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学习方法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学的学习方法(精选8篇)

历史学的学习方法 篇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长期形成了一种事事依赖教师的习惯,致使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课堂难以操纵,教学流程不畅,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课改中遇到的这个实际问题。那么,应让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主要方面:

1、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2、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另外,注意借鉴语文、地理等学科的一些做法,如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段并概括段意、对一整段文字划分句群,对长句子先找关键词,然后用“造句法”将这些关键词连成通顺的一句话;让学生在地图上注明发生历史大事的地点、时间、人物等。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3、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4、让学生学会联系跨学科的知识

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政治、地理等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甘肃敦煌莫高窟时,适时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联系了有关甘肃的地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思维认识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乐趣。

5、让学生尝试自我分析和评价学习效果

测试是目前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拟试题,同学之间交换答题,或由教师统一命题,让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他人评价,或自己分析、自我评价。在此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以下方面: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题目的类型,明确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认真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并查找失误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初,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我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简介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

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1、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认真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不太理解或有疑问的句子圈画出来,自己有些什么想法或疑问也可写下来。

2、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和做好笔记: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做好笔记,把上课的要点、线索记下来,并留出适当的位置,课后将其补充完整。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耳和动脑等多方面的刺激,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认真做好练习:做练习的最好方法是先复习、后作业。做练习时要求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还要求把做错的题目用红笔改过来,并弄清楚自己是哪个方面出错的,如看错题目,审错题意,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或者抄错答案等,根据自己做错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克服措施。

4、及时循环复习:很多同学对历史知识记的快,但忘的也快,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忘记忘记其实就是等于忘了再记”。这其实就是人类的遗忘规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及时循环复习法。具体做法就是在当天上完新课后就抽几分钟复习下当天的功课,每周可抽十多分钟复习一次本周内学习的内容,月考、段考和期考再系统进行复习等,如此反复循环地进行复习,就能降低遗忘的程度,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平时要注意对闲散时间的利用,记忆的东西不一定要花专门的时间来记忆。同学们有这样的想法,就剩下几分钟了,休息一下就算了。其实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可以算一算每天有几个闲散的几分钟,每个闲散的几分钟去记一点东西的话,那么一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可以记多少东西,大家都来算一算,并且行动起来,你们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后,根据知识结构一点一点地看课本,把课本上讲的每件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跟前边的历史事件有联系的就联系起来,重点掌握其背景和影响,如复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就可以与第一章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联系,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记忆的方法。

1)图示记忆法: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直观,效果比较好。如学习到立宪派这一内容以后,我们已学了很多的派别,这样我们就把洋务派、顽固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张制成一个简表或知识树等图形,并留些空位给以后学到的新内容那就更好了。

2)数字归纳记忆法:①如数字本身的特征来记,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②间隔等差数字记忆,如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③一数多项联记,即同一年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如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关键词语记忆法: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辛亥革命的功绩:我们可以借助“推翻”、“建立”、“打击”、“深入”、“创造”、“推动”等关键词来提示我们。

4)利用关键词和谐音法记忆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依次为“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其次,用谐音法记为“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谐“协”音,指协定关税。又如: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首先,挑选关键词为“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可用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很多同学还问及材料题和问答题的做法,这些问题就希望在老师讲评时,大家认真听,这样就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了,同时我们也很希望大家与老师多交流。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历史学的学习方法 篇2

奥苏贝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可见,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有意义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议教师借助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赋予学习以意义。

一、组织化策略

所谓组织化策略, 就是按照信息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 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的归类、组织, 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学习材料。组织化策略的实质是利用新信息本身的顺序和联系, 发现要记忆项目的共同特征或特质, 从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可以借助图表、图示等模式将相关信息组成有意义的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们在讲述《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可以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在组织化策略的运用中教师除了可以借助图表和模型图, 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模型, 利用层级结构来表达新信息内部或新旧信息的关系等, 还可以发挥每一章每一节中导语的作用, 对有关知识做一概述, 利用知识概要来统领章节知识。

二、精致化策略

所谓精致化策略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刚学的新知识形成额外的联系, 从而赋予复杂知识以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 与原来的旧知识建立联系, 有所扩展, 形成更大的、更细致的知识网络。

首先, 可以借助新信息向外发散,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推论, 形成知识网络。其次, 建立与之前已学内容的联系, 形成更大的知识网络。由于精致化策略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刚学的新知识形成额外的联系, 所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上课内容, 或者帮助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自我推论, 以增强信息的意义, 或者提供或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类比, 比较不同观念的异同。

三、活动策略

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认知, 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具有目的性, 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进行深加工, 我们将这种教师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加工的过程称之为活动策略。主动学习能够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在活动策略运用时应该注意, 问题解决的形式不仅仅是记忆知识, 最主要用来理解、掌握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要求学生去分析, 而不仅仅是回忆相关信息;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提供有力的证据, 而不仅仅是得出结论等等。

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多, 只要能够真正理解有意义教学的内涵,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才能真正地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

参考文献

历史图画的学习方法 篇3

学习历史图画,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图画的一般方法。观察图画的一般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1)观察图画要全面。一幅图画,尤其是繁复的图画,它的各个部位,各种形象或符号,甚至各种颜色、质地都载负着不同的信息。只有全面观察图画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

(2)观察图画有重点。每幅图画都有自己的主题,画面的主要部位,集中深刻地反映着主题。我们只有重点地观察图画,才能抓着它的主题,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3)观察图画讲顺序。所谓“讲顺序”,就是依方位、按系统、有条理地观察。因为杂乱无章地随意观察,摄入头脑里的信息是糊涂的,不能形成清晰的形象,往往遗漏重要信息,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4)观察图画须细致。因为细致观察图画,不放过任何细节,才能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深刻性。

(5)观察图画得动脑。所谓动脑,就是观察图画时,要把从图画上得到的信息,跟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迅速地做出反映。这样做往往能获得最多的有效信息。

其次,我们还应掌握具体类型图画的学习方法。历史图画包括历史人物肖像图、遗迹类插图、事件场景图、情景介绍类插图、历史漫画等类型。下面就几幅历史图画来介绍一下注意事项。

对于人物肖像图,以《孟德斯鸠》为例说明。首先我们能再认这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其次能叙述其事迹,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其著述《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的学说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的中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历史遗迹类插图,如《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我们借此图首先获得圆明园概念的直观形象。从残留中看到曾经的大气辉煌。它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也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二鸦期间,英法疯狂抢劫并焚毁圆明园。其次,我们还应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英法暴行的罪证。展现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和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对事件场景图,要掌握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虎门销烟》为例。它反映了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英美走私鸦片的场景。它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坚强决心。

对于历史漫画,我们应弄清其内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实质内容。如《古巴导弹危机》。漫画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掰手腕。他反映了美苏两国的相互制衡。

对情境介绍类插图,应明确它反映了某种历史现象。注意分析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它具体描述了北宋交通的情况,有交通设施城市街道,桥梁;交通工具船、骆驼等牲口;也体现了东京的城市功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比以往更加发达;再加上汴京水陆交通发达,才出现了北宋汴京的繁荣局面。

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4

#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一:#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二:#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

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历史时间六大记忆方法#

一、年代特征记忆法

这是帮助学生找出数字特征,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这些历史年代数字的对称来记忆。如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1616后后金的建立;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等。利用数字的重叠加深记忆。(二)是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规律从而忆一系列历史年代,如《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的时间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1941年,等距离为10年,只要记住一个其余都容易记忆。(三)是按照年代自然序数的递增记忆年代,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的。(四)是利用有些数字的排列规律来记忆,如整数记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自然序数递增记忆1234年蒙古灭金,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点。

二、联想记忆法

年代联想记忆方法可分为序列对应联想、因果联想、点面联想,中外历史同期性联想,公元前后称性联想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加深记忆,达到学习目的,如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开国,618是隋唐的分割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去掉一个“0”,可以联想到184年黄巾起义;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一年都有一件大事发生,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1925年五卅运动等等,由一个年代想到另一个年代,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甚至几件事,便于加深记忆。

三、对照记忆法

对照记忆又分为同一年代的对照和同样年数的对照。通过对照让学生加深记忆。同一年代的对照,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税、雅典梭伦改革;1861年,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俄国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开始;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第一国际的建立。同样年数的对照, 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等,都是经历了8年时间。

四、推算记忆法

推算记忆法是由某一历史年代,推算出该年代前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如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有29年的历史,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是589年,加上29年是618,这个时间既是隋朝灭亡的时间,又是唐朝建立的时间;明朝统治的时间为276年,清朝统治的时间为267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是1644年,明朝统治结束。利用这个时间往前减去276年是明朝的开国时间,往后加上267年又正好是清朝灭亡的时间。

五、公元前后对称记忆法

把公元前后时间数字相同的历史活动时间联系到一起记忆。如公元前221年是秦统一,公元221年是蜀国建立,两个时间刚好前后对称。还可利用数轴来表示,帮助记忆。

六、比较记忆法

如隋朝建立是581年,统一是589年;元朝正式建立是1271年,统一全国是1279年。通过比较这两组四个年代分别为两个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时间,而且尾数都相同。除上述方法外,具体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反复记忆法、加减记忆法、坐标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学生自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创造更多的方法,明确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记忆方法,记住更多的历史时间,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指导 篇5

第二阶段:是熟记的过程,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面,我们应该运用我们大脑的记忆功能去熟记这些知识,能够熟到当我们闭上眼睛以后。历史知识像电影般的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仿佛像一段故事一样,连贯且连续。

第三阶段:是知识应用的过程,课本上面的知识我们都已经熟记后,在应用阶段就会变得十分轻松,一些简单的高中历史体型能够准确的给出答案。而面对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时,我们也会有一些思路在脑中,即使不是最准确的答案,也已经能够十分的靠近了。

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6

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要学会复习

要针对性的复习,你要看你哪个方面比较弱。高中历史是由历史文化、历史政治、历史军事以及历史经济组成的。你看你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加强复习,不懂得就要问老师。对历史知识点要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样才有可能使历史得到高分。

高中历史该如何复习

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高一历史学习有什么好方法

一、观念转变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篇7

上述历史知识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即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因而, 学习历史知识, 必须遵循以上的特点钻研进去, 才能获得较大的收获。

一、要引导学生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

1. 找出史实和评价

首先, 阅读教材时要找出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本结论;要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主要事迹, 并对他作出基本的正确评价。例如, 学习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历史事实, 首先应了解他个人的出身经历, 而后研究他形成革命思想的因素, 进而掌握他的战斗功绩及失败的原因, 最后得出对他的评价。

2.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续性

学习每一段内容, 要思考它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并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 了解他们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

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 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 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内容) 、意义 (作用) , 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3. 要注意研究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学习中要注意研究篇, 单元、章、节的标题, 掌握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便于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

二、要采取制表图示的方法加强直观性

历史基础知识要素比较繁杂, 在时间上, 要求你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产生年代或两个统治者在位时间等, 能计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点上, 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及其流向, 识别重要历次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 能掌握、描绘出国家的疆界以及农民起义进军路线, 能读懂教材上的插图等。至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及其历史评价等就更为繁杂, 要绘制纲要性提示图引。因此, 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繁杂的内容的基础上, 才能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概括、归纳、整理, 制成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

设计图表时, 要先画出草图, 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 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联系,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简驾繁, 一目了然。实践证明, 这种绘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理解消化, 达到简化、系统化, 既便于理解记忆, 又便于比较分析, 从中清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要联系实际采取史为今用的方法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得高、望得远、发掘得深, 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 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学完一节历史课后, 可通过写笔记、评论或小评论式的杂文来加强对已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中, 我们发现, 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的宏伟志向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可以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 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身。

历史学的学习方法 篇8

一、提高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

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学生如果连课本都不会阅讀,或不知道怎么阅讀,或通过阅讀,获得不了相应的信息,那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是一句空话。提高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环节。

(一)训练学生通过阅讀课本,找出具体的知识点——识记点、概念点和问题点。学生自己能从课本上找出具体的识记点、概念点、问题点,这是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识记点即学生应该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概念点,即学生靠概念阐释,理解才能掌握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什么是殖民主义等。问题点,即学生按照课本自然叙述,通过阅讀,引出来的问题。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知识得以掌握。比如,鸦片战争,英国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就是不可以避免的?

(二)训练学生消化和掌握在阅讀后找出的知识点。对识记型的知识点,学生在阅讀的过程中,慢慢得出结论——阅讀课本,要注意什么,怎样通过联系和比较来加以掌握;对概念型知识点,学生要利用工具书,资料信息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掌握;问题型知识点,学生通过阅讀课本,根据课文前后的知识联系,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在相互讨论去求解、理解,然后加以掌握。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官职”“爵位”有什么区别;“谥号”“庙号”有什么区别;唐朝的“三省六部”之间是如何运作的,它与明清时的“中央六部”有什么异同……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自然要出现的,能搞清楚它们,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体现。

(三)训练学生学会抓住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透彻分析。而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块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那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核心词(动词或名词),找句子主干,概括段落大意、中心等;同时,可结合数学“集合”的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这样,学生最终会在分析背景、经过和影响时,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四)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是在动态历史长河中对过去社会变迁的展示,是千变万化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学科知识。她的各部分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讀课本时,训练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整体的知识体系当中进行体会,系统地掌握。一是整理专题加以掌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等;经济专题下的农业、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训练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造,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学生要达到这一步,确实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绩。

二、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挖掘和联系的能力

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章节重点知识的挖掘、历史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使其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训练学生发掘课本的隐性知识。课本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能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性知识。在学习中要训练学生对隐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卖掉阿拉斯加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课本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让学生尽量通过发掘隐性知识,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

(二)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去探寻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是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性问题。根本原因则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陸质的问题。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训练学生在学科内加强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的自觉性。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关键。训练学生能自觉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如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等,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上一篇:妇联主席工作报告下一篇: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