前,应重点开展国家语言普查的理论研究与前期实践工作。

(一)国家语言普查的目标和内容

确定国家语言普查的目标,既要立足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也要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语言普查的成果既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国际惯例和标准,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借鉴国外和国内的有关经验,我们认为,国家语言普查应实现如下目标:(1)建立科学、规范、全面的国家语言普查监测体系,实现国家语言监测工作的常规化。(2)获得国家语言资源和语言生态的系统数据,以便据此提出国家语言规划的策略与动议。(3)推动语言科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创新。

国家语言普查的内容应围绕上述目标做出科学规划与设计。陈章太(2007)提出,语言国情调查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法定官方语言文字,各民族语言文字,各种方言文字、特种语言文字(如盲文、聋哑手语等),外国语言文字等的种类、使用人数、使用群体、使用领域、使用地区、使用场合,还有语言关系、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问题、语言政策和语言法规及其执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等情况。李宇明在国家语言普查务虚会上提出了如下内容:(1)调查汉语方言种类及其使用变化状况。(2)调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种类及其使用变化情况。(3)调查普通话和简繁汉字的使用情况。(4)调查境内外语教育及外语人才的数量、水平等基本状况。(5)建立中国语言的多媒体数据库,绘制详细的可传之后代的语言地图。(6)研究新世纪国家的语言发展战略和国家语言安全问题。

上述内容涉及国家语言普查若干层面的重要问题。综合上述意见,参考国外相关经验,我们认为,完整的国家语言普查应包括如下内容:

1.调查我国境内所有语言和方言及其文字的种类、分布和使用状况,获得准确的现实数据,分类绘制详细的语言地图。

2.调查我国境内所有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状况,并根据语言生态指标对所有语言和方言的活力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估。

3.调查海外华人社区的语言生活状况,包括汉语和方言以及汉字的使用状况。

4.调查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境外语言生活状况。

5.调查境内各种语言和方言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包括语言教育、语言传播、语言应用技术、文学文艺等语言产业和语言产品,语言资源的价值评估,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

6.语言本体的普查。对我国境内所有语言和方言(含次方言、土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基本的调查和描写。

7.调查国内各个层级与语言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对语言法规、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和成效度做出评估。

8.调查少数民族语文人才和汉语方言人才的需求状况。

9.调查外语教育及外语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外语产业和产品状况。

第2项语言生态的调查是新内容。抢救濒危语言遗产是当今全球性问题。对语言生态实施监测,有效评估语言活力,抢救和保护语言遗产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第3、4项容易被忽视,有必要将其纳入。海外华人华侨对于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实施国家对外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外华人社区的语言文化,是国内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文化传统上考虑,国家语言普查都不应忽略这个群体。边疆地区跨境民族的语言问题,涉及民族感情和文化认同,涉及国家关系和边疆安全稳定与繁荣,这方面的情况不可忽视。至于语言本体的普查,虽然近十多年来多数代表点语言和方言都有过调查,但大多为研究者个人行为,语料参差不齐,无法进行大规模技术分析和数据开发。国家语言普查应包括在统一记录和描写规范下,对所有语言和方言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描写。

(二)国家语言普查的运行机制

我们认为,国家语言普查应建立“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规划,学术团体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国家语委应先行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制订统一的国家语言普查准则文件、调查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省区和地市两级政府应成立以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主导,并有文化、教育、史志等地方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参与的语言普查协调小组,同时在语委设立语言普查办公室或秘书处,由国家和地方给予语言普查工作稳定的财力支持。

省市语言普查协调小组应通过部门联席会议,讨论并授权在本地区某个高校或科研机构设立语言普查工作站,负责本地区语言普查员的选拔、培训和资格认定,普查队伍的筹划组建,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实地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立档,编制语言普查研究报告,等等。

各级政府应将语言普查与地方社情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统计年鉴或地方志中发布语言社情数据;或由省市语委发布周期性的、专门的语言普查报告。

(三)国家语言普查队伍的组建

语言普查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普查工作的成败。国家语言普查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丰富的语言田野调查和社会调查经验以及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普查队伍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的重要保证。为实现语言普查的常规化,保证普查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有必要建立国家语言普查员资格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语言普查员遴选、考核和评定标准。同时,还要建立国家语言普查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并使这种教育培训长期化与常规化。国家语言普查队应按地域分大区(几个省区组成一个大区)组建,普查员应多元化,以大区域所辖省区语言专家为主体,吸收一定比例当地职能部门语言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语言文化积极分子充实队伍,在语言普查过程中实现政府、学者、民间三种力量的协调与互动。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及规范

制订标准,建立规范,形成科学的语言普查指标体系,建立数据采集规范和材料处理的技术标准,是国家语言普查的重要实践问题。没有科学的标准和规范,普查工作就会主观盲动,数据材料的质量以及材料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都无法得到保证。鉴于此,在实施国家语言普查工作之前,应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国家语言普查数据规范与技术标准》。其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语言普查的项目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分级、数据类型、统计模型和评估标准;

2.各种调查表格的格式规范,普查材料的分类标准,材料建档的编码系统;

3.各种材料记录和收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手段,材料存储介质的类型和技术标准;

4.调查材料的数量与质量标准,调查中使用的设备器件规格和技术标准;

5.材料分析处理的技术路线。

制订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关于语料的收集,应研制一个全面的、能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的语言调查系统。目前国际上有多种采集语料的软件,国内也有学者开发了相关软件,应在现有基础上吸收各家的优点,开发一套语言普查计算机处理系统,并在普查中统一推行。这样可以保证普查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再如,记录的语言内容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地展现语言面貌,并将语言调查与文化调查结合起来。又如,采集音像数据,在时长、质量、数据格式、存储介质等方面,都应有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实物资料,在存放环境温度、湿度和调控等方面也应有专业性的规范程序;数字化媒介和载体还应考虑在技术更新带来的转换、升级后具有持续的效用与可读性。[13]

(五)国家语言普查的监控与评估

国家语言普查要避免初始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则旗偃鼓息、草草收场,就必须重视过程监控与后期评估,即有科学的评估制度,在每一轮普查工作的重点环节进行监控,对整个工作进行评估鉴定。这种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普查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估;二是对普查工作过程进行评估。前者指按照既定的标准对成果的数量、质量、有效性和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审查和鉴定;后者则是对整个普查工作的操作程序、时间投入、经费使用、人力和资源配置、工作质量、基层意见等等进行检查和分析,对普查工作的成败优劣做出鉴定。评估工作应由省级语言普查协调小组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实施,鉴定结果作为设立和撤销语言普查站、调整普查队伍的依据。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各地语言普查工作站的建设,不断提升普查队伍的素质,从而保证国家语言普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结 语

以上就语言普查的历史、我国当前开展国家语言普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家语言普查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上述问题还有待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比如,如何实现语言普查监测工作的常规化,如何有效地将语言监测纳入地方各级社会发展调查监测体系,如何建立财力和人力保证体系,如何编制《国家语言普查工作指南》,如何建立分区普查工作站网络,工作站如何有效运作,普查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如何建立,等等,都需要在国家语言普查工作实施之前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充分开展国家语言普查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很有必要。

[附 注]

①由于语言调查的持续深入和语言状况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于2002年立项,把濒危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和编制新地图集结合起来,深入数百个县市旗进行了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补充调查。重点对我国濒危语言和方言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记录,并对1987年版的地图集做了新的修订和补充,也更新了所有的文字说明。新的地图集已出版。

摘要:当代语言生活的巨变,语言多样性危机与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民众语言需求的多元化,由语言引起的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国家语言政策的调整,都表明开展国家语言普查工作显得必要而迫切。国家语言普查是国情调查的组成部分。应尽快建立科学的国家语言普查体系,包括:明确国家语言普查的任务与目标,建立高效的语言普查工作机制,组建和培训高素质的语言普查队伍,制订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普查过程监督与后期评估系统。

“暖化”教师语言营造课堂安全感 篇8

一、重视有声的沟通——优化教学言语行为。促进师生对话

教师的言语行为,指的是在有声课堂上以纯语音或为转换文字符号而以语音为载体出现的教学用语,它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并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声课堂里的教学用语不是随意的,它包括教师转化教材书面语言的教学用语,辅助教学内容而组织的过渡性教学用语和指示性教学用语,还包括教学活动中的表扬、批评、鼓励等辅助性教学用语。有效组织教师个人的言语,赋予其艺术性,学生才会乐于倾听并积极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增强,课堂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

(一)有效转化教材语言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对学习的材料有兴趣。学生对学习材料兴趣的培养就得靠任课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呈现,所以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日常用语至关重要。

低年段的教学语,需要有很浓的情感色彩,适合稍慢的语速。例如语文课堂上,优美动听的语音语调有利于亲切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使学生迅速融入新环境,进入新角色。在高年级特别是高中阶段,很多任课教师的用语索然无味,让原本枯燥的学习生活又增添了几分压抑感。此外,每个地方有着各自特色的地方用语,在转换教材书面语时不妨考虑加入当地方言,让课堂教学用语本土生成,既便于学生理解,又生动了课堂。教材用语一般都具有语言的艺术美和逻辑上的严谨性,因此,在转换过程中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不落入俗套,还必须最大化地忠实原文。当然对教案和教参的书面语的转换同样是值得注意的。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过渡性和指示性语言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需要有很强的衔接性,一旦衔接不紧凑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变得散漫。布置教学任务的指示语(或指令性语言)需要很明确,且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清楚地了解课堂要求,准确地执行课堂任务。教学节奏松紧有致,整堂课学生便难以分心,有利于卓越课堂的形成。指令不清楚在低年级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低年级的课堂上,布置任务的时候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词语必须与学生所在年级相当,否则学生不免思维混乱,不知所措。这些过渡性和指示性语言同样要注意遣词造句,不能让学生觉得生硬,尽量多说礼貌用语。尤其是在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如果在语言上使学生有逼迫感,是无法保证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要让学生获得暂时的轻松感,就任凭他们的意愿。同样的任务和环节,一个懂语言艺术的教师去表达、执行和一个语言生硬的教师去表达、执行会有迥异的教学效果。前者学生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呈现的状态是乐学、主动地学,后者学生在受逼迫的环境中呈现的则是苦学、被动地学。

(三)恰当运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性语言

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性语言主要指的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无论是对学生表现持肯定态度的表扬还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批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尽快地成长。辅助性的语言无法提前准备,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当堂反应。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但表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并且对每位学生的表扬“量身定做、量体裁衣”,否则任何赞美都会显得很廉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虚伪,产生反叛和逆反心理。同样,批评是教师对课堂上不良行为的客观评价,言语上绝对不能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批评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不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多差,感到自卑。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提倡多用表扬,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容易把教师指出的错当作是教师对自己的厌恶。不过每个学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大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在可以表扬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表扬,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提示,不必一直抓着学生的错误不放。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首先一定要做出肯定的回应,表现出情绪的客观性,教师需要认清自己是有感情的,在点评过程中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外表。所以,批评语一般都会和鼓励性课堂语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将做出的努力表示期待与肯定,是取得学生信任,增加其课堂安全感至关重要的一点。这便是语言的魅力。

二、关注无声的力量——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属于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间接的言语交际。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无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并不局限在语言上的“说”,或文字上的“写”,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很少单独应用在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辅助课堂用语的。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教学用语的副语言,它包括教师的目光语、表情语,以及教学对话中的时空语。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行为便是最好的导师,这和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欧阳修的“行之以躬,不言而信”都可谓大同小异。教师举止端正,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有威信,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这种影响巨大,不容忽视。因此,作为树人育人的教师更应注意教学中的行为仪态,时刻谨记须谨言慎行,避免触碰学生个体空间的红色地带,个体的心理安全区域一旦被闯入,学生便觉得受到了威胁,处在危险之中。

(一)目光注视的“收”与“放”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与人交流中,目光语应该是使用最多的体态语,也就是通常说的眼神交流,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它都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人体器官中最能够传递给对方丰富信息的一个信息通道。在教学活动中收放自如的目光比任何话语都更能管理课堂上的失当行为,有意的目光注视和目光的忽视,对降低课堂冲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增强课堂的安全感作用十分明显。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课堂纪律,即使教师长篇大论,他们仍然难以深入领会,当课堂上发生违纪失当行为时,教师可以运用眼神的力量。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教师选择无视并对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进行表扬,有相应行为的同学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全班学生也会立刻明白课堂上随意走动不符合课堂规范。教师有意的忽视课堂失当行为,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便是:这种行为无法取得教师的关注,我不能这么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目光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停留的时间,太短的一瞥会向学生传递出教师的厌恶情绪,太长的停留也有可能会导致课堂焦虑或显露教师的偏爱情绪。当然,学生感觉到的信息还会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性格特征而不同,但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是需要目光语的,这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正在倾听学生的表述,并且也乐于倾听。这时候的课堂是温馨的,让学生觉得踏实安全,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亲人。

(二)合理的表情语让课堂更高效

表情是人微妙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分为传递正能量的正表情和消极低沉的负表情。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教师言行不一,没有威信,就是因为教师表情使用不当。话语产生于语言中枢神经,并且由大脑加工润色之后输出,可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情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最真实最直接的反应。即使都是微笑,它传递的可以是赞赏,也可以是贬责,这些微语言都能被学生捕捉到。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懂得“察言观色”。表情语运用恰当,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必要时配合着表情,课堂上便多了一丝诙谐,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上丰富而得体的表情是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畏怯心理的强有力法宝,这种情感管理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才会感到安全与自在,二者如果失衡,心理上的安全警报信号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三)安全的时空留白

时空语,顾名思义分為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首先,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以“空白”。短暂的沉默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可以缓解教师教学中的紧迫感,同时可以给分神、分心的同学以警示。比如,下午上课学生很容易犯困,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便成了催眠曲,讲课过程中的戛然而止反而让沉闷的课堂突然起了一丝异样,学生会有一种“做贼心虚”的心理,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其次,在空间上的留白。空间语言学(也称界域学或近体语言学)中将空间语(界域语言、个人空间或人际距离)定义为:交际者之间以空间距离所传递的信息,它是人际交往中特殊的无声语言。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可以这样定义课堂上的空间语:教师个体行为的空间距离所传递信息的态势语言。一般这个空间距离控制在45厘米左右,太远显得生疏,太近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自在。空间的存在还具有心理学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年龄越小对新环境适应的时间就越长,这个空间存在的时间就会越长。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安全区域,只有个体处在这个安全区域内才能获得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这个安全区主要是由身体周围的空间组成,如果他人擅自闯入,尤其是不亲密的人踏入这个安全范围,个体便觉得不安全。但不能否认必要时候教师在身体上的逼近,会让“神游、钓鱼”的学生立马精神抖擞,而成为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指导老师发言稿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活动—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