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态度的句子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态度的句子(精选8篇)

人生态度的句子 篇1

韩国总统朴槿惠,1979年父亲被刺杀。自己也从母代女职“第一夫人”的职位跌落至平民的行列。由于民众对父亲的误解,她甚至遭到了情绪激昂的人群的包围。麻木,仇恨,苦涩缠绕着她,挥之不去。就这样,一朵娇艳的花儿过早的走完了花季。她想摆脱一切逃离这个丑恶的世界,于是他疯狂的啃书,开始了绝望中的精神求索。

在茫茫的书海中,当她翻阅到<中国哲学简史>时,她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明亮的光芒,直达心底。一股前所未有的正气笼罩她苦涩的心灵。此后她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几年后,她重视世界,神采奕奕,秉守中庸之道。脸颊早已褪去了挫败的神色。一段“修炼”后,她瞅准时机顺势而出,竞选国会议员,胜利。此后一路过关斩将,竞选总统,胜利。

人生态度的句子 篇2

我们需要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心灵在光风霁月之中, 高高超越于世间狗苟蝇营之上, 不忮不求, 纯然表达心之对教育事业的坦诚与热爱, 凝聚一切力量, 为提升人生价值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在奔赴神圣的教育之旅中, 要努力营造, 去追寻这种境界。

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我们走向生命至高境界的宝贵的媒介。我们要保持爽朗清举的容止, 还要有透明澄澈的眼光, 更要有一颗空灵纯净的内心, 才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和接受他们给予我们的毫无保留的、毫不造作的爱, 感受他们对我们感情上的崇敬和依赖。我相信, 每一位教师都会对这样小而纯的处于原初状态的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敬意应该是发自灵魂深处, 与世俗之中的种种对金钱、权位、名声的敬畏天差地别。这种敬畏是人类最原始, 最本初的情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不容我们有丝毫玷污和轻视的生命。在这种敬畏中, 一种境界悄没声息地形成, 它是以爱为凝聚点, 以爱为起点, 也以爱为终点。这种大爱可以让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固有的阴影、悲观、消极应对工作和生活等负面的东西落荒而逃, 消失隐匿, 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渐渐呈现出孩童般的状态, 回归到生命的本体。我们在这样的境界中沐浴, 充分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宁静、愉悦和幸福。我们为心灵的尘埃落定而欢欣鼓舞, 而柔软流动。

那么, 我们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来塑造呢?———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应由自己来塑造。这种塑造之漫长与坚韧只能通过读书来和思考来完成。读书不仅止于知识和内容的记忆和吸收, 更在于吸收思想, 形成精神, 把人类精神领域的营养内化和吸收到自身的整个精神体系中。

《论语》我早就开始读了, 直到今日, 我仍每天早上或背, 或诵, 或默思一会, 把记忆中与净化心灵有碍的杂芜的成分剔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认清世间之理, 事物之理, 尽力把自身的生命状态调整到与之高度相融。如果说《论语》教给了我积极的处世观, 那么《老子》则教给我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在消极中追求积极的东西。我在渐渐地读着他们, 把他们的所思所言所感与我的生活与世界互为观照, 我不奢望完全读懂, 但我在读着他们的同时, 渐渐地懂得了自己的初心, 使命感及完成使命的路径也愈加清晰, 脚步也愈加坚定。在这个过程中, 我已学会把两者的精髓置于相融相谐的局面, 使我看世界、看人和事、看具体问题时能抛弃个人主观成见, 尽量跳出事情本身, 客观冷静地去理清和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 思维清晰, 心胸开阔, 能包容很多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东西, 不再热议和过度关注外部世界, 而是秉承塑造灵魂的同时更要严肃地塑造自我的原则, 读各种书, 汲取营养, 丰富知识体系, 调整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 解决事物的思路和眼光。

在从无间断的读书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在文字中游走着的幸福和精神上的满足。有了这些做铺垫, 我的教书育人的整个基础更宽厚、更牢固了。我在学生面前不再有当初的局促, 而是朝着把自己逐渐立成一个大写的人迈进, 我的眼神不再是当初的飘忽不定, 变得沉着, 坚定, 能向学生传达人生的智慧了。

教师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个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所以, 教师的生命还需要充实专业知识, 需要不停地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进程。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种立体交互式的框架中, 教师应该能学到很多, 能感受到生命的跨越带来的质感。其实, 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是有许多乐趣可寻的。王崧舟、于永正等大师每节新的公开课, 善于学习的教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寻找到机会反复地观看, 欣赏。教师还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让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 互相促进, 终究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看课也罢, 读文也好, 我认为都必须根植在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注投入的教学境界之上, 才能看出其中的真、美、妙, 才能有所取舍、有所批判地吸收, 才能丰富和充实自我的职业体系。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我以为专业素养中的专业态度, 最终决定了一名教师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 能走多宽, 能走多深。一个人的生活可由态度来改变。先天的东西我们往往无法去改变, 但态度却可以靠意志来实现控制、改变和完善。态度是内心观照的一种显性表达, 显而易见, 而又融入到专业行为体系之中,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定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虔诚和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

由此, 教师应心常念之, 勿玷污之, 勿轻视之。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应纳入整个人生态度体系中, 一个一贯保持理性、严谨、热情等专业态度的人, 同样也会有与之相等的人生态度, 两者相得益彰, 促使教师的专业实现持续跨越式的成长。

摘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主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本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基点

参考文献

心灵的温度人生的态度 篇3

从公元前700多年前,人们开始在奥林匹克的赛场,寻找最贴近神的人、最具神力和最能代表人类极限的人,到如今,奥运圣火依然引发世界热潮,人们对奥运的热情和关注越来越甚,为什么呢?为了和平?为了政治?为了经济?为了追逐极限?都是,但又不全是,也许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现在,奥林匹克除了代表一种竞技精神,其实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乐观自信、勇于挑战、积极收获的生活态度。正因为这样,奥运才使我们每一个远离赛场的普通人都如此狂热,所以,我想女祭司娜芙普利都在奥林匹克广场点燃火炬其实只是一个象征,奥运火炬一直燃烧在我们的心里,那把“祥云”是我们用心点燃的。

是的,用心点燃圣火。本期的“财富女人”,青岛芳子美容连锁机构的董事长、50岁的刘芳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人注定离奥运很远,但心里有圣火点燃,就会离自己、离梦想很近。10年前,刘芳是一个幸福柔弱的居家主妇,10年后,她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近千人企业的创造者、经营者,刘芳说,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大变聪明一点,一年一年走过来,总感觉现在比昨天智慧一点。四十岁前蔫蔫的,四十岁以后感觉有思路了,有分析了。其实,最欣赏她的话是“人心的模样,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状态是南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刘芳用她内心的炙热,带动了一个团队,也带动着自己和她的生活“更快、更高、更强”,她实践和展现的也许正是一个普通人的奥林匹克主义吧,这和《奥林匹克宪章》所述的正相吻合:“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乐观的人生态度句子 篇4

(1) 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2) 你要做的,是承认别人优秀,然后学习他的优秀,最后比他们还优秀。

(3)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4) 青年应当接替我们老年人。青年应当举起我们的旗帜直到胜利的终点。

(5) 在生与死之间还有一段美妙的征程,叫做生活。这是一段神奇的旅途,它应该充满了梦幻、想象、知识、现实和领悟。

(6)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之人。没有韧性的把持没有耐心的等待,那么自己就没有机会看到旖旎动人的彩虹。任何人如果总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那么休想获取机会的垂青与眷顾!只有默默无闻地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有一天终会功到自然成的,生命之舟将会水涨船高!

(7) 勤于学习他人之长的人,是谦逊的人;能够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是明智的人;肯于接受批评的人,是自省的人;善于分析得失的人,是聪明的人;四种品质兼备便成就了包容,有了包容之心,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怀一颗至真、至美、至善的心,走向最美境界。

(8) “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9) 承诺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用公众承诺的力量逼自己成功。

(10)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1) 人的健康是争取来的。这个争取,是心理上的积极,行为上的主动。

(12) 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失望,也不生气。

(13)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14) 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罗曼・罗兰【法】

(15) 积极的人生不一定会使你成功,但消极的人生态度却一定会使你不思进取,从而放弃一生!

(16) 生命之宴该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为每一个音符凝神,他总是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17)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18)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19)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20) 当你开始微笑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静默看待虚假,积极对待学业,那个时候你在发光。

(21) 生长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地生长起来的,他们叫着,喊着,坚持自己生存的权利。

(22)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早安,愿好!

(23) 只要生命还在,请你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与其花时间应付以后不理想的生活,不如花时间造就你想要的生活。

(24) 人生,与其是不断的去追求而无法满足,那不如先沉淀自己,看清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只要愿意打开封闭的心,去体会、去拥抱眼前的幸福,就会比别人活得更富足,更开心。

(25) “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天堂。

(26) 追求的脚步应该像时间一样,只能进不能退。

(27) 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

(28) 当你得到一条一闪而现的奇思妙想时,请立即把它记下来!

(29) 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会累;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伤心的,会心碎。有时,放弃也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美。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30) 生活,是一本书,每一页都是一个新的故事。回首,是温习往日的甘苦,激发明日的斗志,不是为了守定一份成功,得意洋洋唱老调;也不是囿于一份失败,忧心忡忡马不前。

(31) 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32) 人正当年轻力壮,谁去想三灾六病,人正当雄姿英发,谁去想衰朽残年,奄然物化;人正当兴致勃勃,钻研学问,谁去想身后的浑浑茫茫?

(33) 变坏的绝不是新生的一代,只有在年长的人已经腐化之后,他们才会败坏下去。

(34) 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你愁或不愁,人生不变。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怅多了,苦的还是自己。你哭,生活不会流泪,你苦,生活不会烦恼。既然如此,何不微笑?既然这样,何必惆怅?人生在世,快乐是一生,忧愁也一世,何不看开,愉快一点。

(35) 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轻松一点;让外表简单一点,本色就会更接近一点;让沟通简单一点,情感就会更融洽一点,让过程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效率更高一点,成果就会更丰硕一点。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峰,历史上已层峦叠嶂。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样的人,他的自我既渺小如微尘,不挂任何名与利的负累;同时又胸怀如海,容纳百川千江。

(36) 态度会决定我们将来的机遇,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

(37) “自信并不是来自于永远正确,而是来自于不怕犯错。”

豁达的人生态度 篇5

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淡雅的蘭花呵護有加,經常為她 澆水除草殺蟲。蘭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長的十分健康,出落的 清秀可人。

⋯⋯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會友,便把這盆花託付給小和尚,請他幫忙照 看。小和尚很是負責,像老和尚一樣用心呵護蘭花,蘭花茁壯地成長 著。

一天,小和尚給蘭花澆過水後放在窗台上,就出門辦事了。不想天降 暴雨,狂風把蘭花打翻砸壞了。小和尚趕回來,看到一地的殘枝敗葉,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責怪他。

過幾天老和尚回來了,小和尚向他講述了蘭花的事情,並準備接受他 的責怪。可老和尚什麼也沒說。小和尚感到很意外,因為那畢竟是老 和尚最心愛的蘭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說道:“我養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們工作不是為了生氣的,我們相愛也不是為了生氣的。

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無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麼,悔什麼。

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時候淡然處之。無愧于心便好。

人生的态度作文 篇6

不过是两个月,一切都不再像过去。水水告诉我,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掌控。你别怪我。就这样,在那月色朦胧的夜晚。我的世界开始改变,无法扭转。

在同学面前,我说,一切都变了,有很多东西已经不重要了。我要做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星光暗淡的夜晚,我一个人,默默的在白色的纸上,写下————我不心痛。然后去翻阅席慕蓉的《与你同行》。

我不心痛?

我这样说,可心却在流血。每当同学提起她的名字,我的心,开始隐隐地疼,无声无息,欲止欲烈。

三楼西,四楼东。现在不在一起,都变了。变的飞快。一次转身,我已寻不到曾经的足迹。想一想过去时光中我们跃动的影子,心里依旧是欣慰的,可我总是拿过去同现在惨不忍睹的生活作对比,直至我泪流满面。

我依然对同学说————我不心痛。

我说我忘记了时间,不知那是什么时候,走在熙熙攘攘的楼道上,抬头时,发现,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水水的脸庞。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而心,却在颤抖。最终,也只是面无表情的擦肩而过。

他走后,身后的尘埃肆意的纷飞、飘凌:

今秋比以往更加荒凉

青灰色年华是一道蓝色的伤哪阵风从此路过

将我的绝望缓缓带走

只是,当希望变成了失望

当失望与绝望交织后幻化成一堵墙

谁是谁的幸福已无关紧要

墙外的你已不再停留

收拾好了行李我却不忍离开

流过泪之后也终于明白

这个世间

追求的东西何止一样

花开的时刻也是凋零的时光

人生态度的句子 篇7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3月3日, 在兰亭和一些达官贵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 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欣然挥毫, 执鼠须笔为他们集会上所作的诗写序文手稿, 此即《兰亭序》。《兰亭序》行书, 凡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 尤宝爱《兰亭序》, 临终遗旨, 将其随葬昭陵, 千古名帖遂永绝人世。现传世的《兰亭序》均为后人临摹、刻本, 其中当推《神龙本兰亭》和《定武兰亭》最佳。著名学者、书法家, 获终身艺术成就奖, 已谢世的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曾说:“《兰亭序》以神龙本最佳, 其转使最见精神。”本文的研究采用的就是“神龙本”。

书法深层的文化意蕴来自于书法技法本身和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如果割裂了二者背后深度的紧密联系, 书法笔墨技法下的那些线条也就成了没有人生命与灵魂的躯壳。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文化价值正在于它能紧随时代脉动, 通过点画笔墨技巧, 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美学观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因此, 《兰亭序》反映出来的书法文化内涵, 属于王羲之, 更属于整个魏晋时代和历史的结晶。本文以《兰亭序》书法手稿为依托, 通过对其书法笔墨技法的分析, 解读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一、超然物外, 洒脱放达

《兰亭序》通篇没有明显的摆动笔法运用。所谓摆动笔法, 它是所有书法笔法演化的基础, 指我们在书写时, 严禁使用手指的转动, 手臂也不动, 单靠手腕的左右、上下摆动来完成笔画的书写任务。这种摆动笔法来自于远古的碑版, 王羲之之前的时代运用较多, 它书写出来的效果是两端较细而中间较粗, 笔画给人以旷放、率意的感觉, 它反映的是远古的苍茫与野性。此帖并无此法, 但是在笔者的反复操演与观察研究中发现, 王羲之把这种笔法巧妙地处理, 从而创造性地演化成了《兰亭序》中复杂转笔的基础。如果不是王羲之这种巧妙的演化, 直接将摆动笔法移植过来, 那么, 反映的就不是魏晋士人的气息, 而是远古的气息了。王羲之选择的这种复杂转笔, 在速度的稳定性和笔画的连续与衔接的自然性上大大提高了, 从而保证了节奏的趋缓与恒常性。这就符合了魏晋士人的超然气度与特有的洒脱、悠闲、从容不迫的情怀。如果换上另外一种快节奏、速度变化较大的苏东坡、黄庭坚式的笔法, 那它只能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以学问为书、尚意为主的情调了。这与老年人散步和小孩子走路是一个道理:小孩子的步伐是透不出老人那悠闲与自在的气度的。

兰亭雅集, “群贤”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尽情欢声笑语, 久久不绝。其动作是那样的从容优雅, 心情是那样的愉悦畅快。似乎残酷的政治斗争与自然灾害, 还有战争的烽火, 距离他们是那样的遥远与无关。《世说新语》中涉及魏晋士人山水游乐的条目一百余,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特殊的山水情怀, 兰亭之游是当时较有名的一次。一纸《兰亭序》——当时兰亭雅集群贤的诗集序文:千古书法珍品, 行文优雅的万世名篇, 这个特殊双重身份, 注定了即使是千百年后的我们, 也能从中读到魏晋士人超然物外、洒脱放达的情怀。

二、钟情书翰, 自觉追求

《兰亭序》转折处多用不完全折笔, 少数地方采用完全折笔。不完全折笔是指我们在书写笔画时, 笔毫在转折的地方并不是按常规完全地把方向转过来, 而只是部分转了过来, 这就得到了笔画外圆内方, 或外方内圆的特殊效果。此法自王羲之一开, 后世书家如颜真卿、米芾、苏东坡、黄庭坚等用得较为普遍, 但是后人的运用和王羲之有着本质的区别:后人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自己书作技巧的丰富性。而王羲之则不同, 他那个时代的笔法极为有限, 可以说在他面前的是荒漠一片, 他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是书法的创造不是随意的, 它天生就是要传情达意、表达时代气息的。王羲之的这种笔法所创造出来的笔画的特殊效果, 目的在于表现魏晋士人那种对笔墨线条艺术的玩味和对书翰的钟情与创新精神。汉碑中也有外圆内方, 或外方内圆的效果, 但是二者在形态和笔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汉碑是由于刻刀与大自然的造化所致, 《兰亭序》则是王羲之这一时代人对书法技法的自觉追求。

书法用锋, 有中侧、藏露之分。中锋取妍, 侧锋取势, 藏锋以包其气, 露锋以纵其神。《兰亭序》以中锋为主, 决定了其线条推移具有高度的稳性, 在平缓的书法节奏中透出幽远与从容,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魏晋士人特有的风度, 其一举一动, 是那样的幽雅, 宛在目前。中锋用笔的恒定性, 也决定了采用此法书写, 线条注定会有缺乏粗细明显变化的弱点, 然而, 在《兰亭序》中, 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个遗憾。相反, 我们有的只是它视觉上的巨大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 这个变化不明显的弱点, 已经被王羲之以极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弱化到了极限。线条即使是细如发丝处, 在中和与平淡的背后, 仍然透出棉中裹铁的力度, 含而不露的沉稳与坚决。在笔者考察这个时代的其他书作时也发现了和《兰亭序》一样, 它们也出现了共同的审美追求。

点画的立体感与点画的丰满、书写运动的复杂变化、点画边廓的丰富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兰亭序》中锋为主, 其缺乏变化的弊端势必影响到点画的立体感, 可贵的是, 王羲之在不影响整个作品速度构成的前提下, 杂以微妙的侧势, 并将二者巧妙地、令人难以察觉地糅合到了一起, 得到了神奇的艺术效果:既不影响整幅作品恒常的节奏, 又增强了点画的立体感。其点画的丰满, 让人觉得墨似乎就要从点画边缘溢将而出。在往后的时代, 没有任何一位书家有王羲之这样的功力, 我们也就再看不到了这样的美妙线条了。这又一次告诉我们:魏晋士人普遍有着对书翰的钟情和对书法艺术技巧自觉、积极的追求。《兰亭序》作为千古书法的杰作, 它代表了王羲之这个个体的最高书法造诣, 而事实上是, 它同时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群体最高的书法成就。唐代窦蒙《述书赋》叙述东晋书法的状况说:“博哉四瘐, 茂矣六郗, 三谢之盛, 八王之奇。”王、谢、瘐、郗, 不仅是当时政局的主要支柱, 同时是当时主宰书坛的主要家族。此外, 卫、桓等家族亦皆不弱, 世家大族和非世家大族一起, 整个魏晋士人群体共同铸就了魏晋书法的鼎盛局面。

三、钟灵神秀, 超迈拔俗

作出每一字的外接多边形, 它所包容的空间称作单字内部空间, 即是字内空间。把这些字内的单元空间, 就是那些字结构中没有墨的空白地方, 按照它原本的形状画成图形, 通过这个方法, 可以作出整幅作品的单元空间图形。字结构的单元空间由字结构控制, 而字结构由点画构成——这一构成过程中, 往往若干单元空间同时在无意中形成。人们并不直接塑造单元空间, 可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对我们研究书法作品, 尤其是像《兰亭序》这样的杰作, 却有着莫大的作用。笔者研究发现, 《兰亭序》的单元空间图形面积大致相当, 图形情调大致吻合, 这与那些空间面积相差较大, 图形情调不太吻合的书作有着根本的不同:这说明《兰亭序》没有那种强烈、开阔的感觉, 有的只是中和平淡, 含而不露。因此《兰亭序》给我们传达了它的洒脱、安静与从容。如果不是选择了这种单元空间面积与情调相吻合的空间, 而是选择了苏东坡、王铎、傅山、倪元璐式的空间情调不尽和谐统一, 面积相差较大的空间, 那么它传达的视觉效果是动荡、不安与书者极力的渲染与吐泻, 突出的是狂放与奔张的气息, 这显然传达不出魏晋士人中和淡雅、含而不露、安静从容的人格魅力风范。如果没有单元空间、单元图形的引入, 我们就无法深入《兰亭序》的内部, 无法解释出观者视线与它相遇时客观存在而自己又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

外部空间, 指作品内部空间以外的全部空间, 它又可分为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书写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结构, 内部空间随结构的构筑而产生, 与结构关系密切, 而外部空间是被动形成的, 内外部空间的情调往往不够协调。中国古代的许多书法架构在这个层面上都经不住推敲。《兰亭序》则不然, 与外部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绝大多数呈开放、舒展状。也就是说, 围绕与字外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的笔画相互之间没有将这些字内空间抱合的趋势。这使内、外部空间能够较好地交融, 字内空间的性质影响到了字外空间, 《兰亭序》也就因此而气象开阔。开放与舒展的空间具有极好的包容性, 放映的是人的平和与博大的胸襟, 反之, 收敛与封闭的空间则传达出不安与拘谨。

《兰亭序》整幅作品字距与行距大致相当, 部分相互插入的大尺度笔画非但没有破坏行距, 相反还弱化了行间问题, 使行与行之间既明晰可分, 又似断还连, 使整个章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它的这种穿插构成, 局部看显乱, 放眼整体又齐, 此行有迎, 彼行也有让, 此处放, 彼处收。因此, 通篇显得和谐而精巧。这乱与齐, 迎与让, 收与放之间, 其整体的构图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一如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乱世中全身避祸, 轻松悠闲地游刃于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中, 处变不惊, 潇洒自得。可是, 虽有机谋, 却无权术家的诡秘与狡诈, 因为士人与谋略权术家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文人举止显得更灵活, 得体而不失优雅风范, 尽透文人灵秀本色。魏晋士人迫于形势, 全身避祸, 而不刁钻经营, 有乱世全身的需要, 有进有退, 却始终保持魏晋士人的玄谈潇洒、中和简淡与超迈拔俗的独特风骨。

循着《兰亭序》, 走进魏晋这个特殊的时代。在理解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之后, 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心态的可贵和其中的智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羲之, 并没有忘记作为古代的读书人于国于家于民应当担负的责任。而是找到了自己人格与时代的特殊契合点, 也正是这个契合点, 同时折射出了魏晋士人普遍的心态, 让我们得以从《兰亭序》中看到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这样想着, 遥远的魏晋士人似乎在《兰亭序》手稿上慢慢鲜活起来, 其举首投足, 如在眼前。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 竟至于此。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丛稿·艺论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牛排测试你的人生态度 篇8

——拓跋莽汉

牛排测试你的人生态度

在西餐厅里,牛排是最受人欢迎的主食,不管是丁骨、腓力还是牛小排,都有它独特的美味,那么,你是怎样切牛排的呢?

A.从中间割一半,并从中间开始吃

B.全部切完后,再一块一块吃

C.从右端开始切,再一块一块吃

D.从左端开始切,再一块一块吃

A你喜欢以“本位主义”来做事,容易表现任性,但是相当能干,是社交能力不错的人。

B你若是不能立即得到喜欢的东西,就会表露出焦急的神色,对人的好恶亦十分明显。因此,只要是被你看上的东西,你就会想方设法要得到哦。

C你性格温柔体贴,喜欢照顾周围的人,即使碰到什么麻烦事,也不会显露在脸上,是人际关系中的协调者。

D你平时很注意生活礼节,只要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满足。而且,你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强迫“推销”给别人,有时候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难忘的军训生活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