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精选7篇)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1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注意其修正过程――课本阅读内容)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20.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

2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2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25.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6.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7.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28.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9.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30.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传递.转化(少数叶绿素a)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3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2.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33.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

34.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大小还受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通过模拟探究实验看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35.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36.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37.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3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9.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40.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41.细胞的衰老是指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2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意渗透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1.基于 “点”的培养: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会学生抓住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可以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 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规律, 教会学生抓住基本知识点。

例如:本节有下列主要知识点: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中心、季风、气候类型等。 通过绘图、演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原理。

2.基于 “线”的培养: 解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会学生链接知识点。

把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找出来, 形成知识链条, 实现简单的知识迁移。其实在基本原理的探索中, 这种迁移已经实现, 在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时就是在运用知识迁移。

例如,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 怎样移动的? ”从而激起学生记忆, 联系地球公转。

新知识的形成, 是对旧知识的综合与深入, 这个过程要不断地对旧知识进行迁移, 所以几乎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知识的迁移。 如果教师有意地教会学生理解什么叫知识迁移, 并将迁移方式传授给学生,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知识迁移”有具体的了解, 迁移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在实际运用中更自如。

3.基于“面”的培养:理清因果关系, 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呈现可迁移的知识。 例如本节的知识网络 (图1) :

图1由多项简单的知识联系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知识网络, 既列出了本节知识的前因后果, 又将前面知识内容迁移进来, 承上启下, 构建了章节间的联系。知识联系的不断补充和延伸, 将使网络越来越壮大, 一直可以壮大到一本教材、一套教材、一门学科、相关学科……这个网络本身就存在, 但是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有, 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构建起来, 而这个构建的过程就要运用知识迁移。如果学生能学会迁移知识, 那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完善将大有裨益。

从知识点, 到知识点的链接, 到知识网络, 即点→线→面, 体现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层次的梯级上升, 呈现了教学内容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最后又变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有利于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 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二、在练习中运用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习题训练既是考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 要巧妙借助习题教学, 有意识地进行迁移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三圈环流的考查为例。

1.基础知识迁移

基础知识迁移是指难度相对低, 用所学的知识点直接可以解出题目。

例一:读图2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回答:

(1) 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B_____带 C_______带 D_______带

(2) 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 其特点是夏季_____, 冬季______。

(3) 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解题分析:本题需要的知识基础就是三圈环流的成因、分布理论、模式图。

第 (1) 题:只要参考教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就能填出B为东北信风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为西风带。对迁移的要求是很低的, 就是对知识点的识记。

第 (2) 题:把题干转换成具体条件即可。 “大陆西岸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D (西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靠识记的知识点可解出为地中海气候。

第 (3) 题:用到的是§2.1中的“大气的水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风向的画法”。 B是↙, C是↗。

2.图表变式迁移

图表变式迁移就是指题目中的图表较教材原有图表有了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需要在读懂变式图表的基础上才能解题。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高, 知识点较多。

例二:图3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 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题分析: 本题组结合气压带风带图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提供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是赤道上空侧视图, 本图是极地上空俯视图, 图形的变式是一个难点 (图4) , 正确判读出南或北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从风向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离方向可以看出, 风向向左偏, 故图示的半球为南半球。

第 (1) 题:具体考查风带的纬度分布及风向, 南半球中纬度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 选B。

第 (2) 题:具体考查根据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识记能力, 所以需要区域定位知识的迁入。 根据b点经纬度 (135°W, 23°26′S) 可知, 该地地处澳大利亚中部, 为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选A。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3

3. have conversations with sb. 同某人谈话 4. too... to... 太……而不能……

5. give a report 作报告 6. word by word 逐词逐句地

7. the secret to... ……的秘诀 8. be afraid to do sth. 害怕做某事

9. fall in love with 爱上 10. body language 肢体语言

11. as well也 12.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很容易的事

13. look up 查阅;查找 14. so that 以便;为了

15. repeat out loud 大声跟读 16. take notes 做笔记

17. sentence patterns 句型 18. spoken English 英语口语

19. make mistakes in 在……方面犯错 20. the ability to do sth. 做某事的能力

21. depend on 视……而定;取决于;依靠 22. pay attention to 注意;关注

23. connect... with... 把……和……连接或联系起来

24. get bored 感到厌烦 25. try to do sth. 尽力做某事 26. be stressed out 焦虑不安的 27. be afraid of害怕

28. each time 每当;每次

1. But I was afraid to ask questions because of my poor pronunciation. 但是因为我糟糕的发音,我害怕问问题。

2. Although I could not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e characters said, their body language and the expressions on their faces helped me to get the meaning. 尽管我听不懂各个角色说的所有台词,但他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帮助我理解意思。

3. I discovered that listening to something interesting is the secret to language learning. 我发现听有趣的东西是语言学习的秘诀。

4. I want to learn new words and more grammar so that I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movies. 我想学习新单词和更多的语法,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英文电影。

5. But whether or not you can do this well depends on your learning habits. 但是你是否能学好取决于你的学习习惯。

6. Studies show tha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your brain is more active and it is also easier for you to pay attention to it for a long time. 研究表明,如果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你的大脑就会更加活跃,你也更容易长时间关注它。

7. Good learners often connect what they need to learn with something interesting. 优秀的学习者常常将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与有趣的事情联系起来。

8. Even if you learn something well, you will forget it unless you use it. 即使是你学得好的东西,如果你不运用它也会忘记的。

必修三生物归纳总结易错点 篇4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P7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P17

3、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P29

4、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P30

5、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P31

6、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P45

7、孕激素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P45

8、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P48

9、细胞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P53

10、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P60

11、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12、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13、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P81

14、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P82

1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P85

16、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P85

17、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18、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P86

19、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P86 20、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2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P91

22、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2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P92

23、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P93

24、地球现存群落大多处于顶级状态。P97

25、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反之。P101

26、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27、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28、大部分有机物是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的。P110

2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30、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P116

31、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将起主要作用。P117 32.、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P117

33、当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稳定。P17

“最、就是、只有、只能、任何、总是、都(有)、唯

一、决定(于)、便会、绝不会、归根到底、凡是、必须”

1、生长素的结构被阐明以后,人工合成了许多种类似的化合物,其中应用最广的是2、4D P8

2、现代耕作制度的一项改革是免耕法,就是用除草剂处理表土,抑制杂草的滋生,免去耕作

程序,同时可以使作物收货后的残茬留在土壤表层。P8

3、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P16

4、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P16

5、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P20

6、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时候,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P22

7、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反射弧吗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发射活动都不能实现。P24

8、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P24

9、所有反射活动的结果都有利于人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P25

10、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P3111、35摄氏度以上出汗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P31

12、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P39

13、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决定于血糖浓度。P39

14、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P48

15、皮肤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P48

16、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分子标志,这个标志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识。P50—51(虽然这句话是错的)

17、任何一个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标志就是抗原。P52

18、当病原体侵入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吞噬入侵的病原体。P52

19、这些巨噬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一旦与人体中已经存在的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P52 20、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一种抗原的受体。P53

21、所有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P53

22、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P56

23、免疫功能受损,救命削弱了身体保卫自身免受许多致命感染和恶性疾病侵袭的能力。P59

24、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25、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P64

26、一定时间内,只要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浙科版不考虑迁入和迁出)P64

27、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28、死亡才能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环境。P64

29、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自然增长率。P64 30、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P64

31、亚非拉国家都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P65

32、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零增长(反过来就错,不是充要条件)P65

33、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者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P66

34、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P66

35、动物的领域行为、数目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竞争,以及沙漠植物争夺水分所进行的竞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P66

36、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P74

37、逻辑斯谛增长中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P75

38、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P78

39、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P78 40、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平衡密度上下波动。P79

4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P80

42、群落就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P82

43、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P85

44、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特有的动物栖息。P85

45、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46、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47、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都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后者就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P86

48、群落的季节变化就是群落的季相。P87

49、研究生物活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学问就是物候学。P87 50、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51、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常见的树种有槭、山毛榉、椴、栎和柳等。P91

5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鹦鹉科鸟类和猿猴是其中特有动物。P91

53、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植物只有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如果不下雨这些植物就不生长。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在极端干旱的天气,鸟类会停止筑巢,蜥蜴也不会再繁殖。P63

54、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P93

55、苔原中最常见的动物是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P93

56、群落演替如果是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原生演替。P96

57、如果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P97

58、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P97

59、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此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这个状态就是顶级群落。P97 60、顶级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P97 61、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P100 62、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机的现象就叫做生物放大。P101 63、DDT已污染了地球上所有生物。P101 64、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P103 65、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66、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P104 67、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者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为生,所以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就不会有生态系统。P106 68、次级生产量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凡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都是次级生产者。P107 69、不管是植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归根到底,所有动物都得依赖植物为生。P109 70、生态系统必须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P110 71、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72、越是处在食物链高位的动物,其数量越少、生物量就越少、能量就越少。正是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巨大,所以越是后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数量就越少,价值就越高。P110 73、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或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P110 74、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P113 7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76、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P116 77、草原上的食草性动物因为某种原因(如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之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和降低动物的数量增长,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P116 78、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P117 79、为了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首先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认识到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并减少自然灾害,防止人类自己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P117 80、地球上生物最适宜的栖息地如热带雨林和澄澈的珊瑚海,就分布在薄薄的生物圈层中。P122 81、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陆地生物圈只占地球表面的1/4,而且还经常受到损害。P122 82、人类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P124 83、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将他们从燃料中除去。P128 84、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其特性绝不会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复。(上还有错别字)P130

由浙江省舟山中学虞正晨编辑整理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5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 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 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 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 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 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 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 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 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 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 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 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 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 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 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 ,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 概 括了 宇 宙 间 一切 事 物 和现 象 的 共 同本 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 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 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 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4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 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 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 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 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 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 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 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 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 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 主义的活的灵魂。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1具体 问 题具 体 分 析 是我 们 正 确认 识 事 物 的基 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 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 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 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 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 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 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 扬弃 ”。(辨证的否 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 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 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 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 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 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 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 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 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 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 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 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 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 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 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 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 展。

?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 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 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 “ 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 ” 的内涵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6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词类活用: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3、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1、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

2、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3、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顺承)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六、补充: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五、特殊句式:

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

六、本课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逍遥游》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三餐而反(返)(2)小知不及大知(智)(3)此小大之辩也(辨)(4)而御六气之辩(变)

(5)而征一国者(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8、且: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⑥彼且奚适也,将要 ⑦且适南冥也。(将要;到、往;海)⑧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9、乃:乃 而后乃今培风,才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10、修:未有知其修者,长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11、比:行比一乡,联合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④勾结(朋比为奸)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12、数: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⑤计算(数不胜数)。

13、善: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4、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而莫之夭阏者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实词: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 篇7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馆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①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③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④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③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③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失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d.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⑤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原因: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④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上一篇:高中家乡的变化作文下一篇:长沙理工大学录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