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精选7篇)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篇1

我国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阐述。“两办”转发的文件对指导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文件再次明确了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自治性质。在新的时期,如何推进社区自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敏感性、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大问题。近两年来,在国家民政部和各城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与领导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效显著。但应当指出,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进行的,社区发展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强行政性特征;而在推进社区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方面力度较小,许多地方重视不够,距离在社区内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差距还很大。这方面的经验总结也较少。

十分可喜的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在推进社区自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早在1999年底,潍坊街道就在源竹居委会进行社区自治的试点,在居委会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取得了经验;今年又在14个居住社区推进居委会自治的实践和探索。最近,潍坊街道成功地召开了居委会民主建设推进会,会上交流的12份材料,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潍坊街道在推进居住社区“四自”建设、扩大社区民主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成绩可喜,方向完全对头。在潍坊,我们看到了居委会一班人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居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居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居民与居委会的关系密切了,居委会的工作也比过去好做了。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潍坊街道的社区自治实践初战告捷!总结潍坊街道社区自治的初步实践经验,以下几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第一,街道领导班子对居住社区自治方向的正确把握和指导,是推行居住社区“四自”实践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在新时期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城市社区自治模式,目前尚没有规范、现成的条文和成熟的经验。潍坊街道的领导坚信社区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大方向,不仅勇于实践,敢于冒风险;而且善于实践,加强指导,特别是注意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四自”建设中的作用。为加强社区的党建,街道选派了惟一的党员硕士到源竹试点小区担任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探索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关系,保证社区自治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推进。实践证明,居民区的党组织和党员是推进社区自治、扩大社区民主的组织保证和主导力量,在社区民主建设中起着政治导向作用。

第二,居委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居住社区推行社区“四自”的重要保证。潍坊街道从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发展、治安、调解、社会保障和市政管理五个工作委员会,将社区中能力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吸收进各委员会,形成工作网络,并为每一个委员会配备一名“社工”,制定了“社工”管理制度,对“社工”的应聘条件、资格,“社工”的义务和权力、考核和奖励、工资和津贴以及日常管理都做了规定。委员会和“社工”议行分离,责权分明。五个工作委员会和“社工”制度的建立,大大调动了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同时,保证了街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正常运转。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推进社区自治的有效方式。

第三,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新班子要树立自治意识,要有群众观点和民主作风。潍坊街道新的居委会一班人已经开始树立民主自治的意识,注意改进工作作风,从过去习惯于自上而下、行政性的工作方式,开始向上下结合、倾听居民意见的群众工作方式转变。对社区中发生的关系社区居民利益的事,注意听取居民的意见,由居民民主决策。碰到与政府职能部门矛盾的事,居委会也敢于维护居民的利益,代表居民与有关部门对话,求得合理解决,让居民满意。

第四,社区自治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潍坊人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居民关心的事做起,在为民办实事中体现以人为本,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思想和原则,不仅使居民满意,而且通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在组织各种活动和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各种问题中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收到很好效果。在这方面,各居委会都有许多生动的事例。二

如何将社区居委会的“四自”建设引向深入,使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使更多的上级领导机关改变传统的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支持和发展社区自治?又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区自治模式?是我们应该认真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社区自治问题上要克服以下几点模糊认识。

第一,居委会实行民主选举不等于已经实现社区自治。大家都知道,社区是特定地域人群组合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所谓社区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社区居民拥有的自主和自决权,是一种依法自治,也可以说是有限自治。居民在本居住区内,应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积极参与本社区各项事务的管理和建设。

然而,由于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我国目前的街道和居委会这类行政社区,表现为很强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特征,社区自治很不发育。多年来,居民委员会实际上已经成为街道的一条腿,成为政府的延伸组织,距离社区自治越来越远。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特别是沈阳、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岛、杭州、石家庄、海口等城市的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积极推行了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取得了成功,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建设的发展。但应当指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仅仅是实行社区自治的第一步,尽管这是关键的一步,但它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社区的民主自治,我们应对社区自治的本质内涵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我们认为,社区居民自治的标志除社区居委会组织由居民选举产生外,尚包括:(1)社区居民应自行管理社区的事务,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宜;(2)居委会自行管理社区财务,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帐簿,公开管理,接受社区成员的民主监督;(3)自行开展社区服务和其他各种社区活动等。由此可见,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并不等于社区自治的全部,更不等于已经实现了社区自治。

第二,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社区自治还有很长一段的路程要走。应当指出,从实行自治的角度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刚开始起步,许多地方的领导对社区自治的认识十分模糊,不够重视。笔者曾经问过一位全国著名社区的某街道党委书记,你们这里的社区自治是怎么进行的,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她回答得很干脆,“没有”。三年前,笔者在一次上海召开的社区发展研讨会上说过,中国的社区建设将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行政化推进阶段;二是半行政、半自治阶段;三是社区自治阶段。从实现社区自治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发展尚处于第一阶段。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现在三年多过去了,社区自治的推进仍较缓慢,缺少行动和有力措施。因此,从社区的本质理念来看,不能过高地估价我国社区建设的成绩,要认识实现社区自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同时,笔者认为中国有许多城市(特别是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实行社区自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社区自治实践的步伐可以跨得更大些,推进的力度还要更大些。

第三,实行城市社区自治的难点在那里?阻力来自何方?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有关法律就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长期以来,城市政府似乎淡忘了居委会的自治性质,特别是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管理权力的逐渐下移,上海等地实行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居委会作为“四级网络”,成为地地道道的政府延伸组织。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居委会帮助政府承担了大量行政性的工作,居委会成员的主要精力是在做街道和各政府职能部门交办的事,以及应付各种各样的会议。在这一背景下,居委会距离社区自治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居委会虽然已经进行了民主选举,但难以推进民主自治的体制性因素。它说明,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尚缺乏社区居民自治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居民自治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来自于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此外,从社区居民自身的情况来看,观念陈旧,自觉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居民心目中,早已不把居委会当成一级自治组织了。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作为“单位人”,由单位包揽了职工的一切,居委会被当成地方基层的行政组织;转轨时期,许多居民的“单位人”观念并未向“社会人”转变,或是刚刚开始转变,但要有一个过程。广大居民并未认识到社区居委会是居民实现民主权利的基本组织,参与意识薄弱,这同样是推行社区自治的一大阻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一班人正是对以上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大胆、稳妥地进行社区自治实践和探索的。为保证居委会“四自”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居委会“四自”建设的指导力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潍坊街道成立了基层工作指导小组,由街道主任担任组长。他们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季度指导的具体要求;在各居委会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建章立制;及时总结各居委会推进社区自治的经验,组织交流;同时,举办培训班,按“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对专职的“社工”进行系统专业培训,还聘请专家对社区自治的经验进行点评和理论总结,收到良好效果。三

从上海潍坊街道和全国许多城市(如沈阳、南京、武汉等)开展社区自治的实践来看,当前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政府让渡空间,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的土壤。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让出部分权力,使社区的自治发展有一个基础条件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这方面沈阳市东陵区泉园街道在推进社区自治中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他们在街道进行大胆的改革,简政放权,为居委会推行社区自治积极创造条件:一是还决策权,让社区居委会有自主决策本社区事务的权力;二是放财务权,将社区的自有资金、经营收益、各级拨款等全部交给社区自行管理、支配;三是交拒绝权,对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事项和向社区摊派的负担,社区组织有权拒绝;四是给协管权,社区具有协助有关部门管理的权利,但同时,要按费随事转的原则,给社区组织一定的补贴;五是给监督权,街道办事处定期听取社区组织的意见,妥善解决社区居民反映的意见和问题。泉园街道实行的“五权下放”,大大调动了居委会和居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社区自治的发展。我们要像“沈阳模式”那样给社区居委会松绑放权,大力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的土壤。潍坊街道为推进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建设,则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内部配套改革。一是淡化街道科室,与居民区的五个委员会相对应,设立了五个专业委员会,并合署办公,实行综合管理;二是加大费随事转的力度,对一些街道布置的阶段性任务,街道给居委会配备人、财、物的投入;三是在街道设立了社工站,加强对居委会“社工”的管理,并组织对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向居委会等推荐社工专业人员。潍坊街道的做法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发挥社会中介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社区自治的良性机制。社会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提高社区“四自”能力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对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进和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权益,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转型时期,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十分必要和迫切。应当指出,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很不发育,虽有一些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转制的社会中介组织,但大多仍然依托政府进行运作,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使现有的中介组织真正进入市场、进入社会,发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应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新的社会中介和社团组织,政府应承认其独立的法人地位,鼓励其依法自主地开展公益事业。潍坊街道所在的浦东新区政府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立起来的新型城区政府,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特点。新区政府比较重视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企业性质)和社团(主要是工会、妇女、志愿者等组织)组织。位于潍坊街道社区内的嘉兴大厦联合工会的成立和运作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这座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厦有70多家公司和机构入驻,1999年在成立大楼党支部的基础上,由大厦开发商牵头,街道工会、大楼投资主体和入驻企业三方共同组建了大楼联合工会。这种“大楼模式”的工会组织具有跨行业、跨企业、属地化(社区化)、非行政化的特点,是工会组织的新创造,是社区社团组织的新发展。大量中介和社团组织对转变新区政府职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完善社会化服务,发展社区自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健全社区组织制度,强化居委会组织自身的自治功能 健全的组织制度,特别是居委会组织制度的创新和主要“领导人”的自治意识是实行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潍坊街道推行社区自治有一套健全的组织制度,各社区居委会一班人认识到自己是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组织的领导群体,是社区居民的代表和“领袖”,理应代表群众的利益。居委会自身要树立“民主自治”意识,要经常了解和关心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居民的知心朋友,帮助居民排忧解难,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难题。要在工作中注意走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多与居民进行情感交流,千方百计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街道率先试点的14个社区居委会都从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出发,不断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取得明显成效。源竹小区党组织为充分发挥居委会和社区中各类组织的作用,还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决策建议制度,即将居民区党组织讨论议定的决策方案以决策建议的形式向居委会推荐,居委会采纳后在居民区付诸实施;二是联席会议制度,即每月的党总支、居委会和“社工”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讨论社区重大事务,把握工作方向;三是工作例会制度,即每星期二早晨的党总支、居委会坐班干部和社工的碰头会,交流工作情况,了解工作全局。潍坊街道的社区自治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与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和“社区领袖”自身的依法自治意识以及民主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

第四,大力提高居民的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自治意识的增强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根本保证。我们通常说的“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是指社区的事应由社区居民大家来管、大家来办。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认同于“单位”,习惯于“单位”,而所有的“单位”都是国家管的,政府管的,“单位人”虽然居住生活在社区,但有问题总是去找“单位”,找政府,没有想到去找居委会,更没有想到社区的事由社区居民自己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企逐渐分开,政社逐步分离,但进展比较缓慢。在这一大背景下,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单位”和政府的观念并没有根本改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意识并没有树立。同时,从居民的整体素质来看,无论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或是在守法的素质、社会公德的素质等方面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大力提高居民的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怎样提高居民的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潍坊街道的经验是开办市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如组织“老年人读书会”、“人与自然系列讲座”、“知法守法法律报告会”等,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组织居民自下而上制订市民公约、社区守则,引导居民依法自治;更多的是在居委会为居民办实事的过程中使社区居民受到社会主义的公德教育。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篇2

●新华辖区属于瓦房店市非城市中心区, 居民区多为开放式小区, 居民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安全基础设施较差。

●以辽南、亿达两个家具市场为主导, 使新华地区成为瓦市主要的家具销售集散地, 因此消防安全责任重大。

●由于受地势地貌的影响, 小区内道路与居民生活区域有不同程度的高度落差;很多居民楼房都是依山而建, 山体滑坡防护问题亟待解决。

●新华街道老旧小区、平房区比重相对较大, 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 配套的消防、交通等设施相对落后。

●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 现有山林总面积150亩, 山林防火任务很重。

2009年4月, 新华街道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随后, 街道印制下发3万余份《致辖区居民一封信》和安全知识手册, 向居民介绍安全社区理念;制作1 000余块安全知识温馨提示板、140多块社区安全宣传板安装在居民住宅和辖区的不同位置, 并建设安全文化广场、安全文化一条街, 在辖区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针对不同人群, 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培训, 增加居民的参与度, 如针对机关人员重点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方法的教育培训, 提高安全社区创建的指导水平;针对社区居民开展家居安全、交通安全等宣传教育, 提高了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针对老年人、流动人口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提高防范意外伤害的意识和能力;针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 组织应急演练,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的能力;针对在校师生进行校园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针对企业和地区社会单位, 加强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有效对接, 将行业规范与创建标准有机结合, 提高安全社区创建整体水平。

在创建过程中, 街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诊断, 并依据风险辨识与评价确立了重点问题、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通过社区诊断, 确立了工作场所、消防、交通等6大类共22个促进项目, 其中护栏工程、山体防护工程、居民平房区防火安全等为重点促进项目。

护栏工程安全

由于地处丘陵地带, 受地势地貌的影响, 居民住宅小区部分建在山坡上, 造成小区内道路与生活区域产生一定平面落差。护栏等安全设施未能及时配套, 对居民户外活动时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街道先后组织有关人员, 对辖区内地势有落差的小区道路和居民楼前后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对道路两侧及小区内有平面落差的部位, 需安装、改造和修缮的地方, 需安装改造护栏的具体部位都登记在册。根据排查结果, 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人员征求了居民代表、新华地产开发商、轴新综合服务公司的意见, 考察对比3家施工单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2009-2011年, 逐年投入资金安装防护栏。并在实施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加强同市政职能部门的协调, 跟踪监督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项目的落实。安装改造防护栏共3 500延长米。已经安装好的护栏, 有物业管理的由对应的物业小区管理, 没有物业管理的由所在地居委会和志愿者看护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及时处理。

项目实施3年来, 辖区居民在小区户外活动伤害发生率有较大程度下降, 从2008年的6起9人, 下降到2011年的1起2人, 分别下降了83%和77%, 得到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山体防护安全

辖区内现有边坡型山体面积达到2万5 000m2, 由于地质环境及内外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和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加, 造成了此类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存在, 在2万5 000m2山体中, 共有地质灾害隐患12处, 其中发生过崩塌2处、滑坡4处, 这些地质灾害点多位于居民区附近, 尽管没有发生伤害事故, 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街道协调地质部门对山体的部位和地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对区域内2万5 000m2的山体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缜密的实地勘测与论证。对经过调查论证和已发生过滑坡和崩塌的共6处地质灾害隐患部位, 采用安全可行的治理措施;采用预应力锚索 (防护锚杆) 加挂网喷混凝土联合支护体系, 对2 442m2的山体进行防护治理;在高边坡和边坡岩体区域利用挡墙的形式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提高边坡稳定性。对1万2 600m2的高边坡和边坡岩体进行了挡土墙的安全防护治理;在雨季期间, 协调城建、地质部门对山体变化趋势进行技术监测, 并对监测情况记录备案。

居民平房区防火安全

新华西山园是社区内惟一的平房区, 内有居民544户, 共1 360人, 大部分住户尚未安装暖气, 冬季取暖以煤炭、木材为主。居民区内道路狭窄, 坡度较大, 路面坑洼不平, 消防车辆通行不便, 火灾隐患较大。2008年辖区内共发生火灾8起。

街道组建社区志愿者防火巡逻队伍8支, 共有78人;在居民中开展防火安全教育培训, 下发居民防火公约、燃气安全小常识宣传单, 张贴消防法规、消防常识等宣传挂图,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设立防火箱、配备各种灭火器材, 发挥“居民十户联防”的作用, 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对住户密集场所、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的专项治理, 拆除违章建筑, 疏通了消防通道, 清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楼院;制定《居民平房区防火安全应急预案》, 明确火灾发生时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每年组织居民进行一次演练, 在发生火情时, 做到及时开展有效的扑救和救助工作,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通过开展宣传、培训、演练、检查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消灭了重大火灾隐患, 一般火灾隐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西山园辖区居民的消防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形成了西山园全社区居民关心消防、支持消防、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 2011年全年平房区没有发生火灾和人员伤害事故。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感 社区居民 信息不对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31-05

据2012年《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开展的“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44.3%),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35.3%),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28.3%),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23.1%)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21.9%)。而且,在“当前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81.8%),社会治安(49.0%),医疗安全(36.4%),交通安全(34.3%)和环境安全(20.1%),这五大安全问题也排在了“当前最受人关注的安全问题”的前五位[1]。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食品安全俨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降低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工业和管理部门的信心,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妨碍食品工业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2]。

从安全文化角度讲,公众的安全素质包括风险感知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安全首先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和生命条件的无忧和放心,是对自己前途与未来的一种自信,安全又是客观存在,是具有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的保障[3]。而面对目前存在已知的、未知的安全问题的食品消费市场,面对已经或正在失去信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面对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政府监管部门的滞后,普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感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消费者对食品购买行为、对食品安全意识等方面入手,对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发现民众关心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及探讨解决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多社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上海市杨浦区3个社区作为抽样单位,分别随机抽取8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55人。

1.2 调查方法

在进行预调查之后,我们对问卷做了优化,最终形成了《居民食品安全感调查问卷表》,在填写调查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现场解说,居民无记名填写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最后由调查员逐项认真审核。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食品安全关注度、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等方面,以此评估上海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感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样本量为255例,有效样本235例,有效率为92.2%。调查的居民年龄结构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的新规定:18岁至44岁为青年;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见表1。

2.2 调查对象食品消费行为特征

2.2.1 主要购买场所

消费者购买食品的地点选择与购买情况能够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感。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对“大型超市”购买食品的比例最高,占样本总数的84%;选择“菜市场”的居民有125名,占样本总数的53%;选择“便利店”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27%;选择“路边摊”的人数最少,占样本总数的17%。因此可以看出在选择购买场所上,大型超市和菜市场由于管理规范,能够让人们放心,因此成为人们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如图1所示)。

在选择购买场所上,大型超市和菜市场相对来说,不仅因为其环境较为良好,管理较为规范,而且上海提供超市免费班车等利民便民服务也鼓励居民去大超市购买食品;上海市实行《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来,临时摊点受到了制约,而且由于临时摊点多数没有正规的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在食品安全和管理上本身存在着未知性,因此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比较理性,很少选择其作为日常消费点。

2.2.2 购物关注点

食用品质指食用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感觉到的或对食用者健康能产生影响的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食品的感官品质,后者主要包括食品的卫生品质和营养品质。通常包括食品卫生、营养、感官、包装、价格、品牌、产地等方面,这些也是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关注需要关注的。统计结果显示,居民对不同食品的关注重点不同,对于生鲜食品,居民首要关注的是其营养品质,其次分别是产地、感官、价格、认证标志说明及品牌;对于熟食制品,居民首要关注的是其营养品质,其次分别是感官、品牌、价格、认证标志说明及产地;对于休闲食品,居民首要关注的是其感官,其次分别是营养品质、品牌、价格、认证标志说明及产地;而对于乳制品,居民首要关注的是其品牌,其次分别是营养品质、产地、认证标志说明、感官及价格。(见表2)

食用品质是食品质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是追求品质的时代,食品品质决定一个食品产品的价值及分级,而一个好的品质即能铸就一个好的品牌。根据统计结果,居民对于食品的卫生及营养品质更为关注,而且居民比较关注品牌,对一些知名品牌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选择我行为,因为通常情况下,知名品牌经过规范的检验认证,在食品安全方面更有保障,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而从统计结果看,是否有规范的生产许可标志却被居民忽视了,生产许可标志不仅表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已经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验和审核,而且还有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和承诺。消费者应该充分重视认证标志,这样不仅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更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

2.2.3 居民遭遇问题食品的应对方式

在面对假冒伪劣食品时,消费者与生产经营厂商直接交涉协商和解的比例高达52%,拨打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12315”进行投诉的占比24%;但是如果遭遇食物中毒事件时,消费者直接拨打“12315”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数的41%,与生产经营厂商直接协商的比例为33%。遭遇假冒伪劣食品与食物中毒的消费者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的比例分别为9%和18%,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自认倒霉的人数相比几年前有明显降低,分别为10%和8%。而选择拨打专门受理食品药品事件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的比例最少,均为5%。(如图2所示)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人们在应对问题食品方面表现地更加理性。如果遭遇假冒伪劣食品,消费者多数会与生产经营厂商直接交涉协商和解,通过赔偿或补偿其他损失等方式解决。但是如果遭遇食物中毒事件时,多数消费者会直接拨打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全国统一开通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专用电话进行投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可能终止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其实除了工商部门开通的“12315”外,早在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全国就开通了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建立了一体化的投诉举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得知,“12331”热线的群众知晓度还有待提高。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但是消费者协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问题鉴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劣势,尤其是对备料留样的检验还需要再请相关鉴定部门进行鉴定,缺乏时效性。

2.3 调查对象的食品安全意识

2.3.1 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评价,选择“非常好”的居民0人;选择“好”的居民占样本总数的9%;选择“一般”的居民占样本总数的48%;选择“较差”的居民占样本总数的33%;选择“非常差”的居民占样本总数的10%。(如图3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持负性评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失去了信任。然而,事实上当下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是趋于稳定,处于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状态,这就说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信心亟待提高。

2.3.2 生产环节最大隐患

食品生产链涉及食品的种/养殖环节、生产加工环节、运输流通环节、包装环节和消费环节等。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最担心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比例高达79%;其次是“种植养殖环节”,比例为70%,“运输流通环节”和“餐饮消费环节”分别占比为“38%”和“32%”。(如图4所示)

由于目前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食品生产链涉及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从食品原料的种养殖、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包装、销售,甚至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无论是生产中还是管理上都可能引进危害因子,因此食品不安全因素可能会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如今,人们不仅对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大量的“小作坊”充满怀疑,而且连续曝光的跨国食品企业存在不规范加工操作更是击垮了人们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因此调查中显示,人们对“生产加工环节”最为关注。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加重,人们对于食品的源头,即种养殖环节也日益关注和担忧。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覆盖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所有方面,不仅需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追踪,而且还要从餐桌到农田有溯源的能力,同时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节的安全技术,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对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至关重要。

2.3.3 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纵观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隐患表现在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三方面。而其中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过期、以次充好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比例高达75%;其次是“农药残留”,比例为68%,“食品过期”和“以次充好”分别占比为“40%”和“37%”;“微生物污染”最少,比例为“34%”。(如图5所示)

由于媒体的误导、大众的舆论,导致居民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心远远超过对“微生物污染”的担心,然而事实上,食源性疾病才是当今食品安全的首要难题,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中,又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高达98.5%,因此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才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的因素。其次是由于化学性污染引起的危害,其中包括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生产中产生的一些危害物质等。而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使用规范,是完全安全的,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些是由于在食品中运用了非法添加物或违规使用了食品添加剂,使得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而食品过期和以次充好完全可以通过看食品保质期及产品品牌、标签来避免。因此可以看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误区恰恰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加强政府风险交流的力度,媒体正确报道和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2.3.4 对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消费者在选择监管主体一致选择了“政府部门”;同时认为“食品行业协会”的人数排第二,接下来依次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自身”。(见表3)

毫无疑问,政府监管当前仍然是我国食品安全方面最权威和最主要的监管力量;行业协会作为半行政化的社会团体具有其高度的专业性,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4];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保证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强调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因此企业对自身产业链安全监管也非常重要;消费者协会等作为行业性的民间社会组织,为消费者的权利维护充分发挥着自身优势,也已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上面。最后作为消费者自身,居民食品安全社会性监管的理念还不够强,这说明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主动参与意识还不够强。我们应积极投身于食品行业的监管中,因为食品安全是全民之事,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良好的食品消费氛围需要从人人做起,从自己做起,消费者的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监管提供必要的补充,还可以起到监督和约束食品企业的作用。

3 消费者食品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讲的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不亚于对食品健康的危害。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不仅受到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对国内食品安全环境的过度担心也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3.1 食品安全事件对居民食品安全感的影响

继“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犯罪事件的发生之后,使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公共管理能为信任度下降,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已经受到公众质疑[5];“速成鸡事件”、“福喜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中涉及到一些知名的跨国大企业,更是让消费者对企业的诚信及生产管理能力丧失了信心;加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碎片化了解大大提高了心理恐慌,尤其是媒体报道时大多集中对事件危害性的报道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造成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惧不断加重。

3.2 信息不对称对居民食品安全感的影响

当下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趋于稳定,处于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状态。但是在消费者的印象里却有“我们还能吃什么”这样的疑问,这就说明了我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状况的误解还是很深,许多事件对健康并不足以造成危害,但产生了过度的担心。例如调查中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心明显高过“微生物污染”,事实上,微生物污染才是食品安全隐患的头号危险因素;另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零风险,而实际上零风险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种种这些认识误区更是加重了人们对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的危机意识。

4 提高社区居民食品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给食品安全领域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一类是食品安全风险事件[6],这类事件如果有政府的有利监管和惩罚,企业的诚信经营和管理,个人的科学认识与维权,是可以有效避免的;而另一类则是食品安全舆情事件,这些舆情事件中杀伤力极大的一类称之为“谣言事件”,这类事件看起来虽小,但却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和信任。而信任是一种易碎品:它的建立需要耗费长期的努力,破坏却可能只在一瞬之间。一系列风险事件也动摇着公众对于政府和企业的信心。因此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首先,长期食品安全信任是基于制度信任和能力信任。一方面政府为提高整个社会食品安全信任,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司法打击和风险排查,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民众公布。如果一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在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能够快速回应、迅速监管、公正查处、主动发布,那么公众对这家机构的信心则会较高。消费者通过信任政府,可以大大提升食品安全感。

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得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需要规范生产工艺操作、严格生产过程控制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通过正面品牌形象宣传增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企业行为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事件后,为恢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政府与企业需要及时提供可信任信息。

第三,消费者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科普活动,增强食品安全认识,提高对伪劣食物的辨别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应处理,并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另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危机发生时,媒体应配合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应对办法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对公众产生的惊骇、愤恨及不满情绪进行疏导,使不利的社会言论转向有利于应急处置、有利于社会安稳的准确方向开展。

最后,为实现消费者“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的目的,我们急切需要强化食品安全的公众科普,我国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机制,政府、专家、协会应该多开展互动式的风险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以免“风传”误导消费者。还需建立一个民间的、能专门提供科学知识的交流平台,这也是公众所期待的。例如建立交流网站等,让政府、企业、专家、百姓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信息得到“统一”,这样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执行[7]。

5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问题,是上能牵动政府,下能影响百姓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感,需要政府部门在法律制度及工作职能上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及评价体系,控制和削减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食品生产企业通过生产管理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的运转机制,有效规范食品公司的出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更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和全社会食品安全的整体素质。总之,实现“危机干预向危机预防”转型的目标,才能切实增添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感。

参考文献

[1]http://finance.eastday.com/economic/m1/20120706/u1a6685417.html,2012-07-06.

[2]张立钢,程涛,赵玉红.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有效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J].食品安全导刊,2009,5:30-31.

[3]陈功,刘菊芬等.安全与人口安全:概念的发展与讨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02):1-12.

[4]张晟.高校学术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研究-基于无锡地区部分高校学术的实证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5]王二朋.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毛群安.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25.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篇4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行带队教师指导下的团长负责制,团长对本实践团团队成员的人身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团长须督促所有团队成员认真执行以下安全条例,所有成员应主动服从团长的统一安排,切忌擅自行动。

1.活动期间必须以团队为单位,禁止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不单独去陌生或偏僻的地方;夜间不单独出行,防范抢劫、诈骗等事故的发生;

2.不去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等)易发地及各种疾病感染高发区,不要在暴雨,高温、高寒等天气下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3.准备必要的药品、充足的饮用水,高度警惕甲型H1N1流感、外伤等情况发生,注意带足御寒衣物;

4.严禁去治安状况差的场所活动,在野外活动时严禁夜间出行;

5.出行在外时注意文明举止,了解并尊重实践地的风俗习惯,尽量避免与陌生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交通意外的发生;

7.在乘车、乘船及外出时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

8.严禁在野外进行危险性活动;

9.确保饮食安全,不喝生水,不在小摊小贩处购买食品或就餐;

10.实践队员在寒假实践活动结束后返回各地时尽量结伴而行,单独返回的同学应特别注意安全,抵达目的地后主动向团长汇报。

共青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委员会

创建农村安全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篇5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安全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措施之一。牡丹区通过创建农村“全国安全社区”,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村居民文明素质,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2007年初,牡丹区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把创建“全国安全社区”作为改善民生的实事,采取试点创建、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国安全社区” 创建活动。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已全部通过“市级安全社区”验收,有5个已通过国家安全社区验收,其中吴店镇作为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国家农村安全社区,其创建经验被写进了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牡丹区被确定为全国安全社区济南支持中心成员单位。今年,西城办事处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标志着牡丹区基层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能力达到相当的水平,也为全区整建制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牡丹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全民安全意识提高

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牡丹区委、区政府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分期举办村级安全员培训班,对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的安全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媒体上开设“安全生产教育”专栏,广泛宣传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各类安全知识;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进村居、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的“五进”活动;编印安全宣传资料、安全挂历、安全手册,分发到各单位、企业和居民户;在农村成立了安全生产曲艺宣传队、秧歌宣传队,将安全常识编成唱词,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文化,提高了当地群众对各类伤害的感知和防范能力。

在吴店镇推行“四个一”宣传工作法,即学校每周上一堂安全课,企业每周观看一次安全教育片,行政村每周组织一次群众安全知识培训,包村干部每周制作一期安全板报,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防触电、溺水、火灾、交通安全、卫生健康、防盗等相关生活安全知识,营造了人人讲安全、论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吴店镇安全教育促进委员会本着“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排查梳理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和应对措施,校长与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有关校园安全的目标责任分配到人,年度考核成绩与教职工评先树优挂钩,有力地调动起全校教职工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现在,镇中学全校900余名师生在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能够仅用短短的1分钟10秒,从三层的教学楼教室就能全部安全撤离。

目前,在吴店镇,街道畅通了,隐患减少了,意外事故降低了,庭院整洁了,“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不见了,各类传染疾病减少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和睦多了。据2010年《牡丹区安全社区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吴店镇居民对火警电话、交通肇事电话、医疗急救电话正确认知比率分别由61.4%、47%、30.5%上升到91.7%、87.8%和90.3%。能正确认识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比率由46.3%提高到了85.6%,居民懂得安全用电、用天然气的比率分别由53.6%、58.7%上升到96.5%、97.2%,对消防知识的知晓率由54%上升到94.5%。

2、“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双基”工作进一步深入

2007年以来,牡丹区积极吸纳先进安全理念,以创建安全社区为平台,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健全四级监管网络,将监管关口前移至村居、企业,把监管重心下移至居民户、九小场所,实现了安全监管的“无缝隙、全覆盖”,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安全社区创建,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预防事故与伤害的新路子。

牡丹区将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构建网络化监管体系相结合,与全省开展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互通互融,相互促进。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配备了3—5名专职安监员,配备了安全生产执法车辆,成立了14个执法中队,乡镇办事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达到96人;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措施、有台账的“五有”要求成立了村级安监站,由支部书记兼任安监站长,各村居每个月都在安监局和乡镇安监办的指导下,针对本区域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居民区进行安全检查,并按照程序落实隐患整改措施,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区乡村(企)三级联动”的安全监管新格局,使村居、企业等基层安全监管工作形成“有人抓、按章抓、持续抓、抓得好”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村居安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3、“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社会持续稳定

为制定切实的伤害预防计划和策划安全促进项目,吴店镇成立了10个安全工作组,开展了社区危险源识别及事故与伤害风险评价,确定安全促进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已开展了消防安全、学校安全、治安稳定、生产场所、卫生健康、道路交通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成立了推进委员会,建立了工作制度和推进目标。

吴店镇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引导辖区企业加强调度、督查,重奖重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同时,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投入,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彻底整改。指导企业严格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和劳保待遇,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及时配发标准的工作服、劳保鞋、安全帽、手套、口罩等,花重金装配、改进除尘设备和设施,努力降低职业危害,杜绝环境污染,实现职工、企业和环境的和谐。目前吴店镇各企业每年为农民工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查体,全镇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无一例职业病患者。

省际公路刘民路贯穿吴店镇境内,吴店镇集贸市场就在刘民路的两侧,小商贩及前来购物的群众大多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常常不顾路上疾驰的汽车,自顾自横穿马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镇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出动宣传车在各行政村(社区)宣讲交通法规,印发宣传资料,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在主要路段悬挂警示标语;在政府驻地、集贸市场、学校附近施划道路交通线,设置交通标志、标识、减速线,交通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在农村,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真空地带”。吴店镇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制定了综治特派员制度,按照“一村一员、一岗双责”的原则,从全镇干部中筛选考察39名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和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综治特派员,派驻到村(社区)指导农户如何防盗、如何报警、如何避免意外伤害等。各村(社区)组织建立了治安巡逻队,配备警棍、强光灯、喊话器、袖章等巡逻装备,坚持天天巡逻。同时,全镇配备10部无线对讲机和广播求助报警系统,建立覆盖全镇的“一呼百应,区域联动”无线报警系统,在全镇形成村村联防、配套联动的防范体系。在重点部门、企业等重点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此外,该镇还对镇政府驻地沿街门市推行“五户一岗,门店联防”制度,组织商户轮流值班;各行政村搞好村居建设,完善防范设施,在主次干道安装路灯,有效防止偷盗犯罪现象。

自2007年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以来,吴店镇镇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重点工商贸企业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连续五年保持零事故记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事故逐年呈两位数下降;行政村盗窃牛羊、农机具、“三电”案件均实现零发案。

二、推进“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持续发展的思考

“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推进工作,要以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为平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遇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制定新举措,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全面促进当地社会持续稳定好转。

1、对安全社区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安全社区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理解。牡丹区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在认识上还不到位,认为个人安全、家庭安全只能靠自觉,花费人力、物力创建安全社区还不如招商建项目得实惠、出政绩。认识决定行动,因此,要在提高领导干部对安全社区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上下功夫,认识到位了,才能重视,才能保障物力、人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障安全社区的程序持续推进。

2、策划实施项目灵活性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针对新问题研究新项目,如目前留守家庭的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用电、用火、机械使用、药物使用、出行、易燃物存放等方面事故伤害率较高,其他如治安、恶劣天气、恶劣地形等危害因素也普遍存在;随着城乡楼房的增加,儿童坠楼、突发疾病人群的发现、抢救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家庭小加工、小作坊的增加拉动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农户日益富足,家庭成员沉迷网络、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引发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等等。

3、长效机制缺少保障

安全社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创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有条不紊、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目前有部分单位领导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了政绩工程,通过验收、拿到招牌证书就放手不管了,专职的工作人员被抽调到了其他岗位,相关组织机构成了摆设,各种措施停留在了墙上,群众失去了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三、推进“全国安全社区”持续发展的探索

1、推进安全社区创建仍要以提高安全意识为基础

采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对创建安全社区的正确理解,切实让干部群众掌握查隐患、辩风险、会防范的本领,最大限度减少各类伤害,使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创建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在具体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各类安全生产生活知识融入到戏曲、歌曲、相声、小品、故事当中,利用舞会、晚会、运动会、亲友聚会,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壁画、挂历、年画、对联及各类生活用品,使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地点、时间都能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2、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实施项目

创建安全社区,减少意外伤害,就是通过安全促进项目去实施,因此策划实施项目尤为关键,要结合实际,分析重点,通过摸底调查、专家论证、群众评议,抓住困扰社会安全的突出问题,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安全促进项目、制定持续干预和不断改进计划,认真

组织实施。具体实施项目应围绕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疾病安全和意外伤害等几个方面做文章,以“消除隐患、减少伤害”为出发点去策划实施项目。同时还要做到量力而行,要在增强群众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和群众承受范围内进行财力、物力的投入,去改善各种硬件设施,尽最大努力去改变现有状况。

3、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安全社区建设职责制度 篇6

安全社区定期协商议事制度

1、领导小组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召开,每季度召开一次,需要时可随时召开。

2、参加会议的人员:跨界组织的全体成员出席(涉及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的相关人员)。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商议安全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各职能部门及社区资源、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成果、计划阶段性工作,协商解决建设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重大事项。

3、会议有关议题由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负责,提前通知参加会议人员,以便会上讨论和发表意见。

4、相关人员要根据通知要求,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如不能参加,须向推进办请假。

5、要坚决落实会议精神和各项决议,积极参与推进办公室举办的各种活动,全面开展安全社区工作建设。

6、安全社区推进办公室例会由推进办主任主持召开,原则上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需要时可随时召开。

7、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通报近期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协助策划安全干预项目、组织交流培训、承办安全社区各类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及资料档案工作,管理规范、易于查阅。

建设安全社区事故与伤害监测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交通、消防、工作场所、社会治安、老年人等方面事故与伤害的监测和统计分析,积极落实预防和干预措施,持续改进的实现社区安全,在辖区内的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设立伤害监测点,便于及时准备掌握事故与伤害情况,特制定事故与伤害记录管理制度如下:

1、各安全促进项目小组应及时掌握事故与伤害发生的情况,做好记录和统计。

2、记录内容应具体可靠,数据真实,能够反映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原因、后果。

3、在记录管理中发生问题及时与我街道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联系。

4、每月上报事故、伤害监测记录,力求准确和及时。

设安全社区文件与资料管理制度

一、加强文书档案、图像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保证文书档案、图像档案的及时归档和妥善保管,专人负责。

二、建设办公室负责文件与资料的归档,督促和日常管理工作。对相关资料必须按规定立卷,各工作组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都要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分别立卷归档。

三、坚持各工作组收集保管、建设办公室定期归档制度。

四、归档范围:重要的会议资料,包括文件、会议的通知、报告、总结、领导讲话、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反映主要工作活动的报告、总结、各种规章制度等。

五、建设办公室成员应及时将办理完毕或经领导批存的文件资料,收集齐全,加以整理。

建设安全社区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

1、负责安全社区各项宣传培训工作,并组织落实。

2、根据不同的人群对象设置安全宣传培训计划,开展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的培训活动。

3、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通过宣传橱窗、知识讲座、发放安全社区宣传品、横幅海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

4、安全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全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安全日”等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5、各社区、重点单位作为安全宣传培训点,在办事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类具有自我特色的活动。

6、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及时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包括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和电子资料),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及时归档。

建设安全社区安全绩效评审制度

1、项目安全绩效评审工作在安全社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项目组的评估应写入项目计划中,项目完成后应由项目组撰写评估报告,建设办公室负责检查初评,领导小组最终审核评估。

3、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听取项目组汇报、实地考察等。

4、对各项目的绩效评估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5、各项目组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完善各项安全促进项目,并在下次评估中体现改良的方面。

6、各项目组的评估要及时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包括文本资料、影象资料和电子资料),做到有计划,有记录,并及时归档。

社区安全公约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安全工作,减少安全隐患危害,保护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公约。

1、加强社区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社区消防组织健全,建立和完善社区及区域联防消防组织、各项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及工作职责,消防工作有计划,保障社区能有效开展消防工作。

2、加强辖区单位消防管理。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80%以上的消防重点单位达到“三会一标”建设标准;严格落实公众聚集场所“硬六条”要求,在公共聚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单位积极推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建立建筑消防设施过程监控管理体系,达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结合。

3、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普及消防法规和消防常识,广泛开展消防安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工作,在重大节日期间和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加强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消防技能培训。

4、加快社会化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六位一体抓消防、三防四制保安全”的总要求,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100%的社区能有效开展消防工作;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活动。组织调动保安、巡防等多种队伍参与消防安全检查、巡查。

5、确保火灾形式稳定。社区、辖区单位一般火灾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重特大和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保持火灾形式基本稳定。

6、建立考核制度。我街道将对各社区、辖区单位消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比。

7、加强消防安全自查。重大节假日和火灾多发季节,各社区、辖区各单位要组织进行消防自查工作,对查出的消防隐患要及时治理。

8、组织排查整改火灾隐患。深入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安全活动,重大火灾隐患全部消除,一般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公共设施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一、各社区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二、各社区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社区管理单位应当在危险地段和部位设置必要安全设施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三、各社区要加强宣传,以“爱护公共设施为荣、破坏公共设施为耻”加大对社区居民公共设施安全和思想教育,把爱护公共设施作为经常性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四、不得以任何理由、行为破坏社区公共设施和危及公共设施安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私有物品,按照规定地点摆放私有物品(包括私有车辆),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五、各单位对所属范围内的公共设施负有看护、保护责任,其安全由所属单位负责,单位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对所属公共设施发生安全事故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报告,不得出现瞒报、迟报、甚至不报等现象。对公共安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六、社区内的各类设备、设施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并定期检查维护,保持完好、安全、有效。

七、在社区公共场所举办大型活动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审批制度。公共设施安全由举办方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社区全面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结合社区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社区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执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生产单位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第三条 对在安全生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社区生产单位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由生产单位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处理。

第五条 生产单位下属各单位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主要领导参加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或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应根据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立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日常性管理工作。

第六条 生产单位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带头自觉遵守。督促下属单位和部门,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其业务相应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落实安全目标管理工作。按时制订生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组织对各部门指标完成情况和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组织搞好每年的“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加强对单位负责人、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对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5、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适时组织实施综合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两次以上防火、防盗为重点的单项检查。对单位、部门的抽查,根据需要随时决定,不作限制规定。

6、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要有书面记录,一经发现事故隐患,应及时发出书面整改意见,要求限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实行跟踪督促。

7、按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协调或参与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工作。

8、帮助各部门总结安全生产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及时推广。

9、向各部门通报安全生产工作及情况。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职责

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委员会职责

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是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其职责是:制定安全社区建设规划与目标和安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计划;组织协调社区内外一切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和力量;解决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监督各项目组有效执行工作计划;检查社区内各项安全计划执行情况及绩效评估;组织参加国内及国际安全社区的各类活动。

委员会内设办公室,负责安全社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各项目组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工作场所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收集统计工作场所的伤害记录、汇总各类资料;

3、制定专项的安全社区计划和目标,策划开展安全促进项目,确保社区工作场所安全;

4、评估各项安全促进项目实施成效,并予以持续改进;

5、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社区工作者共同解决社区工作者安全的问题;

6、配合宣传培训工作组,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7、整合及妥善运用社区内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集中力量做好工作场所安全;

8、其它有助于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交通安全风险调查,制定交通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3、围绕机动车驾驶人安全、行人安全、乘车人安全、安全乘坐交通工具、小区道口安全等内容持续做好交通安全建设;设立交通安全指示、警告标志;

4、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交通安全促进措施;

5、制定、完善和落实交通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6、制定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7、调查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8、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消防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消防安全风险调查,制定消防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3、围绕家庭火灾、。高楼火灾、居民区火灾、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汽车火灾、生产和储存场所火灾等内容持续做好消防安全建设;设立消防安全指示、警告标志;

4、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消防安全促进措施;

5、制定、完善和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6、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7、组织火灾扑救,保护火灾现场,协助调查火灾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8、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消防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居家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居家安全风险调查,收集统计家居的伤害记录、汇总各类资料;

3、制定居家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策划开展安全促进项目,确保社区家居安全;

4、制定、完善和落实家居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5、围绕家庭火灾、触电、烫伤、中暑、防盗、食物中毒、煤气中毒、室内污染、急救和逃生、家庭用品安全、用药安全、家庭暴力等内容持续做好家居安全建设;设立相应安全标志、标识;

6、组织家居伤害调查,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评估各项安全促进项目实施成效,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7、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社区居民、专家共同解决社区家居安全的问题;

8、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家居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家居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社会治安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社会治安稳定调查,制定社会治安稳定促进计划和目标;

3、围绕城市治安、爆炸、诈骗、恐怖袭击、偷盗、吸毒、暴力事件等内容完善社区治安工作;围绕群体上访、邪教活动、群体事件、突发事件等不稳定因素持续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4、及时调节可能引发辖区突发事件的矛盾和纠纷;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社会治安稳定的促进措施;

5、制定、完善和落实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6、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7、调查分析社会治安稳定的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8、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社会治安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维稳和防范意识。

校园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校园安全风险调查,制定校园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3、围绕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体育和运动安全、集体活动安全、网络交友、校园暴力、恐怖袭击、户外安全、玩具安全等内容持续做好安全建设;设立相应安全标志、标识;

4、制定、完善和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5、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6、组织校园伤害原因调查,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7、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学校和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老年人安全工作组主要职责

1、参加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组织老年人安全风险调查,收集统计相关伤害记录、汇总各类资料;

3、制定老年人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策划开展安全促进项目,确保社区老人、残疾人安全;

4、围绕家居安全、跌倒预防、交通安全、自杀预防、病患者关注等内容持续进行老年人安全建设;

5、制定和落实针对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病重老人等高危老年人安全促进措施;

6、制定、完善和落实老年人安全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制定老年人安全应急预案;

7、组织老年人伤害事件的调查,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评估各项安全促进项目实施成效,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8、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社区居民、专家共同解决社区老人安全的问题;

9、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老年人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区老年人的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安全社区推进办公室职责

1、组织社区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的日常工作,筹备和召集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会议;

2、配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

3、参与制定各专项安全社区计划和目标,根据社区伤害诊断报告,协助各安全工作组分别对各类伤害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策划干预项目,持续跟踪并协助各工作组有效实施工作计划和干预项目,会同对干预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4、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保留创建过程信息;

上海社区安全建设实践 篇7

关键词:松江区,卫生改革,社区医院联动机制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 面积604km2, 2010年常住人口158万余人, 其中户籍人口57万人。2005年9月, 上海市政府确定松江区为“三医” (医疗、医保和医药) 联动改革试点区。2007年6月, 松江区被列为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地区。近6年来, 松江区以“政府主导、坚持公益”为原则, 以社区卫生为切入点, 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 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1]。

尤其在建立社区医院联动机制,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进行了有关的探索和实践。

1建立主体卫生服务框架, 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坚持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全区共设1所三级医院, 7所区级医院, 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2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49所村卫生室, 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率先在郊区引进三级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 明确其“医学中心”的地位, 三级医院全面支持和参与区域卫生改革。确立区域医疗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框架, 专科医院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作为主体框架的补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对地段医院和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并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和功能延伸,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机构、人员、组织、药品、财务、团队“六统一”管理。同时, 根据城乡不同特点, 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和健康管理服务。

2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 最大程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公益性

区委、区政府明确,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民生工作, 必须体现政府职能, 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5-2010年, 区财政卫生支出比例从3.4%提高到5.35%, 新增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和医务人员逐年增长的收入。为使松江群众能够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2008年起实行“四个区级统筹”, 即对社区卫生经费、农村合作医疗经费、村卫生室运行经费、乡村医生报酬全部实行区级统筹。成立松江区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卫生分中心, 前者负责管理、考核、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立医院, 后者与区财政局合署办公, 负责政府投入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2]。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全面预算管理[3]。第一阶段由区卫生局制定标准, 区财政局监督落实, 按预防保健经费、运行经费50万/万人标准, 由镇、街道财政支付。第二阶段实行区级统筹, 由区国库集中收付卫生分中心支付, 通过平移和调控, 纳入区级预决算体系。第三阶段明确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 核定人员配置标准, 确定单位经费额度, 单位决定职工分配, 国库集中支付, 其中人员配置标准根据服务面积、服务人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量核定。目前, 正在探索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方式改革。

对公立医院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 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科教培训、公共卫生经费、人员经费、运行经费给予保证。以门诊、急诊、住院床日等综合工作量作为财政补偿的重要依据, 通过机制调整, 切实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4]。

3完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取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各种形式的经济指标, 实行医药分开, 药品收入全部上交财政, 医务人员收入与业务收入尤其是药品收入完全脱钩。建立一系列制度保证,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均次费用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按照“改善服务、控制成本、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以目标任务、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社会满意度、职工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考核要求, 制定考核细则。改革内部收入分配制度, 实施医务人员“工资向技能要、奖金向服务要”的激励措施, 医务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在确定的运行成本及可分配奖金总量内, 有效控制成本减少浪费的, 可增加可分配总量。

4加强卫生资源整合, 建立社区医院联动机制

一是强化卫生资源整合。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基础, 以项目合作为载体, 建立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肿瘤疾病诊治中心、远程心电图诊断中心、远程视频会诊中心等多个中心, 不仅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断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是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区域医疗中心设立“社区医疗网络服务中心”, 24h开放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并对转诊患者实行免收挂号费, 优先就诊、住院等措施。

三是建立临床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在统一配置基本医疗辅助检查设备、统一培训专业人员、统一执行质控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医疗机构之间B超、放射、检验等临床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减少了重复检查、降低了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加强上级支援下级, 城区支援农村。建立梯度进修和梯度支持制度, 采取区级医院医技人员挂编流动、担任首席社区医生或全科团队长、晋升职称前在社区服务半年等三种途径, 委派90余名区级医院医技人员下沉社区;采取经济补贴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式, 鼓励、引导区级医院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

五是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制定实施“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 建立首席社区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占社区医生的比例超过75%。

六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采取纳入规划, 定向培养的方式, 缓解乡村医生后继乏人问题, 建立乡村医生工资待遇与工作绩效挂钩制度, 率先解决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障问题, 确定乡村医生最低工资线和每年递增标准, 并实行区级统筹[5]。

5加强健康管理,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一是转变服务模式。坚持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重点, 以团队服务形式全覆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对社区居民实行户籍制、网格化管理, 根据街道与农村不同特点, 通过三种服务形式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连续性和综合性。

二是推进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对有需求的重点人群家庭开展健康服务责任制签约, 家庭责任制医生定期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等患者开展规范的健康管理随访, 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下降。

三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15岁以上户籍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推进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建设, 完成上海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先期启动项目”试点工作, 实现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共享利用健康信息。

四是推进中医进社区。加强社区中医建设,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进家庭, 加大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提高社区中医师比例, 推进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6强化医保与药品配套改革, 支持社区卫生可持续发展

实行医保“一级基金、两级管理”和区域总额预付制, 控制门急诊均次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复诊率和平均住院天数, 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减少浪费,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促进基本医疗服务下沉, 引导群众和医务人员树立基本医疗、基本药物的理念, 探索实施区域基本药物制度。2007年4月, 将低价、有效、常用、必需的338个品种的药品列为松江区基本药物目录;2007年11月起, 在全区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 享受对象为全体就医居民;2009年3月, 全区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低进低出”制度, 基本药物价格在零差率基础上再降低6个百分点, 直接让利给群众;同时还推出了162个品规的药品实行拆零小包装, 既减少浪费又降低费用;2011年2月, 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案出台后, 松江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 严格执行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381种本市增补药物, 全部实行零差率。

7小结

松江区卫生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关键在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 强化主体卫生服务框架, 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关键在于推进综合改革, 把社区卫生作为卫生改革的切入点, 突出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紧密结合;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社区医院联动机制“四大机制”, 在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N].健康报, 2009-04-08 (1-2) .

[2]俞卫.公立医院改革:公益性、财政补偿和治理模式[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7) :25-27.

[3]张宣传, 林戈.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收支两条线政策效应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 26 (9) :652-654.

[4]俞卫.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进展和难点[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7) :28-30.

上一篇:农远工程工作总结下一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