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反思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 篇1

锦绣小学 李志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伊始播放了《懂你》,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 篇2

关键词:母亲,亲情,反哺,抱

《第一次抱母亲》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散文, 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 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轻轻摇动, 让她入睡, 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从而表达和歌颂了人间伟大而深厚的母子亲情。文章很美, 美就美在朴实的文字所蕴含着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美得让人读了有一种心里流血的痛。纵观全文, 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 相信这种浓浓的亲情一定会弥漫在课堂的每个角落和每个时段, 融入学生的心灵, 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

一.抱出了意外

母亲病得不轻, 以至于“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时, 因为用力过猛, 差点仰面摔倒, 这时的“我”才忽然意识到, 母亲并不是“我”想象中的“100多斤”, 原来她一生中“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而此时此刻因为疾病缠身, 身在病房, 母亲的脸也变得更加“瘦小”, 体重当然不会是89斤, 说不定只有80斤, 甚至还不到80斤!难怪“我”会“差点仰面摔倒”。此情此景, 让“我”心里很难过, 不是因为护士的责怪, 而是为“我”跟母亲生活了几十年, 直到今天才知道母亲“竟然这么轻”而难过, 为自己的粗心而难过, 为自己一直以来对母亲的忽略而难过。

在与护士的对话中, “我”的记忆再次得到复苏。“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想起往事, “我”心中愧疚。“我”愧疚, 因为自己一直以来不懂事, 竟然没能帮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 减轻一点负担;“我”愧疚, 因为“我”尽管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 却一直误认为她“力大无穷”, 无所不能;“我”愧疚, 因为母亲一直以来都是用她那80多斤的身体养儿育女, 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 不怕劳累, 毫无怨言, 而现在却病得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面对母亲那“瘦小的脸”, “我”既心疼, 又难过, 既愧疚, 又自责。

母亲那么轻, 是因为她把身体的重量传给了我们。想想成长的岁月, 母亲的每一道皱纹和每一根白发都是那么清晰。而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重的, 因为能承受的, 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 母亲都付出了。而担负最多痛苦, 背着最多压力, 流下最多泪水, 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我们的, 只有母亲!

二.抱出了感恩

“我”第一次抱母亲, 抱出了什么?抱出的是母亲的轻, 抱出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感受到的母亲的爱的博大与无畏, 抱出的是自己的自责与愧疚, 还抱出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意外的“一抱”, “我”的心情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 再也平静不下来了。在护士铺好新床单让“我”将母亲放回床上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 把我们兄弟姐妹“从小抱到大”, 而“我”却没有“好好”抱过她一回, 于是我“突发奇想”, 想要抱母亲入睡。

这真的是突发奇想吗?它是由“我”在第—次抱母亲之后,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母爱的博大与无畏引起的, 是“我”爱母亲的自然表现, 是“我”情感发展演进的必然, 绝非造作之词。这一次的抱与第一次的抱, 其中蕴含的情感已经有所不同。这第二次的抱, 有自己看到母亲生病后的难过, 有对母亲的不安、愧疚, 有对母亲的感激, 有对母亲真挚的爱。“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儿时, 我们无数次被母亲抱, 从艰难地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 都在母亲的呵护中长大, 在母爱的沐浴中成人;而今,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 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 真是“一抱”见真情, “一抱”知母恩。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上帝不能无处不在, 才为人类创造了母亲。”每一位母亲都曾是仙女, 但为了自己深爱的孩子, 她们又不约而同地收起了美丽的羽衣;为了自己深爱的孩子, 她们无怨无悔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爱, 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 去感恩, 去回报。

三.留下了感动

做母亲的学问, 就在于懂得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地发扬自己的优点, 她从不炫耀自己, 却时刻把对子女、对家庭的爱当作自己的“事业”。尽管她总是年复一年地“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但是面对护士情不自禁地称赞, 只“笑了笑”, 轻描淡写地用“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为自己一生的辛劳作出了简单的评价。尽管这一生中, 她将自己的儿女“从小抱到大”, 但是当“我”要抱她入睡的时候, 她却说“快把我放下, 别让人笑话”, 从没想过有一天子女们会将“爱”反哺到自己身上。而当“我坐在床沿上, 把母亲抱在怀里, 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将她轻轻地摇动”的时候, “我”又发现了“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终于闭上眼睛”的母亲, 一定是思绪万千, 她想到的可能是她走过的艰苦岁月, 经历的艰难坎坷, 而最让她感动的, 莫过于此时此刻儿子那温暖的怀抱, 她在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刻的幸福, 便禁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 那是欣慰的泪水, 是激动的泪水, 是幸福的泪水, 是又苦又甜的泪水。

这便是母亲。母亲的爱一直是所有“喜乐”当中最美丽的, 有时她们看起来很悲伤, 但只要一个亲吻, 一个拥抱, 就可以把她们眼中的泪水化作星光。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此处的“重担”还是指扁担和两头挑着的东西吗?(生沉默)想一想:生活中,母亲还要做哪些事?

生:烧饭、洗衣、织毛衣、打扫卫生。

师:想一想,农村的母亲还要做什么?

生:挑水、喂猪、种田、割稻子……

师:是呀,这所有的生活重担都靠母亲一个人来承受。这儿的“担子”指什么?

生:生活负担。

师:母亲的担子重不重啊?(板书:担子重)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前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不仅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重担”一词的意思,还充分地体悟到了“重担”一词的情感意味和语言意象。

【片段二】

师:(板书:泪水)生活中,你流过泪吗?因什么而流泪?

生:我伤心时流泪,我激动时会流泪,幸福时也会流泪……

师:联系实际,读读课文,文中的母亲此时是什么样的泪水呢?

生:这是激动的泪水。

生: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这是感动的泪水。

师:为什么激动、幸福、感动呢?

生:因为母亲觉得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生:母亲发现儿子特别孝顺,竟然抱着自己入睡。

师:是呀,母亲激动、幸福地流泪了。(板书:激动、幸福)

【评析】教师凭借教材中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品味“泪水”的内涵,让学生和母亲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满怀和“我”同样的感情读懂文本,从而走出文本,得到了良好的人格熏陶。“泪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立足于文本,链接生活,解读才会无限精彩!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的这对母子情深打动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老母亲。于是,我学着作者的样子(屏显第2自然段关键句子),写下了我记忆中的母亲。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屏显文字,师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很晚很晚才睡觉。早晨,母亲总是先煮早饭,然后帮我穿衣、梳头,即使是寒冬,也常常忙得十分疲惫。中午,我回家时,母亲还是在厨房辛苦地忙碌着,而屋外,早已晾出了一家人的衣服。看看母亲的手,不是因泡在水里太久发红,就是肿胀粗糙得令人心疼。晚上,收拾好碗筷之后,母亲总会坐在我的身旁,一边缝缝补补,一边提醒我认真写作业,不要发呆。夜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忙碌着,因为她爱给我变着花样织毛衣。我一直以为母亲的家务活做得很轻松,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母亲一定也是很累很累的。她只是怕儿女担忧,没有说出口而已。以后,我一定像文中的“我”一样好好孝顺母亲,让母亲安康、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和母亲相处,母亲每天都做些什么,你总能看到吧。下面,就请大家也以“在我记忆中”开头,写写自己的母亲,好吗?(生写后交流)

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每天早晨会给我做鸡蛋饼。在我上学时,母亲帮我扎上红领巾,理齐衣服,系上鞋带,看着我走上台阶,才把门轻轻关上。有时,我的东西忘带了,母亲不顾风雨,不在乎烈日,把我需要的东西送到学校。晚上,母亲很晚才回来。回来后,她第一件事就是看我作业,然后要把我们一家三人的衣服洗掉,做我喜欢吃的面包。以前,我觉得母亲很轻松,但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我想对母亲说一声:“妈妈,谢谢您!”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的母亲和文中的母亲一样,也是那样辛苦,也在为家庭、为儿女无数次地付出着。

【评析】片段中,教师让自己走进学生,让自己的母亲走进学生的心里,教师的下水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这样有助于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而教师让学生通过回忆练说、练写,将学生的生活积淀在此倾吐,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予以表达,语言表达与对母亲的真情在这里得到紧密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4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品析重点词句,理解母爱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

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

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四、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五、联系自我,升华母爱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题材。在充分感悟母爱感悟文章后,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己母亲平凡的母爱进行了动情描述,学生无不动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心中想对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学生从小事回忆,写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独特珍贵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反思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另一处是对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的阅读理解。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发现文中出现了三处没想到,我想这绝不是作者的无心之笔。这三处的没想到不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吗?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于是找出了下列三个句子: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

反思三: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让我倍受震撼:曾经,母亲那么年轻、美丽、青春、健康;而现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苍老,丝丝白发、历历深纹 &&让孩子理解重担,经过挖掘孩子们的想象,来重点体会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在理解了重担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让孩子们想象母亲行走的艰难,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风呼啸的冬日,母亲依然跋涉的身影,理解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更加动情。

课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我让学生想象这一感人的情景。然后说说母亲眼角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学生有感而发: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这节课上,孩子们用一只眼读课文,另一只眼感受了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让我们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反思四: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总结 篇5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反思 篇6

我们新教师参加了一次培训,区教研员陈飞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就选择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散文,与新教师们一起研读。他从课题入手,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抱”字解读为“回报”的“报”字。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将“抱”字深入的去理解和阐释,不正是回报的意思嘛。我突然明白,从一个“报”字入手,将文章中所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篇考虑,就可以很自然的对作者两次抱母亲的不同表现、抱母亲的不同含义进行清晰的解读——这才是真的解读文本。陈飞老师扣住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动作背后的真正含义,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语言背后的东西。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因此我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完成了我的教案。

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的班情不一样,因此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教案来,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走流程,学生反而学不到什么。怎么在大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学情,上出有班级的特色的一节课。我根据我们的班的具体情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差,在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细读文本,通过提出几个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适时的将孩子思路引领到文章的关键处(这也是师傅微微采用的王荣生教授“三段式”备课方式给我的启发)。整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细读文本,与文字交朋友,收获文字背后的意义。

课后,与师傅微微和年级组的骨干老师研讨的时候,他们又给了我新的启发。母爱虽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课文中选录的《第一次抱母亲》,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母亲与新时代的母亲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母亲不会肩上挑着重担,不会翻山越岭做农活。因此,学生无法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课文中的这位母亲,也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心中的那种对母亲的感激。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现在才10岁左右,让他们理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有点难为孩子了。

学情到底是怎样的程度?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课,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以外,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水平等。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解读学情,才能真正上好一节适合四年级孩子的课。

第一次抱母亲反思 篇7

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传情的文字、深情的回忆,而这也正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如果能够通过对文字的深情解读,带领学生感悟生动的母亲形象,深入文本的深层,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以下基于对文本的解读,谈谈本课的教法。

一、提领而顿,聚焦一次意外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这是亲情里常常无人关注的一次意外,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景。有多少人知道母亲到底有多重?有多少人忽略了母亲这一生所付出的辛劳?而“我”面对病重的母亲,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没想到她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这次意外,提供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慢慢梳理关于母爱的故事,慢慢盘点那些看不见的伟大的付出,而这何尝不是作为孩子的必修功课?

由此可知,我们与其说这是一次意外,不如说是一次发现,正是这次意外的发现,让我们读到母亲的坚忍,领悟到母亲那无声的爱。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聚焦这次“意外”,让学生关注这段细节,梳理故事的起因。可以这样导入:“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却发生了一个意外。那是什么意外?请快速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针对这段细节,教师可追问学生:“我”为什么要使那么大劲儿?母亲到底有多重?这样的一路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很快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并勾连起下面的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情,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激发想象,勾起一段回忆

回忆一: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

回忆二: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这两段回忆,以时间作为经纬,编织出了一幅母爱的地图。很小的时候,母亲重担在身,既要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长大了,她依然重担一肩挑,不让孩子受一点苦,不让孩子多受一点儿累。仔细品味这样两段回忆,禁不住让人流泪。一个身体羸弱的女人,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重负?可是母亲做到了。年复一年,她都是这样过来的,直到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而她也白发苍苍,身体佝偻,重病在身,甚至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

在这两段传情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母亲坚忍的形象,正向着我们走来。因为我们对她太熟悉了。那个人不在书本里,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那就是自己的母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动词,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也曾经这样为你做了很多事情,不管多累多苦,都毫无怨言?从翻山越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品读着这动情的文字,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不知不觉地感受着这深情涌动的母爱。

三、融情于景,凝视一幅画面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伟大的母亲,在孩子一路成长的历程中,从来都无怨无悔地做着能做的一切:从小时候抱着孩子,哄孩子入睡,直到胳膊被压得又酸又困,再到一路陪伴孩子。而孩子,何时想过要回报给母亲一点儿爱,就像小时候被母亲抱着的那样,轻轻摇晃着,哄着她直到她入睡?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动,“我”突发奇想,想要给母亲一个这样的怀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充满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字字句句都富有张力,课文为此还配了一幅图画。教师可以将这幅温暖的爱的图画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凝视这幅画面,可以看到母亲安详的面容,还有和孩子那紧紧相握的手。在这文字和图画和谐统一的演绎之下,温暖的情感正在悄悄流淌,母爱的深情也正在回望中变成一条爱的河流。正如诗中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怎能报答得了那大海一般深邃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融情于景,引导学生品读这幅爱的图画:读了这段文字,你关注到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想说些什么?将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前面部分,慢慢从传情的文字中整理出一幅幅画面,逐渐获得自己的感悟和感动。此时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回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聚焦你生活中母爱的某一个画面,将自己所想到的都写下来。

第一次抱母亲 篇8

13.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时间:2008年4月1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课时目标:

1、初步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会文中生字、新词。教学进程:

一、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激发同学对母亲的热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蒋阳成 课时编号:039

3、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开火车读词语。

3、指说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4、指导读长句子。

5、小组内探讨对生字的学习。

四、再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小声随读。

2、小组内交流:

⑴文章哪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这么轻。⑵文章哪部分写“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却不知道母亲只有80斤体重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⑶哪部分写“我”突发奇想,要抱母亲入睡,母亲却流泪了。

五、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

2、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评价生习字情况。布置作业:

1、为生字括词。

第一次抱母亲 篇9

盐城市第二小学

汪娟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我”在守护母亲住院时才知道母亲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由此想起了母亲以瘦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难过愧疚之际,“我”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和一般歌颂母爱的亲情类文章相比,《第一次抱母亲》的语言更平实、自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对母亲的敬爱、愧疚和感恩„„一切复杂的情感都包含在儿子对母亲的“一抱”中;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却都是母亲对儿女的拳拳关爱之心,以及母亲那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中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自由读”———划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多种朗读训练形式,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2、联系生活,以情激情,达到“三情”共振。

虽是反映母子亲情的文章,但文中母亲经历的辛劳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学生很难体会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辛苦,自然也很难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恩之心。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读文本,如“100多斤”、“翻山越岭”等。在正确揣摩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我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努力用教者情去感染学生,营造出情意融融的教学氛围,达到作者情、教者情、学生情三情共振。

3、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体悟浓浓亲情之外,力当抓住关键词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课文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都是极好的例子,如“年复一年”、“泪水”等都是值得反复涵咏,仔细品味的。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一生。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记忆中的母亲,组织交流。

2、指导学法,品味文字。

三言两语我们就概括了记忆中的母亲,可是书是可以越读越厚的,如果我们能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那样感受会更深切,体验也更丰富。

①教师以“100多斤重的担子”为例,示范学法:当我把100多斤重的担子和母亲89斤的身体连在一起时,我想到了母亲以瘦小的身体承受沉重的担子,其中有多少艰辛啊!除了联系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爬山游玩时肩头多一个背包都累得气喘吁吁,母亲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又该多累呀!

②学生自由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回忆母亲的文字,组织交流时围绕下列关键词:

△ 100多斤、翻山越岭:引导学生与生活中背着书包上下楼作比较。教师提示追问:你们背的书包轻轻的只有几斤重,母亲肩头是多少斤?你们爬的楼只有十几米,母亲翻山越岭,爬的山又有多高呢?楼梯是光滑平整的,山路又是什么样的呢?

△ 年复一年:引导学生理解年复一年中有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也有盛夏酷暑、骄阳似火,体会母亲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辛劳。教师引读:烈日炎炎中„„生接读:母亲总是„„

狂风暴雨中„„生接读:母亲总是„„

大雪纷飞中„„生接读:母亲总是„„

△ 逢有……总是:你们从母亲的做法中读懂了什么?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读进去,想开来”是本节课重要的语言训练之一,“读进去,想开来”的过程就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思考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领悟文章遣词造句之妙。)

③指导朗读。

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朗读中就可以格外强调这些关键词,这也叫做有感情朗读。你能通过朗读把母亲的辛劳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文本、宣泄学生情感的良好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3、学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教师引读。书越读越厚是因为我们从文字中获得的感受越来越丰富,只可惜当年母亲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时,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辛苦吗?师引读“我一直以为„„”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甚至当作者长大可以干活了,母亲仍然抢着挑重担,他懂母亲这正是对儿女的疼爱吗?(师再引读“我一直以为„„”生接读“母亲力大无穷„„”)

②着重理解“担子”。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如果我们用“第二只眼睛”看这里的“担子”,它还仅仅指100多斤的重物吗?

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小组内讨论,逐渐领会“担子”的深层含义:繁重的家务活,哺育儿女的辛劳、外出挣钱、孝敬老人„„(设计意图:引读设计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教师追问后引读重点句的做法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也为下文体会作者的愧疚之情埋下伏笔。“担子”的理解由浅入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仅理解了担子的深层含义,而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悟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愧疚之情,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间的心灵对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揣摩情感,体验作者愧疚之情。

1、说愧疚,言心声。

此时的作者望着母亲瘦小的脸,心中会想些什么?此时此刻,他最想对母亲说的是什么?

出示: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横线内容,表达作者心声。

2、体会母亲的话,指导感情朗读。

①出示:母亲笑了笑

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母亲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儿子什么?你们从母亲的笑中读懂了什么,想想母亲此时说话的语气、神情,学生在交流中把横线补充完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②联系生活,联想自己。师动情叙说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再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母亲这么多年是怎样为他们辛劳的,对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

3、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再读这段话,我们的感受会更深。齐读“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设计意图:“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能打动真情,由“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一句将作者情与学生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有了教师的真情叙说、渲染,学生的真情道白也就自然、感人,课堂教学掀起高潮。)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涵咏“泪水”,感受母子亲情。

1、此时的母亲不再年轻,曾经笔直的腰杆也不再挺拔,她不能再挑100多斤的重担了,她不能再翻山越岭了,因为她已病得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2、音乐起,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师伴乐诵读第5自然段。

3、此时的病房内静谧无声,只有心灵颤动的声音,只有爱心流淌的声音,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动人的场面吧!学生伴乐默读第5自然段,情感受到震撼。

4、指导感情朗读。

此时此刻,我们都被这段文字感动了,能试着把心中的感动读出来吗?

大家认真听,听听这段文字中他哪儿读得最动情。

5、多元解读“泪水”。

儿子突发奇想的一抱,抱得母亲热泪涔涔,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这里母亲的泪水呢?

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独特的看法: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欣慰的泪水、苦中带甜的泪水„„

6、总结:这突发奇想的一抱,抱的仅仅是母亲那瘦弱的89斤的身体吗?不!这是作者深情的一抱,抱的是母亲几十年的沧桑岁月,抱的是母亲悠悠的慈母情怀。

7、美文推荐:《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慈母情怀》(梁晓声)

第一次抱母亲大全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表达爱。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章内容。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乐《妈妈的吻》)有一个人,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放不下你,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也读过许多直接赞美母亲的文章,而我们课文的作者写的却是——(读题)他想表达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

1、让我们回忆一下,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2、当我抱起母亲,才发现,出示,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而我原以为母亲是很重的。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出示:“在我的记忆中„„重的担子。” 1)轻声读,你读懂了什么?“重担”标记。2)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 睛看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后。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

我们用一只眼睛看“重担”的字面,那就是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提示:母亲在生活中还会遇到什么?)

3)还有什么地方提到重担了?你是怎么理解的? 4)对,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简洁的文字却是韵味无穷啊。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候的焦虑和悉心地照料。“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5)所以,多少坎坷,多少磨难,母亲一路风霜、一路雨雪地走来了,想到这里我能不难过吗?(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再来读一读吧。(这样沉入到课文中才能把书读得更好。)

6)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母亲走过多少艰辛和坎坷,付出多少青春和年华!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当我们这样理解了母亲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感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

3、母亲80多斤的身体却挑起了生活中的无数重担。对此,我感到难过,更感到愧疚。而母亲呢?(出示句子)

1)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把辛劳看得很平常。为家庭,为子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你能试着读出这种感受吗?

2)天下的母亲都有一颗博大而包容的心,你想到了你的妈妈了吗?她是怎样的?

母爱具有无穷的感染力,护士也被感动了,你从她的哪个动作可以看出?(这个动作里面包含着什么?)

4)你们都读懂了自己的母亲,读懂了天下所有的母 亲,带着自己的感悟,用一颗虔诚的心一起读这一段。

4、“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自由轻声地读五、六两个自然段。

1)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了,读给大家听听。2)这段文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上课之前我曾无数次读这段话,每一次都百感交集。现在,能再让我来试一试吗?范读。)

3)我的眼角有些泪意,母亲的眼角也流下了两行泪水,母亲为什么而流泪?(评价:对,这是„„的泪。)

4)流泪并非只为哀痛,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苦涩而又甜蜜的泪水„„

回想我们的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板书:无数次抱过我),“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对比一下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5)母亲的爱像深深的海洋,我们就是那清浅的小 溪,永远流淌在母亲的怀抱里。让我们把心交给课文,再来读最后一段。(音乐)6)我突然想到一句诗,孟郊的《游子吟》还记得吗?知道是哪一句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是啊,父母之恩无以回报。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记住这句话,一起读。

8)现在请拿出笔,用心用情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并且铭刻在你的心里。我们一起写。

5、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我的心声献给我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出示)

最爱是你(献给我的母亲)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叫母亲; 这种爱,叫母爱。你愿意也读一读吗?

6、也许,我们平时都疏忽了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现在,把你想说的写在准备好的纸上,做成心意卡,相信这一定是妈妈最喜欢的礼物。

三、作业:

1、把心意卡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

2、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板书:

无数次抱过我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11

1、精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广博,进一步激发同学对母亲的敬重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学习, 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板书:母爱 爱母)

过渡:下面就让俺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母爱 爱母之情。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导读本自然段。提问:护士为什么要责怪俺?

2、指读护士、“俺”、母亲之间的对话,读完后谈谈自身的想法。

3、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有多重吗?文中的“俺”知道吗?这是不是说明他不关心他的母亲?你是从哪看出的?

引导找出:“轮流”“赶紧”“左手……右手……”

4、齐读本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本局部,边读边动笔找出表示“母爱”的词句和俺“爱母”的词句,反复诵读,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上自身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母爱:在俺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俺,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俺们长大。俺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俺们放下,让她来挑,俺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接受那么重的担子。

“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爱母:母亲竟然这么轻,俺心里很难过。

俺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先指名读一读,谈谈自身的感受。

再指名读,要求读出自身的感悟,并说说自身为什么这样读。

3、指导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对话。

4、引导联系“竟然”“愧疚”等词语,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5、集体朗读后质疑问难。

四、安排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把自身的感动和大家交流共享。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感悟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

2、通过学习范文,让同学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教学重点:同学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自由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

3、在音乐声中轻读第五、六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

4、联系上文描写“俺”的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二、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通过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探究“俺”的心情。

说说护士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三、读写拓展

1、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2、同学练写,教师巡视。写好后同桌交流。

3、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身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

1、既然作品中的“俺”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2、安排同学为母亲做一件事。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 篇12

1、学习课文,从具体的语言中感受母亲的博大胸怀,母爱的无私。补充课外的名言警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叙事的写法。教学准备:

1、读书,分段写段意。

2、搜集母爱的名言,记叙一个母爱小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古诗。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检查预习。

1、指名领读词语

2、用上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出示:(2)母亲说她一生中最重只有89斤。

(1)我抱母亲用力过猛,差点摔倒。(3)听了之后,我心里感到难过。(5)我突发奇想,抱着母亲让她入睡。

(4)回忆起母亲年轻时挑起100多斤重的担子,我感到愧疚。(6)两行热泪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指名说说顺序,并根据内容分段。完成小练三

三、学习课文。

1、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读上文,找出“竟然”的意思——(没想到),看出了我的“意外” 感情朗读我和护士的对话 读着这句话,你一定会想:“为什么难过?”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找到我难过的原因。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蕴含的意思。交流:

(1)第一自然段: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感受我对母亲的不关心,不了解而难过。(2)出示:在我记忆中„„ 表面感受辛苦 理解:“翻山越岭”表面意思:翻越山岭。你有爬山下山的体验吗? 换位:母亲是怎么爬山的?你感受到什么?—— 深入感受辛苦

●这里的“山岭”仅仅指自然界中的山岭吗?(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生活中的困难等)是啊,母亲的辛苦还在哪里感受到?(映示“日复一日”)——时间长

小结:母亲就是这样,长时间地挑着重担,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板书:无私奉献)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3)出示:我一直以为„„ 理解“担子”:表面指?(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身上担负的重量)

背面还指什么呢?读读下面的古诗也许会有所收获。

出示:古诗 读悟(对家庭付出的心血、为生存付出的努力,养育儿女的艰辛:对儿女的照料、对子女的教育等)

出示: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指名说说“重担”的意思(表面指肩上担负的很重的什物。背面是说,母亲将一切家庭的困难都自己承担,尽量不让我们受苦。)

(4)感情朗读“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着这段话,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3、我因为对母亲的不关心导致不了解而难过愧疚,由于母亲无私的付出而难过愧疚,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理解;从这朴素的话语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和文中的护士一样,心中充溢着浓浓的敬意。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拥有着博大的胸怀,炽热的爱心,结合生活经历完成填空: 清晨,母亲();

晚上,母亲(); 当我伤心时,母亲(); 当我()时,母亲()……

4、此时,难过愧疚的我突发奇想,引读第四节

5、教师配乐读第五节。

出示: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文中的哪个词与题目中的第一次相呼应?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无私,儿女的感恩)读到这里,我们不由想到了这些话:出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最后一段话中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出示: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为什么要流泪?这是怎样的泪?省略号是内容省略,留点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母爱 出示小诗:

母爱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 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心灵岁月的风尘蒙沙,也能让你清澈澄净; 母爱是一株树,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甘愿撑起一片绿阴。

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远清静;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 母爱是一首歌,婉转深情。

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你心中的母爱是什么,模仿上面的诗句写一写。交流。

五、作业:

1、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写一件发生在你与母亲之间的事情。

2、搜集并交流母爱名言。

上一篇:员工活动方案申请下一篇: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