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精选5篇)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李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涂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与”。李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
我的思考:
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怎么办?应整合、提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评价。
xxxx即将过去,在这个特殊的喜庆的节日里,语文组八年级的林老师,用一节《湖心亭看雪》的公开课,为语文组xxxx的教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位年轻、上进的语文老师,林老师的`课堂却完全没有新教师的羞涩与不成熟;相反,林老师的课堂,呈现出的却是扎实、灵动、智慧的影子,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林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的成熟、学生表现的活跃于师生配合的默契。
1、课堂思路清晰、连贯。
课堂以西湖诗词导入,奠定了本节课的文学味,接下来在朗读中直入主题,毫无累赘之感,入题之快、之准着实令人佩服。课堂思路清晰,通过两个大环节——品痴景、品痴情,将看似零散的小散文贯穿起来,在循序渐进的分析、交流、碰撞中,课堂逐渐走向高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整堂课,林老师就好像带着我们以一个近观者的身份,目睹了整场事情的经过,我们已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这样有感染力的课堂,令人佩服。
2、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表现突出。
林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提的问题恰当、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效地展开讨论。本节课的讨论是一大亮点,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组内讨论气氛良好,非常有效。展示环节,呈现出百家纷呈的热闹场景。可以说,在八年级,还能够有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实属难得。
林老师的课堂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其中,也有一个遗憾,就是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有一些地方较多,例如对于雪景的分析这一环节,林老师将雪景做了三处对比阅读,这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雪景的妙处。但是教师过多的牵引,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课堂的自由生成。现在我们更倡导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着引导、点拨、把课堂推向深入的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
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及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都是描述自然山水的优秀试问,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凄清淡雅的雪美景,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有作者的那份“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趣。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已具备借助相关工具书,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三点。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好文章要不厌其读,经典文章多读不但能培养语感,体会作者写作手法,更能积累文言词汇,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体味文章更深层的含义)
3、欣赏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雪后西湖的那种醉人的景美,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那份“痴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的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言简意丰,只有理清了人,事,景,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切感受到作者不一样的情趣,所以我把这两点列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不到160字,因此,我设计用一课时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品味句子,把握情感——课堂小结——作业设计”。
“导入新课”环节,我设计了一句问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雪吗?”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时值初冬,下雪可能是许多同学非常期盼的事情,他们会对以前的雪景有所回忆)然后引出课题突出一代文学家他是怎样“看”雪的,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资料,才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整体感知”环节,我设计了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或独立完成,或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品味句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做结,有何意义?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明确的方法,学生通过对看雪背景,时间,天气的思考。讨论,交流来体会作者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感世界,通过对写景的句子的 体味感受作者内心的漂泊无依,茫然无态的伤感。通过对“奇遇,饮酒,抒感慨”及“舟子话”的分析,让学生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更对作者的品位,人格给予肯定,赞赏。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更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作业设计”环节,1、通过学生课外阅读张岱的《不二斋》,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柳宗元的《江雪》,体会本文的白描写作手法的运用。
六、说板书
板书者部分我设计了三块,分别是叙事、写景、抒情。
1、有效设计和利用预习单。师傅在让孩子们直读课文时,有这么一个要求:回顾预习单,和同桌互读生字并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当看到孩子们拿起一本本整齐地贴着每课预习单的“蓝蜗牛”时,我的内心是又惊又疑,惊的是原先只出现于公开课时的导学单师傅竟然每节新课都在用;疑的是二年级的预习单该怎么设计呢?带着问号,我借阅了一个孩子的预习单,上面清楚地规定了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并且设计了几个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当然效果也非常明显,上课时孩子们对重点字词已把握得较好,为课堂的识字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反观自己,虽然也明确了预习要求,但反馈时,往往是这个孩子忘记,那个孩子漏做,预习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以后我会尽量效仿师傅的做法。
2、多种方法巩固字词。巩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X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这一特点,在教学字词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拼读、齐读、组词、造句等,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众所周知,X老师的诵读底蕴非常深厚,往往让听的人竖起大拇指,而她的课堂也处处围绕着“朗读”展开。《看雪》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X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朗读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之情,在让孩子充分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课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师傅便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问话时的心情,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
一、学习内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更、痕、芥、沆砀、强”等文言词。
2、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字背后掩藏的张岱的复杂情感世界。
3、细心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琐处见情致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一)、初步感知
1、给下列加点注音并解释
拥毳衣炉火( )________ 雾凇沆砀( )_____ ___
上下一白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 ____ ____ ___
及下船_____ ___ 客此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_______ _______
2、通读课文2次,结合注释翻译语句,重点翻译加粗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小试牛刀——文中有几组一词多义,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区分吗?
例:是日更定矣( ) ( ) ( )
是金陵人 ( ) ( ) ( )
4、写一点你的`阅读疑惑或者阅读感受。
(二)、深入解读
1、智慧探索1——细读第1段,你能发现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与我们平时去旅行相比,有哪些反常行为,从这些“反常行为”你能读出张岱什么心态或性情?
我们发现 我们发现
我们发现
2、智慧探索2——再次细读写景语句,仔细揣摩这样写景的妙处,你能尝试绘一绘这幅雪景图,并写下联想张岱置身此时、此景时,身在何处,心中的感受?
语句妙处:
身在何处:
心有何感:
3、挑战升级——第二段写与“金陵人”相遇的内容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提示:分析动作和对话)
具体分析(动作、对话内容)
表达情感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结尾,是否意有所指?(提示:结合“助读资料1、2”品析你对“痴”字的认识。)
三、研讨与交流
1、互助提升——交流“深度探究”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分配交流任务,上板书写必要的板书。
2、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交流过程范例——(1)、我们小组研读的语段是(展示朗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 我们是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2)、我们的新问题是
四、自测自评
1.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____ 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作品有《 》、《 》。
2、结合文章内容填一填(提示:可结合“痴”字。)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 ,谁解其中味?
3、查找与积累——你能找到几句与张岱“独赏雪景”时感受相似的语句或诗文吗?
助读资料——批划给你启示的字句。
1、《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2、《西湖梦寻》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1-04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02-14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湖心亭看雪》07-03
《湖心亭看雪》王君教案01-28
湖心亭看雪之赏析06-21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06-29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10-05
湖心亭看雪导学稿11-11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12-01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