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共11篇)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1

(一)课程设计的职业性——知识与能力并重

本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六大模块的教学内容——以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活动为主线,系统、全面地讲授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内容,掌握餐饮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学会处理和解决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践性——过程与方法角色化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并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示范法、实地操练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必须的职业素养。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注重工学结合的完善:学生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到酒店或餐饮企业顶岗实习外,还与酒店合作,实行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地在实际的岗位中得到应用和提高,并发现问题和不足。

(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本课程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服务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

实践课程设计理念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程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构建了三个“三结合”的实践教学设计理念:

1、行业、企业、专业相结合:

(1)与行业紧密联系,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2)与本地各大酒店保持良好关系,建立实训基地。

2、专业、岗位、课程相结合:(1)将实践教学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设计与更新教学实训项目。(2)以真实的工作流程为载体组织和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3、课程、基地、师资相结合。

(1)实践教学采用理论(含实践)+校内(职业鉴定)实训+饭店实习+饭店顶岗实习四步教学形式,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聘请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作为本课程的实训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3)广泛征询行业专业人士意见,更新实训教学内容。(4)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教学设计理念:

(1)工作流程模块化:根据学院办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本课程的设计理念,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采用餐饮管理专家的意见,重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六大模块内容,实现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

(2)模块内容项目化:每一模块下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结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

(3)项目考核过程化:实行技能考核的“三结合”体系,重视过程考核,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方式。

(4)工学结合紧密化:本专业与各大酒店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常利用节假日到饭店做钟点工,寒暑假做实习生,毕业前到酒店顶岗实习的等教学方法。

(5)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网络化: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内容已经全部上网,如电子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餐厅英语、餐饮礼仪、餐饮相关知识、特色餐厅等,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程知识外,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或查阅相关材料。

实践教学实地化:学院为本专业建立了模拟前厅、模拟茶艺室、包床实训室、模拟西餐厅、吧台、模拟中餐厅与两间标准客房,并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和用品。本课程所有实训教学均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另外,学生经常到酒店实习,提供服务,使学生能尽快掌握餐饮各种服务与管理技能,适应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讲授法、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现场教学: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将教学安排到企业相关现场,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中教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2)工学结合的顶岗实训:统一安排学生在最后学期到酒店实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1、全程使用多媒体。学院为本专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及专业实作室,本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并制作出高水平精美的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

2、恰当运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成员还采用录像带、VCD、实物图片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选用主教材的同时,我们也买了大量的餐饮服务技能、服务程序、菜品知识、茶叶知识、茶艺、调酒VCD光盘,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材料。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本课程教学资源将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本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服务技能动作录像、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授课教案、课件、案例、考题库等。

实践考核体系设计理念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标准方程”.新教学大纲指出:中职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突出职业特色, 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生活……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非常赞赏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的学习和教学的三原则“主动学习、最佳动机、循序渐进”.根据以上教育理念, 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四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构思与设想.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圆的标准方程”是基础模块下册第8章第4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 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 对研究圆的一般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无论在知识还是方法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 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

(2) 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C层学生掌握“直接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求圆的标准方程”.

B层学生掌握“间接给出圆心或间接给出半径, 求圆的标准方程”.

A层学生掌握“圆心和半径都是间接给出, 求圆的标准方程”.

(2) 能力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 从图形美和方程美中体验数学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师对“圆满”生活的理解, 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3. 重点与难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一方面有利于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圆的标准方程, 另一方面可以迁移到求圆锥曲线方程.但我班的学生思维能力薄弱, 同时对解析法的运用不熟练, 因此在推导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为“推导并理解圆的标准方程”.

二、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我所担教的是2010级工艺美术 (2) 班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十七八岁, 他们动手能力强, 学习习惯较好, 具有较强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的愿望, 对涉及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浓厚兴趣;但意志薄弱, 归纳总结能力不强.

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 下面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2. 教法分析

在教法方面, 采用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案教学法, 四法合一, 相辅相乘, 贯穿始终.

首先介绍问题教学法:本节课提出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从特殊到一般的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的基础上,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圆的标准方程, 从而分解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学法分析

在学法方面,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类比学习法.课前, 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我班教室做了调整:1.教室配备了前黑板、后黑板和一块可移动黑板.2.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

类比学习法, 体现在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类比得到“圆的标准方程”.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我准备了如下教具.重点介绍扑克牌的使用:为了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学习, 我设计了“抽牌游戏”.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做习题正确、课堂上的综合表现突出或取得进步等情况下, 奖励一到三次的抽牌机会这是一种玩中学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1. 课前热身【1分钟】

作为一名具有“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和“心理健康A证”的教师, 课前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是为了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更好地组织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2. 情景引入【3分钟】

通过信息化技术, 我创设与美术专业相关的情景, 提出第一个问题.这是两个复习式小问题, 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画圆, 让学生思考确定圆的要素.

3. 探索新知【15分钟】

【问题二】如何求圆的标准方程?

用解析法研究圆的方程.

(1) 直线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那么圆也应当可以用方程来描述.于是提出问题二.鼓励学生推导刚刚画的圆的方程.当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时,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借助学案以填空题形式的推导过程的帮助下, 得出如下的推导思路, 推导出所求的圆的方程.

(2) 继续鼓励学生推导以点C (a, b) 为圆心, r (r>0)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强调两种特殊位置的圆的标准方程.

(3) 接下来进入“验证”环节.

这时, 我分解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4. 知识巩固【16分钟】

【问题三】如何运用圆的标准方程?

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运用.提出问题三.我设计了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已知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 类型二是已知圆心和半径, 求圆的标准方程.

本节课在每道例题后及时配备阶梯式练习, 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自信, 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是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运用.

5. 小组竞赛【6分钟】

考虑到中职学生意志力普遍薄弱, 难于长时间集中精力, 我设计了小组竞赛环节.此环节安排了两道题, 第一题是抢答题.第二题是挑战题.

通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竞争的意识, 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现了第一个情感目标.

6. 课堂小结【3分钟】

我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教好书, 更应当育好人.借助“圆之美”, 与学生分享自己对“圆满生活”的理解:“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希望同学们学会尊重与奉献, 学会感恩与知足.祝学习、生活圆圆满满!”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感悟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7. 作业布置【1分钟】

设计了分层作业.

1.个人必做题: (1) 预习“8.4.2圆的一般方程”

(2) P651 (1) 2 (1)

2.个人选做题:

(1) 已知点A (4, 3) , B (6, -1) , 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

(2) 以“圆”为主题, 创作一幅作品.

3.学习小组合作完成题:

【问题四】课后思考:

(1) 把圆的标准方程 (x-2) 2+ (y+1) 2=5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 方程x2+y2-4x+2y=0表示什么图形?

考虑到学生美术专业因素, 我布置了选做题———以圆为主题, 创作一幅作品.将邀请我班专业课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 张贴在课室展览 (全班48人, 其中46人上交作品) .体现了中职学校文化科为专业科服务的思想.

提出【问题五】,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 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准备.

至此, 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教学目标全部完成, 重难点已经突破.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 体现在两方面:在教学环节方面,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成果”、老师点评来进行.在教学手段方面, 借助“学案”, 降低了难度;通过“抽牌游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室的布置, 有效地关注学生;通过扮演职业角色,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爱的鼓励”, 积极肯定学生闪光点.因此,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 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圆的标准方程”的设计.不足之处, 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

祝大家生活、工作圆圆满满!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篇3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第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双曲线的定义通过课本的实验探究(以动画形式展示),引入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集合。

符号表示:xx

其中:焦点——;焦距——(设为);

设常数

思考:

1、去掉“绝对值”后,点M的轨迹为什么?(用动画展示)

2、若常数,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用动画展示)

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

2、通过设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2、推导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推导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另一组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最后交换结论。

3、比较两种标准方程。

两点说明:

①关系:

②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看前的系数的正负,哪一项为正,则在相应的轴上。(口诀:焦点看正负!)

1、在比较如何化简方程简单后,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化简,让学生体验化简方程的艰辛,经受锻炼,尝试成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2、在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现类比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4、在推导过程中我令,一是为了美化方程,使方程具有对称性,二是为后面几何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例题解析

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清楚:求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或者是方程当中的),必须要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通过例2让学生明白,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主要是确定两个要素:一是双曲线的位置,由焦点来决定;二是双曲线的形状,由来决定。

例3是双曲线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利用双曲线的定义来解题,要注意焦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的内容。我认为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业布置上交: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P61习题2、3A组第2,5题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双曲线的定义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轴上

2、焦点在y轴上

三、例题解析

例1

例2

例3

我选择这样的板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为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给学生看,而是通过动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 知识引入---- 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3、如何判断焦点位置?a、b、c是何种关系?

通过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曲线。打开几何画板,首先通过动画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椭圆的生成过程,然后改变图中的条件,将F1,F2距离变大,动画生成一种新的曲线,学生易看出该曲线为双曲线。双曲线的定义其实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那么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动点所满足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进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难点:一是距离的运算关系的得出;二是运算关系的简化。在探究中,学生类比椭圆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定值,会认为这个定值必是正值,而会忽视距离差为负值的情况,其实这只能得到双曲线的一支。对于这种情况,我会采取启发引导,把P从一支移到另一支,然后让学生再次思考自己得到的关系是否正确。在引导下,学生会想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为正值或正值的相反数。但这个关系能不能加以简化?学生这个时候会联想到可利用绝对值进行简化。这样就得到了动点所满足的较为精炼的关系,也就是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这一设计让学生先形象直观地看到椭圆与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生就可在观察思考中一步一步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得到双曲线定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另外,这一设计也在形的方面实现了椭圆与双曲线的比较,也为下面双曲线定义的挖掘及两种曲线的对比打下基础。随着双曲线定义的得出,教学进入第二阶段---知识探索

(二) 知识探索---- 定义的挖掘、标准方程的推导、方程的对比

1、定义的挖掘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认识到定义中的绝对值和两点间距离与常数的大小关系二者对曲线的影响。

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类比椭圆寻找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字;

(2)若分别去掉这几个关键字曲线会发生怎样变化?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 所以本节课我

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 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4

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五课第一节第二框,由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两目组成。本课是全书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它是对前四课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总结,是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所在,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判断社会进步于否的标准等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坚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性、正确性;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必然性。并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信念。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理论依据,判断社会进步于否的标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有较深的理论难度,且与现实中人们总是以发达于否作为进步的判断标准有很大的反差。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框题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如下教法:

1、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

2、直观与引导发现法: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打比方等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阅读、分析、思维能力。

3、问题教学法:给时间、给机会让每位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谈话法、讲授法:它们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发现法:学生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

2、归纳法:结合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概括获取知识。

3、联系实际法,结合教材联系同学的举措和介绍,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圈点批注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回顾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并说说奴隶社会的建立是怎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由两个学生在讲台上走几步。再让他们交换鞋子,走几步,并让他们各自说一说换鞋前后走动时脚的感受。通过这一举措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作准备,有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2、研讨新课

(1)板书本课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落实其学习主人的地位。

(3)老师设疑:根据学生的提问修改课前准备,提出下列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a、什么叫生产力,它由哪些要素构成?举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特点加以说明。

b、什么叫生产关系,它由哪些方面构成,请说一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有何特点?

c、用脚与鞋的关系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打一个比方,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课本的哪一观点请划出。

d、鞋与脚什么决定你是否会走路?这说明课本中哪一观点,请划出。

e、你有一双健康的脚也有一双漂亮的鞋你就能走得快吗?为什么?这能说明课本哪一观点,请划出。

f、你用什么来判断脚上的鞋子是好还是坏呢?这一判断方法能说明课文哪一观点?请划出。

3、巩固新课

阅读左图纵坐标、横坐标、象限总结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5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综合实践课程说课稿 篇6

综合实践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食物的营养》课程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中的第4课《食物的营养》。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食物的营养》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等。能通过实验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常见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食物有了充分的认识,都知道饿了就要吃食物,其实就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的过程,这是我们能顺利进行并完成本课知识的基础。

2、由于三年级是本期初步接触此门学科,通过实验了解食物中含有营养还有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了解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性

3、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实验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能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进行分类

3、加强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通过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并会按不同的营养分类。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多层次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开放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学手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的学习。

3、发现法:通过分组实验,讨论,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方法:本节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便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如小组合作、实验检验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方法。

2、实验探究法: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多层次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

3、质疑讨论法:如食物中含有这么多营养,我们每天只吃一种食物行吗?在学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教学程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食物的四大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了解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四大营养成分,并能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分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碘酒、白纸

2、 食物、瘦肉、熟蛋白、米饭、馒头、肥肉、花生、黄瓜、辣椒等食物

3、 实验记录表及酒精灯图

4、 按6人实验小组备齐以上仪器和食物

教学过程:

首先问话导入新课:通过统计喜欢吃的食物和情景图,引出新课,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这些食物中有什么营养的兴趣。

接着通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通过实验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活动二:能辨别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根据食物的不同营养分类。

然后进行课外延伸,通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再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说课稿 篇8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教材分析:

《走进记忆的王国》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课。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记忆愿望,使学生初步掌握增强记忆的几种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学情分析:

记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于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记住,对于一些学科概念知识等抽象的事物不容易记住。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从小了解科学记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准确掌握各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1、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懂得讲究记忆方法,掌握记忆方法。

2、学生在交流与小组合作中,了解运用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体验巧记的乐趣。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记忆的良好习惯。

其中引导学生学习记忆的规律,在学习中应用它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记忆的良好习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基于本目标,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方面:

活动一:走近记忆大师,了解记忆常识

课标中指出,在课程设计中,教学目标应涵盖“了解常识”这一方面。所以,我设计了“走近记忆大师”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了解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并通过自我体验了解自己的记忆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记忆方法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记忆方法,体验记忆诀窍

对于记忆方法,孩子们并不是非常陌生,关键是要把这些方法提炼总结出来,并使之为己所用。我班有几位记忆达人,曾在校级“吉尼斯节”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让学生来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我挑选这些记忆达人分别交流了他们记忆知识的方法,这些记忆方法简单实用,便于所有学生接受,学生掌握得也很快,学生的交流比老师一味的枯燥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们也学得兴趣盎然。接着我把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汇总起来的记忆难题,出示在课件当中,放手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运用记忆方法来解决如:背记二十四节气及时间分布规律;快速记忆形近字;快速记忆吉祥物的名字等问题,学生们的交流踊跃且方法多样,小组内的交流不但给学生个人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记忆的好方法,学生更是从中体验到了掌握记忆方法的无限乐趣。

活动三:深入记忆探究,分享记忆苦乐

课标中指出,教学内容应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帮助。所以,我设计了“深入记忆探究,分享记忆苦乐”这一环节,通过大家一起帮助苦恼的小磊,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记忆问题,而且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学习中的苦与乐。

活动四:相关知识拓展,良好习惯导行

在拓展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音,结合班级的实践设计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平日有的同学明明课文背上来了,但经过一晚或一段时间之后却又忘记了呢?“背上来了却又忘记了”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并不感到奇怪,但谁又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对学生非常地有吸引力,大家纷纷想知道原因所在,在这里,我并没有急于把原因告诉大家,而是通过讲叙宋代著名学者宋正之成才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背上来却又忘记”的原因是记忆不但与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也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介绍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著名的“遗忘曲线”,让学生明白重复记忆方法的重要。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止于此,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结合当前的学习实际,我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安排复习功课的时间更合理,学生在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板书设计:将本课的教学内容简洁明快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很好地引导学习的作用。

二说学案:以贴近学生的口吻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别设计了:记忆难题、记忆方法、记忆游戏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说课件:

本课课件设计包含了三大特点:

1、视频展现生活实例,有效激发学生对记忆方法的探究欲望。

2、以文字、图片形式呈现了学生们平时的记忆难题,直观、内容丰富,紧贴学生生活,激起学生学习共鸣。

3、以录音形式提供记忆问题学生的案例,给学生以神秘感,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拓展资源:

本堂课我准备了如下的拓展资料

(一)文字资料: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记忆的方法

3、百科名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视频资料:

1、单词记忆达人视频片段

2、古诗词记忆达人视频片段

3、编字组词记忆达人视频片段

4、记忆大师王峰视频片段

上述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坚定了学生学习掌握记忆方法的决心,也必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教育印象。

五说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突出本课重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校本课程登鹳雀楼说课稿 篇9

《登鹳雀楼》说课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我校校本教材《古韵飘香-中华好诗词》四年级的一首古诗。是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的浩瀚壮阔、气势恢宏,放眼宇宙无极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学情分析:

《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而且本校的《古诗韵律操》第二套开始音乐就是选取的这首古诗新唱做背景。学生对这首古诗已经非常熟悉。但对于有感情的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意境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古诗,多途径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手语操研悟、诗配画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诗意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手语操

(三)音乐伴读

(四)绘画引读 创新设计:

由于平时上课发现孩子们对教师一字一句的解释诗词并不感兴趣,所以我把讲故事、学习手语、绘画都融入到课堂中,教师润物无声的讲解使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整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韵律操引路,导入古诗。

1.边听音乐,边欣赏《古诗韵律操》片段。

2.说出古诗的名字,按古诗韵律操的节奏一起背诵。

3.按自己的习惯背诵。

4.说出这首诗的诗名和作者。

二、配乐讲故事,板画古诗。

1.介绍鹳雀楼,学生空画鹳雀楼。

黄鹤楼在我国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常有鹳雀鸟在这里栖息而得名。鹳雀楼共有三层,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师板画,学生空画)鹳雀楼本来并不出名,是因为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出名的,谁知道这个人是谁?(王之涣)王之涣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2.讲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故事,引出古诗。

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快要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水,感觉这里的景色太壮观了,情不自禁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师边吟诵边板画两句诗表达的意境,生跟着吟诵。

王之涣并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你们猜:他会怎么做呢?(再上一层楼)。王之涣按照小朋友的办法,登到了最高层,果然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不由自主的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边吟诵边板画,生跟着吟诵。是适当指导朗读。

三、诵读加评价,体会古诗。

1.听康桥的古诗诵读,学生评价。

2.学生模仿读,教师、学生适当评价。

3.学生朗读,赛读,教师指导读。

四、学习手语操,感悟古诗。

1.教师边诵读边用手语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登鹳雀楼》的手语操。

每一句教师都是先诵读古诗,然后师生共同说诗意,教师再讲解每个字的手语动作,最后学生边诵读边跟学手语操。指导学生能够一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一边做手语操。

3.放谷建芬作曲的《登鹳雀楼》歌曲,师生边唱边表演手语操。

五、配乐画意境,升华古诗。

1.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教师的板画,自己创作《登鹳雀楼》诗配画作品。

2.提诗配画要求。

(1)所画内容符合诗的意境。

(2)纸张横放,左边留三厘米的空白处,利于装订成册。

(3)此次绘画只要能展示出你对诗的理解即可,可以不用涂色,古诗的书写也可以留到课下去完善。

3.放《登鹳雀楼》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诗配画创作。

4.画好的作品可以放到黑板上展示。

5.再次诵读古诗。

六、说四大名楼,拓展古诗。

1.鹳雀楼因为王之涣的一首诗而名扬天下,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文化古楼。你还知道因诗出名的楼有哪些?

2.学生回忆有关黄鹤楼的古诗,试着背诵。

3.师简单介绍岳阳楼、滕王阁因谁而出名。

七、课后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诗配画作品。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10

1、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谁见到骆驼,在哪里见过的?它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图片,再让孩子们说一说。

2、板书课题,“我”是谁呀?“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字音松散(多音字)字形(小组自主汇报交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抓住主人公及事情发展的关键要素,把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骄傲之情

1、导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组织交流,抓住“又大又厚”“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等词语引导学生了解小红马认为小骆驼的难看之处,读出小红马对小骆驼的嘲笑之意。采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体会人物的情感。

2、创设沙漠旅行的情境,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学生阅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等词语,采用微课播放相关沙漠视频的教学策略,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易。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骆驼和妈妈是如何在沙漠中旅行的呢?”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文本,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学习单,找到脚掌、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的作用并填写表格,以小组汇报交流的方式,感知原本难看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东西,从而体会小骆驼的”自豪”!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书中插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续编故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强化了自豪,张扬了个性,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业设计: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最感到自豪的地方,认真思考,找到使自己自豪的方面,用几句话写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说课稿 篇11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雒淑英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第二册(上)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中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第七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第八章,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

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

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心。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椭圆是怎样画出的。教学中通过椭圆与圆的关系,让学生观察与操作,利用水杯及细绳建立直观的概念,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

问题解决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将圆柱形水杯换成圆锥。(解释方法一致)问题解决方案二:两定点距离、绳长与图形的关系,通过操作,完善定义。2.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中含有两个根式的等式化简。

问题解决方案:由于用两边同时平方法化简较为繁琐,有些学生完成可能的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指导。如果学生有能力掌握,可运用方案二“等差数列法”或方案三“三角换元法” 降低难度。

3.教学的第三个问题可能是竖椭圆方程的得出。

问题解决方案:可以利用类比“化归”的思想,通过翻折和旋转的方式实现图形变换,从而利用焦点在x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得到焦点在y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避免繁琐、重复的推导过程。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与试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设计突出了对问题链的设计,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不断追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学生试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在试验中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本节课立足教材,重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把合情推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推理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反思,自己总结归纳学习内容,构建知识链。在总结时采用“一个知识点、两种方法、三种思想”的方式,学生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清晰,易于掌握。

上一篇:高效地理课堂下一篇:委托书质量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