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鉴赏的可循规律(精选6篇)
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知识积累与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是成绩得到提高,还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在语文考试的板块里,只会出现在两个板块,一个是古诗词默写和鉴赏,还有就是作文板块里。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慢慢学会在作文里引用古诗词作为作文的亮点,但是古诗词默写部分的毛病又开始“异军突起”了,开学摸底考试看着试卷我也很是头疼了一阵子。
诗词鉴赏在考试中往往是比较拉分的一道题目,很多孩子一看到这道题就怕。很多孩子把几行空格都给写满了,最后也只得到1-2分。虽说在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些课外的诗词,但是出题的老师也都会考虑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么可观,所以会有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说诗词没学过,但是答题技巧是可以通用的,阅卷老师并不是看你字写得多就会给你分,主要是要踩在点子上答。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家长向我提问,“老师,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碰到古诗词默写是信手拈来,但是在古诗词鉴赏类题目上失分严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实际上,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三是学会理解。很多孩子在考试中经常在这类诗句默写题目上出错,失分严重,说到底,就是因为平时的学习不到位,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更没有常动笔进行书写诗句的习惯。
一、以探究模式导入, 破除先入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桎梏
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 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 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首先学习相应的释义, 而教师在释义教学环节所采用的策略以直接展示为主, 稍显乏味, 由此极易引起学生的无趣与倦怠情绪, 随后的古诗词鉴赏与领悟便无从谈起。因此, 笔者认为, 要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 首先要完善课堂导入模式。探究模式常被用于开放化、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环节, 突破传统思维, 将其用于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可获得意外效果。例如, 《离骚》一诗, 该诗与常见的古诗不同, 首先, 其篇幅较长, 结构分化不明显;其次, 该诗灵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 具有多层内涵, 不易于理解;另外, 诗歌的背景相对隐晦, 与现代生活出入极大, 对学生学习形成较大困难。而常规的“释义— 阅读—翻译—情感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容易进入灌输式教学误区, 从而形成桎梏, 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探究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诗歌进行分部分学习, 如小组A学习第一章 “被贬”, 小组B学习第二章 “反思”, 小组C学习“再试”, 小组D学习“徘徊”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各小组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在探究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应撤掉常规学习套路, 使学生对诗歌进行自我学习与感悟, 为其后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情感奠定思维基础。
二、以文学背景渲染, 建立交互体验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要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 不仅要认清、看懂古诗词的字面含义, 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 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 进行古诗词文学背景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的, 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同样以《离骚》 为例, 对于该诗歌的文学背景, 主要包括了作者、作者的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作诗的直接事件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构建最完善的文学背景体验模式, 是提高学生文学背景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领悟水平的关键。对此, 教师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古诗词课堂。首先, 教师可从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中下载《离骚》的朗读音频、背景介绍小视频以及对《离骚》一诗的各角度赏析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流畅化设计, 以音频为导入, 使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聆听有感情的诗歌朗读;欣赏完朗读后, 通过视频的文学背景介绍了解屈原的作诗环境, 包括外在环境与心理环境。其次, 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针对该诗歌进行讨论, 可自由发挥自我看法, 必要时教师可设置相关开放性的话题, 使学生的自由讨论有方向可循。另外, 在学生经过思考与体会后, 组织学生开展详细的教学活动, 并穿插各种鉴赏评论,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诗歌, 为其形成独立看法奠定基础。
三、以创新鉴赏落幕, 发展与时俱进的古诗词学习成果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吴晓云
(广西桂林市宝贤中学)
【教学目标】
1.归纳本单元诗词所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
温习五首古诗词所涉及的知识:
诗词:《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渔家傲》《长相思》。
涉及知识:体裁、作者、经典名句、主题等。
二、考点归纳
1.桂林市中考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敢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桂林市中考题(《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为什么说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色体现了他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2分)
3.归纳古诗词鉴赏的考点:(1)诗词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2)诗词塑造的形象、营造的意境;(3)诗词的主旨和情感;(4)诗词的语言;(5)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本单元诗歌难点突破
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从作品的内容来讲,本单元的诗词多借描写景物,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生活态度。阅读时,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2)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要反复朗读,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写胸臆的。
2.理解意象、意境的概念: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了解诗词中意象和意境、主旨和情感题型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或这几句诗。
4.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词的题目设置和答案,归纳答题步骤:
(1)问题:本曲描绘了哪些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答案:描绘了枯藤、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潺潺的流水、人家,还有荒凉的古道、萧瑟的秋风、瘦马,以及夕阳、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等景物。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从而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答题步骤:
①绘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求: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析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求: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本单元诗词的景、境、情。
四、知新
1.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在答题方法上有何共同点?
(1)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两字好在哪里。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你如何理解“带月荷锄归”一句?
(4)“夜深千帐灯”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规律归纳:写景类的古诗词,不管是品味字词,赏析名句,还是分析表达技巧,都常在品析意象、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五、牛刀小试
阅读《约客》,回答问题。
1.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
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2、《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想内容】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阕:诗人是真的认为:人可以返老还童吗?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思想内容】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村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艺术手法】①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惊鹊、鸣蝉、青蛙,原都是无情物,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烘托出作者的欢快情绪。②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6、《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思想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也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名句赏析】
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一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远方,远处花木扶疏,一座禅房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使……欢悦”,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而耳中只有钟磬音,也表现了一心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思想内容】本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名句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写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艺术特色】层次鲜明,全词仅十句,却一层一层地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展开了一幅幅形象的、境界层层扩大的画面。
8、《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9、《黄鹤楼—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想内容】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世事渺茫的愁绪,其中,不但含有乡愁,而且通过思乡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忧愤,满纸愁情,但不绝愁,精神意象绝不颓唐。
关键词:诗词鉴赏,读懂,表述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的形象, 品味其语言艺术, 领略其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该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级) , 能力层级高, 学生在解题时, 失分较多。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总结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 二是细“析”, 三是严“述”。
一、精“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感性材料) 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 “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精读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感情基调, 了解作者, 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 理解诗中的词句, 特别是抓住关键词, 揣度景物的蕴意, 是了解诗人处境, 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 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 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 抓风格和背景。“诗言志, 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 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 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 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鉴赏文学作品, 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 借作家的耳朵去听, 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 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 获得智慧, 获得情趣。因此,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 这才能较确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 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 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4) 体会诗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 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 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深入作品意境之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歌, 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 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
(5) 把握常见的典故。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 或鲜明强烈, 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又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6) 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 不直露, 总要留下一块空白, 让读者驰骋想象, 感受诗的内蕴力, 故评价时, 只有凭借诗中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 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搞清楚“写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二、细“析”
仔细分析设计的问题, 揣摩命题意图, 弄清题意, 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看题干限制, 弄清问什么, 力避先入为主, 答非所同。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问怎样描写的, 就要从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时空顺序层次的安排、各种感觉的调动、意象的选择、修辞的使用等角度入手;让概括某方面特点, 只要简单的一两句;让赏析, 则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让赏析思想内容, 就要大处着眼, 整体把握, 有观点有根据, 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让谈艺术技巧, 就应从用了什么技巧, 这个技巧如何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入手;让谈语言特色, 则要分析语言风格是含蓄蕴藉, 还是直白晓畅, 是典丽精工, 还是朴素自然等。
三、严“述”
读懂是一回事, 得分并且尽量得满分又是一回事, 从高考量比评分的角度看, 回答问题表述时应做到语言表达严密、精确, 要点全面, 条理清楚。
(1) 条理清晰要点全, 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采用解证式:先从整体把握, 大处着眼, 一句话概括, 再围绕观点简要分析。若诗篇短小, 分析时可逐句分析;若篇幅较长, 可分联 (律诗) 、分片 (词) 或按内容分段进行赏析。这样做观点鲜明, 要点突出, 层次清晰, 容易给分。
【语文古诗鉴赏的可循规律】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的鉴赏10-19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总复习06-12
部编语文八上古诗鉴赏07-01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12-11
中考语文素材:柳树的古诗11-30
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06-29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05-28
别董大的古诗鉴赏07-16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06-30
中秋节的诗文古诗鉴赏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