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功能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与功能(精选8篇)

文化与功能 篇1

一、企业文化师中什么是企业文化?

社会文化给出的定义是:组织成员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达成的共识,以及形成的能力和习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爱德加。沙因的观点: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我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中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之道、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企业职工职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方面,它具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特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任何企业都是有文化的,没有没有文化的组织,只有不同文化的组织。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必须不断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新产品,就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形象,创造企业著名品牌。这些目标的实现,须依赖于企业的广大员工和优秀人才,并且要想方设法让这些人才心甘情愿的、积极热情的为企业服务,那怎样让这些人才留下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服务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河蟹、良好的企业文化!

对管理活动来说:企业文化是规章的法理、分配的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团队建设者来说:企业文化是“革命场地、快乐大本营”

对劳动行为来说:企业文化能制造良好的自常、他律的舆论氛围

对组织功能来说: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凝聚力、归属感的动因

文化与功能 篇2

一、群众文化概述

群众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可谓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 所以其内容比较丰富, 通过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

群众文化是针对社会文化而产生的, 所以自身具有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下群众文化。首先是文化现象方面, 人们对于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长久以来除了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外人们都会去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来娱乐自己。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之中, 我们可以将群众文化看作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并且最重要的文化类型, 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都会出现, 所以说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地域以及时代, 群众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文化建设方面, 因为群众文化作为中国民族特色, 它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自身就是一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同时也是文化管理方法、文化管理内容和文化活动, 拥有独特的文化事业和自己的工作队伍, 对于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来说, 不管是群众文化还是社会精英文化都是齐步发展的, 并且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等都与群众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1. 娱乐和交流功能

群众文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和交流功能, 常言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人们对于娱乐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由于群众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群体性娱乐活动, 所以相应的不会有太高的艺术要求, 在参与者的年龄以及数量方面也没有什么硬性要求, 可谓是老少皆宜。而参与的人数多并且来参加的人之中, 大部分都是因为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才聚在一起, 以主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形式为主, 所以说这种类型的群众文化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

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视群众文化等文化生活, 体现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人们只有先拥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后, 才能更好地享受文化权益, 建立了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以后才可以更好地享受幸福感。如今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成产率不断提升, 群众从繁忙的生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生活。但是社会化大生产也有着不利的地方, 如它冲淡了人们之间的情感, 复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城市中, 上额会劳动分析细密,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以及学习等, 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 这些原因都展现了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也突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人们的生活娱乐以及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 仪式和团结功能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仪式总是保持着联系, 不管是早期的宗教仪式还是如今的国家政治仪式等, 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群体舞蹈或者音乐活动等。而从社会的个体来说人的一生中更是要经历各种社会活动, 从出生到婚丧嫁娶始终都有礼仪活动的存在, 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里不管是我国哪个民族都十分重视, 这些活动和群众的文化活动往往又是相结合的。在仪式中结合群众文化活动, 不仅可以让仪式变得更加吸引人, 同时由于群体性活动的特殊含义, 可以让仪式显得更加严肃。同时群众性文化还具有团结社会成员, 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3. 符号和象征功能

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民族来说, 对其自身的文化形象塑造十分重视, 一个良好的形象可以加强市场竞争力, 而群众文化可以作为当地风土民情的一个反映, 同时还可以起到塑造城市形象、反映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换句话说一个城市的群众文化质量是一个城市极为生动的标志, 想要塑造好民族形象和地区形象, 就一定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 尤其是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传承并且创新群众文化, 来延续并且创新民族和地域文化, 这就是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符号以及象征意义。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1. 群众文化和主导文化

目前我国的主导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核心价值, 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主导文化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这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点, 同时还要指导文化的发展, 保障多元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可以共同和谐发展。

如今我国民族的重要灵魂思想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控制群体应该是全国人民。同时群众文化参与人数众多, 活动形式类型十分丰富, 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十分轻松, 只要适当的利用起主导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就可以实现对群众的武装, 将群众文化真正变成一个平台来开展主导文化。

2. 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我国文化领域内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组成部分, 文化事业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建设, 其中文化事业的最终目的是公益, 通常是由国家来提供的;而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以社会作为基础。文化产业需要文化市场作为基础来支撑, 而文化市场的发展又需要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 提高了文化艺术的消费能力, 逐步深化的文化教育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鉴赏能力, 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自然也会随之扩大。总体来说文化产业能否有效地延续和发展和群众的文化水平之间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四、结语

目前我国在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后, 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事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 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来说, 文化建设占据的位置也更加重要, 群众文化建设在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应该积极从普遍意义和中国特色上来对其进行发展。从文化现象方面来说, 本文从人类社会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娱乐功能、交流功能、团结功能、象征功能以及仪式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文化建设方面则要从我国的特色文化建设出发, 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 更是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变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展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篇3

【关键词】展馆文化 内涵 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出来,而会展作为一种新的服务行业,有着潜在的发展前景。会展经济的发展要求展馆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与健全,与展馆的硬件设施相对应的展馆文化也越来越需要突出其文化内涵与功能,以刺激会展经济新的发展。展馆文化不仅包括民族文化、主题文化,而且更具有现代专业化的性质,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富有现代化的底蕴。这就要求不断挖掘展馆文化内涵,突出展馆文化功能作用,通过建立知名的展馆品牌文化内涵与功能来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促进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展览业的发展历程

1、展览的萌芽期

在我国原始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之后,出现了物物交换,而展览最初的形式便是物物交换。虽然原始的物物交换已经具备了展览的一些特征,但与现代展览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始的物物交换是偶然的,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规模小,而现代专业展览特点是有组织的,举办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固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集市与庙会,集市也是自发形成的交换场所,无组织、规模小,而专业展则是有组织进行,两者相同点是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时间。庙会最早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在庙会期间人们赶到寺庙或祭祀场所祭拜,一些小生产者则趁机兜售商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庙市。为了加强对集市与庙会的管理,早期的诸侯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使集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展览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奴隶市场,奴隶主借此用来交换或买卖奴隶。至中世纪时,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加强了对集市的管理与控制,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2、展览的发展期

现代展览最早出现在欧洲,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纯展示欣赏性质的艺术展和纯宣传性质的国家工业展。展览的发展期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时期全球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展览业依靠经济的强大力量实现初步的规模化发展。二战后贸易展览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成立了许多管理组织,使这一阶段的贸易展览会得到了更好的组织与管理,加强了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相比之下,清末中国才开始举办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近代特征的博览会和贸易展览会。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分别在各自控制的地区举办展览,多是为了展示成就,鼓舞士气,促进经济发展等,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也有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展览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没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3、展览的成熟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展览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在新的科技力量推动下,展览业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化,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朝着大型综合型展览会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展览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健全的会展体系。新世纪下的展览业类别多样,有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展,有以设计为主的时尚服装展,还有大型的综合性展览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代展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跨地区跨国家跨民族的展览会屡见不鲜,大型的国际展在展览业中所占比重相当高。举办展览会的手段和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一方面利用高新电子科技,设计“虚拟展馆”,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另一方面应用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展览会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的参展商,利用网络平台还及时沟通了参展者、参展商和主办方之间的关系,做好交流与后台服务。

二、展馆文化的内涵

展馆文化包括展馆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展馆的主题文化、展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所要表达的服务精神等。内涵的指定性包括了建筑物质组构的意义指定与行为意念的确定。前者界定了建筑的总体格局、局部组构以及形式意象,使空间形态的创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展馆正是依托这些表达出所要传递的文化内涵,吸引参展商及参展者。

1、展馆的主题文化

每一个展馆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代表着展馆所要传达的文化意义。信阳市百花会展中心建于2009年,是集会议、展览、文娱活动和招待会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智能化展览场所。众所周知,信阳市以毛尖茶叶闻名全国,百花会展中心就以茶文化作为依托点,形成了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百花会展中心外形为一道美丽的彩虹,昭示着信阳老区红色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明天;墙壁为通透的玻璃幕墙,象征着政通人和。信阳百花会展中心曾先后举办了大型信阳茶文化节和各种展览活动。其便利的交通位置和特色的主题文化赢得了一致好评。以信阳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为基点建造的信阳百花会展中心,一方面宣传了信阳优美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阳经济的发展。

2、展馆的服务文化

展览会以展馆为载体进行展览和贸易交流,这就需要展馆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基础设备和网络服务等。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现代展馆急需依照新的服务宗旨建设新的服务文化,加强展馆服务职能的转变。以信阳百花会展中心为例,展馆“客户服务中心”划分为参展商服务点和参展者服务点,一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手段,及时解决展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包括现场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售后服务等。展馆既要保证硬件设施方面无故障,能够正常运转,也要保证网络服务方面能够及时向外界传递信息,比如在网上设立客服中心,帮助人们解决难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硬件基础设施相当完善,但网络使用方面却仅限于主办方内部工作人员,没有向参展商提供此类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参展商向招商者展示自身的品牌价值。展馆服务功能作为展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展馆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劣,而且也在传递着服务的理念与精神,是展馆的一种无形资产。

3、展馆的教育文化

许多带有专业性质的展览馆都具有教育的文化功能,带给参展者心灵震撼,引发参展者思考。国家天文馆就是以天文科学作为载体,向参展者集中展示宇宙间的奥秘,引起参展者对天文的兴趣,带领参展者学习天文知识。信阳百花会展中心外形似一道弧形彩虹,意在让人们不要忘记信阳红色革命的历史,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展馆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中国展馆的修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展馆文化具有政治的权威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恢弘的气势显示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高度的政治权威性。信阳百花会展中心的建设旨在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营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服务等方面凸显其展馆的文化内涵及功能。信阳每年4月份国际茶文化节,以会展这一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传信阳特色的毛尖茶文化,不仅带动了信阳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信阳市的知名度。

三、建立展馆品牌文化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展馆拥有知名的品牌,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参展商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更能促进展馆的长久发展。信阳百花会展中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更好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

1、品牌文化定位

明确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品牌,然后再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通过品牌文化的定位,加强宣传力度,实现商业目的。信阳市作为“中国茶都”,毛尖生产有上千年历史,茶文化历史悠久,信阳百花会展中心以“茶”来定位自己的品牌文化。就其展览中心外形来说,它暗示着信阳红色革命历史,也可以以“红色文化”进行品牌文化定位。

2、品牌文化内容

打造品牌文化的内容就是在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充实展馆文化的内容。信阳百花会展中心可以依据其天然的地理位置“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南北分界线的景观文化。这样可以使展馆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并可以承办多种多样的展览会或商品交易会等,大大丰富并利用了百花展中心的展馆文化资源。

3、品牌文化传播

如今信息媒介多种多样,展馆品牌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信阳百花会展中心就是一所大型的智能化多功能场所,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对其特色的品牌文化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参展商。信阳百花会展中心通过举办大型展览会也丰富并宣传了自身的品牌文化。因此,展馆品牌文化的传播方式应该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进行有效宣传。

展览以展馆为载体,进行着商品的展览与贸易。展馆则借助其文化内涵来宣传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展馆文化作为展馆的一种无形资产有待保护和传播。在挖掘展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形成展馆的品牌文化,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介做好品牌文化的宣传。充分挖掘展馆文化内涵,发挥展馆品牌文化功能,成为会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①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③闫玉刚:《国际演出与文化会展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④蓝星:《中国会展业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⑤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⑥叶志军,《转变展馆服务职能的构想》[J].《国际商报》,2003(5)

⑦狄·沃夫,《展馆要有明确定位》[J].《市场报》,2004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姚少宝

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与构建 篇4

一、企业礼仪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 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企业礼仪是企业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等。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1]。它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礼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象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的崇高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二、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企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和谐相处理想境界。在企业建立起高度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形成企业职工主体共有的礼仪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积淀一旦稳定形成,就成为激励职工勤奋工作、勇于竞争的强大动力。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它不仅靠企业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企业形象塑造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形象,员工是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传播企业的有关信息;企业领导形象,如领导者的仪表、气质、工作方法和作风、交际方式等外在形象,以及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创新精神、道德水平、信念和意志力等内在形象。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如IBM公司的汤姆斯。约翰。沃森、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D .洛克菲勒、杜邦化学公司的庇埃。杜邦、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等,往往成为他们所开创或造就的工业的一部分,并以他们非凡的魅力和成就成为其所代表的企业不可取代的象征。许多消费者就是由于对这些人物的信任或者喜爱而崇拜他们的产品。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若每位企业成员均能做到热情礼貌、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就能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企业形象自然而立,其产品或服务就能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肯定,同时也可以为吸引人才、集中人才创造优越条件。

2.教化激励。良好的企业礼仪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 [2]。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企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影响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已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传统”的力量世代相继。教化接受者自觉调整人类现实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论博企业锐礼仪管文化理的功在能与线构建。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唤起和激励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地爱护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使企业充满无限活力,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3.仪式传播。仪式通常被视作一种标准化的、表演性的、象征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一种沟通和维持群体活动的途径 [3]。常见的企业礼仪仪式有工作仪式、慰问仪式、走访仪式、升旗仪式、表彰仪式、团拜仪式,以及企业的庆功会、表彰会、誓师会、厂庆、开业典礼等活动。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不仅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五项要素的第四项要素,而且认为企业应通过礼节、仪式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许多文化观念正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活动才得以体现。迪斯尼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的前三个月中,每天早上上班时,要站在大门口,向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海尔工厂每天要召集一次6S班前会,让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站在两只大脚印上面向同事们介绍经验;IBM的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时都相互行礼,并道“早”或“好”;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全体员工每天早上八点钟诵读松下精神,高唱公司歌曲,

这些强有力的、适宜的仪式文化正日益被众多企业看重,并成为实施发展战略应对更高层次竞争的基本要素,仪式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及其英雄意识促使员工内心得到极大的展示和满足。

4.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法制建设仍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法制建设,企业会陷入混乱,各种形式的犯罪会使社会陷于瘫痪;同样,礼仪规范也不可缺失,礼仪缺失,人们将丧失文明和理性,粗俗和丑恶将代替礼貌和美好,最终会使社会充满罪恶。礼仪能够通过认知的方式,帮助企业职工理解礼仪的价值及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道德精神和礼仪素质 [4];同时,它还能够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方式纠正企业员工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员工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礼仪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企业不仅需要礼仪,而且需要规范、健康、文明、现代的企业礼仪来保证企业文化的延展和延续,需要礼仪去树立信仰、浓厚氛围、形成习惯、传递信息、表现企业个性。

三、企业礼仪文化的构建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总是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1.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该融企业常规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于一体。战略制定时要突出强化企业领导的礼仪文化意识并使其贯彻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礼仪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礼仪、交际礼仪、工作礼仪、生活礼仪、节庆礼仪等。企业礼仪的要素主要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职工个人,也可以是企业组织或职工群体)、礼仪客体(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礼仪媒体(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它包含人体礼仪媒体,如仪容、仪态;物体礼仪媒体,如服饰、器物;事体礼仪媒体,如人事交往)以及礼仪环境(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要时对员工的行为实施奖惩,赏罚严明是管理的巨大动力。另外,还要对企业各层次员工加强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修养,因为员工是企业任何一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完善的礼仪文化将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2.从企业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说,融企业员工礼仪文明交往与日常工作为一体,注重员工的心理基础建设和行为表达能力培养,并在日常岗位管理中实施。价值观是心理基础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它是驱使员工行为的内部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人性“向善”是心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加强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的熏陶和学习,“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员工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员工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一言一行”是礼仪文化交际表达的载体,主体的施礼、客体的受礼,无论使用何种媒介,在何种环境下,其礼仪规范都是通过员工的言行举止来表达。企业应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内部各种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文化生产软实力。企业还应注意在主要社会公众中建立起强有力的信誉基础,拥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良好声誉,制定易于理解的公司政策及其手册和综合全面的新员工工作安排,建立起乐于遵从公认的、实力很强的专业人士建议的文化氛围。

文化与功能 篇5

暨大馆员赴美培训学习分享会的通知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作为“生长着的有机体”自我拓展和不断壮大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下,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尤为迫切。

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因时而变,创新服务模式、整合文化品牌、拓展服务功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广东省高校图工委交流合作委员会特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馆长伍方斐教授为兄弟院校同仁作《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功能拓展》报告。

届时还将有暨南大学图书馆今年赴美培训学习的两位馆员同大家分享他们的赴美学习的心得与感受。

诚邀贵馆的同仁参加,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和现场交流。

报告会时间: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14:40

地点:暨南大学图书馆一楼文献演示厅

联系人:李老师、朱老师

电话:***0传真:85228920

邮箱:LIBO@JNU.EDU.CN

广东省高校图工委交流合作委员会

暨南大学图书馆

2014年9月10日

附:报告人简介 伍方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文学博士。广东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会长。出版《走出“现代”的迷思》、《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等著作,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社科成果奖著作奖、论文奖。目前致力后现代与文化创意、图书馆功能拓展等课题的研究。

分享人简介:

文化与功能 篇6

关键词:教育,文化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创新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1)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 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2)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3)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4)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5)

2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6)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7)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 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⑤王培英,张世全,王汉萍.大学的文化功能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77.

⑥王晓英.新世纪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5):77.

文化与功能 篇7

一传承与创新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经让全世界瞩目,它是一种推崇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中庸和谐关系的“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并与自然经济运行机制相一致的“德性”文化。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在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局势下,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亟待我们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

从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曾经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远行,对国人的影响日渐削弱,甚至致力于国学研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而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科学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了近代欧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文化软实力上出现了“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对话与发展中,正面临着传统文化遗产消失断层的窘境。

(二)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令人堪忧

一些文化企业受商机、盈利、卖点所驱使,创作出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和碎片化的娱乐文化来充斥文化市场,使文化作品缺少了灵魂、精神与尊严感。有的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无视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的权益,损人害人,出现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从而失去了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道德的失范,功利主义正向方方面面蔓延。

(三)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及影响力主要局限在临近地区与国家,未能大量传播到西方发达国家,从而未能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心灵的冲击与感应。关于中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文化精品并不多见,输出到西方国家的影视剧作也缺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主流文化的元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利用风靡世界的“数字化生活”,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危及了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生存。

二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路径

(一)正确把握大学四大功能的关系

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功能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才培养贯穿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线,科学研究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是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1]

文化传承、创新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高校最本质的职能,即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脱离了文化传承、创新,其他三大功能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体表现为:

1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上就是培养能够对传统文化、先进文化、高雅文化进行传播和创新的人才,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并发扬先进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熏陶民众。

2高校科学研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在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基础之上的对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要在继承原有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满足并引领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与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文化创新精神。

3文化传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它所承担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这是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而文化服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高校通过文化讲座、服务咨询、图书馆资源、体育设施等载体提供文化服务,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向社会辐射,推动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培育高校教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从古至今,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义不容辞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只有主动自觉地反思、批判、创新教学和科研,才能使大学中每一个受教育的人成为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

1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育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信念、态度、内在气质及行为方式。高校教师只有自觉地追求教育理想,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职业精神,自觉地树立“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教育观,追求高远的文化理想,才能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3]

2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甄别、选择和传递过程

教学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互动。[4]培育高校教师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必须重建教师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对文化保持理性、批判的精神,除旧立新,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5]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层次,鼓励教师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为教书育人准备更多更新的知识养料,为教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高校文化校园体系

高校文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轻文化校园重校园文化、轻文化培育重科研教学、轻软件发展重硬件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必须做到夯实文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弘扬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立足文化校园建设的育人根本。具体做到:

1夯实文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

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本质要求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所以没有必要搭建校园围墙,宛如和社会“隔离”,不利于校园物质文化的传播。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栋教学楼,甚至宿舍楼的建设,要尽量体现出高效的物质文化积淀。校园内的绿化及道路的铺设也要尽量与高校的精神文化相协调、相映衬。教育与科研的设施设备也要打破“排排坐”的格局。这些自然存在物本身不是文化,但经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就会赋予它们以灵魂,使之成为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更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2弘扬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

大学精神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灵魂,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创新之源。大学精神体现了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大学精神一般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形式表现出优秀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弘扬大学精神文化,既要重新审视其历史渊源,又要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大学提出的要求,体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同时还要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丰富大学精神内涵,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3立足文化校园建设的育人根本

建设文化校园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育过程即文化育人。为了培养有文化的接班人,要做到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相结合。大学生既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又要积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6]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条件下,为推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历史使命,传承、弘扬、创新中国优秀文化,并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年4月24日,新华社.

[3]孙凯.教师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皮武.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9).

[5]刘玉.论高校教师文化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班级文化的功能 篇8

存在决定意识。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行动、思考和感受。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也告诉人们:我们应努力做到,是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班级文化是班级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个班级的潜课程,对全班同学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其教育活动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育得到较好地贯彻,由此推动班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班级文化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作用

国家的交易方针有落实到学校,学校的教育目标要落实到学校因此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分为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显性学习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按照规定好的教学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习计划。隐性学习也可以叫潜在学习,即学生在班级正式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学习。这种潜在的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班级文化来体现的。班级文化也就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直接的文化环境。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认识的重要转型时期,他们的自我发自按不肯能通过自己来完成,需要借助他人来参照。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中才会最终完成这一过程。在一个班级文化浓郁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文化能够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因而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的教室,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生动活泼的板报,充满童趣的书画作品,富有创意的特长展示栏,内容丰富的“图书角”,都能反映出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创建班级文化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设计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并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班主任扮演着导演者、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班级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

建设的育人功能,相信班级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每一个生命将在班级建设中闪光,二、凝聚功能

班级是有不同文化的个体组成的集体,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能过把班级所有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命运和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学生的特长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也因此而寻找到自己为班级做贡献的途径,从而体验到一种为班级做贡献后的喜悦和兴奋,这种喜悦和兴奋反过来又可以转化成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由此,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没一个题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寄托着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最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众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群众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证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的水平建设的越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众意识越容易得到实现。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三、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与价值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的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共同管理的规范与价值观念。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四、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认为,最出色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错,能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和功能。心理学也证明,人越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就越明显,也就更能产生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敬”的班级文化气氛下,同学的贡献就会得到肯定、赞赏和激励,学生时时受到鼓舞,处处感到满意就会有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向更高目标努力。班级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和宗旨,正是为学生那个一种良好的激励的标尺。班级文化着眼于整体的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在建立一种人创造文化、文化所造人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总之,班级文化最终能够促进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为了不教”。众所周知,物质文化总有一天会枯竭,但班级文化确实生生不息的,他会成为支撑板及发展进步的支柱。虽说没有好的班级文化的班级也能成长,但没有好的文化的班级却难以实现后期的自觉进步与发展。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班级长期进步的

上一篇:给大学生的评语荟萃下一篇:农产品市场运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