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共12篇)
1、老师直接板书课题:雷雨 指名读、齐读。[去掉烦琐的导入,这样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让人有干净利落之感。]
2、说说雷雨。
师问:雷雨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生1:是有雷声的。
生2:先有闪电再打雷。
生3:雨点很大,速度也很快。
师:那雷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去读读课文吧。
[教师的教学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活课堂,唤醒学生已有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对课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兴趣,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雷雨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二、学习字词,理清脉络
1、学习字词。
(1)齐读生字。“压、垂、乱、虹”
在认读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如“垂”的读音,学生指出是翘舌音;“虹”字怎么记?学生的回答有:“虫+工=虹”;“一只虫子在咬一个工人。”(老师夸奖他真会动脑筋,但能不能再编得好一些?)“虫子在工作。”(一个小女孩这么说。)
[生字在识记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办法,周老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样形象地记生字真好。]
(2)开小火车读生字,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3)读词语。(开双轨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每个学生读一个小节,老师随机地叫学生读我觉得很好,并对“哗”字正音,看出了老师的教学功底。而对于未能读好的学生也给予了又一次机会,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3小节:雷雨前
4—6小节:雷雨中
7、8小节:雷雨后
3、理清课文脉络: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板书)
三、研读课文,多元感悟
1、自由读雷雨前(1—3自然段)的景象。
边读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2、品读句子,随机点拨
师: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1: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里的乌云是满天的,而且还是黑沉沉地压下来(边说还边做手势,非常形象的样子,但也有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师出示第1小节)
生2:“满天”可以看出乌云真的很多很多的。
生3:而且蝉一声也不叫了。
师:是啊,为什么蝉都不叫了呢?蝉儿们,你们怎么了?
生1:太可怕了。
生2:天气太闷了,我要回家了。
师:从哪里也感受到闷呢?
生:叶子一动也不动就是没有风,所以很闷。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的样子”。)
看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满天的乌云全都慢慢地压下来,把东西都挡住了。
生2:那些房子和树都被遮住了。
师:是啊,那谁能来读读,读出闸门的感觉来。
生读。
[这里有两个孩子读得非常入情,不仅充满了感情,而且还能从她们的丰富的表情中看出了她们的感受,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师:那么,读了第2、3小节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了呢?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里的“乱摆”说明风很大。
师:“树枝乱摆”有什么想说的?
生1:说明风很大,树枝也乱摆了。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风来的时候,蜘蛛为什么要从树上垂下来,逃走呢?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也正是老师想问的呀,谁知道呢?
生:因为树枝乱摆,说明风很大,蜘蛛就要逃了。
师让学生模仿小树大树,伸起双手,跟着大风乱摆起来。(情景模拟)
老师作随机的采访,为学生:你为什么要乱摆呀?你为什么停不下来呢?
[情景的模拟让学生感受到了风大,感受到了蜘蛛呆在树枝上的害怕,也让学生从声音中有了切身的体验。]
再读句子,读出风大。
师:我们再来看看逃走的蜘蛛(课件演示)。问:蜘蛛是怎么逃的?
生1:它先吐出一条线,再慢慢下来。
生2:因为它很害怕,所以逃走了。
生3:它逃的时候速度很快。
师:它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逃走啊?
生1:风太大了,要摔下来了。
生2:待会下雨的话,它会从网上掉下来的,因为网会被打破的。
师:那就请你把它的害怕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大风吹来了,树枝在风中乱摆,现在蜘蛛也逃走了,你能不能用上“忽然,一阵大风吹来, 。”来说一说?(出示图)
(1)同桌说说。
(2)指名说。
生1: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小草、小花都被吹歪了。
生2: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枝吹歪了,树叶也被吹掉了。
生3: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的衣服被吹得乱飘。
生4: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还来不及收进去的衣服被风吹得乱飘,好像在对主人说:“赶快把我收到屋里去吧。”
生5:衣服好像还在说:“我都快要掉下来了。”
师:你还能说说这儿没有的景物吗?
生1: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还在外面的小朋友的头发都吹斜了。[“斜”字用得不太合适,老师帮着改成了“吹起来了”,假如让学生自己纠正的话可能会更好。]
生2:风把衣服都吹走了。
生3:大风吹进窗户,桌子上正好有一张纸,风就把纸吹走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变化?
生:我看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出示句子)
(指名读。)
读后问:听着听着,你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1:闪电很亮很亮,雷声也很响。
生2:“越来越亮”不是一下子就很亮,而是一点一点地亮起来了。
(师多媒体演示)
师:你怎么吓得跳起来了?(课件中响起了很响很响的雷声)
生:因为雷声越来越响了。
读句子,女生读,男生读。
3、总结梳理,朗读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学习了1—3小节,看到了满天的——(生)乌云,又看到了——(生)蝉一声也不叫,接着还看到了——(生)大风来了,蜘蛛从树枝上垂下来,逃走了,然后又看到了——(生)闪电,还听到了——(生)雷声,这一切都让你感觉到——(生)雷阵雨就要来了。
(2)齐读1—3小节。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雷雨》是周亚辉老师在“第九届南湖之春”上向老师们展示的一堂精彩的低年级阅读课,相信听过的老师一定还记得这样的评价:“周老师的教学如柔柔的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快乐!”“周老师的课如风一般气度!云一般飘逸!雷一般震撼!”“雷雨:读,有声有色;演,入情入境;循学而导,动态生成。”当这场淋漓尽致又令人酣畅的《雷雨》再一次在钧儒小学的报告厅响起时,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雷雨》的洗礼。
课后,省特级教师童承基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题目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的问题》。童老师指出我们在课前要仔细地备课,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课堂上的生成问题。今天,周老师的课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童老师从两个方面评价了周老师的课:
一、预设的精心:
1、唤醒学生的体验
周老师在课前和学生聊“雨”,学生说到了“雷雨、雷阵雨、暴雨、毛毛雨、春雨„„”特别是对毛毛雨和春雨的说法非常好,说毛毛雨很细,就像动物身上的毛一样细,非常的形象,而春雨是温柔的,有着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读了课题《雷雨》之后,周老师又让学生来说说你印象中的雷雨是怎样的?这时学生说到了:雷雨是先打雷后下雨;雷雨时风很大的;下雷雨还会有闪电等,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可以使我们的教学顺畅得多。
2、整体的把握很好
童老师说:“我们的语文课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中心思想)三是怎么写?(本体、本质、本性)” 周老师在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问学生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雨时的?接着就很自然地指出前面就是下雨前,后面的段落就是下雨后,并利用课件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其实这就是分段,但周老师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是分段,这样潜移默化地去“暗示”学生,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而且这三大段的分割让学生自己去找,使学生有了思维的价值。
3、换位思考
周老师的课上还很重视学生的体验,如:让学生学做大树,当狂风吹来时,学生的手臂就是树枝,在风中摇摆不止,而老师对着这些摇摆不定的大树进行采访,学生连连说“风太了,我停不下来。”“我快要被吹倒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这时他们就是大树,他们就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还有一个地方就是那只逃走的蜘蛛,周老师也让学生说说:蜘蛛,你为什么要逃走啊?学生也很自然地自己的角色变成了蜘蛛,以蜘蛛的心理表白着自己的害怕。这样的移情体验,这样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入情入境,也学得津津有味,而且这样的设计也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4、看图说话
童老师还说到了周老师让学生感受风大的时候出示的一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很好,特别这还不是课文中的插图,因为看图说话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创设口语交际的能力;可以给学生语言提升的机会。当然,童老师还说:“假如能连句成段的话可能更好。”
因为周老师给学生一个句式:“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而每个学生都这样说的话有点雷同,前半句显得罗嗦。童老师建议是否老师说第一句,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接着往下说,也就是把几种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我想这样口语交际的提升会更明显一些。
5、识字教学非常重视
整节课中,周老师很重视识字教学,从“带拼音认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读词语”,这样的识字巩固很好,最后还能落实在写字上,对“垂”的指导很到位。老师如此尽心尽力地教,学生还会有不会的现象吗?
6、课件设计的好
课堂上,辅助设计(也就是课件)非常的精心,可以看出老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三大段的颜色、打雷的声音、大风的声音、蜘蛛从树枝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适当地使用课件,合理地运用课件,也是精心预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生成的问题:
1、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真好
在周老师的课中,发现老师从两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发言:一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好的评价。如:有学生说“风太大了,把人的眼镜吹到地上了。”周老师马上说:“是啊,周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有学生说“一个人开着摩托车,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周老师马上说:“对呀,所以我们开摩托车要戴头盔,注意安全。”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他。如:有学生说乌云像石头一样压下来。周老师就说:“你已经会用比喻了。”当学生在说话中出现一些好词时,周老师会提示学生:“他刚才哪个词说得特别好?”这样,学生们慢慢地在说话中自然而然地会用上一些已学的成语什么的,这就是老师评价的魅力所在。
2、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学生在回答中有问题时,周老师没有轻易地放过,而是能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比如,有一个学生说到:“大风吹来,我满头大汗的。”周老师马上摸着这个学生的头说:“你怎么会满头大汗呢?”学生尴尬地笑了,我们听课的老师也笑了。不过,后来童老师还说到,其实当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个申辩的机会,也许学生会说因为跑回家,所以才会满头大汗也不一定呢。总之,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注意生成中的问题,予以及时的解决。
吴集中小 吴海燕
教学内容:
学唱《夏天的雷雨》 教学目标:
1.在音乐问答中学会用明亮、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有对比的表现歌曲的情绪。
2.能够用《夏天的雷雨》的旋律创作改编歌词。3.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卡农节奏。教学重难点:
1、歌曲演唱声音明亮,能有对比的应用连贯、跳跃两种方法来表现。
2、能够创编简单的对答式歌词加入新学唱的歌曲。
3、能用卡农节奏读谜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猜谜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师读《夏天的雷雨》第一段歌词,分句读出,边说边出示歌词)。1.师:你们快快来想想它的答案吧!(提醒学生要联系整个谜语来答题)结合自然气象说出答案。2.揭示谜底。
师介绍打雷、闪电的知识和避雷小常识。
问题:(1)下雷雨的时候你会先听到打雷还是先看到闪电?
(2)你知道避雷的一些小常识吗? 三.歌曲教学。
1.师:这个有趣的谜语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放音乐《夏天的雷雨》)
2.在学习这首歌之前,跟着老师先把歌词来读一遍。
(师按节奏读第一段歌词,简单讲解切分节奏。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在朗读的同时注意情感的加入。)
3.全体按节奏读歌词。(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自编的动作。)
4.师:同学们,下面老师按照刚刚的节奏来问你们问题,你们按老师的节奏将老师的回答补上,可以吗?(老师按节奏读出问题,学生跟读并作出相应的回答。交换,多读几遍)5.师:如果老师是用歌声来提问的你们,你们能不能也要用歌声来回答我?请你模仿老师问题的旋律来回答。生:模唱。6.演唱歌曲。
师:真棒。简单的几个音符和节奏,就把这个谜语组合成了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优美的曲调吧。
(1)请你们用“La”来模唱歌曲。(老师弹单音)(2)学生随琴声学唱歌词。
(3)教师用钢琴伴奏,师哼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4)在完成了问的部分,用同样的方式教唱学生回答的部分。用相同的旋律。(5)小声演唱歌曲,老师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6)放声演唱歌曲数遍。老师纠正出现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不但猜谜是能手,歌声也很好听!你们觉得怎样唱可以使这个谜语歌曲更充满神秘感?更加好听? 生:回答。
(师:指导: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要唱得轻巧跳跃、切分节奏要唱出重音。)师:对极了,你们能用歌声表现出来吗?
师把重难点以及要注意的地方领出来再模唱一遍。生:练唱。
(7)分组演唱歌曲。(一组唱谜题,一组唱答案。/男生唱谜题,女生唱答案。/分段唱或者分句唱)(8)表演唱。
7.总结出歌曲所表现的天气现象并请同学为歌曲起个名字。师:我们把这首谜语歌曲唱得这么棒了,它是那样的动听,可是它还没有名字呢?我们能开动我们的小脑筋,为这首谜语歌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生:起名。
师:冬天下雨很冷,老师很喜欢夏天下雨,天总是很凉爽,雨过天晴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因此老师为歌曲起名为《夏日的雷雨》。四.歌词创编。
今天我们猜了谜语、又唱了谜语童谣,老师想请大家利用《夏天的雷雨》的旋律来创编自己的谜语童谣好吗?
提供例子:天空中一闪闪,什么眨眼睛?天空中一朵朵,什么在飘动?天空中弯又弯,什么像小船?小朋友请你快快想一想。生展示创编成果: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五.我的创造。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谜语的游戏好吗?老师再出一个谜语给你们猜。
1、师有节奏的读谜面,要求学生仔细听。
2、学生按老师的节奏读谜语,并回答谜底。
3、用卡农的形式读谜语,师请一名学生和老师配合。
4、分组用卡农的形式朗读。
5、还可以用怎样的节奏来读,同座相互讨论。六.拓展:
教学目标:1、2、3、4、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对比阅读雷雨前,雷雨后的段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一)认识“雨”,积累好词语
(二)揭题,布置自学任务
1、看图揭题
2、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请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划下来,一遍读完的站起来。接着读生字。
二、初读课文,解决 “压、摆、垂”等生字。
1、读生字,点名读。其他学生正音。2、开火车读词语。
3、读句子
师:大多数同学觉得这三句挺难的,谁能读?(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正确区别三个动词“压、摆、垂”
5、学写“垂”
三、再读,分清文章结构:
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给文章分段:
(1)指名分段读课文(1~3,4~6,7~8),及时正音
(2)请其他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分别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情景。(3)指名回答: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师板书:前、中、后)
四、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1、同桌合作将雷雨前,雷雨后的景物进行对比阅读。
2、口头汇报,对比阅读表格内容。
五、细读“雷雨前”
师:请自由地读读雷雨前,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就要下雨了。(生自由读课文)a乱摆: b垂下来:
(1)出图:蜘蛛网和吊着一根线的蜘蛛
(2)演示:垂下来(我这样是“垂下来”吗?)――正确区别“垂下来”、“爬下来”和“掉下来”
(3)师:原来,是蜘蛛后头一根丝线,吊着它安全地着陆,这就是“垂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4)齐读整句话――指名读,―c、越 越(1)读句子(配图)(2)读,有感情。
(3)拓展:“乌云越 越、空气越 越 ”填词(4)再读,上一个层次 d、压下来 e、满天、黑沉沉 f、叶子、蝉
g一起再来读读课文1~3自然段,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刚才更好?――齐读
六、研读“雷雨后”
1、做一做
这场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配合插图),让我们打开窗户,深深吸一口气――(师和学生一起深吸一口气)
2、读一读: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3、说一说: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打开窗户,美丽的景色迎面扑来,你看到了什么?―
4、听一听(配乐,师朗诵)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自己读读――指名读,配乐始终)―
5、认一认:诗句中有哪些小动物呢,一起来认一认吧。蜘蛛、青蛙、蝉
6、想一想:雷雨后还有哪些小动物呢?他们在干什么呢?
七、朗读雷雨前、雷雨后
八、小结 板书:
附课文:人教版第四册18课《雷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
1.有一种自然现象,在夏天我们经常会见到,(课件展示雷雨前的景象)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能够听到什么?
一道道闪电和轰隆隆的雷声告诉我们,一场(雷雨)就要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请同学来读一下课题(指名读),一起读一下(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现在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小作者描写的这场雷雨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么快就读完了,同学们可真能干。谁想读给大家听?应该找几个同学呢?(指名找8个同学读课文)他们在读的时候,我们的小听众也有个任务:用心听,有读不准的地方等他们读完了要帮他们纠正过来。开始吧!
3、(纠正字音)同学们听的可真仔细,相信经过小听众的提醒课文能读得更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4、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别急着下结论,再读读课文,课文朋友会告诉你答案的。
5、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品读感悟
雷雨前
(一)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雷雨,亲身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吧!
(二)轻轻地读读描写雷雨前的段落,想想雷雨前出现了哪些与平时不同的现象。一会起来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三)交流(指名说)
1、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你来读一下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什么了?谁听得最认真,想象的画面就越多。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2、读得真不错,看这个字,(出示“压”的生字卡片)谁想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读?开火车读读。
3、会做压的动作吗?我发现你们很用力的往下按,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压,课文中的压是逼近的意思。当黑沉沉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的向大地、向我们逼近,你有什么感受?试试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先自己练习读读,一会起来读给大家听。(练读、展示读)
你还找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1、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请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随文学“乱”“垂”两个字)
2、出示卡片“乱”,谁认识?这个词呢?(出示“乱摆”),齐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就是一棵棵小树,准备好:微风来了,……狂风来了……微风来了,……狂风来了……
4、停,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如果读不出味道就说:老师觉得这风还不够急,小树都还没乱摆起来呢,自己再练练。(练读)谁想读?(指名读)请你们一起来介绍一下这阵大风。(齐读)
5、从你们急促的声音中,我感到大风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
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垂”字,指名读,出示词语“垂下来”,指名读,齐读。
6、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7、你知道“垂下来”是怎样的吗?
借助实物理解:现在这个溜溜球就相当于蜘蛛,看老师演示,你观察一下小蜘蛛是怎么垂下来的。(如果说溜溜球是小蜘蛛,那么这根线就是________)
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想想哪句写的更好!(指名说)
说一下原因。(学生说)你不光读的好,还能边读边思考,真能干。
8、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小蜘蛛以它最快的速度逃走了,我们一起读读第二段,体会一下那阵大风和那只可爱的小蜘蛛的惊慌。(齐读)
雷雨前除了满天的乌云和一阵阵大风,还有(学生接:闪电和雷声)
闪电——雷声——(指名接读)
小结:是啊!在炎热的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雷雨前的景象,用你们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吧!(齐读)
雷雨中
1、雨下起来了,这可真是一场(大雨)
2、自己读读课文,让老师听听,谁体会到的雨最大。(自由练读)
3、(课件出示雷雨中段落)展示读(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雨声,但不管你用什么速度去读,都必须能告诉大家,这一场大雨下起来了。)
4、引读6段:渐渐地,渐渐地……
5、同学们真能干,这么一场大雨,渐渐地小了,有信心把这变化读好吗?一起试试(齐读)
雷雨后
1、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彩虹插图)出示“彩虹”卡片,一起读。
一(条)彩虹(引导学生使用量词)。
把彩藏起来,这个字还认识吗?开火车读读。
2、雨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默读7、8两段,想象一下。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雨后的景象?(指名说,说完读)
4、好美啊!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景色读给大家听吧!(齐读)
5、小作者先从天空中写起,再写书上的蝉和蜘蛛,最后写到池塘里的水和小青蛙,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我们随着小作者一起再来欣赏一下雨后的美景吧!(配乐齐读)
6、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景中一样。雨过天晴,经过大雨的冲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你在雨后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同桌交流一下,一会,请我们的小作家们来说说。
7、哪位小作家想说说你看到的美景呢?(指名说)雨停了。
小结:我们班的小作家还真不少。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你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8、填写表格。感受雷雨
四、写字
1、刚才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认字,现在我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垂、乱、压3个生字)
2、请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哪些笔画容易出错,可以提醒一下大家。(指名说,说完书空。)
3、请和老师一块写写这几个字。(范写、生书空)
4、在你的课本上临写两个。要求:写完一个对照看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的不好,再写第二个。(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
今天的教研活动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教研组长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和神话故事,如何利教好这些教材,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目的。是啊,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是其中所蕴藏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用好这些教材!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绘,道理是抽象的概括。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寓言教学要掌握两个要点:一个是感受形象,一个事揭示寓意。低年级学生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听了潘思思老师的《揠苗助长》,我感觉潘老师在感受形象上做了一番功夫:
1.领会寓言里形象的语言。如“焦急、喘气”等。
2.用朗读增强形象的鲜明性。
但是,在揭示寓意上潘老师只是以一个词“急于求成”轻轻带过。事实上,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人或者现象。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过程,从而理解寓意。我觉得可以这么做
1.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读着农夫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农夫的急于求成、农夫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结果就是白费力气便一清二楚了。
2.从分析精警句子中揭示寓意。
寓言中除了形象性语言外,还有理智性、概括性很强的语言。揠苗助长里就有这么一句话,学生找到了,寓言的本意就轻松揭晓了。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禾苗的生长规律,那么农夫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寓意就轻松化解了。
3.在联系实际中升华寓意。
寓言讲完后没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只是对故事内容和寓意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明。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室可以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然后问学生是否也能够从生活中恰当地举出例子,如果能则证明他们对所学的寓言寓意掌握的深刻和准确。
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寓言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寓言故事形象和所蕴含的寓意出发,努力研究和实践,找出适合学生理解和认知的方法来教学,只有这样,小学语文的寓言教学才会有所收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28课《丑小鸭》。(板书课题)。谁愿意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板书:丑小鸭、白天鹅。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研究研究丑小鸭是怎样长成白天鹅的。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26页,用心读1、2自然段,从中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
二、了解丑小鸭成长的过程,品读课文。
(一)丑小鸭的样子
1、找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哪一句是描写丑小鸭的样子?)
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2、板书: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你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
3、学生试着背诵。
(二)变成天鹅的样子
1、(丑小鸭长成天鹅时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这些内容?)
学生回答。(第七自然段)
(请小朋友读第7自然段,从中找出描写天鹅的句子。)
2、指名交流。
学生找出: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向前边那样,我该把哪些词写在这?)
板书: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3、指名读,读出天鹅的美丽。(试着背诵)
4、小结:
天鹅小时候看上去是一只很丑很丑的小鸭,它的毛灰灰,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长大后变成了天鹅,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学生连起来)
(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
1、导语:丑小鸭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多么令人高兴和欣喜呀!可是这个过程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丑小鸭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遭遇了哪些苦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板书:咬、啄、讨厌
我们读这句话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同情、可怜)
同情她什么?(对,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读书)
小黑板出示: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2)小姑娘“讨厌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不给她吃的、当丑小鸭做到他身旁的时候,会踢他,拿赶鸭的棍子打他……)
(3)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讨厌他。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
(4)丑小鸭感受是什么?(孤独、伤心、难受)
你来读读
3、学习第4自然段。
除了这些,丑小鸭还有哪些不幸的经历?)
(1)指名交流。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板书:讥笑追赶)
小黑板出示: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还有谁会怎样欺负他?我们比比看谁用的动词好。)指名说。
(2)动物们的讥笑和欺侮,使小鸭要忍受一天的饥饿不敢出来。他该多难受啊!丑小鸭的心情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4、学习第6自然段。
丑小鸭还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学生找:天越来越冷了,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读)
看来丑小鸭遭遇的苦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动物和人给她的伤害,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折磨。(让学生总结后再找人重复一遍)
5、整体读3-6自然段。
这该是多么难受呀,多么令人伤心吧。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丑小鸭成长的艰难的过程,带着对丑小鸭的同情、热爱,再来读一读3--6自然段。
(1)教师引读3、4自然段。
(2)秋天到了,树叶黄了,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对丑小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梦,女生把这个梦读一读。男生带着这样的梦想,读第6自然段。
(3)忍受这么多苦难的丑小鸭终于长成洁白美丽的天鹅了,这多么令人欣喜呀!请同学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6、延伸。
(1)了解了丑小鸭艰难的成长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也许你现在不美丽,但经过你的努力,你一定会变成最美丽的人。
也许你还不优秀,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很优秀,只要你不放弃。
同学们如果有人说你丑的时候,不要伤心,你要坚信自己通过努力,多读书,用知识和智慧充实自己,你会变成最美丽的人。)
(2)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来形容一个人发生的令人惊喜的变化。
三、欣赏: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版本的《丑小鸭》的录音。大家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在享受美读的同时,还会让大家了解到更多丑小鸭变成天鹅的知识。
播放录音。
四、链接。
读得美不美?《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请小朋友们看课后链接,他还写过:有谁读过这些故事的举手。
安徒生的童话确实写得很精彩,没有读过的小朋友一定找来读一读。
(有时间指导写两个字)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经验和事例,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还能找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以及会计算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格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感知并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计算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其中计算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比较成功.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火车、钟、摩天轮、船的动态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具体实例,并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平移与旋转现象,以加深对平移及旋转的理解。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肢体现场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座位上做向左向右平移和原地旋转一圈,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图形的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鸭子游泳的动画,引出认知难点——鸭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在鸭子上找到对应点,数对应点的距离,让学生明白鸭子上的每个点都平移了4格,从而知道鸭子也是平移了4格,进而让学生总结出数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需要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找对应点数平移格数这一环节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但纵观课堂,我觉得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妥当。
双江小学二年级数学组 何云丽
我设计了《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
一、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
2、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3、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二、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1、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2、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3、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三、改进调整:
1、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2、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3、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联想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的学习有现实的意义。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是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4、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部分的“合作探索”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雷雨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雷雨特等奖课堂实录05-31
18二年级下册雷雨06-22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09-21
二年级下册《雷雨》评课稿11-12
二年级下册《识字7》课堂实录10-28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九年级下册)09-24
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课堂实录06-26
雷雨二年级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