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精选10篇)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1

2012-2013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两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校一年来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天早操后、早午晚自习前组织引导学生诵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敬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与技能课教学相结合。如音乐课教唱《游子吟》《明日歌》《但愿人长久》《静夜思》《咏鹅》等歌曲,美术课引导学生给古诗配画等。

(3)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活动,要求1—3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1首古诗,4—6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2首古诗。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各班可利用班队课或诵读课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督查,期末进行检测评价。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5)与岁末大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各班首先进行了诵读古诗词展示活动,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他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全体师生、家长。特别是经典诵读组的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诵更是震撼人心,催人向上。一曲由30多人吟唱的《满江红》,铿锵激越、气贯长虹,精彩的朗诵让我们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一首诗朗诵《琵琶行》又是那样缠绵凄切,荡气回肠;古色古香的课本剧幽远高藐,意味深长;《咏鹅》的舞蹈又是那样轻盈优雅;而快板背诵《三字经》显得清新活泼,神彩飞扬。一年来,我们一至六年级同学积累了40余首古诗词,《三字经》已全部背诵完。

(6)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利用1分钟时间督促、指导孩子古诗文背诵,使诵读优秀诗文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校园广播每天播放优秀诗词配乐诵读、古诗新唱,还开办了经典诵读栏目。

二、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即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2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儿童与中华经典诵读 篇3

关键词: 中华经典 诵读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3.3

中华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原创性的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是代代传承的具有典范性、源头性的不朽著作。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是主张利用人类童年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反复朗读中华经典,并自然成诵,以涵养性情、传递文化,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起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中华经典诵读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和家庭生活。那么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

1.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儿童诵读中华经典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华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书面载体,儿童能够从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其成长为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1995 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案中指出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希望我国成立幼年古典学校,让孩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以使得我国悠久之文化避免传承中断的危险。

2.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蒙以养正”,儿童时期要为儿童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而经典诵读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儿童传递了“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 “贵和尚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慎独”“自省”的自我管理方式,“力行”、“勤俭”、“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这些多元而又丰富的内容能滋养儿童精神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3. 促进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类的记忆能力先于理解能力的发展,当儿童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之前,他们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一样的吸收能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就能让凝结着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脑科学表明右脑擅长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左脑擅长逻辑、数学、语言、文字、推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能够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长期诵读经典,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会让孩子在一两年过掉识字关,较早的形成熟练阅读的技能,为各科的学习奠定广阔的智力背景。林助雄博士在《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发》一文中指出,儿童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和看经典汉字启动和刺激了右脑,仔细辨析经典文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求甚解,自然成诵,身心处于完全松懈、有趣的状态,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在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1]

二、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源

当前我国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除了《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外,主要还有《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等经典。

当前我国出版了一些供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此读本共12集,配有CD-ROM 光盘和 “导读”书籍, 方便学校和家庭的使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导,郭姮妟主编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其正文配有注音,并有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说明,多年使用下来深受好评。

此外社会上众多的儿童经典教育机构还出版有配有录音的大字教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中华经典诵读的操作原则

近年来儿童经典诵读的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的好方法,现将操作原则总结如下:

1.不求理解,熟读成诵

儿童诵读经典,主张先不求理解,自然达到背诵的程度即可。随着儿童人生阅历的丰富,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阅读和记诵的功夫。南怀瑾先生在讲述《教育与文化的中空》专题中指出旧式读书受教育的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积极倡导经典教育的赖国权先生指出,儿童可以通过录音跟读的方式轻松学习经典,相同的内容最好让孩子每天读一次,连续读7天以达到对经典熟读成诵的程度。

2.营造良好的读经典的人文环境

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的力量,让孩子自然的爱上经典,就必须有一个人人读经典的小环境。如果是学校开展读经典活动,就要要求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人人读经典,学生人人读经典,并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班主任还要把经典诵读融入班级特色活动中,开展“班级诵读之星”、“古诗文朗诵会”、“擂台赛”、 “最佳朗诵小诗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如果是家庭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家长需要天天带头诵读经典,在家长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此外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起来搞一些经典诵读的家庭联谊活动,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诵读经典。

3.只表扬,不批评

孩子经典诵读的兴趣是经典诵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最好。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任何的批评和强迫都会对孩子的经典诵读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和家长在管理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用正向行为支持的方法,对于好的行为及时地表扬和奖励,维护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助雄.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EB/OL].http://www.docin.com/p-555599661.html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4

为深入贯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使师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我校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一、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向学生明确中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

二、明确目标,认真落实活动方案。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为了让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活动前对领读学生进行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保证了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组织,力求活动有声有色。

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由值日班级进行诗文诵读,如期举行全体师生“吟诵中华经典,感受民族文化”诵读比赛。比赛组织评委现场打分,现场评奖。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5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

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汇演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区文化局分管副局长对活动提出“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效果到位”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区级总方案。各社区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工作重点,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分方案,本着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通过政府微博、社区电子屏、宣传栏等,广泛宣传中华经典文化及组织此次大赛活动的意义和要求,普及经典文化内容,倡导中华美德。各社区都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作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橱窗、电子屏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歌赋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使“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认真组织,掀起诵读高潮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赛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载体,努力做到全面普及与举办诵读大赛推动相结合。

1、狠抓诵读普及。各个社区都有市民文化节活动,街道举办中华经典诗歌朗诵音乐会,大家一起欣赏经典文化的醇厚与魅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哈密路小学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着古诗《游子吟》。古诗的音律意境,在孩子们阴阳顿挫的朗读声中被展现的惟妙惟肖。在学习这个古诗的同时,会了解当代的一个文化背景。

2、层层选拔比赛。各社区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街道初赛,街道再将评选出的优胜作品推荐到区里参加选拔,通过逐层晋级方式,扩大教育面。为学生们提供了体味中华精典文化、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6

导读:本文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准备了以下内容“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教师利用班会、早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经典诵读课程化,确保诵读时间。本学期,我校根据上级的安排,要求班主任应有效利用班会、早自习等开展经典诵读。语文教师应结合自身课程安排,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确保诵读时间。

3、措施方法到位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4、以比赛检验成效。为了更好地检验诵读成果,巩固和激励诵读活动更深入地开展。我校于X月X日上午在教学楼教学楼前举行了“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经典诵读大赛活动。各班级踊跃参加,将经典诵读和音乐、演唱、表演等融合一起,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中华经典美文的独特魅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培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诗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板报等,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用的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校的《吟经典、塑我少年品格;立志向,筑我大国梦想》在本次经典诵读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大赛第一名。同学们饱含激情,通过背诵经典名作,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了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通过活动将传统文化通过多形式得到很好的传承,激发学生们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复兴 篇7

关 键 词 经典;根文化;经典诵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一、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的层级比“典”要高一些。

就历史上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而言,“经”是在人们的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都既能够包罗我们生活世界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的弦线,使我们的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得到提高。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记忆和思维判断功能,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受和直觉捕捉功能。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对“经”的诵读。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比较少。

“典”,主要反映古人在大智慧下所产生的知识层面的文字记录,其文化层面的内涵相对“经”而言要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和包罗阴阳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者营养的双重作用,只具备单方面的作用。而且,近代社会对“典”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一般是将其与古代所定义的“书”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已经成了“四书”的代名词。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区二者间的差异。

二、经典诵读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景象。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就是用“黄老”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诵读并选拔治国人才。后来,唐朝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全民教育,同样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可见,只要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就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时期八股文出现以后,社会只提倡读“书”而不提倡读“经”,并且还将“经”里面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列,导致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历史潮流。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就发生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诵读“书”和诵读“经”的教育形势在我国同时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对于达到使孩子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品行的双重提升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经典诵读,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就遇到了瓶颈,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这恰恰需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王财贵教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七八岁时还在流口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达不到同龄孩子水平的儿子诵读《老子》五千言,结果使儿子的状况彻底改观,智识和慧识都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很多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试点经验都已证明: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书”,尽管可以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发挥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提升其智慧,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进行诵读,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将“经”和“书”紧密结合来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就既能够培养道德品格,也会使孩子们获得智慧的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是因为“经”中富含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营养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地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结构当中,只要我们进行诵读,就能够激活并开启我们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户牖。这些互动渠道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能够从自然当中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使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出现明显的改观。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常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跟我读”的诵读方法,但学生觉得很枯燥不愿意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诵读经典,甚至乐意诵读经典呢?

事实上,“跟我读”到了一定时期确实会显得枯燥,需要继之以“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所谓“教我读”,即让孩子自己来读,甚至让孩子教家长和教师诵读。宁波弘文馆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专职老师因故离开了,有些孩子还想继续诵读,于是志愿者就让孩子教孩子。每周选一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在这一周内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诵读;星期天,就到国学馆带诵。让孩子做老师,他们很有兴趣,都争着当,还相互比赛,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更好。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状态。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会有一种想当大人的愿望,很想跟大人进行比拼。这种竞争的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原始求生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同样也具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经典诵读教育当中。

“跟我读”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孩子处在一种被动激活的状态,但当“我要读”“互激读”“自觉读”的氛围形成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那是心灵的真正启动,是心灵与大脑高度协调配合的主动激活。此时,就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又不疲劳,互相激励又不相互排斥对抗的状态中。当大脑出现这种电波释放现象的时候,就可以获得适合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大空间,使大脑尽快从无序变为有序,孩子的诵读也将逐步从被动的“跟我读”转化成主动自觉的“我要读”。

nlc202309081653

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启动,大脑里面的记忆排序就会得到有序的整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在此进程中,人们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杂乱无章摆放在大脑皮层上的后天知识进行一种自动整理,从而让出空间,使深层次的慧性有一个透发出来的通道。用太极图来进行分析,即扩大了阳鱼眼或者阴鱼眼,使它能够透发到大脑皮层来。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会很有灵气,两眼炯炯有神,生理状态、智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可以很快获得提高。

“跟我读”和“教我读”这两种方式的完美结合,最终升华为“我要读”。 “跟我读”简单明了直接,适合于经典诵读的早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必须有“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教我读,具有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启迪性和激发性,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领导者、推广者、教师、家长和辅导员,对此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自觉地将“跟我读”与“教我读”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要读”阶段的早日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推广和展开,就必将会处于长生兴旺之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典诵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推广者,我们在开始时需要耐心细致地宣传经典诵读的完整理念,让家长们真正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经典诵读就类同磨刀,是“利其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德、慧、智三大系统同步提高素质,开发心智和大脑功能,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使学习更轻松,考试成绩逐步稳定提高,向最具备天赋的科学领域顺利发展。

四、中华文化复兴需要认清和把握“文化之根”

我国在清末时开展过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据此质疑:今天我们实行的是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我们所推广诵读的经典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二者如何能融合呢?

对此,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可以找到答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西方反而是进入了“慢餐时代”。德国被称为哲学家的摇篮,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进入德国社会,却感受不到国内这种匆忙的氛围。德国人注意让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当中,认为没有放松的环境就没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东方在进入“快餐时代”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创造性处在一种较低势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明朝以来,宋明理学占据了国家上层建筑的顶端,使教育变得僵化,不能让人们获得精神营养,只能起到维护统治者独裁专制的作用。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创造力的大儒,都是通过儒道兼修而使自己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单纯读《四书》的人,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完成仕途,却并不具备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缺乏文化滋养的土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在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一巨大文化体系的滋养下,构建起雄厚的根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够在近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中创造辉煌。后来,由于我们丢弃了根文化这个井泉,失去了根文化的营养,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整体滑落下来。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时期,我们要想真正跨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误区,把民族根文化接续起来,就需要对汉代之后的改良儒学进行合理的分解,提纯运用让中华根文化展露出真面貌,让根文化的井泉之水来滋养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华的文化之根一旦接续起来,西方的那些强势文化就能被包容并很快地消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让经典诵读教育接续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水,充分汲取根文化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和道德能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总结 篇8

XXXXXXX小学

XXX 2015年9月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班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诗海泛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二、措施到位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和创作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分组比赛,互相监督。一年级不要求完全背诵,但需要会顺畅的读下来。每个月班级评选“阅读小明星”,班内表扬,在信息栏上进行宣传。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班级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宣扬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文化氛围。

(2)初步培养学生评价体系,让一年级的孩子学会公正的评价同学和身边的事物。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3.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经典优秀选文为主。(其中有:《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经典的选萃等。)

4.教学原则和方法 A、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B、方法

(1)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2)每日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背诵。

(3)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及总结 篇9

一、指导思想

“中华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按照县语委办的通知精神,学校决定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提高德育效能,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涌现一批“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深化我校读书文化教育。

三、活动主题

书香飘溢校园 经典浸润人生

四、组织领导及分工

1.顾问:左主任、语文组组长、小学中高年级组组长,负责对我校经典诵读活动作技术性培训指导工作。

2.教导处、团委、少先大队: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督促管理工作。3.班主任、语文教师:负责组织指导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五、活动安排 1.内容安排

小学:古诗、古代名言选读。七年级:古诗词、古代名言选读。

八年级:古诗、宋词、元曲、古代名言选读。九年级:古诗、宋词、元曲、古代名言、《论语》选读。

2.时间安排

⑴每周四晚上安排一项经典诵读作业,重在预习新内容,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诵读。

⑵每周五午自习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⑶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3.活动步骤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共分4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

1.在学校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宣传活动。

2.向学生讲述经典诵读的益处和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3.各班级结合班级的实际确定诵读内容,定期进行诵读的经验交流。

(二)诵读开展阶段。

1.各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2.结合开展阅读课外书活动,评选出班级经典诵读优秀使“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三)诵读展示阶段。

1.学校创设各种机会,扎实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并尊重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方式:“不求甚解,但求熟读会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2在端午节、庆“十一”活动中举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陶冶情操。

(四)诵读总结阶段。

召开总结会,诵读成果。表彰一批在“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各班评选出优秀若干个。最后各年级评出“书香班级”。表彰在“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活动中形成特色和效果明显的班级。

XXX学校

XXX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1.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分管教导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教导处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2.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

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网络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本学期,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灵活利用时间引领学生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经典诵读与背诵唐诗宋词相结合,扩大学生知识面。

除了教育局发的诵读内容以外,我校还将校园文化的重点放在古诗文著作方面,学校统一给各班选了一些古诗词进行背诵,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校还要求各班根据古诗文的意境加上适当的动作,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5.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个学期以来,我校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经典诵读工作定会有所突破!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10

一、前言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碁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碁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篇目名朝代·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等备注

1《弟子规》清·李毓秀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2《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3《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4《论语》春秋·孔门弟子语录体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5四书五经春秋战国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6《孟子》战国·孟子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7《诗经·关雎》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8《诗经·氓》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部分

9《国语·周语上》春秋·左丘明国别史著作课外

10《史记》西汉·司马迁史学、传记文学中学课内部分

11《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12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13孔子《论语》春秋·孔子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中学

14屈原《离骚》战国·屈原浪漫主义抒情诗中学课内部分

15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课内拓展

16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7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8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王实甫《西厢记》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20王翰《凉州词》唐代·王翰七言绝句中学课内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词中学课内

22李清照诗词宋代诗词中学课内部分

23艾青现代诗中学课内部分

24《周易》战国古代哲学著作课外endprint

25《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春秋战国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26白居易《琵琶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2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南宋七律中学课内

28苏轼《题西林壁》北宋七绝课内

29范仲淹《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30张九龄《望月怀远》唐代五律中学课内

31白居易《长恨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32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小说课外

34《红楼梦》清·曹雪芹小说课外

35《儒林外史》明·吴敬梓小说课外

36《西厢记》人物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37四大名著人物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3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诗中学课内

39朱自清《匆匆》现代作家朱自清散文课内

40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

高一17.52850

高二19.93071

高三21.4331014

全级19.6335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选择项目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A学习辅导类书籍94(占27.8%)92(占27.4%)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42(占12%)53(占15.8%)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150(占44.3%)146(占43.5%)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47(占13.9%)43(占12.8%)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112(占33.1%)114(占34%)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78(占23.1%)99(占29.6%)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50(占14.8%)41(占12.2%)25(占8.7%)

D很少读95(占28.1%)80(占23.9%)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A阅读原著125(占37.0%)105(占31.3%)83(占29.1%)

B教材74(占21.9%)87(占26.0%)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95(占28.1%)109(占32.5%)85(占29.8%)

D其他途径37(占11.0%)32(占10.0%)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A用处很大97(占28.7%)109(占32.5%)113(占39.6%)

B一般199(占58.9%)185(占55.2%)135(占47.3%)

C很小21(占6.2%)18(占5.3%)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16(占4.7%)21(占6.3%)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66(占19.5%)73(占21.8%)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214(占63.3%)226(占67.5%)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13(占3.8%)9(占2.7%)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39(占11.5%)25(占7.5%)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A很乐意参加74(占21.9%)85(占25.4%)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175(占51.8%)192(占57.3%)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71(占21%)49(占14.6%)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A设置为必修课38(占11.2%)50(占14.9%)31(占10.8%)endprint

B设置为选修课108(占32.0%)91(占27.2%)83(占29.1%)

C研究小组129(占38.2%)127(占37.9%)131(占46.0%)

D自主阅读56(占16.6%)62(占18.5%)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A需要204(占60.3%)217(占64.8%)168(占58.9%)

B不需要26(占7.7%)20(占6.0%)9(占3.2%)

C不知道56(占16.6%)32(占9.6%)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51(占15.1%)31(占9.3%)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181(占53.6%)181(占54.0%)119(占41.8%)

C缺乏环境17(占5.0%)27(占8.1%)16(占5.6%)

D没有时间37(占10.9%)31(占9.3%)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项目: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1-XK016 课题类别:学科类中学语文)

上一篇: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下一篇:七五普法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