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共7篇)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初二地理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
1、紧扣考纲和教材,全面推进。
依照地理考纲和教材,进行一轮地毯式的讲解复习,也就是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全部罗列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消灭学生初
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点和教师未讲解到的知识点,同时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比如: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学生应加强记忆的。使学生复习时心中有数。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考纲内容覆盖了四册<初中地理>和海南地理,知识点多而复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近几年的地理结业考试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内容不回避“双基”及其重点。怪题、偏题较少。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主干知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重点放在八年级下册和七年级下册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从而达到对“双基”的真正掌握。
3、讲练结合、有效教学。
复习时除了讲解,还要选择一些合适的题型,(前两年结业考试和单元过关题中的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特别是讲后评析是十分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交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同时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开放性试题,要怎样把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答题角度,恰当地组织答案。
4、注重学生析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理想手段.学生能找出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如:08年的考试题中关于汶川和湖南的两题.地理中的图指:基本图(如七大洲和四大洋、我国的四大区域图、台港省图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还有平面图等。地图掌握得好,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二、综合强化复习阶段。(时间:半个月左右)
在考试范围出来后,根据前面的复习情况,抓考纲、抓考点、抓记忆。
1、选择典型试题,加强模拟训练。
2、精讲精练,重在指导。
讲:做到有针对性,除重、难点外,着重讲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节,所有的知识点:农业、工业、铁路、资源、地形、河流等都可综合在四大地理区域中考查。
练:适应结业考试的要求,注重选题的质量,重视能力题和应用题,注意培养审题能力。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俗话说“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 必须先练好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主要做法是:通读初中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 梳理基础知识, 列出主干知识, 研究内在联系, 确定重难点,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例如:进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时要能清晰、有序地浮现出:划分界线, 气温、降水、主要气候类型、河流主要特征、主要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耕地类型、农耕制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传统民居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主食、其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地理最基本是对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 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 要多思、敢问、善问,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熟练掌握重难点。
二、能力培养要突显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要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运用地图、图解、图变、图练等方法, 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如何判断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 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 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 理清解题思路, 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 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 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时, 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正确掌握因果关系, 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 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选择热点问题探究,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时政热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可结合2008年入冬以来, 我国华北、黄淮等地的特大旱情等信息来探究华北、黄淮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人口分布等。
笔者认为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具体表现在———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 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 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 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 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 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 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 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又如:根据太阳直射情况的分析判断当地的季节、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影子的长短等。
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文字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也是初二年学生在应试中失分较多、同时也是平时练习中老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般来讲, 针对试题设计的具体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 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 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例如:通过对位置、资源、交通、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 明白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就能够对其他地区 (特别是自己家乡) 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老师的指点中了解各种新问题、新现象, 在读、听、看中思考, 在思考中读、听、看。
一、夯实基础是前提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先练好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主要做法是:通读初中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基础知识,列出主干知识,研究内在联系,确定重难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例如:进行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异的比较时要能清晰、有序地浮现出:划分界线,气温、降水、主要气候类型、河流主要特征、主要地形特征、植被类型、主要耕地类型、农耕制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传统民居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主食、其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地理最基本是对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认识,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要多思、敢问、善问,真正弄懂、吃透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熟练掌握重难点。
二、能力培养要突显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要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运用地图、图解、图变、图练等方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如何判斷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时,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因果关系,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选择热点问题探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时政热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可结合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的特大旱情等信息来探究华北、黄淮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气候类型、耕作制度、人口分布等。
笔者认为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具体表现在——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又如:根据太阳直射情况的分析判断当地的季节、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影子的长短等。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文字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初二年学生在应试中失分较多、同时也是平时练习中老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计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例如:通过对位置、资源、交通、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就能够对其他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老师的指点中了解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
总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会考复习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要贯彻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评价理念。
一、选择题
1、(四川南充)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什么行为( )
A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2、脊椎动物身上,尤其在四肢,有许多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的结构是( )
A、肌肉 B、骨骼 C、关节 D、皮肤
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社会行为的是( )
A、蜜蜂的群体 B、蚂蚁的群体 C、白蚁的群体 D、小河中的一群鱼
3、(2005湖南益阳)下列哪项是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 )
A 声音 B 气味 C 动作 D 印迹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环境
5 、(2005 湖南郴州)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 )
A海狮表演顶球 B小猪吃奶 C 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 D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
6、(2005四川南充)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7、生物防治的优点( )
A、见效快 B、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专一性强 D、控制害虫持久
8、(2005四川南充)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大山雀喝牛奶 B、蚯蚓走迷宫 C、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D、鹦鹉说你好
9、(2005广东茂名)当我们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和舒张状态时,表现出来的动作是( )
A、屈膝 B、伸膝 C、曲肘 D、伸肘
10、下列关于关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动物都有关节 B、关节使哺乳动物的运动灵活自如 C、关节头、关节窝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 D、关节囊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11、人曲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
A、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12、人体运动系统组成不包括( )
A、骨 B、关节 C、神经 D、肌肉
二、填空
1、右图是关节模式图,请你分析回答
⑴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在运动时[ ] 能减少两骨之间之间的摩擦,[ ]
里有少量滑液,从而使关节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把构成关节的骨联系在一起,使关节 。体育锻炼能使周围的韧带和[ ] 增厚,提高伸展性。
⑵有时会发生[ ] 从[ ] 脱落出来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脱臼。在体育课进行剧烈活动时,我们应先认真活动一下 ,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2、骨骼肌中较粗的部分叫 ,两端较细叫
3.在非洲大草原上,有几只狮子在围捕一只角马,角马拼命逃跑,角马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狮子抓到角马后,一只雌狮叼走一块角马肉让幼狮享用,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
4.有一种蜜蜂的工蜂,它会掀开已死幼蜂的巢室盖字,然后把死蜂取走,这种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5、(威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扣求食的金鱼喂它 捕来的昆虫,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1)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________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______ 行为.
(2) 美国红雀喂鱼得行为是由其体内的_______所决定的行为.其他大山雀头和牛奶的行为是在________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后一行为比前一行为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一,并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D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A
二、填空
1、⑴4 关节软骨 3 关节腔 灵活 2关节囊 牢固 2 关节囊
⑵1 关节头 5、关节窝 关节
2、肌腹 肌腱
3、捕食
4、先天性行为 遗传物质
5、⑴先天性 学习⑵遗传物质 遗传 环境 适应变化的环境
⑶美国红雀通过飞行捕虫喂食金鱼 金鱼通过游泳到水面求食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们习惯于把游游业称之为“不冒烟的工业”“软黄金”。近几年到张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批海外游客准备去参观张掖的“七彩丹霞”,下列地图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是 ( )
A.甘肃交通图 B.中国旅游图 C.张掖市气候图 D.张掖市旅游图
2.右图是关于我国某区域的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支流甲河画错了
B.村庄②的气温明显高于村庄①
C.乙河大致自西北向西南流
D.村庄③比村庄④要高出100米
3. 南极洲有世界上“寒极”之称,酷寒主要原因是 ( )
①跨经度最广 ②地处高纬 ③绝大部分被冰雪覆盖 ④受海洋影响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称之为圣城的是 ( )
A.麦加 B.巴格达 C.耶路撒冷 D.利雅得
5. 回族小朋友马晶有个愿望:骑骆驼欣赏沙漠风光,游览苏伊士运河,参观金字塔和清真寺。马晶最理想的去处是( )国。
A.① B.② C.③ D.④
6. 新华社报道,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3日和3月1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体现北京是全国的( )中心。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交通
7.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海”分别指 ( )
A.喜马拉雅山 渤海 B.昆仑山 黄海 C.巴颜喀拉山 渤海 D.冈底斯山 东海
8. 正确认识地理分界线对于中学生学好地理十分重要,下列地理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的虚线为一月0℃等温线
B.图②中的虚线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C.图③中的虚线为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图④中的虚线为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大约5500千米,东西大约5200千米,四大地理区域差异明显。
9. 我国A地区传统居民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B.便于雨水下泻
C.便于空气流通 D.便于更快散热
10.我国D地区有一怪:“干旱盼太阳。”天气越干旱,河流两岸的人们越盼望出太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天气干旱,河流断流,吸引游人观光 B.气温越高,有利于牧场生长
C.天气越干旱,太阳能越丰富 D.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充足
11.下列语句中,描述B地区的是 (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2. 某研究单位想考察我国主要的三种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种温度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四个干湿地区,最为合适去的省份是 ( )
A.陕西 B.四川 C.甘肃 D.云南
13.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判断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铁路线是包兰线 B.②铁路线是京九线
C.③城市既是铁路枢纽,又是省会城市
D.④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
14. 位于北方地区的三江平原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但位于南方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则为一年三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条件不同 B.光照条件不同
C.热量条件不同 D.水分条件不同
15.小妹从张掖坐火车到上海旅游,一路看到地面植被呈现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的自然景观,她认为形成这种景观的原因是自西向东降水不同造成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受( )影响。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夏季风
二、读图题(共30分)
16.读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技能。通过阅读下列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写出图中A地的经纬度:(__ __,_____ )。
D地位于A地的___方向。(2分)
(2)A、B、C三地中,位于中纬度的是_____ 地,位于热带的是_____ 地。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_____地(3分)。
(3)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差异。若所在的D地是
205月19日,C地最有可能是2014年5月_____日。 (1分)
17. 我们通过阅读地图,获得重要的地理信息。同学们试着读下列某区域地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洋,B表示__________洋,马六甲海峡是沟通这两个大洋最近的海上通道。(2分)
(2)图中C是_________湾,该海湾及其沿岸地区的_________(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从这里向外运输矿产的船必需经过“世界油阀” _________海峡,运往经济发达的西欧、美国和日本。(3分)
(3)D表示______________运河,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1分)
(4)2014年3月8日清晨,马来西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飞机失踪。吉隆坡所在的E半岛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而北京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分)
18.读我国农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表示甘蔗分布的是_______(填数码代号),其最大产区位于_______ (省级行政单位)。图中表示花生的代码是_______,其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山东省。(3分)
(2)四种农作物中,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_______和_______ (填数码代号)。(2分)
(3)②经济作物分布区的作物熟制是_______ ③经济作物分布区的作物熟制是_______ 。(2分)
(4)我国自南向北各地农作物的熟制不同。我国科学家根据我国各地的_______(气温、降水、积温)不同,把我国的温度带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1分)
19.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东西狭长,以黄河为界,分为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甘肃省区域图”,回答下列相关的地理问题,进一步认识家乡的地理概况。(8分)
(1)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_____(填字母),城市B地有世界文化遗产_____石窟,被享誉为世界的艺术宝库。(2分)
(2)C是____ 山脉,该山脉的冰雪融水灌溉形成了素有“西北粮仓”_____ ,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该地区夏季光照时间长,_____大,有利于种子的培育,目前,已形成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培育基地。(3分)
(3)甘肃位于我国青藏高原、_____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自然环境十分脆弱。国家十分重视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建立了国家级的生态实验区。(1分)
(4)地处内陆地区的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春季多风,容易发生沙尘暴。请你说说沙尘暴的危害和治理沙尘暴的生物措施。(3分)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农药可以杀灭害虫,但某些农药不易降解,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农药逐级富集主要是通过 ( )
A. 水 B. 空气 C. 食物链 D. 土壤
2.学生营养餐每天都配有富含蛋白质的牛奶或鸡蛋等。这是因为蛋白质 ( )
A.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B. 不需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
C.在人体内不会被分解 D. 是溶解养分的物质
3.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施肥主要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 ( )
A. 水 B. 无机盐 C. 有机物 D. 氧气
4.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 (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5.有一种植物,植株高大,结有种子;但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这种植物属于 ( )
A. 苔藓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6.正常情况下,人的原尿中能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 )
A. 葡萄糖 B. 无机盐 C.尿素 D. 水
7.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主要通过 (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分解作用
8.下列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都用皮肤呼吸
B.蝗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C.鸡卵的结构完整就能孵出小鸡
D.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9.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残翅的昆虫。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这种现象是 ( )
A. 上帝创造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长期使用的结果
综合试卷第 5 页 (共8 页)
10.右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b为胃壁毛细血管网,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B.若b为组织内毛细血管网,则a是小动脉,c是小静脉
C.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D.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a是小动脉,c是小静脉
11.吃剩的饭菜放在冰箱内不容易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冰箱内 ( )
A.温度低,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慢 B.温度低,把微生物都冻死了
C.没有空气,微生物无法繁殖 D.温度低,营养物质分解慢
12.“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 B.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C.先天性行为和节律行为 D.学习行为和节律行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题,每空1分,共6分)
13.杜鹃花(一种植物)与杜鹃鸟(一种动物)在结构层次上的不同是杜鹃鸟有 。
14. 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15.两种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共同特征越___ ,亲缘关系越____ 。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命现象是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生命现象是 。
三、分析说明题(本大题包括6道题,每空1分,共30分)
17.(5分)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水稻属于 ,青蛙属于 。
(2)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 和非生物成分。
(3)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形成 。
18.(5分)右图是某夫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回答:
(1)染色体是由 和蛋白质组成的。
(2)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看,图
甲表示 (填“男”或“女”)
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其体细胞中的
一对性染色体表示为 。
(3)若这对夫妇中,丈夫有耳垂
(Dd),妻子无耳垂(dd),他们生了
一个有耳垂的孩子,该孩子相关的基因组成是 。
(4)母亲生来表现正常,但由于小时候注射链霉素导致聋哑,这种性状 (填“能”或“不能”)传给子代。
19.(5分)种子的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是利用菜豆种子进行的五组实验,将100粒饱满而完整的菜豆种子随机分成5等份,分别放在底部铺有棉花的5个培养皿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请回答:
(1)若探究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 组和 组进行对照实验。
(2)乙组中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3)分析甲、戊两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4)甲、戊两组中均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20.(5分)右图是与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消化的终产物a是 。
(2)图中b代表的气体是 ,
(3)完成A生理过程后,血液的变化是( )
A. 由含氧多的血变为含氧少的血
B. 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C. 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 由含营养物质少的血变为含营养物质多的血
(4)若e是肾小囊,那么f是 (填结构名称)。e中的液体d与血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没有 。
21.(5分)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啊嚏”!打喷嚏时,人们深吸一口气后,肺里的气体被急速有力地从气管喷射出来。流感病人鼻腔里有大量病毒和细菌,鼻腔粘膜受到它们的刺激,机体就会接二连三打喷嚏。一个喷嚏最远可喷至4米开外,飞沫中携带着大量病原体。有些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赏花时也会连续不断地打喷嚏。
(1)打喷嚏时,肺里的气体喷射出来依次经过了:
肺→支气管→ →喉→咽→鼻
(2)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后产生的反应,皮肤与黏膜一起构成了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作为外来物质的花粉可诱发喷嚏,花粉相当于 (抗原/抗体)。
(4)关于流感,资料中提到的传染源是 。
(5)当你想打喷嚏时,应该用手或纸巾捂住口鼻,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考虑,这样做是为了 。
22.(5分)右图中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请据图回答:
(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
A处种子的呼吸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
B处幼苗的光合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
(2)种子中被称为新植株幼体的结构是 。
(3)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
基础章节
1.信息的主要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2.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3.各种数制的相互转换
十进制转其他进制 除以2(8,16)取余数
其他进制转十进制 将各位的数值与其对应的位权相乘后再求和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 从低到高,4位一组,每组用一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二进制转八进制 从低到高,3位一组,每组用一位八进制数表示 十六进制转二进制 每一位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 八进制转二进制 每一位用3位二进制数表示
4.1B(Byte 字节 一定要大写)=8 bit(位一定要小写)
5.二态逻辑:电阻的大和小及电路的通和断等都可以认为是二态逻辑(或二态现象)。
解析:这样理解,二进制是0和1两个数码,用电阻控制电流强度以达到表达0和1两种数码的目的。当然还有多态逻辑。而且二态逻辑也作二值逻辑。6.汉字的存储:一个汉字存储时占用2个字节。(因为它多)
ASCII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表示,存储时占用1个字节(8位,为了以后可扩展)。共能表示128个字符。
ASCII码中有34个控制符(不可打印字符)和94个字符(可打印)。7.汉字编码
国家标准是:GB2312-80,一个汉字两个ASCII字符(占两个字节)1)汉字信息交换码(简称 国标码;以16进制表示)
2)机内码(=汉字内部码=汉字内码=变形的国标码,提供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等工作时统一使用的代码;以16进制表示)3)输入码(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
4)字形码(是汉字字库中 存储的汉字字形的数字化信息,用于汉字的显示和打印。)8.声音编码(1)采样(2)量化(3)编码 9.图象编码
像素的数量就是图像的分辨率,通常是以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量乘以垂直方向上的像素数量。单位面积像素数越多(或分辨率越高),表现出的图像越精细。
位图:使用像素表示的图 片文件(如 bmp格式,图像不经过压 缩)。一个黑白像素只要一位二进制码就可以表示,而一个“24位颜色”的彩色图像则需要24位二进制码(3个字节)来表示。如一个黑白图像的大小用分辨率表示为800×600,所需存储容量为:800×600×1÷8(B)
10.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总线:可分为控制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
其中,地址总线帮助控制器找到数据存放的存储单元。
1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的五大部件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和音箱等。存储器:对大量信息进行暂存或保存。
通常分为内存和外存,如内存条就是典型的内存储器。
内存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常见外存有磁盘、U盘、光盘和磁带。
运算器:实施 算术运算 和 逻辑判断,与控制器共存于一个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中。控制器: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进行分析,向计算机各个部分发出控制信息,使其按指令完成任务。
12.CPU主频单位是赫兹,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13.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Current)->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Loading)14.软件:除了程序以外还包括与程序有关的各种文档资料。
15、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非授权入侵而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的安全的程序;复制性,破坏性,隐藏性,传染性;
蠕虫病毒:爱虫,冲击波,熊猫烧香。
木马:QQ尾巴
16.恶意软件: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的一种软件(如果他前面写程序,你也改成程序)。17.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联系云计算)。18.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千万别选成蓝牙之类的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a.集线器(采用广播的形式对数据对信号进行转发,不安全,容易造成网络堵塞。一般用于家庭或小型局域网。)
b.交换机(根据目的地地址信息自动查找对应端口,避免冲突,安全,不堵塞网络。一般用于计算机数量较多,传输数据量很大。)
c.路由器(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和因特网连接)19.计算机指令的种类
(1)算术运算指令(2)逻辑运算指令(3)数据传送指令.(4)移位操作指令(5)堆栈及堆栈操作指令.(6)字符串处理指令.(7)输入输出(I/O)指令.20.网络按地理位置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拓朴结构一般分为:星型,总线型,环型,混合型; Internet是WAN(重要!)各种协议:
TCP/IP(因特网最核心的协议)——必须掌握
IPX/SPX(应用于局域网)
NetBEUI(适合于“网上邻居”间传送数据)
IP协议——是支持网间互联的数据包协议,负责按照地址在计算机间传递信息,根据各个计算机的IP地址来确定收发信息计算机的地址。
TCP协议——能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确保传输的数据是准确的。如果数据丢失或未收到接受方的确认信息,可要求重发;全部收到后,再重新整合成原始数据。
SMTP协议:发送邮件协议 POP3:接受邮件协议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ftp是文件传输协议
21.URL的格式: 传输协议:// 所访问的主机域名 / 路径和文件名 22.http:// 别写错,URL是统一资源定位器。
23.光纤接入上下行速率相同;共享宽带,受用户数限制。
ADSL上下行速率不同;上网和打电话不影响;传输速率高。
速度(kb/s)=传输速率(kbps)÷8 24.常见类型 运算符 运算结果 优先级
算术运算符 +(加)、-(减)、(整除)、mod(求余)、*(乘)、/(除)、-(取负)、^(乘方)数值 ^>* />mod>+-
关系运算符 >、<、>=、<=、=、<> true或false 相同
逻辑运算符 and(与)、or(或)、not(非)true或false Not>and>or 三类运算符的优先级: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25.结构一定只有一个出口。计算机软件系统
1.指令:计算机执行一步 运算或判断的命令。2.程序:指令的有序集合。3.软件: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4.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DOS, Windows, Linux, Unix)程序语言处理的程序(Pascal、C、C++、VB、Java)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SQL, Oracle, Foxpro)
=========== 条件语句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循环结构(For)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循环结构(do)
一、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
Do while 条件
循环体
loop
二、当条件满足时退出循环
Do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算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1.解析算法是指用解析的方法找出表示问题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表达式的计算来实现问题求解。就是按问题本身的性质,2.枚举算法就是一一列举出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并检验是否是真正解。查找: 顺序查找是一种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查找方法。它的思路是,从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将给定的值与表中逐个元素的关键字进行比较,直到两者相符,查到所要找的元素为止。对分查找又称折半查找。首先选取表中间位置的记录,将其关键字与给定关键字k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若k值比该关键字值大,则要找的元素一定在表的后半部分(或称右子表),则继续对右子表进行折半查找;若k值比该关键字值小,则要找的元素一定在表的前半部分(左子表),同样应继续对左子表进行折半查找
排序: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
冒泡排序 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重复以上过程,仍从第一对数开始比较(因为可能由于第2个数和第3个数的交换,使得第1个数不再小于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一直比较到最大数前的一对相邻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第二趟结束,在倒数第二个数中得到一个新的最大数。如此下去,直至最终完成排序。Integer 整数 Abs(x)求x的绝对值
long 长整数 Int(x)求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
single 单精度实数 Sqr(x)求x的算术平方根
double 双精度实数 Exp(x)求自然地数e的x次方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
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篇
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关键词:教材分析;复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3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11
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共有四册,新授课大约到八年级第二学期才能完成。会考时,由于教材章节多,授课及复习进度快,往往导致学生的会考成绩合格率不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方法。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对四本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四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解剖式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对复习会起到一个总领作用。
纵观四本教材,可以概括为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及概括的认识世界地理,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没有具体到某一地理区域;而七年级下册,是挑出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分开认识世界,具体讲解某一区域(大洲、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人文、自然地理。八年级的上册也是概括地认识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而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某一省级行政单位来具体认识该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特点。所以,四本教材都是总分关系。学生在复习时,对教材应该有一种总体的认识,从而有效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利于复习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的安排。
二、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穿插进行
由于复习时间较为紧张,很难做到先进行章节复习,再进行专题复习。所以在复习中可以两者穿插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一定的时间,而且相对单独进行专题复习来说更为有效。
例如,“气候”这一知识点,在四本教材中均有涉及,七年级上册是对气候的概括认识,下册是具体某一地区的气候,八年级上册则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类型,到八年级下册介绍各个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那么,何时进行这一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进行,因为此时学生对七年级内容刚复习完印象较深,而八年级地理学完时间还不长,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此时对气候进行复习,是很有利于承前启后的,而且效果显著。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分析往年的地理考试,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至少占了70%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度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尤其在八年级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做减法,把很多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不要热衷于题海战术。
四、以地图为载体,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比如,在复习完七年级地理时,我们只需要在前面摆一幅世界地图,就可以将七年级全部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回顾总结,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将图文结合在一起,更加牢固的掌握内容。
首先,要做好图文转化工作,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学会运用地理图像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
其次,搭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督促、鼓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搭建知识框架,绘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 “知识树”。对于一节知识来说,学生勾勒出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树杈,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会使一棵棵知识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学生也会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所学知识体系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五、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实践和考验,要求教师、学生更新教和学的观念,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要接地气),开放、延伸、拓展课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开放、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立足于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的学习模式,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夯实基础,突出能力。
【初二地理会考总复习】推荐阅读:
初二地理生物会考动员家长会发言稿10-21
初二上学期地理复习材料07-01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01-05
初二上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10-17
湘教版初二地理复习资料有哪些03-25
会考地理复习01-29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06-20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题09-21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提纲05-29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