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隐古诗赏析(通用11篇)
夜雨寄北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无题·相见时难》应是诗人与宋真人初恋的产物。李商隐二十三岁去河南王阳山东峰的玉阳观学道,其西峰灵都观有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是侍奉公主的宫女。由于两座道观之间的往来联系,李得以邂逅而一见钟情。但这一对情人偏偏生活于道观,除了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还要加上森严的教戒限制,因而他们的恋爱就变得十分艰难。《夜雨寄北》则一般认为是李羁旅巴蜀写给妻子的爱情诗。这两首千古绝唱,虚实相生,异曲同工,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堪称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
一、艺术概括,实中生虚
诗人通过艺术的概括,创造“笔所未到,意有所忽”的艺术空白,言外有意,实中生虚,虚实相生。请先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高度概括了诗人黯然伤神的真实感受,然而,相见何难,分别何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李初恋的宋真人年轻美丽,能歌善舞,倾城倾国,使得李思慕不已,这从他的其它初恋诗中可见一斑。“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镜槛》),描写恋人坐在镜台前,恰似芙蓉,又若翡翠。在《日高》中,诗人想象水晶门帘里正在睡梦中的恋人,像红日高照的一朵芍药花,醉态朦胧,楚楚动人,对其爱慕至极,乃至“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贴死屏风上”,诗人幻想自己能学得道家轻身无影之术,飞进西峰灵都观,越过重门,再变成一只粉蛾贴于屏风尽情欣赏,即使贴死在屏风上也心甘情愿。其相思之情炽热如此,而在现实的环境和自我心理压力之下,却幽会难得,故而分别因为“相见时难”而更其难分难舍。其中蕴含的缠绵悱恻之情留待于读者的揣摩与体会。再请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则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切盼与无奈。而一对恩爱夫妻,久久相离,其酝酿积蓄于心中的千言万语,诸如问候,寒乎?饥乎?忧乎?安乎?……亦留待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李妻王氏为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彼此之间一往深情,这有诗人另作为证,如《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诗人写王氏美若出水芙蓉,是颇知名的美人。她善解人意,知书达理,关心丈夫,体贴入微。尤其是末一联“莫近弹碁局,中心最不平”,《梦溪笔谈》云:“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王氏以弹棋为隐喻,棋局中心为相互争夺而难弹之处,言外之意是劝丈夫别接近政治中心,那里是非最多。李只身滞留巴属,不得而归,只感“万里峰峦归途迷”(《凤》),夫妻牵挂,怎一问一答了得!个中滋味确待读者切己体会。
二、缘情写景,情景相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岁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是说景情可以相生。古人又有以景为实、情为虚,故化景物为情思称为化实为虚,化情思为景物称为化虚为实。所以情景相生也即虚实相生,这在两首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是先说《无题》,诗人缘情写景,借“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抒发分别的百般痛苦。暮春季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韶华易逝,花因如是,人又何尝不然。仅此一句,闲愁万种;离情别绪,凄婉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兴兼用,化虚为实。一对恋人海誓山盟,彼此忠诚,全在春蚕、蜡炬的意象之中。再说《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用巴山、夜、雨、涨秋池几个意象,层递组合,把胸中的愁绪写到无以复加。“巴山”隐言羁身穷山恶水,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夜”,言黑暗笼罩,实见心中阴霾浓厚。“雨”字一出,令人顿感凄凉,再点“秋”字,又厚增一层哀愁。此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化虚为实,化情丝为景物,深得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立象取境之法。又句中下一“涨”字,实乃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用一“涨”字令人想见诗人独处巴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间秋雨淅淅沥沥,声声入耳;点点滴滴,都在心头。似乎分明感到秋池多已涨满,只觉万般愁绪交织着黑夜秋雨,一起笼罩心头;秋池凉水涨而渐满,心中愁绪积而愈深。两首诗哀情生哀景,哀景又更生哀情。
三、虚写对方,实写自我
诗人从对方着墨创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称之实,借对方写自我则谓虚;然而写对方只是想象,故又为虚,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才是目的,因又为实。诗人言人写己,亦实亦虚,曲折有致,委婉感人。也还是先论《无题》,“小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想象分别后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恋人,惟恐云鬓衰变,红颜消退,青春渐逝。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续悦己,其苦情密意,从一“愁”字流溢而出。思及此处,诗人怎不相思万分。同时,诗人又想象到恋人对自己的割舍不下,虽身处另一方,却想到诗人郁郁而孤,幽幽而思,必会长夜苦吟,日复一日,岂不身心憔悴。然此情无计可施,唯有默默祝愿诗人,应觉月光寒冷,而能懂得自我保重,以待来日。一个“应”字又是怎样的一种万般无奈与聊以自慰。念及此境,诗人又怎能不望穿秋水。热恋双方彼此相思,其期盼之情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论《夜雨寄北》首句一问一答,巧留空白,发人想象,其中“君问归期”当然可作虚写对方,上有所言,此不复言。这种从对方着墨而虚写自我的笔法,在李的爱情诗中是常见的。且看他的《摇落》,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的思念,末二句:“遥知粘洒意,不减欲分襟”,却从京城其妻王氏写起:遥知妻子思念自己,泪洒衣襟,与当年分手时一模一样。虚写妻子泪洒沾襟,乃实写自己思断柔肠。而诗人的幽幽相思,切切眷恋,又全在言外。虚写别人,实写自己,似虚还实,实而又虚。其境幽幻,其情动人。
四、虚写未来,实与当前
诗人写当前为实,幻想未来为虚;虚写未来,又是为了写当前的真情实感。当前的情感藏于心中,这又为虚;用之虚写未来而创造的意象,却又为实。这样,当前与未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回环比照,似真还假。如此,感情的抒发也就更加迂回动人。还是先说《无题》,客观的种种阻隔,精神的种种障碍,诗人与恋人不得一见,然而对于未来,却在无奈中怀着希翼,“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幻想着,期待着青鸟传书,与恋人后会有期。未来究竟如何,成为留于读者想象的空白。比照现实,更见爱情的执著。其缠绵悱恻之情,因而不绝如缕。再说《夜雨寄北》,诗人幻想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共享团聚的温馨。然而“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而诗人却只能是真实地处于孤寂凄凉之地的当前现实之中,则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形成了往复的对照;今宵——他宵——今宵形成了回环的时间对比。“巴山夜雨”重出递进,幻想中的温馨将现实的凄苦比照的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动人心魄。其结构也因此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夜雨寄北:夜里下雨的时候,写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期,期限,回家的日子。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此泛指东川一带的山。
池:水池,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盼望之词,相当于何时能够。剪……烛,剪烛花,意思是秉烛长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你一边共同剪着蜡烛那跳耀的火花,一边和你彻夜聊叙多年的离情别绪。
却:做发语词理解比较好一些吧。
【古诗今译】
你已经不止一次地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可我一时还无法确定。今夜巴山这里又在下雨,秋水已经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边在窗前共同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你描述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啊?
【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一党一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本篇是诗人寄给他那一直在北方老家盼望他早日回归的妻子的,是一首思念妻子的抒情之作。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望着不断长着秋水的池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时诗人客居巴蜀(今四川),妻子在长安(今西安)老家,因此标题用了“寄北”的字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品开篇以问答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客居他乡的环境——雨夜。从 “君问归期”这一个“问”中,我们看出了开篇笔调的沉重。诗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不止一次收到过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来信,本应该回信,可却因种种原因,一时还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无奈之中只好搁笔。在这样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着淅沥的雨声,看着不断上涨的秋水,诗人独自客居他乡,孤寂的.情怀,离别的苦楚,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怎能不充塞于心头?因此诗人以饱蘸无奈之情的笔触避开何时才能回家这一能一座大的问题,写下了包含一着苦楚与无奈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紧扣“夜雨”,把情绪来了一个超乎常人思维的笔锋大逆转,将作品的思绪从孤寂、离愁和思念这一沉闷的基调中走出来,憧憬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场景——他日重逢,真的好想回到家乡和妻子一同坐在窗前,一边剪着跳耀的烛花,一边向妻子描述今夜巴山这下着秋雨的情景。这是一个幸福美好的想象,也是对夫妻一团一聚共叙离愁别绪的热切盼望。然而满腹的寂寞与思念,只能寄托于将来,只有寄托于想象,只能以遥想重逢后的欢一愉排遣眼前的孤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空寂与无奈。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问题】
⑴这首诗第二、四句先后两次写“巴山夜雨”,其内涵有什么不同?
⑵简析第二句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⑴(2分)第一次是实写,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评分说明:实写、虚写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⑵(2分)用一“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秋池水满这一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又流露出了远在巴山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了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并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一、当堂检测:诵读。
诵读欣赏:
《论诗》学案赵翼
【学习目标】
1.能理解背诵默写本诗。
2.训练古诗赏析能力。
一、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菘,号欧(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35岁中进士。曾任广西镇安(今广西德保县)知府和广州知府,官至贵州分巡贵西兵备到,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晚年隐居常州家中,以赋诗论史度过了四十二的余生。他一生写了七部著作,其中四本是关于史学的,三本是关于文学的。在史学界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的诗不拘一格,自成一家,诗风开朗,时见雄浑,与袁牧,蒋士铨合称为乾隆时期“江左三大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自学指导】
1⑴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⑵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⑶江山:这里用来代称国家。⑷才人:指有才华的人。
⑸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人史中两座最早的丰碑。后来把关于诗人写作的事叫“丰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方和深远影响。
2翻译此诗
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千古,现在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人现在,各自都会在文坛上享誉好几百年。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2)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
三、当堂检测
诵读;理解。
雷真民
一、解题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时间、地点、事情)
明确:“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二、作者我知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下去了解。
三、图片欣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说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而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谓是千古绝唱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
四、朗读
第一遍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第二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堤”的读音);补充完律诗的时候后让生再次朗读。
补充:律诗的相关知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对偶、押韵)
例如本首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第1句的“西”,第2句的“低”,第4句的“泥”,第6句的“蹄”,第8句的“堤”,都押“ī”韵。
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淹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回答。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思考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以“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
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
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 巴山夜雨涨秋池
1. 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
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
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 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
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
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
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 “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
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
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 延展:
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 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
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
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3分)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参考答案】
7.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秋”字点明了季节(点明了诗的具体时间,是秋天的一个夜晚)(1分),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烘托)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1分)。
8.3分,每题1分。
⑴×
⑵√
【夜雨寄北李商隐古诗赏析】推荐阅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阅读答案07-13
李商隐嫦娥古诗赏析04-03
李商隐的古诗12-06
李商隐的经典古诗02-16
李商隐诗词《天涯》赏析06-26
李商隐《风雨》原文赏析07-18
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11-03
赏析李商隐的无题04-17
李商隐的诗《无题》赏析02-08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