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精选10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教 学 实习

题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分校平凉电大

教学 点灵台工作站

是否申请学位否

班级09春(本)

姓名王彩虹

学号20091620070207

指 导 教师李志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和生命线,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我们从阅读的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新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从而达到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的目的,使生活更加充实。

我们目前正处在信息时代的海洋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就是一个选择并利用信息的过程。而阅读正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美国一位教育家所言:“一个人阅读水品的高低,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大小。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财富。”这正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阅读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提起阅读能力,中学生马上想起的恐怕多是试卷上一道道森然可畏的阅读测试题和书本上一篇篇“鸡肋“式的文章。许多同学一提起阅读能力就摇头,平时课文背的非常熟,甚至课外书目也阅读了不少,练习大量做,但为何考场上无济于事,为什么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成绩不成正比?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什么秘诀吗?许多同学甚至幻想读些指导阅读方面的书就提高阅读能力,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做好几道题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学生个人的素质和前途。对正在学习,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为新开中学的10个班级)现就几个相关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的数据资料的显示

(一)关于课内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课本上的文章你喜欢吗?

从200份问卷中随机抽查50份做了统计,喜欢占26%,一般占68%

(2)目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式和阅读重点: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40%的学生则认为师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62%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解文章思路和写作特点指导写作上。

(3)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对文言常识的总结归纳64%的学生认为帅讲的。

(4)在阅读教学中,50%的学生认为当学生有不同观点时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70%的学生认为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教师提出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的思考上,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的详细讲解,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概括解说,50%的学生认为阅读教学中极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拓宽知识面,24%的学生认为教师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5)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40%的学生认为应保持在15qO分钟,30%的认为应保持在30分钟左右。

(二)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通过调查显示:705的学生反映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只有30%的学生坚持读。

(2)数据显示:50%的学生喜欢读的课外读物是文学名著,而读过四大名著一本的占70%,读完全部的只占10%。

(3)45%的学生认为读中学生刊物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45%的则认为文学书刊对提高语文能力有帮助,48%的学生认为每周从语文课本至少应抽出一节课来进行课外阅读,50%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节假日,30%的学生一有空余就坚持读,而在阅读中做笔记的只占10%,偶尔做的占70%。

(4)8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读物的最只要益处是加深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理解,8%的学生则认为最主要的益处是提高语文能力。14%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知识为了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减轻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提疑多,学生提疑少。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

(二)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三)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

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

(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写作的地位越来越主要,学生发出了加强阅读教学的强烈呼声。中学语文应从冻僵的态势中苏醒过来。

(五)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极需拓展且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实现由“语文小课堂”到“大人生课堂”的转轨过渡。

三,今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当前处于劣势地位,而对于千变万化的世界形势,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

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应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研究性学生,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范围,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阅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l、研究性:指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

2、开放性、实践性:从学生学习的内容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来说,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极需一种开放势态,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3、主题性,要由学生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为学习的主体。

4、过程性、要重视结果,但更应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在过程中的感受性和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中研究性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始终伴随着思考,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活动应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方法,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摘录主要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质疑,完成指定作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一)激发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引导时要激趣,导入新课要激趣,整个教学过程也要激趣。

(二)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有选择的积累根据自身阅读,体验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解疑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从“疑”入手,学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

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四)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过程。

叶圣陶曾说过:遇到的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受人家的心情。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关键在于“领受”与“接触”,一言以蔽之,阅读离不开体验和领悟。

阅读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过程,思维只要表现为分析与综合。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五)积极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习惯,学生阅读是在特殊的时空,凭借特殊物展开的学习活动。要学生做到自己能阅读,带着兴趣阅读,不依赖教师的讲授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目的的实现,只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只

有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才可拓宽阅读面。

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思考和工作能力,把学生思想导向深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又可使学生培养阅读文章的能力和钻研习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2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 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 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阅读教学课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获取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并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因此, 研究运用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形成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 很值得我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2012年8月, 我校作为实验学校参加了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课题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研究中,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 认真学习课题教程, 形成了完整的阅读课型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实验方法

(一) 实验对象

选定2015届9班作为实验班级。

(二) 实验时间

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 (共5个学期) 。

(三) 实验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练习跟进法, 将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10种基本课型与综合课型、自创课型贯穿于整个实验阶段, 并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实验教程 (七年级—九年级) 》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同步练习。本课题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促使教师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课型,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摸索阅读理解的规律、知识点, 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培教研中心成立学科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组织学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做好课题实验的常规工作。我认真阅读课题相关文章、书籍, 准时参加全区课题会议, 并做好摘录, 选定实验班, 进而制定实验方案, 拟写课题实验前测表, 制定课题实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第一, 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课型研究前测, 把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半期考试成绩填入前测表, 以全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基础积累得分、阅读理解得分以及作文得分的情况, 便于本课题的研究。

第二, 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每学期都到实验班级或实验学校进行教学观摩, 总结行之有效的阅读课型教学方式。在本校, 我学习了李××老师、陈××老师、简××老师、高××老师等的阅读课型模式;接着, 到遵义市七中、遵义市一中、遵义市九中、遵义市十九中等学校进行语文阅读课型教学观摩活动。

第三, 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实践。我上背读课型《论语六则》、讲读课型《樵夫, 别砍那棵树》、析读课型《海燕》、演读课型《强项令》及《日出》、赏读课型《诗词五首》、演讲课型《我有一个梦想》等, 对于课题指导书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 (教师实施篇) 》中提到的10种基本课型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像抄读、写读、背读等课型更是常态化了, 而朗读课型和诵读课型不但用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 还用这些课型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比赛;讲读课型也是这样, 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赛;对于自创课型, 我结合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且敢想敢说的特点,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如实物进课堂, 看了说, 说了再学的新课型———实物教学课型《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第四, 充分利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 (实验教程) 》, 每进入一个新的年级, 就及时指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归纳阅读知识要点, 下课练习做阅读理解题, 并讲解核对, 有效训练学生的答题模式,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答题技巧, 更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题得分。学期结束, 让学生写阅读课型的反馈信息, 对学生的期末测试卷进行分析, 从各个细致的阅读得分点详细填写阅读课型前测表、后测表。

第五, 在教学中, 我不断渗透阅读课型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既注重阅读题的得分率, 也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 实验班的学生不但整理了自己的作文集, 有的学生的作文还投稿并发表在了报纸和杂志上。

第六, 课题实验期间, 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对于前测表、后测表数据的分析, 我认真写好每学期的课题实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实践反思, 认真整理好课题实验的各种资料, 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验结果

(一) 成果展示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的课题实验, 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

首先是实验班2015届9班的语文成绩在实验一年后, 就在全年级中位列第一名, 在全区也名列前茅。

然后是我在实验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背读课型的特点撰写的《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获2013 年省级教学设计三等奖, 我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兴趣导入有效性初探》荣获2014 年省级论文二等奖。同时, 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经典诵读比赛获全区二等奖, 指导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赛获全区第一名和遵义市第二名。此外, 2014年6月我校举办第一届教师命题比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 (实验教程) 》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很多典型题的命题思路、解题技巧以及答题模式我都熟记于心, 因此这次比赛我获得了全校第一名。

(二) 成绩对比

红花岗区2013年、2014年期末考试统考成绩。

这是红花岗区2013年1月统一考试成绩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未参加课题实验前, 语文积累分得分率不到70%, 得分率较低, 参加课题实验半年后, 在基础积累上得分明显上升, 得分率达到了74.3%, 这说明中学语文阅读课型中的朗读课型、背读课型、抄读课型、赏读课型效果显著,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从红花岗区2014 年8 月统考成绩的抽样调查数据来看, 实验班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这说明阅读课型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 学生可以通过这项实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报告中提供的两组数据, 已经可以充分展示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型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五、结语

经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模式已经构建起来, 阅读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学生更好地把握了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阅读课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 每篇课文都是采用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阅读课型的实验让老师以创新的态度去构建课型, 能够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第二, 阅读课型改变了学生做阅读题的方法。学生从原来的盲目答题转变为依据答题模式组织语句完整答题, 有了系统的解题思路和规范的答题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成绩。

第三, 阅读课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己, 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系统的学习、思考、交流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从会读到会写, 语文学习发生了质的飞跃。

六、课题实验反思

近三年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的课题实验, 虽然收获很多,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 自创课型较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参与实验的教师大多也只是使用最基本的阅读教学课型, 很少主动设计新的课型。

第二, 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待提高。使用阅读课型教学, 有的课型会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 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明显, 弱化了语文的文学性,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 阅读能力的提升局限于课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设计授课形式,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语文学科课外的阅读也非常重要, 学生能否多读多理解多思考, 也是当下教师面临的难题。可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局限于课内。

综上所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的课题研究结束了, 尽管在课题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我仍将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摘要: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 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抓课堂阅读教学。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时, 构建课堂阅读教学的新课型,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而言, 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系列操作程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与教师阅读教学采用的课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学语文阅读课型课题的研究, 是结合学科特点, 进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形成新颖的教学模式、常态化的基本课型。实验证明, 运用阅读教学课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教会学生读懂文章,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3-04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求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而其中导学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进一步反馈有关信息,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一、调查目的、意义及方法

为了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在一线的15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反馈及建议等。该问卷的统计和调查结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3份,问卷回收率87%。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从表1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论教龄的长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在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年限最长达5年以上,最少则1年以上。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持认可态度的。表2中对于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帮助方面,38%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54%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帮助,8%的教师认为有一点帮助,认为完全没有帮助的0人。从中可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是有帮助的,也说明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来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3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参考资料,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网上下载加以修改(77%)、集体备课的结晶(62%)、完全自己原创设计(31%)、编辑成书的“导学案(1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编写导学案能根据学情特点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但原创和编辑成书的导学案所占比例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二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表4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的内容,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呈现(85%),构建知识网络(62%),问题探究(54%),课外知识拓展(31%),情景创设(23%),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知识(23%),检测或练习(15%),小结、总结(0)。表5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核心,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问题设计(69%)、学法指导(54%)、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计(46%)、活动设计(23%)、巩固练习设计(23%)、情景设计(15%)。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拓展训练、情景创设、达标训练等环节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让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三)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表6是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使用频率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经常”占54%,位居第一位;“偶尔(主要看是否需要)”占38%,位居第二位;“每节课都使用”占8%,在第三位;“没偶尔(主要看有没有现成的或可以借用的学案)”、“几乎不用”所占比例都为0。这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和重视。

表7中调查显示“对导学案内容是否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删减或增加?”这一问题回答,46%的教师“偶尔会,根据学生的需要”,31%的教师“经常会,我的不同班的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导学案只照顾到了中等学生的需要”,23%的教师“会,我会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会,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我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有任何增减”所占比例为0。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能够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并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上,充分彰显教学的个性,依据学情对导学案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表8对导学案发放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课前发放,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占92%;刚上课还未讲内容之前和不定期发放分别占8%;上课过程中发放和本节课结束后马上发放下一节课的学案所占比例都为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教师非常注重学生预习自学,课前发放导学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二是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三是促进教师的二次备课。

从表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以学案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高达54%;“自由开放式课堂:围绕学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讨论,类似‘研讨会的形式”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解答学生的疑问”,所占比例都是23%;“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案只是教师讲课借助的工具之一”,所占比例为0。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是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新型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二是教师除了依托导学案外,还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是课堂形式更开放,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表10调查结果来看,对“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提倡采用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上,回答“合作学习”占54%,“探究式学习”占38%,“自主学习”所占比例是15%,“研究性学习”所占比例为0。这表明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表11是关于导学案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所占比例是92%;排在第二位的是“与学生口头交流”,所占比例是8%;排在最后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和“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所占比例都是0。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检测方式中,教师采用“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居多。这样的检测方式,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不再给予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有效、快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反馈。

(四)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反馈。从表12调查数据来看,对“你认为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教师认为是“30分钟”、38%的教师认为是“20分钟”、8%的教师认为是“10分钟”、认为是“60分钟”所占比例为0。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最佳时间是20-30分钟。

表13关于对导学案编制存在不足的调查中,54%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占用时间较多”,31%的教师认为“导学案与一般辅导书课前指导类似,重复作业缺乏新意”,23%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内容枯燥,结构死板,缺乏吸引力”。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备课组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要分工合作,编写中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性。

表14可看出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对备课投入精力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的情况,回答“备课量明显加大”的占85%、“备课量减少”的占15%、“备课量几乎不变”所占比例为0。导学案使用对备课投入的精力产生很大影响。

表15是关于“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较大”,所占比例是62%;排在第二位的是“很大”,所占比例是23%;排在第三位的是“一般”,所占比例是15%。可见,教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是较大的。

从表16调查数据来看,对“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回答“编写导学案工作量大”和“导学案的编写缺乏指导”各占54%、回答“学生不感兴趣”和“使用导学案影响教学进度”各占23%、回答“课堂不好组织”所占比例为8%。从中可知,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导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及缺乏相关的指导。

三、建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较好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本身的价值。导学案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具有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特点。导学案只有合理设计和高效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针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业务水平。导学案的编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教材和对学情熟知的能力,也需要教师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牵引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和正确使用导学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导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1.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定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师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班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授予学习和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在良好、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等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让自己成为新理念的倡导者,以便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化、系统性地反思,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编写设计导学案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编写设计的导学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教材编排原则和单元教学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导学案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和研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初稿,进行导学案的创新设计,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或网上搜集到的导学案。二是备课组长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定稿。三是导学案编写的容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四是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既让学生得到基本能力训练,又得到深层赏析或个性阅读的探究,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欣赏者。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使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前由学科组长反馈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案。

2.课上导学。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差异,吃透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案。其次,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

3.导学反馈及课后梳理。首先,导学案中的反馈检测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要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地进行辅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使用过的导学案装订成复习资料。最后,教师要适时将学生的导学案收起,了解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进行自我反思,及时修改导学案和预案,总结教学方法、思路。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导学案时,应从学生如何学会和如何会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师可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品质的提高、阅读思维的训练搭建平台。同时,学案导学法也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合理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并使其真正起到导学作用,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查报告 篇4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模式而不思改革。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

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本学区抽取的80名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等方面做了一个调查,情况如下:

1.问卷表:

①你最近读课外书了吗?

总人数

读过

没读

80

28

52

②你不看书会觉得不舒服吗?

总人数

A会

B不会

80

22

58

③你每天都看课外书吗?

总人数

80

12

68

④你一般都在什么时候看书?

总人数

A课间

B中午

C晚上

80

12

25

43

⑤你的书从哪里来?

总人数

A自己买

B借

C有时买,有时借

80

38

24

18

⑥你和同学交换课外书读了吗?

总人数

A交换

B不交换

C有时交换

80

11

36

33

⑦你读书作读书笔记了吗?

总人数

A记

B有时记

C不记

80

14

38

28

⑧你有自己的藏书吗?

总人数

A有

B没有

41

39

⑨你喜欢看什么书?

总人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5

调 查 报 告

陆河县上护镇中心小学

黄春姜

【内容提要】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学 调查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语文教科书被语文教师,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于2007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陆河县上护镇中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 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

2、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5.4%。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存在问题、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调查结果显示,140人拥有各类图书843册,生均6册。上护镇中心小学图书室学生用书9860册。但是,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2、厌读。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推荐好课外读物。

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阅读。

根据中心小学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樱桃小丸子》、《格林童话》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水浒传》、《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写给小读者》、《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

(三)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 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

(四)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成语典故,巧接诗词,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学生喜欢读。

此外,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 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双赢”。

中学生阅读调查结题报告 篇6

现今的图书种类纷繁复杂,经典的、流行的、优秀的、糟粕的……充斥在各个书店、报刊亭或其它地方。中为中学生的我们,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广大的中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在各式各样的图书、杂志中,中学生是如何选择的呢?是出于什么心里去选择的呢?书,是我们了解事物的一个窗口,它对于人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深远的,书,承载了文化,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优秀的文化会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反之,糟粕的文化会阻碍人们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生的我们,不论是在心理或生理上都还未成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中学生阅读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来的世界是由我们这一代来引领了,若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的!于是,小组成员决定进行这个课题研究,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希望能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提供一些帮助!

项目条件

调查问卷。资料。

研究目的研通过对这话题的研究,发现中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再对中学生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做出分析 ,找到答案.并希望能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提供一些帮助!

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 查阅资料

研究的基本思路

①研究中学生的阅读选择

②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进行原因探究

③研究中学生的阅读选择带来的影响

④如何看待现今的中学生阅读选择

⑤树立正确的且适合中学生的阅读选择

重点:①通过调查收集中学生的阅读选择,其数据要有客观准确性

②通过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来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进行分析

难点:①如何用数据使中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阅读选择

②怎样得出正确且适合中学生的阅读选择

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能客观准确地表现出中学生的阅读选择。

对数据分析,能够了解到中学生阅读的 状况。以便进行 调整。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①组建研究课题小组

②确立研究课题的问题

③拟定研究课题开展计划和进行方案

④把研究具体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⑤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及调查问卷的纸张进行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开展阶段

①对省重点中学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②对10名资深老师进行专题访问

③对20名家长进行专题访问

④对书店、报刊亭、网吧、等场所进行针对式的访问

第三阶段:课题分析阶段

①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②把小组成员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

③把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升华,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研究成果撰写课题报告、论文,制作课件,完成课题研究

各成员在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金才,朱橙:收集材料.外出调查,分发调查问卷

王超整理材料.撰写分发调查问卷,外出调查

徐周,冒亚伟:撰写开题报告.外出调查,分发调查问卷

各成员研究心得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学生的阅读状况.通过收集整理让我们知道了中学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确实,中学生的阅读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学校,家庭应加强引导,给予学生们正确的阅读观念阅读目的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远离糟粕.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抵制.这样,就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乐趣,得到人格的提升.通过分析理解让我们知道了提高中学生阅读效率的些许方法.让我们意识到在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中成功的快感.好的阅读 更能引导人们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新的深入的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我们的社交语言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学习,更好地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设想

中学生 应该 加强

阅读意识.学校,家庭 主动 引导学生 进行正确的 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塑造 良好的 性格品质。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总体素质

摘要

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现象早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情况并无改观,而且近年来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时间,没精力。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二、家长,老师的反对。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

三、没兴趣。有的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为放松消遣,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四、不知如何读。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7

一、提高课内阅读的策略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选出来的,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因此,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是训练、提高阅读的很好的材料。我们应以此为本,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使学生深入体会和品味作品、熏陶思想和陶冶情感。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 老师引导, 顺应学生的阅读和认知心理的原则来展开教学, 把阅读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一, 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一次心灵交流、沟通并重新构建作品的过程, 学生作为阅读者当然也应该在这样的情景下来阅读, 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不断地提高阅读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所谓学生自主式阅读,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这并不是说教师放手不管, 由着学生盲目地去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 激励学生有方向地去阅读;启发学生设的“问”, 科学引导学生的“问”, 还可以把一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一起讨论, 使学生开动脑筋, 适时地给学生以点评, 让学生觉得阅读有意义、有收获, 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 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阅读是实践的过程, 也是再次创作的过程, 在不断阅读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如: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手段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曾说过“解放儿童的大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们能说……”在阅读中, 我们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 如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让学生合作表演等方式, 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其协调活动, 在头脑中形成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方式, 帮助学生思维定向, 发展其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以清朝蒲松龄《狼》的阅读教学为例, 在初读情节一环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发生在狼与屠夫之间的这个故事每段可在屠夫与狼之间加入哪个动词, 既构成一句完整的话, 又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能够训练学生根据阅读的文本内容, 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逻辑规律、思维汇合律及逐级抽象律的过程中培养其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交流能够互相补充, 激起新的火花, 促进有效的意义建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交流的同学组成小组, 共同商讨。这样使原来个人在阅读中的疑惑, 通过大家的智慧得到解决。每个人力量加在一起是无穷的, 不同的火花碰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美丽的烟火。所以让学生一起讨论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阅读手段。

二、拓展课外阅读的方式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教材中的文章虽然都是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 但是毕竟有限,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能只限于教材中固定的文章, 所以除了教材外, 教师还要激发、引导学生搜索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料, 汲取更多的营养。

对课外阅读资源的筛选要有一定的原则:第一, 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阅读资源, 把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第二, 要忠实于教材文本, 要以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把课堂内外知识衔接起来;第三,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所选的教材才是符合学生的口味, 可以提高阅读的好资源。

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资源外, 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 也就是要“授之以渔”。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 自己解决字词问题, 如字典、词典要教会学生怎么用。第二,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学习阅读方法。第三, 在课堂阅读实践中, 培养阅读技巧、语感, 丰富积累。这样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轻松快乐地学习, 完成阅读。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能力

于漪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教学是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作了很好的探讨。

一、阅读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创造条件、讲究方法、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由“量变”引起“质变”。①超越“应试教育”,回归“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硬性要求学生读名著的做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仍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他们的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展开阅读,而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避免为考试、成绩而读书的错误思想。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习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过得有趣,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当学生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觉时,说明阅读已成了他内心的需要,成了源于他心灵深处的精神饥渴。这种饥渴就是一种求知的欲望,会催生一种强烈的阅读兴趣,这样日积月累,就能真正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②结合写作教学,互相巧妙渗透。一是精心搭建“展示平台”。当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时,教师要适时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例如,利用课间5分钟设计“源远流长”(巧用诗词名句)、“大地飞歌”(巧用歌词)、“回味无穷”(时文朗诵)、“群英聚会”(赏析经典名言、广告词)、“高山流水”(成语理解和运用)等活动方式,或竞赛、小品、朗诵、相声、猜谜、演讲……把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促进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好读”。二是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育学生阅读美感。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大量积累古诗文中关于离别的佳句;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回味春的美景,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其次,强调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对精彩语段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和韵味。再次,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学生的认识有失偏颇,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这样,在阅读中,学生的想象之翼被放飞,能自由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培养阅读兴趣,自觉自愿地想读书。三是掌握阅读方法,积少成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成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必须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读书计划。计划分两种,一种是分阶段式的阅读。如每拿到一本书,首先要看看有多少页,打算多少天读完,那么每天该读多少页。另一种是“定点式”阅读。是指每天早、中、晚抽取一定量的时间进行阅读。计划一经制订就要严格执行,时间一长,学生哪天不读书,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或觉得有什么事没有完成一样,觉得不踏实。这时阅读就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对开阔知识视野、丰富思想感情更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加大阅读量,更要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4):1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9

——以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为例 新课改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高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而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新课改的进行让学校成为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齐头并进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制度的顽固性阻碍了新课改的脚步,教师是否真正能够将新课改的理念及精神付诸实践,学生又是否能够接受新课改后的学习观念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开展了关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学生问卷主要针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在读学生。问卷结果显示:

一、78.8%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教学态度依旧充满热情,上课有针对性,关心了解同学。11.2%的学生觉得语文老师的教学态度没什么变化。

二、78.5%的学生很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他们认为PPT的画面生动,内容充实,非常有利于自身的知识吸收;22.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的使用有些浮夸。

三、41.4%的学生对新课改的了解多停留在听说过但很模糊的状态,39%的同学认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课没有明显变化;20.6%的学生满意学校对新课改要求的实验活动实施。对于老师让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比如一些探究性活动,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与有些不知所措的学生基本持对半人数。

四、50%的学生认为新课改之后自己的学习效果一般,进步不大,35.8%则认为进步较快,14.2%的学生认为没有进步,实施效果很差;

五、54.7%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为综合素质有提高,2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0.3%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师问卷结果显示:

一、70%的老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喜欢,对新课改的理念基本认同; 60%的老师认为ppt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

二、大多数老师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新课改实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变化较大,主要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从新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来看,60%老师认为,新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方面的变化影响较大,15%的老师觉得跨学科知识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另有15%的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还有10%的老师认为课文深度的增加对教学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

三、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85%的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在备课过程中将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15%的老师在备课中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阻力,60%的老师认为应试技巧与知识能力的结合成为备课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40%的老师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困难。

我们对陕西师大附中五位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采访。主要内容是新课改下语文课堂哪些方面急需改进。

第一,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落实,不要将新课改只是流于形式化,目前新课改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判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第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太强烈的热情,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思想打不通,新课改理念很难落到实处。

第三,新课改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设计也是一个很大考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吸引学生的一种做法,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面临的难题,也是需急不断提高自己,来解决的问题。

师大附中老师们还对免费师范生提出了建议和忠告,首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对教学工作,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自己所学所备完整的传授给学生,高水平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拓展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尤其是在专业范围内的必读书目,都应该以原著为读本,涉猎各个方面,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才能有发挥的余地,让学生们感受教师魅力,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实践出真知,不要读死书,要在形成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习惯。将之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跟学生探讨自己的思考结果,形成讨论式课堂。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所以学校教学也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服务于社会又能在社会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于科学技术又能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创新。因此新课改的实行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硬件设施的更新要与课改同步进行。而且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老教师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做到传统到创新的过度,又能够取其精华,不断创新。

作为免费师范生,必须对课改相关内容深入理解;作为未来的老师,又必须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发展有一定了解,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累积基础上,还要学习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夏献平《新课改呼唤新高考》,发表于《中国考试(高考版)》(2004—10)任永利《我的新课程》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报告 篇10

正是因为学生课外读物的总量不足,品种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

4.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做课外阅读只凭兴趣或是老师的要求,不能自觉主动阅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了解中外名著的途径是看影视剧,而通过阅读了解中外名著的学生很少。学生看课外书要么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为了提高语文分数,只挑选与语文考试有关的内容来读,要么是出于消遣,闲之无聊,走马观花看上一阵打发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有人做阅读笔记,更不知道做读书笔记有何用,怎样做读书笔记。

三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

1. 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目前我市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近年来学生学习费用的支出不断加大,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又有所抬头,农村家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已不容易,更别说为学生买课外读物了。

2. 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

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大多数都受到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的程度越高,也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家长,在他们看来,学生学好课本以内的知识就足够了,还做什么课外阅读呢?

3.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政府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侧重在升学率上,因此,学校的办学思想并没有真正地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

加上各农村中学经费的不足,钱都花在了追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改进上,求洋,求新,求大,而忽略了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虽身在读书的学校,却没有好的课外来读。另外,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建设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基础好,学习气氛浓,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一个学校里能进实验班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分在了普通班里,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3. 缺少教师的指导是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狭窄,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还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出发点,让学生积累词汇、模仿造句、体会写法,为学生写作而读书,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不再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繁重的作业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课外阅读。

四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1. 转变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就业观。现在全社会都应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唯升学论、唯学历论的旧观念,尤其是新闻媒体应更多的宣传那些勤奋上进多才多艺的普通学生,而不能过分宣传那些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从而在群众心里树立学习优异者是人才,多才多艺者更是人才的观念。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2. 坚决取消重点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 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应形成制度。让每个学生家长在与学校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的条件和氛围。

4. 学校的图书室建设与管理应落到实处。图书室的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比起来,事虽小但意义不同,各学校只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去做,一定会把图书室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筹建电子阅览室。

5. 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为学生列出书目,提出要求,教给方法,并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五结论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培训下一篇:副校长考核述职报告